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茶马互市

合集下载

三年级作文:暑假茶马古道骑马记(通用20篇)

三年级作文:暑假茶马古道骑马记(通用20篇)

三年级作文:暑假茶马古道骑马记(通用20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作文:暑假茶马古道骑马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作文:暑假茶马古道骑马记1暑假到了,我们家可不能一直呆在家里。

这不,我们去了西南边塞---云南古镇丽江。

丽江的旅游景点很多,茶马古道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们去茶马古道骑马吧!”妈妈建议,全家同意了。

去茶马古道要走一段坑坑洼洼的山路。

我们买好了票,就去选马场选马。

选马场真臭,遍地都是马屎马尿,恶心极了!一位的工人叔叔向我推荐了一匹小棕马,名叫“小红”,看上去很憨厚,乖巧,我便选了它。

妈妈选的是一匹黑棕色的马,叫“棕棕”;爸爸选了一匹黑黑的马,我叫它“墨墨”。

我们骑着马出发了,妈妈的马在最前面,我的小马紧跟其后,爸爸的马在我的后面。

走到山谷中,妈妈指着山石中的小草说:“馨月,看,这些小草好顽强啊!”爸爸也说:“嗯,那儿还有小溪呢!”我看到在青山溪水中,还飞着一些花蝴蝶,情不自禁地哼道:谷中山石小溪,旁衬青草绿叶。

蝴蝶流连忘返,一派优美画卷。

“哟,宝贝,你还会作诗呀!”爸爸妈妈异口同声地说,我得意的笑了。

经过一片麦田,微风吹来,麦浪滚滚,麦子点头哈腰,像是欢迎我们一样。

“看,这是风吹麦浪!”妈妈对我说。

“看,这金黄的土地,多么漂亮!”爸爸说。

我想了想,脱口而出:“风吹麦田浪,田野土黄金。

骑马在此中,能不赞美它?”“哟!馨月,你还真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了!”妈妈赞扬我,麦子也像是受了表扬,腰弯得更低了,马儿好像也像夸奖我一下,飞奔向前,我的屁股都给咯疼了。

“哎呀呀!停下!我的`屁股!”嗬,我那小马还真是乖,我一叫,主人动动手中的缰绳,它还真停下了。

爸爸妈妈看着我那磁牙咧嘴的样子,都哈哈哈地笑起来。

路程很长,快乐的时光总是走的很快。

骑到终点了,我只好下马了。

四川藏区的民俗文化之四川藏区的交通运输习俗

四川藏区的民俗文化之四川藏区的交通运输习俗

四川藏区的民俗文化之四川藏区的交通运输习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思政1301
目录
陆上通道与交通工具
水上交通工具
交通运输习俗
陆上通道与交通工具
⏹公元7世纪——茶马互市商贸驿站
⏹唐政府与四川藏区
⏹四川藏区通往西藏
⏹四川藏区交通网络是内地与藏区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动脉
⏹马匹、毛驴、牦牛、客车、摩托车、自行车等
水上交通工具
⏹铁索桥、溜索桥、独木桥、石桥、栈道偏桥⏹牛皮船、羊皮气筏、木筏子
交通运输习俗
⏹喇嘛打褂测算,择节日出行⏹忌说不吉利的话
⏹多伴送一日
⏹接风
⏹徒步和乘骑
⏹煨桑
⏹等级观念
谢谢观赏。

民俗文化 茶马互市

民俗文化 茶马互市

文件编号:茶马互市的起源与演变青海力盟海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商业运营管理部整理整理日期:2009年8月20日茶马互市中国古代以官茶换取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少数民族马匹的政策和贸易制度。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行茶马法,于成都置都大提举茶马司主其政。

明洪武四年(1371),户部确定以陕西、四川茶叶易番马,于是在各产茶地设置茶课司,定有课额。

又特设茶马司于秦州(今甘肃天水)、洮州(今甘肃临潭)、河州(今甘肃临夏)、雅州(今四川雅安)等地,专门管理茶马贸易事宜。

明代的茶马政策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

由于茶是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明统治者严格控制茶叶的生产和运销,并严禁私贩。

以茶易马,在满足国家军事需求的同时,也以此作为加强控制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和巩固边防、安定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策略。

后来随着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交流的发展,民间往往突破明朝政府的禁令进行贸易。

后茶马贸易制度崩坏日甚,虽时下禁私茶之令,但民间茶马贸易愈益兴盛。

一、“茶马互市”起源“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

湟源--茶马互市湟源县西邻藏地,是古代汉地西面最边缘的地区,这个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来就是汉藏通商的“口岸”,是一处著名的“茶马互市”故地。

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

茶马互市雏形大约起源于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

唐代时逐渐形成了规则,宋朝时进一步完善,甚至设置了“检举茶监司”这样的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明朝基本上沿袭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设置“茶马司”。

茶马交易,最早出现于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

宋朝统治阶级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宋朝的边疆安全。

宋朝初年,内地用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这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宋朝的边疆安全,因此,宋朝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的设误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的设误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的设误方法1.范围不清(范围扩大或范围缩小、以偏概全、以部分替代整体)【文段】——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包括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

【试题】——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的总称。

【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对应文段——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绳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

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迷。

【试题】——睡眠指豆科植物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对应文段】——到最后完工之日,等到晚上子时时,在初始的地点一气完成。

经常是抠抠瓜子,点点眼睛,一点眼就开光了,即“狮子”出世了。

然后系上红绳,裹好红布,送给主家。

讲究的人家还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并在狮子底座上画上吉祥符号,朱砂和各种符号都是辟邪的,点画过后,具有驱邪避灾作用。

【试题】——雕刻好的炕头石狮子必须系上红绳,裹好红布,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并在狮子底座上画上吉祥符号。

【试题】——下列对文中“竞技庆典”的理解,准确的一项——D.竞技庆典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对应文段】——“另外一些哲学家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2、答非所问【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

解析西藏民俗传播方式

解析西藏民俗传播方式

解析西藏民俗传播方式□刘新利概念解析民俗传播。

传播学中的“传播”侧重横向的交流、交往,民俗学中的“传播”侧重纵向的传承,民俗传播是民俗学和传播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所以民俗传播学中的“传播”应该是既有纵向的传承又有横向的交流、交往,所以民俗传播,就是指民俗的传承和交流。

因为民俗有世代相袭的特点,而这就是民俗传播的一种方式,即传承,而民俗的传承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和其他文化事项及其他形式的民俗有横向的交流,所以又表现出传播的另一种方式——横向的交流。

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是民俗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没有传播就没有民俗。

民俗的传播,就是时间上的传承、空间上的交流。

西藏民俗传播。

西藏民俗传播就是西藏民俗的传承和交流。

西藏民俗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播符合人类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但民俗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所以又有它特殊的规律,而西藏民俗以特有的高原风采在中国民俗中独领风骚,西藏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因为西藏民俗本身的独特性而显得与众不同。

西藏民俗传播的独特性以人为载体的动态传播。

民俗传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人为载体的动态传播。

民俗的主体是人,它的传承也是以人的语言(口语)和行为作为传播载体的。

西藏的民俗传播这一特征更为明显。

西藏在大众传播到来之前,所有的民俗都是依靠人来传播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其主体都是人。

西藏的文字产生于吐蕃时期,但西藏在和平解放之前一直处于农奴制社会,普通的藏民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更遑论掌握语言文字,所以,几乎所有的西藏民俗都是依靠人的口语和行为代代相传。

这些传承者除了普通民众还有民间工匠和民间艺人,他们是专业的民俗传承者,如唐卡的制作者、民间说唱艺人,他们对西藏民俗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就是民间说唱艺人的杰作。

《格萨尔》的突出特点不仅在于它的规模大、篇幅长,更在于它还是一部至今仍被广大群众和艺人所传唱着、不断丰富着和传承着的活形态的史诗。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茶马古道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茶马古道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茶马古道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茶马古道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运送茶马的“古道”。

“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以茶易马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人非常喜欢饮茶。

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

尤其是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

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从唐、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

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

讲义-茶文化(学生用)

讲义-茶文化(学生用)

茶文化嘉应学院生命科学院钟艳梅什么是茶文化?⏹一切与茶有关的物质和精神现象,内容包括:茶事、茶饮、茶礼、茶俗、茶艺、茶道以及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

茶文化内容⏹一、茶之历史;二、茶之现状;三、茶之栽培;四、茶之加工;五、茶之名品;六、茶之艺道;七、茶之器具;八、茶之文化;九、茶之名人;十、茶之掌故;十一茶之传说;十二茶与健康;十三茶的利用第一章茶的历史一、茶的发现和利用⏹1.起源传说⏹2.茶的发现和利用: 药用→食用→饮用距今大约五六千年的历史⏹3.茶字的由来⏹“茶”字读音(Cha)在西汉时己确立,字形在中唐之前一般写作“荼”,到中唐时“茶”的音、形、义才趋于统一。

二、茶树原产地三、茶文化的悠久历史⏹(一) 茶文化的起源⏹茶文化起源地--巴蜀地区⏹历史原因:⏹先秦纳贡(茶贡)、汉魏立业(形成茶业)、西晋称冠(二)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茶文化的形成条件:自然条件——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社会条件——茶的自然属性与中国文化精髓相结合2.茶文化的发展概况(1)两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化的萌芽时期(2)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时期(3)宋代是茶文化大发展时期(三)茶文化的传播(主要在唐宋时期)⏹1.境内传播(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2.向外传播(主要在日本的传播)1.境内传播途径----茶马交易(茶马互市)2.向外传播途径—随佛教传播、丝绸之路千利休陀茶道简介1、提出“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

2.为达到精神上的目的,营造某种特定气氛,千利休特地设计了别开生面的茶室3.采用中国唐宋时期点茶器具和方法,至今日本还保留有陆羽“二十四器”中的二十种.4、在洗器、点茶过程中设计每次茶会的主题和对话,主客应答.以便通过茶艺回忆典籍、铭文,把人们引入一个古老肃穆的气氛.5.设有简单的茶道点心(称为“怀石料理”),以示简朴,从中追求“苦寂”的意境.第二章茶的现状我国茶叶生产特点:1.茶区辽阔;2.茶叶种类繁多;3.茶树品种资源丰富;4.生产量与消费量逐年增加一、中国茶叶分类•中国茶类按加工方法分为两大类: 基本茶类(6大类)、再加工茶类(6大类)1. 六大基本茶类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青茶)、红茶、黑茶2.分类绿茶分蒸青绿茶晒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红茶分小种红茶(条状)(福建特产、有松烟香)、工夫红茶(条状)、红碎茶(碎粒状)乌龙茶(青茶)分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3.六大茶类的特点(略)4.再加工茶类(6大类)•花茶、紧压茶、速溶茶、果味茶、保健茶、茶饮料二、世界茶叶生产情况•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以印度最多,其次是中国、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尼•世界茶叶总产量中,红茶约占75﹪,绿茶约占22﹪,其它约占3﹪。

茶马古道典故

茶马古道典故

茶马古道典故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那茶马古道典故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茶马古道典故的内容,欢迎阅读茶马古道典故据说,在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从沿途所闻和实地勘察中得知,有一条商路从云南和四川通往身毒(印度),回国后张骞将这一发现告知了汉武帝。

身毒的发现,引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印度的官道,先后派秘使大臣前往云南寻求通身毒之路,但都被洱海附近的昆明族所阻。

汉武帝不甘受挫,在长安征调人力开凿了一个方圆40多里的人工湖,名为“昆明湖”,在此训练水军,准备征讨洱海地区的昆明族。

虽然征讨地是云南高原地区,在昆明湖上训练的水军不可能派上用场,但是这段“汉习楼船”的典故被司马迁记录在《史记》中,后来,清代乾隆皇帝因景仰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功业,把北京颐和园西湖也改名为昆明湖。

公元前109年、105年,汉武帝两次用兵云南,征服了昆明土著,大理、洱海一带也随之归顺,使汉朝的统治区域南接缅甸,西达西藏,北通巴蜀,东联滇越。

在西汉、东汉共400多年的岁月里,古道静默着,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人开始大量饮茶,古道又恢复了它的喧嚣,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概述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中国茶马古道有三条,第一条是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

第二条是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陕西人开辟;第三条是滇藏茶马古道。

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始于汉唐,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

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称为---蹚古道,因此陕康藏茶马古道是当时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

茶文化中国茶政与茶法——茶马互市

茶文化中国茶政与茶法——茶马互市

茶文化中国茶政与茶法——茶马互市今日我们所称的“茶马古道”,实为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

而“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这种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唐朝就已有文献可考。

茶马互市的出现茶马互市始见于唐代。

据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茶“往年回鹘(今新疆维吾尔族的祖先)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就是例证。

但此时的以茶易马,并未形成一种定制,西北少数民族向中原市马,其地仍按值回赐“金帛”。

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盐铁史王明才上书:“戎人得铜钱,悉销铸为器。

”于是设“茶马司”,禁用铜钱买马,改用茶或布匹换马,成为一种法规。

另外,在设茶马司的同时,在今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开设马司,用茶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少数民族的马匹。

这是因为边境少数民族有马无茶,在他(她)们的生活中,“不可一日无茶”;而内陆有茶无马,马还是战争和生活用具。

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对安边卫国、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此,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于川(成都)、秦(甘肃天水)分别设立茶司和马司,专管茶马互市之事。

“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

”至宋高宗绍兴初,改设为都大提举茶马司,它的职责是根据《宋史·职官志》载:“掌榷茶之利,佐邦用。

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

”南宋时,有8个地方,设有茶马即四川五场、甘肃三场。

前者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特别是吐蕃的茶马互市;后者全都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特别是与回纥、党项的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政策,自宋代确立以后,到了元代,因本部蒙古族不缺马匹,茶马互市暂告中止,买卖茶叶改用银钱和土货交易。

明代开始,茶马互市重新作为一项治国安民的国策,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方休。

茶马互市的沿袭自宋代茶马互市定制以后,由于这项政策对于补充战马,满足军需,增强国防,以及安定边境,改善边疆少数民族生活,进而对推动和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以致茶马互市在很长历史时期内,一直为历代官府所采用。

“八坊十三巷”家乡民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研究

“八坊十三巷”家乡民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研究

“八坊十三巷”家乡民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研究学校课程是指学校以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人文环境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特色、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校遵循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利用学校毗邻的国家4A级景区“八坊十三巷”这一地域资源优势,将“八坊十三巷”民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丰富了校本课程资源,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

一、挖掘民俗文化,促进课程开发学校地处临夏市,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上的重镇,茶马互市的重要关口,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有“花儿之乡”、“彩陶之乡”和“牡丹之乡”之称。

学校毗邻的国家4A级景区——“八坊十三巷”,更是风格独具,内涵丰富。

“八坊十三巷”源自唐朝,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保留了原始的风貌,尤其是始于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完整留存了八坊民间的自然风貌和生活习俗,积淀了深厚而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与古老文明。

多种主题场馆,错落有致的园林、四合院和纵横交错的老胡同,融合了砖雕、铜雕、木刻、彩绘等众多地方特色建筑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集民族特色、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人文科教为一体的河州民俗文化新名片、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集中展示砖雕、蛋雕、木雕、葫芦雕刻、河州贤孝、临夏铜器、天启棍等35项非遗传统技艺,积极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八坊十三”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资源充沛、内涵丰富,充满了人文艺术气息的街道教坊,犹如一部活的民族艺术与文化百科全书。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

大自然、大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和事都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八坊十三巷”对游客来说是风景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旅游胜地,但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们来说,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楼一阁都充满了熟悉感,将这些景致内容、文化艺术引入校本课程,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势必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留意周围的文化景观、人文现象,尝试有益的深度思考与探究,从而养成常态化学习、常态化思考的习惯,更好地锻炼学习能力。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 现实意义初探
目录
01 一、茶马古道的历史 作用
03 参考内容
02
二、茶马古道的现实 意义
内容摘要
“茶马古道”是一个历史名词,它所代表的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传播路 径。本次演示将从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对“茶马古道”进行初步探讨。
一、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
1、茶马古道是古代茶文化传播 的重要通道
2、茶马古道对于旅游开发和地 方经济发展的意义
2、茶马古道对于旅游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意义
茶马古道沿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在现 代旅游业的发展中,茶马古道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品牌,吸引着越来越多 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通过开发茶马古道旅游线路,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 发展,还可以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来源。
内容摘要
其次,牵牛花网络也在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茶马古道沿 线的风景秀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牵牛花网络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和运营,将 古道上的景点、特色民俗等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推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 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内容摘要
此外,牵牛花网络还为茶马古道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大数据分 析和云计算技术,牵牛花网络对茶马古道沿线的产业布局和经济趋势进行了深入 的分析和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牵牛花网络还推动了电子 商务的发展,让更多的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得以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
内容摘要
茶马古道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道之一,其自然景观也极其壮美。从横断 山脉到喜马拉雅山脉,从茂密的森林到荒芜的高原,茶马古道穿越了无数的山川 河流和草原戈壁。这里有大江大河的源头,有雪山草甸的壮丽景色,有丰富的野 生动植物资源,还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如云海、雪山、冰川和峡谷等。这些自然景 观的多样性为茶马古道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康定藏族赛马活动的历史探析

康定藏族赛马活动的历史探析
活动 的历史认识 , 应将其放 回社会变迁中。本 文将 中国社会 、 政
选取康定县炉城镇 、 塔公 乡赛 马活动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康 定 县位于 四川省西部甘孜州东部 ,地跨 北纬 2 9 。3 9 ’ ~ 3 0 o 4 5 。 ,
东经 1 0 1 o 3 3 ’ ~ 1 0 2 。3 8 ’ 。折多山将县境分为东西两 大部 , 东 部
化 内涵的有效途径 。
2 研 究 对 象 与 方 法 2 . 1 研 究对 象
康定县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古城 ,赛马是民间体育文化的重
要 内容 , 在 时代 风雨砥砺 的进 程中 , 它 的形 成 、 存在 和发 展不是
孤立存在 的, 而是 与社会历史 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康定县赛马活动历经岁月的洗礼而起伏 明显 , 因此 , 对赛马
组织 建设是 赛 马活 动主体 的 态度 。 关 键词 : 康 定县 藏 族 赛马 历 史探 析 思考 文章 编号 : 1 0 0 4 —5 6 4 3 ( 2 0 1 4 ) 0 2 —0 0 8 3 —0 5
2 . 2 研 究 方 法
中图分 类号 : G 8 5
1 前 言
文 献标 识码 : A
个案研究 自 身 的局限和不足 , 力求把赛马活动置于社会及文化
变迁 的背景下进行研究 ,以期寻找藏 区赛马活动发展变化规律
及本质 的问题 ,进而为传承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项 目以及促进 民
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参 考。
2 . 2 . 2 实地调查法
赛马, 是藏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 社会历史
搏击・ 体育论坛
第6 卷 第2 期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康定藏族赛 马活动 的历史探析

昆明九乡旅游景点

昆明九乡旅游景点

昆明九乡旅游景点
昆明九乡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部,是一个以彝族文化为主的旅游区。

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一个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1. 九乡古镇
九乡古镇是昆明九乡的核心景点,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彝族古镇。

这里有着古老的建筑、石板路、古井等,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彝族文化氛围。

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彝族美食,如酸汤鱼、烤全羊等。

2. 九乡大峡谷
九乡大峡谷是一个壮观的自然景观,是一个深度游的好去处。

这里有着陡峭的峡谷、清澈的溪流、奇特的岩石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这里,游客可以进行漂流、攀岩、徒步等活动,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3. 九乡彝族文化博物馆
九乡彝族文化博物馆是一个展示彝族文化的好去处。

这里有着丰富的彝族文物、彝族服饰、彝族习俗等,让人了解到彝族的历史和文化。

在这里,游客可以参加彝族文化体验活动,如彝族舞蹈、彝族手工艺等。

4. 九乡茶马古道
九乡茶马古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道,是一个文化遗产。

这里有着茶马互市的历史、茶马文化的传承等,让人感受到古代商路的繁荣。

在这里,游客可以进行徒步、骑行等活动,感受到古代商路的艰辛和壮美。

5. 九乡民俗村
九乡民俗村是一个展示彝族民俗文化的好去处。

这里有着彝族传统建筑、彝族民俗表演、彝族手工艺等,让人感受到彝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这里,游客可以参加彝族民俗体验活动,如彝族婚礼、彝族节日等。

昆明九乡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一个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交往能促进社会发展的例子

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交往能促进社会发展的例子

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交往能促进社会发展的例子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游牧地区和农耕地区之间贸易活动的产物,兴起于唐代,宋代快速发展,明朝时主要由政府垄断,清朝中叶之后逐渐转型。

茶马互市的兴起是农牧自然分工和茶叶生产发展基础上民族交往的结果,推动了边疆和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兴起历史上,我国北部、西部等地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一直以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在马匹饲养和驯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些地区常年干燥少雨,当地游牧民族在饮食上以肉乳为主,对具有解腻、助消化、生津止渴等功效的茶叶存在潜在需求。

南方地区茶树种植历史悠久,茶叶生产到唐代已经发展到较大规模,产茶区域不断扩大,临近青藏高原的夷陵、巴东等地有贡茶出产,茶税已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收入。

对于农耕地区而言,马不仅是进行农业生产十分重要的畜力,也是交通运输的主力。

更为重要的是,在历史上,马的数量和质量与战争的胜负直接相关,因此,历代中原王朝都十分重视马政,但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原绝大多数地区并不适合养马。

可见,茶叶生产的发展、游牧民族对茶叶的潜在需求、中原地区对马的特殊需求,为茶马互市的兴起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客观条件。

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地区本不产茶,饮茶也并非人们固有的传统生活习惯。

茶叶的传入、饮茶习惯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茶马互市的兴起,都是民族交往的结果。

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往日渐频繁,隋朝已经设有专门管理互市的机构——互市监。

随着民族交往的深入,茶叶不断流入游牧地区,游牧民族逐渐认识到茶叶的特殊功效,茶马互市随之兴起。

在唐人封演编撰的《封氏闻见记》中,已有饮茶风俗“流于塞外”,“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之说。

发展茶叶传入游牧地区初期,仅社会上层可以享用,饮茶还没有成为普通民众普遍的生活习惯,因此茶马互市规模不大。

五代以后,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茶叶大量流入游牧地区,普通民众饮茶之风日盛,茶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

茶马古道与茶文化传播

茶马古道与茶文化传播

茶马古道与茶文化传播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也称茶马交易)。

"榷茶"的意思,就是茶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制度。

"榷茶",最早起于唐代。

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

⑴茶马交易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

但未成定制。

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

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

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

"《宋史·职官志》)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边疆。

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

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

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

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⑵茶入吐蕃茶入吐蕃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

唐代对吐蕃影响汉族政权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视,因为与吐蕃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正常贸易,包括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线和区域。

因为这些路线和区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

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

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

蒙古族的茶文化

蒙古族的茶文化

蒙古族的茶文化娜日苏(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社科分院,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摘要]蒙古族有悠久的饮茶历史,蒙古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将饮茶习俗与游牧生活的风俗习惯融为一体,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蒙古族茶文化中的“茶”多指奶茶。

蒙古族饮用奶茶的方式礼节、象征寓意,奶茶在待人接物过程中的桥梁作用、与奶茶相关的禁忌习俗,既是蒙古族特色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精神文化财富,值得我们保护、弘扬、传承。

[关键词]蒙古族;制茶技艺;社会功能;习俗禁忌[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15(2019)04-0019-08一、蒙古族饮茶习俗的由来蒙古高原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与之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重视饮品的饮食习俗。

蒙古族人饮马奶充饥解渴是自古流传的饮食习惯,对此,13世纪上半叶出使蒙古的南宋使臣赵珙记载:“鞑人地饶水草,宜羊马,其为生涯,只是饮马乳以塞饥渴。

凡一牝马之乳可饱三人。

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1];英国人道森在《出使蒙古记》中描述13世纪中叶蒙古族人的草原生活时写道:“蒙古人吃各种动物的肉,大量喝奶……,如果有马奶的话,他们就大量喝它,他们也喝母羊、母牛、山羊、甚至骆驼的奶”[2]。

饮茶习俗的传入改变了蒙古先民“食肉饮酪”的单一饮食习俗,是蒙古族人饮食习惯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

“饮茶”被蒙古族人接纳以后,与自身游牧特色生活融为一体,变为其饮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人饮茶的历史从13世纪成吉思汗时代开始,饮茶的习惯初步形成于元代。

这是蔡志纯先生最早提出的观点[3];部分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族上层阶级虽然已经接触了汉地茶,但是并不饮用。

各类史料文献关于13世纪末以前蒙古族人的社会生活记录中并没有对饮茶习俗的记载,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证蒙古族人饮茶习俗的起源。

我们可以推断的是,蒙古先民从唐、宋、辽朝开始对外扩张交往,与其他民族的接触逐渐增多,有了接触汉地茶文化的机会;控制金朝统治下的“汉地”和云南、巴蜀等产茶地区以后,对饮茶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小凉山区的马边往事

小凉山区的马边往事

小凉山区的马边往事边徼之末的“马边营”马边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

从具体的地理方位来看,马边处在乐山之南、宜宾之东、西昌之北,也可以说马边正处在这三地的交汇之处。

这一带过去虽然分别是古代嘉州、叙府的属地,但实际上后来主要成为了彝人的领地,为大大小小的彝人部落占据。

到了元、明以后,经过土流并置、改土归流之后,逐步有了吏治,马边境域前后分别领属于四川布政使司、马湖府、沐川长官司、赖因乡和荣丁乡等。

马边一名的出现,跟它接壤的一个高原深水湖有很大的关联,这个湖叫马湖,是很早以前地震留下的古冰川堰塞湖,与邛海、泸沽湖齐名。

马湖形如月弯,风光秀美,明人姜麟有“乌蒙江上风和雨,洗出人间一马湖”的诗句,可见其灵秀。

据《雷波厅志》记载,“昔人以牡马系湖岸,湖中龙出与交,后产异马,因而名之马湖。

”显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马湖的得名是否跟当地的马有关系,还需要考证。

明朝洪武四年(1371),置马湖府,管辖范围中就包括现在的马边县地;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马湖府上报增设“马湖安边厅”,开始在赖因(今马边县城)建城,派驻“马边营”,驻扎士兵两千,目的是为了守备马湖边境的“边徼之末”。

当然,这已经成为了边地往事,这一队兵马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崇山峻岭中,但正是这个“马边营”,不仅勾连出了马边之名,也让兵戈的喧嚣替代了这片土地亘古的蛮荒与寂静。

马边在唐宋以前是个彝族寨子,名叫赖因(彝语是牛棚的意思)。

过去,彝汉之间虽在垦种、交易甚至通婚上都有交融,但由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在居住地上一直是泾渭分明,甚至到民国的时候汉人都还很难进入彝区,所以人们对这一地区几乎是所知甚微。

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一支汉人军队开进了这一地区,并在此安营扎寨,让马边从一个旷阔的地理概念变成了一个准确的军事坐标,而历史也就是这样被悄悄地划成了两段。

万历十七年:筑城马边“马边营”的设置源于“三雄”之乱。

所谓“三雄”,指的是撒假、安兴、杨九乍这三个小凉山的彝族部落首领,他们是明万历时期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分别盘踞在四川美姑、雷波、马边一带,成为小凉山区真正的主宰者。

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之路

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之路

茶叶Jo ur na l of T e a2008,34(3):192~195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之路韩海华周斌星’(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昆明650201)摘要被称为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起源古代的“茶马互市”。

先有“互市”,后有“古道”。

“茶马互市”足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

云南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

云南茶区的各族人民是最早发现、利用茶树的民族。

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也赋予了“茶马古道”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关键词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互市,民族风情中图分类号:T S272;G112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0577—8921(2008)03—192—04茶马古道:The Minorities’S Culture o n T h e RoadHAN H ai hu a,Z HO U Bin xin g(College of L o n g R u n P u—e r T e a Y u n n a n Agr icul tura l U n i v e r s i t y。

K u n m i n g650201)Abstract茶马古道,which is ca lle d“The Si l k Ro ad”i n sou th chin a,ca n date ba ck t o the “茶马互市”.“茶马互市”can b e appreciated kin d o f t r ad e a ct ivi ty d om i na te d by dealings w ith Tea a nd Horse.Yunan is t h e c r a d l e of茶马古道,and th e m i n or i t i e s in th is reg ion first discover and ma ke u s e o f th e te a.Th e mel ting o f d i v e r se peopl es bring o u t the vi vi d cu l tu ra l c ha r ac t er is t ic of a ll t he m ino ri ti es.Key wo r d s茶马古道;t h e cult ur a l o f al l t h e m i n o ri t i e s;a kind of tr ade;a mo ro us fe el i ng s of a l】th e m i n or i t i e s中国北方“丝绸之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提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茶马互市的起源与演变青海力盟海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商业运营管理部整理整理日期:2009年8月20日茶马互市中国古代以官茶换取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少数民族马匹的政策和贸易制度。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行茶马法,于成都置都大提举茶马司主其政。

明洪武四年(1371),户部确定以陕西、四川茶叶易番马,于是在各产茶地设置茶课司,定有课额。

又特设茶马司于秦州(今甘肃天水)、洮州(今甘肃临潭)、河州(今甘肃临夏)、雅州(今四川雅安)等地,专门管理茶马贸易事宜。

明代的茶马政策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

由于茶是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明统治者严格控制茶叶的生产和运销,并严禁私贩。

以茶易马,在满足国家军事需求的同时,也以此作为加强控制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和巩固边防、安定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策略。

后来随着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交流的发展,民间往往突破明朝政府的禁令进行贸易。

后茶马贸易制度崩坏日甚,虽时下禁私茶之令,但民间茶马贸易愈益兴盛。

一、“茶马互市”起源“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

湟源--茶马互市湟源县西邻藏地,是古代汉地西面最边缘的地区,这个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来就是汉藏通商的“口岸”,是一处著名的“茶马互市”故地。

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

茶马互市雏形大约起源于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

唐代时逐渐形成了规则,宋朝时进一步完善,甚至设置了“检举茶监司”这样的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明朝基本上沿袭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设置“茶马司”。

茶马交易,最早出现于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

宋朝统治阶级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宋朝的边疆安全。

宋朝初年,内地用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这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宋朝的边疆安全,因此,宋朝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

”这就是茶马互市的源起。

而且,茶马互市也是制约藏族的一种重要方式。

由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藏族对茶叶十分依赖,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因此,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等于控制了藏族人的生活,所以,茶叶自宋以来不但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藏族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而且也成为与藏族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手段。

“茶马互市” 对维护了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是两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治边政策。

其次,通过茶马贸易,还满足了封建王朝对战马的需要,又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军费之需。

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王朝边疆。

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

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

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

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后,“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淡出,取而代之出现了“边茶贸易”制度。

由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汉藏交流的增加,进入茶马古道沿线的商品种类大幅增加。

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同时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以及生产生活资料等商品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的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有更大需求。

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则益加繁荣。

直到清文宗,地方马场奉命裁撤,各地军队所需马匹统归自购,官府设置的茶马交易随之停废,延续400余年的茶马互市交易自此终止。

二、唐宋茶马互市的演变隋唐时期,互市有专门的政府机构,如隋代设有“交市监”机构管理包括民族间贸易之事宜。

唐代初期沿用隋代的“交市监”互市管理机构,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将交市监改名为“互市监”。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曾经一度改称为“通市监”,但是不久又恢复为“互市监”。

机构的多次调整,表明最高决策者对民族互市的重视以及对理顺互市管理渠道的积极态度。

在唐代茶马互市出现之前,中原王朝或农耕民族主要用金银、绢帛及各种手工业品来交换周边少数民族的马匹及其它畜产品,历史上将这种互通有无的民族贸易称之为“绢马贸易”。

绢马贸易在历史上维持的时间比较长,它曾经是中原王朝或农耕民族同周边少数民族进行政治联系和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

我国有关茶叶的记载比较早,而茶叶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则是唐代或准确说是中唐以后的事。

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至开元天宝(713-756年)之间,稍稍有之,至德大历(756-779年)遂多,建中(780-783年)以后盛矣。

据《封氏闻见记》载:唐代除南方盛产茶叶并普及饮茶外,中原地区也无处不卖茶和饮茶。

不仅如此,当时饮茶已经到了“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的程度,唐代就有“因南临茶山,县以为名”的例子。

有唐一代,“荼”去一划,始有“茶”字;陆羽撰写经典著作《茶经》而标志着出现了茶学;茶始征收税,意味着有了比较系统的茶政;茶叶开始销边,开始了茶马互市。

唐代我国的茶叶生产进一步扩大、饮茶之风更加盛行,饮茶习俗已经从南方地区扩大到广大北方地区,甚至连周边少数民族也以饮茶为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唐代茶叶专家陆羽撰写的不朽著作《茶经》,不仅仅在内地广为流传,而且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突厥、吐谷浑等西北少数民族请求和市,百废待兴的唐王朝下令批准了这一要求。

唐朝同意在承风戍(今青海省贵德境内)互市。

唐朝曾经派遣使者李远等人出使吐谷浑,“与敦和好”。

有的学者指出,这次吐谷浑与唐朝的互市,实际上首先是由唐朝主动提出的,与其说是吐谷浑请求互市,不如说是唐朝主动要求互市,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恢复和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是唐王朝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另外对战马和畜力的迫切需求,以及缓和与强大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

唐朝及时恢复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市”,在较短时期内就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出现了“杂畜被野”的盛况。

我们今天已经难能确定当时双方用何物进行互市的,但是至少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这就是内地所产的丝织品和茶叶是唐王朝用于互市的基本内容,而牲畜则是少数民族用于互市的主要商品。

唐玄宗开元(713~741年)年间,长安政府曾经“发使及典缣等,大赉缯锦,将于石国和市犬马”。

这里已经明显地具有官方组织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互市的性质,而不是政治色彩浓厚的贡赐贸易。

当时互市不仅仅是中原王朝的愿望和要求,少数民族方面同样也有这一方面的需求。

如唐玄宗开元(713~741年)时期,突厥突骑施可汗苏禄,就曾经派遣牙官送马1,000匹到安西互市。

虽然因具体环节出问题而没有成功,但却反映各族之间要求互市的强烈要求。

唐代前期,最高统治者已经对正常的民族贸易有了比较深度的认识,清楚这是和平年代互惠互利的经济活动,正如唐玄宗在开元九年(721年)所指出的:“国家旧与突厥和好之时,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将国家彩帛,彼此丰足,皆有便利”。

实际上,按唐玄宗所言,当时已经认识到民族互市的作用远远超过了经济意义。

即是如此,唐代中央政府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贸易――诸如绢马贸易――只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才能使中央王朝的财政负担接受,如果出现逆差,则必然会成为经济上的一种压力。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就对与突厥之间的绢马逆差表示不满和担忧:往者先(毗伽)可汗在日,每年纳马不过三四千匹,马既无多,物亦易办。

此度所纳,前后一万四千,缘儿初立可汗,朕又结为父子,恩义相及,不可却回,所以总留,计物五十万匹,兼属国家大礼,并放天下租调,用度无穷,非特和市,缘此马价,通容稍迟,处罗达干未还,不是故为留滞,念悉此意,当复宽心。

今见续续市易,不久望了,即当发遣,回日非赊,在此还如当家,去住亦何异也。

此后将马来纳,必不可多,还如先可汗时,约有定准,来使交易,发遣易为,事须长久,不是限隔。

按唐玄宗的看法,当时唐朝与突厥的绢马贸易中以年3,000-4,000匹马数为宜,如果年交易额达14,000匹马,则须花费绢帛达50万匹,这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唐王朝正常的承受能力。

当然,我们也能从唐玄宗的这到敕书中看出,唐代前期中央政府与突厥的绢马贸易是相当活跃的。

三、青海高原上的茶马互市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是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间一种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

湟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自古以来就是汉藏通商的“口岸”,是一处著名的茶马互市故地。

-日月山下的哈拉库图城,历来就是交通要道,这里曾经商号云集,周家洋行遗址现在还保留着当初的模样。

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乘车行驶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你偶尔会看到路旁一段段早已废弃的羊肠小道。

不要小看那个小道,它曾经是青海高原上传播文明的重要通道。

以茶马互市而闻名的千年古道,由广阔的平原通向雪域高原。

这个千年古道,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网住了“茶”和“马”,让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世世代代的茶商和赶马人用苦行来编织这张网。

因而,茶马古道像一个神话,茶马互市是这个神话中的美丽传说。

茶马互市雏形大约起源于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

唐代时逐渐形成了规模,宋朝时进一步完善,甚至设置了“检举茶监司”这样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

在冷兵器时代,马匹是作战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青海湖海心山俗称湖心岛,古称仙山或龙驹岛。

据古籍记载,早在汉代,岛上就有庙宇。

附近牧民将马牛羊等牲畜,在冬季冰合后置于此山,永不宰杀。

传说,当时有人将马置此山,至来年春天的时候,马皆有孕,所生之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因此称为“龙驹”,海心山因此而称为“龙驹岛”。

帝王王莽、隋炀帝都求过龙种。

唐天宝年间,名将哥舒翰夜屠石堡,攻占西海后筑神威城,希望得到龙驹来巩固自己的军事实力。

可见,茶马互市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的需要。

“以兵马之力取天下”的成吉思汗最闻名的就是他不可战胜的骑兵团。

蒙古马虽然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碍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它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

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

可以说,它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而且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