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特点及油气资源

合集下载

吐哈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吐哈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第24卷第期2019年6月勘探窑评价海相油气地质2019年第24卷第2期近系和第四系。

依据盆地布格重力异常、磁力异常及下古生界基底隆坳构造格局,将盆地划分为吐鲁番坳陷、了墩隆起和哈密坳陷3个一级构造单元、10个二级构造单元(图1,图2)。

图1吐哈盆地上含油气系统石油勘探成果图图2吐哈盆地下含油气系统石油勘探成果图勘探实践和油源对比表明,吐哈盆地目前已发现油气主要来源于二叠系桃东沟群和侏罗系水西沟群烃源岩,这2套烃源岩与上覆地层构成2套含油气系统和多套生储盖组合(图3),即以侏罗系水西沟群为烃源岩、以侏罗系—古近系为储层的上含油气系统,以二叠系桃东沟群为烃源岩、以上二叠统—中下侏罗统为储层的下含油气系统。

来自于这2套烃源岩的油气在纵向上分割性较强,仅在个别井见到了有少量原油混源的特征,来自于二叠系桃东沟群的油气很少能运聚到中侏罗统以上的地层中,这是吐哈叠合盆地的特点。

由于这2套烃源岩沉积特征、分布范围、生烃演化差异明显,且纵向上相互分割,因此将上、下含油气系统分别划分为不同的评价区带进行评价。

依据烃源岩展布范围、成藏期古构造图和盆地模拟流体势能,将上含油气系统划分为8个评价区带(图1),下含油气系统划分为6个评价区带(图2)。

2吐哈盆地石油地质条件2.1油源条件吐哈盆地发育了2套主力烃源岩,分别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中二叠统桃东沟群湖相烃源岩,另外,盆地还发育中侏罗统七克台组、中—上三叠统湖相烃源岩等次要烃源岩。

图3吐哈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苟红光等:吐哈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2.1.1煤系烃源岩煤系烃源岩纵向上主要分布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岩性主要为煤、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6],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托克逊凹陷、台北凹陷和三堡凹陷。

台北凹陷是最主要的生烃凹陷,煤系烃源岩累计厚度可达1100m ,其中煤层厚度在100~200m 之间。

油源对比表明,台北凹陷油气主要来源于西山窑组暗色泥岩,其次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暗色泥岩。

吐哈盆地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条件

吐哈盆地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条件

作者简介:秦长文,1968年生,石油大学(北京)在读博士,工程师,从事油气成藏研究。

地址:(102249)北京市昌平区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电话:(010)89733569。

吐哈盆地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条件秦长文1 庞雄奇1 蒋 兵2(1.石油大学,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 2.吐哈油田研究院)秦长文等.吐哈盆地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条件.天然气工业,2004;24(2):8~11摘 要 吐哈盆地是一个富煤盆地,主要在侏罗系发育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两套含煤层系,八道湾组煤层主要发育在盆地的西部和中部,西山窑组煤层主要发育在盆地的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煤层发育层数多,厚度大(单层最大厚度147m)。

浅埋区的煤层主要为褐煤和长焰煤,煤的L angmuir 压力较高(4.96~22.62m 3/t)。

在许多石油钻井中煤层的气测显示活跃,气体的主要组分是甲烷,证实了煤层气的大量存在。

吐哈盆地具有勘探开发煤层气的广阔前景,卡拉图地区、托克逊凹陷南部艾1井-鲁南1井区和沙尔湖地区煤层气富集条件好,地理位置优越,是吐哈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

主题词 吐哈盆地 煤层 煤层气 富集 地质条件 前景 有利区吐哈盆地是一个典型的陆相沉积盆地,侏罗系富含煤层,以煤成烃理论为指导进行的常规油气勘探近年来已获得巨大成功 1 ,找到了相当规模的石油储量和天然气储量。

由于该盆地煤层的数量非常大、煤层气资源很可观。

煤层气在煤层中的富集程度主要受煤层发育程度、埋藏深度、煤岩煤质特征、煤的变质程度,煤层顶底板岩性和构造等条件控制 2,3 。

含煤层系分布特征盆地主要的含煤层系为侏罗系的八道湾组(J 1b )和西山窑组(J 2x )。

八道湾组岩性上部为深灰色泥岩与灰色细砂岩、含砾砂岩互层,夹有煤层;中部为深灰色、褐灰色厚层泥岩;下部为浅灰色含砾砂岩、砾岩与煤层、炭质泥岩互层。

西山窑组主要岩性为深灰色、灰绿色、褐灰色泥岩与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互层,夹有煤层。

吐哈盆地七克台构造中侏罗统碎屑岩储层特征及评价

吐哈盆地七克台构造中侏罗统碎屑岩储层特征及评价

80
西部探矿工程
Nov . 2004 No. 11
要有 4 种类型: ( 1) 单峰粗孔型。毛管压 力曲线 具有明 显的倾斜 平台, 曲线
偏向图的左下方。孔喉分选系数 2. 31~ 4. 08, 平均为 2. 88, 排驱 压力低, 一 般< 0. 05M Pa, 饱 和度中 值压力 < 0. 1M Pa, 最大 孔喉 半径较大, 一般> 10Lm, 孔喉分布曲线形态为单峰负偏。
水下天然堤
65 5. 2- 14. 70/ 12. 48
0. 405- 223. 76/ 65. 36
河口砂坝
75 9. 2- 22. 70/ 18. 67
3. 10- 187. 56/ 135. 37
其孔隙以填隙物内溶蚀孔隙为主主要发育于三间房组和西山窑组中的分选差的不等粒岩屑砂岩和粉砂岩中孔隙以溶蚀粒间孔及填隙物内溶蚀孔为主这两种孔隙占总孔隙的90主要发育于三间房组和西山窑组中的分选差的不等粒岩屑砂岩溶蚀粒间孔溶蚀粒内孔填隙物内溶孔复合型其孔隙以溶蚀粒间孔溶蚀粒内孔填隙物内溶蚀孔为主此类孔隙占总孔隙比率90以上主要发育于三间房组和西山窑组中的分选差的中细粒岩屑砂岩和粉砂岩中溶蚀粒间孔溶蚀粒内孔晶间孔复合型溶蚀粒内孔填隙物内溶蚀孔为主此类孔隙占总孔隙比90以上主要发育于三间房组和西山窑组中的分选差的砾状粗砂岩中储层物性特征411各组储层的物性特征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评价储渗性能好坏的最重要的二个参数根据对该凹陷七克台构造中侏罗统450块样品的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统计结果见表66之间储层物性自上而下为七相碎屑岩沉积
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井 产油量。 ( 4) 由于该串联式抽稠 泵泵筒 为/ 上大下 小0, 虽然 能起 到液
力反馈的作用, 增加抽油杆下行动力, 但由于下柱塞较小, 进油困 难,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该泵的充满程度。建议在今后的 生产应 用中采用/ 上小下大0 的串联 式抽稠 泵, 并 改进泵 阀结构, 增 加油 流通道, 减小流动阻力。

吐哈盆地天然气特征及分布

吐哈盆地天然气特征及分布

吐哈盆地天然气特征及分布
李成明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01(022)001
【摘要】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发育,侏罗系以分布轻质油为特色,绝大多数气藏为凝析气藏,且轻质油藏溶解气油比大,油溶气丰度很高;在台北凹陷,油气并存为油气分布的重要特点,气藏的分布与油气分异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发现的气藏层位均为侏罗系,其上的地层中没有气藏分布可能与盖层封闭性差有关。

另外,埋深较大的侏罗系及三叠系中与烃源岩互层或很近的砂岩中存在规模很大的致密砂岩气藏;分布广泛的煤层吸附气也是重要的潜在天然气资源。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李成明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111;TE124.1
【相关文献】
1.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源岩和油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饱和烃馏分 [J], 房嬛;孟仟祥;孙敏卓;王作栋;李玉梅;徐茵
2.吐哈盆地巴喀气田八道湾组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特征 [J], 王国亭;何东博;程立华;蒋平;李易隆;张喜;王丽娟
3.吐哈盆地巴喀致密砂岩气田八道湾组有效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 [J], 何军;范子菲;
宋珩;李孔绸;孔璐琳;姚江源
4.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J], 倪云燕;廖凤蓉;龚德瑜;焦立新;高金亮;姚立邈
5.沉积有机相在陆相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及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侏罗世煤系为例 [J], 杨建业;任德贻;邵龙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

吐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

吐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作者:黄超靳建红靳红梅来源:《城市地理》2015年第10期前言吐哈盆地历经十余年的勘探,总的来说勘探程度较高,以往对油气系统的划分强调了纵向上的生、储、盖组合,忽略了平面上的供烃范围条件,含油气系统评价没有达到提供油气资源的最佳单元和提出油气有利聚集区带的目的。

本问想通过盆地分析完成盆地油气系统的划分,来评价不同油气系统及亚系统的资源潜力和勘探价值,研究油气成藏规律,分析油气的有利勘探方向和区带,优选勘探方向。

一、哈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和评价吐哈盆地以前的含主要采用两分法和三分法,但该分法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勘探的需要,存在问题以下问题,1、强调了纵向上的生、储、盖组合,忽略了平面上的供烃范围条件;2、含油气系统评价没有达到提供油气资源的最佳单元和提出油气有利聚集区带的目的。

二、盆地地化特征及原油类型1、盆地原油物性特征原油物性主要包括相对密度、粘度(50℃)、含蜡量、含硫量、凝固点、初馏点等参数。

盆地原油相对密度分布于0.8178-0.9582,均值为0.8748,主要分布在0.9200以下。

从相对密度来看,原油主要为轻质原油,部分中质原油,很少的重质原油,马702井和塘参3井芦草沟组原油显示为重油;2、族组成原油的族组成包括饱和烃、芳香烃、胶质与沥青质;饱和烃中又包括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等,芳香烃也由不同环状结构的芳香烃组成,胶质与沥青质主要由含杂原子的化合物组成。

这些组成的相对含量与成烃母质的性质、成熟度、运移过程、分馏作用、保存条件等因素有关,故族组成仅仅反映了原油在油藏中最终的成分构成,并不能很好的直接跟油源联系起来。

3、原油碳同位素特征三塘湖盆地原油碳同位素总体较轻,碳同位素比值分布于-32.91‰--29.02‰之间,族组分碳同位素比值由饱和烃到芳香烃、胶质、沥青质主要依次变重,少量样品的沥青质碳同位素比值高于胶质,原油碳同位素比值大于饱和烃。

4、盆地原油成藏分析典型油气藏的地质解剖是进行油气成藏与分布规律的重要基础。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致密砂岩气地球化学特征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致密砂岩气地球化学特征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致密砂岩气地球化学特征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是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石油气盆地。

该地区主要产出的石油气藏是致密砂岩气藏,其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烃源岩特征:吐哈盆地丘东洼陷石油气藏的烃源岩主要为下奥陶统和志留统的页岩和泥页岩。

这些烃源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丰富的沉积有机质类型,是石油气形成的重要原料。

2. 成藏特征:致密砂岩气藏主要形成于致密砂岩储层中,这些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储层物性较好。

地质构造和构造断裂是石油气聚集的重要因素。

3. 气体组分特征:致密砂岩气主要由甲烷、乙烷、丙烷等轻烃组成,伴随少量的烃类气体和硫化氢。

其气体组分与所在地区的烃源岩类型和烃源岩成熟度有关。

4. 稳定碳同位素特征:致密砂岩气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反映了石油气的成因和演化历史。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的致密砂岩气体碳同位素δ13C值一般较高,显示出来自成熟烃源岩的特征。

总之,吐哈盆地丘东洼陷的致密砂岩气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包括烃源岩特征、成藏特征、气体组分特征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石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吐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吐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吐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吐哈盆地由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沉积盆地叠加复合而成,具有双层基底。

沉积盖层以中、新生界为主体。

按照“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点,可划分为五个构造单元、四个构造区。

盆地构造特征具有初期伸展,主要成盆期压缩的特点。

构造演化分为晚二叠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四纪三个演化阶段。

标签:吐哈盆地;构造特征;构造演化1 概述吐哈盆地富含煤炭资源,埋深浅于2000m的资源量达5300×108t,并且是一个煤成油盆地,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并称新疆三大含油气盆地[1,7]。

自晚石炭世形成以来,经历多次构造运动。

为了全面、系统对吐哈盆地煤炭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这里对吐哈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构造演化史进行了详细分析。

2 构造单元划分吐哈盆地内,中、新生界地层倾角多在20°~60°之间,逆冲断层、纵弯褶皱等挤压性构造发育,构造线展布以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南西向为主[2]。

以“南北分带,东西分块”为划分原则,可将吐哈盆地划分为五个一级构造单元和四个构造区。

分布为吐鲁番坳陷构造单元、艾丁湖斜坡构造单元、了墩隆起构造单元、哈密坳陷构造单元和南湖戈壁隆起构造单元;喀拉乌成构造区、博格达构造区、哈尔里克构造区和觉罗塔格构造区(图1)[2-4]。

3 吐哈盆地构造演化史吐哈盆地于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开始了盆地的发展,经历了晚二叠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四纪三个演化阶段(表1),形成了中、新生代地层叠合的内陆盆地[5-8]。

3.1 晚二叠世-三叠纪挤压型前陆盆地阶段晚二叠世-三叠纪时期,我国西北地区处于强烈的区域挤压构造环境(晚海西期构造运动、印支期构造运动)。

在此作用下,晚二叠世时期,新疆的古天山隆起,盆地内出现了中高山地形,导致盆地周缘博格达、哈尔里克、觉罗塔格三个造山带隆升,成为物源区。

同时,晚二叠世、三叠纪期间的强烈持续区域挤压应力作用过程,致使造山带山体沿盆缘深断裂向盆地方向发生了强烈的冲断推覆作用,结果盆地基底受到了冲断构造负荷作用发生沉降成为沉积区,最后形成挤压型前陆盆地。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张文朝赵岩李胜明常亮谭云冬(第一作者:高级工程师石油地质华北石油管理局河北任丘062552)摘要根据大量钻井剖面和地面露头的岩性、电性特征、沉积构造、岩石组构和含油性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吐哈盆地北部的砂砾岩储集层属扇三角洲成因,具有近物源、粗碎屑、窄相带和低成分成熟度等特点,存在以牵引流为主的沉积构造,发育有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等三个亚相及九个微相,并建立了相模式。

指出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和成藏条件,是本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主题词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冲积扇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模式油气远景第19卷第4期新疆石油地质V ol.19,N o.41998年8月XIN J IANG PET ROLEUM GE OLOGY Au g .1998曲流河三角洲类似曲流河曲流河距离远、坡降小沉积物细、砂泥为主湖盆长轴方向高30%~50%标志三角洲平原陆上相邻的相物源区至湖岸沉积物粒度物源与湖盆方向岩、矿成熟度砂砾岩百分比表1吐哈盆地扇三角洲与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区别T able 1Ma j or distin g uishin g m arkers of fan delta andmeander river delta in Tur p an 2H ami basin 扇三角洲冲积扇基岩山脉、冲积扇距离近、坡降大沉积物粗、砂砾岩为主陡侧低50%~70%收稿日期1998-03-03吐哈盆地已在西部托克逊凹陷陡侧的依拉湖扇三角洲辫状河道砂砾岩储集层中发现了工业油藏,在台北凹陷也发现了以扇三角洲为储集层的丘陵、巴喀和鄯勒油气田,说明吐哈盆地北部断褶带具有良好的成油条件和勘探前景,研究其沉积特征和储集性能,对开辟吐哈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通过吐哈盆地托参1、哈参1和柯5井等钻井剖面和依拉湖、柯柯亚、桃树园、煤窑沟、红旗坎和库莱等大量地面露头以及地震测线等资料,研究了扇三角洲形成的沉积、构造背景和沉积特征。

吐哈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赋存

吐哈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赋存

吐哈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赋存
吕锡敏
【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
【年(卷),期】2001(023)002
【摘要】吐哈盆地是具有双层基底的叠合盆地,被4个华力西期褶皱带围限。

根据残余盆地的特点,从盆地周边、基底和盖层相互影响的角度,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格局,将盆地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吐鲁番坳陷、艾丁湖斜坡、了墩隆起、哈密坳陷和南湖戈壁隆起,基底构造控制了这些构造单元的分布。

用构造区的概念探讨盖层构造发育规律与区域构造边界之间的成因关系,把盆地内部盖层构造分为4个构造区:喀拉乌成构造区、博格达构造区、哈尔里克构造区和觉罗塔格构造区,并进一步划分了二级构造带,讨论了背斜构造的主要类型、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

【总页数】5页(P75-79)
【作者】吕锡敏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北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2
【相关文献】
1.吐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J], 郭宏;顾少顺;范丽俊
2.大庆探区外围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资源赋存方式 [J], 刘文龙
3.中国西北部造山型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赋存 [J], 张建伟;杨占龙
4.西非被动大陆边缘含油气盐盆地构造背景及油气地质特征分析 [J], 刘祚冬;李江海
5.从地震信息看吐哈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 [J], 杨克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油气的相关研究

吐哈盆地油气的相关研究

吐哈盆地油气的相关研究[摘要]吐哈盆地是我国西部地区著名的小型盆地,形成于华力西期构造运动,主要有上二叠统、中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等3套生油层系,储集层主要为中、下侏罗统基准面旋回上升期沉积的砂岩,盖层以上侏罗统-第三系区域性或局部性盖层为主,经过运移之后主要形成断背斜、背斜和构造-岩性复合型等圈闭类型。

[关键词]构造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11-0300-01一、引言吐哈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历经了艰难的勘探过程,近十几年来有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取得了显著勘探成果。

吐哈盆地油气勘探截止到2000年底,先后发现39个正向构造带,440个圈闭,已探明150个圈闭额,共钻探井268口,发现前侏罗系和侏罗系两大含油气系统,7个含油气区带和23个油气田,建成350×104t 的原油生产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勘探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区域地质概况吐哈盆地位于新疆东部,发育有上二叠统、中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等3套生油层系,四周被华力西期褶皱带围限,其西北隅为北东东向的喀拉乌成褶皱带,北侧为北西西北东东向博格达褶皱带,东北侧为北西向的哈尔里克褶皱带,南侧为北西西向的觉罗塔格褶皱带。

上述4个华力西期褶皱带对盆地内二级构造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博格达褶皱带燕山期以来,向南强烈推覆,开始大规模上隆,控制着盆地北部的构造发育;哈尔里克褶皱带影响着盆地东北部的构造发育;喀拉乌成褶皱带叫盆地逆冲推覆,控制着盆地西北部的构造发育;觉罗塔格褶皱带从晚石炭世以来总体上处于隆起状态,存在着小幅度的区域性的沉降,影响着盆地南部的构造发育。

三、烃源岩发育盆地发育早期石炭系-下二叠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泥质岩、碳酸盐岩发育,构成盆地最下部的生油岩系;上二叠统、三叠系是双前陆坳陷沉积,湖相泥岩发育,生油岩条件优越,在盆地西部、东部、南部均有分布;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及湖相泥岩是盆地最上部的生烃岩系。

吐哈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吐哈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吐哈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李靖【摘要】吐哈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是该盆地重要的煤炭资源产出的层位.该时期内不仅煤层发育,泥/页岩、碳质泥岩以及暗色泥岩等有利于页岩气生成的岩性也大面积发育.八道湾组泥页岩发育,最大厚度达到200m,泥岩的有机碳含量均值达到了1.85%,干酪根类型以Ⅲ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已经达到了大量生气的阶段,岩石的石英含量较高,有利于后期开发的实施.按照各项条件的约束,圈定托克逊、吐鲁番、七泉湖一带为煤系页岩气远景区.为本区内页岩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期刊名称】《化工矿产地质》【年(卷),期】2014(036)003【总页数】7页(P145-151)【关键词】吐哈盆地;八道湾组;煤系页岩气;地球化学特征;远景区【作者】李靖【作者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化工地质调查总院,北京10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需求量与日俱增,常规能源的能源形势日趋紧张,因此寻求可以替代常规天燃气且储量相对丰富的非常规资源,才是缓解当前问题的当务之急。

随着页岩气在全球油气资源领域异军突起【1】,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步伐,已经成为世界主要页岩气资源大国和地区的共同选择。

我国北方地区煤系普遍发育,并且煤系中发育大套厚度很大的暗色泥页岩,碳质泥岩、暗色泥岩等,所以含煤岩系中具有页岩气发育的良好的地质条件。

立足国内,加快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2】,对于改变中国油气资源格局,甚至改变整个能源消费结构,缓解能源短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减少碳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4】。

1 区域地质及盆地发育概况吐哈盆地位于新疆东部,东西长660km,南北宽60~100km,总面积为53500km2,有效勘探面积35 000km2。

盆地内部煤炭、石油。

天然气均资源丰富。

吐哈盆地在褶皱基底上沉积了厚达近万米的二叠系—第四系,盆地煤系侏罗系是一套分布广、发育较齐全的一套沉积地层,该套沉积岩层主要为河湖相的碎屑岩和河沼及泥沼相煤系建造,总厚度约 4000 m,自下而上分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三间房组、七克台组及上侏罗统齐古组、喀拉扎组【5,6】。

吐哈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吐哈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吐哈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苟红光;张品;佘家朝;王志勇;林霖;张亦婷【摘要】通过对吐哈盆地生储盖组合配置、成藏模式等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认为吐哈盆地主要发育侏罗系西山窑组、八道湾组煤系烃源岩,以及二叠系桃东沟群湖相烃源岩,这2套烃源岩生油强度较大的地区均位于台北凹陷主体沉降区,具备形成大油田的烃源基础.盆地主要发育侏罗系、三叠系和二叠系等3套储层,侏罗系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粗砂岩,二叠系梧桐沟组、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储层主要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细砂岩、砂砾岩.侏罗系主要有正向分异、逆向分异、垂向分异及混合型等4种成藏模式;二叠系为侧向长距离运聚-古斜坡成藏模式;三叠系为源内垂向运聚-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模式.采用类比法、统计法、成因法及特尔菲加权法综合得到吐哈盆地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0.09×108 t,剩余资源量为6.07×108 t.通过地质评价、原油剩余资源量和剩余资源丰度的分布预测,提出了鄯善弧形带、鲁克沁—红连带、西部弧形带3个勘探方向及有利目标区.【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9(024)002【总页数】12页(P85-96)【关键词】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勘探方向;石油;吐哈盆地【作者】苟红光;张品;佘家朝;王志勇;林霖;张亦婷【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550 前言经过60多年的勘探,吐哈盆地发现了2套含油气系统,分别为以侏罗系水西沟群为烃源岩的上含油气系统和以二叠系桃东沟群为烃源岩的下含油气系统,揭示了以石炭系为烃源岩的潜在含油气系统。

吐哈盆地吐玉克油田油气成藏条件

吐哈盆地吐玉克油田油气成藏条件

吐哈盆地吐玉克油田油气成藏条件
黄志龙;冷胜荣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1998(019)005
【摘要】吐玉克油田主要由深部稠油油藏组成,原油密度大、粘度高、沥青质含量多、轻质组分沙,这些特征与成藏条件衣成藏过程密切相关。

通过对吐玉克油田的生、运、储、盖条件和构造演化史的分析认为,吐玉克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二叠系源岩,生排烃期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储集层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盖层为克拉玛依组上部厚达50 ̄170m的泥岩;圈闭构造为形成于晚三叠世末期的克拉玛依运动,经中-早期燕山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断背
【总页数】3页(P366-368)
【作者】黄志龙;冷胜荣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石油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吐哈盆地鲁克沁-玉北地区二叠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J], 苟红光
2.吐哈盆地吐玉克油田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J], 刘洪亮;周为新;谷会霞
3.吐玉克油田储层流体历史分析及油气成藏过程研究 [J], 黄志龙;董雪梅;柳广弟
4.吐哈盆地吐玉克深层稠油油田开发方式研究 [J], 赵健;徐君;崔英怀;杨文战
5.吐哈盆地吐玉克油田稠油成因及油源分析 [J], 黄志龙;张枝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特点及油气资源

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特点及油气资源

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特点及油气资源李勇;邵磊【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4(034)006【摘要】目的研究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发育特点及油气资源.方法采用沉积岩石学、沉积相分析及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本区侏罗系沉积环境及油气资源进行探讨.结果本区下、中侏罗统由灰、灰绿色含砾细粒沉积物组成,沉积环境以湖泊-沼泽相为主;上侏罗统由杂色粗粒沉积物组成,以山麓河流相环境为主及干旱气候为特征;砂岩主要属岩屑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源自盆地南北两侧;南侧觉罗塔格山是盆地的主要物源区,沉积物搬运方向总是由南向北,在盆地南部形成辫状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在盆地北部发育冲积扇三角洲堆积.结论本区侏罗系构成该盆地重要的生储盖组合.【总页数】5页(P698-702)【作者】李勇;邵磊【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河南石油勘探局,测井公司,河南,南阳,473132;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相关文献】1.吐哈盆地鲁克沁中西区侏罗系沉积特征 [J], 李逸群;鞠传学;张宪国2.应用成藏门限理论评价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 [J], 左胜杰;贾瑞忠;庞雄奇3.高分辨率层序格架下的陆相湖盆精细沉积体系研究r——以吐哈盆地西缘侏罗系—古近系为例 [J], 杨占龙;肖冬生;周隶华;黄云峰;黄小鹏;沙雪梅4.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侏罗系-古、新近系沉积体系与演化 [J], 吴青鹏;倪联斌;吕锡敏;靳继坤;宋海波5.“碟状”盆地沉积充填特点及油气聚集特征——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为例[J], 张尚锋; 张昌民; 李志军; 朱有信; 王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沙尔湖凹陷侏罗系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评价

吐哈盆地沙尔湖凹陷侏罗系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评价

供储集空间的同时也成为煤层气的主要渗流通道。
汇 报 提 纲
一、区域地质概况 二、煤层气成藏条件 三、煤层气储层特征
四、煤层气资源潜力
五、前期勘探效果(中石油) 六、结论及建议
三、煤层气储层特征
1、煤层厚度
沙尔湖煤田含煤1~31层,煤层总厚度309.27m,平均厚74.21m,含煤 地层平均厚约450m,含煤系数为16.5%。2009年3月,东疆煤炭资源勘查 项目在库木塔格-沙尔湖预查区发现了厚度为151.34 m的巨厚煤层,这是 目前东疆地区单层煤厚度最大的煤层。 沙尔湖煤田煤层具3个突出特征: 煤层巨厚,中部聚煤中心单煤层厚276.07m,总厚309.27m; 东部聚煤中心煤层直接沉积在二叠系(基底)之上;
二、煤层气成藏条件
3、封堵条件(顶、底板)
研究区煤层气顶、底板封盖性钻井揭示,西山窑组煤层的上覆地层 为泥岩、砂泥岩,有效厚度为275~458m,主煤层直接顶板岩性为泥岩、 粉砂质泥岩、砂岩、碳质泥岩,厚18~64m,底板岩性为细砂岩、泥质 粉砂岩、泥岩,厚11~30m,底板封盖能力相对较弱,但顶板有 18m厚 粉砂质泥岩和碳质泥岩封盖,封盖条件好。从区域上看,西山窑组煤层 向凹陷周边渐变为泥岩、高碳泥岩,煤层气藏具良好侧向封堵条件。
21.28~35. 97MPa,平均28. 63 MPa。
三、煤层气储层特征
4、含气性
• 沙试 1 井 22 块煤心样品测试显示,含气量较高,原煤含气量为 0.
73 ~3. 09 m3/ t • 埋深500 ~600m时,含气量1.5~3. 09 m3/ t;埋深1000 ~1200m时, 含气量可达3.6m3/ t以上 • 从凹陷边缘向深部位,煤层压裂梯度和录井气测全烃含量值均有增

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构造格局与油气成藏分布特点

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构造格局与油气成藏分布特点

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构造格局与油气成藏分布特点
李成明;苏传国;王文霞
【期刊名称】《吐哈油气》
【年(卷),期】2004(009)001
【摘要】与中浅层构造格局主要受前陆挤压盖层断裂及其相关构造的影响不同,
吐哈盆地深层前侏罗系构造格局主要受基底断裂控制。

二叠纪、三叠纪属于盆地形成演化初期,应力由松弛到挤压,由早、中二叠世分割性断陷到三叠纪广盆拗陷,沉积范围不断扩大,在三叠纪末受挤压应力作用,过渡到类前陆盆地发展时期,前侏罗系构造格局此时也基本定型,但在燕山期、喜山期受到了前陆盖层挤压构造体系的掩盖。

台北凹陷是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最主要的生烃区,其周围的库木、塔克泉、吐鲁番等凸起前缘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分布区;构造格局的控制断裂和不整合面是前侏罗系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和找油线索,并形成构造、地层-不整合、潜山等多种
类型的油气藏。

【总页数】4页(P1-4)
【作者】李成明;苏传国;王文霞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哈密839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
【相关文献】
1.吐哈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与分布预测 [J], 杨镱婷;张金川;黄卫东;唐玄;俞益新;尹腾宇;杨升宇;王广源
2.应用成藏门限理论评价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 [J], 左胜杰;贾瑞忠;庞雄奇
3.吐哈盆地南部前侏罗系地质结构与成藏条件 [J], 王武和;王加辉;梁浩;
4.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志留系油气成藏及分布特点 [J], 吕修祥;白忠凯;赵风云
5.渭河盆地前新生界分布的物探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J], 王红伟;刘宝宪;马占荣;李磊;李燕;金文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库木塔克凸起油气富集规律

吐哈盆地库木塔克凸起油气富集规律

吐哈盆地库木塔克凸起油气富集规律张进学;邓勇;索孝东;张旭峰【摘要】库木塔克凸起是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前侏罗系5大古凸起之一,是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最为富集的古凸起.因该区的成藏条件、成藏规律和勘探方向尚不是很清楚,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持续发育的古凸起既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同时也控制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分布和油气运聚的方向.通过研究,明确了前侏罗系成藏模式为砂岩侧向运移、剥蚀地层圈闭背景下发育的下生上储的构造-地层油藏;侏罗系成藏模式为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超覆地层圈闭背景上发育的下生上储的构造-岩性油藏.【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7(028)006【总页数】3页(P694-696)【关键词】吐哈盆地;库木塔克凸起;油气成藏规律;油气成藏模式【作者】张进学;邓勇;索孝东;张旭峰【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1062;东方公司,乌鲁木齐分院,乌鲁木齐,830016;东方公司,乌鲁木齐分院,乌鲁木齐,830016;东方公司,综合物化探事业部,河北,涿洲,072751;东方公司,乌鲁木齐分院,乌鲁木齐,83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1库木塔克凸起位于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中部,是一个发育于海西运动期,定型于印支运动期的北西倾没、东南抬升的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古凸起(图1)[1]。

自1995年艾参1井见到良好稠油显示之后,相继发现了鲁克沁克拉玛依组稠油油田、马场南下仓房沟群和七克台组稠油油藏、侏罗系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三间房组稀油油藏。

11年的勘探历程证实,该区主要存在两套含油气系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J、K/J1+2)、二叠系含油气系统(J2q、T2k、P3c、P2td);5套成藏组合:仓房沟群成藏稠油组合、克拉玛依组成藏稠油组合、七克台组稠油成藏组合、侏罗系稀油成藏组合和白垩系稀油成藏组合。

说明本区是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带。

吐哈盆地地质结构和油气聚集规律的新认识

吐哈盆地地质结构和油气聚集规律的新认识

要转化期和定型期, 早期受南缘的觉罗塔格山隆升逆 掩影响而在山前形成挤压挠曲, 北部博格达山挤压不 明显。 中晚期盆地近菱形, 类似拉分盆地的典型形态。 早#中侏罗世盆地开始稳定沉积, 当时地势差减小, 构 造活动减弱。中侏罗世( 主要是西山窑组沉积期) , 中 央隆起北缘发育北倾正断层, 造成正断层南侧地层剥 蚀或不发育, 断层北侧上盘地层巨厚, 并向北部山前 呈楔形加厚。推测中侏罗世早、 中期吐哈盆地以伸展 为主, 北部山前也可能发育持续活动的正断层。侏罗 世晚期( , 盆地北部挤压活动加强, 使基底抬 0$1#0$) 升, 沉积、 沉降中心向南迁移, 湖水变浅。而山系隆升 造成气候变干, 并由还原环境变为氧化环境。 侏罗纪末期的中燕山运动对全盆地影响很大, 造 成盆地明显萎缩, 前白垩系在丘东、 巴喀地区宽幅隆 起, 台北凹陷东部整个白垩系以抬升剥蚀为主, 或以 古隆起超覆沉积为主,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晚燕山运 动以后。早喜马拉雅运动以来, 全盆地受博格达山隆 升影响而加速沉降, 并且不均匀地沉积了巨厚的第三
"(" 台北凹陷各构造带特征 ( $)山体冲断楔形带 以往常用石炭系出露的界
线作为盆地的北部边缘, 即造山带的南缘。通过综合 分析, 本文把北部凹陷北缘( 核桃沟以东) 的三叠系、 二叠系露头区连同盆地西北缘的石炭系出露区, 在构 造上向盆地大幅度逆冲的山体部分都作为山体冲断 楔形带。因博格达造山带具有向南、 向北双向背冲的 ( ))第一排冲断褶皱带东分支 是由阿克塔什、 鄯勒、 照南红旗坎冲断褶皱带组成, 由东西向过渡到 北东东向展布。为受背冲的犁形断裂控制, 以中上侏
统、 白垩系、 第三系等也见到油气显示或发现油气田。 运、 聚过程分析 #() 生、 ( ")第一生烃期 台北凹陷多口单井埋藏史曲线 和多剖面埋藏恢复都反映了中晚侏罗世有一个加速 沉降期( 图 *) , 使中下侏罗统烃源 岩 ( 被快速 +",、 +)-) 埋藏。依照现今各井残存的侏罗系厚度, 推测中下侏 罗 统 烃 源 岩 当 时 在 " &../) &.. 0( 如 果 按 正 常 的 古地温在 #4(&1/’)(&15 +", 、 )&1 2 30 地温梯度计算, +)- 烃源岩几乎都没有达到生油门限。但是通过区域 地质分析得知,中燕山运动曾经使盆地整体抬升, 侏 罗系普 遍 遭 到 了 剥 蚀 , 剥 蚀 厚 度 #../&.. 0 ( 柯4井 丘东 # 井 #.. 0、 泉 " 井 #.. 0, 等) , 说明当时 *.. 0、 烃源岩实际埋深可能更大, 在 ) .../# ... 0(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
张文朝;赵岩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1998(019)004
【摘要】根据大量蝇剖面和地面露头的岩性、电性特征、沉积构造、岩石且构和含油性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吐哈盆地北部的砂压储集层属扇三角洲成因,具有近物源、粗碎屑、窄相带和低成分成熟度等特点,存在以牵引流为主的党性只构造,发育有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等三个亚相及和个微相,并建立了相模式,指出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澡客扇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具有良好的集储性能和成藏条件,是本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总页数】5页(P303-307)
【作者】张文朝;赵岩
【作者单位】华北石油管理局;华北石油管理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塔里木盆地库车东地区侏罗纪断陷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J], 刘小琼
2.沾化凹陷孤北油田古近系沙三段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储层意义 [J], 杨剑萍;赵卫卫;姜在兴
3.吐哈盆地克尔碱向斜构造特征与砂岩型铀矿目的层沉积相、微相及其找矿意义
[J], 姜美珠;聂逢君;张成勇;严兆彬;张鑫;乔海明;周伟
4.“碟状”盆地沉积充填特点及油气聚集特征——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为例[J], 张尚锋; 张昌民; 李志军; 朱有信; 王捷
5.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北部梅山组砂质碎屑流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J], 李安琪;叶绮;王真真;李明;陈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NWU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月,第34卷第6期,Dec.,2004,Vo l.34,No.6Jour nal of No rthw est U niv ersity (Natur al Science Edition)收稿日期:2003-12-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38060);海洋石油总公司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李 勇(1962-),男,辽宁海城人,南阳油田高级工程师,从事石油地质学研究。

#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特点及油气资源李 勇1,邵 磊2(1.中国石化集团河南石油勘探局测井公司,河南南阳 473132; 2.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 200092)摘要:目的 研究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发育特点及油气资源。

方法 采用沉积岩石学、沉积相分析及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本区侏罗系沉积环境及油气资源进行探讨。

结果 本区下、中侏罗统由灰、灰绿色含砾细粒沉积物组成,沉积环境以湖泊-沼泽相为主;上侏罗统由杂色粗粒沉积物组成,以山麓河流相环境为主及干旱气候为特征;砂岩主要属岩屑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源自盆地南北两侧;南侧觉罗塔格山是盆地的主要物源区,沉积物搬运方向总是由南向北,在盆地南部形成辫状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在盆地北部发育冲积扇三角洲堆积。

结论 本区侏罗系构成该盆地重要的生储盖组合。

关 键 词:沉积环境;沉积相;侏罗纪;烃源岩;吐哈盆地中图分类号:P5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4Ú(2004)06-0698-05 吐哈盆地是镶嵌在天山褶皱带内的大型山间盆地,为新疆三大盆地之一,呈东西向展布于新疆东部,面积约5万km 2。

其北部、东北部分别与博格达山和哈尔里克山相连,南部为觉罗塔格山。

盆地的主力拗陷是吐鲁番拗陷,目前发现的油气储量绝大部分分布在该拗陷中。

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多期板块碰撞挤压的前缘地带,自二叠纪盆地形成以来,遭到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经历了复杂的、多旋回的沉积构造演化历史,沉积层序发育。

勘探表明:侏罗系是吐哈盆地重要的烃源岩,也是最重要的油气储集层[1,2],因此研究该时期盆地的沉积环境对本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大量野外观察测定的基础上,对该盆地侏罗系的沉积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恢复岩相古地理,并对其油气资源等作一尝试性探讨。

1 地层与沉积特征侏罗系是吐哈盆地中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沉积地层,也是盆内最重要的烃源岩[3]。

地层由水西沟群及艾维尔沟群组成,与下伏三叠纪地层呈平行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自下向上分为八道湾、三工河、西山窑、三间房、七克台、齐古及喀拉扎7个组,累计厚度2200m 左右。

其中,在下、中侏罗统中含有Farganoconcha sp.,Sibiriconcha sp.,Margari -tif er a sp.;Coniop teris hy menop hylloides,Phoeni -top teris mancharica,Cladophlebis sp.等;在上侏罗统中有Szechuanosaurus cf.camp i,Chiayusaur us lacustr is,及Podoz am ites lonceolatus 和Sp henop teris sp.等化石[4]。

1)八道湾组。

由灰绿、灰白色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深灰色泥岩夹厚层煤层组成。

砾岩呈透镜状分布,颗粒支撑,分选良好,具平行及槽状交错层理;砂岩及砾状砂岩中平行及槽状交错层理极为发育,单层厚度80~100cm,延伸稳定,可达数百米。

在砂岩层底部偶见小的砾岩透镜体,其厚度常小于50cm ,宽1~2m,其内砾石粒径常小于1cm,含较多泥砾,为河道内滞留沉积的产物(见图1,A)。

在盆地内部,深灰色细粒沉积物构成八道湾组的主体,反映了湖泊-沼泽相沉积环境[5]。

2)三工河组。

为灰色、灰黑色泥岩夹粉砂岩、砂岩及灰岩,局部含煤层及煤线,主要为湖泊及湖泊-沼泽相沉积。

在盆地边缘发育湖相三角洲沉积(见图1,B)。

3)西山窑组。

为灰色泥岩、煤层、粉砂岩及页岩夹砂岩,含煤丰富,大部分为曲流河漫滩沼泽相沉积(见图1,C)。

河道砂体厚达10~20m,宽约百余米,具正粒序,槽状及板状交错层理发育,波痕常见。

决口扇砂体呈10m 左右宽的透镜状,厚度小于2m,与周围泥页岩界线分明。

堤外泥岩及粉砂岩富含有机质及植物根茎,部分树木根茎直径可达60cm ,表明西山窑组沉积时气候湿润,植物繁茂,而漫滩沼泽相则是泥炭生成的重要环境[5]。

图1 下、中侏罗统典型沉积层序示意图F ig.1 T ypical stratigraphic section of the L ower and M iddle JurassicA 八道湾组辫状河沉积,可见河道内滞留沉积B 三工河组湖相三角洲沉积C 西山窑组曲流河及漫滩沼泽相沉积4)三间房组及七克台组。

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砾状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含煤层及煤线,在盆地中部,碎屑粒度由南向北逐渐变细。

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主要形成于湖相及湖泊沼泽相环境,部分砂岩则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见图2,A)。

七克台组上部出现大量紫红色泥岩,几乎不含化石,反映中侏罗末期沉积气候由湿润转为干旱[6]。

5)上侏罗统齐古及喀拉扎组。

古湖泊面积明显减小,沉积地层在盆地东部缺失,地层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减薄,沉积物粒度变细,主要为一套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红色、紫红色泥岩及砂岩沉积。

在盆地边缘发育较多的砾岩及砂砾岩[7],为冲积扇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见图2,B)。

2 砂岩碎屑类型砂岩在吐哈盆地侏罗系地层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该盆地油藏体系中重要的储层。

砂岩总体分选中等,颗粒磨圆较好,以次圆状为主,杂基含量一般6%~12%,以孔隙式胶结为主。

胶结物含量0%~35%,一般小于10%,主要由方解石、硅质、高岭石、沸石及硬石膏组成,部分样品有方解石化现象。

砂岩主要属岩屑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少量属贫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部分为杂砂岩。

据研究,从二叠纪到第三纪砂岩成分明显随时间而发生改变,砂岩成分成熟度明显提高[6]。

砂岩碎屑按类型分为石英(Q )、长石(F)、岩屑(L)三大类[8]。

碎屑中石英平均含量23%左右,又可分为单晶石英及多晶石英两种类型。

单晶石英表面干净,部分具熔蚀结构,显示源自火山岩区;少量具强波状消光的石英颗粒应来自侵入岩或变质岩区。

多晶石英常由3~4个不定向的石英晶体构成,波状消光强烈。

长石碎屑平均含量约21%,可分为碱性长石和斜长石,一般呈次棱角状,表面较干净,部分具有钠)699)第6期 李 勇等: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特点及油气资源黝帘石化、高岭石化及方解石化。

岩屑组分在本区砂岩中含量极为丰富,约56%左右,种类繁多,分属于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碎屑是砂岩岩屑中的重要组分,占岩屑组分的90%以上,主要为各种喷出岩,如凝灰岩、英安岩、安山岩及玄武岩等。

侵入岩岩屑相对较少,仅见少量花岗岩及辉绿岩岩屑。

沉积岩岩屑含量相对较低,仅占岩屑组分的2%左右,主要由泥质岩、粉砂岩及碳酸盐岩组成。

变质岩岩屑约占岩屑组分的7%,主要为石英岩、脉石英、片岩及千枚岩。

图2 上侏罗统典型沉积层序示意图F ig.2 T ypical stratigr aphic section of the U pper Jurassic A 七克台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 B 齐古组冲积扇沉积3 沉积环境分析侏罗纪是吐哈古湖发育范围最广的时期。

证据显示:博格达山在早、中侏罗世尚未隆起,为沉积区,盆地沉积中心在北部台北凹陷,接受了巨厚的细粒沉积,地层主要由灰绿色细粒含煤岩系组成,沉积连续,形成于湖泊-沼泽环境中,在盆地北部发育有中深湖沉积(见图3,A);早中侏罗世沉积物搬运方向由南向北,盆地中部的碎屑粒度也由南向北逐渐变细,显示盆地南部觉罗塔格山为盆地主要物源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晚侏罗世早期;在喀拉扎组沉积时,地层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减薄,碎屑粒度逐渐变细,盆地北部边缘发育大量冲积砾岩,中深湖沉积主要发育在盆地西侧托克逊地区(见图3,B),显示在晚侏罗世后期沉积物应来自盆地北部源区,地层由杂色粗粒碎屑岩组成,为干旱气候条件下山麓河流环境的产物[5]。

4 油藏地质条件侏罗系是该盆地中最重要的烃源岩,同时又发育有良好的储集层及盖层,构成一套完整的油藏生储盖组合[9]。

烃源岩是中、下侏罗统以湖泊-沼泽相为主的煤及煤系泥岩,TOC 含量为煤岩158~179kg/t,煤系泥岩1.65~4.12kg /t,都达到中等烃源岩标准。

在成岩作用、深成热解作用和后成岩作用过程中,烃源岩的热演化改变了有机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这些性质可作为成熟作用的标志[10]。

镜质体反射率(R o)能直观反映出干酪根热演化程度,通常成熟烃源岩Ro 值大于0.6,未成熟烃源岩R o 值小于0.6。

吐哈盆地煤系烃源岩母质类型以腐殖型为主,R o 值0.5%~0.9%,为成熟烃源岩,并具有早生早排的成烃特征[9]。

油藏储集体主要为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具低孔、低渗的特征。

吐哈盆地呈南缓北陡的不对称形态,沉积物具有南、北两大物源区,侏罗纪时在盆地北部陡岸一侧发育较多的扇三角洲叠合砂体,在南部缓岸则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成为含油气系统的主要储集体。

河流砂体的最大特点是横向变化快,单砂层连通性差,在垂向上砂、泥岩交互叠置,侧向上砂层组也叠合连片,加之柔性的岩屑含量高,易于发生塑性变形而堵塞孔隙,造成砂体物性以低孔、低渗为主,且非均质性强的特点,给油气开发带来困难。

侏罗纪时期,吐哈盆地湖泊广布,接受了大量泥质沉积物,发育在盆地两侧的三角洲叠合砂体常被泥质沉积物阻隔,形成良好的圈闭。

发育良好的泥岩层主要为中侏罗统七克台组和上侏罗统齐古组的巨厚泥岩,岩层厚度达700~1100m,构成了良好的区域性油气盖层。

5 结 论侏罗纪是吐哈古湖发育范围最广的时期,形成了一套由砾岩、岩屑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以及深灰色泥岩夹厚层煤层组成的巨厚沉积,以湖泊-沼泽相沉积环境为主。

早中侏罗世沉积物搬运方向由南向北,盆地中部的碎屑粒度也由南向北逐渐变细,在盆地北部发育有中深湖沉积,显示盆地南)700)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4卷部觉罗塔格山为盆地主要物源区。

晚侏罗世喀拉扎组沉积时,地层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减薄,碎屑粒度逐渐变细,盆地北部边缘发育大量冲积砾岩等扇三角洲沉积,中深湖沉积主要发育在盆地西侧托克逊地区,显示晚侏罗世后期沉积物应来自盆地北部源区,气候由早中侏罗世的湿润多雨转为晚侏罗世的干旱炎热。

吐哈盆地侏罗系自身构成一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烃源岩是中、下侏罗统以湖泊-沼泽相为主的煤及煤系泥岩,储集体主要为盆地两侧发育的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而盖层则为中侏罗统七克台组和上侏罗统齐古组的巨厚泥岩,这种自生自储的油藏模式在吐哈盆地较为普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