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丑,善与恶
《巴黎圣母院》:追寻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
《巴黎圣母院》:追寻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1. 引言《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中关于美与丑、善与恶对立的描写和意象。
2. 美与丑的对立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展现了美与丑的鲜明对比。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女主角埃斯梅拉达与她所生下来的怪物独眼人奎西摩多(Quasimodo)之间的对比。
•埃斯梅拉达是一个出色美丽、善良纯洁的年轻女子,具有俊朗面容和优雅身姿。
•相比之下,奎西摩多则长着丑陋可怖的面容,是一个被周围人排斥和嘲笑的怪物。
这种美与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凸显了两者之间从外貌到内心、善良到邪恶的巨大差距。
3. 善与恶的对立除了美与丑的对立之外,在《巴黎圣母院》中,善与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不同角色的塑造和行为的描写揭示出来。
•主教克劳德·福罗洛(Claude Frollo)是一位虔诚而有学问的天主教神职人员,他的内心和行为却暗藏着邪恶。
他对埃斯梅拉达抱有欲望,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另一方面,贵族骑士菲比布斯·费罗尔(Phoebus de Châteaupers)则是一位正直勇敢、风度翩翩的男子。
他代表了善良和正义,并试图保护埃斯梅拉达免受伤害。
这种善与恶之间的对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上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冲突。
4. 混血儿与社会歧视《巴黎圣母院》还涉及到混血儿问题,尤其是女主角埃斯梅拉达作为一个混血儿的经历。
她是一个被人唾弃、遭受歧视的孩子,但她内心善良纯洁,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这一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与众不同、外貌丑陋或有所背景的人存在着偏见和歧视,并通过主角发人深省地思考和反抗来呼吁公正与平等。
5. 结论《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在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上展现出非常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描绘。
通过对埃斯梅拉达、奎西摩多等角色形象的刻画以及他们在情节中所经历的冲突和挣扎,雨果成功地传达出了关于人性、社会问题和道德选择之间迥然不同的观点。
《浮士德》中“善”与“恶”及“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善 彼” 此与 渗“ 透恶 互” 相在 影他 响们 。身 上
浮士德也不是绝对的“善”,靡非斯陀也并非绝对的“恶”
,
浮士德在探索追求中每前进一步都付出 了沉重的代价。如浮士德追求爱情,反倒害得 葛丽卿家破人亡;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惜 与皇帝妥协,甘愿充当暴君的帮凶;由于一对老 人破坏了浮士德的“一统天下”,他便命靡非斯 陀将他们赶走,致使这对老人惨死在靡非斯陀 手下。这些都说明:浮士德对“善”的追求是与 “恶”分不开的。
浮士德和靡非斯陀如影相随, 相辅相成
以“酒”相引
以色相诱
不屑一顾
不甘束缚于“小世界”,期盼进入 “大世界” 宫廷的腐败使他大失所望 毫不在意, 愿看见“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 土地上”
带到宫廷中,希望权力能让他满足
万国的荣华
希望浮士德能满足于对财富、 产业的占有和扩张
小结
靡非斯陀时时处处都想破坏浮士德的努力和向 上追求,引他走上邪路,结果反倒刺激了浮士德不断 进取,促使他一步步超越自己,走向生命历程的一个 又一个新阶段,最终认识了人生的真正意义。用靡非 斯陀自己的话来说:“我是那种力量的一种,它常常想 的是恶,而常常做的是善。”靡非斯陀作为否定的力 量“恶”的化身却是浮士德一生探索必不可少的条 件。
小结
歌德出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在 靡非斯陀身上大胆突破了传统中那种较 为直观的美丑标准,辩证处理了他笔下人 物所显示出来的美丑内涵,为读者创造了 这个具有复杂意象的艺术形象。
结
束
语
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的形成是与他所处的时代、他的 生活和思想等方面有紧密联系的。歌德在世83年,青年时 期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旗手,后来,亲身经历了古典 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歌德曾学习五国语言,精通音 乐、美术和历史,爱好广泛,思想活跃。青年时期他广泛接 触了当时流行欧洲的各种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潮,受斯宾诺 莎和赫尔德尔影响较深。在魏玛工作期间,从事过地质学、 植物学、光学、解剖学和气象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并兼 任几种官职。博学与多才,使歌德思维的庞杂性和逻辑性 完美地融合。《浮士德》是歌德一生创作的总结和集大成, 是他深邃的思想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其中蕴涵的辩证 思想令人思考不尽。
写作素材:美与丑善与恶
美与丑善与恶
人世间万物皆是对等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如果事物只有一面,反而显得太单调。
每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前些天,我就遇到了一件真假事件。
那是一个中午。
我和朋友小冰走在街道上,正准备去饰品店看看,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位老爷爷摔倒了。
过往的人们都对他视而不见,有的人看了倒在地上的老爷爷一眼,就匆匆走掉了。
我有点愤愤不平,跑上前去想帮老爷爷一下,却被小冰一把拉住:别去,说不定是个骗子呢,现在骗钱的人多!我迟疑了一会,没敢走上前去。
又过了十几分钟,老爷爷只能无助地躺在地上。
就在这时,一个戴着红领巾的男孩走了过去,扶起老爷爷,轻轻地拍掉他身上的尘土:老爷爷你没事吧?没事,没事!老爷爷颤颤巍巍地说:过了那么久,终于有人扶我起来了。
这时围观的人们都鼓起了掌,我拉着小冰,钻进人群中,也为那个男孩鼓掌。
20 × 20。
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读《巴黎圣母院》有感我非常荣幸地读了维克多·雨果的经典小说《巴黎圣母院》。
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这些当代人们常常置之度外的哲学问题。
通过巴黎圣母院这一建筑的象征意义,雨果向读者展示了这些对立概念之间如何相互关联,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和经验中的作用。
小说的主人公夸西莫多是一个残缺而丑陋的人,他生来就面容丑陋,导致他在人们眼中成为了怪物。
但事实上,夸西莫多是一个内心善良而深情的人。
他孤独忍受了数十年的明媚与寂寞,并对巴黎圣母院抱有一种深沉的热爱。
夸西莫多虽然外形丑陋,但他的内心却是美丽的。
在小说中,雨果用这个角色告诉我们,外貌并不是判断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一个人的真正美丽来自于内心的善良和纯洁。
与此同时,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也成为了善与恶的象征。
小说中的法赫丽丝是圣母院的守护神,她代表了美丽、善良和无私的力量。
而克洛普教士则代表了邪恶和罪恶。
这两个角色的对立展示了人类内心的两面性。
雨果通过他们之间的冲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邪恶的一面,但我们可以选择抵制那些消极的诱惑,努力追求善良和美丽。
这部小说还涉及到了真与假的问题。
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是夸西莫多的藏身之处,他隐藏在那里避开了外界的眼光。
钟楼成为了他自由表达自我的场所。
而在故事的结尾,当法赫丽丝死后,夸西莫多更进一步逃离了现实的束缚,隐藏在罗马女皇的塑像中。
这种真实与虚幻的对比突显了人类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渴望,以及他们对自由和真实的追求。
通过小说中夸西莫多的遭遇,雨果告诉我们,真实可能暨是一种心灵的自由,而虚幻之所以美好,也反应了人们逃避现实的渴望。
小说中还展示了美丽与丑陋的对立。
雨果通过描写夸西莫多和法赫丽丝之间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之间的美丽和真诚。
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一种纯洁而真实的爱。
然而,在小说的其他角落里,我们也看到了丑陋的一面。
例如,小说中描述了当时的法国社会阶级和教会的丑陋与腐败。
雨果通过揭示这些丑陋,勾勒出了一个更真实、更深入的社会现实。
美丑对照原则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美丑对照原则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美丑对照原则是指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对美与丑、善与恶、美好
与丑恶等对立事物的对照和结合,从而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思
想感染力。
这一原则在文学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立的对照,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外国文学史是指对外国文学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的研究和总结。
它主要包括对外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作家创作风格等方面的系统性概述和分析。
外国文学史的研究可以
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特点,从而促进跨文化
交流和理解。
从美丑对照原则来看,外国文学史中的作品往往通过对美与丑、善与恶等对立事物的对照和结合,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例如,在古希腊文学中,美丑对照原则在史诗和戏剧中得到了
充分的体现,通过对英雄与反面人物、美德与罪恶的对比,展现出
史诗和戏剧的高度艺术价值和深刻思想内涵。
在中世纪欧洲文学中,美丑对照原则也在宗教文学和骑士文学
中得到了广泛运用,通过对天堂与地狱、圣洁与邪恶的对比,展现
出中世纪文学的宗教信仰和骑士精神。
在近现代外国文学中,美丑对照原则在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和运用,通过对社会底层与上层、道德与堕落的对比,展现出现代文学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总之,美丑对照原则在外国文学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立的对照和结合,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深度,也使外国文学更加多姿多彩,更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巴黎圣母院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
巴黎圣母院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巴黎圣母院: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巴黎圣母院,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以其雄伟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历史而闻名。
然而,这座大教堂所展现的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对立也使其成为一座文化和艺术的象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巴黎圣母院所揭示的美和丑、善和恶的对立。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巴黎圣母院的美。
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这座教堂都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之美。
高耸的尖顶、精致的浮雕、华丽的彩色玻璃窗,每一个细节都流露着建筑师和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语言以其卓越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吸引着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驻足。
它代表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建筑艺术的巅峰。
然而,巴黎圣母院也同时展现出了丑的一面。
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沧桑的岁月和人为因素导致了它的一些部分的破损和退化。
尖塔倾斜、雕像断裂、墙壁变色,这些痕迹无不在提醒着我们时间与自然对于文化遗产的冲击。
然而,正是这些破损的痕迹,赋予了巴黎圣母院独特的韵味和历史的深度。
丑陋并不能完全否定它的美,反而成为了对立中的一种平衡。
美与丑的对立背后,还有善与恶的存在。
教堂中的许多雕像和彩色玻璃窗都展现了圣经中的善与恶的主题。
圣母玛丽亚的雕像,以其仁慈和慈爱的形象,象征着善良与宽容;而恶魔和妖魔的形象,则代表了罪恶与邪恶的力量。
这些艺术作品通过对善与恶的对立描绘,提醒着人们在生活中选择善良和正义的重要性。
然而,在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种和谐的相处之道。
巴黎圣母院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也是文化和艺术的殿堂。
它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和文化活动,成为了巴黎市民和世界各地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这里,美与丑、善与恶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正是因为这种对立和融合,巴黎圣母院才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来自各地的人们前来朝圣和欣赏。
综上所述,巴黎圣母院以其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感受的空间。
有关美丑与善恶的谚语
有关美丑与善恶的谚语谚语就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及生活环境,基于此,谚语同时也反映了其不同的文化特征。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有关美丑与善恶的谚语,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美丑与善恶的热门谚语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康德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
——罗·勃郎宁与其说是为了爱别人而行善,不如说是为了尊敬自己。
——福楼拜学佛的要有正见,要相信善恶因果,前生後世,生死轮回,圣人境界──阿罗汉菩萨佛能了生死。
不要起邪知邪见,以为人死了就完了。
——印顺导师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
——米开朗琪罗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戴尔·卡耐基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
——罗素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
——罗·勃郎宁我给英雄下的定义是必须用武力为他人或者是为民族国家谋求利益的才是英雄。
好汉是什么呢?好汉这个词是为了他人,但是不一定是正义的。
所以这里面有是非善恶的问题。
——吴越行善必须努力,然而,抑制恶更须努力。
一个好行为也可能是一个坏行为,谁要救了狼就害了羊。
谁为兀鹰修复了翅膀,谁就要为它的爪负责。
——雨果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有关美丑与善恶的经典谚语越是善良的人,越觉察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
——米列恶行生不出善果。
一言之善,重于千金。
——葛洪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
——罗曼·罗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一善染心,万劫不朽。
百灯旷照,千里通明。
——萧纲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曾子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高尔基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
——杨子惩恶而劝善。
——《左传》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
美与丑,善与恶
美与丑,善与恶----读《巴黎圣母院》有感上派初级中学八(13)班汪劲草要说世界上何为美丑,大概没有人可以向我们解释清楚;什么是善与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
因为美丑善恶本来就是事物的极端。
读了《巴黎圣母院》我对美丑善恶的看法有了改变。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这些也一样。
维克多.雨果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美好却又丑陋,善良却又凶恶的世界。
女主角爱斯美腊达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少女,而男主角卡西莫多,被人们看作是怪物,是个瞎眼又驼背的敲钟人,甚至是邪恶的化身。
他俩简直是两个极端,谁也不会把他俩联系到一起。
但是,当她受到种族歧视,心爱的小山羊被杀害,被人栽赃陷害成所谓“杀人犯”时,帮助她越狱的却是卡西莫多。
但卡西莫多并不像人们口中所描述那般无恶不作。
他精心照顾她,把她隐藏在圣母院不被士兵发现……在旁人眼中,他一定是不自量力,愚蠢地认为爱斯美腊达会被感动。
但是当士兵逮捕她时,他拼了命去保护她时,她终于被打动了。
可没想到,最终她还是不幸被杀害,卡西莫多悲伤地抱着她的遗体,坚定地选择了与她一同死去……有人说,这是一部伟大的爱情故事。
但我不这么认为,说它是爱情故事只是片面的。
他们之间是一种超越了爱情的感情,是世人眼中美与丑的完美结合,善与恶的激烈碰撞。
如果这只是爱情,那么这本书就不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雨果要讴歌的是不分美丑的善。
爱斯美腊达是善良的,卡西莫多也是善良的,只是在黑暗的社会中,善良的人却总是被人陷害,歧视,这是雨果内心的世界,它之所以美丽,是因为爱斯美腊达和卡西莫多的存在;之所以丑陋,是因为对穷富的不公平,虚荣的人们对正义的扭曲;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卡西莫多的善意之举;之所以邪恶,是因为善良的人却被杀害……善恶不停留在表面,也许卡西莫多给不知情的人留下的印象的确好吃懒做,无所事事。
但他内心也有爱,他没有虚伪的言辞,他是正义的,只有他肯为爱斯美腊达付出。
这是小说中的人物,但却折射着整个社会。
现实中,也有像他们那样的人物,也会被一些勾心斗角,阳奉阴违的人陷害,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却能够伸张正义,小说里却不能。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解释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解释【实用版】目录一、引言:道德经第二章的背景和意义二、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解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3.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4.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5.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三、道德经第二章的哲学思想1.美与丑、善与恶的相对性2.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3.顺应自然,不居功自傲四、结论:道德经第二章的现实意义正文一、引言:道德经第二章的背景和意义道德经是古代中国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一。
第二章是道德经中较为著名的一章,其内容深刻,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本章主要讨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相对性,以及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在现代社会,道德经第二章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解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美与丑、善与恶是相对的,它们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这是宇宙间万物存在的规律,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用无为的概念看待世事,用不言的体例施行教化。
圣人顺应自然,不采取强硬的手段去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别人。
4.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自然地生长、发展,而不需要强求;生长而不占有,有所施为但不依赖,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这是道家倡导的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5.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美与丑,善与恶1500字.docx
美与丑,善与恶你是否想了解一个苦役犯如何变成一个高尚善良的人?你是否想了解一个人如何集美与丑,善与恶于一身?你是否想知道一个苦役犯是怎样像父亲般对待一个圣洁的孩子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雨果的《悲惨世界》这本书当中。
当你读完这本书时,我相信你会受到很大的震撼。
《悲惨世界》是一部煌煌巨著。
小说主要描述了刑满释放的苦役犯让·瓦让的悲惨故事和多舛的命运。
在一七九五年时,让·瓦让为饥饿所迫,偷了一块面包,而蹲了19年的苦役牢。
十九年后让·瓦让刑满释放,路经迪涅,那里的米里埃主教接待了他,并且袒护了让·瓦让,将一副银餐具和一对银烛台送给他,以赎他的灵魂,而让·瓦让也没有辜负主教的期望。
几年后,让·瓦让化名马德兰,来到滨海特蒙勒伊,发明了一项新工艺,并大兴慈善事业,使小城繁荣起来。
在那里,他结识了芳蒂娜,想帮她把女儿珂赛特从蒙费梅接来。
可这时,一个叫尚马蒂厄的老人被认为是让·瓦让,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前往法庭自首。
后来,他逃出来,去寻找珂赛特,并重金将她赎出来,住进戈博旧宅。
可又被雅韦尔跟踪,躲进一家修道院,改名换姓,当了园丁,珂赛特则在修道院的寄宿学校读书。
五年后,他们离开修道院,可马里尤斯出现了,两个年轻人热恋起来。
使让·瓦让痛苦万分。
这时酝酿已久的人民起义爆发了,马里尤斯和让·瓦让都去了。
让·瓦让在那里遇到了被起义者逮捕的雅韦尔,让·瓦让要求自己执刑,但他出于善意,将雅韦尔释放。
后来街垒被攻克,马里尤斯被让·瓦让从下水道救出。
可是遇到了雅韦尔,雅韦尔让他将马里尤斯送回外祖父家。
但他被让·瓦让的高尚人格所震撼,放了他,可又与自己的职责矛盾,最终投河自尽。
马里尤斯也与珂赛特结婚,让·瓦让则向他坦白了自己的身份,但被误解了。
但后来,经过泰纳迪埃的揭露,马里尤斯知道了让·瓦让是他的救命恩人。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及感悟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及感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中的第二章被认为是道德经的核心章节,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将介绍道德经第二章的原文及译文,并分享一些个人的感悟。
原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如下: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存在,因此就会有丑的概念。
人们都知道善的存在,因此就会有恶的概念。
因此,有和无相生,难和易相成,长和短相对比,高和下相互倾斜,音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
所以,圣人行事不强求,言语不过多;万物自然而然地产生,却不拥有。
做事而不依赖,功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才能不离去。
通过对道德经第二章的原文及译文的理解,我得到了一些感悟。
首先,道德经第二章强调了相对性的存在。
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等都是相对的概念,互相依存、相互对立。
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善就没有恶。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一方面的事物,而应该看到事物的相对性,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其次,道德经第二章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圣人处世从容不迫,不强求,不言语过多,却能做到事事顺其自然。
这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了追求成功而忙碌,却忽视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然。
如果能够放下执念,顺其自然地去做事,或许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此外,道德经第二章还强调了功成不居功的思想。
圣人不依赖功成,也不居功,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他只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主宰。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即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平和的心态,不要过分沉迷于功成的喜悦。
通过对道德经第二章的原文及译文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美与丑,善与恶六年级作文400字500字
美与丑,善与恶六年级作文400字500字美与丑,善与恶六年级作文400字500字世上之人,有美,亦有丑。
咱们又何须介怀那虚假的面貌呢?外貌,为何美?缘是天生,亦或人工。
内在,为何丑?缘是人造,亦或贪念。
这确实是我对贪慕虚荣的人的态度。
外貌,为何一般?故是天生,亦或自然。
内在,为何漂亮?故是本性,亦或忍量。
这确实是我对以他人为先的人的观点。
人之初,性本善。
人的本性原是仁慈的,为何有些人会变得如此丑陋?是贪欲,是占有,是那总爱称自以为王的恶念。
不是说,心灵美便胜过一切吗?那为何还要争权斗美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行善积善的人,老天绝可不能让他含冤受苦;为非作恶的人,老天也绝可不能让他逍遥自在。
但,若是你是放下屠刀的人,老天会给你一次机遇,让你尽力,去争取去靠自己的实力取得成功,让你品尝成功的滋味。
朱自清曾说过:“荷花脱污而不染。
”其意思是指荷花,但如果是反复而又细细体味的话,你会明白,那是在喻指心灵美的人:只要自己的心灵漂亮,不管在何等龌龊的环境下,都可不能受到污染!美与丑,善与恶六年级作文400字500字世上之人,有美,亦有丑。
咱们又何须介怀那虚假的面貌呢?外貌,为何美?缘是天生,亦或人工。
内在,为何丑?缘是人造,亦或贪念。
这确实是我对贪慕虚荣的人的态度。
外貌,为何一般?故是天生,亦或自然。
内在,为何漂亮?故是本性,亦或忍量。
这确实是我对以他人为先的人的观点。
人之初,性本善。
人的本性原是仁慈的,为何有些人会变得如此丑陋?是贪欲,是占有,是那总爱称自以为王的恶念。
不是说,心灵美便胜过一切吗?那为何还要争权斗美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行善积善的人,老天绝可不能让他含冤受苦;为非作恶的人,老天也绝可不能让他逍遥自在。
但,若是你是放下屠刀的人,老天会给你一次机遇,让你尽力,去争取去靠自己的实力取得成功,让你品尝成功的滋味。
朱自清曾说过:“荷花脱污而不染。
”其意思是指荷花,但如果是反复而又细细体味的话,你会明白,那是在喻指心灵美的人:只要自己的心灵漂亮,不管在何等龌龊的环境下,都可不能受到污染!美与丑,善与恶六年级作文400字500字世上之人,有美,亦有丑。
关于美与丑,善与恶的名人名言句子
关于美与丑,善与恶的名人名言句子美与丑是相对的,有了丑恶才能够衬托出美丽,有了美丽才知道什么是丑恶,而美与丑又是相近的,只在一念之差,懂得欣赏的人会发现丑恶世界中的美丽,不懂得欣赏的人看到的全是美丽世界中的丑恶,所以美与丑其实就在我们心中!美貌,可以触发审美的情趣,但却不一定能触发爱慕或爱情。
——金马没有德性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可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颗美妙的灵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
——莎士比亚美貌和魅力原是两种要拿的东西,幸而不是所有的美女全都有魅力,往往是边幅平常的女人反而倒另有一种妩媚之处。
——马克吐温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
——老舍女人的美貌,如同男人的智慧,对其拥有者来说通常都是致命的。
——切斯特菲尔德在情人眼里,美貌很快就变得平凡,失去其魅力并以致他产生厌恶之情。
——艾迪生漂亮的女人等于备齐了一半嫁妆。
——德雷克斯美貌常常比酒更坏,因为它能使持有者和欣赏者双方沉醉。
——齐默尔曼世界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加美丽的衣裳。
——马雅可夫斯基假如丑恶的人偏想要别人称赞他美,跛脚的人偏想表现矫健,那么这种原来引起我们同情的不幸情况又会引起我们的嘲笑了。
——菲尔丁绝对的丑恶是没有的。
——罗斯金美貌是转眼易过的,可是丑恶是永久的。
——巴尔扎克容貌惹人喜欢能讨不少巧。
——奥维德外貌是人内心的表露:其形呆若木鸡,其神也一定愚笨。
——迪斯雷利我一贯认为男人的容貌如何是无关紧要的。
我更感兴趣的是一个人的头脑,而不是他的外貌。
——毛姆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荀子我们应该注重内心,而不应该只看外貌。
——伊索美貌是一层面纱,它常常用来遮掩许多缺点。
——巴尔扎克脸蛋儿长得俊,不是好到极点,即是坏到透顶。
——大仲马美貌和魅力原是两种要命的东西,幸而不是所有的美女全都有魅力,往往是边幅平常的女子反而倒别有一种妩媚动人之处。
——马克吐温外表的纯洁优雅应当是内心纯洁和美丽的反映。
美与丑,善与恶——《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000字).docx
美与丑,善与恶——《巴黎圣母院》读后感重新翻开《巴黎圣母院》,相比第一次读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读到雨果对圣母院内华美景象的描绘时,想起了那四月份遭大火毁灭性打击的大教堂,心中不免多了一份沉痛,正如作者在原序中写到的那样,“就连这座大教堂,恐怕不久也要从地球上消逝。
”《巴黎圣母院》基于命运一词创作,描述了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发生在巴黎城内的一系列故事,为中世纪艺术开辟了真正的前景。
其塑造的经典形象因其鲜明特点而广为人知,曾经多次被翻拍为电影。
至今在世界文坛上还有着重要地位。
真真假假的美丑善恶通过书中人物被真实地放大了。
卡西莫多是本书中最重要也最经典的一位角色。
他奇丑无比,驼背独眼又坡脚,只能说“三分像人”。
负责在巴黎圣母院敲钟,除了养父克洛德,没有别的朋友,整天与大钟为伴。
在一次被侮辱的过程中一位好心的吉普赛姑娘出手相助。
从此他便一直默默保护着她,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秒。
卡西莫多用自己纯洁的心灵与巴黎城污浊的社会风气作斗争。
在一幅不堪入目的皮囊之下,一颗炽热的心却在闪闪发光。
反观书中的另一位人物浮比斯,他是一个跟卡西莫多完全相反的人,生着一幅完美的皮囊,内心却阴暗无比。
他用自己羽林军队长的身份,为了一些下流的念头,勾引可怜的吉普赛姑娘艾丝美拉达。
生活奢靡,行为肮脏。
是当时法国贵族的典型。
作者雨果对人物的刻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该下笔的地方他极力渲染,不该下笔的地方丝毫不浪费笔墨。
细致入微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将克洛德的邪恶内心暴露无遗,对卡西莫多丑陋外貌的反复强调加深了他的不幸。
雨果是个无情的捕捉者,始终可以看穿事物的本质。
合上书本,还久久沉迷在其中无法自拔。
许多未解的道理还在等着我去探究。
为什么艾丝美拉达到最后一刻还在念念不忘“她的浮比斯”,而对卡西莫多依旧冷漠。
美丽鲜亮的外表早已蒙蔽了那天真的双眼,使卡西莫多都开始暗暗恨自己的容貌。
这恰恰印证了当时法国社会对于功名,物质的极度追求,而忽视了内心的真善美的腐朽风气。
美与丑,善与恶一一《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美与丑,善与恶一一《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人世间有两样东西不能割舍,一是美丽的外表,二是善良的心灵。
王尔德说,这世间好看的外表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
雨果也曾说,美在丑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关。
看一个人,看到的是美或丑,而了解一个人,了解的是善或恶。
外表的美丽或丑陋,无法决定一个人的内在,这一点在《巴黎圣母院》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敲钟人伽西莫多外表极其丑陋,是个让孩子见了大哭,妇女见了流产的丑家伙。
作者在书中的描写,也足以让人感受到了。
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是单纯的,善良的。
当养父克洛德让他去绑架爱斯梅拉达时,他只管傻傻的去绑架了这个陌生人。
而当他被绑在烈日下的柱子上受鞭打时,被他绑架的那个心善的女人给了她一壶救命的水。
他简单清澈的心灵,从此放在了这个人身上。
后来当他救出被绑在绞刑架上的爱斯梅拉达并深爱她时,他说,我知道我长的丑,被人扔石头无所谓,但让你害怕,我觉得很难过。
看到这里,我不禁对他产生了一种怜悯与同情,但无疑,他的爱是纯洁的,高贵的,就像尸骨旁的那些灰烬…… 弗比斯却恰恰相反。
他有着一副光鲜亮丽的外表,在人们面前是英俊威武的皇家护卫队队长,是彬彬有礼的翩翩公子,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可暗地里却是个淫秽浪荡,虚伪好色,使人唾弃的人。
就像他对爱斯梅拉达,也是虚情假意罢了。
但这个世界上不一定都是这样的人,比如爱斯梅拉达。
爱斯梅拉达是美丽的,也是善良的,她是街头艺人的宠儿,也是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美女。
她美在外表,更美在心灵。
没有人想到他竟然会给绑架自己的怪人一口水喝,会执着的爱着欺骗他的弗比斯,会以自己的名誉救下一个可怜的诗人……在她心中,这世界就和她的心灵一样美,在人们心中,她比这个世界还要美得多。
无疑,她是真善美的化身。
所以,看人不能光看外表,这句话是相当对的,美与丑,善与恶,谁说一定成正比?美与丑无法改变,我们却可以在善与恶中做出选择。
副主教克洛德也曾经是一个勤奋好学,孝顺又富有爱心的人。
《巴黎圣母院》: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一座著名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之一。
这座教堂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装饰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中,维克多·雨果将美与丑、善与恶展示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来探索其中的对比。
美与丑巴黎圣母院既展示了壮观、华丽的美感,又揭示了人性中的丑陋面。
首先,从建筑角度看,这座大教堂体现了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精髓之美。
它高大挺拔的尖塔、复杂精密的石雕装饰以及宏伟壮观的内部构造都体现出精湛的工艺和设计。
每一个细节都显示着古代建筑师们对美学追求和技艺精湛。
然而,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主要角色卡西莫多的人格丑陋,揭示了人性中隐藏的黑暗面。
卡西莫多病态地迷恋美貌,为了追求自己对美的扭曲理解而堕落。
他的丑陋心灵和残忍行径与巴黎圣母院华丽的外表形成鲜明对比。
善与恶在巴黎圣母院中,善与恶也有着截然不同的代表。
首先是主教克劳德·福罗洛,他被描绘为一个善良而慈祥的人物。
他关心穷苦百姓,无私地帮助他们,体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善良的本性。
然而,在小说中,我们也看到了那些心怀恶意、图谋不轨的角色。
象征着邪恶力量和贪婪心态的雅各宾团体侵入巴黎圣母院,并试图摧毁善良力量。
这个组织代表着一段黑暗历史以及被利益驱动和欲望腐化后变得丑陋、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势力。
结语《巴黎圣母院》一书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展示了人性中深层次的冲突。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个宏伟而华丽的建筑,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创造力和追求美的愿望,另一方面却也暗示了人性中可怕的黑暗面。
这部小说是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揭示,给我们以启示和警钟。
在我们自身的生活中,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善良和美好,在面对丑陋和邪恶时勇敢地选择坚持正义。
这样才能在波澜壮阔、矛盾多样的现实世界中找到真实的安宁和坚定。
(字数:约 414 字)。
第二单元 和而不同
第二单元和而不同《老子》二章一、你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什么认识?美与丑、善与恶,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是否也有相互依存及向对方转化的另一面?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一样,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斗争也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损有余以补不足”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天道,是不可抗拒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人道,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人道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顺应天道的。
三、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
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
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强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
《晏子对齐侯问》一、为什么说“和”与“同”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状态?本文中“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
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而“同”则相反。
“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
保持的只是表面上的一致。
显然“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二、本文的说理有什么特点?本文说理形象生动。
文章以厨师和羹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使人易于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彻。
《史伯对桓公问》一、史伯所说的“同”,与专制统治有什么内在联系?史伯所说的“同”是指没有任何差别的同一,而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正是排斥任何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和主张,只采纳与自己相同意见。
这与史伯所反对的没有任何差别的“同”是一致的。
二、就“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谈谈你对对立统一矛盾关系的认识。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善与恶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充满了深刻哲理和强烈情感的文学巨著。
在这部作品中,美与丑、善与恶的交织与碰撞,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面性,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十五世纪的巴黎,那是一个充满了宗教神秘色彩和社会等级差异的时代。
巴黎圣母院,这座宏伟的哥特式建筑,不仅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更是美与丑、善与恶的象征。
书中的卡西莫多,是一个外貌奇丑无比的敲钟人。
他独眼、驼背、鸡胸、罗圈腿,似乎集合了所有丑陋的特征。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外表丑陋的人,却拥有着一颗无比善良的心。
他对吉普赛女郎爱丝梅拉达的爱是纯粹而无私的。
当爱丝梅拉达面临绞刑的危险时,卡西莫多挺身而出,将她救进了巴黎圣母院。
他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她,展现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卡西莫多的善,不是那种表面上的善良,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真挚和纯粹。
他不懂什么是虚伪,什么是做作,他的善良是本能的,是直接的。
这种善良在那个充满了虚伪和邪恶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副主教克洛德。
他表面上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宗教人士,穿着神圣的长袍,满口的仁义道德,但内心却充满了邪恶和欲望。
他对爱丝梅拉达的爱,不是那种纯洁的爱情,而是一种占有欲和私欲的体现。
当他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便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不择手段地去迫害爱丝梅拉达。
克洛德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虚伪和人性的丑恶。
他代表了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内心黑暗的人。
他们用虚假的外表来掩盖自己的罪行,用所谓的宗教教义来为自己的恶行辩护。
而爱丝梅拉达,这个美丽而善良的吉普赛女郎,无疑是美的化身。
她的美丽不仅在于她那迷人的外表,更在于她那纯洁的心灵和高尚的品德。
她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不畏惧任何困难和危险。
她的善良让她在面对卡西莫多的丑陋时,没有丝毫的嫌弃和厌恶,反而给予了他同情和关爱。
爱丝梅拉达的美,是一种能够照亮黑暗的美,是一种能够温暖人心的美。
感悟人性的善恶与美丑
感悟人性的善恶与美丑一、善恶与美丑的纷争人性中的善恶与美丑是一个常被讨论和探讨的话题。
作为社会个体,我们都有着良知,对善恶与美丑有着自己的判断和认知。
然而,正如人们常说的“道德良心”,这其中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个灰色地带,一个充满挣扎和选择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人性中善恶与美丑之间的关系,并深入思考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意义。
二、人性中善恶之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都存在着明显或隐晦的善恶之争。
从孩童时代起,我们就开始接触到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塑造,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善与恶的定义。
但这种定义并非完全固定不变,因为社会环境和经历会不断地影响我们对于事物的评判标准。
善与恶是相对而言的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甚至也会有差异。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同性恋被视为邪恶或不道德,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被接受和认同。
因此,我们要意识到人性中的善与恶并非绝对可信,而是由个体主观认知和社会背景共同构成的。
三、美丑的多元观点美丑作为价值判断的另一个方面,也与善恶有着密切关联。
然而,美丑相对来说更加主观,并且充满了多样性。
每个人对于美感的定义可能都不尽相同,它与个体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以及教育背景等紧密相关。
从外貌到行为,从艺术到自然风景,无论是人造还是天然之物皆有美丑之分。
但正如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描绘的那样,“玉米听雪杆”即使在墙壁开裂、油漆斑驳之时仍能展现出娇柔的韵致和独特之美。
因此,在评价美与丑时应放眼全貌,并带上包容和理解的眼光。
四、善恶与美丑的哲学思考当我们反思人性中善恶与美丑这一问题时,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不禁思考何为真正的善与恶、美与丑。
在伦理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好与坏是针对行为的评判,而美与丑则是对于事物本身的态度和感受。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更注重个体行为带来的后果和结果。
这是因为人们不仅存在着道德标准,还追求着实际效果和社会价值。
因此,在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情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其善恶与美丑之间的关系,并判断其所带来的长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与丑,善与恶
读完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世界名著,文中的丑与美,善与恶,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
的印象。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代表作,发表于1831年,小说描写了15世纪光怪陆离的巴黎生活,并透过这种描写深刻地剖析了丰富复杂的人性世界,表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
她,爱斯美拉达,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美女,由于从小被吉普塞人从家中偷走,在流浪艺
人中长斯英雄救美,便一见钟情地陷入爱河,而
他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虏。
她对这场虚幻的爱情的
忠贞不渝,最终也使她被伤害得太深太深。
她不
但有一个完美无缺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
良的心灵。
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
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
式救下了诗人。
当副主教克洛德利用种种卑劣手
段想强迫爱斯美拉达接受他的爱情时,爱斯美拉
达宁死不从。
当克洛德最后一次在绞刑架前让她
选择时,尽管这时候她已经知道她所爱的人弗比
斯还活着,她也找到了失散十五年的亲生母亲,
非常想活下去,但面对克洛德的求爱,她的回答是: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
他,卡西莫多,一个又驼、又瞎、又跛、又
聋的丑八怪,先是遭到了亲人,继而是整个社会
遗弃的弃儿,却有着一颗美丽纯洁的心灵,他以
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守护着爱斯美拉达,
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
可在强大的社会偏见、
邪恶势力和命运捉弄面前,强悍的卡西莫多,最
终被撞的头破血流,拥抱着爱斯美拉达的冰冷的
尸体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卡西莫多是以爱斯美拉
达的迫害者的身份,最初出现在爱斯美拉达的面
前的,他奉命在深夜去抢劫爱斯美拉达。
当卡西
莫多因为抢劫失败,被皇家卫队逮捕,被绑在烈
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他渴求围观的人
群给他一点水喝,却无人理睬。
眼见着他快要晕
死过去的时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众目睽睽
之下勇敢地给他水喝的人,正是那位曾经想要抢
劫的爱斯美拉达。
爱斯美拉达的以德报怨深深震
撼了外表畸形丑陋的卡西莫多,因为在他的内心
也有和其他人一样的强烈爱心和感情。
后来他冒
着生命危险将爱斯美拉达从死刑架上抢救了出来,但是,他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终是横贯在他和
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最后只能
通过死亡的方式跨越了这条鸿沟,我想那可能就
是唯一的方法了。
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也爱上了美丽的爱斯梅
拉达,但是他与卡西莫多的爱却有着天壤之别,
克洛德披着神职人员的神圣光环,道貌岸然,内
心却因冲突无法自拔,直至灵魂扭曲、充满了邪
恶的毁灭欲,最终毁灭了爱斯美拉达,也毁灭了
自己。
另两个特色人物,一个是徒有华丽外表、
内心却一包烂瓤的弗比斯队长,他外表英俊文雅,骨子里却粗鄙龌龊,酗酒说粗话是他的爱好,拈
花惹草玩弄女性是他自豪和自信的特长;另一个
人是落魄诗人格兰古瓦,一个为了生存可以抛弃
爱情、尊严、责任的家伙。
雨果用他辛辣又浑厚的笔,表达了对在教会
压榨下苦苦挣扎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的悲天悯人,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弗比斯队长的嘲讽,对苟且偷生的潦倒诗人格兰古瓦的鄙夷,对虚伪
狡猾又残酷的路易十一的憎恶,和对卡西莫多和
爱斯美拉达,这一对外表有天壤之别,内心却如
一善良纯洁的悲剧人物的褒扬与惋惜,把美与丑
的对比推倒了及至。
让我们重新审视究竟什么是
美,什么是丑?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心。
所以,人不必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弃,更不要过分地追求外表美,拥有一颗善待他人、无私奉献、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充满责任的心灵才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
同时,我们要学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尊重身边每个人,不要等这些让生命精彩的亮点逝去后才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