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填空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先于人类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3、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4、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分为()和()两大派别,其中()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主张正好与之相反。
5、()和()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
6*、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区别?7、辩证法坚持用()、()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形而上学则坚持用()、()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是唯物主义世界的基石,()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和(),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特别是()在意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意识在()上是主观的,在()上是客观的。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怎样的理论意义?(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和(),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和()。
3、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世界运动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某种(),运动的绝对性体现在体现在物质运动的()、(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在物质运动的()、()。
4、()和()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实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时间的特点是(),空间的特点是()。
5、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什么?6、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
7、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8、()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和()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说明规律的含义与特点,以及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异同。
说明规律的含义与特点,以及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异同。
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指一类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和发展方式的稳定性
表现。
规律的含义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中普遍存在的稳定的定性或
定量关系。
规律的特点包括普遍性、稳定性、客观性、历史性、相对性和
整体性等。
社会规律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稳定定量关系,是人类行为与
社会现象的规则和规范。
自然规律指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的稳定性表现,
是自然界中物质运动的规律。
两者的异同点在于:
1、来源不同:社会规律是由人类行为与社会现象的规则和规范决定的,而自然规律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
2、客观性不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比自然规律差,社会人类活动的
客观性受社会历史条件、社会文化和个体意识等因素影响,而自然规律的
客观性较高且稳定。
3、可塑性不同:社会规律具有可塑性,人类能够通过改变行为方式,来改变社会规律,而自然规律则不可被改变。
综上所述,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稳定性,支配着一切事物的发展
变化。
社会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自然规律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
本质规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总结概括
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①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原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第一章-第3节-清华学生问过的69问清华韦正翔教授收集制作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与区别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将失败,别的人已经看得很清楚, 自己却看不清楚呢?算命和预测有什么区别? 成功与否和失败与否可以预测,但是成功的方 式和失败的方式能够预测吗?一个人的前途是 可以预测的吗?为什么人会相信一些人能够成 功,而相信另外一些人不能够成功呢?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与区别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在高尚行为后面 是不是有利益动机呢?社会赞扬的高尚的道德 品质的总体来源是否与利益有关系?高尚性如 何超越利益的呢?
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第一,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 径;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 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50页)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的发展 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这些发展规 律,并遵循这些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 (第46页)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东西有无用的吗?社会让 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个人学习的动机与社会 让人学习的动机有什么区别?个人学习的动机 为什么可以是好奇心呢?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根据一定的目的、要 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 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 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 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 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 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第48页)
复习提纲(马原书本前三章)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吴克峰额的三个主要组成成分。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革命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唯物主义)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精神)和物质(自然界)谁是世界的本源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康德)③有神论与无神论(以上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一下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是联系的还是孤立,是发展还是静止)④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具体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片面,机械),且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马原论文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异同之我见一、联系从字面上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从大体上讲都是规律,就应该具有一切规律所具有的客观性。
所以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必然联系、稳定联系。
例如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及其本质联系。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它们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无论我们是否了解到、认识到某个规律,它都客观存在着,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比如万有引力定律,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它一直都存于与自然界中,只是在牛顿之前一直都没有人发现它罢了。
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这一社会规律,在马克思写出《资本论》之前就存在着,只是马克思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了这一规律。
虽然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类不能蔑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但是人类在规律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使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发生一些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一些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二、区别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自然规律是指自然界事物运动的规律,由于自然界事物的运动是无主体的活动,所以自然表现为纯粹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可量化、可计算,具有科学的精确性。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不同,单从发展的纯粹性方面来讲,自然界是无主体即无意识、无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发展,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人参与、并且其发展的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界的这种客观性特征与社会进程中的主体性特征是有鲜明的本质的区别。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资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这便是自然规律的重复性。
如日出日落昼夜交替、春夏秋冬四季轮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一)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间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时间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主题,实践的对象,时间的手段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
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科学实验已经产生,就具有与生产实践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所不能代替的特点,即自觉的一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
是驾驶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时间是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其次,时间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时间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时间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二)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人类社会纪实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耿姝要的是社会存在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出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社会生活的实践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时间内在的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无知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紧接着,他便开始搜集大西洋两岸古 生物化石、古气候、底层构造等方面的 资料,找到了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 于是,在 1912年,正式向科学界提出 了“大陆漂移说”(第二回合:学说)。
“大陆漂移说”认为,现在的7大洲在 两亿年前是一整块花岗岩质大陆,即被 无边无际的泛海洋所包围的原始“泛大 陆”。 由于日月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 的作用,泛大陆分裂成几大块,先后分 离出去,中间形成大西洋和印度洋等水 域。 移动大陆的前沿遇到基地玄武岩的 阻挡,便发生挤压和褶皱,隆起为山脉, 而移动过程中脱落下来的“碎片”,就 成了岛屿。
波义耳定律的启示
真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真理是绝对的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 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 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同谬误有原则 区别,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另外,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 发展着得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 无条件的、绝对的。
波义耳定律错了吗? 17世纪,化学家波义耳通过实验发现: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与它所受 到的压力成反比。这就是著名的波义耳定律。 到了19世纪,法国物理学家雷尼奥用不 同的气体对波义耳定律进行了检验。结果发 现,并不是所有的气体,在任何条件下都遵 守波义耳定律。比如,二氧化碳,在通常的 室温下,压力达到60个大气压时,就变成了 液体。又如,按照波义耳定律,给1000升的 氮气施加1000个大气压,体积应该是1升,而 结果是2升。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
社会规律:所谓社会规律就是指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动力。
人本哲学认为人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原始动力并且决定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
人的知识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直接动力,与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社会产生:社会之所以产生,则是由于我们祖先的生活需要。
当我们的祖先认识到结成一定的群体,通过分工合作能够有效地抵御猛兽和外族的侵袭,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于是就结成了一定的群体。
这种群体就是最初的社会。
最初的社会与动物的社会没有区别,随着人类在语言和文字的作用下,通过一代代人对外界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知识的逐渐增长积累,反应能力的逐渐增强,对外界事物进行反应的活动逐渐的广泛和深化,最初的社会也就逐渐发展成人类社会了。
社会发展过程:社会发展的过程是这样的:在语言和文字的作用下,每一个人都能获得他人和先辈人的知识,然后在他人和先辈人的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外界事物进行反应活动和认识,并把自己认识所得的知识传给他人和后人,随着这种状况的历史持续,社会也就逐渐发展进步了。
社会构件:社会大体上是由经济构件和政治构件两大构件构成的(当然,如果细分还可分出生活构件)。
经济构件的发展是由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推动的,政治构件的发展是由人们的社会科学知识推动的。
经济构件我们的祖先为了在物质生活中方面能够过的舒适、安逸和富足,不断地对自然界事物进行认识和进行改造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形态和产物的总和就是社会的经济构件。
社会大众的需要是推动经济构件发展的原始动力并决定着经济构件发展的方向,例如社会大众有舒适、安逸和富足的需要,经济构件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社会大众的需要只能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不能直接推动经济构件的发展,推动经济构件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
人们自然科学知识水平的客观外现就是界时经济构件的现实水平。
例如我们的祖先就有使自己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日行千里的本领的需要,由于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水平所限,他们的需要无法实现,今天人们实现了这些本领,就是由于人们具有了这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相互关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相互关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自然规律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系列客观规律,如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生物规律等,它们是独立于人类意志的客观存在。
而社会规律则是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客观规律,如经济规律、政治规律、文化规律等,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自然规律对社会规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然规律的存在和运行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例如,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受制于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规律。
自然界中的资源有限,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人类必须根据自然规律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和利用,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自然规律还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
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此,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社会规律也对自然规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控制能力。
社会规律的运行促进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和理解。
例如,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社会规律还影响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方式。
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发程度,这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自然规律的存在和运行对社会规律产生制约作用。
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和进步,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自然界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社会规律也对自然规律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改变。
人类社会的活动对自然界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等,这些都改变了自然界原本的规律。
因此,人类社会必须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界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
核心考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核心考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摘要: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概念1.自然规律2.社会规律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2.区别三、自然规律对社会规律的影响1.资源环境的影响2.科学技术的影响3.人类行为的影响四、社会规律对自然规律的影响1.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社会制度对资源利用的影响3.科技进步对自然规律的影响五、人类如何平衡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2.生态文明建设3.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正文: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理解这两者的内涵和关系,对人类更好地适应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规律是指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规律。
例如,自然界中的生物生长、繁衍、消亡过程,地球上的季节更替、气候变化等。
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类意志所左右。
社会规律则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规律。
例如,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传承等。
社会规律是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受到人类行为、价值观、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存在联系和区别。
联系方面,两者都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区别方面,自然规律主要涉及自然界,其表现形式较为固定;而社会规律涉及人类社会,其表现形式较为复杂,受到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自然规律对社会规律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自然规律决定了社会规律的边界和条件。
例如,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业、渔业等产业的发展。
其次,科技进步也会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例如,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受到能源资源分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同时,社会规律对自然规律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如过度开发、污染排放等。
社会制度对资源利用产生影响,如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此外,科技进步对自然规律产生影响,如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
自然法与社会法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法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而社会法则是通过具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
在社会法中,客观约束与主观约束之间存在着关系,只要自然法具有相同的客观物质条件,它们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出现,而社会法则是历史性的,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社会,国家,国家和不同历史阶段的表达方式。
这比理解自然法则更难于理解社会法则。
社会矛盾的成熟以及人们认识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理解。
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索,才能正确认识因此,主要区别在于社会法的历史性质自然法与社会法之间的异同自然法与社会法之间的异同既具有客观的实质性,又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自然法则是自然现象的固有,必要,不可避免和稳定的联系。
通过人们的活动表明,社会法是社会生活过程中各种现象之间必不可少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之间存在某些联系和差异。
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法和社会法都具有客观性,这是人类意志不会改变的。
人不能随意改变,创造或破坏自然法则。
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身体和物质工具对客观世界采取行动,从而导致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且可以有目的地触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的物理,能量和信息过程,从而共同行动的结果各种客观法则有利于人类变革或维护人类稳定。
)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如下:自然法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而社会法则是通过具有特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活动来实现的。
(形成机制)2在社会法中,客观关系既有客观约束又有主观约束。
只要自然法则具有相同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复制自然法则。
3.社会法律是历史性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国家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
(表达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内容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创立和发展1.产生的社会根源(1)资产主义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产生的阶级基础<1>.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1)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2)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3>.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列宁主义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3.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
辨析:1.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则取决于杰出的历史人物的意志。
答:后半句是错误的,属于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这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但最终决定社会发展的是客观的物质生产力,而不是某个历史人物的意志。
2.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创造的。
答:错误。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
答:错误。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化了,“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4.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
答:正确。
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5.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将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答:正确。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这个考研政治马原中的重要知识点,可谓是高频中的高频考点,在00、01、02、05、09、14年均有设题,考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该知识点都有哪些重要的答题点。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人们在时间中可以认识或发现、利用规律,但是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者联系: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人可以改造自然,有目的地调控自然界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二者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规律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要困难困得多。
三、意识能动作用表现1.意识反应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在尊重规律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一、导言相信大家平时都听说过“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这两个词,但是对于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却可能并不是很清楚。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性,但是它们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我将在本文中以从浅入深的方式,逐步探讨这两种规律的内涵和特点,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有价值的思考。
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1. 自然规律的基本特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规律表现得非常明显。
地心引力使得物体具有下落的趋势,日出和日落的规律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流逝,气温的升降让我们感知到季节的更替……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为人类主观意志所左右的规律,它是独立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去认识和揭示这些规律。
2. 社会规律的基本特点与自然规律相似,社会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个体意志之外的规律。
人口增长率、社会分工、经济发展规律等都是社会规律的体现。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认识和应用这些社会规律的过程。
社会规律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总结和抽象,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社会生活是在自然界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自然界的规律对于社会生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而这又受到了自然界资源的稀缺性和再生能力的限制。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界的规律。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这直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环境格局。
三、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1. 内在属性的区别自然规律是反映自然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性,不受人类的意志所左右。
而社会规律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总结,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具有历史的相对性和特殊性。
2. 形成过程的区别自然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界各种规律性现象的不断观察和实验总结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客观性。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不同。
自然过程是无意识的、盲目的、不自觉的。
自然规律是通过自然界各种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实现的,它是自发地起作用的,不需要人的参与。
人类社会则不然。
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存在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外的某种神秘的东西,而是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如果忽略了社会生活是由有意识的人创造的这一重要特点,把社会发展过程等同于自然界的力学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将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昆为一谈,那就忽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但是,如果过分夸大社会生活中人的意识的作用,把社会意识说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而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也是十分错误的。
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煞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第一,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社会历史是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每一种社会力量在形成这种“合力”时都起了作用,但历史发展又不以任何一种社会力量为转移。
第二,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自觉活动都是在一定思想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为什么不同社会的人们会有不同的思想动机?为什么在同一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动机又各不相同?这都不是用思想动机本身可以说明的。
决定人们的思想动机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方式。
不同社会的生产方式不同,人们就会有不同的思想动机;在同一社会中,人们在生产方式特别是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思想动机又各不相同。
第三,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历史发展有无规律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家们关心的问题。
在整个19世纪,西方历史哲学的主旨是寻找普遍的世界历史、探求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维科、傅立叶、黑格尔、孔德等人,尽管在社会历史规律的具体理解上存在很大差异,但他们都普遍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某种规律性。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历史哲学出现了从思辨的历史哲学向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的转向,否认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倾向逐渐占了上风,并成为主导思潮。
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克罗齐、科林伍德、波普尔等现代西方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家们都从各自立场出发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只有反复出现的、具有重复性的事物或现象才有所谓的规律性。
他们认为,在自然界中,事物或现象能够反复出现,具有可重复性,因而存在着规律;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一切社会历史现象都是个别的、不可重复的,因而没有规律性可言。
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文德尔班认为,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两个完全相同的事件,社会历史完全是由个别的、偶然的具体事件构成的,没有任何可“重复性”,也没有规律。
李凯尔特进一步指出,文化领域只有个别的东西,自然领域才有一般的东西。
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也认为,历史命题“只是关于某个个别事件或一些这样事件的单称命题”。
第二,只有完全客观的东西才具有内在的规律性。
他们指出,在自然界中,一切过程都是在人之外、不依赖于人而自发地发生和进行着的,因而存在着客观的规律;而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历史过程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人的自觉选择过程,根本不存在什么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规律。
克罗齐认为,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实践需求融入对历史或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当中,因此“历史经常是一种艺术作品,如同诗歌和道德意识一样,无任何规律可循。
”胡克也认为:全部人类历史就是人们不断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并不是什么客观规律的表现,而是人的自由的表现,“是他自己本质的一个独特的和不可还原的表现。
”
第三,根据规律,人们可以做出准确的预言,也就是说,规律能够使人们准确地预测未来事件。
他们强调,在自然界中,人们无疑可以根据自然规律对物体的运动和变化做出准确预言;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预言是不可能的,这也来说明社会历史领域不存在什么规律。
波普尔认为,人们对自然界的事物所做出的预言并不会直接影响自然过程本身,不会引起自然过程的改变;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的预言却不可避免地会对被预测事件产生影响,促使被预测事件出现或阻止、延缓被预测事件的发生,这也是他所说的“俄狄浦斯效应”。
基于这一事实,社会历史领域没有历史决定论者所说的那种规律,对社会历史事件的真正科学的预言也是不可能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围绕着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我国学术界也展开了热烈而持续的讨论。
尽管人们在某些具体问题的理解上还存在不少分歧,但普遍承认社会历史领域中是存在规律的。
国内学者针对西方的历史学家,提出三项主张:
第一,社会历史领域存在着具有可重复性的东西。
社会历史规律不同于社会历史事件,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历史的深层结构,它隐藏在社会历史事件的单一性的背后,体现社会历史事件背后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因果联系。
虽然社会历史事件不可重复,但社会历史规律及其作用却具有可重复性,而且社会历史规律及其作用的这种可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表现出来的。
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辛亥革命等都是不可重复的社会历史事件,但这一系列不可重复的社会历史事件体现了资产阶级必然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社会历史规律及其作用具有可重复性。
西方历史学哲学家因为社会历史事件不具有重复性而否认社会历史规律,实际上是停留在社会历史现象的表层看问题,并且混淆了社会历史现象与社会历史规律之间的区别。
第二,社会历史过程具有客观性。
强调社会历史过程和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并没有否认人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既是一个合规律性的自然历史过程,又是合目的性的主体能动创造的过程,还是主体自我认识的过程。
承认社会历史过程和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承认主体能动创造、自觉选择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作用并行不悖,因为社会历史主体的能动创造、自觉选择并不是主体纯粹主观任意的,它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总是在社会历史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的,而且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主体经常会面临“别无选择”和“不可避免”的情况。
现代西方一些历史哲学家们否认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性并进而否认社会历史规律,实质上是把人的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混同于主观任意性,把社会历史过程的选择性与社会历史的客观性绝对对立起来的结果。
第三,社会历史领域中不仅存在着规律,而且人们还可以根据对这种规律的认识对社会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对社会历史过程进行预测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责任。
在社会历史领域,预言能够引发人们的行动,从而能避免、延缓或者加速被预言事件的实现。
预言所引发的这种趋利避害的行为,不仅说明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们可以根据某种规律作出预言,而且它本身就是预言起作用的表现。
因此,对社会历史过程的预言是完全可能的,只不过是它的实现方式较之对自然过程的预言有所不同罢了。
以社会历史领域中预言实现方式的特殊性而否认在社会历史领域可以作出预言,并且将其作为否定社会规律的根据的做法,是完全没有理由的。
李鹏
学号:201230229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