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温热药
中药学之第八章清热药
![中药学之第八章清热药](https://img.taocdn.com/s3/m/3f2b9c5ad0d233d4b04e6994.png)
5、脾虚便溏慎用。
17
芦根
18
19
天花粉
20
21
芦根 天花粉
共性: 性味归经:甘寒主入肺胃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热病口燥烦渴和阴虚消渴
22
芦根 天花粉
甘凉生津,用治热病伤津
芦根:能清胃止呕,清肺排脓,利水通淋 治胃热呕吐、肺热咳嗽、痰瘀肺痈 和热淋涩痛
65
金银花 1、解毒作用强,为治阳证热毒疮痈疔
疖的要药。 2、并能凉血止痢,清热祛暑
热毒血痢 (金银花炒炭或配白头翁、黄连) 暑热烦渴、皮肤热痱(金银花露)
66
连翘 清上焦热,尤善清心火;消痈散结 作用较强,有“疮家圣药”之称。 1、热陷心包、高热昏谵 (配水牛角、麦冬:清宫汤) 2、为治疮痈肿毒、瘰疬痰核为主药 (配夏枯草、浙贝)
15
知母 一、特点:
苦寒清热泻火,甘寒滋阴润燥,具清 润之性,主入肺、胃、肾经。凡实热、 虚热皆可应用。 二、功效与应用: 1、上清肺火(润肺)以止咳:治热咳、
燥咳(配贝母:二母散) 2、中泻胃火(润肠)以止渴:治阳明气
分实热热盛阴伤证;肠燥津枯之便秘
16
3、下泄相火(滋肾)以除蒸: 阴虚火旺(配熟地:知柏地黄丸) 阴虚消渴(配葛根、天花粉)
106
重楼
107
熊胆
108
共性:
重楼 熊胆
归经:苦寒,归肝 功用:清热解毒,息风止惊 主治:疮痈肿痛;
高热惊风,手足抽搐
109
重楼: 长于清热解毒,且有消肿止痛作用 为治痈肿疔毒、毒蛇咬伤之要药
败酱草
86
大血 藤
87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鱼腥草 败酱草 大血藤 共性:
药2第二部分(第七章温理药)
![药2第二部分(第七章温理药)](https://img.taocdn.com/s3/m/cd9794d3bb4cf7ec4afed0be.png)
第七章温理药第01讲温理药凡药性温热,以温里散寒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本类药多辛热燥烈,易助火、伤津,故热证、阴虚证及孕妇忌用或慎用。
附子【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1)亡阳欲脱。
(2)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阳痿、宫冷、尿频。
(3)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泄泻、水肿。
(4)心阳虚衰之心悸、胸痹。
(5)寒湿痹痛,阳虚外感。
干姜【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主治病证】(1)脾胃受寒或虚寒所致腹痛、呕吐、泄泻。
(2)亡阳欲脱。
(3)寒饮咳喘。
肉桂【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主治病证】(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畏寒肢冷。
(2)下元虚冷、虚阳上浮之上热下寒证。
(3)阳虚中寒之脘腹冷痛、食少便溏。
(4)经寒血滞之痛经、闭经,寒疝腹痛,寒湿痹痛,腰痛。
(5)阴疽,痈肿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
吴茱萸【功效】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
【主治病证】(1)中寒肝逆之头痛、吐涎沫。
(2)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之腹胀、困闷欲死。
(3)寒疝腹痛,经寒痛经。
(4)呕吐吞酸。
(5)虚寒腹痛泄泻。
花椒【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主治病证】(1)脘腹冷痛,中寒呕吐、泄泻。
(2)虫积腹痛,蛔、蛲虫所致者尤宜。
(3)湿疹,阴痒。
丁香【功效】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主治病证】(1)中寒呃逆、呕吐、泄泻,脘腹冷痛。
(2)肾阳虚之阳痿、宫冷。
小茴香【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主治病证】(1)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经寒痛经。
(2)胃寒呕吐,寒凝气滞脘腹胀痛。
高良姜【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主治病证】中寒腹痛、呕吐、泄泻。
荜茇【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病证】(1)脘腹冷痛,中寒呕吐、泄泻。
(2)胸痹冷痛,龋齿牙痛。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第七讲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第七讲](https://img.taocdn.com/s3/m/013e7ef404a1b0717fd5ddd8.png)
干姜
干姜味辛,性热。主要功能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能引血分药入血中气 分而生血,引附子入肾而袪寒回阳。 并能温助心肺的阳气。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腹痛、腹泻: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影响脾胃运化 功能而致脘腹冷痛, 喜热喜按,或吐或泻,吐泻物清稀 等症,可用干姜温中散寒。常与党参、白术 、炙甘草、 藿香、吴萸、茯苓、陈皮等同用。若胸腹俱冷痛、大寒、 呕吐不能 食,腹中寒气上冲,上下疼痛者,可配川椒、 人参(党参)、饴糖同用(《金匮》大建中汤)。 2. 亡阳虚脱:体弱阳虚者抵抗力弱,如遇寒邪太盛, 内侵脏腑,而出现 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凉汗湿衣、大 便清稀、完谷不化;或用发散药过多致大 汗淋漓出汗太 多而出现四脉厥冷,体温低下等,此为寒邪伤阳、或大汗 亡阳而 造成阳气欲脱的证候。可急用干姜回阳通脉,常 配附子、甘草同用(《伤寒论 》四逆汤),虚人、老人还可再加党参(或人参)、冷 汗不止者,还可加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等等。
附子的作用迅速急烈,能回阴寒证中几欲散失的阳气 (回阳救逆),故前人称它能“救阴中之阳”。肉桂的作 用和缓浑厚,能补下焦肾中不足的真火(温补肾阳),更 能引火归元,以息无根之火,故前人称它能“救阳中之 阳”。救急药中多用附子,补益药中多用肉桂。 干姜温中逐寒,偏入脾经气分,回阳通脉,兼通心阳。 肉桂温中逐寒,偏入肾经血分,抑肝扶脾,兼交心肾。 质量好药力足的肉桂称“紫油桂”;刮去外面粗皮及里 面薄皮的称“桂心”,性不太燥,适用于助心阳、交心肾: 幼桂树皮,称“官桂”,力弱性燥,适用于温中燥湿。一 般通称肉桂。 我常以六味地黄汤(熟地二两或生熟地各一两、山药二 两、山萸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二钱)中加肉 桂(最好是紫油桂)三至七分,煎水一至二暖瓶,晾温, 代茶饮,用于治糖尿病口渴引饮者,渴则饮此水,症情逐 渐减轻,饮水日渐减少,煎药汁也逐渐减少,减至与正常 人差不多时,则改为汤药服用,每日一付。常收良效,谨 供参考(有时再加五味子二、三钱)。 用量一般二分至一钱半;特殊重症可用三至五钱。阴虚 火旺,热病伤津者忌用虚;水湿不化,聚而为 饮,水饮寒痰,上犯于肺 可致咳嗽,吐白色稀 水泡沫状痰,气喘,畏冷,头眩,不欲饮水,冬 季易发等 症,可以本品配细辛、五味子,名 “姜辛味”法,有温肺、开肺、合肺的作用 , 常加入应证汤药中使用,例如小青龙汤(麻黄、 桂枝、白芍、甘草、半夏、 干姜、细辛、五味子)等。 薤白辛苦温滑, 入心经,通气滞,助胸阳而治胸痹(心、胸及背 疼痛)。 干姜辛温入脾经,兼入心肺,助阳而补心 气。 炮姜炭偏用于温经止血,偏治小腹、脾 肾之寒。干姜偏用于治胃脘、脐腹 、心肺之寒。 用量一般三分至二钱。炮姜炭用二分至一钱。 精血不足、内有热邪者,不宜用。
中药学-清热药ppt课件
![中药学-清热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6bc0d3f90f76c661371adb.png)
2.其他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抗心律失常 (2)正性肌力作用 (3)负性频率作用 (4)降压作用 (5) 对缺血心肌的保护
其他: 抗脑缺血 、抗血小板聚集 、降血脂
金银花
一、 概述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疮痈疖肿 热毒泻痢
主要成份
绿原酸类及黄酮类化合物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
热毒入血,发斑神昏, 咽喉肿痛,丹毒口疮等
主要成份
菘蓝苷、靛蓝 、靛玉红 色胺酮 、挥发油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
有效成份:靛蓝、靛玉红 作用特点: 1)大青叶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2)板蓝根抗病毒作用比较显著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保肝
2.其他药理作用
(2)抗细菌毒素、抗腹泻 有效成份:小檗碱 作用特点: 黄连及小聚碱能提高机体 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3)抗炎、解热
有效成份: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 作用特点:小檗碱对急慢性炎症均有 抑制作用。
(4)抗溃疡
有效成份:小檗碱 作用特点:抑制胃酸分泌 、抗幽门螺杆菌
镇静催眠 、降血糖 有效成份:小檗碱
黄连
一、 概述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 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 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 痛,消渴,痈肿迸疮;外用可 治疗湿疹,湿疮,中耳炎 。 小檗碱 、黄连碱、掌叶防 己碱 、药根碱 等
主要成份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l)抗病原体 有效成份:小檗碱 作用特点: 1)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2)抗菌强度与炮制、配伍有关
中药学课件清热药详解演示文稿
![中药学课件清热药详解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4f006d30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79.png)
第37页,共49页。
• 胀痛,或同槐角、 决明子 、钩丁 、石膏 、充蔚子 、水 煎三次,浓缩加蜂蜜名降压膏,每日三次,口服治头痛目 眩(高血压)亦可用夏枯草配当归、白芍等治肝虚之目昏流 泪。
瘰疬--如内消瘰丸(夏枯草、
牡蛎、海藻、贝母)
• 2、痰火郁结证 瘿瘤 --夏枯草适量,煎汤熬膏
内服,外用均可。或夏枯草、
• 应用: • 1、用于热入气之四大症—同石膏
肺热咳嗽
• 2、用于 痰黄粘稠 用知母清热养阴
咽干而痛
润燥之功而治之,如二母丸(知母、贝 母)研细炼蜜为丸(单方:知母、贝母、 款冬花)水煎服。
•
第25页,共49页。
•
骨蒸潮热盗汗
• 3、用于阴虚火旺证:消渴多饮多尿 用知母
•
肠燥便秘不通
• 甘寒之性清肺胃之火而滋肾阴。如知柏地 黄丸治潮热盗汗。玉液汤(知母、山药、
中药学课件清热药详解演示文 稿
第1页,共49页。
(优选)中药学课件清热药
第2页,共49页。
2.热的分类
• 表热—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脉浮数。
• 里热—发热、口渴、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脉数。
•
实热——面红、目赤、口干、高热、舌红、
• 里热
苔黄、脉数有力。
•
虚热—面色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煎水外洗治目赤肿痛。
• 此外,栀子还用于治疗心烦不眠,如栀子 芩连汤。外用治烫火伤。
•
生用--清热除烦
•
炒用--清热凉血
• 栀子 酒炒--上行头目
•
炒黑--凉血止血
•
姜炒--清热而不伤胃
第34页,共49页。
• 用量用法:3-9-12g入汤剂,外用适 量
中药学专科课件-第七章《清热药》
![中药学专科课件-第七章《清热药》](https://img.taocdn.com/s3/m/ab406f67168884868762d67d.png)
黄芩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 清上焦热多酒炙用,止血 多炒炭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黄芩
柴胡——和解少阳,主寒热往来。 大黄——清泻肺火,主肺热咯血。 配伍 桑白皮——泻肺平喘,主肺热咳喘。 荆芥——解肌表热,主外感发热。 白术——安胎对药,主胎动不安。
黄芩
总之,黄芩为常用的清热燥湿,泻 火解毒药。味苦气寒直折火势,尤善 清肺热及上焦实热,兼清它经之热及 肝胆胃肠湿热,故为湿热、实火必用 之品。
黄芩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生用, 或酒炙或炒炭用。 处方用名: 黄芩、炒黄芩、黄芩炭、酒黄芩
黄芩
黄芩
黄芩
黄芩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胆、脾胃、大、小 肠。 功 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芩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 1、湿热内蕴所致的多种病症。 ⑴ 湿温、暑湿证 —— 配茯苓皮、白豆 蔻、滑石。如黄芩滑石汤。
清热泻火药功效比较表
夏枯草: 清肝火,散郁结,疗瘿瘤,瘰疬。 决明子: 润肠通便,主内热肠燥便秘。 密蒙花: 养肝,退翳。主肝热,肝虚目疾。 青葙子: 泻肝火作用突出,主肝热目疾。 谷精草 疏风 退翳,主风热,肝热目疾。 鸭跖草 解毒,利水消肿。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除寒凉性外,性偏苦燥,以 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善治疗湿热内 蕴或湿邪化热的病症。如湿热泻痢腹 痛,黄疸口苦,两胁疼痛,湿热淋证, 带下,湿疹湿疮等。
痢疾、肺痈、肠痈等,外科热毒如疮痈、 丹毒、痄腮等,他如毒蛇咬伤、癌症等 均有治疗作用。
第七章 清证 之午后发热、骨蒸发
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寐、 盗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以及温 病后期,热伤真阴之夜热早凉、手足抽 蠕、神疲倦怠等。也可用于小儿疳热等。
中医基础-中药学清热药讲义
![中医基础-中药学清热药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6784a19d8e9951e79a8927e7.png)
中医基础-中药学清热药讲义一、概述【功效】药性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
“热者寒之” & “疗热以寒药”【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分类清热泻火药——火热证清热燥湿药——湿热证清热凉血药——血热证清热解毒药——热毒证清虚热药——虚热证【使用注意】1.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3.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二、清热泻火药【性能特点】药性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能清热泻火,用治火热较盛的病证。
【适应证】1.气分实热证:热病邪入气分出现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实数。
2.脏腑火热证: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
石膏【药性】甘、辛,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2.肺热喘咳证。
3.胃火牙痛、头痛,消渴证。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生石膏入煎剂,15-60g,先煎。
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者忌用。
知母【药性】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应用】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骨蒸潮热。
4.内热消渴。
5.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本品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鉴别用药】石膏、知母功用鉴别:同:二者均能清热泻火,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
异:石膏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石膏;知母泻火之中长于清润,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多选知母。
芦根【性能】甘,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应用】1.热病烦渴。
常用温热性中药药性功能表
![常用温热性中药药性功能表](https://img.taocdn.com/s3/m/38526f5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64.png)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 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肺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音哑,肺痈吐脓, 疮疡脓成不溃。
心、肝
祛瘀定痛,止血生肌。用于跌扑折损,内伤瘀痛;外伤出血不止。
心、肝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
(大肠) 秘。
82 三 棱 活血化瘀 肝、脾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 瘕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
肺(胃)
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满, 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
27
白芥子
化痰止咳 平喘药
肺
温肺豁痰利气,散 结通络止痛。 用于寒痰喘咳 ,胸胁胀痛 ,痰滞 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28 苦杏仁
化痰止咳 平喘药
肺(大肠) 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 小毒 肠燥便秘。
83 王不留行 活血化瘀 84 牛 膝 活血化瘀
85 茯 苓 利水渗湿
86 山 药
补益
肝(胃)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用于乳汁不下,经闭,痛经,乳痈肿痛。
肝、肾
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 闭瘢瘕,肝阳眩晕。禁忌:脾虚泄泻,下元不固,梦遗滑精,月经过多。
心-脾-肺-肾
42 佛 手
理气
肝、脾、肺
舒肝理气,和胃止 痛。用于肝胃 少呕吐。
气滞,胸胁胀 痛,胃脘痞
满,食
43 荔枝核 44 补骨脂 45 当 归 46 熟地黄 47 菟丝子
理气 补益 补益 补益 补益
肝、肾 行气散结,散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
温热药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温热药的作用及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8405ef5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0.png)
温热药的作用及功能主治什么是温热药温热药是一类中药,其特点是具有温热的性质,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适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和血瘀症状。
温热药的作用温热药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温热的性质,对人体进行调理和治疗。
以下是温热药的主要作用:1.温通经络:温热药能够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经络不畅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状。
2.散寒:温热药具有温煦的特性,可以祛寒驱寒,改善寒性症状,如寒疝、冷痛等。
3.活血化瘀:温热药能够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改善淤血引起的疾病,如瘰疬、血瘀等。
4.改善气血循环:温热药可以通过温热的特性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机体免疫力。
5.驱逐寒湿:温热药能够驱逐寒湿,改善寒湿引起的疼痛、湿痹等症状。
温热药的功能主治温热药的功能主治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和症状,以下是温热药的一些常见功能主治:1.暖胃止呕:温热药常用来治疗寒性胃痛、呕吐等症状,具有暖胃止呕的作用。
2.舒经活络:温热药能够温通经络,对于寒性痛经、寒湿痹证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3.消肿止痛:温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气血不畅引起的肿痛症状。
4.解表发汗:温热药可以通过发汗的方式排除寒湿邪气,适用于治疗感冒、寒性头痛等。
5.舒筋活络:温热药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舒缓筋脉,适用于治疗寒湿痹证、肌肉疼痛等。
6.发散寒邪:温热药具有发散寒邪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寒性病邪引起的症状,如胸闷、腹胀等。
使用温热药的注意事项使用温热药需注意以下事项:1.用药不宜过量:温热药具有温燥的特性,用药过量可能导致燥热症状,如口干、口渴等。
2.配伍禁忌:温热药在配伍时需注意禁忌,如与寒性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产生相互抵消的效果。
3.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温热药具有温燥的性质,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需要慎用,以免影响胎儿或乳汁质量。
4.请遵医嘱使用:使用温热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不当使用引起不良反应。
温热药的常见药物以下是温热药的一些常见药物:1.桂枝:具有温通经络、发散寒邪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寒湿痹证、寒性胃痛等。
中药药理学——清热药
![中药药理学——清热药](https://img.taocdn.com/s3/m/196c9c511a37f111f1855bed.png)
2021/7/4
中中药药药药理理学学—特—论清-各热论药
影响免疫功能
不同清热药对免疫功能影响不同。有的可 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如:黄连、黄芩、金银 花等能增加白细胞数目,提高白细胞、巨噬细 胞的吞噬能力;山豆根、黄连、黄芩等能促进 细胞免疫功能;山豆根、黄柏等能促进体液免 疫。有的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如:黄柏可以抑 制迟发型变态反应,黄连、黄芩等能抗过敏。
2021/7/4
中中药药药药理理学学—特—论清-各热论药
黄芩的药理作用
黄芩的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降 脂、保肝、利胆是其清热燥湿的药理学基础; 镇静、解热、解毒、利尿、降血压、抗氧化、 抗肿瘤等是其泻火解毒的现代科学依据。
2021/7/4
中中药药药药理理学学—特—论清-各热论药
黄芩的临床应用
抗病原微生物
抗菌机制:目前清热药抗菌机制并不清楚, 可能为:直接破坏细菌结构;抑制核酸、蛋 白合成等。现在比较明确的抗菌成分主要有: 小檗碱、黄芩素、绿原酸、异绿原酸、木犀 草素、苦参碱、秦皮乙素、色胺酮、癸酰乙 醛等。
2021/7/4
中中药药药药理理学学—特—论清-各热论药
抗毒素
不少清热药具有抗内素素的作用。提高机体对内素素的耐受 力,是多数抗生素不具备的效应。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菌壁的 一种成分,在菌体死亡时或活体以发疱形式释放出来,具有复杂 的生物活性,可引起发热、循环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休克 等。热清药如金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等有较强抗内毒素 作用,可能通过直接破坏和降解的方式;有的清热药可以通过抗 透明质酸酶、抑制凝固酶的形成而降低细菌毒力。穿心莲、苦木 能抗蛇毒。
2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7/4
中中药药药药理理学学—特—论清-各热论药
热性药讲解
![热性药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97b069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f.png)
热性药讲解热性药讲解无疾2008-10-12 19:11:28热性药说:人有大寒,因用热药。
冰寒禁锢之地,非熊熊烈火无以消其阴翳。
寒凝在脾,则需干姜温中以固守;寒聚于肾,必经肉桂温下以培元。
其寒气大盛于一身之内外,抑或阳气将脱之危重大症,非附子孰能力挽狂澜?助读: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思路。
凡人体出现阴寒内盛的征象,寒邪盘踞,坚守不去时,即需大热之药来辅助回阳驱寒。
人体五脏六腑皆可有寒邪停留,但在脾肾两脏更为常见。
温中焦者,干姜最佳;暖下焦者,肉桂尤良。
如果遍身内外寒邪皆盛,或者阳气暴脱欲绝,就必须选用“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了。
大热之药,总量并不很多。
我们下面就以这三种最常用的热药为例,来体会热药之用。
热性药举例1 附子附子为热药之最,大寒稽留,阳气虚损,必选之药。
善于行走,一身上下内外,无所不能及。
寒在外,关节痹痛难忍;寒在上,胸痹喘息心悸;寒在中,脘腹冷痛便溏;寒在下,腰膝冷痛小便清长,皆赖附子之大热来温阳散寒。
附子如此刚猛的热性,不但表现出如此卓著的功效,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伤害性,也就是毒性,严重者可以危及人的生命。
所以中医处方用附子,常常在右上角标注一个(先)字,表示此药需要先煎煮半小时左右,以减少其毒性。
不过随着今天中药材质量的大幅下降,以及火神派的兴起,让医生对附子的忌惮化解了很多。
有些医生用附子,起手就是三十五十。
无疾对此不作评论,不过对于本文的读者,爱好者朋友们,强烈不赞成学习此法。
人的生命何其宝贵,中医治病的方法有很多,何必常出险招制敌。
2 干姜生姜晒干后即为干姜。
物虽同,性却异。
生姜性温,可发散解表,民间有用姜糖水来治感冒的方法;还可温胃止呕,被誉为“呕家圣药”。
干姜性热,最善入中焦,温补脾胃,散其寒邪,是温补中焦阳气的主将。
干姜与附子相配,可以进一步加强附子的热性,用来挽救阳气将脱的患者。
3 肉桂肉桂就是我们日常炖肉时常会用到的桂皮,不过入药用的肉桂,成色更好些。
中药学第讲温热药
![中药学第讲温热药](https://img.taocdn.com/s3/m/ba6fe62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42.png)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中药学第7讲温热药,txt第七讲温热药本讲介绍具有温性或热性,能够祛除寒邪的药物.前人有:“寒者温之〞的治疗经验,就是说用温热药以治疗寒证.寒邪在表的用辛温解表药,已在“发散药〞中谈过.寒邪在里的那么须用“温热药〞来治疗. 由于祛除寒邪的药也能扶助人体的阳气,所以从“扶正〞的角度来看,温热药又有补药〔补阳〕的性质,并且时常与补药同用,可与“补益药〞互相参看.艾叶艾叶味苦辛,性温.临床应用时分为两种:1.艾叶:有温中祛寒,温暖子宫,调经,安胎等作用.对腹中冷痛,小腹寒痛以及子宫严寒,久不受孕,虚寒性痛经等,可配合当归、干姜、炒白芍、肉桂、小茴香、吴萸、香附等同用. 2,艾炭:艾叶炒炭后那么主用于止血,对于下元虚寒而致的月经过多,崩漏〔子宫出血〕,以及孕妇受寒、腹中疼痛、胎动不安等症,可配合当归、白芍、熟地、阿胶、棕炭、益母草、桑寄生、川断炭等同用.将艾叶捣成绒状,名艾绒,功用与艾叶相同,但较优于艾叶.艾绒又是做艾卷或艾炷〔用于针灸〕的原料.用量一般2.5〜6克;用于止血时,可用艾炭15〜30克.阴虚有血热者不宜用.白附子白附子味辛,性温.有祛风化痰、逐寒湿的作用.常用于治风痰.1.中风口眼歪斜:头面部受风寒侵袭,经脉拘急,风痰阻滞经络,口眼歪邪等症,可用白附子配白僵蚕,全蜗〔牵正散〕等同用,我常以牵正散方加白芷、荆芥、防风、红花、南星、白芥子、皂刺、桃仁、苏木等同用,治疗面神经麻痹, 除汤药内服外,还同时把汤药渣装入布袋内,趁热熨敷患侧面部,每收较理想的效果.仅提供参考.2.破伤风:因破伤引起项强、四肢强直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叫破伤风.可用本品配合白芷、天南星、天麻、羌活、防风、蝉衣、全蜗、蝶蚣、钩藤等同用.3.寒湿、风痰所致的头痛、偏头痛等症,本品辛热升散,性能上行,入阳明经走头面部,逐寒湿、祛风痰,常配合白芷、川茸、半夏、大麻、蔓荆子、防风等同用.川附子逐风寒湿冷,偏于入肾经,温助肾阳.白附子祛风痰寒湿,偏于入胃经, 治上部头面游风.白僵蚕偏于治风热痰结,喉痹咽月中.白附子偏于治风痰寒湿,头面诸病. 用量一般2.5〜6克,重症者有时用到9克.实热中风、炽热上犯诸症禁用.白芥子白芥子味辛,性温.主要功用为利气豁痰、消月中散结.白芥子能利肺气,化寒痰、水饮,对于寒痰水饮,结聚于胸、胁、肺失宣肃,气逆下降而气喘咳逆,胸闷胁痛等症,可配合炒莱版子、炒苏子、摹节子、半夏、除皮、扶苓等同用.再如?三因方?控涎丹〔甘遂、大戟各3克,白芥子6克,共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根据具体情况增减用量〕可治气喘两胁作痛.白芥子能祛皮里膜外、胁旁的寒痰结聚,因寒痰结滞而起月中块、皮色不变、不热、不痛、不易移动等症,此为阴疽.可用白芥子6克、肉桂3克、熟地30克、麻黄1.5克〔与熟地同捣〕、炮姜1. 5克、鹿角胶9克、生甘草3克〔阳和汤〕, 水煎加白酒少许、服用.我曾用此方加减,治疗下肢闭塞性脉管炎,取得效果, 仅供参考.胁肋处痰浊水饮停聚而咳嗽牵引胁痛、气短、甚至不能平卧,可以白芥子配瓜篓、川椒目、半夏、陈皮、桑白皮、猪苓、茯苓、杏仁、苏子、白蓑藜、摹节子、桂枝等同用.苏子降气化痰.莱旅子行气消痰.白芥子温肺豁痰.摹防子苦寒,泻肺行水,偏治痰水在胸膈.白芥子辛温,利气豁痰,偏除痰在皮里膜外、胁旁. 芥子为末,也可作外敷用.我曾用芥子末适量,用浓茶水调为稀糊状,摊匀在予先根据患部上下大小裁好的布上,贴在患部〔约4〜8小时取下〕,同时服用应证汤药〔可参考“白附子〞项〕,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效,请参测试用〔汤药每日一付,芥子末外敷隔一、二、三日一次.每次外敷时,同时用针在口腔内轻轻挑刺患侧颊内的粘膜约八、九处,使之微微出血,效果更好〕.用量一般3〜9克.肺虚有热的咳嗽及阴虚内热各证均忌用.据近代研究,芥子外用能刺激皮肤,扩张毛细血管,为皮肤粘膜刺激药.食用大量芥子后,可使心容量和心率下降.半夏半夏味辛,性温.有燥湿化痰,健脾胃,和中降逆,止呕吐的作用.1.燥湿化痰:脾主运化水湿,湿不运化就可生痰,前人有“脾为生痰之源〞的熟悉.如湿盛痰多而致肺失肃降出现咳嗽,胸闷,咳痰白稀易出,量多而不太粘稠,舌苔白厚腻,脉象滑等症,可用半夏配橘红、茯苓、苏子、南星、炒莱旅子、杏仁等同用.中焦虚寒,水饮不化,水饮上犯于肺而出现咳嗽、咳吐清稀水样或泡沫样痰、胸背畏冷等,可用本品配苏子、橘红、桂枝、猪苓、扶苓、白术、干姜、细辛、五味子等同用.脾恶湿,半夏能燥湿化痰,故也能健脾胃.2.和中降逆:中焦湿浊太盛而致脱腹满闷,气逆呕吐,可用半夏配姜竹茹、丁香、吴茱萸、霍香、生姜、陈皮、扶苓等同用.我曾用半夏配生赭石、旋复花、生大黄、生甘草、瓜篓、槟榔、桃仁泥等随证加减,治疗顽固的神经性呕吐,取得良好效果.请参测试用.配生姜、干姜、附子、苍术、橘红等,可治寒痰;配皂角、天麻、天南星等可治风痰;配竹沥、白芥子等,治经络四肢、皮里膜外之痰,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姜半夏偏用于治呕吐;清半夏、法半夏偏用于化痰燥湿健脾胃;半夏曲化痰兼能助消化.据近代研究报导,半更有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的作用;有镇咳作用.用量一般3〜9克.一切阴虚血少,津液缺乏,舌赤无苔及孕妇后期,均禁用.不要与乌头同用.川椒川椒味辛,性热.有温中祛寒,下气,杀虫等作用.因寒所致的胃痛、腹痛、腹中冷气攻胀等症.可配干姜、党参〔人参〕、饴糖〔大建中汤〕、高良姜、香附等同用.据动物实验报导,本品所含的挥发油,小量对离体肠管呈持续性的蠕动增强,大量那么使之抑制.由于蛔虫引起的脱腹疼痛、呕吐等,常以本品配乌梅、黄连、黄柏、细辛、桂枝、附子、干姜、当归〔?伤寒论?乌梅丸〕等同用.本品煎汤外洗,可用于皮肤湿疹、四肢风湿疼痛等.附:“川椒目〞,椒目味辛苦,性寒.入肾行水,能利小便、消水月中、除水饮.常配合扶苓皮、大腹皮、槟榔、赤小豆、泽泻、木通等同用.我曾用“椒目瓜篓汤〞〔?医醇滕义?〕随证加减,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数例,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常用的处方如下川椒目9克、全瓜篓30克、桑白皮12克、摹防子9克、泽泻12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车前子12克〔布包〕、杏仁9克、白蓑藜9克、枳壳9克、冬瓜皮30克、桂枝4. 5克,随证加减.仅供参考.用量一般为1.5〜4.5克.川椒目的用量可稍大些.阴虚火旺者忌用.丁香丁香味辛,性温.有强烈的芳香气味,主要作用有三:1:暖胃:对寒证胃脱痛以及寒性腹痛、腹胀、遇冷吞酸等症,可用丁香温脾胃, 理气降逆.常与木香、砂仁、陈皮、霍香、良姜、槟榔等同用.2.降逆:寒邪犯胃,胃气不降而引致呃逆,或呕吐.丁香能温胃降逆气,是治寒证呃逆或呕吐的要药.常配柿蒂、旋复花、吴萸、霍梗等同用〔治呃逆〕,如老人或久病中寒呃逆,可加人参〔党参〕桔皮、竹茹、生姜.寒证呕吐可配合吴萸、半夏、生姜、高良姜、陈皮等同用.3.温肾:肾阳缺乏而致阴部严寒,阳萎等症,可用丁香温肾助阳,常配合熟地、山萸、肉桂、附子、山药、巴戟天、茯苓、淫羊霍等同用.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性味功能大致相同.但公丁香药效迅速,母丁香药力持久,二药也常合用.柿蒂、丁香都能治呃逆,但柿蒂苦温降气,丁香辛香暖胃、降逆.丁皮即丁香树皮,主治心腹冷痛,可代丁香.用量一般0.9〜3克.特殊重症,可再多些.胃津缺乏、中焦燥热者不宜用.附子附子味辛甘,性热,有毒.因四川产的效力最好,故又名“川附子〞.有回阳救逆,逐寒燥湿,温助肾阳的作用.其性走而不守,能内达、能外彻,能升能降, 凡凝寒痼冷〔“痼冷〞指寒气久伏于身体某一经络、脏腑,形成局部的寒证,经久不愈.多见于脾胃虚弱,内有寒饮或寒湿久痹的患者〕,痹结于脏腑、筋骨、经络、血脉者,皆能开、通、温、散;凡阳气将脱,四肢厥逆冰冷,凉汗淋漓或绝汗如油者,皆可回阳救逆、立挽危亡.1.回阳救逆:由心肾阳虚欲绝或大吐、大下、大汗后导致的阳虚欲脱而出现脉微欲绝、四肢厥逆、手足冰冷等虚寒险证,可急用附子〔9〜15克〕回阳逐寒,鼓舞身体阳气,增强机体生命活动力.常配合干姜〔9克〕、炙草〔6克〕〔名四逆汤〕或人参〔9〜15克甚至30克〕〔名参附汤〕等同用以回阳救逆.一般因内寒所致者用四逆汤;因气血两虚所致者用参附汤;兼有大汗淋漓者,可再加麦冬、五味子各三钱.我常用此药抢救各种休克,一般都配合人参、麦冬、五味子等同用,效果比拟理想,请参测试用,如不能内服时,可用鼻饲法给药.参看“人参〞、“干姜〞二药治休克时要注意“辨证〞.2.逐寒燥湿:因风寒湿三邪侵入身体而致气血凝滞、闭塞而出现关节、肌肉疼痛,筋骨麻木、沉重,膝肘屈伸不利,阴天下雨那么疼痛加重等症,可用附子逐寒燥湿.常配合羌活、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秦荒、赤芍、炙山甲、松节、苍术、当归等同用.脾受寒侵而见腹痛、腹泻,大便清稀,手足发凉,腹部不暖等症, 可用附子逐寒燥湿.常与干姜、白术、党参、扶苓、炙甘草等同用.3.温助肾阳:肾阳虚衰可表现为生殖机能低下,男子那么阳萎,女子那么宫寒不孕. 本品能补肾助阳,增强生殖机能.常配合鹿角胶、熟地、肉桂、菟丝子、枸杞子、当归、巴戟天、生艾叶、阳起石、扶苓等同用.祖国医学认为肾阳是人体的“元阳〞〔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温助肾阳也寓有补元阳的作用.可用于肾阳虚哀所致的腰膝冷痛,阳萎精寒,脐腹疼痛,夜间多尿,足冷膝软,饮食少思, 五更泄泻,神疲伯冷,右尺脉弱等症.用于补肾阳时,常配合熟地、山萸、山药、肉桂等同用.例如八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萸、丹皮、扶苓、泽泻、附子、肉桂〕、右归饮〔熟地、山萸、山药、枸杞、杜仲、附子、肉桂、甘草〕等.据近代研究报导,附子有强心作用.肉桂助肾阳,暖下焦,能引上浮之火下归于肾〔引火归元〕.附子回阳气,通行十二经,能追复散失欲绝的元阳〔肾阳〕.白附子是另一品种,白色、形似附子〔体较小〕,故名良附子.性偏上行,能祛风燥痰,偏用于头面风痰之疾,如吊线风〔颜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等.川附子回阳逐寒,并能助肾阳.白附子无助肾阳的作用.附子因加工方法不同,可分炮附子、淡附片、黑〔乌〕附片、白附片等名目.治疗作用大致相同.假设细分起来,炮附子〔亦称黑附片〕最常用,药力足、效果快; 淡附片〔亦称白附片〕药力较和缓.另有川乌,与附子是同一植物,性味功用均相近,现在药房中已有的不分开.前人经验认为温肾助阳用附子,通痹祛风用川乌.参看“乌头〞项.附子配人参、山萸,治汗脱亡阳;配熟地、当归,能助生血之力;配肉桂,能补助肾阳;配桂枝、白芍、黄黄皮,治阳虚自汗.用量一般1.5〜9克.凡非虚寒证、寒湿证者忌用;热厥入咽即毙;孕妇忌服.一般不可与半夏、瓜篓、贝母、白芨、白毅同用.干姜味辛,性热.主要功能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能引血分药入血中气分而生血,引附子入肾而祛寒回阳.并能温助心肺的阳气.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腹痛、腹泻: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致脱腹冷痈,喜热喜按,或吐或泻,吐泻物满稀等症,可用干姜温中散寒.常与党参、白术、炙甘草、霍香、吴萸、扶苓、陈皮等同用.假设胸腹俱冷痛、大寒、呕吐不能食,腹中寒气上冲,上下疼痛者,可配川椒、人参〔党参〕、饴糖同用〔?金匮?大建中汤〕.2.亡阳虚脱:体弱阳虚者反抗力弱,如遇寒邪太盛,内侵脏腑,而出现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凉汗湿衣、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用发散药过多致大汗淋漓出汗太多而出现四肢厥冷,体温低下等,此为寒邪伤阳、或大汗亡阳而造成阳气欲脱的证候.可急用干姜回阳通脉,常配附子、甘草同用〔?伤寒论?四逆汤〕,虚人、老人还可再加党参〔或人参〕,冷汗不止者,还可加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等等.3.寒痰咳喘:由于阳气虚,水湿不化,聚而为饮,水饮寒痰,上犯于肺可致咳嗽,吐白色稀水泡沫状痰,气喘,畏冷,头眩,不欲饮水,冬季易发等症,可以本品配细辛、五味子,名“姜辛味〞法,有温肺、开肺、合肺的作用,常参加应证汤药中使用,例如小青龙汤〔麻黄、桂技、白芍、甘草、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等.藏白辛苦温滑,入心经,通气滞,助胸阳而治胸痹〔心、胸及背疼痛〕.干姜辛温入脾经,兼入心肺,助阳而补心气.炮姜炭偏用于温经止血,偏治小腹、脾肾之寒.干姜偏用于治胃脱、脐腹、心肺之寒.用量一般0.9〜6克.炮姜炭用0.6〜3克.精血缺乏、内有热邪者,不宜用.高良姜味辛,性热,有温胃散寒、消食的作用.对胃脱冷痛、胃寒呕吐,中焦寒性腹痛、脾胃虚寒而致的泄泻、胃寒食滞等,均可应用.治寒性胃痛常配香附、吴萸、砂仁、霍香、神曲等同用.治寒性呕吐常配合半夏、生姜、丁香、扶苓、苏子等同用.治寒性腹痛可配合当归、炒白芍、桂枝、炮姜等同用.治寒性泄泻可配合木香、扶苓、泽泻、肉桂、炒山药、卖实等同用.治胃寒食滞可配合砂仁、焦三仙、炒槟榔、草豆蔻、炒内金等同用. 前人经验方有“良附九〞〔高良姜、香附,治胃痛〕、“高良姜汤〞〔高良姜、厚朴、当归、桂心、生姜.治胃肠绞痛〕,都是临床常用的有效方剂.干姜温中的作用偏在于脾而温脾寒, 常用于治脐腹部的寒病.高良姜温中的作用偏在于胃而散胃寒,常用于治脱腹部的寒痛.生姜辛重于温,长于外达走表,祛外寒、止呕吐.高良姜温重于辛,长于温中走里,散内寒、止疼痛.高良姜子〔又名红豆蔻〕有温肺散寒、醒脾燥湿、消食解酒的作用.我曾以红豆蔻配合干姜、甘草、冬花、紫苑、苏子、吴萸、杏仁、扶苓、香附,半夏等用于矽肺病人表现为肺胃俱寒而咳嗽、吐白痰、胃脱痛者,有一定临床效果,仅供参考.用量一般2.5〜9克.因热而致的吐泻、胃痛禁用.胡产巴胡产巴味苦,性大温.有温补肾阳,散寒除湿的作用.最常用于治疝气寒痛.对因肝肾虚严寒气而致的疝气疼痛,睾丸坠痛,小腹疝痼,睾丸月中痛、严寒等症, 可用本品配小茴香、吴茱萸、炒橘核、乌药、川楝子、肉桂、青皮等同用.我曾用上述药物,随证加减,用于睾丸结核、慢性睾丸炎、副睾丸炎等睾丸痛坠而非红月中热痛者,收到比拟好的效果,仅供参测试用.因受寒凉而引致肠胃痉挛疼痛,也可用本品配高良姜、香附、木香、干姜、吴萸等同用.小茴香治疝偏于行气散寒,胡产巴治疝偏于温肾散寒.用量一般3〜9克.阴虚阳亢者忌用.硫黄硫黄味酸,性热.有毒.大补肾阳,性虽热但不燥,且能疏利大肠,治老人虚秘〔阳虚而大便秘结〕.内服可用于肾阳虚衰而致两足严寒无力、阳萎、阴冷以及阳气暴绝、命欲垂微者, 可配合熟地、山萸、巴戟天、淫羊霍、肉质蓉、补骨脂、肉桂、附子、人参等同用.老人或久虚者下焦阳虚、二便启闭失司,大肠传导无力而致大便秘结不下者, 可用硫黄配半复、肉质蓉、当归、熟地等同用,有助阳通便的作用.前人有半硫丸〔半夏、硫黄〕专治老人虚秘.我曾用硫黄0.9〜1.5克,随汤药送服,一日两次,治疗慢性脊髓炎下肢截瘫大便不能自排者,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把当时用的汤药方写在下面,谨供同志们参考:熟地30〜45克、山萸9克、当归12克、肉欣蓉15〜25克、桃仁泥12克、巴戟夫12克、淫羊霍12克、肉桂6〜9克、半夏9克、生大黄9克〔过去用大黄大使也不下〕、槟榔9克,水煎服.硫黄 1.8〜3克,分两次随汤药冲服.可以随证加减.本品外用可治疥癣湿疮等皮肤病, 常作为油膏或外洗剂、搽剂等.用量一般0.6〜2.5克,常作为丸剂服用,或为末随汤药冲服.本品有毒,用量不可太大,也不可服用太久,要注意不要中毒.肉桂肉桂味辛、甘,性热.有温补肾阳、温中遂寒、宣导血脉的作用.具性浑厚凝降, 守而不走,偏暖下焦,能助肾中阳气〔旧称“命门之火〞〕,并能纳气归肾、引火归元.1.温补肾阳:肾阳缺乏那么可发生男子阳萎、精冷,妇女久不生育等症.男子常配鹿茸、熟地、菟丝子、枸杞子、潼蓑藜、山萸、附子、肉欣蓉、巴戟天、山药、扶苓、泽泻等同用.女子常配合当归、熟地、白芍、川茸、香附、生艾叶、附子、紫石英、吴萸、乌药等同用.肾阳虚也可导致小便不利,甚至发生水月中等,可用本品配合熟地、山药、牛膝、山萸、扶苓、丹皮、泽泻、附子、车前子〔济生肾气丸〕等同用.参看“附子〞“温助肾阳〞的内容.2.温中遂寒:因受严寒之气而导致的心腹疼痛、腹胀、少腹冷痛、寒疝、痛经等,可用本品配合高良姜、香附、吴萸、小茴香、乌药、丁香、沉香等同用.脾肾阳虚影响到中焦运化失调而产生虚寒性泻泄,大便清稀,甚至完谷不化等症.可以本品配合党参、白术、扶苓、炙甘草、干姜、附子、补骨脂、肉豆蔻、诃子、五味子等同用.我常以本品配附子、党参、白术、扶苓、木香、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诃子、炒山药、灶心土〔煎汤代水,用此汤煎药〕等,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慢性痢疾,慢性肠炎等病,表现为虚寒泄泻者,可取得一定效果, 供参测试用.据近代研究,本品所含之挥发油,有缓和的刺激作用,能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和胃肠痉挛性疼痛.3.宣导血脉:血在脉中流行,寒那么凝涩,温那么流通.如气血虚弱,寒邪阻滞,气血流行不畅而生阴疽,或手指、足趾发凉疼痛,或指节黑烂,甚那么趾〔指〕节腐烂脱落〔脱骨疽,近代称闭塞性脉管炎〕.可用肉桂温通血脉,常配熟地、麻黄〔同捣〕、白芥子、鹿角胶、附片、红花、干姜、细辛、桂枝尖等同用.如气血虚弱的人,痈疽溃烂后久不收口,也可以本品配合党参、黄黄、白术、扶苓、当归、白芍、川茸、熟地、炙甘草〔十全大补汤〕等同用.据近代研究,本品有中枢性和末梢性扩张血管作用,能增强血液循环.4.引火归元:肾阳虚衰〔旧称命门真火缺乏〕而致虚阳上越,出现面赤、虚喘、汗出如油、足膝严寒、脉虚无根、尺脉微弱等症,此为真寒假热的戴阳证,须速用好肉桂引火归元,纳气归肾,常配合熟地、山萸、五味子、人参、附子、煨龙骨、煨牡蛎等同用.如肾火上浮而出现上热〔口干、喉痛、牙痛,不红不月中,夜间加重,痛连齿颊〕、下寒〔腰痛,腿足发凉,便海,尺脉弱〕之证,也可用本品引火归元,常配合元参、川断、牛膝、熟地、知母、细辛、桑寄生等同用〔这时肉桂用0.9〜2.5克即可〕.附子的作用迅速急烈,能回阴寒证中几欲散失的阳气〔回阳救逆〕,故前人称它能“救阴中之阳〞.肉桂的作用和缓浑厚,能补下焦肾中缺乏的真火〔温补肾阳〕, 更能引火归元,以息无根之火,故前人称它能“救阳中之阳〞. 救急药中多同附子,补益药中多用肉桂.干姜温中逐寒,偏入脾经气分,回阳通脉,兼通心阳.肉桂温中逐寒,偏入肾经血分,抑肝扶脾,兼交心肾.质量好药力足的肉桂称“紫油桂〞;刮去外面粗皮及里面薄皮的称“桂心〞, 性不太燥,适用于助心阳、交心肾;幼桂树皮,称“官桂〞,力弱性燥,适用于温中燥湿.一般通称肉桂.我常以六味地黄汤〔熟地60克或生熟地各30克、山药60克、山萸9克、茯苓9克、丹皮9克、泽泻6克〕中加肉桂〔最好是紫油桂〕0.9〜2克,煎水一至二暖瓶,晾温,代茶饮,用于治糖尿病口渴引饮者,渴那么饮此水,症情逐渐减轻, 饮水日渐减少,煎药汁也逐渐减少,减至与正常人差不多时,那么改为汤药服用, 每日一付,常收良效,谨供参考〔有时再加五味子6〜9克〕.用量一■股0.6〜4.5克;特殊重症可用9〜15克.阴虚火旺,热痛伤津者忌用,孕妇禁用.不宜与石脂同用.天南星天南星味苦辛,性温.主要功用为祛风痰.临床应用时根据两种不同炮制品种而治症有所不同,今分述于后:1.制南星〔用生姜制过的〕:主用于因风痰上扰而致的眩晕,中风仆倒、口眼歪斜、舌强失语、痰声漉漉以及惊风,癫痫,破伤风等.制南星能燥痰、祛经络中的风痰.常配大麻、白术、半夏、茯苓、菊花、白蓑藜〔治眩晕〕、桑枝、红花、桃仁、赤芍、炙山甲、地龙、瓜篓、钩藤、陈皮〔治中风〕、郁金、全蜗、天竺黄、远志、菖蒲、朱砂、僵蚕〔治惊风、癫痫〕、白附子、羌活、防风、娱蚣〔治破伤风〕等同用.2.胆南星〔用牛胆汁制过的〕:经过牛胆汁制造,其性变寒凉,既能豁痰又能清热,故适用于痰热引起的癫痫、小儿惊风、大人中风等症〔身热、舌苔黄、大便秘、痰黄稠、脉滑数〕.常配合瓜篓、天竺黄、郁金、菖蒲、远志、黄连、牛黄、雄黄、朱砂、生大黄、竹沥等同用.半夏化痰,辛而能守,主要是燥湿痰、健脾胃,兼能止呕.制南星化痰,辛而不守主要是化经络风痰,主用于中风、破伤风等.我常用制南星配半夏、茯苓、瓜篓、天竺黄、竹沥、桑枝、远志、桃仁、红花、钩藤、菊花、赤芍、地龙、炙山甲等随证加减,用于治疗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病表现为痰盛者.我也常用胆南星配郁金、白术、半夏、黄连、全蜗、天竺黄、菖蒲、远志、化橘红、茯苓、娱蚣、僵蚕、香附等随证加减,用于治疗癫痫、小儿惊风等,效果较好.以上仅供参考.用量一般3〜6克,病重者也可用至9克.胆南星用量可略小些,但也可以与上述相同.阴虚有燥痰的及孕妇均忌用.据近代研究报导,用动物实验证实有显著的祛痰作用.并有镇痛、镇痉、镇静作用.乌头乌头分两种,四川省栽培的称“川乌头〞或“川乌〞〔其侧根即附子〕.野生的和全国其他地区产的均称“草乌头〞或“草乌〞.川乌头味辛,性大热.有大毒.其治疗功用与附子根本相同,禁忌亦相同,请参阅“附子〞项下,兹不赘述.草乌头味辛,性大热.有大毒.主要功能为搜风胜湿,除寒开痹,破积散结.并有开顽痰,治顽疮及麻醉止痛的作用.以毒攻毒的作用胜过川乌和附子.本品配桑寄生、独活、续断、牛膝、威灵仙、伸筋草、千年健、制附片、骨碎补等,可用于受风寒所致的腰腿关节、肌肉疼痛,行路不便等久治不愈之症,配川乌、乳香、没药、桑枝、桂枝、防风、川茸、红花、地龙、炙山甲、大黑豆等, 可用于中风瘫痪、手足颤抖、言语不利等症.本品常配为药酒使用.例如用草乌、川乌、乌梅、银花、甘草、红花各6克,放白酒1斤中,浸泡20天〔也可再放入红、白糖各50克〕.每服5毫升,一日三次.名复方三乌酒,用于治疗风寒湿所致的关节疼痛、腰腿痛,及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无热症表现者.对久治难愈的偏正头风、头痛、风痰头痛,也可用本品配川乌、赤小豆、苍术、川茸、生姜、霍香、乳香、麝香〔少许〕、佩兰等量,共为细末,用煎生葱的水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5〜3克,用薄荷1.5克,煎汤送下,一日两次.饭后服. 同时可将丸药数粒,温水化开,涂于两太阳穴处及前额部〔注意勿使药入眼〕. 往在有效,请参考.据近代研究川、草乌均含有乌头碱,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因而有的用作抗癌药.我应用本品治癌症时,多用含有本品的古方成药“小金丹〞随辨证论治的汤药内服.兹介绍“小金丹〞的药方和制法如下:草乌46克〔用甘草、银花水炙〕、白胶香〔又名枫脂香〕46克、五灵脂〔醋炙〕46克、地龙肉46克、木鳖子〔去皮〕46克、乳香〔醋炙〕23克、没药〔醋炙〕23克、当归23克、香墨3.7克,共为细末,再研入麝香9. 4克,共研合极均匀.然后用白面94克打糊,俟冷,与药粉搅拌和匀,搓制成丸,阴干,每丸干后重0.63克,每服两丸,日服两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下.此药丸可用于噱疡结核、乳疮、乳痈、月中块坚硬疼痛,一切阴疽初起. 我曾在辨证论治的根底上,随应证汤药送服〔或另服〕小金丹2〜3丸〔1.5克一丸者,可服1丸〕,每日两次.用于治疗颈淋巴肉芽月中、乳腺癌〔早期〕、胃癌等,均能取得一定效果,在自觉病症减轻的同时,并且可使硬结变软或兼见缩小,有的几至全消.可惜病例太少,治疗时间不长,没能作专门系统的观察,不能做出结论.仅提供参考. 用量一般为0.6〜3克,重症可稍多.禁忌及考前须知与“附子〞同,请参看该药.吴茱萸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温胃散寒、疏肝燥脾、暖肾治疝的作用.常用于治疗:1.胃痛吐酸:胃寒疼痛,吞酸,呕吐,胸满等症,可用吴茱萸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常配合生姜、半夏、高良姜、霍香、砂仁等同用.如肝气郁而化热,肝热犯胃而吐酸、胃痛者,因本品有疏肝作用,可配黄连〔黄连用量要大于吴萸五倍〕同用〔名左金丸〕.2.脾肾虚泄:脾肾虚寒引起的泄泻,主要表现为天将黎明时,腹中响鸣、疼痛, 立即上厕泻肚,或伴有腰痿腿冷、腹部喜暖等.本品辛温入肾,能散下腹部寒气, 常配合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四神丸方〕等同用.以这四味药为主,再适当配合一些应证药物即可,确有效果.我常用四神丸方加炒白术、扶苓、党参、木香、土炒白芍、槟榔、炒黄柏、灶心上〔煎汤代水〕等,随证加减,用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病,确能取得一定疗效,仅供参考.3.疝痛:因肝肾寒气而致的疝气疼痛、睾丸坠痛等,可以本品配乌药、青皮、川楝子、桔核、小茴香、肉桂、荔枝核等同用.4.痛经:子宫严寒而致月经衍期,血少而黑,经行腹痛,可以本品配川茸、当归、红花、桃仁、香附、小茴香、牛膝、熟地、肉桂等同用.据近代研究,本品有收缩子宫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因加工方法不同,可分炮制子、淡附片、黑 (乌)附片、白附片等名目。治疗作用大致相同。 若细分起来,炮附子最常用,药力足、效果快; 淡附片药力较和缓;黑附片与炮附子药效差不多; 白附片药力稍小于以上几种。另有川乌,与附子 是同一植物,性味功用均相近,现在药房中已不 分开。前人经验认为温肾助阳用附子,通痹祛风 用川乌。 附子配人参、山萸,治汗脱亡阳;配熟地、当 归,能助生血之力;配肉桂,能补助肾阳;配桂 枝、白芍、黄耆皮,治阳虚自汗。 用量一般五分至三钱。凡非虚寒证、寒湿证者 忌用;热厥入咽即毙;孕妇忌服。一般不可与半 夏、瓜蒌、贝母、白芨、白蔹同用。
3. 寒痰咳喘:由于阳气虚;水湿不化,聚而为 饮,水饮寒痰,上犯于肺 可致咳嗽,吐白色稀 水泡沫状痰,气喘,畏冷,头眩,不欲饮水,冬 季易发等 症,可以本品配细辛、五味子,名 “姜辛味”法,有温肺、开肺、合肺的作用 , 常加入应证汤药中使用,例如小青龙汤(麻黄、 桂枝、白芍、甘草、半夏、 干姜、细辛、五味子)等。 薤白辛苦温滑, 入心经,通气滞,助胸阳而治胸痹(心、胸及背 疼痛)。 干姜辛温入脾经,兼入心肺,助阳而补心 气。 炮姜炭偏用于温经止血,偏治小腹、脾 肾之寒。干姜偏用于治胃脘、脐腹 、心肺之寒。 用量一般三分至二钱。炮姜炭用二分至一钱。 精血不足、内有热邪者,不宜用。
3、疝痛:因肝肾寒气而致的疝气疼痛、睾丸坠痛 等,可以本品配乌药、青皮、川栋子、桔核、小 茴香、肉桂、荔枝核等同用 4、痛经:子宫寒冷而致月经愆期,血少而黑,经 行腹痛,可以本品配川芎、当归、红花、桃仁、 香附、小茴香、牛膝、熟地、肉桂等同用。据近 代研究,本品有收缩子宫的作用。 半夏止胃气不和、中焦有湿的呕吐。吴茱萸止脾 胃虚寒、厥气上逆的呕吐。川椒偏治肾火衰微、 肾经冷气上逆。吴茱萸偏治浊阴不降、肝经厥气 上逆,并能引热下行(可用于虚火上炎的口舌生 疮)。 山茱萸滋厥阴(肝经)的阴液,温肝补肾而收 虚汗,止遗精。吴茱萸开厥阴的气郁,温肝暖脾 而下逆气,止寒呕。 用量一般三分至二钱;特殊重症可用三钱。凡 燥热之证皆忌用。
2. 逐寒燥湿:因风寒湿三邪侵入身体而致气血凝滞、闭 塞而出现关节、肌肉疼痛,筋骨麻木、沉重,膝肘屈伸不 利,阴天下雨则疼痛加重等症,可用附子逐寒燥湿。常配 合羌活、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秦艽、赤芍、炙山甲、 松节、苍术、当归等同用。脾受寒侵而见腹痛、腹泻,大 便清絺,手足发凉,腹部不暖等症,可用附子逐寒燥湿。 常与干姜、白术、党参、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3. 温助肾阳:肾阳虚衰可表现为生殖机能低下,男子则 阳萎,女子则宫寒不孕。本品能补肾助阳,增强生殖机能。 常配合鹿角胶、熟地、肉桂、菟丝子、枸杞子、当归、巴 戟天、生艾叶、阳起石、茯苓等同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附子有强心作用。肉桂助肾阳,暖下焦, 能引上浮之火下归于肾(引火归元)。附子回阳气,通行 十二经,能追复散失欲绝的元阳(肾阳)。白附子是另一 品种,白色、形似附子(体较小),故名白附子。性偏上 行,能祛风燥痰,偏用于头面风痰之疾,如吊线风(颜面 神经麻痹口眼歪斜)等。川附子回阳逐寒,并能助肾阳。 白附子无助肾阳的作用。
附子的作用迅速急烈,能回阴寒证中几欲散失的阳气 (回阳救逆),故前人称它能“救阴中之阳”。肉桂的作 用和缓浑厚,能补下焦肾中不足的真火(温补肾阳),更 能引火归元,以息无根之火,故前人称它能“救阳中之 阳”。救急药中多用附子,补益药中多用肉桂。 干姜温中逐寒,偏入脾经气分,回阳通脉,兼通心阳。 肉桂温中逐寒,偏入肾经血分,抑肝扶脾,兼交心肾。 质量好药力足的肉桂称“紫油桂”;刮去外面粗皮及里 面薄皮的称“桂心”,性不太燥,适用于助心阳、交心肾: 幼桂树皮,称“官桂”,力弱性燥,适用于温中燥湿。一 般通称肉桂。 我常以六味地黄汤(熟地二两或生熟地各一两、山药二 两、山萸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二钱)中加肉 桂(最好是紫油桂)三至七分,煎水一至二暖瓶,晾温, 代茶饮,用于治糖尿病口渴引饮者,渴则饮此水,症情逐 渐减轻,饮水日渐减少,煎药汁也逐渐减少,减至与正常 人差不多时,则改为汤药服用,每日一付。常收良效,谨 供参考(有时再加五味子二、三钱)。 用量一般二分至一钱半;特殊重症可用三至五钱。阴虚 火旺,热病伤津者忌用,孕妇禁用。不宜与石脂同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川椒 川椒味辛,性热。有温中祛寒,下气,杀虫等作用。因寒所致的胃 痛、腹痛、腹中冷气攻胀等症。可配干姜、党参(人参)、饴糖(大 建中汤)、高良姜、香附等同用。据动物贾验报导,本品所含的挥发 油,小量时离体肠管呈持续性的蠕动增强,大量则使之抑制。由于蛔 虫引起的脘腹疼痛、呕吐等,常以本品配乌梅、黄连、黄柏、细辛、 桂枝、附子、干荁、当归(《伤寒论》乌梅丸)等同用。本品煎汤外 洗,可用于皮肤湿疹、四肢风湿疼痛等。 附:“川椒目” 椒目味辛苦,性寒。入肾行水,能利小便、消水肿、除水饮。常配合 茯苓皮、大腹皮、槟榔、赤小豆、泽泻、木通等同用。我曾用“椒目 瓜蒌汤”(《医醇剩义》)随证加减,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 数例,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常用的处方如下:川椒目三钱、全瓜蒌 一两、桑白皮四钱。葶苈子三钱、泽泻四钱、猪苓五钱、茯苓五钱、 车前子四钱(布包)、杏仁三钱、白蒺藜三钱、枳壳三钱、冬瓜皮一 两、桂枝一钱半,随证加减。仅供参考。 用量一般为五分至一钱半。川椒目的用量可稍大些。阴虚火旺者忌 用。
附子 附子味辛甘,性热;有毒。有回阳救逆,逐寒燥湿,温助肾阳的作 用。其性走而不守,能内达、能外彻,能升能降,凡凝寒痼冷(“痼 冷”指寒气久伏于身体某一经络、脏腑,形成局郚的寒证,经久不愈。 多见于脾胃虚弱,内有寒饮或寒湿久痹的患者),痹结于脏腑、筋骨、 经络、血脉者,皆能开、通、温、散;凡阳气将脱,四肢厥逆冰冷, 凉汗淋漓或绝汗如油者,皆可回阳救逆、立挽危亡。 1. 回阳救逆:由心肾阳虚欲绝或大吐、大下、大汗后导致的阳虚欲 脱而出现脉微欲绝、四肢厥逆、手足冰冷等虚寒险证,可急用附子 (三至五钱)回阳逐寒,鼓舞身体阳气,增强机体生命活动力。常配 合干姜(三钱)、炙草(二钱)(名四逆汤)或人参(三至五钱,甚 至一两)(名参附汤)等同用以回阳救逆。一般因内寒所致者用四逆 汤;因气血两虚所致者用参附汤;兼有大汗淋漓者,可再加麦冬、五 味子各三钱。我常用此药抢救各种休克,一般都配合人参、麦冬、五 味子等同用,效果此较理想,请参考试用,如不能内服时,可用鼻饲 法绐药。参看“人参”、“干姜”二药。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
第七讲温热药 本讲介绍具有温性或热性,能够祛除寒邪的药 物。前人有“寒者温之”的治疗经验,就是说 用温热药以治疗寒证。寒邢在表的用辛温解表 药,已在“发散药”中谈过。寒邪在里的则须 用“温热药”来治疗。因为袪除寒邪的药也能 扶助人体的阳气,所以从“扶正”的角度来看, 温热药又有补药(补阳)的性质,并且时常与 补药同用,可与“补益药”互相参看。
小茴香 小茴香味辛,性温。功能温肾祛寒、行气开胃。为治疝气疼痛的要药。 下焦有寒邪导致肝肾气逆而出现小肠疝气、少腹疼痛、小腹坠胀、睾 丸肿胀疼痛、或睾丸偏坠牵掣疼痛等,可用本品配合乌药、桔核、吴 萸、青皮、炒川楝子、荔枝核、木香、葫芦巴等同用。我曾用此方随 证加减,治疗睾丸结核、慢性睾丸炎 ,取得良好效果。谨供参考。据 近代研究,本品所含的茴香醛用于豚鼠实验性结核的治疗可增强双氢 链霉素的效力。 小茴香能入下焦,温经散寒,故也可用于治疗月经后错、行经腹痛、 腹部喜暖、月经色黑有块等症。常配合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炒 川楝子、元胡、五灵脂 、南红花等同用。 小茴香还能行气开胃,对胃中寒气疼痛、气逆呕吐等,可配半夏、生 姜、吴萸、茯苓、木香等同用。如因胃寒导致消化不好、食欲不振、 饭后胀饱迟消等症者,可配合麦芽、陈皮、香稻芽、炒神曲、砂仁、 木香等同用。 葫芦巴、小茴香均能温肾、散寒、治疝,但葫芦巴偏用于陈久痼寒, 小茴香偏用于浅近新寒。 吴茱萸、小茴香俱治寒疝,但吴茱萸偏于温肝,小茴香偏于温肾。 小茴香生用偏于理气,盐水炒用,偏于温肾。用量一般八分至三钱。 阴虚有热者忌用。
干姜
干姜味辛,性热。主要功能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能引血分药入血中气 分而生血,引附子入肾而袪寒回阳。 并能温助心肺的阳气。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腹痛、腹泻: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影响脾胃运化 功能而致脘腹冷痛, 喜热喜按,或吐或泻,吐泻物清稀 等症,可用干姜温中散寒。常与党参、白术 、炙甘草、 藿香、吴萸、茯苓、陈皮等同用。若胸腹俱冷痛、大寒、 呕吐不能 食,腹中寒气上冲,上下疼痛者,可配川椒、 人参(党参)、饴糖同用(《金匮》大建中汤)。 2. 亡阳虚脱:体弱阳虚者抵抗力弱,如遇寒邪太盛, 内侵脏腑,而出现 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凉汗湿衣、大 便清稀、完谷不化;或用发散药过多致大 汗淋漓出汗太 多而出现四脉厥冷,体温低下等,此为寒邪伤阳、或大汗 亡阳而 造成阳气欲脱的证候。可急用干姜回阳通脉,常 配附子、甘草同用(《伤寒论 》四逆汤),虚人、老人还可再加党参(或人参)、冷 汗不止者,还可加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等等。
肉桂 肉桂味辛、甘,性热。有温补肾阳、温中逐寒、宣导血脉的作用。其 性浑厚凝降,守而不走,偏暖下焦,能助肾中阳气(旧称“命门之 火”),并能纳气归肾、引火归元。 1. 温补肾阳:肾阳不足则可发生男子阳萎、精冷,妇女久不生育等 症。男子常配鹿茸、熟地、菟丝子、枸杞子、潼蒺藜、山萸、附子、 肉苁蓉、巴戟天、山药、茯苓、泽泻等同用。女子常配合当归、熟地、 白芍、川芎、香附、生艾叶、附子、紫石英、吴萸、乌药等同用。肾 阳虚也可导致小便不利,甚至发生水肿等,可用本品配合熟地、山药、 牛膝、山萸、茯苓、丹皮、泽泻、附子、车前子(济生肾气丸)等同 用。 2. 温中逐寒:因受寒冷之气而导致的心腹疼痛、腹胀、少腹冷痛、 寒疝、痛经等,可用本品配合高良姜、香附、吴萸、小茴香、乌药、 丁香、沉香等同用。脾肾阳虚影响到中焦运化失调而产生虚寒性泻泄, 大便清稀,甚至完谷不化等症。可以本品配合党参、白术、茯苓、炙 甘草、干姜、附子、补骨脂、肉豆蔻、诃子、五味子等同用。我常以 本品配附子、党参、白术、茯苓、木香、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 五味子、诃子、炒山药、灶心土(煎汤代水,用此汤煎药)等,随证 加减,用于治疗慢性痢疾,慢性肠炎等病,表现为虚寒泄泻者,可取 得一定效果,供参考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