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赤壁知识点考点梳理

合集下载

《赤壁》知识点梳理

《赤壁》知识点梳理

《赤壁》知识点梳理《赤壁》知识点梳理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思想感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重点词语1、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2、销:销蚀。

3、将:拿起。

4、磨洗:磨光洗净。

5、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6、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三、理解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的作用?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大意: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②赏析巧妙之处: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四、试题链接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3、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归纳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归纳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归纳
《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东晋文学家曹操的上将曹操所作。

全篇描绘了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孙权的决战赤壁的场面,展现了古代军事、政治、人性等多个层面的形象和风采。

下面是对《赤壁赋》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和知识点的整理和归纳:
1.作品背景:《赤壁赋》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主要描述了刘备与孙权联军在赤壁一役中击败曹操的情景。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两大势力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曹操率领百万雄师北上攻打刘备,占领荆州。

刘备与孙权联合起兵,选择赤壁为防线,用火攻战术将曹操大军击败。

3.气势磅礴的场面描写:《赤壁赋》以其精细的描写和宏大的场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战争的现场。

描写了曹操的庞大军队、利用巨船围困刘备与孙权联军、南风助长火焰等情景,并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受。

4.真实的历史事件:《赤壁赋》虽然是一篇文学作品,但其描绘的赤壁之战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

曹操的百万大军北上攻打刘备,刘备与孙权联合作战并成功击败曹操,最终导致曹操撤退。

5.独特的艺术手法:《赤壁赋》采用了典型的写景手法,通过描写山川、江河、战船等具体的景物,形象地展示了当时战争的氛围和特点。

同时,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也成为了作品中具有个性和鲜明形象的主要角色。

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归纳《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这篇文章蕴含了丰富的文言知识点,以下是对其的归纳:一、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2、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环绕)二、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女子。

三、一词多义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向远处看)2、歌①歌窈窕之章(唱)②歌曰(歌词)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3、如①纵一苇之所如(往)②如怨如慕(像)4、然①其声呜呜然(……的样子)②何为其然也(这样)5、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①羽化而登仙(表承接)②扣舷而歌之(表修饰)③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表承接)④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⑤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表转折)⑥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表转折)四、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歌,名词作动词,吟诵)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3、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作动词,整理)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6、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名词作动词,攻占;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表判断)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者乎”表判断)2、省略句①(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②(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3、状语后置句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作状语,后置)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东山之上”作状语,后置)③徘徊于斗牛之间(“于斗牛之间”作状语,后置)4、宾语前置句①何为其然也(“何为”即“为何”,宾语前置)②而今安在哉(“安在”即“在安”,宾语前置)5、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有吹洞箫者”作定语,后置)六、重点实词1、纵一苇之所如(如:往)2、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3、倚歌而和之(倚:循、依)4、不绝如缕(缕:细丝)5、苏子愀然(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6、方其破荆州(方:当)7、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8、哀吾生之须臾(须臾:片刻,一会儿)9、知不可乎骤得(骤得:屡次得到)10、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

《赤壁之战》文言常识归纳

《赤壁之战》文言常识归纳

《赤壁之战》文言基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通“擒”,捉拿)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顷之,烟炎张天。

(通“焰”,火焰)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通“擂”敲击)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通“预”准备)二、古今异义.⑴致殷勤之意古义指恳切的情意;今义指热情而周到。

⑵当横行天下古义指纵横驰骋,意思是所向无敌;今义指仗势胡作非为。

⑶鼎足之形成矣古义指形,形势,局面;成,形成;今义指通过事情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⑷地方数千里古义只地,土地(面积);方,见方,纵横,古代称面积的用语;今义指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6)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古义指面向北方,指向人称臣;今义指北边。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其,第三人称代词,他;实,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含转折)(8)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古义指初,开始;一,初次,第一次;今义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9)彼所将中国之人不过十五六万古义泛指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一词多义卒:乘犊车,从吏卒。

(步兵,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

(死)五万兵难卒合。

(cù副词,仓猝,“猝”)抚:权抚其项背。

(按)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抚慰,安抚)士:田横,齐之壮士耳。

(男子)交游士林(古代贵族的最低一级,后泛指官吏。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有知识技能或道德品行的人。

)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士兵。

)计: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动,盘算,谋划。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名词,计谋,策略。

)方: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见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纵横,“方十里”即纵横十里。

)操军方连船舰。

(副词,正)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方法,办法,计策。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将要)挟天子以征四方。

(方向)兵:兵精粮多。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文言文,也是诗人曹操与诸葛亮的著名对联作品。

以下是《赤壁赋》文言文的知识点梳理:
1. 文言文的叙事技巧:《赤壁赋》采用了纪实和叙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描写历史事件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情感感受,并以此呈现其诗意。

2. 修辞手法的应用:《赤壁赋》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描写自然景物:《赤壁赋》以赤壁山水环境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具有浓厚的江南山水意境。

4. 展现人物形象:《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胆略、智谋和情感,塑造出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曹操、周瑜等。

5. 展示社会风貌:《赤壁赋》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疾苦,通过描写江南渔民的生活和抗击外敌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的情感。

6. 思想情感的表达:《赤壁赋》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思想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总的来说,《赤壁赋》是一篇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的文言文,通过对历史事件、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示了丰富的文学技巧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它既是一篇叙事文学作品,又是一篇颇具诗意的抒情散文。

中考语文备考-赤壁知识点整理

中考语文备考-赤壁知识点整理

中考语文备考-赤壁知识点整理本文导航1、首页2、赤壁习题赤壁知识点一文主要为大家提供了赤壁原文译文、注释以及练习题等。

赤壁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详细如下:诗词特色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原文呈现赤壁唐代杜牧折戟[1]沉沙铁未销[2],自将[3]磨洗[4]认前朝[5]。

东风[6]不与周郎[7]便,铜雀[8]春深锁二乔[9]。

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赤壁的知识点总结

赤壁的知识点总结

赤壁的知识点总结一、赤壁之战的背景1.1 三国时期的政治背景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的时期。

曹操在北方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占据了华北地区的大部分。

而孙权和刘备则分别建立了东吴和蜀汉两个割据政权,位于江南和西南地区。

这三方势力对峙,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2 南方抗战的兴起曹操在统一北方后,野心勃勃地向南进攻,企图征服整个中国。

他率领大军南下,占领了长江流域的大片土地。

而孙权和刘备则联合起来对抗曹操的侵略,形成了南方抗战的局面。

在这种背景下,赤壁之战爆发。

二、赤壁之战的导火索2.1 吴军陆续溃败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进攻东吴,取得了许多胜利。

孙权的军队陆续遭到曹操军队的打击,士气低落,吴军的战斗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2.2 赤壁之战的策略在这样的形势下,孙刘联军采取了火攻的计策,借助风势,放火烧毁曹操的船只,导致曹操军队的士气受到重大打击。

这也成为了赤壁之战的导火索。

三、赤壁之战的过程3.1 吴军的火攻孙权和刘备联军在赤壁采取了火攻的计策。

在风势的帮助下,他们放火烧毁了曹操的船只,导致曹操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

3.2 曹军的失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受到火攻的影响,士气低落,无法继续战斗,最终被孙刘联军打败。

这场战斗对曹操的军事计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了三国时期的一次重大战役。

四、赤壁之战的影响4.1 南方抗战的胜利赤壁之战是南方抗战的一次胜利,打断了曹操的南下计划,为东吴和蜀汉联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这场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4.2 曹操的战略失败赤壁之战的失败对曹操的战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南下进攻计划遭受了重大挫折。

这也标志着曹操未能统一中国的大业遭遇了重大的挫折。

4.3 孙权和刘备的联合赤壁之战的胜利也加强了孙权和刘备之间的联合。

两者在战争中的合作取得了成功,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为日后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五、赤壁之战的历史评价5.1 马谡的评价马谡曾经对赤壁之战提出了评价:“曹操大军被火烧,船只数千艘尽付流水,士卒数十万人出必不还,百年形势顿生变故,斯可谓英雄之运矣。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

下面整理归纳了《赤壁赋》中的主要文言知识点。

《赤壁赋》有着非常丰富的文言表达,包括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等。

其中,以下是《赤壁赋》中常见的文言知识点:1.佳句《赤壁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能够体现苏轼的文学才华和对自然、人生、历史等的思考。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顾惭乎人之众口,拂袖而起流云。

”、“临帝子之降虞,受命而来;若江河之清且曰休矣,背负青天而莫之闻。

”这些佳句在后来受到了广泛的传颂和赞赏。

2.对景描写《赤壁赋》中的对景描写是苏轼用来表达自己感受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苏轼通过对赤壁战场、长江、周围山水等的生动描写,展示了他对江山之美的热爱和对战争、人世沧桑的深思。

他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绘大自然的景物,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3.史诗气势《赤壁赋》是苏轼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现了万众瞩目的壮丽场面和英雄豪情,具有史诗般的气势。

苏轼运用了壮丽的叙事手法,通过对各种战场景面的描写,展现了英雄们的勇猛和智慧,表达了对英雄壮丽事迹的赞美和对历史进程的思考。

4.辞章运用《赤壁赋》中使用了大量的古代典故和历史典故,如“应弦而倒”、“千古兴亡多少事”等,使文意更加深厚丰富,给人丰富的联想空间。

苏轼还使用了许多诗词名句和典故,如杜甫的《登高》诗、“冷艳秋霜”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韵味。

5.修辞手法《赤壁赋》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称、比喻、拟人等,以及诸多的修辞手法使得整篇赋文色彩丰富,文笔流畅。

苏轼将对战争和英雄的赞美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相融合,既展现了文人的情感,又使文章具有艺术的美感。

总之,《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苏轼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既展现了湖光山色的壮美和英雄的豪情,又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深思和感慨。

通过《赤壁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和领悟中国古代文言文的艺术魅力。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将军禽操(禽——擒)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张,同涨,布满)4.雷鼓大震(雷——擂)5.进住夏口(住——驻)6.卿能办之者诚绝(诚——请)二.古今异义词1.荆州与国临接(孙权所统治的地区) 2.备南走(逃跑)3.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6.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 9.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10.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11.邂逅不如意(一旦)12.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 13.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14.北军大坏(溃败)15.莫不响震失色(改变面色)三.词类活用1.名——动:a.敬贤礼士(以礼相待,礼遇) b.犹且守义不辱(被动,受侮辱)c.水路具下(向下,来)2.使动: a.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 b.乘犊车,从吏卒(使……跟从)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d.可烧而走也(使……走)e.必蹶上将军(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作动词,使……受挫)f.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连词,而)3.形——名:a.瑜等率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b.敬贤礼士(贤德的人)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d.除残去秽(残暴、丑恶的坏人,互文)4.名——状:a.备[南]走 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c.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表面上;内心实际上)5.意动:a.英雄乐业(以……为乐)6.形容—动:a.恐为操所先 (抢先)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一般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2.二子不协(和睦)3.与操有隙(嫌怨)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 8 肃宣权旨(传达)9.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0.权以示群下(给……看)11.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12.不复料其虚实(估计)13.今以实校之(核对) 1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16.上建旌旗(插)17.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18.兼仗父兄之烈(功业)19.卿能办之者诚绝(处置)20.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2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赤壁》知识梳理及浏览题及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赤壁》知识梳理及浏览题及答案

中考古诗文复习之《赤壁》知识梳理及浏览题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不与:若不与。

【古诗今译】一把折断了的兵器沉没在泥沙之中还没有腐烂销尽,捡起来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上的战火和刀光剑影。

倘若当年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周瑜怎么能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恐怕就连大乔和小乔两位东吴美女也将被曹操深锁铜雀楼,春恨无限了。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即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和李商隐是同时代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

杜牧比李商隐的遭遇稍微好一些,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作品有《樊川文集》。

本篇是一首咏史之作。

诗人借古战场遗物——沉沙的“折戟”——咏叹历史,抒发现实情怀,感概曹操兵败赤壁实则天不作美。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整理

《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整理

《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权以示群下(视)2、五万兵难卒合(猝)3、雷鼓大震(擂)4、将军禽操(擒)5、烟炎张天(焰)6、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驻)7、助画方略(划)(二)古今异义1、致殷勤之意(恳切)2、莫不响震失色(没有人)3、是时(这)4、驱中国士众(中原)5、便还就孤(靠近)6、鼎足之形成矣(形势形成)7、其实汉贼(他实际)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9、各顾妻子(妻子儿女)10、初一交战(刚刚开始)11、去北军二里余(距离)12、北军大坏(溃败)(三)词类活用1、词性互用: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形作名)率轻锐继其后(轻锐部队,形作名)敬贤礼士(贤能之人,形作名;礼待,名作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偏僻地居住,形作动)2、动使动:必蹶上将军(使……挫败)权以示群下(让……看)操悉浮以沿江(使……浮)从吏卒(让……跟从)甚失孤望(使……失望)可烧而走也(让……逃走)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建立)3、形意动:英雄乐业(以……为乐)4、名词作状语:备[南]走( 向南)[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在外;在里面)从华荣道[步]走( 步行)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从水、陆两路)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在江中心)(四)一词多义1、卒:鲁肃闻刘表卒。

(死亡动词)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读书人)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士兵)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打算、想)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率领)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抚慰、安抚)权抚其背曰。

(抚摩)5、治:共治曹操(对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率领)6、足:岂足托乎(值得,动词)兵精足用(足够,形容词)7、次:引次江北(停驻,动词)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名词)8、数:统兵数万(数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9、烈: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名词)火烈风猛(大,形容词)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为……服务)不足与图大事(事业)事急而不断,祸……(事情、事物)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考虑、谋划,动词)备用肃计(计策、谋略,名词)12、难:今操芟夷大难(灾难、患难)五万兵难卒合(困难)13、略:略已平矣(大致)助画方略(策略)14、方:操军方连船舰(方才,副词)地方百里(方圆,名词)(五)虚词1、而:若据而有之(并列)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备必喜而从命(修饰与被修饰)事急而不断(转折)2、以:权以示群下(介词)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挟天子以征四方(顺承连词)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连词)3、为:今为君计(替,介词)为操后患(是,动词)安能复为之下(处在,动词)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语气词)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动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乃至副词)骑乃得过(才副词)乃罢会(于是连词)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跟介词)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六)句式1、判断句(1)子瑜者,亮兄瑾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赤壁》复习笔记整理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赤壁》复习笔记整理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

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咏古咏史之作。

(3)炼字:“东风”象征了机遇,诗人认为历史上的英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总会有所作为。

(4)情感: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同时也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5)表现手法:
①比兴。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件,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②以小见大。

后两句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操、孙权的“势”与“运”,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非常含蓄。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整理《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文,描绘了曹操大军在赤壁之战中的壮丽场面,以及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英勇事迹。

以下是《赤壁赋》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背景介绍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曹操大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2. 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二、文章内容1. 文章主题:《赤壁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曹操大军与孙刘联军的战斗场面,以及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英勇事迹。

2.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首段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中段描绘战斗场面,尾段抒发作者的情感。

三、描绘手法1. 写景:文章运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如“千岩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 人物塑造:文章通过描绘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英雄气概。

四、名句集锦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

2.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绘了周瑜英勇的形象。

3.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表达了诸葛亮临危受命,英勇救国的品质。

五、历史意义1. 文学价值:《赤壁赋》是北宋赋文的典范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传承: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记忆。

六、影响与传承1. 文化传承:《赤壁赋》被后世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旅游资源:赤壁之战的发生地赤壁市,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七、延伸阅读1. 三国演义:《赤壁赋》的故事背景与《三国演义》紧密相连,可以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关于赤壁之战的信息。

2. 其他苏轼作品:了解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中考文言文赤壁知识点考点梳理

中考文言文赤壁知识点考点梳理
中考文言文赤壁知识点考点梳理
目录
01 《赤壁》唐·杜牧
02
折戟沉锁二乔。
04 二、译文
05 三、中考知识点梳理
06 ①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目录
07 ②沉沙:沉没在沙中。
08 ③销:销蚀。
09 ④将:拿起。
010 ⑤磨洗:磨光洗净。
9、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农民起义。
10、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胜利,建立了 汉朝。
11、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实行盐 铁官营和铸造五铢钱等措施。
12、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的出现便利了文化事业的传播和发展。
5、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但也有一些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 战和长平之战。
6、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的 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
7、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全长一万余里。
8、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上规 模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13、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求得的圆周率(密率)是 世界上最早的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人。
谢谢观看
三、中考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作者杜牧,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2、重点字词解释:
①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 器。
②沉沙:沉没在沙中。
③销:销蚀。
④将:拿起。
⑤磨洗:磨光洗净。
⑥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 的遗物。
⑦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
⑧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 火烧赤壁。

赤壁课文知识点总结

赤壁课文知识点总结

赤壁课文知识点总结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如下:一、背景1.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在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已经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曹操在北方建立魏国,刘备在西南建立蜀国,孙权在东南建立吴国。

2. 曹操对南方的企图曹操在北方打下了雄厚的基业,但也对南方的吴国和蜀国虎视眈眈,企图统一全国。

3. 孙刘联盟为了对抗曹操的进攻,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形成了东吴联军。

二、战争原因1. 曹操的南征计划曹操希望通过进攻吴国和蜀国来统一全国。

2. 东吴联军的抵抗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准备抵抗曹操的进攻。

三、战争过程1. 精心策划东吴联军在周瑜的策划下,利用风向优势和火攻之计,准备在赤壁一带对曹军进行阻击。

2. 曹操的误判曹操低估了东吴联军的战力和智谋,轻率地进军到了赤壁一带。

3. 铁索连船周瑜下令在江中设立铁索,使得曹军无法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4. 火烧连环船东吴联军利用东风,发动了火攻,大量的火船燃烧了曹军的战船,导致曹操的大败。

四、战争结果1. 曹军惨败曹操的大部分船只被东吴联军火攻摧毁,曹操在赤壁一战中惨败。

2. 形势逆转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次关键战役,东吴联军的胜利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使得曹操无法统一全国。

3. 各方影响赤壁之战的结果影响深远,加强了孙刘联盟,造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

五、历史价值1. 光荣历史篇章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光荣篇章,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战争策略。

2. 激励后人赤壁之战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智慧和勇气,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而奋斗。

3. 历史警示赤壁之战也是历史的警示,提醒人们要警惕外部势力的侵略,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六、赤壁之战在文学艺术中的影响1. 赤壁之战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描写,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

2. 赤壁之战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赤壁之战也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表现,成为了许多历史画作的题材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赤壁知识点考点梳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晚唐时代,杜牧是杰出的诗人。

为了区别于杜甫,后人叫杜牧为“小杜”。

他的七言绝句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意境清新,气势纵横,凝练而自然。

同时代中,只有李商隐和他异曲同工,所以也并称“李杜”。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以后,乘着割据荆州的军阀刘表死了,就出兵平定荆州。

寄居在荆州的刘备进行抵挡,也被击溃。

曹操收集荆州归附的部队,加上原有的人马,总共五十余万人,号称八十万,沿江东下,水陆并进,追击刘备,想要乘战胜的军威,削平孙权在东吴的势力。

这时候,曹操是声势逼人,有不可一世的气概。

孙权为了抵抗,就和刘备组成联军,但是只有几万人。

两军在赤壁打了一仗,结果曹军大败,仓皇北逃。

这一战役,奠定了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局面。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它的实际指挥者是吴国的大将军周瑜,这位年轻而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将领,后人习惯称之为“周郎”。

六百多年过去了,九世纪的诗人杜牧,来到赤壁,凭吊
这个古代战场的遗址,写下了咏怀古迹的诗,自然有它的感慨和寄托。

诗人在这个传说中的古战场徘徊,他在凭吊,在联想,然而,能见到什么呢?只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但是,总想找到一点战场的遗迹!汉末的兵器是戈、矛、戟、剑之类,大都是铁制的。

经过一场大战,兵器折毁,掉在地上,再经过久远的年代,又被沙土埋掉了。

这时候,诗人偶然拾到一片废铁。

这能不能断定是那次战争中的遗物呢?这就先要磨掉铁锈洗净泥沙,才能够鉴定。

这种工作,需要有相当的历史知识,所以只能“自将”——自己拿来磨洗了。

经过鉴定,确认是赤壁大战的兵器,就更加证实了历史的传闻。

于是对史事回忆,许多感慨,都涌上心头。

“赤壁之战”,周瑜以少胜多,利用的是火攻。

火攻能成功,关键在于东风,因为当时两军对峙,孙刘联军在东,曹军在西。

有了东风,才能顺风放火,烧掉曹军的船只,取得胜利。

诗人在这里出人意外地设问:假若东风不来,它不给周瑜这个方便,战局的发展会怎样呢?那样的话,曹操拥有十倍以上的兵力,完全有可能击溃联军的抵抗。

“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这种假想的结果。

原来吴国有个乔公,生了两个姑娘,都长得很漂亮:大姑娘人称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

孙策此时已经死去,所以大乔就成了遗孀。

小姑娘人称小乔,就是周瑜的夫人。

姊妹俩合称“二乔”。

“铜雀”呢?曹操在他的根据地邺修建了一座铜雀台,楼顶立有一丈五尺高的大铜雀,所以叫铜雀台。

这里住着曹操的姬妾。

“春深”两字,固然是指自然界的春光灿烂,同时也暗示妖娆的女人,轻柔的歌舞,封建统治者的腐朽的生活情趣。

如果要把二乔也锁闭在铜雀台中,不彻底消灭孙刘联军是办不到的。

反过来说,连二乔都为敌人所有了,那么,孙吴的事业也荡然无存,不可能再留下别的什么了。

前两句诗写得那么深情关注,似乎很重视这场古代的战争。

后两句却不那么一本正经了,写得有点诙谐,近于说俏皮话,又似乎在贬低周瑜,说他只是侥幸成功。

其实不然,杜牧是在感叹建立一番事业,非得有一定的条件不可。

如果这样的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人物,也一样无能为力。

这是婉转曲折地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悲哀。

杜牧是唐代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在政治上有抱负,善于谈兵,希望做一番事业。

可是一辈子受着顽固保守的大官僚的压抑,不得有所作为。

所以,借周瑜的往事,以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

4.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0.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
古诗欣赏
20、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21、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