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知识训诂的两种形式(体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随文释义的注释书
•(一)注释的体式 •(二)注释的特点
• • • •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 《周易》《诗经》《尚书》 《周礼》《仪礼》《礼记》(三礼)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三传) •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 六经(孔子): • 《诗》、《书》、《礼》、《乐》、 《易》、《春秋》 • 五经(汉武帝): • 《诗》、《书》、《礼》、《易》、 《春秋》 • 七经(东汉): • 《论语》、《孝经》
• 孔颍达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 《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 朱熹《四书集注》 • 《十三经注疏》: • 《周易》,魏王弼、韩数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 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 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 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 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 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 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 何晏集解,宋邢昺bǐng疏;《孝经》,唐玄宗注, 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 子》汉赵岐注,宋孙奭shì疏。
• “说文学” • 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 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 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 例》《说文蒙求》,朱骏声《说文 通训定声》。
(二)传注类
• 传注始于汉代。 • 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 著名的注释家。 • “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 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集注”,一 是指兼解经与传,二是采集各家解 说汇为一书。
• •
• •
• 2、《释名》,东汉刘熙著,仿《尔雅》 体例,又是语源学词典,不但解释事物 名称,还追究命名由来。是声训法的集 大成者。内容与篇目超过《尔雅》,8 卷27篇。 • 如:“楣:眉也,近前若面之有眉也” (释宫室);“雨,羽也,如鸟羽之动 则散也”(释天)。“沦,小水波曰沦。 沦,伦也;小文相次有伦理也。”(释 水)
• 二是以整篇文章为训诂对象的形式。 如《管子》中有《牧民》、《形势》、 《立政》、《版法》、《明法》等, 又有《牧民解》、《形势解》、《立 政九败解》、《版法解》、《明法解》 与之相应。 • 《韩非子》中有《解老》、《喻老》 篇 。 • 《易经》中的经与传。
百度文库四)笔记类
• 古人的一些读书笔记、札记之类,往往散见训 诂资料。 •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 • 清代王念孙的《读书杂志》,82卷。以读书札 记的形式,记录了王念孙晚年研究古籍的成果。 •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全书七卷,集释古书 疑义词句,共88类,每类多至数例或十多例。 内容涉及词汇、语义、语法、修辞、音韵等方 面,旁征博引,极为可贵。 • 中华书局《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尔雅》释例
• • • • • 贻,遗也。 告,谒,请也。 肃肃,翼翼,恭也。 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释天: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 天。 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泾。 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衡山) 为南岳,恒山在北岳,嵩山为中岳。 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 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尔雅》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 九经(唐): • 《诗》、《书》、《易》、《周礼》、 《仪礼》、 《礼记》、 《左 传》、 《公羊传》、《谷梁传》 • 开成十二经(唐文宗): • 《诗》、《书》、《易》、《周礼》、 《仪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
• 十三经(宋):《孟子》 • 四书五经:南宋 朱熹 •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四子书) • 《诗》《书》 《礼》 《易》 《春秋》 • 《四书章句集注》
• 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我国最 早的有系统的文字学著作,也是第一部 系统的字典。书名是说解文字之意。编 著历时22年,收字9353个。确立了六书 体系,创立了偏旁部首,奠定了文字学 基础。 • 释字体例:字形---字义---形体结构--读音。 • 章: 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终 也。诸良切。 • 谈 :语也。从言炎声。徒甘切。
古人训诂的实践形式一般分四大类(一) 专著类
• 1、《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词典,收词4300 多个,首创了按词的意义编排词汇的体例。作 者未考定。 • 刘熙说:“尔,昵;昵,近也。雅,义也;义, 正也。五方之词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该 书以今语释古语,以雅言释方言。可以看作是 春秋战国时的名物释义汇编。 • 全书共19篇,前三篇为释诂、释言、释训,后 十六篇为专用名词解释。
(三)正文体--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 一是正文中出现的训诂形式。如:《论 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 正。’” • 《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咏,律和声。” • 《三国志》中有:“蜀者何也?有犬为 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 “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 子之都”。
• 3、《方言》,西汉扬雄编著。汉语方言 学的第一部著作,主要记载各地方言词 语。《方言》的学术价值很高。书中收 录了汉代的方言和通语,还收集了古方 言,保存了大量的口语词汇,是研究汉 代词汇、探讨古音、考求语源的宝贵资 料。 • 例:“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 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 清代有戴震的《方言疏证》,今人周祖 谟著有《方言校笺》。 • 近人章炳麟著有《新方言》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两种形式(体裁)
• 历代语言学家、注释家对于文献语言的解 释,他们为沟通古今和地域不同所造成的 语言差异而做的各种各样的工作,都是训 诂实践。 • 训诂的形式,又称为训诂的体裁,指训诂 采取的表现形式。 • 古人训诂的实践形式,一般分四大类:正 文体,传注体,专著体,笔记体。 • 训诂实践的两种形式(训诂著作):随文 释义的注释书,通释语义的专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