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知识训诂的两种形式(体裁)

合集下载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训诂的本义不是“词语解释”的意思,而是先王(尧舜禹汤)的古言古道■【训诂】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先分别叙述如下:Ⅰ【“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

“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

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

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

如:△“三合也。

象三合之形。

”△“血,祭所荐牲血也。

从皿,一、象血形。

”△“屮,艸木初生也。

象丨出形,有枝茎也。

古文或以为艸字。

读若彻。

凡屮之属皆从屮。

尹彤说。

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

”△“木,冒也。

冒地而生。

东方之行。

从屮,下象其根。

凡木之属皆从木。

莫卜切〖注〗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於微。

故木从屮。

”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例如《说文》“天,颠也”;“户,护也”,“旁,溥也”(注:①溥,古读pang,今读pu三声,广大之意,如:溥原。

);又如《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

”“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

“房,旁也,室之两旁也”等等。

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

“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

例如:《尔雅•解诂》:“阻、艰,难也。

”又《释言》云:“征、迈,行也”;“靡、罔,无也”。

《说文》:言部云“谛,审也”;“诚,信也”。

《诗•七月》“宵尔索绹”传:“宵,夜;绹,绞也”。

《诗•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卒,终也。

”《诗•硕鼠》郑玄笺:“硕,大也。

训诂学 :第三章 训诂的体式与内容(一)

训诂学 :第三章  训诂的体式与内容(一)

例如《诗经·相鼠》注疏: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 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笺云: 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 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 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
随文附释的训诂,也就是胡朴安先生所谓 “传注派之训诂”,其体式在古代汉语课程 的“古书注解”部分多有介绍。作为一门独 立的训诂学教学书,有必要详加介绍;而作 为面向高校中文学科师生的训诂学教程,则 可作灵活处理,对于具有一定古书注解知识 的大学本科生而言,有关内容可以从略。
随文附释之一:注疏类
注疏类 严格意义上讲,直接解释古书叫注,疏通注
文叫疏。把同一古书的注和疏编在一起,就 叫注疏。注只释原文,疏兼释正文与注文。 疏也叫正义。清黄承吉《左传旧疏考证序》 云:“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 正。”唐孔颖达等人奉诏撰《五经正义》, 乃“正义”之名之始。或谓官修的就叫正义, 后世则不尽然。
我们这里所用的“注疏”,属于其广义用法, 包含单用的传、注、笺、解、释、训、疏以 及合用的传注、注疏、注训、注解、训诂、 义证、疏证等。如毛亨《毛诗诂训传》,郑 玄《周礼注》、《毛诗笺》,皇侃《论语义 疏》,贾公彦《周礼注疏》。
1、随文附释类
1、随文附释类 我们不用大家熟悉的、习用的“随文释义的注
疏”说法,而改称“随文附释”,是为了更 有概括性,更符合训诂实际。有的学者因为 将训诂学定位为“历史语义学”,所以采用 “释义”这样的表述。
我们反复强调,传统训诂学的解释内容十分广 泛而丰富,并不限于字义、词义问题,这一 点后面还要讨论。随文所释者,既然不仅仅 意义问题,那么用“释义”二字就不那么准 确了。再说,义疏之体出现较晚,用“注疏” 之名不能将先秦古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进去, 也不能涵盖汉初的注释内容。

8:训诂知识

8:训诂知识
(四)、义疏类
义疏类:是一种既解释经文有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疏,是疏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 经义。南北朝时义疏之学兴起,著作颇多。唐初,学者们对魏晋以下的义疏进行整理分析, 订正其中的误解,此时的疏也叫正义。所谓“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 “正义” 代表官修,“疏”代表民间私家注疏。义疏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较而言, 传注体侧重于释词通句,义疏体繁征博引,注重义理的发挥。





第一节、训诂和训诂学 第二节、古书注释的类别 第三节、古书注释体例 第四节、古书注释的内容 第五节、语词训释的主要方法
第六节、古书注释的术语
第一节、训诂和训诂学
一、训诂和训诂学:训就是解释,就是把前代文献中的字词句章不懂之处加以解释。训
就是顺,就是把不通之处解释通顺了。诂就是故,就是解释古代的语言。二者常连用,就是今 天的古书注释。
2、谓
与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前面,常以具体释抽象,分体释总体。如: ①《诗经小雅采薇》“彼路(大车)斯何?君子之车。”郑玄笺“君子谓将率(帅)”。 ②《左传郑伯》“可矣,厚将得众”。杜预注“厚谓土地广大”。
3、貌、之貌
用于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情态,被释词多是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诗经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忧愁)”。毛传“迟迟,舒行貌”。司马迁《报任安 书》“意气勤勤恳恳”。《文选》李善注“勤勤恳恳,忠款之貌”。
6、校勘学:研究书籍校勘的学问叫校勘学。校勘又叫 校雠,校订。是指对同一种书籍,
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或外文译文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错误,恢复原 貌的工作。
校勘记:简称校记。在校勘以后,往往在书后附文,分条说明校勘异同得失的情况,称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2.注明读音。注明读音也是注解中常见的内容
之一,注音的方法有三种: 读若法 用一个同音而较常见的字来比譬另一个 字的读音。例如: 陛下嫚而侮人。(《汉书· 高帝 纪》)颜师古注:嫚,易也,读与慢同。 直音法 直接用一个字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 例如:角宿未旦,曜灵安藏。(《楚辞· 天问》)洪兴 祖补注:宿,音秀。 反切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合 第三个字的读音。一般写作“某某反(翻)”或“某某 切”。例如: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 (《史记· 李斯列传》)司马贞索隐 :重音逐用反。 重者,再也。
4.分析句读。古人行文不使用标点符号,因而
句读往往难定。句读不同,说明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不同,其中也必然会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所以分 析句读也成了古书注解的一项内容。 例如: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 邶风· 柏舟》) 毛亨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5.阐述语法。在古书注解中,对语法现象也多 有阐述。它们虽然还不成系统,但对理解文意还 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 矣。(《左传· 昭公十九年》)杜预注:言灵王怒吴 子而执其弟,犹人怒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
1.
(1)通过事实的记叙或论述来解说经义。解释
《春秋》的《左氏傅》《公羊传》《谷梁传》。这 类传又有:“内傅”“外传”“大传”“小传”之 分。阐发经义的叫“内傅”,如《春秋三传》。在 经文之外发挥的叫“外传”,如汉韩婴有《韩诗外 传》。《韩诗外传》和《诗经》的本义无关,只是 引用《诗经》来印证它所讲的故事。另外,《国语》 和《左传》所记载的是同一时代的事,但《国语》 主要是记言的,与《春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 《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大传”就是大义 的意思,汉代伏生作有《尚书大传》(一说为其弟 子张生、欧阳生所作)。“小传”与“大传”相对 而言,是一种谦词,宋代刘敞作有《七经小传》。 “小传”和“裨传”“稗传”义同。

训诂术语

训诂术语

训诂学概念题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2、训诂学: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3、训诂体式: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和杂考笔记中的训诂。

4、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本人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

随文释义的注疏: 即驸经的注疏,在经文里插注疏。

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全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汇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的专门是释义的书。

杂考笔记中的训诂:散存于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之中的训诂资料。

5、诂、训:"诂"和"训"各自单独讲的时候,都是"解释"的意思;连在一起作" 训诂"或"故训"的时候,也是一个同义复词。

如果笼统地讲,"诂"、"训"(包括下文的"传")都可说是"注解之别名",,都是"解释"的意思。

而要找他们的区别,主要是解释的词语类型有不同:"诂"是指解释一般的单音节实词和虚词;"训" 是指解释双音节的联绵词和叠音词。

6、传:《说文》:"传,遽也。

从人,专声","传"的本义为"所以达急速之事"。

引申出"由此达彼"这个意思,又引申出"以语言递达"这个意思,再引申出"递达古今之言语"这个意思,最后引申出"解释古今之言语"这个意思,那么"传"作为训诂体制的名称,它是"解说"、"注解"、"训诂"的意思。

什么是训诂

什么是训诂

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 •、“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什么是反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例如,《广韵》“冬,都宗切”(以下凡不注出处的反切均出自《广韵》), 就是用“都宗”为“冬”注音。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 简称切上字或上字, 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冬”是被注音字,所以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原理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三、训诂体式: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随文释义的注疏、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通释语义的专著和考订书中的训诂。

四、训诂条例:这里指训诂的体例、义例,或曰训诂的正规形式规范。

训诂条例有三:一曰形训,二曰声训,三曰义训。

五、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本人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

在甲骨刻辞中就已出现。

陆宗达:《训诂简论》:“存在于周秦正文中的诠释文字,实际就是训诂方法的开端。

”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主要包括解释词语、串讲句意、说明章旨。

笺。

《说文》:“笺,表识书也。

训诂常识——精选推荐

训诂常识——精选推荐

训诂常识训诂常识要点:⼀、什么是训诂⼆、训诂的内容三、训诂的⽅法四、训诂著作形式五、训诂的术语第⼀节什么是训诂⼀、训诂就是对古代⽂献中的各种语⾔现象进⾏解释。

中国传统语⾔学称为“⼩学”(汉代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字学、⾳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近、同,义通)。

训诂⼆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如《尔雅·释⽔》:“⼤波为澜,⼩波为沦”。

“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语解释⽅⾔。

⽐如《尔雅·释诂》:“乔、嵩、崇,⾼也。

”《⽅⾔》:“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以上是“对⾔”,“散⾔”、“浑⾔”则⽆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

⽑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為詩⽴傳。

傳者,傳通其義也。

《爾雅》所釋⼗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

古今異⾔,通之使⼈知也。

訓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也。

釋⾔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也。

釋訓⾔形貌也。

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学习训诂学的功⽤1、阅读、教学古⽂△《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败某师,皆陈⽈战,⼤崩⽈败绩,得俊⽈克,覆(伏兵⽽袭)⽽败之⽈取某师,京师败⽈王师败绩于某。

”《说⽂》:“败,毁也。

从⽁贝。

”⼜“bai,坏也(段注:坏,毁也。

bai与败⾳义同)。

从⾡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朿声)”《说⽂》:“迹,步处也。

从⾡亦声。

蹟,或从⾜責。

籀⽂迹从朿。

”《说⽂》:“绩,缉也。

从⽷責声。

”《诗·七⽉》:七⽉鸣鴂,⼋⽉载绩。

训诂学基础知识常用训诂术语分类讲解课件

训诂学基础知识常用训诂术语分类讲解课件
曰:kuǎi属。。
《说文艸部》:蘘(ráng),蘘荷也,一名葍 (fú)蒩(zū),从艸,襄声。
《说文· 玉部》:瑩yíng,玉色。从玉。 8、如字 标明某字当读本音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经典释文》: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 反,下如字。”
•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训诂的萌芽就已经产生。 汉初,分别以《毛诗故训传》和《尔雅》为标 志而发展起来的古书注解和语文辞书,既是训 诂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训诂经验的很好总结, 其中包含了许多训诂术语。在此基础之上,历 代的训诂学家都加以沿用和发展。但这些术语 往往散见于有关的著述当中,缺乏系统性和严 密性。对这一类训诂术语加以总结,从中找出 具有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扫除古书的阅读障碍, 指导训诂实践,应该成为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工 作。
常用训诂术语
• 训诂的方式、方法和条例 • 方式:互训、推原、义界。 • 方法:一曰据古训,二曰破假借,三
曰辨字形,四曰考异文,五曰通语法, 六曰审文例,七曰因声求义,八曰探 求语源。 • 条例:形训 声训 义训
训诂体式:一般指古书注释的体式。如传注体、章句体、 义疏体、集解体、征引体、音义体。
• 训诂术语,是指前人在训诂实践中创造使用并 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关训诂方式、解说类型和训 释字词的习惯用语。
10、变文
用“变文”这个术语时,说明引用原 文时词语有变动。古人写文章为避免前 后重复或为增添文章色彩,引用前人文 章时改变某些词语,这是常见的情况。
《汉书翟方进传》:兄宣,静言令色,外 巧内嫉。
“静言令色”从“巧言令色”而来, 变“巧”为“静”是为了避开下文“巧” 字。
变文,叙写佛经的故事的也叫 “变文”,和训诂学的“变文” 不同,“变”是唐人对佛教故事 的通称:画出的故事叫“变相”, 写的故事叫“变文”。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1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doc资料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doc资料
这几个术语,不但用来释义,而且往往用 来比较同义词或者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谓 被释词放在释词之前,往往以具体释抽象, 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使用。
3、言、之言、之为言
“言”一般用来串讲文意,解释篇章大意, 有“说明”的意思。
《诗经》:“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 痡矣,云何吁矣 。”
郑笺:“此章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 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辞。”
7、疏、义、义疏、正义
《说文》:“疏,通也。”即疏通之意。
疏,又叫“义”、“义疏”、“正义”, 是唐宋以后训诂学者注解古书常用的名称。 其特点不仅注解古书正文,而且往往要给 前人的注解作注。
8、章句
是汉代流行的以分章析句来说解古书的一 种注解书。
(二)释词用语类
1、曰、为、谓之、之谓、之为、是谓 使用这几个术语的时候,被释词放在说解 词之后,其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 意义的转变。
9、统言(浑言、通言)、析言(对言、对 文)
训诂学上常用的一对代表不同释词方法和 辨析同义、近义词细微差别的术语。一般 前者指的是概括义,后者指的是词的具体 义。
《说文》:“走,趋也。”
《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 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则不 别也。”
(1)同义为训:用同义词说解词义 《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பைடு நூலகம்”
鄭箋曰:“硕,大也。”
(2)反义为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语。 《尚书》:“乱而敬。”
《史记》:“治而敬。”
(3)递相为训:几个字辗转训释,意义相 同。
《庄子》:“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 也;通也者,得也。”
三、训诂学中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两种形式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两种形式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两种形式训诂(或称作文辞)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分析、解读和诠释古代文学作品,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艺术的内涵。

训诂学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形式,但可以归纳为两种主要的形式或体裁。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这两种形式。

1.词章训诂:词章训诂是指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字、词句、章节等细节进行分析和解读,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这种形式的训诂学注重对文字和语言的研究,强调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揭示作品的真正含义。

在中国古代,词章训诂以《毛诗》、《诗经》等诗歌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

训诂学家会对其中的每一个字句进行解读,推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作者的背景和意图。

通过对古代诗词作品的词章训诂,人们可以探索古代文学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2.义理训诂:义理训诂是指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诠释,来理解作品的哲学、伦理和文化意义。

这种形式的训诂学注重对作品的含义和思想进行研究,强调通过对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进行分析,揭示作品所代表的价值观和理念。

在中国古代,义理训诂以《论语》、《道德经》等哲学和伦理经典为主要研究对象。

训诂学家会对其中的每一个章节和思想进行解读,揭示其中的道德原则、人生哲理和社会价值。

通过对古代哲学经典的义理训诂,人们可以理解古代文化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无论是词章训诂还是义理训诂,都是训诂学的重要形式,各有其研究的重点和方法。

词章训诂注重对文字和语言的研究,通过对细节的解读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艺术特点;而义理训诂则注重对思想和价值观的研究,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思想进行分析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

这两种形式的训诂学相辅相成,可以互相补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第三节 训诂的方法和体例 (2)

第三节 训诂的方法和体例 (2)

(2)注 定义:注释之意。 贾公彦《仪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孔 颖达的解释:“注者,著也。言为之解说,使其义著明也。”两种说 法尽管有些不同,但认为“注”就是注解古书使之便于理解的意思是 一致的。 称古书注解为“注”始于东汉的郑玄,郑玄之前的古书注释皆称 “传”,后人将各类古书注释通称为“注”,故广义的“注”可以包 括对古代文献所作注解的一切训诂实践。 (3)笺 定义:表明文意记识其事之意,即指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前人说 法的一种注释。 注书叫笺,始于郑玄。郑玄《毛诗笺》对《毛诗诂训传》解释不 明或过于简略的地方另外补充说明。因此笺这种体例实际上时后事疏 和正义的源头。
(4)疏 定义:也叫“正义”,疏通文意的意思。这是一种既解释文献原文, 又解释前人注文的注释。 这种训诂形式兴起的原因,是因为前代人传注,文字简古,文意 难懂,于是注家不得不既注经文,又释传注。义疏有“疏不破注”的 惯例,即给前人的注释找理由。 (5)章句 定义:离章析句之意。 其内容包括:明确句读,划分章节,在分析解说全文的基础上分 章概括大意,阐述思想内容。有的还在每章结尾处概括归纳本章的内 容,称为“章指”(即本章题旨的意思)。 (6)补注 定义:在前人注释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就其诠释对象说,它与义疏相同,但它敢于改正前人的注释,而 不必遵循“疏不破注”。
2、利用音同音近字 例:《毛传》:“盗,逃也。”(同音相训) 《说文》:“祈,求也。”(同声相训) 《说文》:“天,颠也。”(同韵相训) 3、利用同形字 例:《诗》:“风,风也。”
(被注字是一种文体名称,注释字意思是“鼓动”)
《周易》:“剥,剥也。”
(被注字是卦名,注释字意思是“解剥”)
《孟子》:“彻,彻也。”
二、训诂的体例—指训诂学家在实践中采用的体式条例

8:训诂知识

8:训诂知识
一、形训 通过分析字形的结构 来解释词义的方法叫 形训。 如:页:《说文解 字》:“页,头也。” 甲骨文页字象人形但 有一大头。从页的字 都与人头有关。 二、义训 直接解释词义的方法 叫义训。 如:《诗经.大雅.鹿 鸣》:“我有佳宾, 德音孔昭。” 郑笺:“昭,明也。” 《说文解字》:“口, 人所以言食也。”
四、古文翻译: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 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 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 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 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 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 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 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 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 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 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 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 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 民生长于齐不盗人楚则 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 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 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训诂学相关概念训诂学相关概念-3版本学
5、版本学 :研究 、 图书的特征和差异, 图书的特征和差异, 鉴别起真伪和优劣 的学问叫版本学。 的学问叫版本学。 一部书经过多次传 写或印刷后形成 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叫版本。 叫版本。
不同的版本在制作过 程中会形成不同的特 征 , 如书写印刷的形 年代、版次、 式 、 年代 、 版次 、 字 行款、纸墨、 体 、 行款 、 纸墨 、 装 订,内容的增删修改, 内容的增删修改, 以及相关记录: 以及相关记录 : 包括 藏书、印记、题识、 藏书 、 印记 、 题识 、 批校等。 批校等。
古文原注例1 古文原注例1-0
《郑伯克段于鄢》(古文原注)
癸酉师陈于鞍邴夏御齐侯逢 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郗克郑丘 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 朝食 姑且也翦尽也○陈直觐反邴音丙又彼命
反夏户雅反解张音蟹下如字一音直亮反不介
马而驰之介甲也

训诂学 :第三章 训诂的体式与内容(二)

训诂学 :第三章  训诂的体式与内容(二)

“训诂学的内容除了释词而外,还要进一步去 解句,即解释整个句子的含意。而为要弄通 句意,还必须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对于某 些特殊的修辞现象,也不能忽略,所以语法 和修辞,也是训诂学所不能不过问的。”
“训诂学的内容还包括辨析古书异例。什么 是古书异例呢?这是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 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一些特殊的文字 ①《礼记·缁衣》:“尹吉曰:‘惟尹躬及
汤,咸有壹德。’”郑玄注:“‘吉’, 当 为‘告’。‘告’古文‘诰’。字之误也。 尹告,伊尹之诰也。”
②《荀子·非相》:“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 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 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因误字而误改例》云:“按: 两‘论’字皆‘俞’字之误。 ‘俞’读为 ‘愈’,古字通用,见本书《荣辱篇》注。 《韩诗外传》正作‘久则愈略,近则愈详’, 可证也。‘俞’字误作‘侖’,校者又误改 作‘論’。”(《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一○一 页)
③《诗经·周南·卷耳》:“陟彼砠矣,我马瘏 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郑笺:“此章 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而今云何乎? 其亦忧矣。深闵之词。”
对章旨的概括和说明,并不限于章句体。
在《孟子章句》中,为了说明全章的大意, 赵岐在每一章的末尾加了一个“章指”。例 如《孟子·梁惠王上》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 的章指是:“治国之道,明当以仁义为名, 然后上下和亲,君臣集穆,天经地义,不易 之道,故以建篇立始也。”
阐明表达方法,(六)串讲大意,(七)分 析篇章结构。
陆先生对训诂内容的概括相当全面。
郭在贻先生所著《训诂学》第二章为“训诂学 的内容”,其概括至为简单。他说:“训诂 学的内容,主要的有如下雨点:
一、释词和解句, 二、辨析古书异例。”

关于训诂的体式、体例、条例、方法和方式——目前训诂学著作中相关问题之比较分析

关于训诂的体式、体例、条例、方法和方式——目前训诂学著作中相关问题之比较分析

关于训诂的体式、体例、条例、方法和方式——目前训诂学著作中相关问题之比较分析冯玉涛;郭常娟【摘要】目前可以见到的训诂学著作近二十种,其中就训诂体式、训诂体例、训诂条例、训诂方法、训诂方式等常见术语,各家理解不同,表述各异,论述可谓多种多样.只看其中一家似无大碍,互相比较之下就有些混乱了.将常见的十六种训诂学著作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主要将其中关于训诂体式、条例、方法、方式等之论述加以比较,试着联系相同,比较差异以找出于训诂方法方面较为一致的训诂学论述术语.这种对比分析于训诂学这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当有益处.【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9页(P109-117)【关键词】训诂学著作;体式(体例);条例;方法;方式【作者】冯玉涛;郭常娟【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一各著作对体式、条例、方法、方式的划分与论述从1980年到2005年间共有十六部以上的训诂学方面著作问世,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本文以出版时间为序对其中常见的十六本著作逐一列举,并对其中关于训诂体式、体例、方法、方式的论述进行简要的摘述。

(一)1980年的两部著作1.《训诂学要略》,周大璞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第三、第四章分“随文释义的注释”和“通释语义的专著”两类讲“训诂体式”,从论述看,这里的“体式”指训诂的表现形式,即训诂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第五章讲“训诂条例”,作者未对“条例”一词进行界定,只说:“训诂条例范围很广,这里只重点谈谈释义的方法及其行文的格式,并附带说一说训诂中常见的术语。

”[1]110可见,周先生认为“方法”是“条例”所统属的概念之一,其下的释义方法包括声训、形训、义训。

声训下按作用分为推求语源和说明通假两类,下又列各种不同的方式:利用声符的三种方式(用声母释声子、用声子释声母、用同声母的组相训);说明通假之三种方式(用本字释借字、用借字释本字,用本字的意义释借字)。

训诂学复习参考资料

训诂学复习参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2.训诂学: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式、条例,解释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3.训诂体式:即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驸经的注疏、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通释语义的专著和考订书中的训诂。

其中,以注疏和专著为主。

4.疏:兼取疏通与疏记的意思。

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5.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

音义本以释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

6.章句: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二、其他1.注疏的内容(P44~60)(出一段古注疏的文字,要求说出分别是哪种或哪些注疏内容)( 1 .)解释词义( 2 .)串讲文意( 3 .)分析句读( 4 .)校勘文字( 5 .)阐述语法( 6 .)说明修辞手段( 7 .)诠解成语典故( 8 .)考证古音古义( 9 .)叙事考史(10.)记述山川(11.)发凡起例(12.)释义和叙事2.记住随文释义的注疏每一种最著名的著作(P34~43)例如:传,《毛诗故训传》;解,《春秋公羊解诂》何林,《春秋谷梁传集解》范宁;校:《战国策校注》【宋】鲍彪;音义:《经典释文》陆德明(所包含的意义)3.单释语义的专著,根据释义对象又分为几类?并结合后面的知识,记住相关著作的作者。

分为5类。

(1.)总释群书语义的:《尔雅》(秦汉之间的人所作)、《小尔雅》(无撰人名氏)、《释名》【汗】刘熙+刘珍、《广雅》【魏】张揖、《广雅疏证》【清】王念孙、《拾雅》【清】夏味堂、《比雅》【清洪亮吉】、《经籍纂诂》【清】阮元、《故训汇纂》(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转语》【清】戴震、《文始》(章炳麟)、《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义述闻》【清】王引之、《群经评议》+《诸子评议》【清】俞樾(2.)只释一书语义的:《毛诗传义类》【清】陈奂、《说雅》【清】朱骏声、《选雅》【清】程先甲(3.)解释部分词语的:《通俗文》、《训俗文字略》【北齐】颜之推、《恒言录》【清】钱大昕、《通俗编》【清】瞿灏、《常用字训》【晋】殷仲堪、《难字》+《错误字》【魏】张揖、《杂字解故》【魏】周氏、《异字》【梁】朱育、《雅》【宋】陆佃、《尔雅翼》【宋】罗愿、《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三国吴】陆玑、《石药尔雅》【唐】梅彪、《本草尔雅》【北宋】、《骈雅》【明】朱谋玮、《叠雅》【清】史梦兰、《别雅》【清】吴玉搢、《辞通》(近人朱起凤)、《果裸转语记》【清】程瑶田、《释大》【清】王念孙、《语助》【元】卢以纬、《虚字说》【清】袁仁林、《助字辨略》【清】刘淇、《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词诠》(杨树达)、《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文言虚字》(吕叔湘)、《虚词历时词典》(何金松)(4.)解释方言的:《方言》【汉】扬雄、《续方言》【清】杭世骏、《新方言》章炳麟、《蜀方言》、《吴下方言考》【清】胡文英(5.)解释少数民族语言或外国语言的:《羌尔雅》+《番尔雅》(已亡佚)、《佛尔雅》【清】周春4.《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四部书的基本情况(1.)《尔雅》传说为周公或孔子及其门人所为作,后经考证,是秦汉之间的人编成的。

《训诂学》训诂的体式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体式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体式复习要点一、解释下列名词(1)训诂体式: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随文释义的注疏、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通释语义的专著和考订书中的训诂。

(2)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本人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

在甲骨刻辞中就已出现。

陆宗达:《训诂简论》:“存在于周秦正文中的诠释文字,实际就是训诂方法的开端。

”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3)传:《说文》:“传。

遽也。

”《尔雅·释言》:驲(ri)遽,传也。

”皆所以达急速之事。

引申之凡由此达彼皆曰传。

又引申之,递达古今之言语亦谓之传。

解释古今之言语亦谓之传。

如《春秋》有“三传”,《诗》有《毛诗故训传》、《韩诗内外传》等。

(4)说。

《说文》:“说,说解也。

”即说明解释之意。

引申为用以说解的词语。

如:《墨子》有《经说上》、《经说下》。

《韩非子》有《内储说》、《外储说》等。

(5)解。

《说文》:“解,判也。

”解的本义就是分解、分析。

训诂就是分析语义,所以也叫解。

《管子》有《牧民解》、《形势解》。

《韩非子》有《解老篇》等。

(4)笺。

《说文》:“笺,表识书也。

”即给书表明其意,记识其事。

注书叫笺,从郑玄开始。

它的特点是既解释经义又解释注义。

(6)注。

《说文》:“注,灌也。

”注书也叫注。

贾公彦云:“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

”段公裁亦云:“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

故解经以明其义曰注”。

(7)释。

《说文》:“释,解也。

”《尔雅》解释古今异言和方俗殊语及事物名称都叫“释”。

后世注书称释的很多。

如:李充的《论语释》、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等。

(8)诠。

《说文》:“诠,具也。

”即具说事理之意。

《淮南子》有《诠言篇》。

后世注书叫诠。

如;唐李翱的《易诠》,杨树达的《词诠》。

(9)疏。

《说文》:“疏,通也。

”注解叫疏,大概兼取疏通与疏记之意。

实际上是指引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或进一步发挥的文字。

(10)义疏。

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B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B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B卷附答案试题部分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

2.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二曰,三曰。

3.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4.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为。

5.两汉时期已确立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式,即和。

6.古今汉语都有“狼狈”一词,唐人段城式《夕阳杂组》将“狼”与“狈”说成两种动物,此说属于旧训诂弊端中的。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尔雅》:2. 章句:3.以形说义:4. 传注:5. 因声求义:6. 通假: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如何利用声音来求义?2.简述《说文解字》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

3.解释文意主要包括哪些内容?4.有人说《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同义词词典;有人说《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词典。

这两种说法有何依据?5.什么是笔意?什么是笔势?6. 举例说明“曰、为、谓之”的用法。

四、论述题(15分)1.“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7分)2.试详论语言文字中形、音、义三者的关系。

(8分)五、句读翻译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句读:翻译:2.《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句读:翻译:六、训诂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

”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2.《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注〕:“〔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

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垣,矮墙,也泛指墙。

”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3.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注〕:“〔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2、《释名》,东汉刘熙著,仿《尔雅》 体例,又是语源学词典,不但解释事物 名称,还追究命名由来。是声训法的集 大成者。内容与篇目超过《尔雅》,8 卷27篇。 • 如:“楣:眉也,近前若面之有眉也” (释宫室);“雨,羽也,如鸟羽之动 则散也”(释天)。“沦,小水波曰沦。 沦,伦也;小文相次有伦理也。”(释 水)
(三)正文体--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 一是正文中出现的训诂形式。如:《论 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 正。’” • 《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咏,律和声。” • 《三国志》中有:“蜀者何也?有犬为 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 “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 子之都”。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两种形式(体裁)
• 历代语言学家、注释家对于文献语言的解 释,他们为沟通古今和地域不同所造成的 语言差异而做的各种各样的工作,都是训 诂实践。 • 训诂的形式,又称为训诂的体裁,指训诂 采取的表现形式。 • 古人训诂的实践形式,一般分四大类:正 文体,传注体,专著体,笔记体。 • 训诂实践的两种形式(训诂著作):随文 释义的注释书,通释语义的专著
古人训诂的实践形式一般分四大类(一) 专著类
• 1、《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词典,收词4300 多个,首创了按词的意义编排词汇的体例。作 者未考定。 • 刘熙说:“尔,昵;昵,近也。雅,义也;义, 正也。五方之词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该 书以今语释古语,以雅言释方言。可以看作是 春秋战国时的名物释义汇编。 • 全书共19篇,前三篇为释诂、释言、释训,后 十六篇为专用名词解释。
• “说文学” • 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 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 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 例》《说文蒙求》,朱骏声《说文 通训定声》。
(二)传注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传注始于汉代。 • 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 著名的注释家。 • “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 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集注”,一 是指兼解经与传,二是采集各家解 说汇为一书。
• 孔颍达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 《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 朱熹《四书集注》 • 《十三经注疏》: • 《周易》,魏王弼、韩数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 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 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 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 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 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 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 何晏集解,宋邢昺bǐng疏;《孝经》,唐玄宗注, 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 子》汉赵岐注,宋孙奭shì疏。
• 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我国最 早的有系统的文字学著作,也是第一部 系统的字典。书名是说解文字之意。编 著历时22年,收字9353个。确立了六书 体系,创立了偏旁部首,奠定了文字学 基础。 • 释字体例:字形---字义---形体结构--读音。 • 章: 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终 也。诸良切。 • 谈 :语也。从言炎声。徒甘切。
《尔雅》释例
• • • • • 贻,遗也。 告,谒,请也。 肃肃,翼翼,恭也。 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释天: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 天。 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泾。 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衡山) 为南岳,恒山在北岳,嵩山为中岳。 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 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尔雅》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 二是以整篇文章为训诂对象的形式。 如《管子》中有《牧民》、《形势》、 《立政》、《版法》、《明法》等, 又有《牧民解》、《形势解》、《立 政九败解》、《版法解》、《明法解》 与之相应。 • 《韩非子》中有《解老》、《喻老》 篇 。 • 《易经》中的经与传。
(四)笔记类
• 古人的一些读书笔记、札记之类,往往散见训 诂资料。 •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 • 清代王念孙的《读书杂志》,82卷。以读书札 记的形式,记录了王念孙晚年研究古籍的成果。 •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全书七卷,集释古书 疑义词句,共88类,每类多至数例或十多例。 内容涉及词汇、语义、语法、修辞、音韵等方 面,旁征博引,极为可贵。 • 中华书局《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 九经(唐): • 《诗》、《书》、《易》、《周礼》、 《仪礼》、 《礼记》、 《左 传》、 《公羊传》、《谷梁传》 • 开成十二经(唐文宗): • 《诗》、《书》、《易》、《周礼》、 《仪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
• 十三经(宋):《孟子》 • 四书五经:南宋 朱熹 •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四子书) • 《诗》《书》 《礼》 《易》 《春秋》 • 《四书章句集注》
一、随文释义的注释书
•(一)注释的体式 •(二)注释的特点
• • • •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 《周易》《诗经》《尚书》 《周礼》《仪礼》《礼记》(三礼)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三传) •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 六经(孔子): • 《诗》、《书》、《礼》、《乐》、 《易》、《春秋》 • 五经(汉武帝): • 《诗》、《书》、《礼》、《易》、 《春秋》 • 七经(东汉): • 《论语》、《孝经》
• 3、《方言》,西汉扬雄编著。汉语方言 学的第一部著作,主要记载各地方言词 语。《方言》的学术价值很高。书中收 录了汉代的方言和通语,还收集了古方 言,保存了大量的口语词汇,是研究汉 代词汇、探讨古音、考求语源的宝贵资 料。 • 例:“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 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 清代有戴震的《方言疏证》,今人周祖 谟著有《方言校笺》。 • 近人章炳麟著有《新方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