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韵读后感
师韵华章(读师韵有感)
师韵华章,北科辉煌——读《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有感师韵如梅,记录着北科大经历的严寒风雪;师韵如兰,蕴含着北科大成就的香远益清;师韵如竹,载录着北科大发展的一丝不苟;师韵如菊,浸润着北科大院士的高洁傲岸。
读师韵精彩华章,看北科发展辉煌。
作为一个大一新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对北科大的敬仰,翻开《师韵》,指尖划过那片文字,从开始的不理解,到逐渐的被各位院士的精神所感染,最后逐渐融入到了北科精神中的去体会,去感悟,去真正的感受学术与精神所带给我的力量。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迎来了建校60周年这一世纪华章,为了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北科大编写了《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既是为了表达对走出的院士与为科研献身的文人志士的敬仰与顶礼膜拜,也是为了激励我们这些年轻的北科人,培养我们对学校的特殊情怀。
院士的人生成长历程对我们北科大人来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指导意见,这将是我们在北京科技大学成长与蜕变的精神财富和弥足珍贵的教材,不断推动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北科人,在为中华之崛起的奋斗历程中奋勇前进。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科技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重要战略需求为己任,立足行业、面向全局,务育人之实、谋科研之新、求贡献之真。
在“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光荣传统,“求实鼎新”的校训,“钢铁摇篮”的沃土上,曾经有三十余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学习和工作,他们中有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也有冉冉升起的科技新星;有献身两弹一星事业的国家功臣,也有致力钢铁冶金、材料等行业的领军人物;有扎根高校教书育人的辛勤园丁,也有投身一线生产实践的科技英才;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奠基人,也有高技术产业化的应用研究者。
而作为一个大一新生,我从这些人的事迹中慢慢懂得了北科精神,那就是: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实践品格和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
手指滑过那一篇篇写满了院士的奋斗史的华章,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学者的勤奋与献身,作为一个师者的奉献与热血。
师韵读后感
师韵读后感第一篇:师韵读后感师韵读后感谨遵“求实鼎新”校训之教诲,共铸北科大奉科技以强国之华章。
十年寒窗读书苦,一朝金榜题名时。
终于在今夏步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的校门。
就在这四年大学生活伊始之际,正是这一本《师韵》,让我对刚刚谋面的大学生活增添了很多感悟与理解。
三十余位院士的生平,被浓缩在三百多页的书中,而这寥寥几百页的书页之中,所蕴含的却是北科大六十余年都未曾动摇的精神和脊梁,是这么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北科大师生传承不断的为国奉献的一腔热血。
小时识字后,便不断读到仁人志士立志报国的事迹,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就是周总理毫不犹豫的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那个瞬间,这铮铮誓言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学子都应当具备的理想抱负。
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断激励着年少的我,当立志,做一个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人。
犹记得当初背起小小书包走进小学的教师,而一晃十余载时光悠悠而过,反省这些年,心中的理想并未改变,十几年的光阴也不算的虚度。
从书山题海中一路行来,到了将要毕业的日子,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大学并不是学业的终点,相反的,这里才是人生真正的起点,从长辈规划好的道路,你走上了自己选择的道路;从安逸无忧的家庭,逐渐接近真实的社会;从依赖到学会自立,懂得自强。
”这不仅仅是师长对我的临别的嘱托,更是对我们学生生活的美好祝福,在人生中最朝气蓬勃的几年中,我们修习这自己中意的功课,而这短短的几年时间,方才是真正的蜕变。
四年大学生活拉开了序幕,学校的诸位名仕大师用他们的身体力行,为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用自己的人生给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用自己的付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细细品读,字里行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不论是在国内的课堂上,还是外国的学校里;不管是在战火流离的讲台前,还是和平安定的书桌前,在每分每秒的岁月中他们都未曾有丝毫的松懈,心中对祖国富强的渴望不曾有些许消退。
正如“博济之师”魏寿昆老先生的“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学习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学习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最近拜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语文课堂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学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
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
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乃至学生终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是语文教师,我在语文的田野里,耕耘每一寸土地。
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名教师的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他的文化底蕴、他的教育追求、他的教育智慧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能担负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使命。
一名教师要想真正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具有世界意义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它几乎无可争议地被全世界的人们接受了。
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浸透着对人文精神的永无止境的探究完善过程。
为此,我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永不停息地学习。
新的时代赋予教师职业道德新的内涵,师德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说教,而是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格的具体体现。
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内在的精神气质,才能完成好育人的神圣使命。
一个教师书教得好,学问做得好,自然具有人格的魅力,自然受学生群体的爱戴和尊敬,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在美国,有一本家喻户晓的杂志《幸福》,有一期杂志的封面上,醒目地写着一行大字:“要么学习,要么死亡!”这句话引发了人们广泛而深刻地思考,被全世界的各种媒体竞相引用。
师韵读后感
师韵读后感在学校的倡议下读了师韵后,学习了从北科大走出的院士的事迹之后,我明白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本书的目的所在:明白自己的理想,从前辈的事迹中汲取出支撑自己奋发向前的精神力量。
人一点要有自己的目标,那就是理想。
理想,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志”,理想是沙漠中的绿洲是暗夜里的灯光是吹响生命号角诗人流沙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因而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这就是理想,这就是一个活人的最好选择。
然而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师韵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魏寿昆教授生于商人世家却为了祖国弃商从文。
1931年在柏林期间,德国法西斯势力越来越嚣张许多德国青年开始盲目崇拜法西斯思想,此时日本在中国发动了918事件。
局势,越加紧张一天为守坤在食堂用餐你为德国青年误以为她是日本人上前得意忘形的说打满洲你们日本人又打胜仗啊,为什么昏阙木目而视未予理睬,德国人以为他没听清楚,又很骄傲的说:我们德国也是好战的民族。
魏寿昆教授再也按捺不住满腔的怒火,厉声谴责:我们中国人一定能把日本人赶出去。
让你们这些好战的民族见鬼去吧!魏寿昆教授在“三十年代留德生活”一文中,回忆的悲愤心境所说。
国家不强,受人侮辱。
痛愤在心。
但是,这样的痛愤,并没有打击到魏寿昆,部分很快转化为是一场既工业救国的动力。
我感动于院士们情分的求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院士们是学习为生命,无论是年老体衰,还是卧病在床,无论是文革风雨,还是工作繁忙,院士们从未放松过学习和科研,达到国家整体战略决策规划,小道一篇论文的标点符号,事无巨细慎终如始。
我感动于院士们鲜明的实践品格和动人的实践故事。
许多院士都将学士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们绝大部分成就来源与生产与实践,许多院士至今奔波于工作一线。
我感动于院士们积极的争先意识和奋进的创新精神。
我数不清院士们创造了多少第一,说不尽院士们做了多大贡献,列不完院士们取得了多少荣誉,那一个个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学术定理,一项项属于他们的发明专利,一张张印有他们名字的奖牌奖杯,是对他们开阔进取,奋勇创新的最好证明。
师韵常青
师韵常青作者:齐紫和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5期引言多少人把你所从事的职业,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有多少人把你们看作“社会的下九流”而不屑一顾。
在我的记忆中,你贫穷、辛苦、死板、寂寞、无知……,似乎没有什么像样一点儿的词来褒奖你们。
而如今,我也从事了这个职业,并不是因为当初想到了,让中国人两千多年以来崇敬至今的大圣人--孔子,就是一位老师,也不是因为受到了某个优秀人物或某件光辉事迹的浸染,而选择了这项职业。
如今我选择了它,也有了更多的定义去认知它、理解它、接受它,甚至会让我付之一生的它,我不禁感叹,这是一项多么平凡而又壮丽的事业呀!“师”之初体验在我童年时,你满脸尘土,衣服和头发上,仍保留着田埂间的土粒与草芥,听说你刚从田地里卸下牛便直奔上讲台。
也不曾记得那时,你的语言有多么精妙、深奥,你的粉笔下书写着多么智慧的符号,只知道是你让我改变了本应像我父辈一样的生活方式,是你让我对生命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师”之具象这些影像已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印象一:那倒骑在驴背上的你的缩影,不正是你真实生命的代言吗?你守望者孩子们回家的路,也守望者他们能走出你的视线,走向更广、更远的地方。
你那略跛的脚,却支撑着孩子们梦想中的蓝天,你数十年的坚守,是对自己生命的忠诚,更是对他们无尽的信念。
你便是那个让千万甘肃人感动的人。
印象二:那一年的那一刻,世界瞬间地动山摇,你正在教室里上着课,你在本能的慌乱中,没有选择逃离,因为你还记得在你的身后还有着许多渴望生存的孩子,就在那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时间里,你为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撑开了一闪生存的门扇,他们中的几个幸运地存活下来,可你…印象三:你的上帝之手,隔开了那几个同学从生到死的空间,阻止了那几朵生命之花,将因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折殒的悲剧,当他们逃离了厄运,你却因之将终生残疾。
你无愧于“最美教师”的赞誉。
但愿我能在他们的事迹中,感受到一点他们对所钟情的事业的付出,他们是怎样诠释“师韵”的。
《诗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读后感
【品读师韵】——《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读后感高考后的这个暑假,升入北京科技大学的我有幸拜读了《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这本书使我大致了解了北京科技大学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学术,以及从这里走出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们超乎常人的独特风采。
他们那些克服重重困难,历尽艰难险阻,为国效力,促进中国科技水平发展的故事,深深的令我感动。
北京科技大学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拥有着“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光荣传统,树立起“求实鼎新”的校训。
在这片素有“钢铁摇篮”之称的沃土上,走出过三十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众多在国家各个领域工作的栋梁之才。
这本《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则详细介绍了他们中间三十一位院士的生平事迹,从这些院士们早期坎坷的求学,教学路,艰辛的生活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对于知识的极度渴求,体会到了他们对于知识锱铢必较的治学态度,领悟到了他们心中的宏伟抱负,那就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使国家发展富强。
而这正是北科精神“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的体现。
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饱经磨练的院士们有的承担起了祖国工业建设的重任,有的则扎根大学校园,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辛勤园丁,他们为祖国的工业,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也正是“敢为人先的实践品格,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的又一种北科精神的体现。
可以说,书中的每个院士都是科大精神的生动体现,各种细腻而纯粹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都从他们身上流淌出来,值得每一个人体悟和学习。
书中院士们的爱国之情怀,报国之志向令我感动。
无论是冶金泰斗魏寿昆,还是两弹元勋吴自良,亦或是有国之良士之称的陈国良,还有许多像这样拥有豪迈爱国情怀和伟大报国理想的院士,当新中国向他们发出召唤之后,都坚决拒绝和放弃了国外的挽留和优厚的待遇,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甘愿为祖国抛家舍业,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祖国各方面的建设中,尽了最大的努力使共和国不断发展富强。
师韵读后感
金属物理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先生,几十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在钢中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理,至今在英、美、德、日、俄学者中仍为贝茵体形成机理的主流学派。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虽然历经“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饱受战乱折磨,柯老却始终不曾动摇过求学的决心,多次出国留学取得多项博士学位。
只是,在面对人生时,他们更加懂得面对,懂得承受,懂得怎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怎样用自己的身躯去挺起国家的脊梁。
就像是一块钢铁,北科在六十载的锻造中慢慢成长,也锻造出31位与北科共同成长的钢铁般的人物,与北科的名字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
材料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祖耀先生,六十余载坚持教书育人,著作等身。徐匡迪院士在徐老九十生辰的时候也说:“徐祖耀院士一生治学严谨、孜孜不倦,是精勤不倦怀大爱的榜样,是淡泊名利求报国之典范。他不仅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杰出材料学家,也是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近70年的名师。不仅传授给学生治学之道,
弘德育人,师韵兰香。老师们正如那生于幽谷的芷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为君子而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老师们所散发出来的淡泊和高雅的品质,正是君子的标榜,是我们每一个北科人的榜样。
师从北洋,教承冶矿,北科的前六十年是茁壮成长的六十年,肇造华夏,兴国安疆,北科的前六十年因为前辈们的带领,可以骄傲的说北科确实做到了举矿冶之星火,抚百年之国殇。然而,北科未来要走的是更长的路,。未来的六十年将是我们的六十年,是我们与北科一同接受锻造,一起成长的六十年,我们必须要牢记学风以谨,实践为尚,刚柔并进,德才昭彰的原则,努力的做一名合格的北科人,才能够不辜负前辈们的希望与寄托,才能不辜负我们自己的人生,不辜负北科交给我们的未来的六十年。
读《师韵》有感
理想是什么?其实所谓理想,就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憧憬,对明天的一种良好愿望。
理想不同于幻想。
理想一般都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它催人奋进,给人以动力。
只要经过奋斗,就有可能实现。
而幻想则是一种“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它使我们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浪费时间,自然于事无益。
理想,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志”,理想是沙漠中的绿洲,是暗夜里的灯光,是吹响生命的号角。
诗人流沙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在学校的倡议下读了<师韵>后,我一直这样觉得,人一定要有该奋斗的目标,那就是理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这就是理想,这就是一个活人的最好诠释。
现在,年少的我踏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步——大学,都说它是个小社会,一点没错。
学会在小社会生活后,到真的社会才能更加适应。
人生路途漫漫,有说不清的驿站,有讲不完的故事。
但,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结束了自己的故事,到达了终点站,从而在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划上个句号。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的我们,谁也不敢轻易的说: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了信心,没有了理想。
但,我们对理想的认识深刻吗?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为什么样的理想而奋斗着还是徘徊着?还是挣扎着?荡我们进入了大学的门槛,就得不断深化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四有”新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向那写伟大的院士学习,我们可以向着更崇高的理想进军,可以朝着更高的山峰攀沿。
当我们的知识到了一定档次,我们可以考研,可以考博,可以……。
这就是我们的理想的路线,我们要为生活高奏凯歌,我们要为梦想而不懈奋斗,我们要为追求编织安徒生般童话故事。
高尔基曾写过:《理想的阶梯》,就是最好的表率。
而求学,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就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知识是理想最基础的基石,它改造我们的意识,酿造我们的人生。
我们要努力掌握的还是知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我们的理想,让我们的理想走上正确的方向,也使我们的人生多姿多彩。
读《师韵》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师韵》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师韵》有感文字:杨凤霞童年的夜空是寂静的,抬头望去,繁星点点,无边无际的天幕辽远而又深邃,将我孩童的心带到了远方。
从那个时候起,我便爱上了神秘的宇宙。
转眼已走过十几载春秋,如愿踏入了北科这片沃土,离我的梦想又近了许多。
《师韵》如竹,耸立于华夏大地。
细看院士们的题词,或刚劲端庄,或豪放洒脱,或清秀隽永,都透露出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场,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一种迎难而上的力量!打开《师韵》,仿佛看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手捧课本时的心无旁骛,仿佛看到了机器轰鸣的车间中他们挥洒汗水时的无怨无悔。
战火纷飞,社会动荡,他们却将满腔的热情融入到那钢水铁水中,凝聚成祖国最有力的钢铁长城。
作为一个理科女,早已听了无数女生不如男生的话。
在人们的眼中,女性要么做个贤妻良母,操持家务,要么就做个林徽因一样的才女。
做科学家、搞研究时女生都是要靠边站的。
可是有一种不服叫做”谁说女子不如男”,有一种愤怒叫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一种魄力叫做”巾帼不让须眉”.甘于平庸、自甘堕落的人是命运的妥协者,迎难而上、敢于挑战才是女中豪杰!正如李依依,从一个初知世事的少女到一个成熟稳健的女性,从一个娇弱的小姑娘到声震田径场的体育健将,从一个高炉工长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几十载风雨,带走的是青丝,换来的是宁静坦然;带走的是幼稚,换来的是学识渊博;带走的是青春,换来的是祖国科研世界的累累硕果。
一次又一次的迎难而上、克服困难,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自我,学习新事物。
人生路上,她走出了一段辉煌。
而工作背后的她则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到了家庭上,做家务、带孩子。
为人妻的温柔贤惠,为人母的善良无私,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这样的科学家,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再如钟掘,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深感科技兴邦的重要性,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祖国的钢铁事业。
毕业后的她便踏上了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投身科研。
谁能想到一个母亲为了学生把刚出生的儿子寄养在婆婆家两年之久,谁又能想到一个女子为了国家的尊严研究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师韵》读后感(北京科技大学)
《师韵》读后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我们没有清北那样的名气,没有清北所拥有的优质生源,但我们拥有一座高等学府应有的气度,教育不重于声誉,而重于质量。
没有最大的原石打造最大的钻石,但我们能把平凡的矿石锻成最好的钢铁,我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就是我们--北科大。
六十六年的历程,六年前用一本书概括了过去六十年的沧桑,一本书告诉我们,什么叫笃实,什么叫钢铁般的意志。
功勋卓著的学者形象的一小部分,寥寥文字怎能写得尽他们在学术方面的全部,文字不管如何生动,也是略显粗糙的,写不出一个人的精神髓质,写不清他们为了研究和教学付出的如溪水汇成江河的点点滴滴,大江东去,浪淘尽,面对奔腾的江水,有谁会想起来,在沿江而上的两岸,有着无数条无人问津的小溪默默地向这条人人称赞的大河注入着自己的全部。
当我国在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高速发展时,我们感到骄傲,别人投来惊讶和羡慕的眼光时,我们的很多人只知道邓小平举起了开路的大旗,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国这些年的不断发展,谁在提供不可或缺的助力。
我们身边的人,站在讲台上,俯在桌子上,来回于实验台,平易近人的平凡,神仙般的存在。
我不能只记得他们站在领奖台上的脸,还要留意他们面对课题山重水复疑无路而又柳暗花明又一村时的面容改变。
他们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实践品质和甘做人梯的师者风范,他们不仅读了万卷书,亦行了万里路。
钢铁摇篮磨砺出钢铁般的意志,在条件艰苦的时代,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坚持与奉献,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也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院士的人生选择闪耀着以强国为己任的信仰光辉,他们牺牲了个人的利益,换来的是共和国的富强。
他们走在前面,我们要紧跟其后,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品质。
院士们的处事风格挥洒着敢做敢当,永不服输的豪迈气魄,他们以高度的自信和过人的胆识,展示了“钢小伙,铁姑娘”的英雄本色。
他们老了,我们还年轻,我们要用我们的担当勇敢地接过担子,就像他们过去临危受命一样。
师韵读后感
当我看到录取单上的“北京科技大学”时,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紧随其后的是对北京,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这所我心仪的大学的向往与好奇。我,即将离开四川,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去到一个完全陌生,却又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国际化大都市;即将离开学习了六年的中学,去到一个学风优良,底蕴丰厚的重点大学继续学业。
如今,担子到了我们的肩头。几十年后,我们当中的谁也可能出现在师韵中,继续着影响力;也可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做着自己的本分。但无论如何,都应记得,在北科,在大学,在社会,在生命中的任何时刻,都应做到竭尽全力,问心无愧。
想过去,院士们披荆斩棘辟前路;看今朝,新人们乘风破浪奔前程。在北科大优良传统的熏陶下,没有理由不去更加努力,在自己的领域有所作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才是每一个北科大青年在新时代的行为准则。
对于机械类专业的辛苦我早有耳闻,但读到钟掘院士的故事,我还是被这个行业的学习过程惊讶。而作为一个女性,能在当年那种称得上恶劣的环境中坚持自我甚至开拓创新,钟院士的坚毅让人动容。我苍白的言语当然无法完全表现出她的故事,但她的精神,一定会深深地印在每一个读过她故事的人的心上。
除了钟老,还有很多院士的事迹也萦绕心间:弃商从文的冶金泰斗魏寿昆,计算机事业的拓荒人高庆狮。。。。。。故事是说不完的,但精神却能随时代传承,他们大多从贫寒中长大,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坚持学业,并竭尽所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如春雨般润物无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三尺讲坛上帮助更多莘莘学子完成他们的梦。教育,就是一种传承。这是北科的幸运,也是国家的幸运。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的大学,我决定去看看相关的书籍。而【师韵】就是个极佳的选择。作为北科大60周年校庆的献礼,【师韵】在广泛搜集资料、深入开展访谈、反复推敲文风的基础上,以平实而厚重的文笔刻画了三十余位院士一生的风雨历程,让我们感受到先辈们在学术上的孜孜不倦,在技术上的力求创新以及对行业,对社会,对国家的满腔热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培养了众多人才的北科大,一定也会是学术的聚宝盆
读《师韵》感想
我不清楚在大学里我会取的什么辉煌成绩,我甚至不能确定我能不能取得喜人佳绩,但我知道空耗四年的后果——我不会空耗,我一定会努力做好一切。张兴钤院士排除万难,学成回国,却也遭受了在河南干校空耗三年之苦,那段时间张兴钤内心里充满了对事业荒废的担忧和对科研事业的渴求,我能体会那种焦急又无奈的心情,我能感受到老院士心中为国、为科研事业的那份赤诚。而我现在却有充分的自由、充足的学习时间,我更应该珍惜大学四年的金色时光,学好我的专业课——何处春江无月明呢?
读《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有感
正当我迷茫于大学生活时,《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帮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真的很幸运在进入大学之前能读到这样令人坚定奋斗信念、刨去初入自由圣地而产生散漫心里的书,老师们为新生安排这样的作业也真是恰到好处又煞费苦心的事。
《师韵》,我本没兴趣阅读。说实话,接到作业时,我正处在专业的抱怨中不能自拔。我不是很喜欢我现在的专业,我自然更没兴趣读其他人的故事。但当我一点一点的读着大师的故事时,我深深的被他们的事迹所吸引。没有哪位大师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他们却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卓越成就,是什么使他们如此成功?是一种精神,是他们对知识孜孜以求的精神,使他们渴望投身国家建设、富国强国的精神!
精神的力量是一种持久的、强大的力量,很多院士甚至都经历过文革的迫害,但当十年后春风吹遍神州的时候,他们又能迅速崛起,迅速投身到国家建设中来,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我一点一点咀嚼着院士们的事迹,深深的被他们的对待知识的严谨精神和他们身后中所显示出的高尚人格所折服.我想这才是我可以并应该从院士们身上学到的东西吧.
师韵读后感
《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读后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理想,便不畏艰苦远征。
在与信念为伴的几十余年中,数十名院士拨开历史的风尘,一步步打开中国进步的大门,用血与泪书写了一段段不朽的传奇。
作为北科人,他们将求实鼎新的校训付诸实践,为世人展示了北科大最坚实又最雄厚的科研力量;作为中国人,他们将富国强兵的理想铭刻心间,于世界留下了中国最朴实却又最辉煌的瞬间。
他们书写的历史,亦是中国的历史;他们渴望实现的理想,亦是我们的理想。
被誉为“北洋才子”的魏寿昆魏老生于羸弱的中国,生活于战火不熄、四处动荡的中国。
在留德期间,他顿悟“国家不强,受人侮辱”,深感“痛恨在心”,而“师夷长技,工业救国”的想法随之萌生。
在其攻克冶金难题的路上,尽管荆棘不断,他却从不言放弃,终一手成就了中国的钢铁摇篮——北京钢铁学院。
可以说,没有魏老,就没有今天的北科人;没有如他一般的前辈伟人,就没有如今富强鼎盛的中国。
那时的中国尚且是一块几近荒废的土地,中国唯一称得上富足的,是人口。
虽科技落后,生活艰苦,却不乏柯俊、吴自良等在祖国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
那个时代锻造出了他们特有的品质:他们吃苦耐劳,他们乐于钻研,他们悲悯天下,他们心怀祖国。
而在今天,一个物质尤为丰裕的和平时代,那些“十年如一日”“千年磨一剑”的耐力却变得颇为可贵。
物质时代在进步,是我们“退步”了,或者说:我们的理想,仍不及前辈人的底线。
就连见证过一代代人成长的老师们也不禁慨叹: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吃不了苦。
这是对我们的呼唤与劝勉,对我们青年人重新拾起前辈人精神的渴求啊。
在这个虚荣泡沫浮满表面的社会,为了能够接下前辈传下的火炬,我们必须选择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走得快前提是要走得稳,我们要推动祖国高速发展,就必须夯实根基,在万千中国人心中立下踏实努力的丰碑。
就如毛主席对青年人所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在这个终将由我们青年人主宰的世界,我们才更要理解责任、理解担当,明白学会吃苦与拼搏的重要性。
师韵读书心得
师韵读书心得怀着激动的心情接过北京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明白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在千千百百的大学中选择了北京科技大学是我的荣幸,而能收到北京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更是我的幸运。
我知道,朝我的梦想迈进还需要很多步,但前辈的努力会成为我的指引旗。
在这样的心情下,我阅读了《师韵——从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书里众多院士的经历激励着我,告诉我梦想的阶梯需要用一切去修筑。
阅读这本书,贯穿始终的是院士们坚定的北科精神——“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实践品格,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
”六十年,一代又一代的院士为了国家的崛起奋斗终生。
国家在他们的前赴后继中逐步兴盛,在科技与工程方面一次又一次取代不可多得的成就。
那些感人至深的片段印在脑海里使我夜不成寐,我明白,他们的足迹是我向理想朝圣的最好代言,我将像他们一样秉持这“求实鼎新”的校训,以在自己所学的方面上下求索为己任,成为像院士们一样的栋梁之才。
那些出生在抗日时期的院士们的童年故事使我唏嘘不已,而他们胸中激荡的爱国热情又使我无比钦佩,那种为了国家甘愿出生入死的意志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特别是张兴钤院士的爱国之心使我为之赞叹,那是一个中国人在祖国危难之际的近乎本能的反应。
看到他在为国家不断奔走,我热血涌动在全身;看到他在红旗面前热泪盈眶,我不禁潸然泪下;看到他毫无怨言积极投入教育事业,克服重重障碍创造更加良好的教学条件,我不由得心潮澎湃;看到他离群索居在戈壁大漠艰辛苦难的环境下一次一次实验直至成果斐然,我心里充满了敬意;看到他与心爱的妻子女儿别离,与珍藏的英文原版书告别,我感到酸楚万分。
金属学与钢铁热处理专业、金属物理专业的声名鹊起证明了这个人长期坚持的成果和重要性,才所以那些由他培育出的人才,在祖国的科研位置上成为了骨干人才。
两弹一星的顺利研发,也少不了这个奋战在一线废寝忘食的人儿。
他也许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有平凡人的爱恨平凡人的缺点,但他用不平凡的气概谱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他如同一朵沙漠之花盛开在荒芜的戈壁,为远道的人带去指引和力量,他用坚实的脚步为后人拓荒,后人才所以不走得那么艰辛。
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读后感
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读后感刚翻开书的时候,我心里就想,这些院士可都是超级学霸中的学霸,那他们的故事肯定是充满了各种让人惊叹的情节。
果不其然啊!这些院士们就像游戏里一路开挂升级的主角一样,但他们的“外挂”可是自己的努力、智慧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你看那些院士们在求学的时候,那股子认真劲儿就特别让人佩服。
他们可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他们对知识就像是饿狼看到肉一样,两眼放光,不管是复杂的理论知识,还是那些需要反复试验的实践内容,他们都能一头扎进去。
而且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一个是轻易说放弃的。
就像我们平时打游戏遇到大boss,他们不会扭头就跑,而是想着怎么找到boss的弱点,然后一举把它拿下。
我特别记得其中一位院士的故事。
他在做研究的时候,条件那叫一个艰苦,设备又差,资源也少。
但人家就像是在沙漠里种树的人一样,不管环境多恶劣,就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走。
最后他还真就做出了特别了不起的成果,这就告诉我们,外在条件不好算啥,只要自己有想法、肯努力,那都不是事儿。
这些院士和他们的老师们之间的情谊也很让人感动。
就像武林高手和他们的师父一样,师父倾囊相授,徒弟努力学习,然后把师门的功夫发扬光大。
老师的教导就像一盏明灯,在这些院士成长的道路上一直亮着,给他们指引方向。
这种传承真的特别棒,感觉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北科大的校园里一代一代地传递着。
从这本书里我还感受到了北科大这个学校的魅力。
它就像是一个孕育超级英雄的摇篮,给这些院士们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学校的氛围、教学理念肯定都有着独特的魔力,才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院士。
读完这本书,我就觉得自己也得像这些院士们学习。
不能老是遇到一点小麻烦就开始抱怨,也不能一有空闲就只知道玩。
要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充满热情,然后努力去追求。
虽然我可能成不了院士这么厉害的人物,但要是能像他们一样努力,那我的生活肯定也能变得超级精彩。
这本书就像是一把小锤子,敲了敲我这个有点懒的小钉子,让我想要开始行动起来啦。
传承院士精神
传承院士精神,争做有为学生——《师韵》读后感申奥当我目光随《师韵》穿透岁月时,我眼前出现了北科大三十多位院士伟岸的身影,以及他们走过的艰苦路程,这是一曲跌宕起伏的壮歌,记载老一辈科学巨匠的奋斗历程。
正是他们在各个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才有北科大辉煌的今天,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人已不在世,但他们的精神永远铭记我心。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终将是我们的,作为一名新生,我将在他们精神的指引下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曾迷茫过,也曾幻想过大学的世界,在读完《师韵》后,我已拥有了前进的动力及目标了。
翻开目录,魏寿昆、吴自良、柯俊、肖纪美……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曾经在我心中这片学术圣地上播洒汗水,播种理想,收获成功,或许我也将踏上他们所经历的艰苦道路,或许我也可以实现我的理想,或许我也可以如他们一样成功,他们就是我的校友,而我也以他们为今后的学习楷模。
这些璀璨耀眼的院士们的精神和经历都深深触动我的内心,我为他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而这些优秀的院士们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魏寿昆院士和吴自良院士。
魏寿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冶金物理化学科创始人之一,北科大教授,从事科研教育事业已逾80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吴自良同样也无比杰出,他曾为我国的原子弹制造做出突出贡献,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两个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脊梁骨,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鲜血谱写了中国的兴盛。
魏寿昆院士出生于一个破败的商人家庭,从小就被寄予了继承家业的希望,但他却有一个弃商从文的理想,他的家族也给予了支持。
他从育德庵小学开始了人生的奋斗征程,再到天津官立中学,再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洋大学矿冶工程专业。
他的才华与勤奋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当然还要一定的运气,如他在校期间正值茅以升、侯德榜等名师任教,再在唯一一次的天津自主招生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德国进修。
在那个坚苦卓绝的年代,中国已十分危险了,他心中还有报效国家的愿望。
魏老身上最重要的不是才华、勤奋或运气,而是那种骨气。
师韵感想
冶金专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寿昆,虽然生逢乱世,但思想先进,弃商就学,赴德苦修五年回国,在抗战的烽火中四处奔波,在风雨中保护中国近代教育的火种,在荒芜之上开辟出新中国冶金教育的先河,不断实践,不断检验,终于成就事业。······
院士们不仅在自己的科研中注意穿新思维的应用,而且在教学中也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金属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志国科研上开创了物理化学的研究,平时在课堂上,以幽默风趣的谈吐,言简意赅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思维与表达,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
在大学中我也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密切关注变化发展者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使自己成为国家有用人才。
我作为即将步入大学的青年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生活中要脚踏实地,专注所学,一步一个脚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万事万物发展,讲求一个“新”字。唯有创新,才能进步和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院士们的研究成果绽放出创新的花朵,创新精神在国人为院士的身上表现尤为突出。试想,他们如果没有创新精神,能有今天如此的成就吗?
求实鼎新
暑假中我阅读了《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认识了北科大走出的两院院士,我感到无比自豪,从中也学到了许多。
从院士们的事迹中,我领略到了北科精神,那就是“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演技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时间品德和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他们总是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不断的革故鼎新。
(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求实鼎新”是北科大的校训,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卓越成就的两院院士,我相信,在北科大四年的学习历练之后,我会收获颇丰。
朱光潜《师论》读后感
朱光潜《师论》读后感篇一朱光潜《师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师论》,这可真是给了我一记“灵魂重击”啊!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啥特别的?”也许是我太自以为是了,读着读着,我就发现自己完全错了。
朱光潜先生在书中的那些观点,就像是一道道闪电,劈开了我原本混沌的思维。
他说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自我、探索世界。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遇到的老师做到这点了吗?我以后要是当老师能做到吗?”我觉得吧,这可真不容易。
书中提到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这点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毕竟,一个自己都半瓶子晃荡的老师,怎么能教出好学生呢?但有时候我又想,品德这东西,是不是太抽象了?到底啥样才算高尚呢?回想起我上学的那些日子,有的老师确实像明灯一样,照亮我前行的路;可有的老师呢,也许他们自己都还在黑暗中摸索。
这让我感慨万分,可能好老师就像大熊猫一样珍贵吧。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乱糟糟的,一会儿觉得自己对老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敬畏,一会儿又觉得前路迷茫,我能成为那样的好老师吗?谁知道呢!但不管怎样,朱光潜先生的这本书,确实让我好好地思考了一番关于老师的种种。
篇二朱光潜《师论》读后感哇塞,朱光潜的《师论》,读完之后我这小心脏可是波澜起伏啊!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抱着一种“随便看看”的心态,心想:“能有多厉害?”结果呢,piapia 打脸!朱光潜先生讲的那些关于老师的道理,就跟一根根针似的,扎在我心上。
他说老师要懂得因材施教,这话说得简单,做起来可难了吧?我就想啊,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有的聪明机灵,有的木讷老实,老师怎么可能做到对每个人都“对症下药”呢?也许只有超级英雄老师才能做到吧!还有啊,他强调老师要有爱心和耐心。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老师,有的老师那叫一个温柔耐心,我犯了错也不吼我,而是慢慢跟我讲道理;可有的老师呢,一点耐心都没有,我稍微答错个问题就对我吹胡子瞪眼的。
这差距,咋就那么大呢?读着读着,我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以后我要是当老师,能有这么高的境界吗?”我觉得够呛!但又一想,不试试怎么知道呢?万一我就是那个隐藏的“教师大神”呢?这本书里说的很多东西,让我一会儿兴奋,觉得当老师太伟大了;一会儿又沮丧,觉得自己可能根本不是那块料。
朱光潜《师论》读后感
朱光潜《师论》读后感篇一朱光潜《师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师论》,这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啊!说起来,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可能觉得有点枯燥,心里想着:“这能有啥意思呀?”但是,读着读着,我就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朱光潜先生在书中对于“师”的论述,那叫一个深刻。
他说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考。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遇到的老师都做到这些了吗?”也许有的做到了,有的可能还差点儿意思。
就拿我小学的数学老师来说吧,那可真是个厉害的角色!他教我们做题的时候,那耐心劲儿,就像我妈对我一样,一遍又一遍,从不嫌烦。
我觉得他就是朱光潜先生说的那种好老师,不仅教知识,还教我们要有耐心,要认真对待每一道题,这不就是在教我们怎么做人嘛!可是,我初中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个老师,可能他的教学方法不太对我胃口,我当时就想:“这老师咋这样呢?” 现在想来,也许是我自己没理解老师的苦心?我觉得朱光潜先生的《师论》让我重新思考了这些经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心情也是起起伏伏的。
一会儿觉得恍然大悟,一会儿又陷入迷茫,可能这就是思考的魅力吧!我觉得自己对于“师”的理解,好像在黑暗中摸索,一会儿看到一点光,一会儿又陷入黑暗。
总之,读了朱光潜先生的《师论》,我觉得收获满满,但是又觉得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慢慢去琢磨。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对这本书有更深的理解,谁知道呢?篇二朱光潜《师论》读后感哇塞,朱光潜先生的《师论》,读完之后,我这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你们说,老师到底是个啥角色?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老师简直就是超级英雄,但又不完全是。
为啥这么说呢?朱光潜先生讲得明明白白,老师要传道授业解惑。
可我就在想,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得多难啊!就像我们班的语文老师,那知识储备,简直就是个知识库,不管啥问题,她都能给你答出来。
这时候我觉得,老师就是超级英雄,无所不能!但是,有时候我又觉得老师也不是那么完美。
比如说,有的老师可能教学方法不太适合我,我就会有点儿小情绪,心里嘀咕:“这老师咋教的呀,我咋就听不懂呢?” 可转过头来一想,也许是我自己的问题呢?也许我没好好学,没跟上老师的节奏?我觉得《师论》这本书,让我一会儿觉得老师特别伟大,一会儿又觉得老师也是普通人,也会有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崇愚先生,1988年以来,在金属缺陷电子结构方面出版论文60余。1998年以来合作出版学术专著三本。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获两项国家发明奖。儿时的坎坷无法成为他前进的阻碍,坚毅的梦想铸就他攀登的阶梯。他坚持教育学生:"科研必须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内涵,必须要以创新为动力,让创新成为一种科学素养。”
对未知世界充满探索破密之心并且终身热情不减,钟老用满腔的热情在冶金机械这一“傻大黑粗”的世界中掘取宝藏。
太多的院士像徐老、柯老和钟老一样,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太多太多的贡献。在他们身上我真的看到了理想的力量。诗人流沙曾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而我想,这些从北科走出的院士们,正是那星星之火的种,是那引路的灯,是那让人翘首企盼的黎明!
在人们的想象之中,机械工程领域是一个充满了“阳刚之气”的世界,庞大无比的机器轰鸣,生产车间的钢花四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适合女生的专业,钟老却毅然决然的投身建设,在太钢和鞍钢,她与工人们一起抡大锤,倒夜班;在洛铜和武钢,她领着学生在生产线上学习,为抢修机器故障,在几层楼高的庞大设备上爬上爬下,一天下来满身的油泥。她顶着机器的轰鸣声现场教学,对一组组的学生反复讲解,等到学生们都弄明白了,她的嗓子也已经哑的说不出话来了。作为一个坚持战斗在工作第一线的女战士,钟老也被大家尊敬的称为“铁姑娘”。
弘德育人,师韵兰香。老师们正如那生于幽谷的芷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为君子而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老师们所散发出来的淡泊和高雅的品质,正是君子的标榜,是我们每一个北科人的榜样。
师从北洋,教承冶矿,北科的前六十年是茁壮成长的六十年,肇造华夏,兴国安疆,北科的前六十年因为前辈们的带领,可以骄傲的说北科确实做到了举矿冶之星火,抚百年之国殇。然而,北科未来要走的是更长的路,。未来的六十年将是我们的六十年,是我们与北科一同接受锻造,一起成长的六十年,我们必须要牢记学风以谨,实践为尚,刚柔并进,德才昭彰的原则,努力的做一名合格的北科人,才能够不辜负前辈们的希望与寄托,才能不辜负我们自己的人生,不辜负北科交给我们的未来的六十年。
百川东流入海,聚溪流而不息;壁石屹立千仞,纳广博于有形。柯老就是这样一位谦和温厚的老者,像极了蓝色的海川,温和、睿智而渊博,作风却又如淬炼的钢铁,严谨、热情而坚韧。
巾帼不让须眉。
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掘女士,从教40载,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人师表,她以实验室为家,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以致晚上回家扭伤了脚尚无人知晓,是有名的“工作狂”。每年有1/3以上的时间出差下厂试验。在工业生产试验现场,她临阵指挥,亲自操作,满脸油污,年过花甲仍然在工厂通宵熬夜,坚持要取得最佳试验效果。也正是由于她的这种精神,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吾青年之盛智,如天光之正当。为中华之崛起,镶北科之华章!这句话不仅仅是口号,是我们每一位北科人努力前进的动力,拼搏奋斗的美丽梦想,更加是流淌在所有北科人心底里相同的血液,是大家对北科美好明天的祝愿与希望。
正是他们,为我们劈山碎石开凿出通向未来的路;是他们,为北科编织出飞向明天的翅膀。他们是前辈,是老师,是在时代洪流中劈浪斩波的勇士,是在历史中开拓创新的领路人!
而我们要做的,正是将前辈们的精神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并且不断的与时代相结合,融会贯通,继往开来。老师们的年龄虽然已经老去,但是老师们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我真心的崇敬着他们,却着实无法理解他们的世界。
直到我读过了《师韵》这本书。或者,我更愿意称它为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第一次感觉到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院士们是那样的亲切,和蔼。第一次觉得我们这个词包括了他们。
他们不是什么神一般的人物。他们也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会寻求帮助,也会需要老师的教导,父母的鼓励,也会和朋友喝酒谈天,也会因为成为了父母而兴奋喜悦,看见前辈偶像也会紧张脸红,他们也有自己固执的习惯,也有享受生活的小情调。
师韵兰香
60年,是水滴石穿的坚持,是聚沙成塔的集聚;60年,是春蚕到死的无悔,是蜡炬成灰的奉献;60年,是厚积薄发的等待,60年,是从钢铁走向科技的飞跃。
我不清楚人生可以有多少个六十年,也不清楚一个人可以在六十年中做多少件有价值的事,但我却看见了有如此多的人,如此多足以称得上震古烁今的院士们,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六十年无悔的奉献给北科,奉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王老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一种人生,可以承载怎样的内涵;一种选择,可以传递怎样信念;一种付出,可以滋润多少求知的心灵;一种精彩,可以绽放出怎样的四射华彩。书留春秋在,道与天地参。王老的师者风骨,贤者气象,所谓智哉也。
金属物理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先生,几十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在钢中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理,至今在英、美、德、日、俄学者中仍为贝茵体形成机理的主流学派。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虽然历经“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饱受战乱折磨,柯老却始终不曾动摇过求学的决心,多次出国留学取得多项博士学位。
是他们的努力,才哺育着钢铁学院成长为今天的北京科技大学。
是他们的梦想,才孕育出北科今天求实鼎新的学院精神。
院士这个遥远的称呼也因为北科这个共同的梦而变得温馨可亲。
作为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孩子,我自然而然的把和我一样是普通人的院士们神话了。他们有着最最伟大的梦想,有着最最坚贞的品格,有着最最能吃苦最最能奉献最最能坚持的信念。他们全天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搞研究,嘴里满是听不懂的各种专业名词,手不离笔的永远在演算着一个个复杂的公式,拿着花花绿绿的药水翻来覆去的尝试着验证着每一种微小的可能。院士的头发应该是花白的,稀疏的,身材总要是发胖的,矮小的。因为仿佛只有这样不起眼的外表才能够凸显出他们精神的伟大,鲜明的对比出他们的与众不同。
只是,在面对人生时,他们更加懂得面对,懂得承受,懂得怎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怎样用自己的身躯去挺起国家的脊梁。
就像是一块钢铁,北科在六十载的锻造中慢慢成长,也锻造出31位与北科共同成长的钢铁般的人物,与北科的名字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
材料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祖耀先生,六十余载坚持教书育人,著作等身。徐匡迪院士在徐老九十生辰的时候也说:“徐祖耀院士一生治学严谨、孜孜不倦,是精勤不倦怀大爱的榜样,是淡泊名利求报国之典范。他不仅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杰出材料学家,也是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近70年的名师。不仅传授给学生治学之道,更以身作则授之以为人之道;慧眼识才,发掘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我国材料学发展的领军人才。”作为院士,徐老为国家挣得荣誉,作为教授,徐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国家领军人才,作为学生,徐老饮水思源,勤俭节约,捐出积蓄创立“徐祖耀基金”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