(发展战略书)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陕西经济发展现状

陕西经济发展现状篇一:西安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情况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西安市情概况)一、西安市情概况西安,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5.29万人,户籍人口795.98万人。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西安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根植、中华文明的举世闻名、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帝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
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大都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植使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
古村落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
交通畅达、区位重要。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门户的门户和商务区。
在全国区域经济提前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几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大点中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是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相连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
西安是全国相互连接南北的“大十字”片状铁路交通和陕西省“米”字形交通网的非常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五大通讯枢纽之一,航空港城市特点十分突出。
科技发达、创新力强。
西安的综合科全国性教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具有普通高等学校62所,在校大学生72.4万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1家,各类特长技术人员46万人,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生五千余人,有55名两院院士,拥有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区东部,部分集中在陕南地区中部。在数量变化上,低低类型的
区域由 2009 年的 5 个县域增加到 8 个县域。从地理位置上看,大
荔县、华阴市、蒲城县、潼关县等县域都位于西安都市圈的外围,
没有与西安直接毗邻,受西安高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比较小。其
136 2021年 11 期 总第 944 期
经济视野
随着研究的深化,研究对象逐渐从省域经济向县域经济转 变。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县域社会经济发展 评价指标与模型选择的不断创新。随着地理信息技术(GIS)的运 用,评价指标也变得越来越科学化。比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 系、经验贝叶斯修正的 Moran’s I 指数、层次分析法(AHP)建立 的权重指标。除了指标的选择,分析方法也逐渐多样化,使用传 统的因子分析方法、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来对空间差异的机 制进行分析。许多学者通过回归分析探索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李会等通过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了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和空 间极化现象。近年来,修正传统引力模型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研究 手段。孟德友等借助结合 GIS 技术的引力模型分析江苏区域经 济联系强度与方向。赵雪雁等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 经济联系并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
时间窗口为 2009 年 -2017 年。(由于白水县、富县、黄龙县、紫阳 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产业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经
200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3月14日陕西省统计局)2001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定,以“十五”计划纲要为目标,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围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主题,突出结构调整主线,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省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加快,结构不断优化,效益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十五”计划起步高、开局好。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初步测算,2001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841.2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0.52亿元,增长2.5%,一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2%;第二产业增加值815.69亿元,增长10.1%,二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3%,其中工业增加值604.93亿元,建筑业增加值210.76亿元,分别增长9.5%和11.8%;第三产业增加值745.03亿元,增长10.8%,三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15元,比上年增长8.5%。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整体经济竞争能力须进一步增强,运行质量亟待进一步稳固提高;农业基础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任重道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城镇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农业2001年,我省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面向市场,稳粮、促经、突出林果,强抓畜牧并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陕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情况分析

涌现 , 发展 战略 性 新 兴产 业 提供 强有 力 为 龙头 的关 中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开 发 带 和 关 业 中增 长最 快 的 ,企 业单 位数 达 到 了 为 6 8家 。 时 , 学 研 究 、 术 服 务 和 地 同 科 技 的技术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高新技 中星火 产业带 , 一批以信 息技术 、 生物医 2 9
17个 , 国家 级 重 点 中 等职 业 学 校 1 5 8 国际 先进 的 18 , 2 . %; 0 创建 . %; 1 9 4 项 占 45 8 国 10 9亿元 ;有航空航天制造业企业 所 , 7 建成示 内领先的 2 3 , 3 .2 国内先进的 个 , 0 项 占 3 %; 7 创造产值 达到 2 95 6. 7亿元 ; 有医疗仪 范 乡镇农 技 校 4 3 , 步 改 善 了农 村 9 项 , 1.5 而 且高 新 技术 成 果在 科 器 设备 及 器械 制 造业 企 业 1 个 ,产值 达 8 所 进一 9 占 6 %。 4 0 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促进了职业教育骨 技 成 果 中 占 比较 高 。 20 就 0 9年而 言 , 西 到 41 亿元 。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 陕 . 5 干体系建设。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 省登记 的科技成果有 3 0项属高新技术 处在中上游的水平。 中航空航天制造业 5 其
1 3和 1 1位 。0 9年 全 省 拥 有 技 工 学 校 优 惠 、 技创 新 环 境 宽 松 、 务 功 能 比较 算 机辅 助制 造 , 干企 业 的信 息 化 程度 明 20 科 服 骨 2 2所 ,招 生 1 . 8 05 9万 人 , 占 到 全 国 的 完 善 、 营 机 制 比 较灵 活 等 优 势 , 发 展 显 提 高 。 息 传 输 、 算 机 服 务 和软 件 业 运 是 信 计
一五计划特点

一五计划特点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于1953年至1957年。
这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经济建设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轨道。
一五计划在中国经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
一五计划的特点之一是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
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国内资本主义势力得到了彻底的肃清,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国家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
一五计划的另一个特点是重工业优先发展。
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五计划特别强调了重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钢铁、机械、化工等基础工业的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大力支持了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发展。
一五计划还注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在这个阶段,国家提出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四、科技和教育的加强。
在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还注重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国家大力支持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五、外交政策的开拓。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还积极开展了对外交流和合作。
国家加强了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重工业优先发展、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发展、科技和教育的加强以及外交政策的开拓等方面。
这些特点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经验基础。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陕西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也积极探索县域经济的新路径。
本篇论文将从陕西省县域经济的现状出发,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
一、陕西省县域经济现状陕西省地处关中平原和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陕西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79万亿,人均GDP为7.96万元。
而在陕西省31个县市的经济发展中,大多数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以人均GDP为例,全省有10个县市的人均GDP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
同时,陕西省的城镇化水平较低,2019年城镇化率为49.56%。
在产业结构方面,陕西省的经济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工和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
其中,煤炭行业是陕西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国家能源转型的背景下,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受到了限制。
而陕西省的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光电信息等尚未形成规模。
此外,农业在陕西省的经济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但大多数农业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缺乏市场影响力。
二、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1. 产业结构不合理陕西省的经济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重化工业和煤炭行业,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这导致陕西省在国家大背景下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同时,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重度依赖于资源和补贴的因素。
这样的模式难以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2. 面临城市化转型陕西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但随着城市化转型的加速,城市化进程呈现加速趋势。
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资源稀缺、城市规划不合理、换届选举影响项目实施等多重问题。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3. 农业经营规模小陕西省的农业在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大多数农业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制约了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同时也限制了农业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
三、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1. 突破传统产业限制,培育多元化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逐渐被限制,尽管陕西省的新兴产业发展尚不完善,但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评价]陕西省和山东省位置差异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评价]陕西省和山东省位置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c0b2ac210661ed9ac51f31f.png)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评价]陕西省和山东省位置差异摘要:近年来,虽然陕西省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落后地位.而且其内部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
文章首先分析了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然后选取三大区域的10个地级城市,构建了由10个指标组成的区域经济差异评价体系,采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陕西省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比较,将三大区域划分为四大经济发展梯度区,结果是陕北经济发展最快,有取代关中领头羊地位之势,陕南经济发展滞后。
关键词: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主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1-0066-06引言20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在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陕西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又快又好地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在区域经济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对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地区投资环境、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城市综合影响力等方面。
而且这方面的研究已比较成熟。
有些学者在利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对主成分分析法所求得的结果进行归类、比较。
但不足之处在于多数学者偏重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过程,对结果的解释往往比较简单,而且提出实质性对策的研究较少。
国外学者对集群与区域经济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知识外溢与区域创新活动、地方化学习能力与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衍生与扩散、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与创新政策、区域创新与区域竞争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将主成分分析法应用到区域经济研究的内容比较少,因此运用该方法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很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修订稿

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第十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五年来,陕西省宏观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运行,并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宏观经济基本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调整阶段。
主要特点是:全省经济增幅高于国家的平均增长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一产比重呈波动性下降,二产仍占主导地位,三产比重逐年有所下降;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人民生活显着提高,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全省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还有待减小。
一、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一)全省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增长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到个百分点。
我省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1年至2005年分别为、、、和(预计);对比同期全国分别为、、、和(预计)。
“十五”期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增幅逐年加快。
2001年为5024元,比上年增长%,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2年为5701元,比上年增长%,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3年为6480元,比上年增加%,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4年为7757元,比上年增加%,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5年预计为9005元,比上年增加%。
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家人均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提高到70%的目标。
图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二)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波动性下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省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01年2004年分别为%、%、%、和%,预计2005年为%。
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SWOT分析4500字》

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SWOT分析发展优势陕西自由贸易区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准确的地理优势,政策优势,技术优势等优势。
要建立一个大型的自由贸易区,应该将目光放远。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作为国家金融机构的作用,而天津自贸区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作为港口的作用。
陕西自贸区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丝绸之路的建设。
1)地理优势。
陕西省地处西北中心,尽管辐射作用有限,但陕西是“一带一路”计划的核心。
西部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是西部开放的边界。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陕西)的纳入为陕西的更大开放提供了一个支点。
陕西自由贸易区已经上线了4年,并取得了丰硕的初步成果。
同时,它比较国际标准,积极研究世界上的成功事件,积累经验,并在陕西国内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早期探索中做得很好。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陕西在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方面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已在陕西设立了分支机构,这对建立自由贸易区关重要。
陆上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吸引了人才。
同时,陕西也是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文化和旅游业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具有吸引人才的能力,您可以为陕西创造就业机会。
同时也可以满足数字需求,并领导国家计划和信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到2020年,陕西“一带一路”实施方案提出明确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扩大数字经济中的整合范围,并通过“一带一路”计划在新兴技术以及其他新的数字经济技术上促进与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陕西独特的地理优势位于地球的发源地,为了支持建立数字经济创新和发展的国家试验区,并鼓励创建大型数据平台,为微小企业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
2)政策优势。
自从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为了推动门户经经济,培育枢纽经济,支持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创新发展。
政府给予以下相关政策支持包括深化商务领域“放管服”改革,等8项行政许可(备案)事项全部下放(委托)自贸试验区,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
按照“五个一批”要求,扎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持续优化行政许可(备案)事项;优先支持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源类商品,推动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对陕西的定位

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对陕西的定位》来源:秘书处日期: 2016-5-16 作者:秘书处摘要:2009年6月至2015年3月期间,国家发布了涉及陕西的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17项。
我们通过系统归纳,整理研究有关陕西发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国家规划对陕西的功能定位,明晰了十一个地市(区)的发展定位,明晰了陕西需要发展的主要产业。
为了贯彻落实好国家规划,我们就全省重点发展高端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以及文化旅游、现代农业产业及区域布局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家规划功能定位产业建议陕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决定了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目前,国家涉及我省的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17项。
其中,整体性规划2项:《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经济区规划6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呼包鄂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2-2020)》、《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2014-2025)》、《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生态区规划3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连片特困地区规划4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吕梁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西部重点城市新区规划1项:《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新型城镇体系建设规划1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一、国家规划对陕西的总体定位归纳起来,国家规划对我省的总体定位是: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和文化教育中心、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
历史发展背景下陕西的经济变迁分析

历史发展背景下陕西的经济变迁分析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陕西地区的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陕西地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
这一时期,陕西地区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是当时经济的支柱。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陕西的农业总产值有了很大的提升,1980年时比1952年翻了近12倍。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仍然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陕西地区的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1980年代中后期,陕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以吸引各类企业和资本进入陕西。
此时,陕西地区的重心逐渐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工业转移。
1996年,陕西省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开始向全国最具活力的经济体系之一迈进。
21世纪以来,陕西省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陕西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工业、能源和交通等领域。
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陕西省的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陕西地区逐步成为连接中西部地区和西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地的枢纽城市之一,同时也发展出了航空、高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9年,陕西的GDP总量约为2400亿元,并实现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
总体来看,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陕西地区的经济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农业时代到现代化工业的大步迈进,从传统的内陆城市向国际融合的战略枢纽城市迈进,陕西地区逐渐在全国的经济地图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未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陕西地区的经济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 县域经济就是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进行 资源配置的经济。针对 陕西省的县域 经济的现状 , 出以特 色农业 提
为基 础 、 以工 业 化 为 导 向 、 民 营 经 济 为 主 体 、 城 镇 化 为 支撑 、 能对 陕 西 省 乃 至 全 国
2促进产业集群 的发展 。集群并不仅仅 只是生产单一产 . 品的单一 产业 , 功的集群包括位 于同一地 点的许多关联产 成
调控主体 , 以市场为导 向, 优化配置资源 , 具有地域特色 和功 能完备 的区域经济 , 其主要是 以县 ( ) 行政区划所规定范 市 级 同为 管理对 象 , 以发展本地经 济为宗 旨的经 济。 古人 云 :郡 “ 县治 , 天下安 。 可见县这一级是宏观与微观 、 ” 工业 与农业 、 城 市 与农 村的结合部 , 是城 乡统筹 和基层政权 巩 固的关键点 , 在 区域经 济发展 中处于 十分重要 的地 位 。 国县 域发 展在 中 “ 东部开放 ” “ 、西部大开发 ” “ 、东北振兴” “ 、中部崛起 ” 的大战
域经济竞争力 的有效组织形式 。
二、 以工 业化为 导 向
县级财政 的来 源绝大多数是县域 内工业企业 , 其是支 尤 柱性企业 。 从本 质上讲 ,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过程 , 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 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 的过程 。 大力推进
闭、 保守 , 他们 固守 着“ 百里 秦川 ” 随 遇而安 , 八 , 得过 且过 。 () 2 县域创新能力弱 。 东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 明 , 创新是 推动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3 市场化 程度 较低 。 () 市场 化是指配置资源方式 由计 划为主体 向由市场为主体 的转变 , 以及 由此所引起 的企业行为 、 政府职能与上述转变 相适 应的
(发展战略)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分析最全版

(发展战略)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分析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分析2003-05-28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经济布局是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本着“放中求活”的原则,加大了中小企业放开搞活的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运行质量的提高。
为了更进壹步了解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变化的情况,深入地研究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发展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省企业调查队、省经贸委共同对全省确定的100户重点扶持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且对收到的74户有效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我省中小企业运营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不断增加,且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中小企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壹、调查企业基本情况及现状(壹)、调查企业基本情况调查的74户成长型中小企业,从注册类型见:有限责任X公司和股份有限X公司所占比例最高,为76%。
国有企业占6.8%。
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例均为4.1%,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及其他企业共占4.1%;从企业规模见:中型企业35户,占调查企业的47.3%,2002年资产总额为37.6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
小型企业31户,占41.9%,2002年资产总额为12.3亿元,从业人员0.4万人。
其余8户企业未划型;从地区分布见:52.7%的调查企业分布在西安,位于宝鸡、咸阳和汉中的企业分别占总体的14.9%、10.8%和6.8%,分布在其他地市的企业相对较少;从控股类型见:国有和集体控股的企业仅占37.5%,63.5%的调查企业属于其他控股类型。
(二)、企业规模扩大,业务收入增加,总体经济效益下降调查企业2002年资产总额达到5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1%。
陕西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总体发展战略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10.10% 8.30% 10.20% 9.60% 陕西 全国 13.90% 13.30% 15.80% 14.60% 16.40% 13.60% 14.60% 13.90%
第一讲 陕西经济发展的 条件和总体发展战略
一、陕西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陕西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经济发展结构 陕西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三、陕西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和步骤 四、陕西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陕西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自然条件
地理条件
⑴三大自然经济区域 ⑵气候基本特征
国土资源
(二)人文资源和社会条件
1、辉煌的历史文化资源 2、人口、人力资源 3、科技教育发展状况 4、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状况及社会软环境 5、人文条件对陕西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制约
华夏民族的摇篮——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 化的重要发祥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 朝在此建都,历时1180年。 现代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蓝”和重要组成部 分。 陕西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上地下文物 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2、陕西经济结构的特点和问题
⑴基础设施和生产部门之间的结构 ⑵产业内部的结构 2010年——9.9 : 53.9 : 36.2 2011年——9.75 : 55.43 : 34.81 ⑶所有制结构 ⑷企业结构 ⑸地区经济结构
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及现状分析

地方经济497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及现状分析孙 铂1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包富华2 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刘宇峰1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 郭玲霞1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摘要: 本文在对陕西省产业结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划分了陕西省产业结构的演变阶段,并对近年来陕西省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探讨。
陕西省产业结构已由2012年的二产强支撑型经济,向二产三产双支撑型经济转换,但总体上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经济总量相对较低,部分地区主导产业较为单一等。
因此,陕西省产业结构仍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关键词:陕西;产业结构;调整中图分类号:F 0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3-0497-01一、前言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行,“后发优势”理论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验证作用[1-3]。
然而,陕西省的经济发展速度与东部沿海地区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且差距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变化是值得重视的。
从部分省市经济下滑的原因上看,主导产业的单一化及不合理的产业布局都是导致地区经济结构性下滑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陕西省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避免陷入“单一经济结构陷阱”,这对建设陕西为西部强省有重要意义。
二、陕西省产业结构发展历史产业结构是统计意义上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各个产业部门在总产值种所占的各自比重,常用的是根据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或产值的比例关系进行划分[4]。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将陕西省产业结构发展过程大体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2-1978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陕西省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在40.3%-66.7%之间,经济贡献率达到65.4%,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在14.9%-43.6%之间,第三产业比例不足20%[5]。
由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收入弹性低,导致该时段积累效应并不明显。
第二阶段,1978-1985年:该阶段第一产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总产值比重则上升到45.3%,形成第一、第二产业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局面。
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第十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五年来,陕西省宏观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运行,并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宏观经济基本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调整阶段.主要特点是:全省经济增幅高于国家的平均增长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一产比重呈波动性下降,二产仍占主导地位,三产比重逐年有所下降;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人民生活显着提高,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全省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还有待减小.一、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一全省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增长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到个百分点.我省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1年至2005年分别为、、、和预计;对比同期全国分别为、、、和预计.“十五”期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增幅逐年加快.2001年为5024元,比上年增长%,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2年为5701元,比上年增长%,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3年为6480元,比上年增加%,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4年为7757元,比上年增加%,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5年预计为9005元,比上年增加%.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家人均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提高到70%的目标.图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二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波动性下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省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01年2004年分别为%、%、%、和%,预计2005年为%.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五年来,我省第二产业整体发展较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分别为%、%、%和%,预计2005年为%,比重不断增加.其中,工业保持加速增长,发展速度快于建筑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尤其是重工业的优势逐年增强.从工业行业分类看,基于我省资源优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与能源类相关的行业发展基础较好、速度较快;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中的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的势头也非常好,这些支柱产业均为我省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致呈递减趋势.2001年为%;2002年为%;2003和2004年呈下降之势,分别为%和%,2005年预计为37%.图2:三产占GDP的比例图“十五”期间,我省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变动趋势各不相同,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在2004年达到,比其他年份的贡献率高出许多,笔者认为是2004年第一产业的贡献率较高是因为受到国家农业支持政策作用效果的显现;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在2004年最低,2005年有所回升,但增长幅度有待提高.表1:三次产业贡献率表产业%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预计GDP增长一产贡献率二产贡献率48工业贡献率46三产贡献率三“三架马车”共同作用,拉动全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1.投资仍是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市场冲动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全省的资本形成总额从2001年的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亿元.投资率逐年增加,分别为:2001年%,高出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2年%,高出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3年%,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4年%,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此外,我省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从2001年的%增长变动为2004年的%,从上述两个指标来看,在即将过去的五年当中,我省主要还是依赖于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十五”期间,投资效果系数虽没有大幅度提升,但出现逐年稳步上升的势头,反映出我省投资效率有所提高,经济的高增长伴随着粗放型增长格局出现良性转变的局面.五年间的变动趋势如下: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表2:投资率表2.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稳中略降最终消费对陕西省生产总值的贡献较投资要小一些,“十五”期间的最终消费率分别为: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同投资率之间的差距逐年拉大.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呈现波动性增长,2001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2002年占%、2003年占%、2004年占%,均高于国家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相应的我省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呈N字形的变动趋势.图3:最终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图图4: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图3.对外贸易进口大于出口我省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一直保持负值,从2001年的亿元逐年变动为2004年的亿元.四人民生活显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年拉大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比较显着,从2001年的元,增加到2004年的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比较低,从2001年的1520元仅增至2004年的元.就我省城乡收入这两项指标来看,首先,其绝对数值均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其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都远高于农村,城乡收入的差距逐年拉大,从2001年的元增加至2004年的5626元;另外,我省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差额先减后增:%2001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农村居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占收入或支出的比例相对城镇居民更大,清晰的体现出我省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这种相对发达的城市和比较落后的农村并存态势,制约着我省经济的协调发展.自2002年起,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这一指标下,增列了“服务性消费支出”这项指标,主要是指居民用于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消费.我省的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分别为:2002年元、2003年元、2004年元.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占比分别为:%2002年、%2003年、%2004年,虽然增长幅度非常小,但是服务性消费支出的上升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表3:陕西省城乡居民收支表笔者认为,消费支出的增加主要是基于我国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一是在较大范围内大幅提高了城市低收入阶层的补贴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具体到我省的情况,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基本都维持在%%之间,2002年尤为突出,达到%,城镇居民的货币支付能力大大增强.二是采取诸如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涨、积极落实三农补贴、允许农副产品涨价等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我省的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因此增长的基数和幅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样一来,属于高消费倾向阶层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农民的纯收入都得到了有效的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虽然上述经济指标反映出“十五”期间我省消费的良性增长,收入和消费都是以稳步上升为主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利于消费增长的因素制约着消费的进一步扩大:一是较高的物价水平不利于城市低收入阶层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推进.当物价较高时,低收入阶层的大部分收入用于刚性较强的食品消费即恩格尔系数较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阶层人群的家庭用品、居住、出行等结构升级型的消费,并大大减少了工业品和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不利于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二是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的逐年加剧,不利于消费的增加.我省各地区水、电、油价格持续高位,不利于耗用水、电较多的相关消费增加.五十市一区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从各区市经济增幅来看,全省十市一区经济总量较比“九五”末的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出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状况,我们计算了“十五”期间陕西省及十个区市的人均GDP,历年来西安市的人均GDP一直保持最高值,商洛市的人均GDP则总是最低.不难看出,各地区人均GDP的极差在逐年增大见表4,再进一步计算出每年的相对极差极差同当年全省平均水平的比值,基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我省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虽然这种差距在“十五”期间并没有表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图5:十市一区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表4:人均GDP和极差比表指标元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陕西省人均GDP5024570164807757西安市人均GDP10092110271294415115商洛市人均GDP2495276931763616极差75978258976811499相对极差%二、政策思路和建议一想方设法转变观念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土地价格、原材料价格特别是燃料价格,以及劳动力的成本都呈上涨之势,我省的水、土地、原材料等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显现,经济增长成本不断上升.这就要求我省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必须逐步减少以资源高投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等“三高”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效率的提高,走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缓减日益增强的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也不宜过分依靠投资,而更应该注重效益的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固然重要,但是增长的效益更为重要.速度只是数量的概念,而效益则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因此,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应当给与效益更多的关注,才符合和谐社会是富有活力并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经济学观念.二推进区域形成各自特有的产业优势,避免产业雷同陕西省同国家之间以及陕西省下属的十市一区之间,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这两大问题,因此我省应当充分重视下属区市各自的产业优势,避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一步加剧.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那么我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进一步扩大.我省“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已经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逐步推出了如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陕西绿茶、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法门寺辣椒、佳县枣业、杨凌良种蔬菜等特色产品,促进了各村镇产业优势的发挥.三增强对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我省这些年服务业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甚至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服务业的落后不仅指的是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较少,而且服务的多元化和服务的效率也普遍存在问题.尤其是从陕西自身来看,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十分悬殊,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和潜力.政府职能必须发生根本转变,运用全新的市场经济理念,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优质服务上.一要搞好统筹规划;二要尽快推进第三产业企业化,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为第三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三要完备法制建设,依靠法律法规来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使各行各业都有法可依,从而切实提高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四提高城乡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陕西省乃至全国目前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储蓄率较高,需要发挥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潜力,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一是进一步提高城市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切实提升广大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从而有效促进其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来支持和改善农村的水、电、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条件、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城里过剩的产品创造便利条件.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改善居民的预期,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
历史发展背景下陕西的经济变迁分析

历史发展背景下陕西的经济变迁分析陕西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代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自建国以来,陕西省的经济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2年到1978年的初级建设时期,陕西省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和重工业;第二阶段是1979年到2002年的改革开放时期,陕西省开始转向发展轻工业和服务业;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今的现代化时期,陕西省发展战略转型,以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主。
在初级建设时期,陕西省的经济主要依靠重工业和农业。
1958年大跃进期间,陕西省的钢铁、煤炭等重工业产量相对较高,但由于计划经济的限制,陕西省工业生产的效率和科技水平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同时农业部门同样缺少科技支持和创新,耕作方式和生产效率都落后于当时的形势,粮食产量低,农民生活水平也不能实现持续稳步上升。
部分省份试图通过农田水利和土地改革来促进农业生产,但陕西省改革步伐缓慢,影响了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时期初期,陕西省继续保持了重工业的生产方式,但也开始发展轻工业和服务业。
1980年代,陕西省的经济主要依靠机电、化工、建材等传统重工业生产,但依然需要引进外资和改善工业体系建设。
此时陕西省的农业生产逐步加强,出现了粮食生产连年增长。
1980年代末期,陕西省逐渐走出计划经济的束缚,开始引进外资、引进新技术改进传统产品的生产水平,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和乡村经济整体升级换代。
而且此时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成为国内外合作的重要领域,并占领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一带一路的支点位置。
进入现代化时期以来,陕西省跳跃性地发展,转型升级成为了一个新型经济体系。
此时陕西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带动数控机床、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其中,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石油和化工等领域不断崛起,促进了区域经济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陕西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转型获得成功。
此外,陕西省还通过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夜间经济以及城市综合改造等领域的发展,使得城乡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历史发展背景下陕西的经济变迁分析

历史发展背景下陕西的经济变迁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陕西位于中国西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众多的省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陕西的经济发展受到历史发展背景的影响,经历了清朝时期的封建经济、近现代的殖民统治和内战时期的混乱局面,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清朝时期,陕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传统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陕西开始有了一定规模的商业和手工业,但整体经济水平仍较低,人民生活水平也较为贫困。
近现代以来,陕西经历了殖民统治和内战的动荡时期,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陕西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陕西的经济转型。
陕西也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推动了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未来,陕西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清朝时期的陕西经济清朝时期的陕西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粮食和棉花是陕西的主要农产品。
在农业方面,陕西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种植业发达,尤其以种植小麦和苹果最为著名。
陕西还以养殖业和渔业为辅助,养鸡、养羊、养牛等业也相当发达。
除农业之外,清朝时期的陕西还有一定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手工业以纺织业、皮革业和陶瓷业为主要代表,其中以纺织业最为繁荣。
陕西的商业发达主要体现在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吸引了大量商贾,形成了繁荣的商品交易市场。
在清朝时期,陕西经济相对独立,自给自足,区域特色鲜明。
但由于交通限制和科技水平落后,陕西经济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较慢。
清朝时期的陕西经济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缺乏系统的产业结构和现代化发展思路。
2.2 近现代陕西的经济发展近现代陕西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封建经济逐步转变为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
清朝时期,陕西经济受到封建统治的制约,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缓慢。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3在陕西县域 中, 经济增长 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十分严重 。
陕西是我国能源富集地 区 , 许多县对能源 无节制 无规划的开采 .
业机会。以奥运会为例 . 8 年第 2 届汉城奥运会为服务业提供 1 8 9 5
了 1 万个工作岗位 .为制造业提供 了5 6 万个 岗位 .为建筑业提供 了9 万个 岗位 。 为筹备 20 年奥运会 . 而 00 澳大利 亚到 19 就 已经 9 9
2 从经济 结构 看 .工业 基础薄 弱 。陕 西省县 域经济 目前 处 .
增长指数 。这说 明 . 育消费市场对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 具有 巨 体
个环 节 ,本 文 在 分析 陕西 县 域 经 济 的现 状 及 其 原 因的 基 础 上 ,
提 出 了陕 西县 域 经 济 今 后 一段 时 间 内 应 贯彻 和 实 施 的 战略 思路 。 [ 关键 词】战 略
一
大的拉动 作用 .对江西 省经济的快 速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3 体 育 产 业 的发 展 促 进 了 相 关 产业 的 发展 。
发展
、
陕西县域经 济发 展现 状分析
体 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 . 它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
2 0 年 9月底 .陕西省统计局发布的 20 年县域经济社会发 06 05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因为从生产的角度看 ,体育产品的生产需 展考核 结果显示 : 纳入陕西省县域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 的 要一些投入 品 .即通常所说的生产要素。体育产业的发展会直接 9 个县 ( 3 市、区 ) 0 5年实现生产总值 2 1 . 亿元 .占全省经 .2 0 256 扩大对这些生产要素的需求 ,而这些生产要素产业主要是工业领 济总量 的 6 .0 。可以说 ,近 些年来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还 0 36 / 域的制造 业、建筑业及 第三产业的某些服务行业。因此体 育产 业 是比较好 的 .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是县域 经济仍是 陕西 国民经济 既能带动 和促进第二产业中诸 如加工 制造业 .建筑业等行业的发 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这表现在 以下 几个 方面 。 展, 也能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 中诸 如旅 游、 交通服务 行业 的发展 。 1 县域经济 发展 滞后 于全 国总体水平。从县域综合经济实力 . 体育产业产值的增加以及由它带动的相关产业 的增加值促进了国 来 看 .陕 西县 域 与东 部 经 济 强 县 的 差 距 很 大 。 在 20 0 6年 1 的 1月 民 经 济 总 量 的增 长 。 第六届全 国各省市 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陕西省以 6 7 4 分 江西省宜春市在取得 2 0 0 4年第五届全国农运会 的举办权后 , 的竞争力数排名二十七 .仅 排在 云南、青海 甘肃 西藏前面 。 筹集资金 1 亿元 ,用于包括专业体 育馆在 内的 2 项重点城建工 0 1 就县域个体来说 ,陕西省没有一个县进入全国百 强县 。同时 ,陕 程 ,城市 面貌 发生 了巨大变化 . 使该市在 2 0 年生态旅 游、建筑 04 西县域贫 困面广 .贫困人 E多 ,是全 国贫 困面最大 的省份之 一 . l 业 高等教育三大产业 实现增加值 1 9亿元 .增长 了 2 %。 7 1 有 国定重点贫困县 5 个 ,省定贫 困县 2 O 7个。从 严格意义上讲 陕 4 体 育产业为江西省劳动 力市场提供 了众 多的就业机 会。 . 西县域经济发展 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 体 育产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 行业 .可 以给社会提供较 多的就
2024年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前景分析引言陕西省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资源储备和地理优势。
近年来,陕西省积极响应国家低碳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对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并探讨该市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潜力。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
首先,陕西省采取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的应用。
其次,陕西省加强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领域的发展。
同时,陕西省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推广低碳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这些举措为陕西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4年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前景分析资源丰富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支持陕西省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如风能、太阳能、煤炭、天然气等。
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为陕西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陕西省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策支持助推低碳经济市场发展陕西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例如,制定了低碳规划和政策文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陕西省还设立了低碳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低碳经济项目的投资。
这些政策和措施将进一步促进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的发展。
产业转型为低碳经济注入新动力陕西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从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向绿色低碳产业转型。
例如,陕西省加大了新能源汽车和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推动绿色交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此外,陕西省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和环保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市场的壮大。
建设绿色金融体系为低碳经济提供资金支持陕西省正致力于建设绿色金融体系,提供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
陕西省已经设立了绿色金融风险补偿基金,支持低碳经济项目的风险投资。
同时,陕西省还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加大对低碳经济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书)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第十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五年来,陕西省宏观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运行,并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宏观经济基本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调整阶段。
主要特点是:全省经济增幅高于国家的平均增长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一产比重呈波动性下降,二产仍占主导地位,三产比重逐年有所下降;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全省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还有待减小。
一、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一)全省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增长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到3.4个百分点。
我省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1年至2005年分别为109.1、109.7、110.9、112.9和112.6(预计);对比同期全国分别为107.5、108.3、109.5、109.5和109.8(预计)。
“十五”期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增幅逐年加快。
2001年为5024元,比上年增长8.5%,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2002年为5701元,比上年增长9.3%,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2003年为6480元,比上年增加10.4%,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2004年为7757元,比上年增加12.4%,高于国家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2005年预计为9005元,比上年增加16.1%。
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家人均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65.7%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73.4%,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提高到70%的目标。
图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二)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波动性下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省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01年2004年分别为15.6%、13.7%、13.3%、和13.7%,预计2005年为12.5%。
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五年来,我省第二产业整体发展较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分别为44.3%、45.1%、47.3%和49.1%,预计2005年为50.4%,比重不断增加。
其中,工业保持加速增长,发展速度快于建筑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尤其是重工业的优势逐年增强。
从工业行业分类看,基于我省资源优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与能源类相关的行业发展基础较好、速度较快;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中的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的势头也非常好,这些支柱产业均为我省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致呈递减趋势。
2001年为40.1%;2002年为41.2%;2003和2004年呈下降之势,分别为39.4%和37.2%,2005年预计为37%。
图2:三产占GDP的比例图“十五”期间,我省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变动趋势各不相同,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在2004年达到10.1,比其他年份4.6-6.8的贡献率高出许多,笔者认为是2004年第一产业的贡献率较高是因为受到国家农业支持政策作用效果的显现;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在2004年最低,2005年有所回升,但增长幅度有待提高。
表1:三次产业贡献率表(三)“三架马车”共同作用,拉动全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1.投资仍是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市场冲动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全省的资本形成总额从2001年的972.5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844.2亿元。
投资率逐年增加,分别为:2001年52.73%,高出国家平均水平14.73个百分点;2002年54.85%,高出国家平均水平15.65个百分点;2003年60.36%,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7.96个百分点;2004年63.96%,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9.76个百分点。
此外,我省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从2001年的65.9%增长变动为2004年的81.7%,从上述两个指标来看,在即将过去的五年当中,我省主要还是依赖于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
“十五”期间,投资效果系数虽没有大幅度提升,但出现逐年稳步上升的势头,反映出我省投资效率有所提高,经济的高增长伴随着粗放型增长格局出现良性转变的局面。
五年间的变动趋势如下:2001年0.177,2002年0.184,2003年0.20,2004年0.214,2005年0.217。
表2:投资率表2.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稳中略降最终消费对陕西省生产总值的贡献较投资要小一些,“十五”期间的最终消费率分别为:2001年55.9%、2002年52.8%、2003年49.6%、2004年46.4%,同投资率之间的差距逐年拉大。
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呈现波动性增长,2001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79.1%、2002年占79.6%、2003年占79.4%、2004年占80.5%,均高于国家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相应的我省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呈N字形的变动趋势。
图3:最终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图图4: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图3.对外贸易进口大于出口我省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一直保持负值,从2001年的-158.91亿元逐年变动为2004年的-297.12亿元。
(四)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年拉大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比较显著,从2001年的5483.7元,增加到2004年的7492.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比较低,从2001年的1520元仅增至2004年的1866.5元。
就我省城乡收入这两项指标来看,首先,其绝对数值均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其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都远高于农村,城乡收入的差距逐年拉大,从2001年的3963.7元增加至2004年的5626元;另外,我省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差额先减后增:7.6%(2001年)、3.8%(2002年)、4.7%(2003年)和6.5%(2004年),农村居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占收入(或支出)的比例相对城镇居民更大,清晰的体现出我省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这种相对发达的城市和比较落后的农村并存态势,制约着我省经济的协调发展。
自2002年起,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这一指标下,增列了“服务性消费支出”这项指标,主要是指居民用于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消费。
我省的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分别为:2002年1579.3元、2003年1711.3元、2004年1883.1元。
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占比分别为:29.37%(2002年)、30.20%(2003年)、30.21%(2004年),虽然增长幅度非常小,但是服务性消费支出的上升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
表3:陕西省城乡居民收支表笔者认为,消费支出的增加主要是基于我国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一是在较大范围内大幅提高了城市低收入阶层的补贴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具体到我省的情况,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基本都维持在6.7%-6.9%之间,2002年尤为突出,达到17.6%,城镇居民的货币支付能力大大增强。
二是采取诸如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涨、积极落实三农补贴、允许农副产品涨价等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因此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我省的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因此增长的基数和幅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样一来,属于高消费倾向阶层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农民的纯收入都得到了有效的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
虽然上述经济指标反映出“十五”期间我省消费的良性增长,收入和消费都是以稳步上升为主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利于消费增长的因素制约着消费的进一步扩大:一是较高的物价水平不利于城市低收入阶层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推进。
当物价较高时,低收入阶层的大部分收入用于刚性较强的食品消费(即恩格尔系数较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阶层人群的家庭用品、居住、出行等结构升级型的消费,并大大减少了工业品和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不利于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
二是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的逐年加剧,不利于消费的增加。
我省各地区水、电、油价格持续高位,不利于耗用水、电较多的相关消费增加。
(五)十市一区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从各区市经济增幅来看,全省十市一区经济总量较比“九五”末的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
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出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状况,我们计算了“十五”期间陕西省及十个区市的人均GDP,历年来西安市的人均GDP一直保持最高值,商洛市的人均GDP则总是最低。
不难看出,各地区人均GDP 的极差在逐年增大(见表4),再进一步计算出每年的相对极差(极差同当年全省平均水平的比值),基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我省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虽然这种差距在“十五”期间并没有表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
图5:十市一区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表4:人均GDP和极差(比)表二、政策思路和建议(一)想方设法转变观念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土地价格、原材料价格(特别是燃料价格),以及劳动力的成本都呈上涨之势,我省的水、土地、原材料等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显现,经济增长成本不断上升。
这就要求我省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必须逐步减少以资源高投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等“三高”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效率的提高,走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缓减日益增强的矛盾。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也不宜过分依靠投资,而更应该注重效益的提高。
经济增长的速度固然重要,但是增长的效益更为重要。
速度只是数量的概念,而效益则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因此,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应当给与效益更多的关注,才符合和谐社会是富有活力并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经济学观念。
(二)推进区域形成各自特有的产业优势,避免产业雷同陕西省同国家之间以及陕西省下属的十市一区之间,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这两大问题,因此我省应当充分重视下属区市各自的产业优势,避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一步加剧。
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那么我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进一步扩大。
我省“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已经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逐步推出了如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陕西绿茶、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法门寺辣椒、佳县枣业、杨凌良种蔬菜等特色产品,促进了各村镇产业优势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