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变法

合集下载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神臂弓。一种单兵操作的 弩,其威力之大,为弓弩之冠, 在460米的射程内,可以穿透两 层铠甲鳞片。
宋代习武图
宋代火箭
取士之法
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选拔人 才和改革官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
措施
内容
作用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要 求考生联系实际。
重编教科书,太学生中的 优异者可免试做官,开设 新学科
一、起用王安石(为变法提供了可能)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王安石
讨论:教材第一目的内容,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推行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①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是变法的必要性。 ②“庆历新政”的失败又进一步要求新的改革措施 的出现。
③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勇于改革精神的影响。 ④宋神宗也希望并支持改革。
3.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
反对的是( C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1、结合材料一说明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意 图是什么?
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 平抑物价,促进农业生产的进行
2、结合材料二、三归纳苏辙、欧阳修反对青苗 法的理由有哪些?
反对
----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剥削,改革必然会 遭到他们的反对
创设情境:
王安石变法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
木兰陂
麦行千里不见土,
连山没云皆种黍。
百钱可得酒斗许, 虽非社日长闻鼓。
这些变化与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关,为什么?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生产
强兵之法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家之一。

他的变法思想和政治实践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王安石的思想背景、变法理论和实施情况,以及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一、思想背景在探讨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他的思想背景。

北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包括民族冲突、财政困难、土地兼并等。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

首先,王安石思想的产生与众多士人的理学思潮息息相关。

当时苏洵、苏轼等文人学者对于士人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士人应该参与社会事务并为国家民众负责。

这一思潮对于王安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意识到士人不应只满足于文人雅集,而是应该投身于治理国家的行动中。

其次,北宋中期以来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激化也是王安石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北宋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但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限制和税制的不完善,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王安石对此深感忧虑,他认为只有通过变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恢复社会的平衡与稳定。

二、变法理论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农田水利、学校改革和财政制度改革。

农田水利是王安石变法的重点之一。

王安石提出了“治水则内外通”,即通过修筑水利工程来改善水网系统,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并解决灾害来临时的应对问题。

他还提出了减免贷款利息的政策,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水利建设,提高农田产出。

这一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北方灾害频发的问题,稳定了社会经济。

其次,王安石倡导了国家兴办学校以推进教育改革。

他认为士人应该通过教育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并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治理。

因此,他积极推进官办学校的发展,为士人提供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同时,他还提出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取消了一些复杂的考试科目,增加了实际应用性的考察,以提高官员素质。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积极方面: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变法派所制定的政策、制度都为手工业、商业、航海、税收等方面的经济发展开拓了道路。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2.消极方面: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地方官员的权力,通过更加严格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得地方官员的权力被削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同时,由于变法派官员的腐败和执行政策的失误,加上部分官吏的阻挠破坏,变法进行得十分艰难。

总体来说,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从长远来看,虽然其部分政策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王安石13大变法

王安石13大变法

王安石13大变法【酝酿变法】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

”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

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介甫书》责难王安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灭之,弃者取之,焉穷日力,继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辄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后司马光向宋神宗辞职,隐居洛阳专心编《资治通鉴》。

【变法背景】1、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二、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的开始: 变法的开始:
1069年。 1、时间: 时间: 人物: 宋神宗、王安石。 2、人物: 、 中心: 富国(理财)。 3、中心: 指导思想: 4、指导思想: 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富国之 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 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 极节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二 ),字介甫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 十二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 十二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 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 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个 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 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 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 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土地荒芜 土地荒芜、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 B
7、在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青苗法和募役法引起的争 在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 议最大, 议最大,主要原因是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严重损害了大官僚 B.对农民剥削过重 B.对农民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措施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内容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政府低息贷款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清丈土地, 清丈土地, 按土地等级收税
作用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减轻百姓负担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 加政府的收入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 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了生产时间 增加了政府收入

宋英宗王安石变法的结束与复辟

宋英宗王安石变法的结束与复辟

宋英宗王安石变法的结束与复辟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由北宋时期的宰相王安石所发起,并在宋英宗赵曙的支持下进行。

然而,这一变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并导致了王安石复辟的结束。

本文将从背景、变法内容、反对与复辟等方面对宋英宗王安石变法的结束与复辟进行探讨。

一、背景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末年,当时的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经济不平衡和政治腐败问题。

王安石看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旨在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然而,由于变法涉及到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变法遭遇到了强烈的反对声浪。

二、变法内容王安石变法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措施,如推行新法、改革税收制度、实行均田制度等。

其中,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是推行新法。

新法的核心是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政府的收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减轻百姓的负担,并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王安石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法令,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国家的发展。

三、反对声浪尽管王安石变法有一些积极的成果,但是由于其改革力度过大,牵涉到了太多的利益关系,引起了强烈的反对。

特别是新法对地主和豪族的利益形成了直接威胁,导致了许多地方的反对和抵制。

另外,由于新法的推行需要大量的官员和士人的支持,而很多官员和士人则出于保守的考虑对新法进行了反对。

四、变法失败反对的声浪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压力,最终导致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面对众多的反对势力,王安石不得不辞去宰相的职位,变法的推行也逐渐停滞。

此外,变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加剧了变法的失败。

比如,新法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处和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满和对变法的抵制。

五、王安石复辟的结束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一直期待着复辟的机会。

然而,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王安石的复辟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尽管他在变法期间曾经享有极高的声望和支持,但是在变法失败后,他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复辟的机会逐渐消失。

六、结论总的来说,宋英宗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并导致了王安石复辟的结束。

为什么王安石要变法?

为什么王安石要变法?

为什么王安石要变法?
王安石时期,中国社会遭受重重困境,以致王安石提出变法的改革方案,实现中国社会的繁荣富强。

一、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
1.社会混乱:当时的中国,社会日益混乱,出现的犯罪行为频频,政治形势复杂。

2.官方权力腐败:贪腐落后的官员,滥用权力,逆政治,不择手段,社会深受裹挟。

3.民生疾苦:民众承受着巨大的负担,重税重赋,饥寒交迫,无尽痛苦。

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1.改善民生:王安石强调,要让民众生活而无忧,因此他提出减轻税收,改善民生的改革方案。

2.规范官员:王安石发明了选举制度、制定诸子政令,以及改良官署的改革方案,以增强对官员的管理。

3.恢复社会治安:王安石以整治反动派为主,制定军纪管理改革方案,建立法制,
维护社会治安。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果
1.官方形势稳定:开元皇帝推行王安石的改革,实行严格的统治,维护国家稳定。

2.民生改善:留守人口从巨大的苦楚中解脱,富士康发展,给百姓带来温暖,带动了社会繁荣发展。

3.新法新制:王安石变法改革,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封建法制改革,新法新制,实行社会秩序科学化。

总之,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改革,它得到开元皇帝的支持和推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道路,成就了极大的历史贡献。

王安石与司马光变法派与反变法派的论战

王安石与司马光变法派与反变法派的论战

王安石与司马光变法派与反变法派的论战王安石与司马光:变法派与反变法派的论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王安石和司马光是两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学者。

他们分别代表了北宋时期的变法派和反变法派,展开了一场有关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激烈论战。

本文将就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以及他们分别主张的国家治理方案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

为了应对内外挑战,王安石和司马光作为两个权臣,成为了当时治理国家的重要人物。

王安石主张进行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以振兴国家,而司马光则坚持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反对改革。

二、王安石变法派的主张王安石主要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其主要集中在经济和财政领域。

他实行了“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等一系列民生措施。

其中,“青苗法”通过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田开垦和耕种,并设立了贷款制度来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

而“免役法”则废除了旧有的兵役制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此外,他还实行了以低利贷款为特色的“均输法”,通过借贷来增加财政收入。

王安石变法派主张改革传统的政治经济机制,强调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家实力,从而有效应对外敌的威胁。

三、司马光反变法派的观点司马光作为反变法派的代表,主张坚守传统制度,反对王安石的改革方案。

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对传统政治经济制度的破坏,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他坚持维护地方自治的原则,主张重用文臣,回归到旧有的政治制度。

司马光认为只有恢复旧制度,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四、论战的结果与影响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论战激烈而长久,双方在朝廷和文化界都有自己的支持者。

虽然王安石在首次变法时获得了一定成功,但反对派的声音逐渐增强,导致他最终辞去宰相职务。

然而,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振兴了北宋的经济,并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经验。

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王安石变法的故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尊称为“王驾”,他的变法运动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讲述王安石变法的故事,并分析其影响。

第一章王安石的背景与触发因素王安石生于北宋初年,出身于一个读书人家庭,他自小聪明好学,深受父亲的影响。

然而,他真正开始引起关注是在熙宁年间,当他被任命为朝廷官员后,他开始展现出其出众的才华和改革的决心。

第二章王安石变法的理念王安石变法的理念可以概括为"革本复始",即重建国家基础,恢复国家繁荣。

他主张通过改革税制、军制、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来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章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1. 举贤任能:王安石积极推动进士科举制度的改革,以才能为标准选拔官员,使政府更加合理高效。

2. 能事利器:王安石发明了水运工具——悬索桥,提高了运输效率,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3. 私土充实:为了促进农田的开垦与耕作,王安石推行了土地私有制度,让农民有更多的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4. 司农予权:王安石实行农田均税法,取消赋役差别,让农民的负担更加公平合理,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章变法运动的影响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其积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 改善民生: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让农民获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善了社会矛盾。

2. 增强国力:通过税制、军制等改革,王安石使国家能更有力地对外扩张,并且加强了对北方夷狄的防御。

3. 推动经济发展:王安石的水运工具和农田均税法为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宋朝在其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第五章王安石变法与历史评价王安石的变法运动不仅对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对象。

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可估量的好处,他的改革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但也有人认为,他的变法不够彻底,未能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王安石变法原则

王安石变法原则

王安石变法原则
王安石变法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财、整军为中心: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整军等重大问
题,并将它们作为变法的核心内容。

他认为,只有增加国家的财政收
入,才能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从而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2. 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科举制度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
要原因之一,因此主张改革科举制度。

他提出废除死记硬背的考试内
容,注重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和品德修养,以选拔真正有才华的人
才。

3. 均天下之财:王安石认为,财富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均天
下之财才能使国家富强。

他主张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大商人的利益,增
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4. 培养人才:王安石认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此主张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人才。

他提出建立学校、设立奖学金等措施,鼓励
人们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5. 加强国防建设:王安石认为国家的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财
产的基础,因此主张加强国防建设。

他提出加强军队的训练和管理,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以确保国家的安全。

这些原则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旨在通过改革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使国家更加富强和稳定。

王安石变法事例素材

王安石变法事例素材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变法家,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被称为“王安石变法”。

以下是一些王安石变法的事例素材:
方田制度:王安石推行了“方田制度”,通过重新划定土地的归属和耕作方式,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增长。

这项制度鼓励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田的产出。

青苗法:青苗法是王安石的一项财政改革措施,通过对农田的征收和合理利用,用于公共事业和救济贫困的民众。

这一政策旨在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社会福利,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均输法:均输法是王安石推行的另一项财政改革,通过对商品流通和交易的管理,实现了对商品价格的调控和监管。

这一政策有效地减轻了商人的负担,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钱法:王安石推行了钱法,对货币制度进行改革,引入了新的货币单位和钱法规定。

这一改革规范了货币的流通和交易方式,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加强了财政管理。

科举制度改革:王安石还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对经籍的过分重视,注重实用性和知识技能的考核。

这一改革促进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资源。

以上是一些王安石变法的事例素材,展示了他在农田制度、财政、货币、教育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和影响。

这些改革举措旨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富国理财之法
措施
效果
青苗法
减轻人民负担,增加 财政收入
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
农田水利法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财 政收入
募役法
保证了生产时间,有利于社会 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均输法
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 入
打破大商人对市场 的垄断,增加财政 收入
作程 度上改变 积贫局面
1、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发展,增加财政 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积贫局面 3、加强了军事力量,增强国力,一定程 度上改变积弱的局面
三、变法的评价
1、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 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 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强兵之法
措施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置军 器监
成效
维护了社会治安;确 保了兵源和提高战斗 力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 提高战斗力;政府节省了 大量养马费用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提高武器质量和 产量
作用
1、增强国力,一 定程度上改变积 弱的局面
2、巩固封建统治 秩序
3、增强军队的战 斗力
二、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王安石变法内容
1.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2.核心内容: 富国强兵 富国之法
3.具体措施: 强兵之法 取士之法
二、王安石变法内容
富国之法: 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
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 生产。
强兵之法: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

王安石变法内容及意义

王安石变法内容及意义

王安石变法内容及意义王安石变法,这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提起王安石,大家肯定都会想起他的名字,想起他的一些事迹。

说到变法,很多人可能会想,变法就是改改法嘛,但其实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王安石在北宋时期,那个时候国家可是风雨飘摇,经济上就像是被压了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来。

老百姓生活得苦不堪言,税收低得可怜,贪官污吏那是层出不穷,哎,真是个乱糟糟的年代。

王安石想要拯救这个国家,心里可是有一套的。

他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第一招就是“青苗法”。

这可不是种田的诀窍,而是给农民提供贷款,让他们在春天播种的时候不至于缺钱,真是个好主意!大家知道,农民最怕的就是缺钱了,种地没钱可不行。

再说,王安石还搞了“均输法”,也就是说让国家去调节物价,像个大调味品,确保市场稳定。

这样一来,老百姓买东西的时候,就不怕被奸商坑了,心里那个踏实劲儿,真是爽!王安石还提倡“募役法”,这也是个有趣的点。

他想让老百姓能够通过募捐的方式,来减少他们的劳役。

想想,古代人常常得被征兵,真是心里不愿意啊,王安石的这个做法就像是给大家减轻了负担。

哎,真是太懂人心了。

不过,有些人就不乐意了,觉得王安石这人不地道,妨碍了他们的利益,唉,看来改革总是会有人反对啊。

再说了,王安石的变法还包括教育。

他推行了新的科举制度,简化考试内容,扩大了录取范围。

嘿,想当年,考生们个个都在拼命背书,像是背佛经一样。

而现在,王安石觉得,光有书本知识可不行,得让更多的人能有机会读书,走进仕途。

这个举动可是一石二鸟,不仅提高了士人的素质,还能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真是划算!不过,话说回来,王安石的变法也不是一路畅通啊。

他的改革遭遇了不少阻力,尤其是保守派的反对意见,那是如潮水般涌来。

那些人就像打了鸡血,拼命反击,感觉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胁。

王安石可不是好惹的,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顶住压力,继续推行改革。

尽管有些改革没能完全落实,但这股变革的风潮,已然改变了社会的面貌。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烈反对的是( C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6.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 续发展的是( A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青苗法
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者, 又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 A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2、主要措施
措施
目的
内容
作用
均输法 市易法
减轻人民负担
富 国
缓解财政危机, 青苗法 改变积贫局面。 募役法
抑制豪强地主 增加财政收入
以富国强农方田田兵水均为利税核法法 心促进生产发展
缓解内忧外患, 将兵法
强 兵
改变积弱局面, 巩固统治秩序
保甲法 保马法 军器监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育 为变法育人才, 科举改革
8.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 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是( C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问题探究1: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 怎样形成的?
“冗兵”
“冗官”
“冗费”
①政府将受灾 ①北宋初年为 ①军队官员激增
流民编入军队 集中行政权,
原因
②为集中军权, 一职多官 扩大禁军数量 ②扩大科举取
边防危机
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 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 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 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 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 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 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 必被其泽” 。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因其引入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方案被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

他主张改革现行的制度,以应对当时的政治经济问题,并秉持以治国为先的理念,致力于改善社会状况。

本文将详细探讨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一、背景与意义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北宋中期,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相当严峻。

经济衰退、贫富差距扩大和官员腐败等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提出变法的思想,旨在通过改革制度来恢复社会秩序,提升国家实力。

二、均输法王安石提出的第一个重要变革措施是“均输法”。

这一政策目的在于解决当时土地集中在少数豪门家族手中的问题,通过实行国家的土地改革来减轻普通农民的负担,并增加国家的税收。

均输法的核心是将富人和贫民之间的土地重新分配,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农民的福利。

三、青苗法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这一政策旨在改革税收制度,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通过提高农民交纳的农业税,国家能够获得更多的财政资源,以支持国家的改革和发展。

与此同时,王安石还通过减免贷款利息、发放无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农民的生产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为民理财为了解决当时农民贫困的问题,王安石变法引入了一系列的为民理财政策。

他提出通过国家来出资放贷,以便农民能够从事更多的商业和手工业活动。

这一政策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整体经济水平。

五、教育改革除了经济和财政改革,王安石还非常重视教育改革。

他提出建立官办学校,并免除学费,以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一政策不仅提高了人民的教育水平,还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变法的影响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对当时北宋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变革措施虽然在当时遭遇了一些困难和批评,但在现代评价中,被认为是有益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他的政策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为后世政治经济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2、强兵措施:整顿军队
减少军队数量,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A.保甲法:组织农户习武,轮差巡查,维护地方治安。
作用: 政治: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和民心涣散 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B.保马法:百姓自愿申请替官府兹马,兹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作用:减少政府支出 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 D.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最具争议: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
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积极: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保证了灌溉;耕地面
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④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官僚、地主也不例外),按多 少、好坏收税
积极:一定程度抑制兼并,同时增加政府收入。 部分减轻农 民赋税负担。(直接触犯大官僚的利益) ⑤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 积极: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 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⑥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
材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兺并 之家称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 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材料一中的“兺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大地主、高利贷者) 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 (国家)
材料二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 平民举钱出 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 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 ”。“ 光曰:愚 民知取债之利,不之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 民也不强也 ” 帝(神宗)曰 :“陕西行之既 久,民不以为病”。光曰 :“臣陕西人也,见 其病,未见其利。” 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 有什么问题?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至前338年在秦国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被公认为是我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开端。

商鞅变法的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使秦国在战国时期脱颖而出。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分封制改革、推行法治、徭役制度改革等内容。

商鞅变法的影响深远,不仅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的改革变法起到了示范作用。

2.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焘,是北魏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被称为“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主要包括推行佛教、改革官制、促进经济发展、整顿军队等内容。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北魏国力大增,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北魏国家的长期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3.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又称“新法”,是我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宋仁宗时期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包括推行青苗法、置行在、设募役等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治经济发展。

尽管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当时士大夫和保守势力的反对,但其对宋朝政治经济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对我国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一系列变法措施,都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加强国家实力,提高民众福祉而进行的重要改革。

这些变革措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示范作用。

根据题目要求,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进行综合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开端。

商鞅变法的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

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分封制改革、推行法治、徭役制度改革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使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强大起来。

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对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孝文帝推行佛教、改革官制、促进经济发展、整顿军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北魏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力大增,对北魏国家的长期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居正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不同

张居正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不同

张居正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不同王安石的变法与张居正的改革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那么王安石的变法与张居正的改革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张居正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欢迎大家阅读。

张居正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不同第一,改革策略不同。

改革是社会危机的产物,但即使是同一类型改革,也会因改革者所采取的策略不同而产生不同效应。

和王安石变法相比,张居正改革阻力较小在于他具有较高的策略水平,这主要表现在改革所奉行的宗旨方面。

王安石早在宋仁宗时(1160年)上《万言书》时,就提出要改变现有法度,使之合乎“先王之政”。

但是,他任相之后,却亮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表明要更改太祖、太宗以来的法令制度。

安石此举虽然给希望变法的士人注入了一副兴奋剂,但在思想还很保守的宋代,改变“祖宗之法”无疑会招来守旧派的激烈反对。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士大夫中是很普遍的。

因此,王安石亮出的变法旗帜使他在变法之初就遇到了强大阻力。

张居正的做法与王安石则不同,他认为“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说明他主张变法应以顺应民心为要,即应“法后王”。

但他又说,“法后王”并不是更改明太祖所制定的各种制度,相反,对于唐宋以前的君主而言,明太祖是“后王”,因此“法后王”就是恢复太祖之制中本来面貌,革除正德以来的弊政。

这样,改革并没有违背先贤所主张的“法先王”之旨。

这样,张居正在改革中始终打着“恪守祖制”的旗帜,从而抑制了守旧派之口,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第二,改革步骤不同。

宋、明两朝发展到中叶时,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因此,王安石和张居正上台时,接手的都是家底很薄的摊子,扭转财政危机是他们的共同任务。

然而,在制定改革方针,应该孰先孰后时,王安石和张居正采取了不同的步骤,体现了他们在谋略上的差异。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着手整顿财政,而忽略了吏治改革。

“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役、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与变法
提到王安石,就会不得不提熙丰变法,这个影响了王安石一生,影响了北宋,甚至影响了整个宋朝的变革。

建国以来,史学界对于王安石变法,大多全盘加以肯定,偶而出现过持否定态度的文章。

然而南宋以至明清,对王安石变法大多全盘否定,仅有蔡上翔、梁启超等极少数人持肯定立场。

其中不仅有政治上的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的原因,也有客观的。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不在对顽固派打击不力,二不在宋神宗支持变法不够,而是有其内在的原因。

从变法的指导思想来说,王安石和宋神宗着眼于解决国库空竭,人不敷出问题,而没有认识到当时紧迫需要解决的是冗官、冗费、冗兵。

从这方面着手,财政问题也不难解决。

王安石变法却从另一个角度,即从增加税收、增加百姓负担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就根本无法缓解当时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主要是政府机关、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导致了必然的失败。

具体做法上,王安石及其变法也犯了很多错误。

第一,变法“求治太急”,准备不足。

宋神宗即位,王安石执政,立即设立机构,迅速制走和推行各项新法。

这些新法,有的曾在小范围试行,有的根本就没有试行,而是关起门来想当然地制定的。

因此必然遇到困难与阻力。

即使是切实可行的法令,要使朝野赞同,要在全国实行,也需要时间,有时还需要等待,以期时机成熟。

王安石太心急了。

他在一年到两年之内,就将各项新法颁布天下,弄得州县手忙脚乱,造成了混乱局面。

第二,王宋石固执、主观,听不得半点不同的意见。

由于王安石偏执到“众人以为不可,则执之愈坚”的地步,结果不但丢掉了许多好的设想和意见,而且使王安石处于孤立的地位。

第三,变法派内部的矛盾与分裂,导致了力量的削弱与步调的不一致。

据说王安石起初说“当今可望者,惟吕惠卿一人。

”吕惠卿叛王,王安石又“始终以为可行者,曾布也。

”最后几乎成了光杆司令,使王安石心灰意冷,最后不得不退居钟山。

个人认为,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仅仅是敢于提出变法就比因循守旧,无所作为好得多。

但不可否认王安石又是一位失败的改革家。

对功名的急切与作为文人的幻想使他注定无法改革成功,而非单纯的生不逢时。

从古到今,无数伟人高度评价了王安石高尚的品格,精通的国学,也露骨的批评了他孤傲的性格,改革的不切实际与急功近利。

韩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曾公亮: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

唐介: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

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

曾巩: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黄庭坚: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张芸叟:王介甫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

杨时: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

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然)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陆九渊:公畴昔之学问,熙甯之事业,举不遁乎使还之书。

而排公者,或谓容悦,或谓迎合,或谓变其所守,或谓乖其所学,是尚得为知公者乎?英迈特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

扫俗学之凡陋,振弊
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

不期人之知,而声光烨奕,一时钜公名贤,为之左次,公之得此,岂偶然哉。

朱光庭:昔王安石当国,惟以破坏祖宗法度为事,每于言路,多置私人,持宠养交,寖成大弊。

严有禧:惟王莽、王安石、贾似道三人力任为必可行,而皆以扰民致乱。

崔鶠: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

罗大经: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颜习斋:荆公廉洁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

及既出也,慨然欲尧舜三代其君。

且公之施为,亦彰彰有效矣。

用薛向、张商英等治国用,用王韶、熊本等治兵,西灭吐蕃,南平洞蛮,夺夏人五十二砦,高丽来朝,宋几振矣。

蔡上翔: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

蔡东藩:上有急功近名之主,斯下有矫情立异之臣。

如神宗之于王安石是已。

神宗第欲为唐太宗,而安石进之以尧、舜,神宗目安石为诸葛、魏徵,而安石竟以皋、夔、稷、契自况。

试思急功近名之主,其有不为所惑乎?当时除吴奎、张方平、苏洵外,如李师中者,尝谓其必乱天下。

新法非必不可行,安石非必不能行新法,误在未审国情,独执己见,但知理财之末迹,而未知理财之本原耳。

当安石知鄞时,略行新法,邑人称便,即哓哓然曰:“我宰天下有余。

”不知四海非一邑之小,执政非长吏之任也。

天下方交相诟病,而安石愈觉自是,黜陟予夺,任所欲为。

至若登州妇人一案,较诸斗鹑少年,尤关风化,同僚谓不宜减罪,而彼必欲减免之,盖无非一矫情立异之见耳。

夫朝廷举措,关系天下安危,而顾可以矫情立异行之乎?我姑勿论安石之法,已先当诛安石之心。

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

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毛泽东:(王安石)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黄仁宇: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端在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

他的所谓“新法”,要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

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

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余英时:神宗与王安石共定国是以后,皇帝事实上已与以宰相为首的执政派联成一党,不复具有超越的地位。

综合而言,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行动上的冒险家,政治上的赌徒。

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这是优势,也是累赘。

因为他对自己理论的自信,使他轻视历史上的教训,忽视相同历史土壤这一客观事实,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

当这条道路出现问题时,他只能采用不断破坏现有平衡来加力的方式,从而最终引导北宋王朝走向了不归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