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体系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1.03.26•【字号】•【施行日期】2001.03.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已于2001年1月16日经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0一年三月二十六日目录序言一、发展目标1.发展基础和宏观环境2.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3.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二、结构调整4.以结构调整作为“十五”计划的主线5.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6.集中力量发展五大支柱产业7.重点发展三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8.改造提升传统产业9.大力发展服务业10.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11.改善所有制结构12.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三、区域布局13.构筑三大经济发展区14.加速城镇化进程15.发展区县特色经济四、三峡移民16.多途径安置三峡库区移民17.加快库区城镇搬迁和淹没工矿企业结构调整18.加快库区经济发展19.抢救和保护库区文物五、基础设施20.建设和完善综合交通体系21.建设市政基础设施2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23.增强能源保障度六、资源环境24.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资源25.加强生态建设26.改善环境质量27.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七、科技教育28.构建科技创新体系29.加快发展教育30.开发人才资源八、社会发展3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32.增强社会服务能力3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4.扶持贫困地区发展3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36.坚持依法治市3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九、改革开放38.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9.建立健全市场体系40.改善经济调控41.发展开放型经济42.优化发展环境十、政策保障43.产业导向政策44.积极平衡的财政政策45.促进投资增长政策46.鼓励和扩大消费政策47.完善收入分配政策48.规划组织实施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1月16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序言改革开放20多年,重庆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
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一、支持医学科技创新,打造国家医学名城1.打造全国一流教研基地。
依托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院校建设一流医科大学,做大做强临床药学、基础医学、生物技术等特色学科专业;整合中医教学、科研、医疗资源,谋划组建重庆中医药大学。
支持与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专业服务机构等加强合作,组建国家级、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
2.建设高端创新平台。
对按照“开发协同、市场运作”原则,经评审认定的新型高端研发机构,给予补助支持。
对引进设立的高端研发机构,经评审认定的,从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资助,从评定为高端研发机构次年起,根据其人才团队、研发投入和建设规模等情况,连续4年在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安排研发专项给予支持,每年资助经费最高1000万元。
对新建投资超过500万元的第三方医药产业研发服务平台及专业检测机构,按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2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对年度服务合同金额(不含为关联公司提供的服务)300万元以上、提供第三方医药相关技术服务的机构,按照年度合同金额的3%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3.提高生产技术能力。
对经过国家药监部门生产许可认证,并按照生态环境部门许可标准设计建造的生产技术项目,按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2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制剂生产线达到国际主流市场标准并首次通过其官方药监机构合规性审查的,按照每条生产线10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额外奖励。
4.推广应用创新产品。
推动重点培育品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支持纳入目录的创新药品、医疗器械参与政府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
对纳入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的创新产品,采用首购、远期合同订购等方式采购,促进产品示范应用。
二、深化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打造西部医疗高地5.支持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分工合作。
国务院三号文件
——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工作抓手,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
四、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十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政策,发挥重庆产业门类齐全、专业人才集聚的优势,积极探索新机制和新模式,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对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项目审核、土地利用、贷款融资、技术开发、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创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落实中央在融资、财税、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各项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加快南桐、松藻、天府等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推进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加快采煤沉陷区棚户区和城镇危旧房改造。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新格局和竞争新优势。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改善宏观调控预期管理 促进重庆经济健康发展
童廃轩吟2021.01宏观经济改善宏观调控预期管理促进重庆经济健康发展•袁韵锋苟文峰预期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期和关键期,“三期叠加”效应特征依然明显,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冲击影响,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市场预期不稳。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治理,重视预期管理,提高调控的科学性。
因此,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预期管理,正确引导和稳定市场主体与社会公众预期,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六稳”工作部署,增强发展信心,对稳定重庆经济和形成长期向好的发展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度重视新时期宏观调控预期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新时期宏观调控预期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预期是影响市场经济主体决策的基本要素,也是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制定需要关注的核心变量。
预期管理就是要充分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公众对经济政策的反应,通过政策制定、信息发布、社会沟通、舆论引导等方式,在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中形成对经济形势的合理预期,达到强化市场共识、提振经济信心、防范经济风险、优化经济环境,进而促成宏观调控多重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出现“稳定预期”提法,背景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振经济信心。
十八大以来中央更加强调预期管理的重要性,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2018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持续加深,中央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方针,这也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宏观调控的主基调。
其中,稳预期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政府预期管理不当,市场预期波动将直接影响宏观调控效果,甚至违背政策出台的初衷,扰动经济正常运行。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03.13•【字号】永川府办发〔2020〕16号•【施行日期】2019.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经济运行正文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3月13日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一)根据《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永川府发〔2019〕9号)精神(以下简称《政策》),结合永川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本实施细则所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以下简称奖补资金),是指由区财政局和各园区管委会安排下达,用于兑现支持企业加快实施“机器换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等18条支持政策的专项资金。
(三)项目资金支持对象为在永川区内注册、纳税、生产的制造业企业和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机构。
(四)近三年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受到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存在应退未退财政资金行为的企业,不纳入支持范围。
受到环保、安全等各类单项处罚,在申报截止之日未完成整改的企业,不纳入支持范围。
第二章申报评审(一)凡符合《政策》支持范围的企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向区经济信息委提交相关申报材料。
(二)加快实施“机器换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鼓励企业绿色制造、加快企业技改提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培育行业隐形冠军、提升产品质量品牌、给予企业贷款贴息、稳定企业高级人才、支持员工技能提升原则上每年3月底以前(具体申报时间以申报通知为准),集中申报上年度经费补助;盘活企业物业厂房、降低天然气成本、拓宽金融保障渠道、降低融资担保费率等项目无需集中申报,即报即办。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九龙坡府发〔2017〕35号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九龙坡府发〔2017〕35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部门,高新区各部门,有关单位: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功能提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现就进一步加快全区楼宇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高新九龙坡、美丽山水城”发展总愿景,按照“打造平台促发展、产业集聚促转型、突出品质促提升”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八大特色楼宇集聚区,扎实推进“四个一批”重点工程,做优布局、做大规模、做强特色、做精服务,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区域经济转型和“五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1年,楼宇业态丰富完整,楼宇规模持续壮大,楼宇形象彰显品质,楼宇效益显著提升,楼宇服务要素齐备,基本建成全市最具影响力的八大特色楼宇集聚区,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新体系。
(一)产业目标。
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1%,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6%。
特色楼宇占重点楼宇的比重达30%。
重点楼宇本区注册率提升5个百分点,达87%。
(二)规模目标。
新建成商业商务楼宇40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商业商务楼宇面积1300万平方米,打造重点楼宇50栋,其中研发文创类重点楼宇15栋。
重点楼宇入驻率提升5个百分点,达80%。
(三)效益目标:打造税收超5亿元楼宇3栋,税收超1亿元楼宇20栋。
重点楼宇单位税收产出翻番,达1200元/平方米·年。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03-17 16:34:36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2006年1月16日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及政策取向,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深刻分析重庆特殊市情,客观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潜力,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内外发展形势,着眼于依靠人民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民不断分享发展和改革成果的基本点,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我市发展快、人民得实惠多、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直辖市、三峡工程移民等历史机遇,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全面深化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克服煤电油运紧张、重大疫情和灾害等不利因素,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局良好,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重要进展,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进基本小康门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
五年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69.1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94.96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两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060元,比200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2006.3亿元和1215.8亿元,进出口总值接近43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51%,城镇化率45.2%,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84.9%,非农产业就业比重50.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超过138%。
国家最新产业政策及重庆产业发展介绍
国家最新产业政策及重庆产业发展介绍(重庆市经委康长生)第一部分:产业政策一、产业政策的概念、构成与作用(一)概念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干预包括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义。
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
(二)基本构成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
各类产业政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形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三)作用☆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扩张☆有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二、近年来国家重大产业政策(一) 目录类☆《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国家计委令第6号,1997年12月31日)(已废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令第7号,1997年12月31日)(已废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国家经贸委、国家发展计划委、外经贸部令第18号,2000年6月16日)(已废止)☆《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国家发展计划委、国家经贸委令第7号,2000年8月31日)(已废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4年修订)》(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令第24号,2004年11月30日)(二)限制淘汰类☆《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批)(国家经贸委令第14号,1999年8月9日) (已废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国家经贸委令第6号,1999年1月22日) (已废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二批) (国家经贸委令第16号,1999年12月30日) (已废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三批)(国家经贸委令第32号,2002年6月2日) (已废止)第一部分:产业政策(三)行业类☆《摩托车生产准入管理办法》(2002年11月30日,原国家经贸委令第43号)☆《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4年5月21日,国家发改委令第8号)☆《钢铁产业发展政策》(2005年7月8日,国家发改委令第35号)☆出台了水泥、电解铝、焦炭、电石、铁合金、煤炭、铜冶炼、钨锡锑等行业产业政策☆出台了电石、铁合金、焦化、电解金属锰、铜冶炼等行业的准入条件。
渝府办发〔2020〕107号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渝府办发〔2020〕107号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和《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精神,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完善现代建筑产业链条(一)加快形成现代建筑产业集群。
科学布局产业基地,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全力构建名企汇集、上下贯通、集约集聚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重点发展部品部件生产、装备制造、机电管线集成、物流运输、智能家居、工业化装修等产业,推进智能制造在相关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力争到2025年底,现代建筑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把我市打造成为西部现代建筑产业高地。
(二)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培育具备工程管理、设计、施工、生产、采购一体化能力的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
扶持高等级资质企业,支持特级企业申请相关专业承包一级资质。
对重庆市建筑施工企业诚信综合评价排名前100名的总承包企业,支持其申请不高于总承包资质等级的相关专业承包资质。
支持我市龙头企业与外地企业联合建设轨道交通、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项目,提升本地企业工程技术能力。
力争到2025年底,我市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数量西部领先。
(三)提升设计咨询能力。
大力支持勘察设计企业申请综合甲级资质,力争到2025年底,工程勘察设计综合甲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
充分发挥设计引领作用,提升装配式建筑设计能力,补齐本地设计能力不强的短板。
打造设计之都,汇集优秀设计资源,推动创建工程设计、创意设计、美术设计等创新设计平台。
在综合交通枢纽等市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积极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强化咨询、设计、招标、建造等各环节统筹协调,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二、提升项目实施水平(四)扩大装配式建筑实施规模。
全市政府投资或主导的建筑工程项目以及有条件的轨道交通、道路、桥梁、隧道项目全面采用装配式建筑或装配式建造方式。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2.01•【字号】渝府发〔2022〕12号•【施行日期】2022.0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部署,是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事关重庆全局、事关长远发展。
为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目标,瞄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突出的短板、最紧迫的任务,以“科学之城、创新高地”为总体定位,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联动全域创新“赋能”,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将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主平台。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功能,创新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持续提升,城市功能配套加快完善,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功能显著增强,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中西部地区领先,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以上。
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原创性成果持续涌现,创新资源集聚辐射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城,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城,引领重庆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9.30•【字号】渝府发〔2021〕29号•【施行日期】2021.10.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产业园区(指两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综合保税区等开发区中以发展工业和信息化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和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以下统称园区)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主战场,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为加快推动全市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集群、智能、绿色、融合发展方向,立足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着力发挥园区在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城镇就业等方面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业承载功能,加快把全市园区打造成为先进制造集聚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开放发展先行区、产城景融合示范区,为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特色引领、创新驱动、智慧赋能、绿色发展的园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经济支撑持续扩大。
全市园区规模工业产值年均增长6.5%以上、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86%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高到37%以上。
(二)特色发展成效显著。
市、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共建10个市级重点关键产业园,累计创建1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60%以上。
(三)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10•【字号】渝府发〔2021〕6号•【施行日期】2021.0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渝府发〔2021〕6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2021年2月10日目录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第一章“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第二节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第二章“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第一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第二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三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第四节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第三章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第一节聚焦科学主题“铸魂”第二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第三节联动全域创新“赋能”第四章加快培育创新力量第一节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第二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第三节培育产学研融合新型研发机构第五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第一节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第二节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第六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一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第二节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第三节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第三篇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释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第七章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第一节推动重大战略任务落实落地第二节构建一体化发展机制第八章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第一节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第二节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第三节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第四节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第四篇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第九章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第二节实施支柱产业提质工程第三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第十章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一节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第三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第四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升级第十一章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第一节推动数字产业化第二节促进产业数字化第三节强化数字化治理第十二章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建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第二节完善城市交通系统第三节完善能源保障体系第四节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第五节系统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第五篇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第十三章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第一节畅通国内大循环第二节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水平第十四章全面促进消费第一节推动消费供给升级第二节优化消费需求管理第十五章拓展投资空间第一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第二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第六篇统筹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第十六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一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二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三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十七章持续推进城市提升第一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第二节持续提升城市品质第三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第十八章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第一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第二节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第三节推动城乡融合改革试验第七篇在更高起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九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第一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第二节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第二十章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第二十一章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第二十二章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一节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第二节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第二十三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第一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第二节优化涉企公共服务第三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第八篇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第二十四章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第一节畅通出海出境大通道第二节打造内陆口岸高地第二十五章推动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发挥内陆开放龙头带动作用第二节提升创新国际化水平第二十六章提升开放平台能级第一节创新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第二节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第三节推动开发开放平台转型升级第二十七章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第一节加快贸易转型升级第二节统筹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第九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第二十八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一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二十九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第一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二节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第三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十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第一节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二节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第三十一章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第一节打造高品质文旅产品和业态第二节全面升级配套设施第十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第三十二章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第一节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第二节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第三节推进生态系统修复第三十三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第一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二节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第三节健全环境治理机制第三十四章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第一节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第二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第三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第四节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第五节探索绿色发展示范第三十五章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一节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第二节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三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第四节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第十一篇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第三十六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一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第二节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第三十七章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第一节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第二节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第三十八章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第一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第二节增强教育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第三节加快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第三十九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第二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第三节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第四节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第四十章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第一节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全面发展第二节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第四十一章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第一节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第二节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第三节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第四节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第五节建设体育强市第四十二章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第一节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第二节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第四十三章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一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二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第十二篇统筹发展与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第四十四章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第四十五章坚决维护政治安全第四十六章突出抓好经济安全第一节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第二节加强战略物资储备第四十七章切实保障公共安全第一节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第二节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第三节提高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第四十八章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第一节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第二节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第四十九章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第十三篇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第五十章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第五十一章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第五十二章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第五十三章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第五十四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第五十五章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第一节建立统一规划体系第二节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第三节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第一章“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第二节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第二章“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第一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第二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三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第四节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第三章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第一节聚焦科学主题“铸魂”第二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第三节联动全域创新“赋能”第四章加快培育创新力量第一节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第二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第三节培育产学研融合新型研发机构第五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第一节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第二节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第六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一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第二节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第三节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第三篇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七章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第一节推动重大战略任务落实落地第二节构建一体化发展机制第八章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第一节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第二节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第三节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第四节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第四篇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第九章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第二节实施支柱产业提质工程第三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第十章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一节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第三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第四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升级第十一章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第一节推动数字产业化第二节促进产业数字化第三节强化数字化治理第十二章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建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第二节完善城市交通系统第三节完善能源保障体系第四节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第五节系统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第五篇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第十三章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第一节畅通国内大循环第二节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水平第十四章全面促进消费第一节推动消费供给升级第二节优化消费需求管理第十五章拓展投资空间第一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第二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第六篇统筹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第十六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一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二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三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十七章持续推进城市提升第一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第二节持续提升城市品质第三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第十八章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第一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第二节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第三节推动城乡融合改革试验第七篇在更高起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九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第一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第二节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第二十章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第二十一章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第二十二章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一节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第二节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第二十三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第一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第二节优化涉企公共服务第三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第八篇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第二十四章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第一节畅通出海出境大通道第二节打造内陆口岸高地第二十五章推动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发挥内陆开放龙头带动作用第二节提升创新国际化水平第二十六章提升开放平台能级第一节创新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第二节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第三节推动开发开放平台转型升级第二十七章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第一节加快贸易转型升级第二节统筹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第九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第二十八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一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二十九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第一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二节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第三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十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第一节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二节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第三十一章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第一节打造高品质文旅产品和业态第二节全面升级配套设施第十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第三十二章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第一节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第二节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第三节推进生态系统修复第三十三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第一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二节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第三节健全环境治理机制第三十四章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第一节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第二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第三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第四节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第五节探索绿色发展示范第三十五章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一节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第二节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三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第四节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第十一篇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第三十六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一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第二节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第三十七章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第一节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第二节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第三十八章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第一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第二节增强教育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第三节加快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第三十九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第二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第三节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第四节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第四十章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第一节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全面发展第二节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第四十一章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第一节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第二节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第三节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第四节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第五节建设体育强市第四十二章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第一节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第二节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第四十三章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一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二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第十二篇统筹发展与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第四十四章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第四十五章坚决维护政治安全第四十六章突出抓好经济安全第一节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第二节加强战略物资储备第四十七章切实保障公共安全第一节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第二节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第三节提高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第四十八章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第一节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第二节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第四十九章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第十三篇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第五十章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第五十一章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第五十二章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第五十三章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第五十四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第五十五章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第一节建立统一规划体系第二节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第三节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十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路线,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万盛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万盛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6.07•【字号】渝府发[2010]60号•【施行日期】2010.06.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万盛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10〕60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万盛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资源枯竭转型城市。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万盛区作为煤炭资源供应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积累了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所共有的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加快万盛区资源型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为此,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要求,结合万盛区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314”总体部署、国发〔2007〕38号和国发〔2009〕3号文件精神,抓住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和全市“五个重庆”建设等重大机遇,围绕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建设宜居城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等转型发展目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万盛区转型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努力把万盛建设成为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西南地区煤电化产业重要集聚区、渝黔区域合作先导区和重庆市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资源型城市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扶持机制基本建立,旅游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煤电化、材料、机械制造等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基本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2023年重庆市乡村振兴相关政策
2023年重庆市乡村振兴相关政策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当前重要的发展议题。
乡村振兴是指以农业农村为重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
重庆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地区,自然也对乡村振兴有着高度重视。
重庆市在2023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本文将就2023年重庆市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农业结构调整政策1. 关于土地政策我市将进一步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支持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入资、入股补贴、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激发农民土地的活力,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收效果,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
2. 关于农产品产销政策我市将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大农产品贮藏、运输、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建设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设施等,促进行业链的完整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 关于农业保险政策我市将逐步完善农业支持保险制度,拓宽农业保险产品的覆盖范围,提高保险补贴力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和幸福感。
二、农村发展支持政策1. 关于农村公共服务政策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重点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农村道路改造、农村电网升级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2. 关于农村产业扶持政策我市将大力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加大对农村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农村土特产品的开发和销售,鼓励农民就业创业。
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1. 关于农田水利政策我市将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益和利用率,保障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
2. 关于农村环境治理政策我市将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畜禽养殖环境治理等工作,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
四、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政策1. 关于村级组织建设政策我市将推动农村村级组织的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加强村民自治管理能力和参与意识,促进村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8.09.05•【字号】渝府办发〔2018〕129号•【施行日期】2018.09.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渝府办发〔2018〕129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9月5日重庆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50号)、《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我市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特制定以下政策。
一、支持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建设提升(一)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
1.支持构建工业互联网各级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及应用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备案、分配解析、授权认证、数据备份及统计分析、安全监测、展示体验等平台及配套设施。
按照不超过项目投资额(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维、软硬件、网络、系统集成、平台及云服务、融资租赁、研发投入等费用,下同)20%的比例给予奖励,其中,对国家级项目奖励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对市级试点示范项目奖励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二)企业内网改造升级。
2.支持以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工业无源光网络(PON)、工业无线、新型蜂窝移动通信等技术,以及新型工业智能网关、智能边缘计算模型和设备等改造升级企业内网。
按照不超过项目投资额10%的比例给予奖励,其中,对国家级项目奖励金额不超过500万元、对市级试点示范项目奖励金额不超过300万元。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1.31•【字号】渝府办发〔2023〕15号•【施行日期】2023.01.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23〕15号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四川省各市(州)人民政府,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已经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1月31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合力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加快融入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立破并举、系统协同、畅通循环、提质增效原则,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努力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到2025年,区域内市场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商品要素资源流动更加顺畅,市场制度规则基本统一,市场监管协作更加有力,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明显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基本实现,为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2.26•【字号】渝办发[2011]370号•【施行日期】2011.1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渝办发〔2011〕370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市场繁荣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解决城乡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吸引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科学编制本规划,以促进“十二五”期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十一五”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成绩显著。
全市50%以上的财税收入、60%以上的经济贡献率、70%以上技术创新和70%以上的外贸进出口总额、80%以上的就业岗位来自于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1.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连续8年保持17.0%以上的增速,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地理优势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辖区内的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覆盖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并有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是中国重要的城镇和产业集聚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成渝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地市和重庆 1 小时经济圈的 23 个区县为载体,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渝经济一体化出现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指明了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的方向和任务.在党的十六大上也提出了“加快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川渝经济区的建立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的精神,顺应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区域优势与劣势:优势:①自然禀赋优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热资源匹配良好,适宜人类居住.天然气、水能、铝土、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集,且开发潜力巨大.拥有4000多种野生植物,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6处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②产业基础较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蚕桑、道地药材、经济林竹等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③城镇分布密集.拥有2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万,城镇化率43.8%,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个,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交通体系完整.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3936和3353公里,民用机场9个,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万吨.④人力资源丰富.人口总量大、密度高,常住人口9267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达690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10万人.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35所,职业技术学校789所,在校学生280万人以上.科研机构众多,科技活动人员约30万人.劣势: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存在相当差距.从社会发展水平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水平也处在较高阶段.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已形成全国发达、密集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通讯、卫生、科教、文化、体育、农村电网、供水等已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体系,成渝经济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少,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差距很大,城乡二元结构现象表现非常明显.②区内外交通落后.第一,成渝经济区地处内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相距都在2000公里以上,如成都到上海的铁路距离长达2351公里,重庆到广州的铁路距离达2023公里,而且沿山路而行,很难提速,导致货物运输成本高,时间长,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第二,长江航运在三峡库区形成后将会有很大改善,但上游航道疏浚整治缓慢,需要经过水运的重型机械装备运输常受到枯水季节的制约;上下游货运量很不均衡,到岸时间难以保证,低运费的优势难以发挥.第三,区内城市之间运输直达性较低,限制了城市间的分工协作的发展.第四,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运输费用多处在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沿海地区的状态,成为成渝地区吸引外来资本、发展经济的主要障碍.③产业集群处于发育起步阶段.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已形成一种―园区经济,发育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产业增长级,而成渝经济区的园区经济尚在形成之中,产业集群发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长江三角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保税区2个,旅游开发区4个和一批经国务院和省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工业园区.而成渝经济区只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优势产业较多,并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如长三角的冶金化工产业群、汽车产业群、机械产业群、电子产业群,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家用电器产业群、服装产业群、日用工业消费品产业群在全国都占有突出优势,而成渝经济区则在少数产业如天然气化工、机械装备制造、彩电、汽车和摩托车、国防科技工业、食品工业猪肉、白酒等在全国占有一定优势地位,产业集群发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建立成渝经济区的重要意义①巩固完善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实现合作共赢川渝经济区的建立与合作,必将对区域内的经济、人文、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叠加效应,为西部地区的跨区域协调与协作起带头、引导作用,并且会极大促进川渝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川渝经济区市场一体化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②创新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错位发展成渝经济区在引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中,应该把握区位优势,创新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产业互补、产业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错位发展.成渝经济区的问题①政治分立造成的地方保护主义建国以来,重庆两次直辖的经历,让重庆在政治优越感上明显强于四川,尤其是在年重庆重新成为直辖市,并且也是直辖市中人口最多、面积最为广阔的直辖市后,重庆人的社会心理上多了一重政治优越感,同时也使得直辖前的经济合作与联系被强行的切断和终止,并且川渝地区的城市发展也偏离了成渝城市带这一经济发展主轴,成都则注重德阳、绵阳及周边的发展,而重庆市则主要强调本地经济发展,两地市场的无序及恶性竞争越发的凸显出来,双方的市场门槛也愈高.同时政府出于增加自身财政收入和扩大自身可支配资源的需要,优先培育和扶持那些本地企业或是具有隶属关系的企业,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使之前建立起的分工协作体系被强行切断.②川渝经济区内城市发展差异大如果我们采用城市首位度这一指标来衡量川渝经济区,我们会发现,川渝地区的首位度是畸形的.在川西平原的几个城市圈中成都市一城独大,而周边城市的规模都比较小,并且都属于农业比重较大且经济实力较弱.即整个川西平原缺乏第二三层次的中小型城市,形成了城市断层.除了生产总值,成都市在财政分配、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总额上都显现处问题,这种资源的配置虽然给成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却不利于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城市链的断层和脱节.③川渝经济区开放意识较沿海地区薄弱虽然川渝经济区做为西部的经济中心并且也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地理、历史、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川渝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即缺乏较为优越的对外开放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同时开放意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也更为薄弱.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资本总是先流入那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所以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初期获得了大量的资本流入,而位处西部内陆的川渝地区自然未能获得较大的资本支持,这也是在这改革开放三十年里,西部地区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的一个原因.同时,深处内陆,也造成了当地居民比较保守、小富即安、循规蹈矩等思想观念,在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做的年度课题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认为,成都市的商业意识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创新的精神不足,重庆市在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虽然都名列前茅,但是价值取向过度崇尚消费,进取心有待加强.④川渝经济区的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川渝经济区的发展既要走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道路,但其同时又是中央企业、国防工业集中并且割裂矛盾突出的区域.川渝两地政府间的合作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更加不能忽视的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和作为,这些政策主要是指公共产品支持政策、资本货币市场建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支持政策等.由于川渝经济区的经济结构及发展的瓶颈和现今发展的东北有着些许相似处,从理论角度上看川渝地区也可实行“东北政策”.川渝经济区在川渝各自政府和中央政策合作和支持下,能够也理应成长为西部和全国范围的重要经济增长中心,并且成长为同时具有全国意义和区域意义经济增长的“第五极”.然而川渝地区在上述两种机制方面仍却依旧十分屏弱.一方面,川渝地区这一概念虽然形成了一段时间,但其却从未被中央政府设定为一个统一的规划区并且给予一系列特殊政策以及有效、统一的行政调控和规划,以促进川渝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川渝两地之间的空间互补作用能力依旧有待加强,区域自组织机制没有形成.发展新机遇:扩大内陆开放的战略高地近年来,我国将在“一带一路”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引进产业、聚集人口,这将使西部地区更快发展,并为我国中西部省区的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等货物向西出口创造难得的机遇.成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面临着以下新的发展机遇:①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成都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是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动发展的战略枢纽和核心腹地.“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成都建设成为区域对外开放一级综合交通枢纽,深化成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促进成都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成都向外开放的力度,不断扩展新的领域和空间.对于成都发展成为扩大内陆开放的战略高地,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②发展成为重要增长极.“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深入实施,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成都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为进一步加快成都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成都是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核心,随着国家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成都有望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和西部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联动发展.③成渝城际客专沿线共经过市,即起于四川成都市、过资阳市、内江市,到达终点重庆市,沿线经过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好.成渝城际铁路沿线地区无论是在国民经济总量、人口密度还是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方面都是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沿线区域的经济水平较好,尤其是第二产业较为发达,工业基础较好.成渝城际客专沿线的建成除了促进成渝两地的经济合作外,沿线的资阳市、内江市等个设站城镇也将带来发展机遇.空间距离的大大缩短将会加快沿线区域经济要素的快速流动,首先是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资金等的快速流动,再次成偷城际客运专线以客运为主,将从最大限度上释放既有成偷铁路的货运能力,使成输铁路的货运能力大大提高从而降低企业货运成本.其对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应首先表现在高速铁路本身属于高新技术,所以其建设有利于与高速铁路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次成渝城际客专作为成内渝地区间的快速通道,将会大大提升沿线地区城镇的可达性,加快沿线地区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流动,促使要素交流的成本降低,尤其是促进信息和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动,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而知识是以人才为载体的,成渝城际客专将通过加快人才的流动来促进知识和高新技术在地区间的扩散发展.总之,成渝城际客运专线的修建,可以通过提高区域空间的可达性,降低资源流动成本,促进要素流动等来促进沿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渝城际客专将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从而加强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与沿线的资阳、内江等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沿线设立的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将依靠成渝城际客运专线的交通轴线效应积极承接成渝两地的产业转移,引导产业的集聚与扩散.④成渝经济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拥有中国最为齐全的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冶金和材料产业、化学工业,是其工业主导产业.成都能够在技术和金融服务上为重庆提供便利,而重庆可以在交通、轻型机械制造上为成都提供便捷.这样重庆便捷的水上交通,可以为成都平原产品的外运提供便利.对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展望近年来,国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分别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级的发展战略.通过空间位置的分析可发现,“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相互重叠的部分就是“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成都是南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起点,重庆是长江经济带上游的中心城市,昆明是我国南丝绸之路的出口,西安则是北丝绸之路的起点.成渝西昆四座城市所构成的菱形结构的四条边在空间距离上相近”,皆为600公里左右,按高铁时速250km/h计算,只需2.5小时左右;菱形经济圈的四个城市之间无论是交通、经济还是文化上都不存在区域融合的障碍,一旦经济圈各个城市协同发展,加强互联互通,必将成为对内联结、对外开放的经济通道,成为支撑我国西部经济增长的核心增长极,为促进我国西部开发战略从基础走向深入提供新的动力.成渝西昆经济圈的建设不仅能够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实现“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的互联互通,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将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把西安打造成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把云南打造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把重庆打造成西部开发的重要支撑,把成都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新高地.菱形经济圈向北经成都、西安可进入亚欧大陆桥,与北亚、中亚、欧洲相联通;向南可以依托成都、昆明及泛亚铁路南通道,打通中印孟缅经济走廊以及中国西部的出海大通道;向西通过目前开通的中欧班列网络,可形成通往中亚、欧洲的运输大动脉;向东可以借助长江水道,发展长江黄金水运航道.菱形经济圈既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同时又能通过长江航道,将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通起来.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构建将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三者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使其成为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走向南亚、西亚、中亚、欧洲的桥头堡.一旦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构想得以实现,将为保证“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反过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会极大地促进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建设.成渝西昆作为我国西部的四个中心城市,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应该抓住国家政策的“东风”,积极将经济圈的建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和区域间市场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整合并做大做强产业链,进而提升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能级,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参考文献:郭俊杰. 成渝城际客运专线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预测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3.袁安贵. 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08.杨晓波, 孙继琼. 成渝经济区次级中心双城一体化构建——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 财经科学, 20144:91-99.杨顺湘. 川渝合作方向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经济联合体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22:1-8.黄焕青. 川渝区域市场一体化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10.柯善北.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解读J. 中华建设, 20118:26-29.何雄浪, 杨继瑞.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思考J. 宜宾学院学报, 2010, 102:72-77.小组成员:曾展毅赵书杰李沛林商翔卜扬龙。
重庆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与对策研究
全国 平均 水平为 2 5 . 万吨标准煤,重庆为 3 8 0 . 万吨标准煤; 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2
・
9 ・ 5
维普资讯
国家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20 5 0 7.
调 一 与 思 考
个区县 ( , 口近 30 万; “ 市) 人 20 东部现象”与 “ 西部现象”
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 从根
叠加,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 出一条生产发 走 面临着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峡库区百万大移民、长江流域唯 展、生活富裕、库区腹地和东、西 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单向开环式经济流程,转变 部的连接地带,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特殊的市情以及 为 “ 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再资源化”的闭环式 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撑地位,决定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流程。循环经济理论突破了把经济和环境系统人为割裂 的进程,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培育和发展循环经济 , 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的弊端,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 自然生态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不仅对于缓解重庆资 规律的基础上,要求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 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 ,加快构建和谐重庆,促进重庆经济社 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 的废物,从而使经济活动像 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促进西 生态系统那样,自我调节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断提
“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针
对传统的线型经济增长模式而言的。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 影响的里程碑式的产业革命。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和新的
和可 持续发展的 生态经济范式, 循环经济要求按照 自 然生态 生产力发展方式,循环经济彻底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理念,为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九龙坡区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九龙坡区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7.22•【字号】九龙坡府办发〔2022〕102号•【施行日期】2022.07.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九龙坡区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九龙坡府办发〔2022〕102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部门,各有关单位:《九龙坡区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已于2022年7月13日经区第十九届人民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7月22日九龙坡区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重庆市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22〕23号)精神,培育壮大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产业支撑作用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领带动全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发展目标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下统称“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发展,到2025年,全区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150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4家,新增上市企业1—2家。
二、重点任务(一)加强孵化培育,创建“专精特新”企业生成体系。
1.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进西彭科技创新园、九龙科技创新园建设发展,深入推进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电子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进全区“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布局。
(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经济信息委、区民营经济发展局及相关园区)2.积极推动区内氢能、轨道交通等领域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创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政策
重庆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
一是重庆市政府政府通过采取制定和执行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的方式对经济活动加以干预,将各产业、各种产品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确定产业发展优先序列的重要参考,鼓励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和对环境无害或有益的产业(包括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严格限制乃至禁止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取消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和保护,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并把其列入优先发展领域。
(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区域政策
极为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模式以及造成的大量贫困人口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拥有14个国家级贫困县,多年来,重庆市政府把消除贫困和缩差共富作为区域政策的重要目标。
一是通过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产业政策,加大对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等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和产业支持力度,加大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的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了重要成效;二是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政策。
重庆市各级政府一直把区域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作为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要参考指标,在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等生态脆弱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低碳型资源加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三是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政策,重庆市出台了对主要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方针、规划方案及实施措施做出安排,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土壤盐渍化及工业污染的综合治理与防治政策。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投资政策
经济发展是由一连串的投资项目的实施而实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要求既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保护和维持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环境资源基础,而这些都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投入。
重庆市合理的投资政策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大对关系到经济增长、人类生活与健康和环境资源保护的重大领域或项目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通过财政投入和政府担保的形式鼓励银行信贷资金加大投入;二是在投资主体方面,在存在着大量的非市场效益,难以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的公益性项目,如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治理,重庆市各级政府充分
履行了作为投资主体的职责,通过整合9大国有投资集团,加大对能源、交通、公共建设、城市环境保护等社会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同时也鼓励非国有投资主体的发展,逐渐放开了社会资本的行业进入门槛,促进了经济发展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是重庆市在保证政府公共设施建设投资增长的同时,扩大了政府用于生态投资工程建设、改变了国民经济投资中生态环境投资偏低、生态补偿严重不足、生态赤字扩大的状况,今年来重庆市把生态环保产业作为重庆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型产业来发展,加大对环保技术进步和环保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
(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政策
金融政策是重庆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政策方面。
重庆市鼓励银行系统通过信贷项目的优先序列及信贷条件的正确确定和利率杠杆的正确使用,使资金投向有益于资源持续、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上,促进信贷资金的投放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与区域政策相适应。
重庆市政府通过建立环境保护或可持续发展专项基金、专业银行、通过政府担保的方式,引导带动金融系统对节能环保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支持,通过政策优惠和补贴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五)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
重庆市政府根据本市情况,正在研究制订环境与资源税收体系,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实施对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征收环境税,正在着手对环境税征收的方法、步骤和标准做出安排。
根据企业经营或产品生产与环境保护及资源持续利用的关系及其程度,制定了具体的税收条件或减免政策来鼓励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发展与产品生产。
如对“三废”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企业经营等,在一定期限内免交全部或部分税费。
逐步实行税收差别税率,限制损害环境资源的产业发展,扶持诸如生态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和鼓励生态环境恢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