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共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这部分内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它主要考察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细心程度。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作为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并思考相应的对策。

更要有换位意识,以学生的眼光,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表现和发展。

力求让学生通过“探索”,自主地发现规律。

“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的计算法则。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回答“是不是?”“对不对?”之类对思维很低要求的问题,一旦遇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一类需要将他们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出来的问题,就显得手足无措了。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再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引导概括出计算规律、方法。

这样整节课的学习就是交流互动中完成的,学生自然学得轻松,积极主动,效果又好。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教后反思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过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进行的。

本节课
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教学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

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在教学时我是以8道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口算和两道竖式计算导入的,让学生回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接着出示书上的情景图,先让学生审清题意,再说数量关系,在列式。

列式后让学生观察算式与以前学过的除法有何异同,即引导学生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发现新旧知识的主要区别是“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本领尝试解决今天的除法是小数的除法?小组讨论。

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十分活跃,想出解决问题的许多办法:有的组联想到利用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

于是引导学生先把除数的小数点画去,再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

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
右移动几位。

学生感受算理和算法的过程中,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

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在这里就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相互关联,前后联系,上下衍接,是有着很强的严谨性、逻辑性。

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

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

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

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

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四验算时用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针对这些情况,我要求学生多练习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

要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

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篇二: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是第一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而在实际的学习情况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1、突出了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我在教学中却将当它是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

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

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3×2,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口算。

教材中没有安排小数乘整数的口算,而实际在口算中由于数目比较小,计算结果可以比较快速的反馈,易于检验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思路,所以在计算中我增加了小数乘整数的口算练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用小数
乘整数的意义检验方法的正确性,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计算小数乘整数可以看成整数的计算。

3、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3.85×59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3.85扩大100倍,计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0倍。

我以为这一知识节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算理,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可事实的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由于对难点问题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处理得不到位,所以在课后练习中,学生出现错误的现象比较多:
1、方法上的错误:例如在教学 1.2×0.8时,学生能流利的说出先将两个因数分别扩大10倍,这样乘得的积就会扩大100倍,为了使积不变,最后还要将积缩小一百分之一;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将算理与方法结合起来,不能正确地解决积的小数点的问题。

2、计算中关于0的问题;部分学生在积的末尾有零时,先划去0再点小数点;部分学困生在遇到因数是纯小数或因数中间有0时,还要将0再乘一遍。

3、计算上的失误:因数的数位较多时,个别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没有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面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使我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自己的教学,并对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的确,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搞形式化说理,忽视学生对算理的感悟,则有害而无益,形式化说理,表面上看似乎有理有据,推理严密,但它不是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因而难以使学生对算理真正内化,难以使学生理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是生活经验。

虽然,教材中的例题也来源于生活实际,但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远的。

如果能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

因此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依据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举例子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获得的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的关系才是主动的。

在讲算理的同时,重视计算技能的培养,细化类型,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计算的方法,做到既重视教学过程又重视教学结果;既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讲清算
理,又要突出积的变化规律、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突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中小数的位数的关系。

这样才能切实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三: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享受思考的幸福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株洲市北星小学陶冶
计算在数学学习中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计算教学的知识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计算教学的价值除了知识要求外,还要求帮助学生养成有序、结构化的思考,发现运算的一般规律,以及根据具体情境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然而,现实中计算教学“教师难教”、“题目枯燥”、“机械训练”、“结果易错”、“学生讨厌”,越到高年级,学生的计算的问题凸显就越多。

课前的思考:
学生的起点是什么?本课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基础是四年级中因数的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和五年级小数乘整数的知识。

选择这个内容应该是有挑战性的,挑战性体现在哪呢?首先四年级中因数的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和五年级小数乘整数的知识没有掌握牢固的话,小数乘小数是没法学,所以课前的巩固费了一些曲折。

为此我再次研读教材,本节课我对教材的呈现方式作了调整,首先通过把已学的整数乘整数,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的算式让生仔细观察,然后进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复习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渗透转化思想,本节课学生的基本计算障碍已被扫清,再解决小数乘小数的题目,自主探索。

让学生体验由简到难,由生到熟,体验成功的喜悦。

抓住突破口,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在不断产生疑问中,自然而又流畅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导探展练,自主成长”是我这节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活动为载体、以构建数学模型为目标。

课后的体会:
下面我结合“导、探、展、练”这个课堂模式对本节课的思考和实践历程回顾,谈谈我对计算的教学思考:
1、智导启思,通过教师和智慧导导学,启迪学生的思维。

“导”不是生拉硬扯,不是“我要你学”,而是引导、指导、点拨、疏导。

怎样让问题富有“思考力”?如:板书课题后,我追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学生很准确的找到本节课重点,因此,师生共同确定了学习目标,给计算教学增添了浓郁的现实意义。

又如:在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小数乘小数环节,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在小姐交流,老师巡视中收集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进行展示,我并没有立即判断对错,而是先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异同之处。

学生思考:“两种算法似乎都有道理,到底哪种方法正确呢?“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估算结果判断正误后,老师进一步启发思考:“看来关键问题是积的小数位数。

”问题引向探究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困惑逐一解开。

0.3×0.6明明是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乘得的积为什么却是两位小数?设置巧妙的思维“陷阱”,提高计算技能。

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现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对算理有了初步的感悟。

而在交流例题的算法时适时地追问一句:“你是怎样地用整数的方法计算小数乘小数的?”然后把两种算法进行对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这两者的联系,接着再问:“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得以解决。

导在重点处,导在难点时,比起形式化说算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真正的内化,让学生真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
构”。

2、尝试探究,主动获得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这一环节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生活即教育”,数学的知识只有来源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积极的主动的。

房屋面积的计算,从小数乘整数的式子引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式子。

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组织经验,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学习架起桥梁,还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从学生个体的内心产生急于需要弄明白怎样计算的冲动,而自然过度到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准备条件。

让学生估算,掌握估算的技巧,然后联系原由的学习经验
学生独立尝试小数乘小数的计算,然后重点都放在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的理解上,做到了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计算,更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计算。

在这一环节中,组织形式是多样的,有个人独立自学尝试,有同桌交流相互探讨,有大组合作动手实践的。

在学生自主探究这个过程当中,我并没有闲着,而是适时点拨学生的思路,收集我想要的资源,整个探究的过程有学生自己的思考,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优化自己的计算,思维在这段教学中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在这个尝试探究的环节中,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我一直秉着一个原则: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

本环节在推进过程中我都力求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验证、解决,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3、展示交流即“发表、暴露、提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本环节主要是生生互动,交流解疑,师生互动,教师点拨指导和总结提升的过程。

是有效利用收集的资源,通过有层次的“收”实现教学的推进和提升的过程。

这堂课,在展示交流部分我安排了两次交流和展示,从教学效果来看过程收放得当。

第一次展示交流是在学生进行尝试探究,计算10.3×0.6以后。

收集了两个很有代表性,很有价值的资源进行展示。

一个是:
1 0. 3 1 0. 3
× 0. 6 × 0. 6
6 1. 8 6. 1 8
这里的展示资源体现了一个结构化处理:师边巡视,边收集,边展示,让先做完的学生观察,比较:“你跟谁的做法相同”。

学生的资源呈现出来后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几位同学的做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转化为整数计算,不同点:积的小数位数不同。

)发现积的小数数位不同,我及时追问:“谁的对呢?所得的积到底是一位小数还是两位小数?”这
里正是学生困惑处,也是知识的生长点,我此处安排了一个讨论交流显得非常必要和及时。

学生共同交流,尝试解释,引导推理,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在这个交流和展示中,学生发言积极,思维不断碰撞,这时学生的交流展示固然精彩,但却是一种散点化的呈现。

这时候精彩来了,是什么呢?小老师出场,小老师的出场:小老师展示完整的算式后,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或者补充吗?接着同学质疑答辩,这个过程不论是小老师和下面的同学,构建了一个互动交流渠道,在碰撞中明晰,在这过碰撞中学生一步步完成整个推理过程,正所谓水本无华,相击而生涟漪。

学生必须平时训练有素,才能互动效果好,通过互动进一步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的第二次展示交流是:
计算卧室的面积生独立完成5.13×3.2,指名板演后
我也收集了多种资源,仍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我并不是直接判断谁对谁错,而是引导学生观察、评价。

师:你认为哪种做法是正确?其它的做法有哪些地方不合理?为什么?通过展示比较交流,进一步加强对算理的理解,对小数乘小数的书写格式进行了规范指导。

此时的展示应该是对第一次展示交流成果的巩固和补充,探索之后应是发现与提升。

这时我再次安排了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碰撞,随后归纳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4.精练活用是检测反馈、拓展应用的过程,是一节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也是启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节课教学我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在不断产生疑问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探究后,我安排了2个练习,第一个是不计算给积的末尾点上小数点,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层次,横向看,从积的位数从两位到四位,积的前面从不用补0到补0,到末尾须化简。

学生进一步突破难点。

第二题我来显身手,通过独立计算,进一步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分层练习,有能力的学生通过“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这一问题,让学生明
确不同的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而在教学过程中,7.29x0.04由于课件问题,我又一次变错误为资源,一道题变两道:“如果是7.29乘得的积是多少?如果是72.9乘得的积又多少呢?”让学生进一步区别和内化积的小数位数的确定方法,但是如果这节课能在课前设计一些小数加减法的练习,这一练习完成后能有时间把学生板演的竖式与前面设计的小数加减法复习题进行直观的比较就不容易混淆,相信学生会能更好的区分。

本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备课的时候应根据实际需求定教学目标,一节课中,老师的导非常重要,“导”不是生拉硬扯,不是“我要你学”,而是引导、指导、点拨、疏导。

教学过程中小老师的讲解和答记者问是非常成功的,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小老师贯穿整个课堂,生生互动交流质疑,有层次的收集课堂生成的资源,把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收集上来及时分析,讨论。

充分放手,给学生自主,让学生乐学、会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让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四:《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本小节是第一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并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注重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决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

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我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

在交流中,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

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

我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
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

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

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

让学生在
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篇五: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过小数乘法的教学,学生明白了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即: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积,再看两个因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积的位数不够,要在积前用0补足后再点小数点面对这种严峻的情况,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深刻的进行了反思:
一、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依据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而我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只停留在填表格、分析变化的原因上,仍按照地地道道的传统模式,出示问题一一找答案一一分析原因,以达到掌握某知识点的目的,抑制了学生去发现、去探究,而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去探究,我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最后我提醒同学们,数学讲究严密性,处理后的积不能与原来的原始积混为一谈。

做1.25×0.08时,我们先用125×8=1000,然后看因数当中一共有4位小数,于是就从积的右面起数出4位点上小数点!而不是先去零后,再数位数!要注意的是我们在点上积的小数点时就已经确定了一点:积是四位数!虽然为了书写简便,在不影响积的大小的情况下,我们根据小数的性质将小数部分末尾的0省略掉。

但省略不等于没有。

我们在判断小数乘法的积是几位小数时,要根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对原始的积进行判断,所以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自己举例子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获得的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的关系才是主动的。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是生活经验。

虽然,教材中的例题也来源于生活实际,但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远的。

如果能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

二、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出错的情况均有以下几种: 1 )由于马虎出现计算性错误。

2 )两个因数中,第二个是中间有零的,学生计算时特别容易把数位对错。

3 )在计算结果中把积的小数位数数错,导致小数点的位置点错。

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我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