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根身器界(一)

合集下载

神我云何受用耶曰由意加持耳等五知根,即便摄取声等

神我云何受用耶曰由意加持耳等五知根,即便摄取声等

神我云何受用耶?曰:由意加持耳等五知根,即便摄取声等五境,觉即于彼发生贪著,神我思惟觉所著义,由神我本性有思,故说神我受用诸境。

“神我”怎么受用变异呢?回答:由意加持了耳等的五知根(眼、耳、鼻、舌、皮)后,就开始摄取声音等的五种境。

这时“觉”就对这五种境产生贪著。

“神我”思维“觉”所耽著的义,由于“神我”的本性有思,所以是以“神我”来受用各种境。

这里说的“神我”,相当于内教的第六意识。

外道认为,当喜忧暗三德不平衡的时候,就会出生各种现相。

当“五知根”摄取声音等“五境”时,“觉”当时就对它产生贪著。

“神我”就思维“觉”所耽著的义,就是想这是红的,那是蓝的;这是香的,那是臭的等。

比如舌根摄取了味尘,这时觉就贪著在味尘上,“神我”就想“这饭菜很香很可以”等。

像这样,神我本性有的缘故,就是以神我来受用各种境界。

若时神我由习少欲,于境离欲,渐修静虑,得天眼通。

次以天眼观察自性,彼即羞耻如他人妇,即便脱离神我。

一切变异亦皆逆转,入自性中隐灭不现。

尔时神我独存,故名解脱。

如果某时“神我”修习少欲,不再像原先那样沉迷在五欲当中,而是对于色声等尘境离欲离贪,由此渐次修习静虑而得了天眼通。

然后由天眼观察“自性”,这时候“自性”就很羞耻,就像别人家的媳妇一样,由此脱离神我。

这时一切变异法也都逆转过来,回入“自性”中隐灭不现(也就是之前各种各样的变异现相,都消失不见)。

这时神我已经脱开了境缘,而独立存在,因此称为“解脱”。

实际上这只是得了世间定的境界,而不是解脱。

定境里,五欲的境相隐灭不现,这时只有意识存在。

这一派外道认为,由根本自性所幻变的各种变异,都是虚妄的,称为“世俗谛”。

而“神我”常存不灭,所以是“胜义谛”。

下面解释“神我”上有的五种德相:变异虽灭,而神我不灭常时独立,故名为常。

自性是作者,诸变异中亦有一分属于作者,以是神我少事而住,故非作者。

是受者义,如前已说。

由无喜忧暗三德自性故,名无功德。

遍一切故,名无作用。

阿赖耶识——人身体里的硬盘

阿赖耶识——人身体里的硬盘
佛说:魔发誓在末法时期令他的弟子进入佛教,败坏佛教声誉,毁坏其基业。
现有一个号称大禅寺的,有人穿着僧衣算命看卦,询卦人员张口闭口是“佛”,欺骗良家妇女跟他到内蒙同修,吃人家喝人家还睡人家,人家回来他还信息长信息短的,扰的人家精神恍惚,其家人问明情况要打上门来,但一问,该询卦人员不在寺册……。你说影响有多坏。还有,庙里和尚不念经不修炼,经商,连寺庙里千年镇寺至宝也外泄于世,罪过,罪过……
另一空间的信息体可以看到或感觉到人们“阿赖耶识”中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提供对人有利或不利的信息外助。
“业力”和“因果关系”就是这样产生的。
人体科学研究的根本找到了,当然是理论上的。但离我们看到这些“暗物质”的信息流还是要有些年头的。美国有科学家说:人的记忆在DNA里。但那只是左脑的一部分,右脑的巨大信息库在那个可以跟着灵魂和精子迁移的硬盘里。
我们肉身生存的这个空间,信息是最重要的介体。“信息体”也是我们生存当中从始至终接触的无形物体,科学家叫他们“暗物质”。我们在晴天时分,抬头冲着蓝天看眼前,有无数很小的圆形物体,长着三根小尾巴,不断地转动,多的不可计数。一般人们以为是眼花了,其实不然。还有一些很亮的信息体划过,佛家叫“明点”,那是“功能信息体”,当然也有“高级功能信息体”。信息体包括另一个空间的物质、和人类、动物、植物生存和死亡后的信息。亮的是有功能的信息和佛、仙等,佛家叫“舍利子”。
“阿赖耶识”就是一个硬盘,记录着人们500万年来的所有生存行为信息。
它还有一个程序,根据人们的行为来选择被控制的经络,通过穴位开关或控制信息量,来影响人们经络的运行状态,从而影响你的思维、健康和命运。佛家称“业力”。
松果体提供人身体所需要的正确生长信号,通过经络传达到身体各个部位。如果某条经络的某个穴位被关闭或控制了流量,相应的脏器的工作就不正常,从而影响人的思维和脏器的健康。影响健康人就会得病,影响思维人就会产生错误判断而影响命运。它还可以根据这些记录信息影响到人的生殖,不适合有遗传的人将不会得到儿子或儿女,以防止这种“不适合”能力的遗传。

八识总汇表

八识总汇表

八识总汇表位规矩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凡情境性境性境带质境独影境真带质境无本质性量相对现量现量比量非量非量绝对现量性善恶无记善恶无记有覆无记无覆无记受苦乐舍忧喜苦乐舍舍舍界地欲界色界(鼻舌不行)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随他业力生)相应心所遍行5 别境5善11 根本烦恼3大随烦恼8中随烦恼2遍行5 别境5善11根本烦恼6 大随烦恼8 中随烦恼2小随烦恼10 不定4遍行5别境1根本烦恼4大随烦恼8遍行5依缘明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依眼九耳除明余三再除空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依境(赖耶见分)作意根本依种子依境(根身器界)种子作意俱有依(末那染净)体相自性了别与根难分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自性分别(易可知)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业用眼耳离中观尘鼻舌身合中观尘动身发语造引满业招三界报三性变易五受轮转为前六识转染净之依受熏持种子根身器界去来作主公圣智观行变转相分而观二空真如(后得智摄)习二空(人空破我执法空破法执)观行无力断惑借意识修观而断断惑转智第八识转智时根成无漏故识也无漏而转为成所作智资粮位中渐伏我法二执之现行见道位分别二执种子断初与智相应(发起初心欢喜地)修习位中伏断俱生二执现行种子远行地后俱生我执断纯无漏等觉位俱生法执断妙观察智圆明极喜地初心俱生二执初伏初与智相应无功道(即不动地)俱生我执断金刚道后俱生法执断平等性智现前不动地前(七地)俱生我执已断故舍三藏之名金刚道后俱生法执断尽不感生死故异熟果空至此一切种识之有漏种及劣无漏种永断而成无垢识即转成大圆镜智果用如来现大化小化随类化之三类分身教化众生永息苦轮智照大千内众生机宜随应说法现起他受用身以十地菩萨为所被机而教化之十方世界微尘刹土无不圆明普照盖法界洞明真俗等观。

【南怀瑾】:转识成智

【南怀瑾】:转识成智

【南怀瑾】:转识成智[转载]“转识成智”,南怀瑾修⾏并不是断了什么,⽽是回到本来。

唯识告诉你成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转。

是⼀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

凡夫也是⼈,佛、圣⼈也是⼈,转凡夫成圣⼈,只是这⼀转。

所以转识成智,⼋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

第六识意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转成“平等性智”;第⼋阿赖耶识转成“⼤圆镜智”。

这叫“四智”,转⼋识为四智,这时凡夫成佛。

转识成智,这唯识的道理。

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

智慧成就,是转⼋识为四智,转识成智。

唯识学的前五识转了,变成什么智啊?“成所作智”。

转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那就叫成就。

所以佛经上说:“纵使经百劫”,⼀个⼈纵使经过⼀百劫,我们做了的⾏为、做了的事,“纵使经百劫”,第⼆句你还记得吧?“业果终不失”吧?是不是这样?这是戒律上的⼀个偈⼦。

“因缘会遇时”,第三句;“果报还⾃受”。

所以⼀切起⼼动念⼀个⾏为,修⾏⼈之重要。

纵使经过了⼀百劫呀,“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始终没有丢掉的。

丢不开。

你说我证得空了,你以为把业也空了?果报不空啊。

“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受。

”所以有时候你遭遇的因缘,假设你上街,到街上过、到马路在巷⼦⾥过,⼈家楼上⼀个洗马桶的⽔,咚,⼀倒,好,你淋了⼀⾝!你说这是什么因缘呢?是不是?为什么刚刚淋到你呢?“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受”。

任何⼈,只要还活著,就⾃然会呼吸,但是⼀般凡夫不知道把⼼与呼吸配合为⼀。

假使⼀个⼈能修到随时⼼⽓合⼀,在道家也叫⼼息相依,他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修⽓可以修到念住⽓住,我们念头动的时候思想就会动,呼吸就会跟著动,安那般那出⼊息就会动。

如果思想真正停住了(注意不是空了,空也是⼀种住的⽅法),出⼊息⼀定会停⽌,这就是修息了。

天眼通原理

天眼通原理

遇水则达发布于2009 年12 月 23 日11:08阅读 (4)议论 (0)分类:个人日志有些人对天眼通等神通都有极大的兴趣,却不知这是天生就有得,由于人人都有成佛的因,既如来藏。

是无明蒙蔽了本然智。

今记录下文,仅以参照省思。

初刻天眼通原理序神通境地。

非散心凡夫所能测度。

定力深者始克知之。

内容划分六种。

一天眼通。

二天耳通。

三他心通。

四宿命通。

五神境通。

六漏尽通。

第六之通。

惟成佛与阿罗汉尔后能。

其余五通。

上自菩萨。

下迄外道。

苟能勤苦修定。

皆可发其功用。

外道以神奇自矜。

全被「所知障」蔽覆。

虽具五通。

只好运其所自然。

其因此然之故。

惘惘弗解。

佛法定慧等持。

于五通原理。

固各自心领意会。

然不欲后学之躐等求得也。

居常默然不宣。

且谆谆施禁诫焉。

是故剖析周密如法相学。

对于神通。

亦但提示名相已耳。

世之人以无原理可凭。

每举社会神话混入五通之列。

而滥称天眼。

其事最夥。

盖缘神话由来。

多起于幻觉。

幻觉之现。

隐如有形色目前。

认为超妙假如。

应以天眼褒之也。

佛学中人。

间质其境于达庵居士。

居士辍独一笑。

或固诘之。

始则曰。

「黄叶止啼」亦是引诱小儿之一法。

奚必道破其为假金耶。

(当时诘者所述之神话亦足令人向善旧居士云然)既而闻吾国社会之演此类神话者。

所在多有。

非惟外道资之以耸观听。

即列名佛门者。

亦常常不审其境之虚妄。

且或踊跃倡导之。

将鱼目作明珠。

没明珠于袖里。

居士于是喟然叹曰。

涓涓不塞。

尚成江河。

此而不辩。

其何以报我佛。

遂入观累日。

草整天眼通原理一书。

深入显出。

义正辞严。

诚此道空前未有之特著。

书甫脱稿。

友人争相传写。

余愿有志者之先睹为快。

业按日发布于报端。

(见广东七十二行商报钟声栏自十月一日始)同人更集资开刻单行本。

以广其传。

工竣之日。

为序其缘起于书首。

天眼通原理冯达庵天眼通原理目次---------绪论---------第一节远近均见第二节相互均见第三节微著均见第四节通塞均见第五节明暗均见第六节三世均见---------结论---------唐密第五十代大阿闍黎达庵居士冯宝瑛著绪论吾人所能感觉之色相。

三界天人表 (1)1

三界天人表 (1)1
一中劫
身量一由旬
半中劫
身量半由旬
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以还,名为欲界。〔正脉云:淫为上首,故约淫之重轻以分下上次第。又此乃自须弥腰顶二天,以至空居四天,共有六重,皆有饮食,淫欲,睡眠,具足三欲,故号欲天。
其男女嫁娶妻妾,亦如人间。〕
是诸上有情具沙门梵行增长解脱因得生他化天
上根有情类持戒亦最上功德超越前生他化自在
忉利天〔三十三天〕
四方各八天,中央帝释宫,合名三十三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四天
王天
北毗沙门
北多闻天--黄色守护神。
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
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西毗琉璃婆叉
广果天
异生果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
假设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福爱天〔楞〕
福生天〔俱〕
有异生,胜福所生,说名福生。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从是天中,有二歧路〔无想天,广果天〕
福生天〔楞〕
福爱天〔俱〕
此上诸天无云,在无云首,故名无云。
须弥山以上升虚空中四万由旬处。
斯陀含向
断初地一品乃至五品思惑,渐趣向一来果。
居须弥山顶之宫殿处。
二果斯陀含一来
断欲界思惑之上中六品重贪嗔痴已,唯余下三品之薄贪嗔痴未断,故仍须一往来于人天。
居须弥山腰,即须弥山顶以下四万由旬宫殿处。
阿那含向
断欲界七、八品思惑,渐趣向不还果
三果阿那含不还
⊙ 断欲界九品思惑〔亦即断五顺下分结〕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注7>

唯识三十诵论文参考资料3000字

唯识三十诵论文参考资料3000字

一、造论之主凡是学一种言教,对于建立这种言教的人,要知道他的历史,才容易生起净信,所以在讲《唯识三十论》之先,对于造论主,先要说一说。

《唯识三十论》是世亲菩萨造的,世亲菩萨的时代,有说在佛灭度后八百年的,有说一千年的,总在八百年至一千年之间。

世亲菩萨初从一切有部出家,因为发挥小乘,就常常驳难大乘,后来加了一点经部的知见,对于小乘就有点感觉不满,这是从菩萨所造《俱舍论》里见得到的。

菩萨的哥哥,就是无著菩萨,是宏扬大乘的,趁此就劝菩萨舍小归大,世亲菩萨得了大乘的知见,深悔从前谤大乘的罪过,便要割掉他的舌根来忏罪,无著菩萨才止住他说:你的谤法不是你的舌根独自造的罪,即是你的舌根自造的罪,把它割掉也忏不了,不如留着你的舌根,来弘扬大乘教法。

世亲菩萨对于大乘教法唯识宗的功绩,恐怕还在无著菩萨之上,无著菩萨造的关于唯识的论,《摄大乘论》最重要,世亲菩萨造的《二十唯识》、《三十唯识》两论最为重要,《二十唯识》重在破他,是真能破;《三十唯识》重在立自,是真能立。

《二十唯识》,菩萨既造了颂,复造了注解;《三十唯识》,只造了颂。

造注解的有十大论师,见解在枝节上时有不同,那一家的见解,才是菩萨的真正意思,便颇费考究了!二、佛法和学佛法的人要讲唯识,先要知道唯识所破的法是什么。

唯识是破小乘的,所以对于小乘教法,应该知道一个大概,因此先把整个的佛法,概括的说一说。

甚么是佛法?如何才是学佛人?凡是佛法,必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

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

上有赢是有说三法年的,谓法行无部,诸法无我,部奖夜静,有说四法印的,再加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的。

诸行无常,不但大乘说诸行无常,就是小乘承认有极微,也说他是刹那生灭的,不说有为法常住。

可是佛法,必说诸行无常,说有常住之行者,便非佛法。

大小乘法通说有漏世间有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是一切有情都知道的。

坏苦,凡夫就多不知道了,口头尽管说知道乐必有苦,但是乐境当前的时候,那一个凡夫又能拒绝了不接受,说这是苦呢?不唯不能拒绝,反用尽心力去追求这个坏苦。

你知道吗?第六、七、八、九识,各有10个别名

你知道吗?第六、七、八、九识,各有10个别名

你知道吗?第六、七、八、九识,各有10个别名九个识中,总共分成四段,其中每个识,别有十个名字。

阐述如下:一、第六识(意识)的十个名字1、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的六个器官,被称为“六根”,根有能生的含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因此称为六识。

2、意识能缘过去、现在、未来的法尘,从而发生认识的作用。

又,能于五尘(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分别善恶、好丑。

3、攀缘识心意不定,随著外境而转的意思。

凡夫的心,时常攀缘外境,随著外境而转,没有一刻的宁静;有道之士,放下万缘,凡事随缘而不攀缘,其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巡旧识因为能普遍攀缘色、声、香、味、触的五种境界。

5、波浪识孔夫子一日在川上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六意识好比水流,念念流散,不得止息。

6、分别事识意识遍缘现前实有的境界,在实境上分别长短、方圆等相。

7、人我识赞叹己德而讥毁他人,自赞毁他。

8、四住识受爱业牵引,生四地,简称四住,即三界内的见思烦恼。

(1)见一切住地,是将三界的见惑,汇集为一地。

(2)欲爱住地,是欲界的思惑。

(3)色爱住地,是色界的思惑。

(4)有爱住地,是无色界的思惑。

常被烦恼所缠绕,恼乱身心不寂静,导致正解不生。

10、分段死识感报终尽,心境两别。

轮回六道之身,各随其业因而寿命有分限,形体有段别。

二、第七识(末那识)的十个名字1、七识因为它在第六识后面,所以称之为七识。

2、转识此识生起,无需根、尘相会。

(“根”为眼等六根,眼等所对之色等六境是“尘”。

)3、妄想识缘第八识见分,而执为我,为第六识之主执。

4、相续识此识攀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

5、无明识此识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其性质为“有覆无记”,障理不明。

6、解识又此识为我执的根本,若执著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能断四住烦恼。

7、行识若断此识,顺理生善,即成菩萨。

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安立此相云何可见安立此相略

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安立此相云何可见安立此相略
一類學者主張:同類可以受熏,如:眼根、眼 識、色境同屬一類,彼此可以受熏
→眼根、色境是物質;眼識是心法;色、心可以互熏, 又都各為能熏與所熏
→色法能生心法(心王、心所);心、心所能生色法 →淨識和染識互生
161
此外內種子,能生、引應知,枯喪由能引, 任運後滅故。
能生:生因者,生起現在的生命 能引:引因者,在生命體結束以後還殘有餘骸 枯:花草樹木;喪:有情類
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安立此相云何可 见安立此相略
種子現行分三類:
現受 生受 後受
一切時包括三類
128
阿賴耶識的果相
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熏習,阿賴耶識相 續而生 ──從受熏持種說
從果相上說,可以知道阿賴耶識不是常恆住、 不變異的,它是看前七識活動而接受熏習而相 續改變的
162
別以二偈說熏習的因果
為顯內種非如外種,復說二頌: 外或無熏習,非內種應知;聞等熏習無,果生 非道理。 作不作失得,過故成相違;外種內為緣,由依 彼熏習。
163
三、四緣料簡
復次,其餘轉識普於一切自體諸趣,應知說名 能受用者,如《中邊分別論》中說伽陀曰: 一則名緣識,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別、 推心法。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如《阿毗達磨大乘經》中 說伽陀曰: 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 為因性。
159
二念不俱有──不能俱生俱滅,不符熏習的條件
第一念
眼識→ 意識→ 耳識→
第二念 第三念 第四念 …………
………… 眼識→ ………… 意識→ 意識→ 深度睡眠 意識→ ………… ………… …………
末那→ 阿賴耶識→
末那→ 阿賴耶識→
末那→ 阿賴耶識→
末那→ 阿賴耶識→

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

(二)举例说明孤独地狱的举例说明分两个方面:1、现为旁生身形的苦相;2、苦乐轮番显现的苦相。

以上讲了第一个部分,今天讲第二个部分,苦乐轮番显现的苦相。

有三个案例:(1)屠夫的案例;(2)性解放者的案例;(3)比丘的案例。

(1)屠夫的案例如是,往昔世尊住世之时,聂巴城中有一位屠夫每于夜间持不杀生戒,后来生到孤独地狱,夜间住可意微妙宫,由四位美女奉献饮食、受用,极为快乐,而日间其妙宫转为烧燃的铁屋,四位美女变成可怖的恶狗而咬食。

这里讲到,过去世尊住世的时候,在印度边境一个叫做“聂巴”的城市里有一个屠夫,他白天就去杀猪、牛、羊等的畜生,晚上守不杀生戒。

后来他堕进了孤独地狱,由于过去在识上熏建了业习气,到了成熟位的果位识之时,就变现出轮番苦乐的相。

晚间住在非常可意的宫殿里,由四名美女殷勤地奉献种种饮食和歌舞等的受用,极其快乐。

我们要透过处、受用、身三分,来认识持不杀生戒的善业习气所变出的悦乐之相。

所谓“可意”,指适可心意,也就是,由善业现出来的相都是非常适合心意的。

从处所上看,那是非常美妙的宫殿。

宽阔、明亮,充满了芬芳,有很好的色形、各种严饰,住在里面非常适悦,这是处所的安乐相。

再看受用,像刚才说的,有四名美女,容色殊妙、温情款款,她们献上很好的饮食,之后还有歌舞等。

再加上宫殿环境里的色声香味触等,这些都是善业习气成熟所变出来的安乐受用。

再看根身,当时的眼、耳、鼻等根,都是很快乐的,因为受用可意的境界而生起了乐受。

但是,当这一晚的快乐过去以后,一切现相陡然而变,另一个杀生业习气成熟的果位识开始变现它的影片,处、身、受用都变了。

上一集演悦意片,这一集演恐怖片。

因上习气转了,果的变现也就转了。

因上已经转成当初白天以嗔恚之心,非常残忍地杀牛、杀羊等等的业习。

业习气在识田中如同拍了胶片那样熏了进去,之后到了成熟的时候,当然出现同类相,变现出恐怖的境。

也就是,那个总统宫殿,一下子转成了火焰熊熊燃烧的铁屋,成了极其可怕的受刑场所。

1瑜伽师地论五识身相应地第一

1瑜伽师地论五识身相应地第一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五识身相应地第一译文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

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

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

这就称为十七地。

第一、五识身相应地,第二、意地,第三、有寻有伺地、第四、无寻唯伺地,第五、无寻无伺地,第六、三摩四多地,第七、非三摩四多地,第八、有心地,第九、无心地,第十、闻所成地,第十一、思所成地,第十二、修所成地,第十三、声闻地,第十四、独觉地,第十五、菩萨地,第十六、有余依地,第十七、无余依地。

这就简略列出十七地,做为瑜伽师修行的次第。

原典本地分①云何瑜伽师地②?谓十七地。

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④意⑤,有寻伺等三⑥,三摩地俱⑦非⑧,有心⑨无心地,闻⑩思⑾修⑿所立,如是具三乘⒀,有依⒁及无依⒂,是名十七地。

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四多地;七者,非三摩四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

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注释①本地分:本,根本或基本,此处特指基本义理,即其他的四个部分的内容,都以本地分所论述的义理为本。

地,瑜伽师地的略说。

分,部分,佛家习惯地将经籍内容划分为若干部分,并称每部分为分;分,相当於篇、卷、章、节、部分等。

②云何瑜伽师地:什么叫瑜伽师修行的次第?③嗢柁南:Udana,又作嗢柁南、嗢陀南。

梵语义为集施,是一种特殊的缩略语表述方式,往往是以偈颂形式出现。

④五识相应:即五识身相应地。

⑤意:即意地。

⑥有寻伺等三:即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等三地。

⑦三摩地俱:三摩地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意译为「定」,三摩地中又有多种差别,即得三摩地、三摩地圆满、三摩地自在;三摩地种种都修齐为俱。

三类境三性三无性—唯识名词

三类境三性三无性—唯识名词

三类境三性三无性—唯识名词瑜伽学派将心、心所,所缘的尘境(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的相分),分为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1.性境:性,是体性的意思。

性境就是真实的境界,是由体性种子所生的境(赖耶种子所生)。

例如前五识所攀缘的色、声、香、味、触五尘,以及第八识所缘的种子、根身、器界三种境,都属于性境。

好比说,我们眼前所看见的树、耳朵所听闻的钟声等,都是实境,都是由真实的种子所生,来自于阿赖耶识的"现行"。

2.独影境:由意识妄想、颠倒认识而生起的境,只有影像相分。

此境并非真实存在的影像,它无能生的种子,亦无所托的本质,是有情心识想象而有的,只是一种幻觉,是第六意识的作用。

又可分为二种:“有质独影”:如闭起眼睛,遐想古剎晚钟、湖光山色。

这在心理学上,只是一种实有物的影像重现;“无质独影”:属于一种幻想、幻相,如龟毛、兔角等的假想境。

3.带质境:所缘是有实体的性境,但所呈现的影像,不是所缘性境的本质,而为妄情所支配,是兼有性境本质和主观妄情。

例如:作梦时的五境,朦胧昧略,就是带质境。

这也是第六意识所缘的境。

三性三性,就是三种自性。

是依"有"的观点来说。

1.遍计所执性:凡夫由于妄情的驱使,对于因缘所生的假法,妄起实我、实法的迷执(执有、执无、执常、执空)。

好比说,有人怕蛇,见绳而误以为蛇,绳本非蛇,但以妄情迷执计度,遂误以为蛇。

2.依他起性:依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世间万法,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本无体性,必须依靠其它诸缘和合而成,其本身并无实体。

所以宇宙中的万法,远至外太空、山河大地,近则个己的衣物,乃至身心,无非都是阿赖耶识(种子)所生起,这些万象都是依我人过去世所造善、恶业,所造漏、无漏业而"异熟"生起的,因此名为依他起性。

3.圆成实性:圆满成就的真实体性,就是百法中六种无为法的真如。

又指"二空"(我空、法空)之后,所显现圆满成就的诸法实性,也就是依他而起诸法的实体、自性。

佛法所说五种不可思议力

佛法所说五种不可思议力

四、善法力不可思议:诸佛、菩萨、一切三乘圣者所成的无漏功德法,等流的经典,或佛遗留的威仪、戒律、袈裟、舍利等,这些都名善法。这一切法就是佛果所成就无漏功德法身的均等流类,就是佛的等流身。所以乃至披一一缕的袈裟,就可消灾增福;若诵经典,或供养,或佩带身上,就可免种种灾难,成种种功德。乃至如法华经上说:若读诵法华经,就可得六根清净:眼可见三千大千世界色,耳可闻三千大千世界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就在他身上。由不可思议的善法加持力,就可发生这种不可思议的功用。这怎么是可思议因缘力所生果能比的呢?善法力所以这样殊胜的,就是在真实恳切的信心,完全仗他力,全盘的信任他,依他力就可得救。如千斤的石头,投在水中就会沉下去,但放在船上就可渡河,甚至于过海了。
依佛法法相中,说有五种不可思议力:
一、定力三昧力——不可思议:若有人造了定业,依可思议力当然不可转,但依三昧加持力,就得解脱。不过、定业有浅深不同,七地以前的菩萨,及声闻、辟支佛、人、天、的定力,都很有限,虽已有了不可思议的定力,可转变境相而未必都有实用;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得了定自在力,由定力可转变一切,如可使水转成火,地转成空,一切害人的工具可转成益人的工具,地狱苦境,依定力加持可成清凉,业报逼迫可成安乐,这所变的境,不但只有相,并且还有实用。
五、愿力誓愿力——不可思议:就是由心力集中所发生的极诚挚得意志力。如念佛的人之发愿往生,当时发愿,使心力集中在往生的誓愿,积久纯熟,成就为习所成的誓愿力,由此誓愿力所成功用,可以发现异乎寻常可思议因缘力所生的果。如古时有二国王相争,一王打败,于是他集中心力,立誓发愿要作琰摩王,要制罚他的敌人。由他这种强的誓愿力,果然如他的愿,就成琰摩王了,可见愿力的不的用,在八地以前,定力与通力有区别,由定力所变的相,没有实用,由通力所变的可有实用。到了八地以上,定通力就一致了,都可起实用。通力的不可思议,可举世间极明显的例来说明,如催眠术的精神治疗,他对于病者也不用药,只是由两心寂感发点灵通力,使病者的身心受他支配,于是病者可愈。这种不用药而治病的,就是不可思议的通力发端;平常以药治病者,就是可思议的因缘力。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十卷第三(智旭述)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十卷第三(智旭述)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三蕅益沙门智旭述(辛)三释相应门三。

初问答总明。

二别释体用。

三结成相应。

(壬)今初。

此识与几心所相应。

常与触。

作意。

受。

想。

思相应。

阿赖耶识。

无始时来。

乃至未转。

于一切(圣凡升沉定散等)位。

恒与此五心所相应。

以(此五种)。

是徧行心所(所)摄。

(一切心所皆可得)故。

此识下设问。

常与下。

举颂以答。

阿赖下。

总明也。

未转。

谓金刚道前。

余如下释。

(壬)二别释体用五。

初释触。

二释作意。

三释受。

四释想。

五释思。

(癸)今初。

触。

谓(于根境识)三和(时)。

分别(其)变异。

令心心所触(对于)境(以)为(体)性。

受想思等所依(以)为业(用)。

分别。

即领似之义。

是触作用。

变异。

是三和功能。

谓根境识三和之时。

令诸心所。

次第转生。

名为变异。

此触心所。

能领似之也。

此先正释。

下更转释。

谓根境识。

更相随顺。

故名三和。

触依彼(三和而)生。

令彼(三得)和合。

故说(此触心所)。

为彼三和合位。

(根可为依。

境可为取。

识依下根而取于境。

此三)皆有顺生(一切)心所(之)功能(作用。

所以)说名变异。

(今)触(心所)。

似彼(顺生一切心所变异功能而)起。

故名(之为)分别。

(然三和中。

独有)根变异力。

引触(心所)起时。

胜彼识(之与)境。

故集论等。

但说分别根之变异。

此转释三和。

分别变异也。

根变异下。

释疑。

谓有疑云。

触既分别三和变异。

何故集论等。

但说分别根之变异。

释云。

根变异力。

引触起时。

胜识境故。

按宗镜。

解根四义独胜。

一由主故。

二由近生心心所故。

三由徧故。

不惟生心所。

亦能生心。

四由常相续故。

识虽为主。

近生心所。

不自生心。

故不徧。

有间断。

故不续。

境非主故。

亦非近故。

虽徧能生心及心所。

亦不相续。

以识生则境生。

识灭则境灭故。

和合一切心及心所。

令同触境。

是触自性。

此转释令心心所。

触境为性也。

谓八个心王。

各有相应心所。

此触心所。

能各使和合而触境也。

(此触心所)。

既(有)似(三和)顺起心所(之)功能。

故以受等所依为业。

起尽经说。

受想行蕴。

一切皆以触为缘故。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讲记 1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上之四种色心假实,皆是生灭之法,名有为性。

以上这四种法,无论是色法、心法或者依于色法和心法所假立的不相应行法,都是生灭的法,叫做“有为性”。

外在的器界、内在的根身等色法,都是因缘所生。

也就是说,阿赖耶识中有能变现种种根身、器界相分的种子,到了成熟位就会变现出来。

心王和心所也是观待因缘而生,都是相应的种子成熟时变现出来的。

不相应行法也只是依着色法和心法的分位差别而假立。

因为这些法只是分别心假立出来的,心假立时才有它,不假立就没有它,所以也是因缘造成的生灭法。

无此有为,假名无为,非更别有一个无为之法,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故云但是四所显示。

没有了种种的有为,就假名为“无为”。

这不是在有为法之外,另有一种无为法,和有为法相对待。

所以,无为法只是心王、心所、色法、不相应行法这四类法所显示。

然为既无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正由是四所显,故不妨随于能显,说有六别。

既然无为是从“没有有为”这一点安立的,有为都不可得,“无为”哪里有呢?这样,连一个无为都没有,哪里会有六个呢?回答:因为这只是心王、心所、色法、不相应行这四类法所显示,所以不妨随着能显示,而说有六种所显示。

2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讲记一虚空无为者,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

六种无为法中,第一、“虚空无为”,是指既不是色,也不是心(原因是:既没有质碍的体性,也没有明知的体性),而且远离障碍、不是因缘能造作的东西,所以叫做“无为”。

换句话说,这不是心外有一种虚空的实体存在,这只是依据“既无质碍、又无心的明知”这一点而称为“虚空”。

二择灭无为者,正慧简择,永灭烦恼,所显真理,本不生灭,故名无为。

第二、“择灭无为”,是通过智慧简择诸法的体性,而永灭烦恼、显出真理,所显的真理本来没有生灭,所以称为“无为”。

八识规矩9

八识规矩9

《八识规矩颂》第10讲(第八识颂1)(2015-09-21 17:36:26)转载▼分类:净莲法师讲座标签:转载原文地址:《八识规矩颂》第10讲(第八识颂1)作者:淨蓮法師觀看視頻:《八识规矩颂》第10讲(第八识颂1)八识规矩颂第10讲(第八识颂1)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2012年11月21日各位喇嘛!法师!各位居士大德!晚上好!我们今天开始介绍第八识。

第八识,要生起第八识,必须要有哪些因缘呢?它需要有四个缘,就可以生起第八识的作用。

第一个是「种子缘」。

每一个心识要生起,一定要有自己的种子做为亲因缘,这是每一识都有的,一定有这个种子,不然你说你的心识是从哪里蹦出来的?它一定要有种子才能够生现行,才能够生起这个心识的活动,所以它一定要有种子这个缘。

第二个就是「境缘」,就是它的所缘境。

我们前面讲第七识的时候,一直重复一句话,就是「第七识的见分执八识的见分为我」,那就有很多师兄问说:「那八识的相分是什么?」现在讲的就是八识的相分,就是境缘。

能缘的心,我们知道叫做见分;所缘的境,叫做相分。

所以第八识它的所缘相分境,它就是有种子、根身、器界为它的「所缘缘」。

我们说过因缘有四种,有亲因缘、所缘缘、还有增上缘、还有一个等无间缘,所以一定要具足这四个缘,一切法才能够生起,它必须要有这四个缘。

那至于所缘缘,就是说它的所缘境,就是所谓的相分。

那第八识它的所缘境有种子,我们前面念过第八阿赖耶识,它称为藏识,就是因为它能藏、所藏。

它含藏无量劫以来熏习的种子,到哪里去了?你每天造很多业,生起很多的念头,那这些都到哪里去了?它不是生起以后就消失了,它还要熏回去第八识,成为未来的种子。

每一个现行都熏回去成为未来的种子,然后每一个现行都是从种子生起现行,所以我们每一个念头,它不是无由来的,不是没有原因的,是我们八识含藏的种子生起来。

所以你现在会动任何的一个念头,因为外缘的牵动,牵动你第八识含藏无量的种子,牵动那个种子生起现行来。

人无好坏论

人无好坏论

世无善恶之分。

人无好坏之别其实这个人不是好、也不是坏人都有善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恶的一面当我们想要从痛苦当中得到解脱之前,我们一定要先知道为什么会有痛苦。

从大乘佛法的因缘观来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

就是这痛苦是内心引生的,不是外境引生的。

诸位我们可以试试看,你如果情绪不好很痛苦的时候,有一种很热恼的力量在干扰你,你去查你的心中──仁者心中必有一物,就是你产生错误的联想,而且这个联想一定是单向的联想:这个人真是坏,我对他这么好,他竟然忘恩负义。

其实你应该怎么办呢?你应该想:其实这个人他不是好、也不是坏,他是一个因缘法,双向否定,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经常用双向否定,你的内心会慢慢慢慢从不平等而变成平等。

我们内心当中,经常生起一种不平等的单向思考,落入有所得的好坏得失当中,所以我们产生了很多的痛苦。

这个时候,佛陀要我们修四寻思,用这种双向的否定思考,使令我们安住在一种平等的、无分别的内心状态,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讲的破遍计执。

我们一个修行人,你要经常去观照你的念头:你一天当中,你的心都在想什么事情?如果你发觉你一天当中,睡觉不算,你都在这些人事上分别:这个人对我很好,那个人对我怎么样,这个事情对我有什么得失……你都在这个人事因缘上打转,你的生命很难增上。

你来生来的时候,还是这样子,没有增上的力量。

一个修行人,遇到人事的时候,要往道理上会。

这个人对我很好,你要思惟它的道理:哦!我前生跟他结善缘;这个人对我很不好,我前生跟他结恶缘。

就是说,一个修行人心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观察道理,这个人事只是借事来显理。

当然我们从人事当中,哦!你看这个人长得很庄严,他前生有持戒的功德。

你不要在那个人事上的庄严去打转。

就是说,看到什么因缘,你就想到什么道理。

这个无我性真如,包括人无我,也包括法无法,就是二空的真如理。

古德经常说: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

说如如智是从如如理引生的,然后如如智又照如如理。

这个无分别智的去向是很重要的。

《相宗络索》笺解(续一)---唯识论总述

《相宗络索》笺解(续一)---唯识论总述

编者按&本文是徐孙铭、李佩桦对王船山法相唯识学著作《相宗络索》的简要笺注,共分十期连 载%(—)唯识论总述;(二)心理生成的因果关系;(三)判断真理的标准及其性质;(四)认识心理和 心理障碍;(五)认识的证悟和心理感受;(六)生命、生死与认识主体;(七)心性的证悟和第八识功 能;(八)心理治疗与转迷为悟;(九)转知识为智慧;(十)提升精神成就理想人格。

船山对佛教法相宗唯识思想及其范畴体系条分缕析,在阐述认识本体、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和意 识的重要反作用,剖析和克服人的认知、心理、情感障碍,揭示心性的觉悟,成就理想人格和终极关怀 的人生智慧等方面颇有创见。

本文主要从学术上揭示法相唯识学的基本脉络和修持重点,重视心理 分析和心理治疗,批判性继承转识成智与成就理想人格的人生智慧,阐明儒释道、中西方辩证思维的 融汇贯通及其启迪意义。

《相宗络索》笺解(续一 +---唯识论总述徐孙铭李佩桦摘要:唯识论认为,一切认识都源于阿赖耶识。

每一种认识都有其具体的因缘(原因和根 据)。

第八识作为一切认识的本体,因受末那识(意志)的执着和污染,影响第六意识(判断、推理等 理性认识)和前五识(感性认识)。

一切污染和错误认识由此产生。

世界的本原、轮回的主体和证悟 的根本依据在第八识。

关键词&唯识;因缘;阿赖耶识;十二因缘;世界本原【原文】八识前五识①“眼”,九缘②生耳”,八缘生,不 择明暗,故不缘明缘鼻”“舌”“身”三,倶七 缘;香、味、触倶合境方取,不缘空缘)第六意识^即意即识,五缘生)不倚五根,别无浮尘根@为其根,不缘根缘;诸境不现前,意 亦生起,虽缘于法,而法非实境,不缘境缘)第七末那识^意之识也,故《成唯识论》&亦 名此为意识,六识缘此而生)此识虽未思善思 恶,而执八识一段灵光之体相为自内我',全遮(圆成无垢之全体;由此坚持之力,一切染品皆从 此起,故梵云末那,唐云染^,从三缘生。

虽当不 作意之时,此中耿耿不忘,知此我为我,故不缘 作意缘,无所分别而识体不灭,故不缘分别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对于轮回的人来说它有去有来,既然有去有来就是有形象,这个形象到底有多大?按照藏密说,就是绿豆那么大的一个明点,存在于我们心脏的心窦里面,修颇瓦法的人通过上师的引导,这个明点可以从心脏里出来,从头顶心射出去,人就往生了。
但是我们大家没有看到自己的阿赖耶识到底在哪里?如果大家有禅定就能看到起心动念从哪里生起来的。很多人会习以为常地说:“我心又想谁了。”你感觉你的心里想谁了,那个心在哪里?常常会感觉到好像是从这个地方想出去的,从心脏这个地方往外想的,所以一紧张心脏就扑通扑通地跳;一高兴了心里舒服得像喝凉水一样。
殊不知这个阿赖耶识的真心具足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是主观的能动性,就是你现在要想什么,你都能够做得了主。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自己作主,这是主观的。
第二个方面是客观的被动性,就是你不想痛苦它偏偏痛苦,你不想烦恼它就要烦恼,你不想打妄想,你看妄想压也压不住。为什么这样?因为你的心本来就有这种功能,它就有打妄想的功能,它就有把你内心中阿赖耶识的习气翻出来的能力,不是你要让它打,是它本来就有这种功能,你忽略它了。你把这个所打的妄想,所接受的一切遭遇,分成了两半,喜欢的觉得是我想要的,不喜欢的就觉得是我讨厌的,我想逃避的,想把它消灭掉。
事实上只要你的内心种下了这个因,一切结果都要自己去承担,你不想去承担,这个阿赖耶识真心自己会去收这个果。你的言语举止、起心动念,只要经历一次,它就把你这一次的这个因收藏起来,下一次因缘一成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然去收这个结果,心具足了承担果报的功能。
第三个方面,它包含了外在一切依报的世界,就是你看到的人事、宇宙万有,都不离你的心,它包含了这一切。所以无论你生死轮回,上天入地,还是迷惑颠倒,还是觉悟成佛,都不离开真心的全部内容。
【禅心密印(2010)】阿赖耶识根身器界(一)
2015-03-12 达照法师
天圣山安福寺
第二节 阿赖耶识根身器界
事实上阿赖耶识的真心所包含的内容,是我们的根身器界,根就是意根。这一期生命的最初根源来源于阿赖耶识,就是《八识规矩颂》里面讲“去后来先作主公”,死的时候最后离开的叫“去后”,投生的时候最初来的这叫“来先”,它才是我们这一期生命的主人公,我们的真心就是阿赖耶识。
我们看不见绿豆那么大的这个明点,事实上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就是当下明明了了这个东西,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个念头都没有,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只有清楚了然后才会生起念头。
你看看大家现在很清楚,我告诉大家:“想一下手”,好,你就想一下手;“想一下北京”,你就想一下北京。你是在明白的状态下,想要想什么,都是从你明白的地方想出去的,于是我们就认为:“这个明白的就是我明白了,就是我了”,既然有了我,那么对立的你和他也就存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