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诗经》的论述

合集下载

《论语》中最具争议的10句话

《论语》中最具争议的10句话

《论语》中最具争议的10句话总有朋友留⾔给我,问我说:“市⾯上各种有关《论语》解释的书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说实话,只要是在正规渠道出版的书籍作品,对于《论语》⼤多数章节的注解基本是⼤同⼩异的。

我的版本亦如此。

但是为什么还会有⾼下之分呢?作者本⼈对⼀些关键的,特别是那些容易产⽣歧义的语句,他怎么解读。

拿我个⼈为例,我接触《论语》的时候还在读书,最近⼗⼏年把重点放在儒家经典的讲学上,期间我研究了中外400多家注解,⽐较有⼼得的有⼗⼏处,和世⾯上流⾏的解读不太⼀样。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了解我解读的《论语》有什么特⾊?你可以先从这10句话⼊⼿。

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篇1·1》孔⼦说:“学了做⼈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不了解你,⽽你并不⽣⽓,不也是君⼦的风度吗?”这句话⽐较有争议的地⽅是“学⽽时习之”的“时”,很多⼈翻译为“时常”,但我认为翻译为“恰当的时候”更恰当。

在古代,“时”较少当做“时常”讲,当做“时机”讲的时候较多。

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样。

譬如,孟⼦把圣⼈分成四种,认为孔⼦是“圣之时者也”,意思是孔⼦在适当的时候该怎样就怎样。

⽽且,学习时常复习,就会觉得很愉快吗?这没有道理。

学习过后,在适当的时候进⾏练习、加强理解,就感到愉快,这样才说得通。

2⼦⽈:“巧⾔令⾊,鲜矣仁!”——《学⽽篇1·3》《阳货篇17·17》孔⼦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很少有真诚的⼼意。

”很多⼈把这句话翻译为“花⾔巧语,装出和颜悦⾊的样⼦,这种⼈的仁⼼就很少了。

”⼀个⼈只是和别⼈花⾔巧语、和颜悦⾊,怎么就没有了仁⼼呢?这个很明显是不了解“仁”代表的意义,根本不知道孔⼦在说什么。

“仁”在这⾥译作“真诚的⼼意”。

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兴观群怨,这四点根本没有那么复杂,不需要用上面那一套美学理论来套。

孔子没有那么多的花花绕,他是在启蒙学生,当然不可能跟作隐喻诗一样的处处打洞。

还其本来面目,本农家认为含义是:你们学习《诗经》一可以抒发情感(兴),二是可以了解社会(观),三是可以与人交流(群),四是可以表达诉求(怨)。

其中,“兴”主要是一种正面肯定的情感,比如说对姑娘的爱恋、自然的热爱、圣人君子的歌颂等,主要是表达情绪;“怨”则是一种反面否定的情感,更侧重诉求的内容,比如指责暴政;“观”所要了解的社会,这里主要是指诗经里反映的各个国家的社会历史状况;“群”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是要用来交流的。

“兴”、“观”、“群”、“怨”这四者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

其中“兴”是前提,它包含了孔子对诗的整体作用的概括,所以“观”、“群”、“怨”离不开“兴”。

这一思想表明,孔子已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理活动来实现。

“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

孔子的美学一方面十分注意审美对陶冶个体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审美对协和人群的社会效果。

他的审美的心理学—论理学特征,在这里表现的非常清楚。

在“兴、观、群、怨”四种社会作用中,“兴”是实现后三者的基础和枢纽,“观、群、怨”要依赖于“兴”,只有通过“兴”的艺术感染作用,诗歌才能实现“观、群、怨”。

论《诗经》的当代价值

论《诗经》的当代价值

论《诗经》的当代价值论《诗经》的当代价值《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诗经》的当代价值,欢迎大家阅读!论《诗经》的当代价值如今,《诗经》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被翻译、研究和学习。

在许多的国家的世界文学史教科书上都有评价它的章节,“诗经学”是世界汉学的热点,几乎每个国家的孔子学院里都开设了专门的《诗经》课程。

这更加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那么《诗经》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它又对当代社会有什么意义呢?一、文学价值《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在《诗经》之前,诗歌虽说已诞生,但尚无自己固定的体式,且还流于口头形式,一般以二言为主。

到《诗经》时,诗歌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即四言体。

所谓”四言体”并不是绝对的,间或杂有一言直至八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

也就是说,中国真正意义上诗歌发轫于《诗经》。

后代的五、七言诗等正是在《诗经》四言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另外《诗经》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也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

其在声调方面有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复句,有顶真、排比之变化。

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同时能体现《诗经》文学价值的,是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

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其中最典型、运用最广泛的是比兴手法,这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作者们对诗歌艺术的一种艺术创造。

从此,比兴这种艺术手法开始流行与后世诗歌创作中。

浅析《论语》中的“引用”论语中引用的诗经

浅析《论语》中的“引用”论语中引用的诗经

浅析《论语》中的“引用”论语中引用的诗经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当时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不同的见解。

儒家学派作为春秋时期学士阶层中的重要一派自然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关于起源,《汉书•艺文志》有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①这段文字基本上概括了儒家学派的产生过程与核心思想。

孔子重视传统儒家经典,除自身认真领悟之外还号召全体弟子学习这些经典。

诸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等等,这些都是孔子及弟子必修的门类。

二、《论语》中的引用情况(一)引用辞格略考我们常常见到一些经典的句子或是用例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文章在这些句子和用例的修饰下显得异常耐人寻味,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现象就是引用。

引用,一般来说是指在说话或写文章中,适应题旨情境,巧妙地夹插确凿的史实先例,古圣先贤名人巨匠的言论以及家喻户晓的典故、成语、格言、歌谣、谚语、俗语、歇后语等,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效地证明观点抒发感情。

(二)《论语》引用《诗经》、《周易》、《尚书》、《诔》、《礼记》引用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表达一些文字之外的东西,比如深化文章的内容,使之更具活力与深度;能增强表达效果,体察作者原意;还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体现文化内涵。

引诗能把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层观念较好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下面来看《论语》中的引用情况。

1.引用《诗经》《论语》中出现诗经诗句10次,另外也多次间接提到《诗经》。

《论语》中出现的诗经句子如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思无邪”、“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棣之华,偏其反而。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论语关于诗经的句子全部

论语关于诗经的句子全部

论语关于诗经的句子全部1. 诗经和论语里的名句爱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明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持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它文字简约,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它蕴涵着厚重的智慧和思想,浸润和涌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命脉。

《论语》中论述了做人、治学、治国诸多方面的理论,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是探讨人生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人生的基本内容和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孔子学说中的仁”、礼”思想在孔子《论语》中,仁”、礼”思想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就是圣人”,在孔子看来,圣德之人是一种崇高博大的审美境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说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无论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着共同点,就是都贯之以仁,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勇者又叫好知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圣人之智(圣智)、圣人之勇(圣勇)、圣人之仁(圣德)是孔子对理想的仁”之追求。

他追求的仁” 是将心性升华至一种世界精神理性的境界。

可见,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追求一生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对仁”的价值追求和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对待人的态度是:任何人都应该成仁”和达仁”,若诚意地去求仁”就可达到仁”的境界。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

《论语》中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它是礼”的观念的一个发展。

《论语》中孔子的仁”的价值内涵,指的是仁”是情感的自得。

孔子强调人如何达到理想之仁”,仁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倡导的仁”就是爱人” 由爱人”推导出孔子对社会与民众的关注,对整体人类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共同和谐的深深关切。

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后,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11首诗歌。

《诗经》按作品的体例和形态不同,分为“风雅颂”三诗和“赋比兴”三体。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儒家关于礼学的典籍有“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

《周礼》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必读书,对后世影响深远,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都曾以《周礼》为理论依据。

《仪礼》据传是孔子根据周代残留的资料,汇编而成的,全书共17篇,包括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基本礼仪,是后世历代帝王制定礼法的依据。

《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纪录了秦汉以前的儒家思想和言论,特别是孔子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

其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乃至医药、卫生,诸多方面。

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

《礼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宪法精神的所在,我们的大同思想,就来自其中的“礼运篇”。

四书中《中庸》与《大学》,就是《礼记》里面的两篇文章。

因为是孔子的70个学生和一些汉代学者为礼而记,故称为《礼记》。

整理《礼记》的是西汉学者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叔侄二人。

大戴删定《礼记》85篇,小戴删定礼记46篇,讲述的都是孔子的言论。

后人加入《乐记》一篇,如此就礼乐具备了。

历史上讲授《礼记》最著名的是西汉学者后苍,后苍在曲台殿定《礼记》184篇,后传授给戴氏叔侄,大戴删定为八十五篇,小戴删定为四十六篇。

今天的《大戴礼》仅存三十九篇,已经不通行了。

《小戴礼》四十六篇俱在,后人又加入“明堂”“月令”“乐记”三篇,就是我们今天的49篇《小戴礼》,“中庸”是第31 篇,“大学”是第42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作品,是各诸侯国的民歌,所以称为“国风”,如有卫风、郑风、齐风等。

道之以德: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观

道之以德: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观

道之以德: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观作者:杨林王艳舒志龙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8期摘要:《论语》中系统体现了孔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的政治观,认为治理国政要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治理国政与生活具有同样的要求。

这种“道之以德”的政治观对于当前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孔子;政治观;《论语》政治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论语》一书中共有43次直接提到“政”一词,其中的《为政第二》篇更是关于孔子政治观点的集中论述,系统体现了孔子的政治观。

孔子认为,治理国政要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治理国政与生活具有同样的要求。

下面就通过对《为政第二》原文的简要解析,来分析孔子“道之以德”的政治观。

一、要用道德来治理国政《为政第二》全篇可以分成四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全篇的核心观点即要道之以德,要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2.1章用比喻的方法说明了政治的原则:要用道德治理国政。

为政的人如果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其他人就会像天上的星星围着北极星转,一般围绕在他们周围,听从他们的领导与指挥。

2.2章用孔子对《诗经》的评论,解释了道德是什么。

《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孔子说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意思是说《诗经》里所讲的都是积极向上的、健康有益的东西,没有消极的、低级趣味的内容,而积极向上、健康有益就是纯正,也正是道德的要求。

2.3章进而将两种不同的为政方法进行了对比:如果用政法来引导人们,用刑罚来整顿人们,人们只会想着怎么避免处罚,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人们,用礼制来整顿人们,人们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个个心悦诚服。

二者相比之下,显然是第二种方式更好,因而孔子认为要用道德来治理国政。

二、治理国政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在第一部分提出了要以道德治理国政的观点之后,《为政第二》没有继续讨论道德,而是另起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即治理国政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论语中关于诗经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诗经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诗经的句子论语中的诗经以下是“诗”和具体诗的章节。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8紫霞问:“美丽的笑容,美丽的眼睛,永远美丽”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画完东西,我就会平淡。

”说:“仪式之后?”孔子说:“开始施舍的人也是商人。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与诗对话。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皆雅言也。

8.3曾子生病时,他叫弟子们说:“张开你们的脚!张开你们的手!诗上说:‘颤抖,像面对深渊,像走在薄冰上。

’时不时,我知道要避开我的丈夫!孩子!”8.8孔子说:“诗中兴,礼中立,乐中成。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6.13陈康问于伯瑜:“你也有异味吗?”相反的人说:“还没有。

当你尝到独立的味道时,鲤鱼倾向于通过法庭。

它说:‘你学诗歌吗?’”相反的人说:‘还没有。

’“如果你不学习诗歌,你就什么也说不出来。

”鲤鱼退却并学习诗歌。

将来,当你独立时,鲤鱼倾向于通过法庭。

它说:‘学习礼仪?’”相反的人说:‘它也不是。

’“如果你不学习礼仪,你就受不了。

”鲤鱼退后学习礼仪。

我都听说了。

”陈康退后高兴地说:“一问三:闻诗,闻礼,闻君离子远。

”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7.10子打电话给博羽说:“女人可以是周南或昭南吗?如果一个人不是周南或昭南,他仍然站在墙上。

”1。

关于《诗经》的三大部分

关于《诗经》的三大部分

关于《诗经》的三大部分关于《诗经》的三大部分《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诗经》的三大部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风篇《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桧即“郐”kuài)、曹风四篇、豳(bīn)风7篇。

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郑声淫意义浅析 (1)(一)孔子“郑声淫” (1)(二)朱熹“郑风淫” (3)二、“思无邪”本意探究 (4)三、“郑声淫”与“思无邪”关系 (6)注释 (7)参考文献 (8)《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摘要:《论语》中关于“郑声淫”和“思无邪”都有涉及,却都未作详尽的阐释。

本文通过对孔子对《诗经》语论的研究,在搜集大量研究资料的前提下,最终确定了二者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对于“郑声淫”,孔子的“乐淫”与朱熹的“诗淫”是问题的核心,思无邪的思想内核与孔子的治国理想也密不可分。

“郑声淫”与“思无邪”的同时出现也并不矛盾,是因为评价标准不同而导致的结果不同,并且在后人的解释推演中也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

关键词:郑声淫思无邪意义关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收集而成,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探讨延绵不绝,“思无邪”和“郑声淫”,也是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

研究这一课题,这对于学习诗经,以及体会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有着广泛的的意义。

要明白“郑声淫”与“思无邪”就要先从二者意义上做出辨析。

本文就从二者意义上做出阐释,再理清二者关系。

一、郑声淫意义浅析狭义上,所谓“郑声”,是指郑武公建国之后郑地(河南中部一带)的音乐;广义上,“郑声”还包括卫、邶、鄘等其他地区的音乐,又称“郑卫之音”。

此外,“郑声”的概念还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1]。

“郑声淫”具体意义迄今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郑声”是郑诗配乐之意,即“郑诗配乐声”。

《礼记·乐记》载子夏曰:“郑风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

此四音者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子夏言说郑音淫乱放荡,宋音沉迷志向,卫音频速过快,齐音傲慢骄奢。

这四种音乐让人放纵情欲损害道德,因此这四种音乐是不合乎孔子对于“礼”的观点的。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 ·宋儒把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时时在我们的耳畔响起,叩 击我们的心扉。在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下,我们不断地 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聆听孔子,一起学习 《<论语>十二章》。
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学习第四章
状语后置: 于义喻,于利喻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 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译文: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第四章强调什么内容? 孔子用对比的手法提出君子和小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义利观” 的不同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义利观:重义轻利。
弘: 广、大,志向远大 而: 表并列
毅: 坚强,意志坚强 以为:把……作为
已: 停止
译文: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
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
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曾子表达了对读书人的要求:要立志高远,意志坚强, 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的勇气。
学习第二章
固定句式: 如……何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选读默写

《论语》选读默写

《论语》默写试题集锦一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4.孔子和学生谈话时说到了自己的志向,这三句话表现了孔子博大的仁爱思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5.颜渊对孔子之道及其为人深情赞美的两句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16.《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论中,用星辰比喻,形象地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7、《论语》中孔子提出了治国必先正名的政治主张,前两句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8、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

《论语》表述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19、孔子认为,“德治”和“礼治”能使百姓内心归服。

这三句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0、有志于仁德之士,把仁德看的比生命重要,孔子在《论语》中表述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中运用到《诗经》的知识点整理归纳

《论语》中运用到《诗经》的知识点整理归纳

《论语》中运用到《诗经》的知识点整理归纳导读:《诗经》是由孔子编纂整理的,孔子对于《诗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那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既然孔子对于《诗经》有了这样的评价,那么,因此他不但把《诗经》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在他日常的言论里,也经常引用《诗经》,鼓励他的弟子和儿子学习《诗经》,并根据某人对《诗经》的某章节的偏好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修养等。

因此,我们可以说《诗经》是孔子在生活中经常运用的一个工具,他用诗经来称赞,来讽刺,来肯定,或者驳斥,等等。

点点滴滴中,也足以见证了孔子对于《诗经》的喜欢。

《论语》里,提到《诗经》的地方大概有十多处,鄙人且将论语中引用的《诗经》串联一下,试图求索其中《诗经》的某些功用。

虽不能覆盖全体,但也足以有管窥而见豹之功用,心机也不算枉费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意思是: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

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求道,富有还能崇尚礼义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说,好比象牙经过切磋,正如美玉经过琢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高兴了,说:端木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你能从我的已经讲过的话中个,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出的内涵来。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酒窝一笑多妩媚,秋水微波顾盼明,素白底子绘五彩)。

”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好比绘画,先有洁白的质地,然后画彩色。

子夏说:那么,礼是后起的事么?孔子说:卜商(子夏的字)啊!你真是个能启发我的人啊,现在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

孔子眼中的《诗经》探微——以《论语》为视角

孔子眼中的《诗经》探微——以《论语》为视角
三, 三 拜。
“ 思无邪” 出自《 鲁颂 ・ 酮》 末章 , 本指驾车时 应有的态度 , 孔 子却以“ 思” 来概 括《 诗经》 。 2 ] 】 ∞ 他在《 论语 ・ 为政》 中谈 到“ 《 诗》 三百 , 一言 以蔽
之, 日‘ 思 无 邪 ’ 。“ 思无邪” 可 以 简单 地 理 解 为 思想 纯 正 无 邪 。历 代 学 者 大 多认 为 这 是 孔 子 对
第2 3卷 第 4期
Vo 1 . 2 3 No. 4
四川 文理 学 院学报
S i c h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2 0 1 3年 7月
J i. n 2 0 1 3
关键词 :诗经 ; 孔子; 诗教 ; 社会功 用; 修 身
中图分类号 : 1 2 0 7 .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5 2 4 8 ( 2 0 1 3 ) 0 4— 0 0 7 7— 4 0


孔子——《 诗经》 文化 的传 承者
二、 孔子诗论— —古代 文论 的的滥觞
孔子眼 中的《 诗经 》 探微
以《 论语》 为视角
杨 静
( 西北师 范 大学 文 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摘 要: 《 诗 经》 作 为一部 永世 流传的经典著作 , 与《 楚辞》 一起 , 开辟 了中国诗歌 史上现 实主义和浪 漫主义
两大文学的源头。《 诗经》 自形成 以来 , 就被 广泛应 用 于祭 典 、 外 交、 社 会 交往等 诸 多方 面。在 《 诗 经》 的 流传
得到孔子的高度赞许。先仁后礼 , 礼是仁 的外在 形式的约束 。礼这个形式产生于忠孝仁义这些道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一、《论语》及孔子介绍1、《论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全书20篇,共492章。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叙事为辅,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扩展:“五经”——诗书易礼春秋),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的智慧结晶。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且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

2、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后人尊称其为“圣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孟子为“亚圣”。

“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是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公信力,如“老师”;要么是有道德的贵族。

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3、《论语》的世界级影响力(美)梭罗《瓦尔登湖·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要知道永不衰老的事件,那才是更重要得多!蘧伯玉派人到孔子那里去。

《论语》论述题整理(精华版)

《论语》论述题整理(精华版)

论语论述题整理一.孔子评管仲世上无完人,孔子评价管仲也不例外。

按《论语》的编排,孔子对管仲是先贬后褒的,对管仲的爱憎极其鲜明,不掩饰爱恶,但不管孔子是批是赞,他都尊称管仲的字,可见孔子还是很敬畏这个前辈的,表现了孔子确是一个真实可爱的历史老人。

1.强烈批评:第三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批管仲是主要两条“不俭”、“不知礼”。

2.高度赞杨:第十四篇:1.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

曰:“彼哉彼哉!”问管仲。

曰:“人(仁)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上述三人,孔子评价,管仲最高,虽猛而不失其仁。

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3.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欤)?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综上所述,孔子对管仲是有褒有贬,爱恨鲜明。

但总的来说,贬管仲的是较细方面(私生活上)的问题:一个人取得巨大成就,也不要太忘形,耽于享乐;而赞美管仲是他的大气,是他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孔夫子对人的评价,无论时人,还是前人,都很少使用“仁”字来评价,但对管仲,却用了“仁”字来评价他,可见他对管仲整体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二.孔子的财富观(1)挣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虽然很少谈到个人利益。

但是他也并不仇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对于那些不择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孔子不屑一顾地说:“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关于《诗经》的论述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选自《学而》,始可与言《诗》已矣,意思是,终于可以和你讨论诗经啦。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选自《为政》,意思是,用一句话概括诗经,就是不虚假。

诗经是原始的、纯粹的、质朴的、真正的想唱就唱。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这篇比较有意思,伯鱼就是孔鲤,孔子的儿子。

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7.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