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
重庆的产业发展趋势
重庆的产业发展趋势重庆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山城”、“山水之城”、“桥都”等美誉。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庆市逐渐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和科技创新中心。
在过去几年中,重庆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在未来几年中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
本文将对重庆的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重庆的产业基础重庆作为一个大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主要产业包括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工医药、航空航天等。
此外,重庆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 汽车制造业重庆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已经形成了以重汽集团、长安汽车、东风日产等为代表的汽车制造集群。
随着重庆市政府对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汽车制造业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未来有望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
2. 电子信息产业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以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重庆市政府近年来在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等。
这些举措将会进一步提高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
3. 装备制造业重庆的装备制造业是重庆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以重型机械、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推动,重庆的装备制造业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4. 化工医药产业重庆的化工医药产业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重庆市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化工原料、医药中间体和生物制药为主的化工医药产业体系。
随着我国化工医药产业的加速转型和升级,重庆的化工医药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5. 航空航天产业重庆的航空航天产业也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
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以航空制造、航空维修和航天装备为主的航空航天产业体系。
重庆经济崛起:产业发展与投资环境解析
•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
•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民生福祉得到改善
• 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
重庆经济发展的 SWOT 分析
产业结构偏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 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占比较高,产业结构需要优化
• 资源约束加剧,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 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
重庆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原因
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新兴产业培育需要时间
•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需要淘汰和升级
• 新兴产业培育需要时间,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
• 优势(Strengths)
• 地理位置优越,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 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矿产、水能、农业等资源
•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迅速
• 政策支持,国家给予重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 劣势(Weaknesses)
•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尤其是交通、能源等方面
•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政策和资金支持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
• 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
• 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缺乏高层次人才
• 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投资环境有待优化,吸引外资和人才的能力不足
•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加强,提高企业对投资环境的满意度
• 政策支持,国家给予重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
从产业结构来看,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
下面将详细介绍重庆市的产业结构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重庆市的制造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作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之一,重庆拥有众多的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
重庆的制造业涵盖了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
其中,汽车制造业是重庆市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以长安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此外,重庆市还有一大批优势产业,如电子、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为重庆市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重庆市的服务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重庆市的服务业涵盖了金融、物流、商贸等多个领域。
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在重庆市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重庆作为中国内陆地区的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业占据了重庆市经济总量的较大比重。
重庆市拥有多家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同时也推动了重庆市的国际化进程。
此外,重庆市的旅游业也是一个重要的产业。
重庆市拥有众多的自然风景区和历史文化名胜,如长江三峡、武隆天生三桥、南山风景区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重庆市政府也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重庆市的经济增长,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业、餐饮业等。
从产业结构来看,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重庆市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为重庆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此外,旅游业作为重庆市的优势产业之一,也为重庆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
重庆市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链水平,进一步提高重庆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总之,从产业结构来看,重庆市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重庆市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同时也为重庆市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引言重庆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内陆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分析重庆市的经济结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 经济结构现状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领域。
制造业是重庆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化工等行业发展较为迅速。
服务业方面,金融、旅游、物流等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建筑业在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尽管重庆市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2.1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仍然依赖于传统的制造业。
虽然制造业是重庆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需要,重庆市需要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
2.2 人力资源短缺重庆市在高技能人才方面存在短缺问题。
虽然重庆市在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与发达城市相比,人才储备仍然不足,制约了重庆市经济的发展潜力。
2.3 发展不平衡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不够平衡。
重庆市主城区与渝东、渝西、渝南等区域之间的差距较大,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不一,导致城市整体发展不够协调。
2.4 环境问题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工业污染、车辆尾气排放等问题成为了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重庆市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3. 思考和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重庆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重庆市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2 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重庆市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重庆发展。
同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3.3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庆市需要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整个城市的均衡发展。
重庆市电子制造产业趋势
重庆市电子制造产业趋势重庆市电子制造产业趋势引言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产业链的调整,电子制造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重庆市在电子制造领域的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重庆市电子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重庆市电子制造产业的现状重庆市电子制造产业是重庆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规模和产值在西南地区名列前茅。
目前,重庆市电子制造产业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一个是工业园区,如重庆璧山经开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另一个是技术创新示范区,如重庆大学科技园和重庆南岸科技园。
重庆市电子制造产业主要包括电子元件、电子设备、通信设备和消费电子等多个细分领域。
其中,电子元件的生产和销售规模最大,占据了重庆市电子制造产业的重要部分。
重庆市的电子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璧山、南岸和北碚等地。
重庆市电子制造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其一,重庆市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工程技术人才,为电子制造企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其二,重庆市交通便利,对外贸易及物流通道发达,方便电子制造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出口。
其三,重庆市拥有完善的产业链,为电子制造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合作伙伴。
二、重庆市电子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成为重庆市电子制造产业的重要驱动力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制造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重庆市电子制造企业正逐渐从传统制造模式转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例如,重庆市的一些企业开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
2.产业升级推动重庆市电子制造产业的发展为了提高竞争力,重庆市电子制造产业正在加速产业升级。
重庆市的一些电子制造企业正朝着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推动产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制造转型。
重庆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
3.重庆市电子制造产业向高端化和差异化发展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重庆市电子制造企业正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结构,向高端化和差异化发展。
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简介
制造业规模
重庆制造业规模庞大,目前已经形成了优势产业群。
根据数据显示,重庆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逐年增加,2019年已经占据总GDP的40%以上。
优势产业
重庆制造业的优势产业主要包括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
重庆汽车制造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的投资。
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重庆制造业的新支柱。
制造业转型升级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重庆制造业正在进行转型升级。
重庆政府加大了对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重庆也致力于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融合,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面临挑战
重庆制造业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重庆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对企业的利润率造成了一定压力。
重庆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大投入
力度提高创新能力。
展望
随着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重庆制造业有望进一步
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重庆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制造业的政策
支持力度,为制造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推动重庆成为制造业创
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基地。
结论
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良好,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重庆政府将
继续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数
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提升重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重庆行业报告
重庆行业报告一、重庆市的经济概况。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的四个直辖市之一,也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重庆市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其经济发展迅速。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重庆市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了2.5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重庆市的主要经济支柱包括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金融业等。
二、重庆市的制造业发展情况。
重庆市的制造业是该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全国知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重庆市的制造业涵盖了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其中,汽车制造业是重庆市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重庆市拥有着众多的汽车制造企业,包括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知名品牌。
另外,重庆市还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拥有着完善的汽车产业链条。
三、重庆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重庆市的电子信息产业是该市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重庆市的电子信息产业涵盖了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软件开发等多个领域。
重庆市拥有着众多的电子信息企业,包括华为、富士康等知名企业。
重庆市还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拥有着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人才资源。
四、重庆市的金融业发展情况。
重庆市的金融业是该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发达的金融中心之一。
重庆市的金融业涵盖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多个领域。
重庆市拥有着众多的金融机构,包括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知名银行。
重庆市还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金融中心,拥有着完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体系。
五、重庆市的服务业发展情况。
重庆市的服务业是该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重庆市的服务业涵盖了旅游业、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医疗产业等多个领域。
重庆市拥有着众多的服务业企业,包括重庆欢乐谷、重庆渝中医院等知名企业。
重庆市还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服务业中心,拥有着完善的服务业配套体系和人才资源。
六、重庆市的未来发展展望。
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基础差、底子薄,改革和发展任务繁重,一直都处在爬坡上坎、追赶跨越中.这些年,我们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全面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科学、健康的快车道.进入“十二五”,我们将坚定不移走好民生路、念好共富经,力争实现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城乡、区域差距缩小到∶1和2∶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左右,基本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要求,着力打造低税费成本、低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融通成本、低物业成本的“五低”发展环境,推动重庆经济逆势而进.近三年,全市经济增速均保持全国前三.去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切实抓好能源、资金、土地、物价、外资“五大调控”,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能源调控,针对全国性又一轮的大面积“电荒”,市财政拨出12亿元,对国家电网和电力企业外购电、储备电煤进行补贴,在严重缺电的情况下实现了最有效的保障,基本没有拉闸限电.又如资金调控,在银根抽紧情况下,通过银行信贷、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外资利用、央企信托等渠道,新增社会融资4000多亿元,保障了资金供需平衡.再如土地调控,通过争取国家计划与市场挖潜相结合的办法,满足了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的用地需求.通过这些努力,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接近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增幅跃居全国第一.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00亿元,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00亿元,增长%.工业总产值达到万亿元,增长%,企业利润突破500亿元.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到113万户,增长23%.按目前发展态势,未来五年有望保持15%左右的经济增速,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可达到万亿元,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整体进入现代化阶段.第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持续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战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材料、轻纺和电子信息等六大支柱产业已基本成型,工业带动金融、商贸、物流产业大发展,形成工业销售值、金融资产总值、商品销售总额“3个万亿”的规模.有三大产业基地建设值得一说:一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我们通过“整机+零部件”一体化,“微笑曲线”高中低端一体化,进项、出项和保税物流一体化,探索出内陆加工贸易新模式,变“两头在外”为“多头在内、一头在外”,构建起以惠普、宏碁、华硕、思科为龙头,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纬创、和硕、仁宝六大代工商和5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的“4+6+400”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2011年,“重庆造”笔电产量突破2500万台;未来五年产量可达到亿台,加上打印机、交换机、路由器、监视器,最终形成2亿台件产能、近万亿销售值和1000亿美元进出口的全球最大IT产业基地.二是云计算中心.在工信部等部委支持下,我们正在利用国际云计算调整布局的机遇,引进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太平洋电信等战略项目,加快建设智能城市,努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离岸数据处理中心.三是汽车基地.重庆汽车产量2010年已突破200万辆,销售产值达3000亿元,是我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基地.我们正在利用“整车+零部件”产业垂直整合模式,集聚长安、一汽、二汽、上汽和北汽等行业龙头,配齐小、微、卡、重、轿车等门类,加上既有的汽摩零部件扎堆优势,力争2015年产量达300万辆,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第三,聚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近几年,我们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推动重庆加速融入全球化,基本建成内陆开放高地.招商引资方面,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利用外资格局.近几年,重庆实际利用外资呈现井喷现象,一年上个大台阶,四年翻三番多,从2007年的亿美元猛增至2011年的100亿美元,增幅连续四年全国第一,总量跃居全国第八,跻身全国利用外资第一梯队.在渝世界500强企业超过200家.“十二五”期间,外资利用额总量预计可达500亿美元,继续保持中西部领先水平.进出口方面,加工贸易大发展,推动重庆进出口贸易突飞猛进.即使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全市进出口总额实现了四年翻两番,增速连续三年全国第一,2011年达到300亿美元.其中,笔电出口超过千万台,带动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超过20%.预计2015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大大领先中西部地区.“走出去”方面,配合国家开放战略,面向国内市场和重庆需求,策划实施了矿产资源、粮食安全等一系列海外投资项目,2010年在巴西和阿根廷投资农业、澳大利亚投资矿产资源等50亿美元的海外投资项目获准实施,今年又启动了50亿美元,居各省市海外投资规模前列.今后五年,总额有望超过300亿美元.开放口岸方面,成功获批西永综保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协调促成开通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并实现多国海关“一卡通”,使重庆成为内陆口岸高地、国际贸易枢纽和西部通向欧洲的桥头堡,改变了中国内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格局.去年,外地货物经由重庆转口的货运量占比达到32%,国际航空货运量翻了三番多.贸易结算方面,将惠普1000亿美元结算量的亚太地区结算中心争取到重庆,新增上百亿元税收,集聚了一大批会计师等高端人才.第四,全面建设“五个重庆”.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定位,重庆致力于建设1千平方公里、1千万人口的大都市,联动发展6个大城市、20余个中等城市和一批中心镇,形成特大城市带城镇群、城镇群带广大农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全市城镇化率已达到53%.我们把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五个重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平台,五年规划投入万亿元,推动重庆从发展理念到实践都实现根本性转变.宜居重庆方面,累计拆迁主城危旧房1324万平方米,改造城中村61个,均超额完成三年计划任务.主城干道环境综合改造圆满收官,完成630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一大批老旧街区焕然一新.集中打造500个产业坚实、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建设2500个农民新村、25万户巴渝新居,使城乡同样舒适宜居.畅通重庆方面,以空港、内河航运港、信息港和高速公路枢纽、铁路枢纽“三港两枢纽”为主要标志的西部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目前,2000公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路网密度居西部第一,新的1000公里高速公路项目全面开工,11条铁路、3个火车站、两个编组站同时在建.港口集装箱通过能力增至240万标箱、正向700万标箱努力,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江北国际机场复合型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旅客吞吐量达到1900万人次.投资260多亿元,建设江北机场第三跑道和东航站区,预计到2015年,旅客和货邮吞吐能力分别达到4500万人次和110万吨.森林重庆方面,发动群众大兴荒山绿化和城市增绿,三年植树造林16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主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荣获生态中国城市奖.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通过专家组验收,主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4天.“五个重庆”建设的其他方面,也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幅提升了城市发展和群众生活品质.第五,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近几年,按照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突出先行先试,加强改革攻坚,从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着眼着手,集中破解了一批普遍存在、长期困扰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针对目前农民工被现行户籍制度阻隔在城市之外的突出矛盾,我们启动了以工业园区、主城区和区县城为重点承载地的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在城里工作三年以上的农民工自愿转户进城,在城市确保他们的就业、养老、住房、教育、医疗等待遇“一步到位”,在农村实行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自愿有偿退出,深受农民工欢迎.运行一年多来,平稳有序转户322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达到39%.平均每天6387人,整户转移万多户,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省市规模最大的一次户籍变迁.今年起,转户进入常态化,每年转户50万人,到2015年累计转户500万人,将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0%.针对住房单轨制供给的缺陷,我市率先建立起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模式,推动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制度体系,并对高端商品房和投机性炒房加以财税约束.三年规划建设公租房4000万平方米,可解决200万中低收入者住房难问题.再加上危旧房、棚户区改造改善住房条件的100万人,保障性住房可覆盖30%的城镇人口.截至2011年12月,已开建公租房2871万平方米,配租11万套.为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源,我们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都是财产权,在农村“三权”确权到户基础上,分离量化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益,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设了“地票”交易制度,累计交易地票万亩,农民直接获得增值收益124亿元.组建了30亿元资本金的兴农融资担保公司,“三权”抵押贷款达到180亿元.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817个,建立起农民按股份分享经营收益的体制机制.争取到2015年,我市农民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目前的3%提高到10%以上.第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年,我们始终坚持财政一般预算50%以上用于民生、75%用于区县和基层,不仅解决了大量突出的民生问题,而且激活了内需,拉动了经济增长,日益呈现出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新格局.比如,发展微型企业,出台实施资本金补助、贷款融通、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创办微型企业,激发了广大市民的创业热情.一年多来,全市设立各类微型企业特色孵化园、创业基地118个,发展微型企业万户,带动万人就业.到2015年,全市发展微型企业15万户,大中小型企业增加到35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50万户.又如,合理调节国民收入格局,按照“经济增长加一块、改革机制调一块、通货膨胀补一块”的思路,通过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开展相关税费改革试点等,做到年年有小调、三年有中调、五年有倍增,力争5年内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再如,加强国资收益调节,我市从2007年起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到2010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财政的比例已达到15%.2011年国企上缴收益282亿元,其中用于民生支出135亿元,占上缴总额的48%.今后五年,国资收益上缴比例将提高到30%,预计有1000亿元由财政用于全社会公共服务.我市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已走在西部前列,正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教育方面,连续多年保持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全面实现“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学毛入学率达到30%.医疗卫生方面,在全市域规划创建30所三甲医院,加快建成1000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万个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零利率销售,通过药品交易所降低药品中间交易费用,使群众看病就医方便、实惠.社保方面,养老已实现全市域所有区县和农村老人全覆盖,比全国提前了3年.城乡低保标准差距已缩小到2∶1.第七,扶正祛邪促进和谐.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我们广泛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大力弘扬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有效增强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全市干部群众参与面超过90%.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不枉不纵、不拔高、不扩大”,共立案侦办涉黑涉恶团伙567个,破获命案1000多件,维护了公平正义,净化了社会环境,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考评首次排名全国第一,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大下访”、“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累计投入127亿元解决各类信访问题,组织20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基层,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与57万户困难群众结为“亲戚”.实行基层党组织书记接访、成员走访和群众意见定期反馈的“三项制度”,以制度化方式使群众意见有人听、困难有人帮、怨气有处诉,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全市村、社区接待群众万人次,走访群众万户次,调解矛盾纠纷万件,群众满意度达%.。
重庆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重庆产业结构变化趋势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沿江重要的工业城市。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的产业结构也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重庆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重庆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重庆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重庆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重庆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那个时期,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业基地,以钢铁、机械等重工业为主导。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重庆开始实行“扩大开放、内外联动”的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内投资。
这一时期,重庆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改变,服务业开始兴起,并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重庆市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和“两江新区”建设,重庆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了重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传统的重工业逐步减少,但依然保持一定规模。
二、重庆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的推动:随着重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集聚效应和城市规模经济效应的释放,吸引了大量服务业和现代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2.政府政策的支持:重庆市政府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优惠措施,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对服务业和高科技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也是重庆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重庆产业结构的现状目前,重庆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的特点。
根据数据统计,在重庆的工业增加值中,第一产业占比较小,第二产业占比较大,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重庆的重工业仍然占据一定的比重,但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现代产业已经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之一。
服务业方面,随着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和消费升级的推动,餐饮、金融、旅游等行业经济快速增长,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
【doc】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OO4年第1期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王军(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重庆400047)摘要:本文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试图探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及趋势,指出需求结构与能力,投资的比例和力度,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动以及支柱产业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四大成因,并就结构中的矛盾提出对策性建议.关键词:重庆;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支柱产业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36(2004)01—0086—08重庆是中国西部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设立重庆直辖市后,辖40个区县,土地面积8.24万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3107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重庆国民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过全市人民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经济实力得到显着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7.3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4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57元增加到2001年的5655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5倍,年均增长8.5%.而这其中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增量中的20%来源于产业结构调整.一,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一)三次产业GDP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发生显着变化重庆是相对发达的工业特大城市和广大落后的山区农村经济为主的版块构成,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根据这一特点,重庆近年来根据"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主旋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按可比价计算,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第一产业GDP年均增长5.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3%,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速度相比,除第二产业低0.8个百分点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高于全国O.4和2.7个百分点.由于各产业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贡献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二,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44.3%,39.9%和15.8%;80年代三次产业的平均贡献率变为31.4%,37.8%和30.8%;90年代三次产业的平均贡献率有了进一步变化,分别为19.5%,42.3%和38.2%,贡献率的差异致使产业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按五年计划头一年,2000及2001,2002年J隋况列表,见下页).(二)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日趋合理化1.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经营范围不断扩大重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经过1978年--1983年的连续走高之后,于1984年起呈连续下降收稿日期:2003—05—04作者简介:t~(]978--),男,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干事,校报编辑.86?表一重庆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年份一,二,三产业产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计\197824.8l30.8Ol1.7l67.32198345.2344.7221.29ll1.24198874.40lO3.o561.66239.1l1993l4o.64236.7l172.44549.791998298.67585.38545.21l429.262O0o283.0o657.5l648.831589.3420ol293.03727.66729.O8l7.49.8020o23l5.78826.45827.87l9r71.1O注:1978年价格指数为100,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514.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405.5趋势,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83年的4o.7%降至2001年的16.7%(见表二).虽然比重下降幅度较大,但第一产业总产值仍有较快增长,由1978年的24.8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293.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5.3%除此之外,农产品供给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农村的多种经营成效显着,从过去单一的"以粮为纲"向多种经济全面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乡镇企业迅速崛起,进一步改善了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下降,牧业和渔业的比重上升.2001年,农业,牧业,林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5.4%,38.3%,2.8%,3.5%.与1978年相比,农业和林业比重分别下降23.1和2.2个百分点,而牧业和渔业则分别上升22.3和3.0个百分点,牧业和渔业比重不断上升,使得全市农业生产结构日趋丰富与合理,并不断向国际化靠拢.(见次页表三)表二主要年份一,二,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36.845.817.4198340.740.219.1198831.143.125.8199325.643.031.4●199820.941.038.12O0ol7.841.340.920oll6.741.541.82002l6.O41.942.187?表三主要年份第一产业内部各行业在第一产业中的产值比重农林牧渔l9r7878.55.0l6.00.5198072.14.423.00.5198565.56.427.11.0l99062.73.832.01.5l99558.13.835.92.2l99856.34.036.63.120o056.42.637.53.52.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工业门类日益齐全,规模不断壮大重庆第二产业GDP由1978年的30.8亿元增至2001年的727.7亿元.在GDP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45.8%降至2001年的41.5%,变动幅度不大.其中工业由41.5%降至32.5%,建筑业由4.3%上升到9%.尽管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总体规模仍迅速扩大,1978年全市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8037个,1997年发展到9185个,销售收入增长l3.4倍,固定资产净值由1978年的47.5亿元,扩大到1997年的603.3亿元,增长l1.7倍,实现利税增长2.9l倍.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看,1998年比1978年全市净增国内生产总值1362亿元.其中,工业净增453亿元,占33.3%,高于第一产业的增长,略低于第三产业的增长;建筑业净增101.6亿元,占7.5%.1998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l0.8倍,工业增长l6.2倍,到1998年工业增长分别比农业,建筑业高54.2百分点,4.5倍.随着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逐步走稳,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3左右.工业经济的发展,从速度到效益都对产业结构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由于历史和区位原因,重庆一度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使相当部分军工企业实现了军转民,重庆现已基本实现了以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等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重庆工业在西南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轻重工业结构比由1978年的47.2:52.8演变为2001年的40.4:59.6.这是由于制造业的发展使提供机器设备和各种制造机械的重工业得以快速增长,大量军工企业向重工业转型,加之近年来一大批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轻工业被"关,停,并,转"所致.2001年与1978年相比较,一些主要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至2001年底,摩托车年产量达253.5万辆,汽车年产量24.4万辆,比1978年增长l51.5倍;钢(材)铁产量达359.7万吨,比1978年增长0.9倍;水泥增长l4.7倍;硫酸增长4.1倍;盐酸增长1倍;塑料增长2.4倍.(详细数据见表八)3.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新型产业日趋成熟,结构日益丰富到2001年,重庆第三产业GDP由1978年的l1.7l亿元上升为729.08亿元.据统计,1978年以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其中,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3.3%,明显快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到2000年,第三产业比重由此占到GDP的40.9%,与第二产业相差仅为0.4个百分点.到2001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l6.7:41.6:41.7,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1个百分点,2002年,第三产业占到GDP的42.1%,超过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入世后经济的国际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会继续扩大.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也发生显着变化,其中尤以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迅速,2001年实现GDP分别为167.8亿元,114.6亿元,73.4亿元,比1978年分别净增RR?135.5亿元,72.6亿元,79.2亿元,所占GDP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4.4%,1.1%,1.8%上升到2001年的9.6%,6.5%,4.2%.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2001年,交通邮电业国内生产总值为109.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3%.一个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等门类齐全,功能完善,辐射面广的立体运输,邮电通讯网络初步形成.由于我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以房地产,教育文化事业也成为近年来的新兴产业,不断拉动内需和经济的增长.2001年,房地产业实现GDP60.5亿元,占全市GDP的3.4%;教育文化事业实现GDP62.5亿元,占到全市GDP的3.6%;科研技术服务产业实现GDP40.1亿元,占到全市GDP的2.3%;文化体育与福利事业实现GDP27.9亿元,占到全市GDP的1.6%(见表四).总之,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也呈现日益丰富的局面,由此促进三次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演变.重庆市的第三产业正向高层次,多样化迈进,使旧体制下长期存在的住房难,行路难,市场供应全面匮乏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表四主要年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在GDP中的比重,,,~业教育文艺与年(%\,1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交通邮电业房地产业广播电视业19784.41.11.84.31.32.O19834.81.22.15.61.21.819887.51.34.53.91.72.719938.93.35.64.71.42.519989.75.65.25.52.63.O20oO9.76.44.36.23.33.220o19.66.54.26.33.43.6二,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原因探析(一)需求结构与能力是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导因素需求结构状况与变化趋势,对产业结构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重庆是相对发达的工业特大城市与广大落后的山区农村经济为主的版块结构.1998年全市总人1:3为3059.6万,其中农村人1:3为2445.6万,城市人口为614万人,城市化水平20%.2000年末,总人口为3091万,其中农村人口为2430.2万,城市人1:3为660.8万,城市化水平21.4%,远低于世界水平(发展中国家平均已达40%以上,发达国家水平已愈80%,世界平均水平为47%).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形成了长期的城乡分割体制和城市化滞后局面,人均收入偏低导致工业化,城市化资金需求不足,农业积累能力差,居民的需求层次较低,供需矛盾突出,加之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等因素制约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此阶段的市场需求结构与能力制约着产业结构的比重: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不可能超过第二产业.到1998年,第三产业仍比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低2.9个百分点(即38.1%:41.O%).另一方面,重庆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市域之外广大腹地要求其发挥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加之重庆市近年尤其是直辖以来投资环境的改善,国外资金的引进,对外贸易的扩大,国际分工的参与以及GDP总量的不断增长等因素,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充裕的资金和可能性,使产业需求的结构与能力得以改善提高.同时,人均GDP不断增加,到1998年上升到4684元,2000年人均GDP突破5000元,达到5157元,2001年达到5654元(见表五.一般来说,人均年收入在251X)--5000元之间,居民对物资品的需求仍然大于对服务的需求).在2001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1个百分点,2002年超过0.89?2个百分点.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13益多样化,社会对需求收入弹性低的商品(如农产品)需求量变化较小;对工业品需求量的变化较大;而对需求收入弹性高,知识含量高的商品和服务需求量变化最大.农村家庭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9年的72.9%降为2001年的54.1%,城市居民家庭由61.9%降为38.7%(见表六).消费需求变动促使着产业分化和市场细分深化,使产业内部的产业链环和专业性市场13趋形成,进而引起产业分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表五主要年份GDP和人均GDP增长情况比较表六主要年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年份GDP('[L元)人均GDP(元),197867.3257197975.82871983ll1.24071988239.18361993549.81859l9981429.346841589.35157200ll749.85654农村居民家庭城市居民家庭年份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197874.0197872.961.9198366.961.3198860.549.9l99361.349.5l99861.344.553.640.42o0l54.138.7(二)投资的比例和力度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因素投资的比例和力度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原因.1978年,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比例为5.6:77.4:17.0.从8O年代中后期开始,重庆市三次产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发生了新的变化,"七五"时期为1.9:59.3:38.8;"八五"时期为2.1:49.2.48.7;"九五"时期为0.8:36.7:62.5.以2001年为例,在该年所完成的802亿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4.6亿元,第二产业投资l44.9亿元,第三产业投资622.4亿元,分别占4.3%,18.1%,77.6%.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和水电气供应行业分别占投资总额的10.3%和5.5%.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和房地产业分别占23.5%和25.8%.在2001年所完成的328.3亿基本建设投资中,第一产业为6.3亿元,第二产业为55.7亿元(工业为53.3亿元,建筑业为2.4亿元),第三产业为263.3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为122.5亿元,占37.3%;交通运输业为116.4亿元,占35.5%).一,二,三产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为1.9:17.0:81.1.由此可见,重庆在逐年增加投资总量的同时,调整投资结构.国家向农业的投资在"七五和"八五"时期比重逐年上升,"九五"时期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投资比重逐年降低;第三产业投资力度和规模成倍增长.制造业投资比重上升;初级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制造业中重型制造业投资比重上升;轻型制造业比重下降.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渐加大.重点加强了能源,原材料,交通,邮电通讯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使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基本得以缓解,对产业结构的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决定作用.(三)从业人员结构与素质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直接动因长期以来,我市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1978年,全市共有从业人员1199.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925万人,第二产业148.8万人,第三产业126万人.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77.1%,12.4%,10.5%.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低,形成重庆城市化程度低,工业发展滞后,农业整体素质不高的局面.为了减轻城市压力,强化农业积累,政府采取一系列超经济的强制措施,诸如"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等政策来限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流动,致使第一产业人VI比例进一步上升.到1991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达到历史最高峰为1131万人,过剩劳动力非常明显.同时,计划经济时期重复建设等造成的企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及劳动力"统包统分"所90?形成的人员在第二产业中大量沉积,成为制约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业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和劳动者素质低下,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近几年来,这种现象日益突出,全市一,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从业人员增长与GDP增长的比率)已连续或间断性出现负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1992--2001年已连续10年减少.可以说,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一,二产业新增就业岗位不仅极为有限,而且还将逐渐减少.而1978年以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持续增长,就业弹性系数逐年走高.到2001年止,第三产业净增加的从业人员已达361.5万人,超过全市从业人员净增人数的三分之二.目前,不仅新增劳动力到第三产业从业呈增长态势,而且从一,二产业分离出来的劳动力,相当一部分已在第三产业活动.到2001年末,全市从业人员共1697万,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为924.8万人,284.7万人和487.5万人,第一产业与1978年相比略有下降,第二产业增加从业人员136万,第三产业增加从业人员361.5万.增长速度不同,使从业人员在产业间的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77.1%,12.4%,10.5%调整为2001年的54.5%,16.8%,28.7%(见表七).第一产业减少22.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增加4.4个百分点和18.2个百分点.从农业就业结构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增加,比重呈上升趋势.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非农经济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使农村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快速增长,为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也带来了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演变.表七重庆近年来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659.520.320.2199759.220.020.8199858.518.523.0l99958.116.725.22O0056.116.327.620o154.516.828.7除从业人员数量发生变化之外,其素质也发生了显着变化.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劳动者生产效率显着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263元增加到2001年的3168元,年均增长5.3%,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421元增加到25522元,年均增长一9.2%,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090元增加到14976元,年均增长5.3%,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这就决定了第二产业比重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上升之后,必然出现下降的过程,由于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同,带来三次产业发展势头的差异.(四)支柱产业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支撑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结合现有的优势产业和资源条件,以比较优势,带动能力强弱及市场前景等因素为标准,先后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机电,建材和食品建成支柱产业.重庆直辖后,又根据新形势,对原有的六大支柱产业作了重大调整,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作为支柱产业,机电,建材和食品则由支柱产业调整为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行业.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主要年份主要工业产量,数量见表八)91?表八主要年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汽车摩托车钢铁水泥硫酸盐酸塑料原煤机床布\产(万辆)(万辆)(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台)(亿米)年份\量19780.16191.696.112.81.881.4142934962.119800.230.27243.3129.1l5.92.31.5l52042962.419850.8947.2267.6262.8l5.14.13.8208656672.9l99o2.1838.2345.9351.925.24.15.22333l8943.01995l1.4220.1407.9820.648.86.7l1.63l0540824.7199612.4178.5.2780.651.47.710.9217022905.0l997l6.1l81.9398.0977.452.25.69.4293ll6o75.31998l5.7l26.9439.5l173.659.54.37.525747854.0一200l24.4253.5359.7l5l1.265.83.74.8l1552.21.汽车(摩托车)工业汽车,摩托车工业从70年代起步到9o年代逐步形成规模.1997年重庆有汽车,摩托车制造厂l4家,改装厂l2家,各类零部件生产厂4O0多家,从业人员23.5万人,固定资产值84亿元.1995年汽车工业总产值190亿元,销售收入200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的1/3,利税占全市工业2/3.1979---1998年汽车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25.6%,1991--1998年增长高达28.1%,1998年产量占全国9.7%,2001年产量占全国10.4%,使重庆成为全国五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摩托车产量在1995年历史高点(220万辆)的基础上呈下降趋势,96到98年均下降15.7%.摩托车总量虽有所下降,但1991--1998年摩托车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仍高达16.2%.1998年摩托车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3.1%,2001年摩托车产量达历史之最,为253.5万辆,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5.4%,使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目前,重庆汽车(摩托车)工业已培育出嘉陵,建设,隆鑫,长安,庆铃,力帆,红岩等全国知名品牌.经济型轿车,轻型车,重型车等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最低规模,初步形成经济型轿车为重点,摩托车,轻型车,重型车,微型车和各类专用改装车协调发展,关联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大批量和主要产品系列化的生产格局.由于该产业为技术含量高的母体工业,因此,有力的带动了冶金,化工,仪器仪表,塑料,包装及其它工业的发展,使工业经济格局更趋多样化.2.化工(医药)工业传统工业的化工(医药)工业在近年也有了长足发展,1995年化学工业全口径总产值占全市工业10.4%.1998年化工总产值达110.3亿元,占全市现价GDP14.4%.其中,1979---1998年硫酸产值平均增长8.0%,盐酸增长4.3%,塑料增长8.8%.其间,盐酸,塑料在1991--1998年间增幅明显减缓,而在1996--1998年间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设立重庆直辖市后,区域调整又给重庆化学工业增添了资源优势.万县,涪陵两市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卤盐资源,川东天然气探明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产量27.27%.这些自然资源优势将进一步改善工业经济结构.把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结合起来,使得重庆的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汽车用化工材料和化肥,农药,农膜等行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此外,重庆还是全国重要的化学原料药基地之一,化学原料药优势突出,24大类品种产量占全国产量4.6%;中药材资源丰富,发展中成药生产潜力巨大.3.冶金工业92?重庆矿产资源丰富,近年冶金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之一.1978—1998年钢(材)铁产值年均增长幅度达4.3%,1991—1998年为3.1%,1996_-1998年为2.1%.重庆钢铁集团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后,到2000年,已形成180万吨钢,120万吨钢材的综合生产能力.全国最大的铝材加工企业——西南铝加工厂,已形成26万吨综合生产能力,铝制品加工工业已成为重庆冶金工业的新增长点.重庆冶金工业1998年总产值达73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9.5%,为产业结构的优化作出了贡献.除上述行业取得较大发展之外,近年水泥行业发展较快,1978--1998年均产值增幅13.3%,1991—1998年均增幅为16.3%,1996--1998年均增幅高达22.6%,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是由于近年来基础建设不断加速所致.另外,化学纤维,化学农药,发电量,内燃机等增长较快.而机床,布,原煤等行业产值最近几年下降较快.由于各行业增长幅度的差异,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的主体地位在得到巩固的同时,各行业内部结构El趋合理.综上所述,重庆经济增长导致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导致需求结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导致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导致投资结构变化,投资结构变化导致产业效益的差异,产业效益的差异导致从业人员结构变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就未来发展趋势说,重庆第一产业比重仍将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将继续上升,而第二产业比重将保持相对稳定.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一)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根据世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规律,结合重庆大工业基地和大城市大农村的二级格局来进行抉择,并应在各部门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_)an快投资结构调整.强化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等"瓶颈"领域的建设,加大优势产业投资力度,使"瓶颈"制约状况大为缓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三)要以合理的经济规模为目标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加快城镇化进程.(四)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缓解资金,资源供给矛盾和就业压力.这是适应扩大对外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战略选择(五)选择有较好技术储备的自有品牌重点培育,重视知识经济中适合本市已启动的行业和产品,可将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而不是后备产业.发现经济中的新因素,注重在三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选择和培植新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并适当规划建设商贸新区,文化娱乐产业新区.参考文献[1]重庆市统计局.1998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重庆市统计局.1999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3]重庆市统计局.2002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4]陈绍友.发展乡村旅游与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A].重庆师院[J],2003,(1).[5]方辉振.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突破五大障碍[A].理论前沿[J],2002,(7).[6]耿春潍,张凤.重庆支柱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点[A].上海综合经济[J],1997,(6)。
重庆的未来发展趋势
重庆的未来发展趋势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潜力,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结构升级重庆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布局,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
同时,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着高端、现代化和创新型方向转变。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庆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方面的投资,加强城市交通网的建设,完善轨道交通线路,提高城市规划和纵横交通能力。
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城乡一体化程度。
三、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重庆将加快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发展。
四、加大对教育和人才的投入重庆将加大对教育和人才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人才,提高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为重庆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加强生态环保和资源保护重庆将加强生态环保和资源保护,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规,加大对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
同时,加大对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的投入,推动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率。
总之,重庆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加大对教育和人才的投入以及加强生态环保和资源保护。
这些方面的发展将为重庆的经济增长、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重庆成为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城市。
重庆产业报告
重庆产业报告一、引言重庆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其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的产业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报告将对重庆市目前的主要产业进行剖析和分析,并对未来产业的发展进行展望。
二、当前产业概况1. 工业重庆市工业是其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近年来得到了不断发展。
截至2019年,重庆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2万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机电、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行业发展迅速。
2. 农业重庆市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导,在粮食、蔬菜、水果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
截至2019年,重庆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068亿元,同比增长5.4%。
并且,重庆市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型,例如养蜂、绿色食品等产业的发展也逐渐壮大。
3. 服务业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重庆市服务业也得以进一步发展。
目前,区域总部经济和金融、商贸、汽车等服务业已成为重庆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未来发展趋势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未来,重庆市将强化机电、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工业的基础,同时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另外,也会重视文化、旅游等服务型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突出创新驱动重庆市也将以创新驱动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拓展数字产业,提升城市效能和核心竞争力。
3. 深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重庆市也将更加深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等发展战略,开展国际贸易合作,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与资源。
四、结语本报告对重庆市当前的主要产业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希望本报告能为重庆市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助力其未来的繁荣发展。
重庆市九大主城区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汇总表
主城区名称
城区功能定位
主导产业布局
江北区
总体:重庆城市核心区与高端时尚消费区
五大功能区“三中心、两基地”:重庆新兴金融中心、重庆新兴商贸中心、重庆最大的物流中心、重庆集约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总部企业的区域基地。
总体布局:形成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现代服务业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制造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新格局。
支撑产业:
1、房地产
2、专业服务业:以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软件开发、营销策划等领域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以法律诉讼、财务审计、规划设计、文化创意和教育培训等领域为支撑的智慧型专业服务业集群。
3、休闲健康产业:以大型医疗服务机构为核心,以专科保健疗养服务为辅助的先进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渝中区
行政、商贸、金融、信息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
三大新兴战略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精细化工及化工、金属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
新型工业园区体系:花溪工业集中区鹿角—界石工业集中区、界石公平工业集中区、鱼洞工业集中区、麻柳工业集中区、木洞工业集中区。
现代物流业:重庆公路物流基地、产业项目。
旅游业:中国温泉之乡
大渡口区
功能一:新型工业区——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特色的绿色工业
风电配套装备
环保设备产业
环保机械装备
2、电子信息产业:
移动通信终端产品生产基地
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全国物联网示范基地
电子产品制造业
3、现代服务业:
新兴商贸中心
重庆南部区域物流中心
金融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
4、都市旅游业:
生态旅游休闲产业
历史文化旅游产业
都市乡村旅游产业
重庆“6+1”支柱产业
“6+1”支柱产业对于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吴冰信心百倍地告诉记者,从2010年起,重庆工业未来几年将重点推进53条产业链建设,做大做强重庆市“6+1”支柱产业。
一是汽车摩托车产业重点推进完善乘用车、商用车、摩托车、汽摩零部件等4条产业链。
力争到2012年实现年产汽车200万辆、摩托车1500万辆,实现销售产值3000亿元。
二是装备制造业重点推进完善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重型铸锻件、特种船舶、齿轮箱、内燃机、输变电、核电辅助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农业机械等10条产业链。
力争到2012年实现销售产值2000亿元,在西部“保二争一”。
三是石油天然气化工重点推进完善MDI及化工新材料、乙炔、氢氰酸、甲醇醋酸及醇醚燃料、光气及精细化工、甲醇制烯烃、合成氨高浓度化肥、氯碱、合成橡胶轮胎、煤化工、医药等11条产业链。
力争到2012年实现销售产值1800亿元。
四是材料工业重点推进完善铝工业、钢铁工业、铜镁硅有色金属、锰及铁合金、水泥及制品、玻璃及玻璃纤维制品等6条产业链。
力争到2012年实现销售产值2200亿元。
五是电子信息业重点推进完善电脑制造、软件及服务外包、集成电路、信息家电、新一代移动通信、光伏及LED、汽车电子等应用电子产品、新型显示器件、医疗器械、动漫等10条产业链。
力争到2012年,实现销售产值3000亿元以上。
六是能源工业重点推进电力生产供应、天然气采输、煤炭生产加工等3条产业链。
力争到2012年,实现销售产值1200亿元。
七是轻纺及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推进完善家电、造纸及纸制品、制鞋、烟草、酒类饮料、农产品深加工、纺织丝绸、服装、工艺美术品等9条产业链。
力争到2012年,实现销售产值1800亿元。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一、第三产业核心优势
1、重庆市服务业拥有优势
重庆市服务业拥有优势,营业额占GDP比重最大,其占比高达42.9%。
此外,其服务业发展更加专业化和细分化,集聚主导了各领域发展,比如,重庆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在新文创、游戏、会展等新兴产业方面也
有重要作用;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各项技术服务业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重庆市物流业发展迅速,是重庆市交通运输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2、重庆市科技创新发展突出
重庆市经济发展平稳健康,其科技创新发展突出。
重庆市各项创新活
动积极展开,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明显,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高。
根据重庆
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规模达到8.78亿元,
其中新产品开发费投入5.91亿元,专利申请量全国第六,其中发明专利
排名第五
三、未来发展趋势。
重庆市产业及开发区分布情况
重庆市产业及开发区分布情况本文旨在探讨重庆市的产业及开发区分布情况。
重庆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强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分析重庆市产业和开发区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一、重庆市产业分布情况重庆市的产业结构多样,涵盖了多个领域和行业。
下面是重庆市主要产业的分布情况:1. 制造业:重庆市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地。
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在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
其中,位于南岸区的重庆南岸工业园区和重庆经开区是重庆市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2. 服务业:重庆市的服务业发展迅速。
金融、商贸物流、旅游、文化等服务业在重庆市具有较大的规模和影响力。
重庆市主要的商务中心位于渝中区和江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3. 农业:尽管重庆市的市区面积很小,但农业仍然是该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农业产区集中在渝中区以外的郊区,包括合川、永川等地。
二、重庆市开发区分布情况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重庆市设立了多个开发区。
以下是重庆市主要开发区的分布情况:1.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重庆经开区"):位于重庆市江北区,是重庆市最早成立的开发区之一。
重庆经开区聚集了众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和研发机构,是该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2. 重庆南岸工业园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是重庆市重点打造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之一。
重庆南岸工业园区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和优越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大量制造业企业入驻。
3. 其他开发区:重庆市还设立了多个其他开发区,包括沙坪坝区、合川区、北碚区等。
这些开发区各具特色,涵盖了不同领域和行业。
通过分析重庆市产业和开发区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重庆市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领域都具有较为优势和潜力。
各个开发区的发展也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未来,我们期待重庆市能够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一、引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本文将对重庆制造业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产业规模、发展趋势、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二、重庆制造业的产业规模1.总体概况分析重庆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包括产值、就业人数、企业数量等指标。
重点探讨制造业在重庆市经济中的占比及其在整个制造业中的地位。
2.产业细分对重庆市不同细分领域的制造业进行分析,包括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化工制造等方面。
重点分析各个细分领域的产值、增长速度、竞争格局等。
三、重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分析重庆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现状和趋势,包括企业研发投入、创新成果转化等。
重点关注新兴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情况。
2.产业转型升级探讨重庆制造业在转型升级方面的进展,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等措施的实施情况。
分析重点产业的发展动向和新兴产业的崛起。
四、重庆制造业的产业结构1.重点产业分析对重庆制造业中的重点产业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产值、利润、竞争优势等方面。
重点关注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
2.产业链分析分析重庆制造业的产业链结构,包括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下游的销售渠道等。
重点探讨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措施。
五、重庆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分析重庆市在制造业发展方面所推出的政策支持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方面。
重点评估这些政策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
附件:1.重庆制造业相关数据统计表2.相关政策文件摘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制造业:指生产、加工、装配商品的行业,也包括包装和处理废弃物的行业。
2.技术创新:指引入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产品或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产业结构调整:指通过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改变不同产业之间的比重,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方式。
4.产业链:指将一个完整的产业划分为不同阶段,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分销等环节,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网络。
重庆产业现状
重庆产业开展现状一、重庆市产业开展现状〔一〕总体概况1.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直辖以来,重庆经济总量不断增大,GDP保持年均11%的高速增长。
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到达5097亿元,在全国排第24位,在西部地区位列第6位,是1997年的3.7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025元,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内蒙古〔32214元〕、新疆〔19893元〕、陕西〔18246元〕,位列第四。
2021年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比全国水平9%高出5.3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市中居第3位,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第5位。
全市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天然气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生物医药和局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以金融、商贸物流、研发效劳等为代表的生产、生活性效劳业,以特色种养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构成了结构不断优化、门类更加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二、三产业开展迅速随着经济的开展,重庆市的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在1907-2021年间,农林牧副渔的从业人员比重降低了12.2个百分点,总量从989万降到747万;第二产业从1997年的18.3%上升到2021年的20.6%,第三产业从1997年的24.1%上升到2021年的34.0%,上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
1020304050607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图3 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1997-2021〕全市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1997年以来,第三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60%以上,第二产业在18-35%之间,第一产业投资占比小于3%。
2021年,全市三次产业固定投资比为2.2:35.52:62.27,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征。
重庆市产业发展趋势
重庆市产业发展趋势重庆市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江上游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近年来,重庆市经济发展迅猛,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本文将对重庆市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
二、重庆市产业基本情况重庆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金融、科技、工业、商贸和物流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重庆市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主多支,支撑结构合理,内外联动互促"的特点。
1. 主导产业:重庆市主导产业主要包括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化工、医药健康、现代服务业等。
汽车制造业是重庆市的支柱产业,拥有一大批汽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
重庆汽车工业基地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基地之一。
电子信息业是另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重庆市拥有许多知名的电子信息企业,如联想、华为等。
2. 支撑产业:重庆市的支撑产业主要包括钢铁、建材、装备制造、纺织、食品等。
这些产业在重庆市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如钢铁产业是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重庆市拥有多家大型钢铁企业。
装备制造业是重庆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涵盖了机床、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等多个领域。
3. 新兴产业:重庆市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绿色产业成为重庆市发展的重点方向。
重庆市积极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研发和投资。
三、重庆市产业发展趋势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庆市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链水平,提升产业附加值。
重庆市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重庆市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
2. 开放型经济发展:重庆市将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推动重庆市的商品和服务出口。
重庆市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外贸水平,增加对外贸易额。
重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发展成就
重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发展成就
重庆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重要的的发展成就。
上世纪60年代,随着“三线建设”的启动,重庆成为了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
这一时期,大批企业迁入重庆,促使重庆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兵器、民用机械、医药、化工等生产基地,形成了重型工业结构特征明显的工业体系。
进入新时代,重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做优做强智能产业、汽车、摩托车等支柱产业,培育壮大装备、材料、生物医药、消费品、能源、技术服务、农副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
在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了20690.04亿元,是1949年工业总产值6.04亿元的3425.5倍。
此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也从1949年的无一家增加到了6536家。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重庆的发展成就,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摘要:重庆市是中国最大(人口最多)、最年轻(直辖10年)、经济最落后(与京、津、沪相比),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潜力最大的直辖市。
西部大开发战略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就在于重庆能否实现跨越式的超常规高速健康发展。
研究或制订重庆市的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两个务必:一是务必要跳出重庆看重庆,把重庆的发展思路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环境中去比较定位,切忌封建落后的行政或地域割据心态;二是务必要打破“城、乡”界限看城乡,统筹考虑城乡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积极培育国际比较优势,切忌愚昧的行业、产业或“城、乡”保护心态。
只要重庆能够真正明白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找准实现超速健康发展的切入点,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那么重庆市在未来的10-20年中领跑全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民生等方面的科学、可持续、健康发展速度,将必然从梦想变为现实(就像8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和90年代的长江三角洲那样)。
下面简单论述一下本人对重庆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些思考、看法和建议。
一、区位优势概论从沿海、沿边的角度来看,重庆的确谈不上有什么区位优势;从第一产业的角度来看,重庆也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缺乏大宗农牧业支柱产业);从能源、交通、工业、服务业等基础产业方面来看,重庆的区位优势也不突出。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重庆市除了没有海洋产业外,几乎所有的产业项目都能够在重庆找到适当的发展空间。
由于重庆市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粮、棉、油、畜、禽、渔、果、林等产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没有什么比较优势可言。
因此,绝对不能把解决重庆三农问题的希望,不切实际的寄托在依靠重庆本地资源发展“三高”农业方面。
只有全力恢复和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永久保持山城及周遍地区的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才是重庆市最大的资源、财富和吸引力之所在。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东施效颦”心态乃是制订重庆发展战略的大忌,低水平模仿和重复建设现象,是拖累重庆市过去以及直辖最初几年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原因。
二、产业格局分析常常被宏观经济学家和某些政府官员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二、三产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其实对指导制订科学合理的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意义并不太大。
不同的地区必然有不同的一、二、三产业比重,强求形成某个所谓合理的产业比重,肯定会引导地方经济走上歧途。
重庆市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但优势并不突出,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什么都能搞、什么都搞不大,是重庆市各类产业和企业的典型特征。
问题出现在企业,但责任和根源肯定在政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关注的只有某个行业的世界前几强,至少也是国内前几强,所谓的地区领先早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
重庆经济的最大不足就是缺乏龙头产业和航母型企业,虽然造成这种结局并非那一个人的过失,但现实状况的确就是如此。
面对这样一个无法否认的严酷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重庆这些年经济的相对高速发展,其实首先是得益于三峡工程的带动和大量基本建设投资的拉动,其次是政府对各类国有资产的有效重组和资本运营,另外就是政府牵头进行的有组织或群众自发进行的大规模劳务输出;而真正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却并不突出。
重庆市由近代历史造就的先天优势是机械制造业,但除了20多年前嘉陵摩托(现在的力帆公司仅仅是民营企业中的翘楚)曾经红极一时外,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什么能够吸引国人眼球的品牌或产业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显然就是广泛存在于广大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们心中浓厚的地域情结和小农意识。
下面随便举几个例子,或许能说明一点问题:1、贵州离重庆最近且煤炭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重庆却眼看着山东、江苏、湖南等其他省市的企业把资源瓜分完了还无动于衷。
按照重庆市现有的煤炭开采加工能力,如果能够早些插手投资贵州的各种矿产资源开发的话,那么到今天恐怕至少也可以再造两-三个重庆煤业集团了!2、重庆是距离东南亚最近的和我国西部最大的机电产品生产基地,但除了力帆这个民营企业外,几乎没有什么大型国有企业去努力开拓国外、东南亚和国内潜在市场。
重庆似乎连在毗邻东南亚的中国沿海、沿边城市开设自己的窗口都没有兴趣,而在这些地方重庆是最容易发挥其机械制造产业西部老大优势的。
重庆及三峡库区盛产的柑橘等农副产品,目前在国内各大城市的市场占有率也不是很高。
3、发展观光农业或许是依靠本地资源和环境特色解决重庆三农问题的首选方向,但至今重庆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发展特大型观光农业的规划和行动。
重庆市旅游局提出的旅游投资发展计划,虽然规划了不少项目,但其市场定位仍然仅仅是重庆居民及周边地区游客,而不是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因为其中根本就没有发掘出足以吸引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游客眼球的旅游亮点和卖点。
三、主导产业形成重庆市的产业门类比较多,究竟应该把那些项目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呢?显然必须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和国内外的市场需求来进行科学选择。
集中有限的资金、人才、资源来培育重点产业,进而通过重点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许多地区和国家成功的发展经验。
重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业城市,长期缺乏龙头产业和巨型企业航母,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
重庆市是一个农业和贫困人口所占比重最大的直辖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重庆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因此,在制订产业发展方向时,必须优先考虑解决三农问题。
就业问题是中国未来若干年所不得不面对的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对于人多地少、老企业和下岗职工众多的重庆市来说,解决就业问题的压力就显得更加突出。
因此,应该首先发展那些劳力密集型的产业项目,如: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传统服务业、新兴高附加值服务业(旅游、文艺、影视等)等。
针对重庆市的具体情况,建议优先大力发展以下几个产业项目:1、引导、扶持、培育出中国最大的全系列机动车生产研发基地。
中国的一汽、二汽、上汽、重汽等汽车巨头,徐工、柳工、三一重工等工程机械巨头,以及生产农用车、大轿车、摩托车等机动车生产企业,没有一家能够形成全系列机动车的生产研发能力。
依托重庆市原有的良好基础,在政府的合理扶持引导下,通过资产重组或强强联合等手段,完全有希望在重庆形成中国最大的全系列机动车生产研发基地。
不求某类产品的龙头地位,但求整车行业的龙头地位。
其实对重庆来说,实现机动车行业龙头的目标,远比实现某类产品龙头地位的目标更为容易。
2、依托三峡水库(山水、人文、游玩等)、南部喀斯特地貌(探险、猎奇、极限运动等)和北部丘陵山区的特色农业(观光、渔猎、休闲等),构筑中国最大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特色生态农业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渡假风景区——大重庆生态公园。
目标明确后还要经过10-15年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预期的目标。
解决重庆的三农问题必须从“弃农”上面做文章,所谓“弃农”就是要基本放弃传统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小农经营模式。
重庆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重庆不可能形成真正的高产高效农业,不断努力的结果只能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劣。
美国观光农业的产值远远大于传统农业,而重庆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又得天独厚(有山有水有特色),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在传统农业这棵老槐树上吊死呢?所以政府应该首先转变观念,同时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投入和引导。
至于女人镇、英伦小城等噱头项目,绝对不应该由各级政府来推动和投入(就象农家乐一样),放开政策让民间自己搞就可以了。
四、产业运作整个中国当前的各项改革都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高速增长的GDP掩盖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必将在未来的若干年中陆续显现出来。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寻求重庆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高速健康发展,无疑是对新一届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层领导们执政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重庆市几乎囊括了所有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难题和热点问题,资源瓶颈、环境压力、三农问题、扶贫与移民、就业和再就业、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改制、产业升级、改善市场和司法体制、政府转型以及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医疗、社保、城建等)建设运营等。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今后若干年重庆市能够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那么全国(至少是中东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就将没有任何理由不能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了。
重庆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应该是正确的,但“细节决定成败”,况且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的城市或许比没有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的城市还要多。
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的增长是平稳的,往往是你的市场份额增加了,就意味着别人的市场份额减少了。
重庆的旅游业必须突出一个“大”字和一个“全”字,同时必须在“天然(如桂林山水、黄石公园、金字塔等)”和“创意(如迪斯尼、锦绣中华、海洋世界)”这两个旅游要素方面都要有所创新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展望十年以后的重庆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就一直在搞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区、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等形式的地域性差别政策,目的是想通过局部的成功来带动多全局的改革。
但结果大不能尽如人意,局部的成功往往并没有带动全局的成功,局部的失败也并不意味着全局必然失败。
各级地方政府所需要的仅仅是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支持而已,其实目前这种特殊和优惠已经弱化到仅剩下“概念”的地步了。
如果地方政府自己没有一套相对科学完整而又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那么无论中央给出什么样的优惠条件都没有用。
如果重庆能够按照科学完整的战略规划来实施配套整体改革,那么10年以后的重庆必将成为世人眼中美丽富饶、幸福安康的代名词。
中国最大的全系列机动车制造、设计、研发基地,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世人的瞩目。
作为中国名片的重庆机动车,不仅可以在低端产品市场依靠物美价廉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在被欧美企业垄断多年的高端产品市场也开始初露锋芒。
千万人口就业和消灭零就业家庭工程,是重庆市未来10年最大、也是最艰巨的一项系统工程。
实现了城乡千万人口的就业,就等于重庆率先步入了小康社会;在全市范围内消灭了零就业家庭,就等于重庆彻底完成了扶贫目标。
解决重庆市的就业问题,必须面向全国、面向世界。
浙江人说的好: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浙江人在经商;重庆人说的也好:地球上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有重庆人在工作。
中国由劳动力市场自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时代已经快要结束了,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和扩展就业渠道,必将成为今后若干年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方式。
低素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导致了国民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和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退化。
产业升级虽然可以大幅度增强国家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但却会大大减少对低素质劳动力的市场需求。
当市场能够自发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的时候,政府可以袖手旁观、坐享其成;当市场不能自发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的时候,政府必须全力以赴、有所作为,否则必将引发社会动荡。
重庆在政府引导就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面,但依然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效果有限。
今后10年重庆市政府必须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有大的突破和行动,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重庆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