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运输作用》教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5《运输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5《运输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3.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使他们认识到生物学科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通过对植物体内运输作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生物体内在的和谐与美妙,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
3.教育学生珍惜资源,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3.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内的运输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植物体内的运输作用。
2.利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体内的运输作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播放植物体内运输作用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为讲授新知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体内的运输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和方式。
2.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水分、养分等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让学生理解植物体内的运输作用的重要性。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植物体内的运输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分享成果。
5.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知识,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询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植物的生长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体内的运输作用。
2.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体内的运输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分、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3.5.5运输作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3.5.5运输作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5.知识拓展,提升认知:
介绍植物体内运输作用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6.反馈评价,巩固提高:
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7.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实验探究,直观教学:
设计一系列实验,如观察导管、筛管的运输现象,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他们对植物体内运输作用的认识。
3.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植物体内运输作用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4.适时引导,启发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发言,记录讨论成果。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所学知识,以下为练习内容:
1.判断题:关于导管和筛管的结构、功能及分布的判断题。
2.选择题:涉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的选择题。
3.填空题:关于植物体内运输作用的相关知识填空题。
2.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理解其在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植物体内运输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章节知识,特制定以下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生长过程中水分、养分运输的动画,引发学生对植物体内运输作用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024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同步教案第3单元第4章第4节运输作用

2024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同步教案第3单元第4章第4节运输作用

第4节 运输作用教学目标1.说出植物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

2.识别导管和筛管在茎内的分布部位。

3.判断水和无机盐在茎内的运输方向。

重点 难点 重点 导管、筛管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难点茎运输水和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方向教学准备 “运输作用”课件、“木本植物茎的结构”视频、“水的运输”视频导学过程 【情境导入】植物的根与茎相连,叶着生在茎及其分枝上。

因此,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必然是通过茎运输到叶和花中去的。

水和无机盐是经过怎样的途径运输到叶和花中去的呢?【探究主题一】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在木质部中运输 观察思考:植物体吸收的大部分水到哪里去了呢?阅读教材P96~98活动,完成“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在木质部中运输”的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水和无机盐是由植物的哪个部位吸收的?叶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无机盐吗?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又如何到达叶?提示:根;需要;茎的运输作用。

2.探究方案:3.实验现象:4.实验结果:你能描述观察的结果吗?5.交流思考:(1)茎内部分结构被染成红色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水和无机盐通过茎的木质部运输。

(2)说出水从瓶中到达叶片的运输途径。

提示:根→茎的木质部→叶。

6.视频播放:(1)根吸收的水是通过植物的茎向上运输到叶等器官的。

点击画面播放(2)茎的纵切面和横切面。

点击画面播放7.跟踪探究:用解剖刀分别将茎做一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观察横切面和纵切面的情况,辨别茎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8.学以致用:插花时,我们将茎剪断后要立刻插入水中,这是为什么?【探究主题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运输1.联系生活:我们食用的甘薯是它的什么器官?甘薯滴加碘液后变蓝,说明什么?埋入地下的根从何处获得有机物?提示:根;含淀粉;叶。

2.观察思考:如图,这是从橡胶树上收集橡胶的情景,你能发现橡胶是从哪里流淌出来的吗?提示:从树皮处流淌出来的。

3.分析讨论:在木本植物的枝条中部剥去一圈树皮,一段时间后发生如图变化。

七年级生物上册《运输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运输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设想: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4.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设想:尊重学生的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设想: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运输作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过程:教师展示一幅植物生长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需要这么多的水分?”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接着,教师拿出一个装有红细胞的滴管,提问:“红细胞在人体内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运输作用的概念。
2.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教师提出与运输作用相关的生活问题,如“为什么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期间,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解答疑问。
2.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设想:开展运输作用相关实验,如红细胞的渗透实验、植物的水分运输观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Hale Waihona Puke 想: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生物学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设想: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运输作用在环境保护、健康生活等方面的意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2.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5《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5《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4.讲解与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意义和作用。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植物如何应对干旱环境,分析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调节机制。
6.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概括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基本规律。
7.课后作业:布置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8.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环境,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植物图片,特别是那些在干旱环境中依然能够生存的植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以及它们在水分运输方面的独特适应性。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将对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会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基本过程入手,详细讲解根部吸水、水分通过茎的导管上升、叶片蒸腾等重要环节。我会使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导管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水分运输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较为浓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学习本章节《运输作用》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生长发育等基础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学生对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具体过程及其调节机制可能还较为陌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我会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练习,增强自信心。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概括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关键点。我会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等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强化记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5.5运输作用 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5.5运输作用 教案设计

年级七年级册上科目生物编写审核课题第五章第五节《运输作用》课时第1课时时间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植物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及运输方向,说出茎中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2)在实验设计中发展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分析与讨论中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茎对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2)在以讨论为主的学习过程中,穿插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及讲授等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树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了解茎的运输作用,使学生懂得保护树皮的重要意义,并使之产生爱护树木、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分析本节课是“运输作用”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方案的设计中,通过自主选材、合作设计方案,拓宽了探究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尽情展现其新思路、新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创造性人才。

通过对“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现象和枝瘤的形成过程的观察,意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研究和评价,加强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迁移思维,学以致用,在掌握茎的运输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树木被伤害和破坏的现象,意在激发学生爱护树木、保卫家园的深切感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常识,并对生物学科有强烈的求知欲,本学期学过有关“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导管和筛管的输导作用、根吸收水分、植物体的构成”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前提和铺垫,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通过分析、再通过课前学习教师自制的微课、讨论来完成此课。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对运输作用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提交与反馈:
-学生需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将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从中学习他人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2. **拓展思考与应用**:
-设计一个小实验,模拟植物体内的水分上升现象,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
-分析并讨论在生活中遇到的与运输作用相关的实例,如运动后的心跳加速、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生存策略等。
3. **研究性学习报告**:
-分组选择一个主题,如“运输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或“运输障碍引起的生理疾病”,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反馈评价,持续改进: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1.学生年龄特点: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
2.知识储备:学生在前四章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生物体的细胞结构、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组织等内容,为理解运输作用奠定了基础。
3.能力水平: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运用生物学术语、进行逻辑推理方面仍有待提高。
-重难点:学生需要具备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在实验中观察细微变化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生动的实物、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植物和动物体内运输作用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运输作用》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运输作用》教案
2
教师出示演 示实验
演示“观察枝瘤”实验 时,启发学生思考的问 题是:枝瘤形成的原因
学生进行观 察
是什么?从枝瘤的形成 可判断有机物运输的 方向,说出茎运输有机 物的部位。
师生共同总 结出结论。
大部分有机养料是自上而下运输的。 活动:观察导管和筛管 目的要求: 1.识别导管的分布部位,辨认导管 的结构特征. 2.识别筛管的分布部位,辨认筛管 的结构特征。 学生准备实 材料器具: 南瓜茎纵切片、显微镜 学生进行实 教师提出目 的要求。 教师组织学 “观察导管和筛
学生准备材 料器具
并进一 理,甲剥掉树皮,乙不做任何处理,分 学 生 进 行 实 结果进行预测,
1
别放在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将 锥形瓶放在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 1h。 2.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叶的变化 和锥形瓶中水量的变化,并对你组的实 验结果作出预测,将预测的结果填在下 面的表格中。 3.实验结束后, 将实际观察的结果, 也填在下面的相应表格中,并与预测的 结果进行比较 材 料 实验材料处理 甲(剥掉树 乙(保留树 皮) 皮) 叶的 水量 叶的 水量 变化 变化 变化 变化
1.用显微镜观察南瓜茎切片,识别 验观察。 导管和筛管分布的不同部位。 2.辨认南瓜茎的不同导管,辨认筛 管。 并进行辨认。
结论: 导管分子均是死细胞。 筛管分子是长形的活细胞。 学生进行总 结。
体整体运输功能的结 构基础的思考和认识。 认识到导管和筛管分 布在植物体全身, 彼此 连接和贯通, 形成一个 完整的管道系统, 完成 植物体运输水分、 无机 盐和有机物的功能。
生进行活动。 管”的活动前,引导学 生思考茎运输水分、 无 机盐、 有机物的具体结 构基础; 用显微镜观察 南瓜茎纵切的玻片标 本时, 要启发学生思考 验材料器具。 的问题是: 导管有哪些 与其输导水分和无机 盐相适应的特点?筛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第5章第5节 运输作用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第5章第5节  运输作用教案

第5节运输作用
一、教学目标
说出植物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运输有机物的部位,识别导管在茎内的分布位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及结构基础,有机物的运输及结构基础。

难点: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三、教学过程
⑴“有机物的运输”的探究过程
⑵水和无机盐运输的探究过程
上节实验课进行甲乙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照甲与乙组,发现有木质部就可以进行水和无机盐的运输,但无法否认韧皮部参与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所以有必要以甲、乙二组实验
为基础上,讨论设计并实施丙组(剥掉木质部)实验,本课记录并分析甲、乙、丙组的实验现象。

教材实验选用的材料为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的导管存在于什么部位?教材仅配置一幅草本植物玉米的茎横切面图,且无文字说明,所以笔者补充草本植物白芹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实验,在本课课前将带叶柄的白芹叶柄插入丁锥形瓶红墨水染色的液体中,25分钟后,学生观察叶脉(维管束)颜色变化。

实验设计如下:
学生假言推理:只有木质部具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作用(韧皮部不能运输水和无机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部位,即导管位于木质部。

而且运输的方向是由下及上。

观察白芹叶脉的变化(变红):徒手撕开其叶柄,裸眼观察染成红色的导管(也可见之相伴的未染色的筛管)。

概念建构:无论是木本植物还是草本植物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

⑶“输导组织的分布”的探究过程
该部分内容教材仅一笔带过,如果对之适当拓展,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科学观念——植物是一个整体,而且让学生学会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事物。

5.5运输作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5.5运输作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b)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究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c)结合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享、讨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策略:
a)针对学生对植物体内运输系统的疑问,设计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降低学习难度。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a)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输现象,如植物的水分运输、人体的血液循环等,引发学生对运输作用的思考。
b)提问:“为什么生物体需要运输作用?它对生物体有什么重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2.教学目的:
a)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体内运输作用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关注生物学科的情感。
2.通过学习生物体内运输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生物体适应环境的认识,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生物现象的习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学目的:
a)使学生掌握植物体内导管、筛管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过程。
b)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a)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植物体内运输系统和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点,展开讨论。
b)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解决疑问。
2.教学目的:
2.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并分析植物体内水分、矿质元素的运输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运输作用-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运输作用-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运输作用-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教学目标•了解生物体内的物质在运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理解随运输方式不同,物质的运输方式也不同;•掌握植物和动物物质运输的不同方式。

教学重点•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输过程;•植物和动物物质运输的不同方式。

教学难点•运输方式的不同会对物质运输产生什么影响。

教学内容一、生物体内的物质运输生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通过将物质从一个组织或器官转移到另一个组织或器官来完成其运输过程。

在人体内,血液是最常见的物质运输方式之一。

其他物质运输方式包括淋巴、铁蛋白和氧气的运输方式。

1. 血液运输方式在人体内,血液运输方式是最常见的物质运输方式之一。

血液是由心脏泵送的,通过血管系统遍布全身。

血液中运输的物质包括氧气、营养物质、荷尔蒙以及一些其他的废弃物质。

2. 淋巴运输方式淋巴液是在淋巴系统中循环的一种液体,由淋巴管组成。

淋巴系统的作用是将废物从细胞中排出,并将废物运输到肝和脾中进行进一步处理。

3. 铁蛋白运输方式铁蛋白是一种在血液中运输铁的蛋白质。

铁是一个必需元素,因为它是红色血球中的血红素的一部分。

4. 氧气运输方式氧气是人体必需的,因为它是呼吸过程中氧化物的主要成分。

氧气通过肺部进入体内,然后通过血液向全身细胞输送。

二、植物物质运输的方式植物也需要通过运输方式将物质从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

植物的物质运输主要依靠水分和营养物质。

1. 根部吸水植物从土壤中吸取水分,这通过根部的根毛完成。

根毛对水的吸收与植物的表面积成正比,因此根系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2. 茎部运输植物的茎部向叶片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

这通过茎部中的一系列细管完成,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

3. 叶片光合作用叶片上的叶绿体是植物实现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生成糖类等营养物质。

这些物质通过茎部被运输到植物的其他部位。

三、动物物质运输的方式动物需要将氧气、营养物质和荷尔蒙等物质从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

5.5运输作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5.5运输作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2.难点:植物体内导管、筛管的功能及运输过程;动物体内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调节机制。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图表、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运输作用的过程。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交流思想,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血液循环系统:负责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由心脏、血管、血液组成。
-呼吸系统: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为生物体提供氧气。
-消化系统:负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如:
-植物体内水分、无机盐的运输过程是怎样的?
-动物体内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与运输作用相关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以植物体内水分、无机盐的运输为切入点,逐步过渡到动物体内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的运输功能,引导学生掌握运输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3)巩固: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
(4)拓展: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运输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提问、思考、讨论、实验操作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运输作用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他们发挥潜能,提高自信。

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运输作用》教案及反思

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运输作用》教案及反思

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运输作用》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的一课《运输作用》,属于“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这一核心主题下的子主题。

本节主要介绍了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式——导管运输,以及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筛管运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植物体如何通过复杂的运输系统实现物质的循环与分配,这对于后续学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解释它们在植物体内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作用机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系统复杂性和精密性的敬畏之情,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植物体内运输物质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导管和筛管如何协同工作,实现植物体内物质的循环与分配。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不久,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充满好奇。

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基础的科学素养,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直观展示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出发,逐步深入理解运输作用的本质。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导管和筛管的图片、动画,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结构特点。

2.实验探究法:设计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植物茎的横切面),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小组讨论法:围绕关键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见解,共同解决问题。

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导管和筛管的特点及作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图片,提问:“大树能够茁壮成长,离不开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的供应。

那么,这些物质是如何运输到树的各个部位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输作用。

1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1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运输作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5节。

本节教材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知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运输,光合作用的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阐明导管和筛管构成植物体的运输通道,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和蒸腾作用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这些都使本节课的学习变得水到渠成,但对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如何运输有机物和无机物,学生缺乏理性的认识,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章内容学生已学过有关“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收作用、呼吸作用”等相关知识,且有“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的知识储备。

但对实验法还不能熟练运用,所以本节课教师将一步步引导让学生温故实验法,从两个演示实验中得出实验结论。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植物茎的结构(2)说出植物茎运输水和无机盐、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3)识别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茎结构内的分布部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和得出结论,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植物枝瘤的形成,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了解茎的运输作用,使学生懂得保护树皮的重要意义,并使之产生爱护树木、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3)通过学习茎的运输作用,解析农业生产经验。

四、学习重点1.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及结构基础2.有机物的运输及结构基础五、学习难点1.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2.枝瘤形成的原因3.辨认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征六、教学模式:新授课七、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八、课时安排:一课时九、教学过程问:1.描述切口上方和下方的形态变化。

2.试解释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原因。

5.5运输作用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5.5运输作用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5-5运输作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植物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以及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

2.说出导管和筛管在茎结构内的分布部位。

3.辨别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征。

能力目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主动得出结论,锻炼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及结构基础。

2.有机物的运输及结构基础。

三、教学难点:1.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观察导管和筛管。

四、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运输作用的相关教学资料,尤其是利用有机物的运输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实例。

2.制作教学授课课件。

五、教学方法和过程:(一)知识回顾1.请你描述蒸腾作用的概念。

2.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3.举例说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4.说出蒸腾作用的过程所经的途径。

(二)新课学习【引】:前面我们学习了蒸腾作用,植物由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到叶里的呢?同样,叶制造的有机物又是怎样运输到其他器官的呢?1.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在木质部中运输①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图片展示】:三组实验(清水和红墨水红墨水)学生分析当中有几组对照实验,如何形成的对照实验。

【设问】:一段时间后,你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图片展示】:这是浸没过红墨水的枝条以及其横切面,你能描述实验中观察的结果吗?到底是茎的哪部分在运输水和无机盐呢?【讨论】:A.茎内部分结构被染成红色的事实说明什么问题?B.说出水分从瓶中到达叶片的运输途径。

【动画展示】: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茎向上运输到叶等器官。

【动画展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树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过渡】:其中被染成红色的部分即为木质部,回忆一下,运输水和无机盐的是哪种管道?导管,联系刚刚所学的知识,猜想导管应该位于哪里?【小结】:导管位于木质部,由许多管状的导管细胞连接而成,导管细胞均是死细胞,它们之间的端壁上有穿孔,形成中空的管道,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2.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运输【图片展示】:橡胶树中取橡胶【引】:这是从橡胶树上收集橡胶的情景,你能发现橡胶是从哪里流淌出来的吗?【简介】: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被运输到其他器官,一部分用以维持生命活动,一部分贮藏起来,根所需要的养料是由叶向下运输的,茎的哪部分结构运输有机物呢?【分析讨论】:木本植物的枝条中部剥除一圈树皮,一段时间后发生了如下变化。

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第1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第1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运输作用的重要性。
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运动后有没有感觉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在进行运输作用,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同时将废物排出体外。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运输作用的重要性。
4.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设计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运输作用知识的掌握程度。
1.教师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生物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运输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在运输作用中的功能。
2.掌握运输作用在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中的作用,如血液循环、呼吸作用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教师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布置相关作业。
4.通过总结归纳,学生能够梳理所学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运输作用知识的掌握,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运输作用的概念、组成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并以书面形式提交。
3.学会运用生物学原理分析运输作用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运动、免疫等方面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输作用(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植物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及运输方向,说出茎中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2)在实验设计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分析与讨论中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茎对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2)在以讨论为主的学习过程中,穿插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及讲授等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使学生树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了解茎的运输作用,使学生懂得保护树皮的重要意义,并使之产生爱护树木、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设计思路〗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精神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本节课是“运输作用”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方案的设计中,通过自主选材、合作设计方案,拓宽了探究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尽情展现其新思路、新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创造性人才。

通过对“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现象和枝瘤的形成过程的观察,意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研究和评价,加强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迁移思维,学以致用,在掌握茎的运输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树木被伤害和破坏的现象,意在激发学生爱护树木、保卫家园的深切感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常识,并对生物学科有强烈的求知欲,本学期学过有关“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导管和筛管的输导作用、根吸收水分、植物体的构成”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前提和铺垫,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通过分析、讨论来完成此课。

但学生属于“五-四”制,在初一年级学习七年级的教材过程中,有些知识尚不能表述得很清楚,需要教师的点拨和补充。

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看到过枝瘤的现象,不太明白其形成原因。

本校具有必要的硬件设施,能够提供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演示枝瘤的形成过程”。

新建的实验室宽敞明亮,设备完善。

另外,在实验材料采集方面,本地木本植物的枝条很好选取,只是季节原因,没有带叶片的枝条,但用这样的枝条进行实验,现象仍然很明显,只是实验需要较长时间。

〖教学过程〗上课伊始,我提出:“夏季的树林里,空气非常湿润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植物的叶片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结果。

”学生回答。

“土壤中的水分又是怎样到达叶片的呢?”我追问道。

“应该是根吸收水分,由茎运输到叶的。

”“我们学习过根有吸收的作用,但是茎真的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吗?又是用什么部位来运输的呢?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找到问题的答案呢!”伴随着我的问题,同学们的兴趣很高并开始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了。

课前已经布置了学生采集实验材料,可以自主选择木本植物的枝条,此时,我发现学生收集的材料有杨、柳、榆、丁香、糖槭等常见的种类。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各组基本上有了一些设计思路。

最先要表达看法的是小组1:“将一株植物放在水中,一段时间后,剪断茎的上部就有水分流出来,说明茎有运输作用!”我还没来得及说话,一位学生立即反驳道:“这样的方法并不能证明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在哪里?”这时,同学们集思广益,马上想到使水溶液具有颜色,再观察植物的变化。

组1同学接受了同学们的建议,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小组2:“在实验法中常用对照组使实验更有说服力,于是我们参考了教材的做法,将木本植物的两个枝条,一个完整,另一个剥掉树皮作对照组,同时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横、纵切面的变化。

”对于这种做法,同学们认为“简便,易行,也具说服力!”小组3急切地说:“我们和组2的实验设置一样,但选取对照组的方法恰好相反,我们想将树皮留下,去掉中间部分。

但是,因为剪断的方法会伤到树皮,于是我们小组研究用胶类的物质粘住茎底部的中央部分,但还没有最后确定用什么物质。

”“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我启发性地问。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用万能胶,还有的说用油漆,有些同学想到了不溶于水的油脂类,有的想到了凡士林油等等。

我也参与了讨论中,介绍了蜡封的方法,同时对学生的思维给予了鼓励,也建议大家对其他物质可以试一试,并及时地向学生渗透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组4:“我们组的想法是用一个木本植物的枝条,将底部纵向劈切一段,分别插入不同颜色的水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上部横、纵切面的颜色变化。

不仅可以知道茎是否有运输的作用,还可以观察茎有没有横向运输。

”同学们对组4的新奇想法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还有的同学说,可以给组4发“创意奖”了。

我也对他们进行了鼓励和赞赏。

此时,我发现学生设计中的实验材料都是木本植物,于是提示说:“我们可不可以选择草本植物来进行实验呢?”小组5立即表示有相同的想法:“我们想就地取材,选取天竺葵的带叶枝条(因光合作用实验需要,实验室中有很多的天竺葵)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观察叶的颜色变化。

不知道是否可以!”其他组同学都表示可以试一试。

有同学向组5提出了更好的建议,“可以将两株草本植物在不同时间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然后观察液体在茎内的上升情况,这样是不是使本实验更具说服力呢?”另一位同学质疑:“怎样能观察到液体在茎内的运输位置呢?”我根据学生们的交流结果,为大家推荐了玻璃翠等茎透明度比较高的草本植物。

在生生、师生的共同交流中,各组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自主选择材料并进行实验操作。

我强调了实验应在温暖且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以及定量实验的问题,因本实验需要较长时间,在本节课观察不到实验结果,于是,我叮嘱学生课后定期观察并撰写实验报告。

这时由兴趣小组将课前按照教材的做法准备好的已染红的实物标本(杨树茎的横、纵切面,天竺葵)展示出来,使学生提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观察。

在学生分组观察的时候,“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经过分析和推理,学生判断“我们组观察的天竺葵的叶脉变成了红色,说明茎将红色的水溶液运输到了叶。

”“运输的方向又是怎样的?”我追问道。

“茎运输水分的方向是由下而上的。

”学生立即回答。

另一位学生:“我们组观察到两株杨树枝条的现象相同,切面上都可以看到被染红了,不仅说明茎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而且说明树皮不具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我及时地将新知识渗透进去,“被染色的部位就是茎的木质部,也就是说木质部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

”学生用肉眼只能观察到木本植物的木质部,于是我展示了草本植物的横切面模式图,使学生对木质部的位置有全面的认识。

随即,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杨树枝条被染色的是木质部而不是树皮呢?”对这个问题学生表述不太清楚。

我提示:“输导组织中什么结构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呢?”学生顿时醒悟,“导管可以输导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木质部被染色,说明导管在木质部中!”这时学生的兴致很高,我又问道:“都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由下而上的呢?”这次学生很快地回答:“是蒸腾作用的结果!”我对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而高兴。

小结: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在茎木质部的导管里自下而上运输的。

“我们食用的甘薯是植物的根,这个根看起来很特别,”我在根的横切面上滴了碘酒,顿时变蓝了,“说明里面含有什么物质呢?”“淀粉。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甘薯的根是不是能制造淀粉呢?”我试探性地问道。

“根在地下,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在对光合作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一个学生肯定地回答。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部位主要是叶,根里含有的淀粉可能是由于茎的运输作用实现的。

”另一位同学补充道。

我对这两位同学的分析给予了赞赏,接着我用多媒体演示了枝瘤的形成过程,请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回答问题:(1)为什么环割的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2)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因为学生已有分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的基础,经长时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学生能分析出:(1)有机物在茎中的运输是由上而下的。

(2)枝瘤是有机物在树皮中运输受阻聚积的结果。

我进行补充:“营养物质多的部位细胞生长、分裂旺盛,所以会出现瘤状物。

”根据导管位于木质部中,学生可推出筛管位于树皮中。

小结:叶制造的有机物是在茎树皮内的筛管中运输的,大部分有机物被运输的方向是自上而下的。

“‘树怕伤皮,不怕空心’这句话怎样解释?”经过思考,一位同学很好地解释了前半句,而对于后半句,学生也有自己的看法:“要看空心的程度,如果只有树皮而空心的树木,不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也不能维持生存!”我很高兴学生分析问题这样透彻,并能学以致用。

接着,我用多媒体表现出实际生活中破坏树木的现象(家畜啃食树皮,人为地在树木上牵拉铁丝、绳子等不文明现象),并通过拟人化的动画形式反映树木的感受。

“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感悟吗?”此时,学生不仅同情树木,更立志保护他们,表示要对不文明现象进行制止,“如果我看见这样的现象,我会告诉人们树皮对树木的重要性,并阻止这样的行为!”有的同学还发出感人的呼吁与倡议:“树皮不仅是树木的外衣,还是树木的血管,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每一株树木!”“我们可以组成‘植物保护小分队’对人们宣传树木的有关知识,使人们增强保护树木的意识!”〖教学反思〗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探究性实验中,本节课不能完成完整的探究过程,而是比较侧重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如选材的多样性,草本植物有天竺葵、玻璃翠等,木本植物有学生课前采集的杨、柳、榆、丁香、糖槭等;在水溶液的颜色选择上有红色、蓝色、黑色等。

学生在分组实验设计中更是大胆创新,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突破了教材原有的设计,出现了多种崭新的方案。

可见,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植物主要通过叶片蒸腾作用促进水分吸收,没有叶片的杨树枝条为什么还能不断地吸收水分?除了叶片还有哪些部位能进行蒸腾作用?没有蒸腾作用植物会不会吸收水分?”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首先对他较强的推理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行了肯定,然后给他提供了一些途径,建议他自己寻找答案。

同时我内心非常高兴,本节课的探究内容虽然结束了,但学生从中又发现了新的探究课题,使探究学习得到了延续。

本节课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在思维的碰撞中,更增强了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对此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