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产能过剩的国际经验及启示_刘建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化解产能过剩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刘建江,罗双成,凌四立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作者简介:刘建江,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罗双成,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凌四立,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注: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贸易逆差研究”(编号:14FJL0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评估及治理研究”(编号:14YJA790029)、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补齐短板、创

造优势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编号:13ZDA03)和湖南省国际经济与工程管理研究中心项目“新常态下中美经贸关系趋势研究”(编号:14IEPM04)的成果。摘要:全球化背景下,产能过剩已是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发挥大国经济主导优势,通过全球战略转移、技术创新、制度保障等途径化解过剩产能;而以韩国为代表的国家发挥后发优势,通过体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途径化解过剩产能。总结国际经验,我国有效化解过剩产能的措施包括: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制度创新;完善市场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加大科

研投入,推动技术进步;刺激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战略效应。

关键词:全球化;产能过剩;产业升级;国际经验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5)06-0111-04

近年来,我国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产能过剩的重要表现是产能利用率在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我国产能整体利用率由2000年的90%下降至2012年的60%左右,已明显低于80%的

临界水平。目前,我国有42.8%的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1]

其中,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产能利用率最低,为33.4%,

35个行业中有11个产能利用率低于80%。产能过剩的另一个表现是工业总利润率不高,我国工业总利润率从2000年的5.3%上升到2010年的7.5%后开始呈现下滑趋势,

2012 2013年均只有6.5%左右。实际上,产能过剩具有全球性,也是伴随一国经济发展而出现的阶段性产

物,是世界性难题,且多数国家产能过剩领域也具有共性。以钢铁产业为例,根据世界钢协统计,

2013年,全球范围内钢铁产能达20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80%左右。[2]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当前全球产能过剩已不限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率从2000年的26.3%下降到2013年的11.8%。在此背景下,化解过剩产能已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学术界也高度重视对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世界主要经济体产能过剩的特点及化解思路进行比较,归纳其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进而为化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世界主要经济体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

(一)美国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

1.国家战略引导产能输出,推动产业全球转移。二战期间,美国工业迅速发展并导致战后的产能

过剩。美国从国家战略出发,启动了为欧洲提供经济援助的

“马歇尔计划”。1948 1952年,美国“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金额达131.5亿美元,直接推动了被援助国家的GDP 增长,并刺激了美国工业生产和

经济纵横·2015年第6期DOI:10.16528/ki.22-1054/f.2015.06.018

贸易发展,支撑了美元的国际地位及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全球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美国不仅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甚至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工序(见表1)。此后,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也为美国实施全球产业转移战略提供了条件。2013年,美国启动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议(TTIP)谈判,加大贸易保护和参与国际区域性经济组织合作,以降低进出口贸易成本,有力地缓解了国内产能问题。

表120世纪50年代后全球产业转移情况

20世纪50年代美国ң日本(资本密集型产业)

20世纪60 70年代美国、日本ң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劳动密集型、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美国、日本ң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资本密集型产业)

美国、日本ң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ң东盟四国(劳动密集型产业)

20世纪80 90年代中期美国ң日本(创造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美国、日本ң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标准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ң东盟四国、中国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低技术型产业)

亚洲金融危机后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ң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劳动密集型产业)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日本、韩国ң东南亚(劳动密集型、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ң中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南亚、南亚(劳动密集型、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ң回流美国、欧洲(部分高端制造业)

2.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美国的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业及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制造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工业产能利用率跌至80%以下。为此,美国借助市场力量,鼓励企业实行破产和并购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使经济效益不高的企业退出市场,在21世纪初初步实现了部分新技术制造业的基本供求平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再次降至2009年第四季度的67.2%。为应对危机,美国推出“再工业化计划”,明确指出支持先进技术(3D打印等)的研发及新能源(页岩气等)的开发,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3.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建立工业产能及利用率数据库,以保证政府能实时监测行业生产能力发展状况,为政府和行业协会提供数据支撑。在税收调节方面,美国通过对污染严重的制造业强制性征收重税,同时减免新兴产业税负等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产业政策方面,美国实施以产业深化创新和培育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产业政策,推动市场萎缩型过剩产能的化解。同时,加大对基础教育和设施的财政资金投入,降低投资和运输成本,进而扩大国内市场和促进国内需求。

(二)德国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

1.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20世纪60 70年代,德国传统工业先后遭遇“钢铁危机”和“煤炭危机”,钢铁、煤炭等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相关产业链也面临发展瓶颈。为此,20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通过财政支持,鼓励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缓解产能过剩危机。进入21世纪,德国在机械制造、精细化工、汽车、钢铁、交通、能源、发电等行业,高度重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致使德国经济萎缩4.7%。为应对全球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需求下降问题,德国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措施有效推动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避免企业过度建设并化解产能过剩。

2.加大对本国制造业出口的支持力度,发挥制造业优势。德国曾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其经济发展是以出口为导向。如,2006年德国外贸依存度高达57%,外贸总额为16253亿欧元,外贸顺差达1619亿欧元。在技术贸易尤其是高新技术及其产品方面,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然而,在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难免出现结构性和周期性的产能过剩问题。为此,德国不断经济纵横·2015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