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子化学介绍
超分子化学
一、超分子化学的概述1973年,D.J.Cram报道了一系列具有光学活性的冠醚,可以识别伯胺盐形成的配合物;分子识别的出现为这一新的化学领域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之后它进一步延伸到分子间相互识别和作用,并广泛扩展到其它领域,从此诞生了超分子化学。
超分子化学的概念和术语是在1978年引入的,作为对前人工作的总结和发展。
1987年,Nobel化学奖授予了C.J.Pederson、D.J.Cram和J.-M.Lehn,标志着超分子化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超分子化学的重要意义也因此被人们更多的理解。
[1]超分子化学是关于若干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包括氢键、主客体作用、疏水疏水作用、静电作用、堆积等作用结合在一起构筑的、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一定组织性的整体化学超分子化学的定义可由下图所示图一:从分子化学到超分子化学:分子、超分子、分子和超分子器件由上图所示分子化学是基于原子间的共价键,而超分子化学则基于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质依靠分子间键缔合,所以超分子化学也可以被定义为分子之外的化学。
图二:分子与超分子由弱相互作用加和形成强相互作用,由各向同性通过定向组合(选择性)形成各向异性,这是分子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分界线。
超分子化学不是靠传统的共价键力,而是靠非共价键的分子间作用力,如范德华力,即由分子内的永久偶极、瞬间偶极和诱导偶极在分子间产生的静电力、诱导力和色散力的相互作用,此外还包括氢键力、离子键力、阳离子一二和叮一二堆集力以及疏水亲脂作用力等。
一般情况下,它是几种力的协同、加和,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选择性,其总的结合力强度不亚于化学键。
正是这些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协调作用(协同性、方向性和选择性决定着分子与位点的识别。
[2] 超分子化学并非高不可攀,有许多超分子结构都处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的结构类似于圆弓西方把轮烯比为东方的算盘,索烃是舞池中的一对舞伴,C60建筑物,环糊精和当今的激光唱片一样有同样的功能--储存和释放信息,DNA双螺旋则与早餐的麻花形状相似。
超分子化学
例3: 三苯基磷磺酸钠盐环糊精组装
三苯基磷磺酸单钠盐和
β- 环糊精相互作用,三 苯基磷磺酸钠盐被作为客体和环糊精发生了自组 装.
6、 超分子研究的基本问题
目前超分子化学研究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各种弱相互作 用的方向性和选择性如何决定分子间的识别及分子的 组装性质。其中包括更基本的科学问题,如弱相互作 用的本质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如何进行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则: (a)强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弱相互作用的本质及 规律; (b)和通过组装与识别相互作用来构造高级结构、设计 功能器件及分子机器要加强研究。
自组装技术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在合成材料或制备功能体系时,科技工作者可以在更广的 范围内选择原料; (b)自组装材料的多样性,通过自组装可以形成单分子层、膜、 囊泡、胶束、微管以及更为复杂的有机/无机、生物/非生物 的复合物等其多样性超过其他方法所制备的材料; (C)多种多样、性能独特的自组装材料将被广泛应用在光电子、 生物制药、化工等领域,并对其中某些领域产生未可预知的 促进作用; (d)自组装技术代表着一类新型的加工制造技术,对电子学等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超分子的结构化学
(1) 能量降低因素 超分子体系和其他化学体系一样,由分子形成稳 定超分子的因素,在不做有用功能时,可从热 力学自由焓的降低(△G<0)来理解: △G= △H-T△S △H为焓变,代表降低体系能量的因素; △S为体系熵增的因素
分子聚集在一起,依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客体 间通过非共价键缔合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形成。 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同时也 是降低超分子体系能量的主要因素:
分子识别主要为离子客体识别和分子客体 识别,依靠非共价键的分子作用力。
什么是超分子化学
什么是超分子化学
超分子化学是一门研究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组装和形成的复杂有序且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集合体的科学。
它超越了传统分子的概念,涵盖了多种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力相互作用缔结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
超分子化学被认为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密切相关。
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超分子化学(主-客体化学)和超分子有序组装体化学。
其中,超分子化学主要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通过分子间力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
这种相互作用包括氢键、范德华力、疏水相互作用等。
超分子体系可以表现出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自组装、分子识别、催化等。
环糊精(cyclodextrins)和激光唱盘(CD)是超分子化学中的典型例子。
环糊精是一类具有环状结构的碳水化合物,能够与各种客体分子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实现药物缓释、催化剂固定等功能。
激光唱盘(CD)则是利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信息存储和读取的例子。
超分子化学在材料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材料科学中,超分子体系可以用于制备具有特定性能的聚合物、液晶、纳米材料等。
在生物学中,超分子化学研究生物体内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
在环境科学领域,超分子化学可以为污染治理提供新型方法和技术。
总之,超分子化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探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组装规律,以实现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
它不仅丰富了化学的基本理论,还为实际应用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超分子化学
芳环堆积的三种形式
1. 超分子化学简介
氢键 (D—H…A)
强氢键:O—H … O/N,键长 1.5-2.2 Å, 键角 140-180 弱氢键:C—H … O/N,键长 2.0-3.0 Å, 键角 120-180 氢键本质:静电力、特殊的范德华力 特点: 具有方向性、饱和性
氢键基本型式
J. AM. CHEM. SOC. 2003, 125, 6882-6883
4. 配合物中的弱键作用
弱键的判断
通过从晶体结构数据归纳获得的4套半径数据(离子半径、共价半径、金属原子半 径、范德华半径)来研究化合物的成键特征是配位化学中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 两原子间距离小于范德华半径 之和、大于三种化学键的键长,即可认为形成了弱键。 弱键(weak bonding)、半键(semibonding)、非键(nonbonding)、短接触 (short contact)、次级键(secondary bonding)
2.89Å Ag的范德华 力半径和: 3.40-3.44Å
Au…Au之间的亲金作用
[Ag2(C8H6N2)2] · 2ClO4中的Ag…Ag作用
4. 配合物中的弱键作用
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双核Cu中心,d(Cu…Cu)=2.50Å
讨论
在超分子结构构造中,分子间作用力是研究的重点。这些作用力主要包括哪 些?如何判断它们是否存在?
4. 配合物中的弱键作用
共价半径
Hg(II)-N距离的统计分布
卤素Hg(II) 配合物的过渡态——以弱键为特征的中间体/活化配合物
4. 配合物中的弱键作用
金属原子与配位原子间的弱键作用
[Hg(hmt)1/2Br2]n (hmt=六次甲基四胺)
超分子化学及应用前景
超分子化学及应用前景超分子化学是一种研究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分子、离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超分子化学的基本理论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包括氢键、离子-电荷相互作用、范德华力、π-π相互作用等。
超分子化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例如药物设计,纳米材料制备,生物分子识别等。
下面将从分子自组装、生物分子识别以及纳米材料制备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前景。
一、分子自组装分子自组装是超分子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分子自组装是指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自发地组装成二维、三维超分子结构的过程。
分子自组装是一种特殊的超分子化学过程。
分子自组装的最大特点是能自我识别和自我组装。
分子自组装具有高效、低成本、低毒性、可控性和易复现等优点,因此在纳米材料设计、药物输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纳米材料制备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分子自组装法可以制备出具有特殊性能的金属纳米粒子、二维纳米材料、三维立方体纳米晶体等。
这些纳米材料在电子学、催化剂、能源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生物分子识别超分子化学的另一个应用领域是生物分子识别。
生物分子识别是指分子通过相互作用识别和结合特定的生物分子。
生物分子识别在药物设计、疾病诊断、生物传感器以及基因识别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药物研发方面,生物分子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子的设计和发现。
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和生物分子识别技术,可以设计出特定结构和特定作用的药物分子,具有高效性、低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
例如,利用共价键和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可以设计出智能型药物释放系统,具有对肿瘤局部性治疗的独特优势。
三、纳米材料制备纳米材料制备也是超分子化学的重要应用领域。
纳米材料是一种尺寸在纳米级别的材料,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量子效应等特殊性质。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非常多样,其中,超分子化学在制备纳米材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可以制备出细胞膜样纳米结构、多层空心球体结构、纳米管结构等新型纳米材料。
超分子化学
超分子化学的分类、性质以及研究前景一、超分子的概述超分子化学由于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化学学科,它是基于冠醚与穴状配体等太环配体的发展以及分子自组装的研究和有机半导体、导体的研究进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Lehn给超分子化学起了这样一个定义:“超分子化学是超出单个分子以外的化学,它是有关超分子体系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超分子体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通过分子间超分子作用联接起来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实体或聚集体”。
超分子化学(Chemistry)是在分子和原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和其应用、制备,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单位。
分子化学是基于原子间的价键,是共价键化学。
然而,分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分子问的相互作用中,如范德华(vander Waals)力(包括离子一偶极、偶极一偶极和偶极一诱导偶极相互作用)、静电力、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等,这些作用力统称为非共价键力。
这些非共价键力弱于共价键力,但是分子之间几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的强度却不次于化学键,其在生命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超分子化学(Supramolecular Chemistry)就是以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力键合起来的复杂有序且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聚合体的化学。
可以说超分子化学是共价键分子化学的一次升华、一次质的超越,因此被称为是“超越分子概念的化学”。
打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超分子比作足球队的话,那么球队的每个成员就是一个分子,一个有组织的足球队的表现并不是单个球员表现的简单加和,而是作为一个有序的聚合体,具有远远超过单个成员简单加和的更特殊和更高级的功能。
超分子体系所具有的独特有序结构正是以其组分分子间非共价键若弱相互作用为基础的。
一般认为,超分子体系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力主要指范德华力(包括静电力、诱导力、色散力和交换力)、氢键、堆砌作用力几种形式。
基于金属-有机配合物设计与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新型配位聚合物及超分子化合物是晶体工程学的重要目标。
超分子化学概念
超分子化学概念
超分子化学是一门研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在超分子化学中,重点研究分子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离子作用等,并利用这些相互作用来设计、合成和调控具有特定功能的超分子体系。
超分子化学的重要概念包括分子识别、自组装和分子承载。
分子识别是指分子之间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和范德华力,实现对特定配体结构的识别和选择性结合。
自组装是指在适当的条件下,分子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自发地组装成稳定的超分子结构,如聚集体和晶体。
分子承载是指一种分子能够通过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容器结构,使其他分子能够进入其中并被固定或释放出来。
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其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
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材料科学、药物设计、化学传感器、催化剂设计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应用价值。
超分子化学简介
(b)金刚烷型
接点 (CH2)6N4 和CBr4
连接棒 N····Br
两套网格互相穿插: (CH2)6N4·CBr4晶体
(c)四方格型
[Ag9(Me2bpbpz)6](CF3SO3)9 晶体中的 [Ag9(Me2bpbpz)6] 9+网格
6.8、应用
1. 相转移
KF不溶于有机溶剂,但溶于冠醚的乙腈溶液,放出F-,使F -置换Cl-反应进行。
是由分子间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将分子结合 和组织在一起,形成比分子本身要复杂得多的 化学物种。
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分子社会行为和分子间键的化学. 经典化学中 分子中的键是共价键(或配位键).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超分子化学 淡化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催化科学,材料科学相互 之间的界限,着重强调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将四 大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有机的合 为一个整体,融会贯通.从而为分子器件、材料学和生命科学的发 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并提出了二十一世纪化学发展的一个 重要方向.
(c)M-L配位键 金属原子和配位体间形成的共价配键为主
(d) 疏水效应:溶液中疏水基团或油滴互相聚集, 增加水分子间氢键的数量。
(e)···· 堆叠作用
面对面
边对面
(f)诱导偶极子-诱导偶极子的作用 即色散力:范德华力
2. 熵增加因素
(a)螯合效应:由螯合配位体形成的配合物比相同配位 数和相同配位原子的单啮配位体形成的配合物稳定的效 应。
生物医学的应用
基因载体
❖与许多重要蛋白质和生物组装分子的大小及形状很匹配。 ❖PAMAM生理条件下为聚阳离子,且有很好的溶解性,
末端胺基很容易与DNA 中的带负电的磷酸基相互作用。 ❖内部有空腔,促进DNA结合的复合物的稳定性。
有机化学中的超分子化学
有机化学中的超分子化学超分子化学是现代有机化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由分子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
超分子化学的出现,为我们揭示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也为有机化学带来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介绍有机化学中的超分子化学,包括其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超分子化学的基本原理超分子化学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包括分子间的氢键、范德华力、电子转移等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合适的分子设计和选择来实现特定结构的组装和稳定。
超分子化学研究的重点是在高度自组装的体系中设计和构筑功能材料、纳米结构和生物分子。
二、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方法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分子识别、自组装、化学传感和功能材料研究等。
其中,分子识别是超分子化学的基础,通过选择性结合和配位作用,实现对特定分子的识别和分离。
自组装是超分子化学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分子通过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形成有序结构,如聚集体、纤维等。
化学传感是超分子化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利用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来实现对特定物质的检测和分析。
功能材料研究则将超分子化学应用于材料科学领域,设计和制备具有特定性能的新材料。
三、超分子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超分子化学在有机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利用分子识别和自组装原理,可以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分子,用于催化反应、分子识别和有机合成。
此外,在有机杂化材料和分子电子领域,超分子化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有机分子的自组装,可以构筑出具有特定功能和性能的杂化材料,并用于光电器件、传感器和存储材料等方面。
四、超分子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研究超分子化学与生物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叉研究。
例如,在生物大分子的识别、组装和功能等方面,超分子化学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化合物,可以模拟生物体系中的分子识别和自组装过程,从而实现对生物过程的理解和仿生研究。
超分子化学
―超分子‖(supramolecular)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出现,但在科学界受到重视却是50年之后了.超分子化学可定义为/超出分子的化学,是关于若干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具有较高复杂性和一定组织性的整体的化学.在这个整体中各组分还保持某些固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又因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或扰动而表现出某些整体功能.超分子体系的微观单元是由若干乃至许许多多个不同化合物的分子或离子或其他可单独存在的具有一定化学性质的微粒聚集而成.聚集数可以确定或不确定,这与一分子中原子个数严格确定具有本质区别,把多个组分的基本微观单元聚集成超分子的凝聚力是一些(相对于共价键)较弱的作用力.如范氏力(含氢键)亲水或憎水作用等. 超分子化学的发展特别要提到三个人,Pederson C,Cram D J和Lehn J M,他们分享了1987 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7 年Pederson 等第一次发现了冠醚。
他原先想合成的是一个非环聚醚(多元醚),但在纯化过程中分离出极少量产率仅0.4%的丝状有纤维结构并不溶于羟基溶剂的白色晶体。
受好奇心驱使,他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它是一种大环聚醚,即命名为冠醚,它是由于非环聚醚前体与碱金属离子配位结合,阳离子使配体预组织后更有利于环化而形成的。
这可以说是第一个在人工合成中的自组装作用。
Pederson 诺贝尔演说的题目就是―冠醚的发现‖,他提到要是当年忽略了这种并非期待的杂质,他可能就与冠醚失之交臂。
Cram 诺贝尔演说的题目是―分子主客体以及它们的配合物的设计‖。
他受到酶和核酸的晶体结构以及免疫系统专一性的启发,从1950 年代起就想设计和合成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来模仿自然界存在的一些化合物的功能,他认识到高度结构化的配合物是中心,Pederson 的工作一发表,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入口,由此开展了系列的主客体化学的研究。
主客体也就是生物学中常采用的受体与基质,它们间的作用是典型的自组装作用。
超分子化学简介
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研发
针对规模化生产中的难题,未来将加大研发力度,寻求高 效的超分子化学规模化生产技术。
理论研究的突破
随着计算科学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在超分子化学的理论 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建立更为精确的理论模型来指导实验 研究。
拓展应用领域
超分子化学在药物传输、生物成像、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 泛的应用前景,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为人类社 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02
超分子的结构与组装
超分子的结构
分子识别
超分子通过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 力(如氢键、π-π相互作用、范 德华力等)实现识别与组装,形
成有序的超分子结构。
动态性
超分子结构具有动态性,可以在一 定条件下进行可逆的组装与解组装, 实现结构的自适应与调控。
多样性
超分子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单体分子 组成,形成具有丰富结构和功能的 超分子组装体。
超分子的组装
01
02
03
自组装
超分子通过分子间的弱相 互作用力自发地组装成有 序的结构,无需外界干预。
受控组装
通过外界条件的调控(如 温度、pH值、离子强度 等),实现对超分子组装 过程和结构的控制。
人工设计与构建
通过人工设计和合成特定 功能的单体分子,实现具 有预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 子组装体的构建。
详细描述
超分子化学突破了传统分子化学的界 限,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自组装过 程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分子间的识别 、组装、传递和调控机制。
特性
总结词
超分子化学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的特点。
详细描述
超分子体系由多种不同类型的分子组成,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结构 和功能。同时,超分子体系具有动态性,可在外界刺激下发生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此外,超分子体系还能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有序的结构和功能。
超分子化学略讲
超分子化学略讲超分子化学是一门研究超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化学学科,它涉及到超分子有机、无机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
超分子化学以生物大分子为启示,研究各种分子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组装结构。
在这些结构中,分子间相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弱相互作用力的范德华力、氢键和离子对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形成了分子间的力场,使分子间在空间上得以组合成自我组装的结构,并呈现出新的物理、化学性质。
这种结构被称作“超分子结构”。
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方向非常广泛,包括了自我组装、分子识别、分子模拟、分子机器、分子承载体等多个方面。
其中,分子识别是超分子化学的重要分支。
分子间相互作用(如氢键、共价键等),使得分子能够相互识别并耦合形成一个较大的超分子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组装是超分子化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自我组装是指一组相互作用的分子,在外部条件的作用下自动形成高度结构化和化学功能化合物的过程。
这种自我组装可以在大气压和温度下通过液相、固相或气相方式进行,因而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自我组装体系的形成依赖于多种因素,包括分子间相互作用、溶剂效应、温度、压力等。
分子机器是超分子化学的又一个重要分支。
分子机器是指一种能够将分子间的势能转化为机械运动的分子系统,由分子间相互作用构成。
它们通常是由分子构建而成的,但比分子更大,比组织更小。
分子机器还可以通过光、电、磁场等外部信号的作用实现控制。
因此,分子机器具有高效、经济和环保等优点,将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分子承载体也是超分子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特定的分子结构可以提供一种容纳其他分子的空间,从而形成承载体。
分子承载体可以把药物、光源、光敏物等包装在里面,以实现高效率的传递、释放和反应。
这些承载体可以在各种方面应用,如药物运输、光敏材料、发光等领域。
总之,超分子化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学科,涉及到许多方面,如自我组装、分子识别、分子机器、分子承载体等等。
通过研究超分子结构和性质,我们可以提高新材料的合成效率,设计新型分子机器,并开发出更有效、更环保的药物等。
超分子化学
前景
前景
超分子化学超分子化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子识别,分为离子客体的受体和分子客体的受体;环糊精; 生物有机体系和生物无机体系的超分子反应性及传输;固态超分子化学,分为晶体工程、二维和三维的无机络; 超分子化学中的物技术的应用。现代化学与 18、19世纪的经典化学相比较,其显著特点是从宏观进入微观,从静态研究进入动态研究,从个别、细致研究发 展到相互渗透、相互的研究,从分子内的原子排列发展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超分子化学淡化 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和材料化学之间的界限,着重强调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将四 大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而为分子器件、材料科学 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且为21世纪化学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向。
谢谢观看
发展简史
发展简史
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C.J Pedersen (佩德森)、J.M Lehn (莱恩)、D.J Cram (克来姆)三位化学家, 以表彰他们在超分子化学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工作。1967年Pederson等第一次发现了冠醚。这可以说是第一个发现 的在人工合成中的自组装作用。Cram和Lehn在Pedersen工作的启发下,也开始了对超分子化学的研究。从此之后, 超分子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快速发展起来。
超分子
超分子
作者: [英]J.W.斯蒂德、J.L.阿特伍德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6年07月
ISBN: 7-5025-8697-0开本: 16开 类别:综合化学化工,有机化学化工,物理化学,高分子科学工程页数: 528页 简介
《超分子化学》详细阐述了与超分子体系相关的概念、术语与命名,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几乎所有重要的超分 子化学体系。从超分子体系的功能角度出发,分别介绍了阳离子络合主体、阴离子络合主体、中性络合主体,晶 体工程、自组装、分子器件、生命现象和生物模拟等分支领域。涉及的超分子主体有冠醚、环糊精。杯芳烃。索 烃,轮烷、环番。树枝状大分子等。系统全面。除了介绍超分子化合物的组装和合成方法之外,还介绍了超分子 结构化学和超分子物理化学方法,有助于开拓研究思路。
超分子化学
分子受体设计
设计原则(1)大的接触面积,如空腔,互补.大 环配体受体. (2)刚性与柔性的平衡.a受体的稳定性需要 刚性分子结构b识别过程的变换,调控,协 同作用等需要柔性 (3)氢键的作用在分子识别过程中非常重要 (4)π堆积提供了平面杂环低物的识别 (5)酶催化依赖于配位作用与过渡态的稳定 性
球形识别特点
1.强的作用,如氧对碱金属离子(AC)的作用 2.结构互补,空穴等 3.立体比平面有更强的选择性,二,三,四环 选择性不同
多氮杂、多硫杂配体、过渡金属离子识别
特点:1.配位作用N 、S对过渡金属的配 位,具有更强的选择性
2.结构互补,穴状配合物。谱学,磁学。
3.立体选择性
分子产物中的结构单位,而不等同于反应物的作用基团。
超分子合成子把分子片的化学特征和几何识别特征结合在 一起,即把明确的含蓄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内容包含在内。
合成子:用已知的或想象的合成操作所能形 成或组装出来的分子中的结构单位。
超分子合成子:用已知的或想像的、包含分 子间相互作用的合成操作所能形成的超分 子中的结构单位。 利用氢键的识别,设计超分子合成子是超分 子化学的重要内容。
下面列出几个以氢键结合的合成子:
一 些 有 代 表 性 的 超 分 子 合 成 子
分子识别:受体对底物的作用 受体结构储存信息(1)尺寸,形状等(2)构象, 手性(3)结合点性质,电子性质(电荷,极性, 极化力,范德华力)等 识别过程----信息的储存和读取过程
识别条件:受体和底物 (1) 结构互补 (2)作用力互补 (3) 有较大的接触区域 A:多个作用点,B:大区域的强结合 (4)介质效应,疏水,亲水作用 (5)作用力协同作用
分子间的三点作用类型包括氢键,偶极相互
超分子化学简介.ppt
24.62 34.57 30.35 25.33
12
冠醚对碱金属离子的识别
冠醚的空腔直径和碱金属离子的体积是否匹配有关
冠醚 12-c-4 15-c-5 18-c-6 21-c-7 24-c-8
内腔直径/pm 120~150 170~190 260~320 340~430 >400
阳离子 Li+
Na+ K+ Rb+ Cs+
28
通过氢键Dendrimer的自组装
29
通过静电作用Dendrimer的自组装
30
不规整、不完善分子的自组装
31
金属体系的自组装
1.金属离子和有机或无机物形成的超分子体系。 2.有机金属化合物自身形成的超分子体系。 3.有机金属化合物作为主体形成的超分子体系。 4.有机金属化合物作为客体形成的超分子体系。 5.含有金属的多组分自组装体系。
实际上超分子体系的研究已不限于化学的范畴, 而是与生物、物理、生命科学、材料、信息及 环境等学科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超分子科 学”。
8
分子识别(recognization)
识别:指给定受体与底物选择性结合并产生某些特定 功能的过程。(这种选择性是指分子间特殊、专一的 相互作用)
分子识别:发生在分子间的识别过程。 位点识别:发生在实体局部间的识别过程。
1
分子间作用力
组成超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范德华力,静电作用,配位键的作用,疏水亲脂 作用力,芳香堆积等. 正是通过以上分子间作用力的协同作用而形成了超分子
分子间作用力(非共价键力)属于弱相互作用,那怎么能 结合成这种稳定、有序的实体呢?
2
分子间作用力的协同作用
超分子定义
超分子定义
超分子是指由分子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如静电力、范德华力、氢键等)所形成的有序结构体系。
这种结构在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超分子化学是一门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了解和控制超分子结构的性质和应用。
超分子化学涉及的分子包括有机分子、无机分子、金属离子、配位体等。
超分子的形成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分为静电相互作用、氢键相互作用、范德华相互作用等。
超分子化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最为重要的应用之一是在药物研究方面。
药物的分子结构是由多个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因此通过超分子化学的方法研究药物的分子结构可以提高药物的效率和减少副作用。
在材料科学中,超分子化学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在高分子材料中,超分子结构可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质、热性质等。
通过超分子化学的方法,可以调节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结构,从而控制材料的性质,使其更加适用于不同领域。
除了药物和材料科学,超分子化学还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催化剂的研究中、生物分子的识别和检测中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超分子化学的方法可以用于设计和合成更加高效、具有特殊性能的分子
结构。
超分子化学是一门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药物研究、材料科学、催化剂研究等。
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于设计和合成更加高效、具有特殊性能的分子结构,从而为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持。
超分子化学
2.冠醚和穴醚配体的识别和自组装 以冠醚和穴醚配体为主客体的识别和自组装是 20世纪60~80年代创立的超分子化学的基础。 表 7.6.1 各种冠醚离子大小的识别
3.配位键识别和自组装
(a)Mo— O键组装成大环超分子[Mo176O496(OH)32(H2O)80] (b)Mo— C和Mo— N键组装成球碳超分子
超分子自组装 超分子自组装(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y) 是指一种或多种分子,依靠分子间相互作用,自 发地结合起来,形成分立的或伸展的超分子。由 分子组成的晶体,也可看作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 力组装成一种超分子。 超分子化学为化学科学提供新的观念、方法 和途径,设计和制造自组装构建元件,开拓分子 自组装途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基团的分子自发 地按一定的方式组装成所需的超分子。
分子识别和超分子自组装的结构化学内涵, 体现在电子因素和几何因素两个方面,前者使分 子间的各种作用力得到充分发挥,后者适应于分 子的几何形状和大小能互相匹配,使在自组装时 不发生大的阻碍,分子识别和超分子自组装是超 分子化学的核心内容。
超分子合成子 合成子(synthon)一词是在有机合成中表示 “ 用已知的或想象的合成操作所能形成组装出来的 分子中的结构单位。” 将这个通用的、可变的定义 用于超分子,即得:“ 超分子合成子是用已知的或 想象的、包含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合成操作所能形成 或组装出来的超分子中的结构单位。”
1. 几个概念 分子识别(molecular recognition) 是由于不同分子间的一种特殊的、专一的相 也满足分子间各种次级键力的匹配。
互作用,它即满足互相结合的分子间的空间要求,
在超分子中,一种接受体分子的特殊部位具 有某些基团,正适合与另一种底物分子的基团相 结合,体现出锁和钥匙原理,当接受体分子的底 物分子相遇时,相互选择对方,一起形成次级键; 或者接受体分子按底物分子的大小尺寸,通过次 级键构筑起适合底物分子居留的孔穴的结构,所 以分子识别的本质就是使接受体和底物分子间形 成次级键的最佳条件,互相选择对方结合在一起, 使体系趋于稳定。
超分子化学及其应用
超分子化学及其应用超分子化学是一种研究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形成有序结构的化学学科,由于其在生物化学、药物设计、纳米材料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超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超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超分子化学是在分子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不再是单个分子,而是由多个分子组成的亚稳态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超分子体系。
超分子体系的形成是基于分子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力,例如氢键、疏水相互作用、π-π相互作用等。
超分子体系不仅具有高度的有序性、功能性和可控性,还能自组装形成稳定的结构,并展现出特殊的性质和功能。
因此,超分子化学成为了分子设计和纳米材料等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
二、超分子化学的分类按照形成超分子的相互作用类型,可以将超分子体系分为以下几类:1. 氢键型超分子体系:氢键是质子转移反应所形成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是一种分子间力。
氢键相对于其他相互作用力来说比较强,能够形成非常稳定的结构。
因此,氢键型超分子体系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化学和药物设计领域中。
2. 疏水型超分子体系:在溶剂中,疏水性分子会倾向于彼此聚集在一起形成聚集体,并且会排斥亲水性分子。
这种聚集体被称为疏水集合体。
疏水集合体可被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药物传递和纳米材料制备。
3. π-π电子共轭型超分子体系:π-π相互作用是一种分子间力,是芳香性分子之间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机制。
这种相互作用力可以导致分子自我组装,形成层状、管状、球状或链状的结构。
π-π电子共轭型超分子体系在材料化学和纳米技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超分子体系的性质超分子体系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1. 有序性:超分子体系通常具有高度的有序性,可以自组装形成各种层状、球状、管状或链状的结构。
2. 功能性:超分子体系中的分子有特定的功能,可以用于生物化学、药物设计、纳米材料等领域中。
超分子化学的定义
超分子化学的定义
超分子化学的定义
超分子化学是一门研究以分子结合为基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学科,它将分子结合技术用于进行分子设计和组装、分子表征、分子结构调控和分子功能化等研究。
超分子化学技术的特点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将小分子组装成更大的结构,从而实现分子结构调控和分子功能化。
超分子化学可以被概括为将分子结合技术用于研究分子结构、特性、组装及其行为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包括分子结构的探索和调控,分子的合成、表征和行为,以及分子组装的合成、表征和行为等。
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具有跨学科特性,它主要是利用分子结合反应来调控分子结构,以及利用分子组装和表面等技术来实现分子功能化,这些技术可以用于生物、材料、能源和其他领域的研究。
超分子化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控制分子结构和行为,从而让分子具有更复杂的功能,并且能够在自然界中更好地扮演其作用。
超分子化学的研究也为许多材料和分子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从分子化学到超分子化学(2学时)第一节超分子化学的发展历程超分子化学(Supramolecular Chemistry)根源于配位化学,有人称之为广义配位化学(generalized coordination chemistry),是三十多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紧密相关,是当代化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
这个领域起源于碱金属阳离子被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大环和多环配体,即冠醚和穴醚的选择性结合。
1967年C.J. Pederson报道了冠醚配位性能的发现,揭开了超分子化学发展的序幕;随后,J.-M. Lehn报道了穴醚的合成和配位性能,这种由双环或三环构成的立体结构比平面冠醚具有更好的对金属离子配位能力;1973年,D. J. Cram报道了一系列具有光学活性的冠醚,可以识别伯胺盐形成的配合物;分子识别的出现为这一新的化学领域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之后它进一步延伸到分子间相互识别和作用,并广泛扩展到其它领域,从此诞生了超分子化学。
超分子化学的概念和术语是在1978年引入的,作为对前人工作的总结和发展。
1987年,Nobel化学奖授予了C.J. Pederson、D. J. Cram和J.-M. Lehn,标志着超分子化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超分子化学的重要意义也因此被人们更多的理解。
BC自组装自组织从分子化学到超分子化学:分子、超分子、分子和超分子器件第二节超分子化学的定义和分类方法分子化学是基于原子间的共价键,而超分子化学则基于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质依靠分子间键缔合。
图1.1中简介了从分子化学到超分子化学的基本特征。
1987年,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法国的J. M. Lehn教授在获奖演说中曾为超分子化学作出了如下解释:超分子化学是研究两种以上的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缔结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的科学。
简而言之,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多个分子通过非共价键作用而形成的功能体系的科学。
超分子化学研究包括分子识别(molecular recognition)、分子自主装(self assembly)、分子自组织(self organization)和超分子器件(supermolecular device)等。
分子识别是超分子化学的一个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所谓分子识别即是指主体(受体)对客体(底物)选择结合并产生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
有人把这一过程形容为锁和钥匙的关系。
在生物体系中存在着广泛的分子识别。
酶和底物之间、基因密码的转录和翻译、细胞膜的选择性吸收等等都涉及到分子识别。
分子识别中的主体主要有冠醚、穴醚、环糊精、杯芳烃、卟啉等大环主体化合物。
对以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力键合起来的复杂有序且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集合体,即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可以说是共价键分子化学的一次升华,一次质的超越,被称为是“超出分子范围的化学”。
分子识别不是依赖于传统的共价键力,而是靠非共价键力,即分子间的作用力,如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包括离子-偶极,偶极-偶极和偶极-诱导偶极相互作用)、疏水作用和氢键等。
通过多个超分子的亚单元自组织或自主装能够得到稳定的、具有特异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大分子聚集体,可以潜在地作为分子器件或超分子器件。
第三节超分子化学发展现状欧洲、日本领先,中国等随后跟踪。
美国未有此提法。
第二章分子识别和分子自组装(4学时)第一节识别、信息、互补原则和分子受体的设计(2学时)识别和信息以前用于生物相关体系中,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冠醚选择性地结合金属离子,开始进入化学领域。
2.1.1分子识别的定义分子识别是通过一个给顶的受体分子结合和选择底物过程中的能量和信息来定义的,此过程中也可能包括一特殊的功能。
识别就是结合对中几何尺寸和相互作用间的互补性,即受体相对于一给定底物的最佳信息量。
这相当于一双互补原理扩展到能量特征和几何特征,后者由“锁和钥匙”体现。
受体与底物的识别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1)底物和受体间的立体互补,即在适当位置上有凹或凸区域(2)作用力互补,即在底物和受体适当位置上有互补结合点(如正/负静电力,电荷/偶极,氢键给/受体,等)(3)在底物和受体间有较大的接触区域(4)多个相互作用位点(5)大区域强结合(6)介质效应2.1.2分子受体的设计分子受体定义:通过共价键结合的有机结构,这种结构有能力通过分子间各种相互作用力选择性地结合离子和分子底物,从而形成两个或更多物种有序体,即超分子。
分子受体设计就是在有机分子中表达分子识别原理。
受体化学,即人工受体分子化学,代表的是一种广义的配位化学,不仅过渡金属,而且:阳离子、阴历子或中性有机物种,无机物或生物种类。
分子受体的设计的原则:(1)底物(ρ)与受体(σ)的互补性,三维结构,键合点的适当分布(2)底物(ρ)与受体(σ)大面积接触,如大多环结构(3)溶剂(4)刚性与柔性之间的平衡,刚性即锁和钥匙;柔性受体通过“诱导装配”过程,高度选择性,低的稳定性。
柔性受体通过交换、调节、协调性和变构效应实现2.1.3识别和多重识别1、球形识别——金属阳历子穴状配合物球形底物识别是最简单的识别:球形底物既可以是携带正电荷的金属阳离子(碱金属、碱土金属和镧系金属阳离子),也可以是携带负电荷的卤阴离子。
三个主要环状穴状配合物:(1)天然大环,如缬氨霉素;(2)合成大环聚醚,冠醚;(合成大多环配体)。
多氮杂、多硫杂配体,过渡金属离子的识别:用氮、硫替代氧而产生的大环配体或穴醚不仅对过渡金属表现出极强的亲和性,对其它的高毒性重金属离子,如镉、铅、汞离子,也具有极高的选择性。
2、大三环穴醚配合物的四面体识别四面体底物的选择性结合需要构建一个带有四面体识别位点的受体分子。
3、中性分子的结合和识别中性分子的结合和识别要利用静电相互作用、给体-受体相互作用,特别是氢键相互作用。
4、阴离子底物的识别静电作用和结构效应多环聚胺第二节分子自组装和自组织(2学时)2.2.1分子自组装和自组织自组装和自组织的研究90年代初主要集中在生物和物理领域,而超分子化学的出现为化学在此领域的探索及应用其设计和控制的能力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超分子化学为了实现识别、催化、传输过程和装配分子器件,都要借助于分子自组织和自组装。
从冠醚、穴醚和球状配体等的设计起就包含了分子自组织和自组装。
分子自组织可以认为是一组相互交叉的、有序的自组装。
有以下特点:(1)包括在空间上或时间上都表现出自发的有序性体系;(2)包括空间结构和平衡结构和非平衡的结构两者的瞬间动力学的有序性,结构的有序性,结合的非线性化学过程的有序性及能量流动和时间方向上的有序性;(3)仅仅限于非共价键的超分子层次;(4)多组分在分子组分间由分子识别或在动力学过程中产生特殊相互作用,表现出超分子的自组织和长程有序性,从而形成多分子有序体。
简而言之,就是越有序,就是组织性越好。
如分子层、膜、胶束、胶体、液晶、分子晶体等。
分子自组织和自组装都是多步骤过程,此过程包含着信息和一种或多种类型智能化的组分。
分子自组织和自组装也与纯粹的摸板效应想区别,为了逐步组装高度复杂的分子或超分子器件,使用暂时或永久性的、无机或有机的辅助性的物质。
自组装可能包含模板效应,而模板效应本身严格来讲却不包含自组装过程(可认为他是几个自组装步骤中的一个步骤)。
通过分子信息和设计的超分子结构和有序性的产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摸板效应——自组装——自组织。
分子自组织和自组装要求分子组分含有两个或多个作用位点,这样就可能建立起多重连接。
变构效应——生物体;自组织——正协同效应分子自组织和自组装可能随识别而发生。
注意:寻找分子自组织和自组装的抑制剂。
2.2.2无机结构的分子自组装和自组织无机结构分子自组织和自组装包括由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自发形成的结构确定的金属-超分子结构。
金属离子一方面像结合剂一样把陪体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又作为中心把配体定位在特定的方位上。
金属离子提供:(1)一套配位几何构型;(2)从弱到强的某个范围的结合强度,及从不稳定到惰性的形成和解离动力学:(3)多种光化学、电化学和反应的性能:(4)允许超分子结构可逆的组装-反组装。
1、双链螺旋和三链螺旋金属复合物的自组装:螺旋复合物配体-联吡啶金属-铜双链二螺旋到五螺旋2、多组分的自组装至少包括两个配体或金属离子环形、三脚架、圆柱形3、金属离子的超分子阵列:书架结构、梯子结构和栅栏结构2.2.3有机结构的分子自组装和自组织1、通过氢键自组装Janus分子当两个亚单元结合成为一单个基团,将拥有两个识别面,可称作Janus分子,即是一个双面的氢键识别单元。
同位点异位点Watson-Crick模型2、2.2.4分子手性和自组装第三章主客体化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主客体化学的发展历程,掌握主客体化学的定义与分类,掌握冠醚、环糊精、杯芳烃的结构特征、制备方法和作用机理,了解主客体化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主客体化学的定义与分类,掌握冠醚、环糊精、杯芳烃的结构特征、制备方法和作用机理一、主客体化学的发展历程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Pedersen's合成并发现冠醚以来.人们对分子识别现象的兴趣与日俱增。
Pedersen.lehn和Cram二人提出的主一客体化学(host-guest chemistry).包合物化学(inclusion chemistry)和超分子化学(supramoleculechemistry)等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和重视。
超分子化学是两个或多个化学物种借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力形成的实体或聚集体的化学.现己成为化学中发展迅速、极富挑战性的新领域之一。
超分子的结合都是建立在分子识别基础之上的.所谓分子识别就是主体(或受体)对客体(或底物)选择性结合并产生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是组装及组装功能的基础.是酶和受体选择性的根基。
二、主客体化学的分类方法和发展现状互补性(complementarity)及预组织(preorga_nization)是决定分子识别过程的两个关键原则.前者决定识别过程的键合能力。
底物与受体的互补性包括空间结构及空间电学特性的互补性。
空间结构互补性即锁钥关系”和‘诱导契合"( induced fit)。
电学特性互补包括氢键形成、静电作用、П-ПStacking作用、阳离子-П作用、疏水相互作用等.这要求主体及客体的键合点和电荷分布能很好匹配。
1分子识别在主一客体体系中.主体有选择性地识别客体并以某种方式与客体配位形成化合物。
多数这种化合物属于超分子体系.因为它们与没有相互作用的主体和客体的混合物相比有不同的特性。
影响主体识别各种客体的因素主要有:主体空穴的大小、空穴的形状、配位数、配体种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