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推、用绳子拉)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二、安装小缆车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说说看怎么改?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学生交流讨论:①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②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7、学生实验8、交流汇报四、小结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5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教学难点]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教学准备]“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二、探究过程(一)感知呼吸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

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二)体味呼吸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一、教案:光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特性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3.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

4.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光的现象。

(2)新课:讲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原理。

(3)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现象。

(4)总结: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特点。

6. 课后作业:(1)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实验观察结果。

(2)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案:地球与宇宙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认识地球和宇宙。

2. 教学重点: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3.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4. 教学准备:图片、模型等教学材料。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和宇宙。

(2)新课:讲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介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3)讨论:分组讨论地球和宇宙的奥秘。

(4)总结:梳理讨论成果,总结地球和宇宙的知识。

6. 课后作业:(1)复习课堂内容,整理讨论成果。

(2)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地球和宇宙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案:天气与气候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高生活质量。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天气和气候现象。

2.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3.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特点。

4.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材料。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

(2)新课: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介绍气候类型的特点。

(3)观察:让学生观察周围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4)总结:梳理观察结果,总结天气和气候的知识。

五年级上册实践活动综合教案(上教版)

五年级上册实践活动综合教案(上教版)

五年级上册实践活动综合教案(上教版)活动概述本综合教案旨在为五年级学生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活动一:科学实验目标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活动内容1. 学生分组进行科学实验,选择适合五年级学生的简单实验项目,如水的沸腾温度、物体的浮力等。

2. 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步骤设计实验方案,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师角色教师应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和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

活动二:社区参观目标通过参观社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对社区环境的了解。

活动内容1. 学生分组进行社区参观,了解社区的基本设施、服务和组织。

2. 学生观察社区环境,记录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改进社区环境的方案,并向社区相关部门提交建议。

教师角色教师应组织社区参观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社区环境,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整理建议和方案。

活动三:环保行动目标通过环保行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活动内容1. 学生分组进行环保行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植树等。

2. 学生记录环保行动的过程和效果,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3. 学生通过展示和宣传,鼓励他人参与环保行动。

教师角色教师应提供环保行动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思考环保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和教训。

活动四:小组合作项目目标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活动内容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项目,如设计一个城市、创作一个故事等。

2.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项目的设计和执行。

3. 学生向全班展示项目成果,并分享合作中的心得和体会。

教师角色教师应组织小组合作项目,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和有效沟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活动五:实践报告目标通过实践报告,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苏教版小学5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5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5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身边的植物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2. 学会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3. 能够辨别常见植物。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学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搜集植物的相关信息。

*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2. 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1. 植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植物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类型的植物。

3. 课堂实践:1. 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如叶子、花朵、果实等。

2.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4. 知识拓展:介绍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保护。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植物分类及特征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植物形态结构的实践能力。

3. 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课题2:探索动物的世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 学会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

3. 能够辨别常见动物。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动物的生长过程。

2. 学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搜集动物的相关信息。

*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 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1. 动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1. 动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动物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类型的动物。

五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观察、记录、分析等。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探究问题。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植物的生长》: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

2. 第五章《我们的地球》:通过实验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第六章《简单机械》:学习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

4. 第七章《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 第八章《光的传播》: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光的折射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 设计好实验步骤和实验报告模板。

3. 安排好实验时间和地点。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记录和分析是否准确。

2. 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3. 结合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给予综合评价。

六、教学内容:1. 第九章《溶解与溶液》:通过实验了解溶解现象,学习溶液的制备和浓度的简单测定。

2. 第十章《天气与气候》: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基本知识。

3. 第十一章《生物的适应性》: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4. 第十二章《人体生理》:通过简单实验,了解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5. 第十三章《健康生活》: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健康生活的知识和习惯。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

2. 通过实验模拟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八、教学准备:1. 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器材、药品和实验材料。

2. 设计实验方案,确保实验安全可靠。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13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13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13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

方法。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

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4《结构与保温》教案

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4《结构与保温》教案

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4《结构与保温》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可以从事物的结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通过单层塑料瓶和双层塑料瓶保温的对比实验,研究物体结构对热传递的影响,知道双层结构可以减缓热传递的速度。

3.通过学习,能解释保温瓶的保温原理。

4.通过学生,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单层塑料瓶和双层塑料瓶保温的对比实验,研究物体结构对热传递的影响,知道双层结构可以减缓热传递的速度。

教学难点:能解释保温瓶的保温原理。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瓶(一大一小)、剪刀、胶带、橡皮泥、温水、温度计(2支)、计时器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观察书本第11面插图——双层玻璃窗的细节图。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生:我猜想,玻璃窗做成双层玻璃的,可以起来隔音和保温的作用。

3.提问:根据刚才的观察和猜想,你打算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呢?生:我打算做一个对比实验,用相同材料做成的双层结构和单层结构的物体,观察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一个保温效果好?4.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结构与保温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结构与保温二、实验1.阅读书本第11面,根据书中的提示,补充和完善书中的实验方案。

2.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3.教师安全提示: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和他人。

4.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三、处理信息1.谈话: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都搜集了实验数据。

怎样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统计图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数据处理方式。

2.教师讲解统计的使用方法和绘制方法。

3.学生根据搜集的实验数据,绘制统计图。

4.提问:通过观察我们绘制的统计图,分析比较哪种结构的瓶子内水温下降得慢?生:双层结构的保温瓶内的水温下降的慢。

5.讲解:双层玻璃每层玻璃内外表面的温差都相对较小,加上采用合适的间隔可以有效防止夹层中空气的对流,静止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保温效果大大增加。

五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第一章:认识科学实验1.1 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介绍科学实验的定义和重要性解释实验的目的和作用1.2 科学实验的步骤讲解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演示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1.3 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授使用实验仪器和工具的方法练习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技巧第二章:观察和实验2.1 观察的基本方法介绍观察的定义和重要性讲解观察的技巧和注意事项2.2 实验设计学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练习制定实验步骤和预测结果2.3 实验操作和观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结果第三章:探究物质的变化3.1 物质的变化类型介绍物质的变化类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解释不同变化类型的特点和区别3.2 探究物质变化的实验设计实验来观察物质的变化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3.3 实验结果的解释解释实验结果与物质变化类型的关系探讨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应用第四章:物质的性质和鉴别4.1 物质的性质介绍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等)讲解物质性质的观察和描述方法4.2 物质的鉴别学习如何鉴别不同物质进行物质鉴别实验并进行记录4.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总结物质性质和鉴别的方法和技巧第五章:实验安全常识5.1 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解实验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5.2 实验安全知识和技能学习实验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练习使用实验安全设备和工具5.3 实验安全事故的处理介绍实验安全事故的类型和处理方法学习如何应对实验安全事故并采取相应措施第六章:测量和数据处理6.1 测量概念与工具介绍测量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测量工具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精确测量6.2 长度、质量和体积的测量进行长度、质量和体积的测量实验学习如何记录和处理测量数据6.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学习数据的整理、计算和表达方法分析测量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第七章:天气与气候7.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以及气候对生活的影响引出天气与气候在科学实验中的探究方法7.2 天气观察与记录学习如何观察天气并进行记录进行天气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7.3 气候特点与变化探究气候的特点和变化原因分析气候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第八章:生物与环境8.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讲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生物适应环境与改变环境的现象8.2 生物分类与特征学习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观察不同生物的特征,进行生物分类实验8.3 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和方法第九章:生活中的科学9.1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分析生活中的科学原理和方法9.2 生活用品的探究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塑料、纸张等)的性质和用途进行生活用品性质的实验,了解其科学原理9.3 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讨论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第十章:科学实验总结与评价10.1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期的实验内容总结实验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10.3 实验评价与反思进行实验评价,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科学实验打下基础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步骤需要重点关注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仪器的检查、实验材料的准备等。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制作钟摆分组试验详细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制作钟摆分组试验详细教案
2.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设计一个1分钟摆动30次或120次的摆试着找一下摆的摆动次数跟摆绳长度之间有什 么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到准确测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持探究的欲望培更有效地利用已有数据准确地预测精确值?
答:教师在选择摆绳的时候要考虑到一个合适的区间,让学生经历不断讨论、修正、缩小研究范围的过程,用 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找出1分钟摆动60次摆的摆绳长度。
,确定调试摆绳长度方案 (1)如何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次数完成调试? (2)学生进行讨论。
(3)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调试的摆绳长度应该怎样确定一一是每次减少(或增加)5厘米进行调试,还是取上一 次测量数值的一半(或两倍)进行调试?
.各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1)设计方案。 (2)交流方案,不断完善方案,直至确定方案。 (二)制作与测试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制作20秒摆动20次的摆。 (2)用最少的次数调试成功。 (3)调试过程中,及时记录数据。 20秒钟摆动次数记录表 注:每次调整摆绳长度都要及时记录下来。 .学生进行制作与测试,测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测量结果进行预测,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制作 出每秒钟摆动1次的摆。 .比一比:各小组上台展示作品,进行检验。 (三)交流研讨 1.1分钟摆动60次的摆,它的摆绳长短有什么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回顾对摆的认识,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理解摆绳长度越长,摆动越慢,反之则越 快。
科学思维:在调整摆绳长度时,用比较的方法能预测摆的摆动快慢。
探究实践:在真实测量情境中,研究摆绳长度如何影响摆动快慢,能较快制作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
态度责任:在实践探究中,养成细心观察、准确测量的习惯,能对新问题的研究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与制作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 难点:能运用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摆的摆动快慢,学会制作钟摆。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机械摆钟。 学生:L细长绳、铁架台、计时器(秒表或者手表)、摆锤(金属球)尺子;2.课堂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细长绳、铁架台、金属球、秒表 .出示材料:细长绳、铁架台、金属球。 .学生制作摆,并测1分钟摆动次数。(学生汇报、汇总) .出示机械摆钟:同学们做的摆1分钟摆动次数各不相同,钟摆1分钟摆动60次,现在你们能制作一个1分钟正好 摆动60次的摆吗? •出示课题:制作钟摆。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8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2、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3、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4、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

教学准备: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明显的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桨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4、学生讨论并交流。

5、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

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实验认识岩石的风化作用。

学会用比照实验的方法,认识河流的搬运作用。

能对实验现象,经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2、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的风化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

了解地球的外部力量对地表形态改变的作用。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对独特的地貌景观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认识到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打算: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板岩、烧杯、木条、沙和泥土的混合物、沙盘、塑料杯、水盆等。

资料:有关溶洞、石林、卵石等图片或录像带、光盘。

教学活动设计过程:第—课时活动一:认识奇特的地表形态1、出示展板这是你们在课后搜集的独特的地貌景观,让我们来共同观赏,你能说出一些关于它们的小知识吗?2、你能够靠自己的力量也造出与图中一样的地貌景观吗?那么这些奇特的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呢?是谁的杰作?说说你的看法。

活动二、认识温度对岩石的影响1、出示图:大岩石图卵石、沙子和泥土图2、①岩石是坚硬无比的,为什么一些庞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②学生提出假设与猜测。

③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测。

让我们用身边的石头来做做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测。

学生分组实验: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石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

2、将小石头投入到冷水中。

3、重复上述步骤屡次,观察石头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实验汇报〔实验现象描述〕岩石也有热胀冷缩的作用。

白天、夜晚温差的变化,夏季、冬季温差的变化,都会引起岩石体积的膨胀和收缩。

天长日久,岩石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隙。

⑤商量交流:还有哪些力量会使岩石破碎呢?结合P36教学图指导学生认识了解水结冰与融化、植物生长等也会对岩石破碎产生庞大的影响。

⑥小结:风化作用——无论怎样坚硬的岩石,一旦出露或接近地表,直接与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接触,在地表的物体和化学环境作用下,都会逐渐发生疏松、崩解和化学成分的改变,变成大小不等的岩石和土层。

五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上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上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

一、教案:光的传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的传播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具: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直尺。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套件,包括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直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激光笔引导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2. 提问:光是如何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有什么特点?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10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光在透明塑料尺中的传播路径。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三、巩固知识(5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光的传播特点。

2.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光的传播特点。

2. 观察生活中的光的传播现象,下节课分享。

二、教案: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产生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尺子、瓶子。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套件,包括扬声器、音叉、尺子、瓶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扬声器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2.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有什么特点?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0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音叉、尺子、瓶子等物体的振动现象。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产生原因。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 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

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

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通过玩模型和学具,知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具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

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

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

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导入2:上个世纪,法国有个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他写了许多地理科幻小说,其中《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一部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

10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有6000多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月球旅行也已实现,甚至有航天器飞出了太阳系。

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超出了凡尔纳的想象,而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情况如何呢?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地表以下的地球内部是个什么样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2、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

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

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2、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1、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3、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五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二、实验原理:1. 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

2.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物质的溶解、蒸发、过滤等基本实验操作。

3. 学习使用测量工具,提高测量准确性。

三、实验内容:1. 观察植物生长实验:种植豆芽,观察其生长过程。

2. 物质溶解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蒸发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蒸发过程。

4. 过滤实验:学习使用过滤纸过滤混合物。

5. 测量实验:使用尺子、量筒等工具测量物体长度和体积。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植物种子、花盆、土壤、水、肥料等。

2. 实验桌、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3. 实验容器、量筒、滴管、搅拌棒等。

4. 过滤纸、漏斗、烧杯等。

5. 尺子、圆规、量筒等测量工具。

五、实验步骤与方法:1. 观察植物生长实验:(1)准备花盆和土壤,种植植物种子。

(2)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3)分析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如水分、养分等。

2. 物质溶解实验:(1)准备不同物质的样品,如食盐、糖、醋等。

(2)将样品放入实验容器中,加入适量水。

(3)观察并记录物质的溶解过程,填写实验报告。

3. 蒸发实验:(1)准备不同物质的溶液,如食盐水、糖水等。

(2)将溶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

(3)观察并记录溶液的蒸发过程,填写实验报告。

4. 过滤实验:(1)准备混合物,如沙子和泥土混合物。

(2)用过滤纸和漏斗进行过滤,收集过滤液。

(3)观察并记录过滤过程,填写实验报告。

5. 测量实验:(1)选择实验物体,如书本、铅笔等。

(2)使用尺子、圆规、量筒等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直径、体积等。

(3)记录测量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1.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守实验纪律,注意安全。

2. 实验报告中要详细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和分析结论。

五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一、实验名称:探究物质的溶解性1. 实验目的:(1)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性的基本知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实验原理:溶解性是指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均匀分布形成稳定混合物的能力。

溶解性与温度、溶剂的性质有关。

3. 实验器材:玻璃杯、滴管、搅拌棒、实验记录表、各种固体物质(如食盐、糖、味精等)、各种溶剂(如水、酒精、汽油等)。

4. 实验步骤:(1)将各种固体物质分别放入玻璃杯中。

(2)向每个玻璃杯中加入不同溶剂,观察溶解情况。

(3)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5. 安全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药品误食、误碰。

(2)使用滴管、搅拌棒时要小心,防止划伤手指。

二、实验名称:制作简易净水器1. 实验目的:(1)了解水的净化原理,掌握简易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实验原理:水的净化原理包括沉淀、过滤、吸附等。

简易净水器通过过滤和吸附的原理去除水中的杂质。

3. 实验器材:透明塑料瓶、过滤材料(如沙子、石英砂、活性炭等)、蓬松材料(如棉花、纸巾等)、水。

4. 实验步骤:(1)将过滤材料放入透明塑料瓶中,分层摆放。

(2)加入蓬松材料,覆盖在过滤材料上。

(3)将混有杂质的水缓慢倒入塑料瓶中,观察净化过程。

(4)收集净化后的水,进行品尝。

5. 安全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药品误食、误碰。

(2)使用过滤材料时要小心,防止划伤手指。

三、实验名称:测量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1. 实验目的:(1)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测量物体表面粗糙程度的方法。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实验原理:摩擦力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判断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

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铅笔、木块、实验桌。

4. 实验步骤:(1)将木块放在实验桌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精编版)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精编版)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宗旨上是一致的,对教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用简单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猜想并做出结论。

2.进一步学习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科学探究活动的长期性与艰苦性,逐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状星体。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教学准备篮球、橡皮泥、火柴、课件(与地球形状、“神舟5号”、“神舟6号”等有关的资料)。

教学重点: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提问: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而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家”是什么形状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谈话: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1分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是否知道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辛苦的探究过程。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活动1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与探索谈话:首先让我们走入远古时代,了解最初人们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课件展示)提问:“天圆地方”的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也许有几分可笑,但是,我们想想当时的条件,人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认识呢?学生交流,评价。

小结:那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光靠自己的眼睛来判断,尽管结论是错误的,但他们毕竟也是在仔细观察之后作出猜测的,并不是凭空捏造。

讲解:慢慢地人们对自己的这种想法产生了怀疑(课件展示)。

希腊人通过观察船只进港和出港提出了假设: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一个大圆球。

活动2观察进港的帆船谈话:接下来我们做一次模拟实验,看看是否也能观察到古希腊人看到的现象。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实验一:力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3. 学会用实验仪器进行力的测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 通过数据分析,理解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方法,数据处理。

教学准备放大镜,实验仪器,力的大小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测量力的大小。

4. 数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数据,总结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力的概念和作用。

实验二:光的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光的概念,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

2. 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 学会用实验仪器进行光的折射和反射实验。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折射、反射现象。

2. 通过数据分析,理解光的传播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光的概念,光的传播路径,光的折射、反射现象。

教学难点光的传播速度的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准备放大镜,实验仪器,光的速度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光的传播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概念和传播路径。

2. 讲解:讲解光的概念,光的传播路径,光的折射、反射现象。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传播路径,进行光的折射和反射实验。

4. 数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数据,理解光的传播速度。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光的概念和传播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学科
年级
课题
光与热
内容与过程
目的
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授课
方式
分组探究
授课
时间
课时
1课时




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学科
年级
课题
种子发芽实验(一)
内容与过程
目的
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重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授课
方式
分组观察
授课
时间
课时
1课时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重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学科
年级
课题
蚯蚓的选择
内容与过程
目的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发芽的条件。
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
授课
时间
课时
1课时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蚯蚓喜欢阴暗湿润的环境。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学科
年级
课题
阳光下的影子
内容与过程
目的
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