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逐字逐句翻译
六国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六国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六国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六国论》是苏洵政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六国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六国论文言文原文六国论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苏轼的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的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
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六国论苏轼(宋)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六国论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课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翻译】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
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
北宋苏轼《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注释
北宋苏轼《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六国论北宋-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六国论苏洵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原文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六国论(完整翻译三行对译)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
苟:如果。
3
以:凭借。
4
从:跟随。
5
故事:旧例。
6
是:这。
7
而:连词表并列。
再:两次。
赵尝五战于秦:介短语后置句。
却:使……退却,使动。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洎:等到。
以:因为。
谗:小人的坏话。
而:却。
诛:被诛杀。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1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多到百倍。
2
较:比较。
3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
而:因果承接。
5
其实:它实际上的数量
6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以致于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至于:到……的结局
固:本来。
然:这样。
以:用。
颠覆:灭亡。
事:侍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
译(六国)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六国论》翻译及原文
《六国论》翻译及原文《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的“《六国论》翻译及原文”!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六国论》翻译及原文作者简介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四川眉山人。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十五日(1009年5月22日),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1066年5月21日),年五十八岁。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
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
历迁陈州项目城令。
与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而卒。
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六国论》译文及注释
《六国论》译文及注释《六国论》译文及注释《六国论》是苏洵代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那么《六国论》译文及注释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六国论》逐字翻译
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锋利),战.(打仗,战争)不善.(善于,擅长),弊.(弊病)在赂.(贿赂)秦。
赂秦而力亏.(亏损),破灭之道.(原因)也。
或.(有的人)曰:六国互.(相继,交替)丧.(灭亡),率.(一律,都)赂秦耶曰.(回答说):不赂者.(……的国家)以.(因为)赂者丧,盖.(连词,表示原因)失强援,不能独.(独自)完.(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故.(所以,因此)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凭借)攻.(攻战)取.(获取)之外,小(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则.(就)获邑.(城镇),大(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则得城.(城市)。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实际上)百倍;诸侯之所亡.(丧失),与战败而亡者.(……的土地),其实亦百倍。
则.(那么)秦之所大欲.(想要),诸侯之所大患.(担忧),固.(本来)不在战矣。
思厥.(其)先祖父..(祖辈和父辈,六国的开国之君),暴.(通曝,冒着,暴露)霜露,斩.(砍断)荆棘,以.(连词,相当与而,可翻译为才)齐人未尝.(曾经)赂秦,终.(最后)继.(随着)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帮助)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幸免)矣。
燕赵之君,始.(起初)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坚持正义,名作动)不赂秦。
是故..(所以)燕虽.(虽然)小国而后亡,斯.(这)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等到)丹以.(用)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名词作动词)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连续)却.(使退却)之。
洎.(等到)牧以.(因为)谗.(诬陷)诛.(诛杀),邯郸为郡,惜.(可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也。
且.(况且)燕赵处秦革灭..(智..(消灭)殆.(几乎,快要)尽之际,可谓智力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确实,实在)不得已。
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亲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还)在,则胜负之数.(天命),存亡之理.(规律),当(tǎng,通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或许)未易.(轻易)量.(判定)。
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写的一篇论,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全文抓住一个“势”字,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笔,高谈阔论、说短论长,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尝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③,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④,而范睢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挡强虎豹之秦,彼得安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挡秦,而天下之诸侯,借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挡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⑥,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⑦,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我曾经读《史记》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世家,私下奇怪这些各霸天下一方的诸侯以五倍于敌的地域,十倍于敌的军民,奋发向西而进,去攻击崤山之西不过千里之大的秦国,却没能免于灭亡的命运。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原文:寡人之於昔者,亦有所聞矣:於亡國之行,亦有以知矣。
願以此問於有知者。
问曰:一人之於人而不可無者,曰仁;一國之於敵國而不可無者,曰信。
願一問:古之善兵者,有蓋有庇,有保有瓜;通商而浚兵,合武而攘攔;通商则民富,合武则攘外;民富則力廣,攘外則國安。
破國而不戮,使虜授國,仁也;將戮必梟,仁也;明主好之,仁也。
故善攘攔者樹瓜,善瓜者蓋庇。
瓜者,凡戰國之人情。
知而不言,言而不行,惡人知取焉。
願善兵而不養一軍,不因一國,不候一時。
人情之不可與計,是以君人者其身寧滅而國安,一生為國家以奮不顧其死,猶有以待焉,而況士人乎?將以天下之重委於己,愿於有知者問之:取人者不取於前,是以戰而不利。
未戰而廢取,未衛而廢備。
約取而遣來者不得時,存來而不附者自試矣。
從一餉而州弗獲,將何治焉?取人皆有志;選人不察志,待其不固于己;遂行其志以自利,而背其君以自高。
君曰弗用,而後君之孰堪者與焉?民弗堪者與焉?民皆知之:上事不親,賞罰不一,惡人而攻善者唯文學可師也?善人而攻惡者唯文學可師也?彼倣於文學者,民以為賢;君子之邦也。
是以執國事者必為之痛,故起於私而成於斯共,建立者必先疲,故成於日月而攻不失利,於餌之中而貪人之利而殺人。
何以治國?曰:亂則治之。
劫則索之。
國家唯與異姓而有殊路,謂之過國;謂之過者,若道大出於常道。
謂之道大出居多,故謂之過。
居多則可摧,可與者只最多者之積也。
其故何也?皆爾其君也。
後者何也?不日之任也。
將也、公也,后者之難者也。
有天下者以非其志得之者,殆哉。
得各己者殆矣;得民者殆矣。
有成小國者,難矣;有奪庸國者,難矣。
然而有天下者,又異於此,譬蓋以虎而匹馬之,則委煙焉。
不亦遠乎?遠而為虎者,亦去之矣,何奪之有?剥而食之。
蔑?去而臣乎?國者,鼓腹以西販者也。
猶有以善為者,臣弗曉之,邦也,幸而見之。
可力也,則幸而得之。
可亂也,則幸而捨之。
臣私出於庶況,然攻之則迅雷不電,安之則日月至焉。
臣始怪之。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XXX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XXX?”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XXX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XXX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XXX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XXX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XXX 以XXX为计,始速祸焉。
XXX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XXX连却之;XXX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XXX、XXXXXX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XXX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XXX、XXX,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XXX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XXX以XXX为计始速祸焉。
XXX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XXX连却之。
XXX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XXX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XXX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六国的消亡,其实不是武器不尖锐,仗打不好,缺点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损失了自己的力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这就)是消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消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消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够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缺点在于贿赂秦国’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秦国在用战争强抢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获得的土地,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和战争成功获得的土地,本质多到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本质也要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自然不在于战争。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历尽艰险,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后辈对那些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小草相同。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尔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自然的事。
古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忧如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六国的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和战争胜利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实际也要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古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六国论逐字逐句注释翻译
1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破灭:灭亡兵:武器利:锋利弊:弊端赂:(割地)贿赂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而:连词,因而。
亏:使⋯⋯ 亏损。
道:道理,原因。
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有人。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
耶:吗。
译文: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5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以:因为。
丧:灭亡。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保全。
译文: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也:表判断语气。
这是一个判断句。
译文: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以:用。
攻:攻战。
取:取得。
则:就。
获:获得。
邑:小城镇。
城:大城池。
译文: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较:比较。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因果承接。
其实:它实际上的数量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多到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其实:它实际上的数量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欲:想望的。
患:担心的。
固:本来。
译文: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厥:他们的。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祖辈和父辈。
暴霜露:曝(于)霜露。
以:才。
视:看待。
举:拿。
以:来。
芥:小草。
译文: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用
秦国除用攻占取得(土地)外,小的就 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之:助词,无实而义:连词,表修饰其实:那实际
比较秦国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古胜今得异义) 到的土地,那实际上相差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亡:丧失的(土地)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交而好:,连亲词附,表转折
(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不能幸免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
六国论
(宋 苏洵)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始:起初略:谋划 其:代词义,:代名他作们状的,从 道义上,按照原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则,,能坚够持守正住义他
其实:它的实际
(古今异义)
诸侯所丧失的土地,同战败所丧失的土地
相比,那实际上也相差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矣。 之:取独。所,代词,放在固动:词原前本,,组本成
则名:词连性词词,组那,么表示“……的人,…来…的事,…… 的地方”等。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担
心,原本就不在于战争啊。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有人 互丧:彼此率:都,皆
有人会问:都“灭六亡国接连灭亡,都是因 为贿赂秦国?”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
(回答)说:“没有贿赂(秦国)的国 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
也盖!:因”为
完:形作动,保全
因为不贿赂秦国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 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 国’。”
来 道理上讲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
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古以人:介说词:,“用用土地得之侍:奉得事秦理:国名,作就动好,像侍奉抱,柴 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为不…会…灭服。务”这话说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迁灭:灭亡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 亡了,为什么呢?
六 国苏
洵
论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 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 发愤,读诗书… …”),唐宋八大家 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 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 ”。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论文大 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 力强,能切中时弊。著有《嘉佑集》 。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
洎:及以,:等介到词,因为为:成为 其:它,而转代:折赵连终动国词:,,形坚表作持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到(底秦 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六国论
(宋 苏洵)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且:况且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智力:智谋,势力
而:连词诚,:表实修在饰,确实(古今异义)
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 实是不得已的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向使:假使
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 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 牧还活着,
六国论
(宋 苏洵)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之:代秦 之:代赂秦的 (诸侯)送给秦国越多,各秦国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 急迫。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连词,表承接 判:分,清清楚楚
所以不用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
已经分辨清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到至落于到:全…部…的覆结亡局的结固局:,理本从:道名理作上状讲,本从
来(应古该今异这义样)。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 地思句他。: 末厥们们句 语:的的首气代祖句词词辈中,父他暴辈:,冒冒着着寒霜雨以 才露:,副披词,荆斩
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之:代词,代土地 以:介词,把
他们的子孙对待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 它们送给别人,好象抛弃小草一样。
秦—强 楚—大 齐—富
(宋 苏洵)
六国论
解题
1 、六国:除秦以外的齐、楚、
燕、韩、赵、魏六国。
2、“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 ,
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
朗读《六国论》
• 体会作者的观点 • 读准字音:
六国jiè
与嬴 yǔ 洎jì
当与秦相较 tǎng ( 通“倘” )
六国论
(宋 苏洵)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尝:通“曾”,于曾:介词,对而:连词,表并列
赵国曾经经对秦国五次作战,失败了两次,战胜了三次。
(注意句式变化)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者:再结:动, 却:使动, 后来秦国有两次攻打赵国构,助有(词两赵次国大将使)…李…牧后接退连打退秦 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为国者wéi 无(通“毋”)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
六国论
六国 破(灭宋,非苏兵洵)不利,战 不善,弊 在赂秦。
非:不是
赂:贿赂
六国的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 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赂秦 而 力亏,破灭 之 道 也。
而:连词,表因亏果:;损,削弱 道:原因
拿土地贿赂秦国因而实力亏损,这是亡国的原因。
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是故:因此,所以而:连词,斯表:转代折词,效这:功效
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 秦的效果。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后来燕太至子:丹到以用:派用遣为荆:轲作(为始刺:速杀才:秦形王作)动作,招为致 (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后:这样;而后 得:能够
(古今异义) 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这 样而后能够睡一夜安稳觉。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而:连词,表承接。 起身看看四周国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然则:既然这 之:助词, 厌:通“餍”满 既样然,这那样么,那么诸的侯的土地有限,足贪暴的秦国的 欲望不能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