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荷塘月色》语言五美

合集下载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篇1《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

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

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以真言写真景《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

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

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

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和谐――《荷塘月色》对美的超常发现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和谐――《荷塘月色》对美的超常发现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和谐――《荷塘月色》对美的超常发现荷塘月色的语言美关键词:和谐中和审美发现摘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由眼中景到心中梦,以对荷塘荷花的朴素典雅、朦胧和谐的自在美质的超乎常人的发现,展现了作者身心的陶醉、审美的愉悦和美丽之梦的织造的过程。

如果说《荷塘月色》的前半篇侧重于写荷塘月色的幽静,那么后半篇则侧重于写江南采莲的热闹。

作者虽然着重描写了荷塘月色的幽静,但心意却在追求江南采莲的热闹。

其实不管是幽静的荷塘月色,还是热闹的采莲旧俗,作者展现给读者的都是一种朴素典雅、朦胧和谐的气韵和境界,由眼中景到心中梦,作者把和谐作为荷花的自在美质和作家的审美标准的核心,推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作家由此全身心地陶醉于其间,恍惚迷离,达到审美心理的愉悦,并织造了一个现实与理想互通直达的美丽之梦。

一、温火相济、徐疾相适的述说方式文章使用了纯正的现代白话,“谈话风”的艺术语言,优美自然,徐徐道来如叙家常,贮满了诗意的和谐旋律。

文章开篇直述心里颇不宁静和天热在院子里坐着乘凉,使读者与作者在阅历体验上零距离式地拉近,然后自然地引出悄悄地出门去荷塘边散心乘凉。

漫步在荷塘边曲折的小煤屑路上,看着淡淡的月光,作家体验到了一种“今晚却很好”、“这恰是到了好处”、“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的诗意的和谐。

这荷塘月色不浓不淡,不明不暗,调和安逸,正适宜于朱自清中和主义的适度情趣。

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和主义,主张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通过诗意的和谐的语言表达出的感情既有忧愁,又有欣喜,既不热烈,也不过于悲沉。

内心波动自始至终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深沉含蓄,温文尔雅,有所掩抑,有所节制,感情的抒发是徐徐道来,舒缓展开。

文章抒发出的感情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互相交织的情绪。

这不温不火、不徐不疾的感情,正如文章自然和谐的语言一样中庸和谐。

中庸和谐是儒家的传统、中国儒士文人的风度。

《中庸》第二章说:“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忌惮也。

《荷塘月色》赏析1

《荷塘月色》赏析1

之迟辟智美创作《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读完这篇文章,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浮现在我们面前:溶溶月色,田田荷叶,亭亭荷花.诗、情、画高度和谐地统一,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其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我们赏析这篇文章,也主要赏析它的“三美”.《荷塘月色》的语言是美的,美得醉人心脾,摄人心魄———那是一种有别于清秀浓艳的美,那是一种雍容华贵的浓烈的美,是活脱脱的一个浓妆艳抹而又恰到好处的贵妇人.作者以他那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从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一是绘声绘形的叠词运用,不单使文章富有音乐的节奏,而且使文章写景状物,逼真入化,布满诗意.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高高低低”的绿叶、“隐隐约约”的远山……一连串的叠词,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非仔细品味缺乏以体会其妙处.二是年夜胆新奇的比如,为文章的语言美,注入了丰富的营养.比他人之所未比,比他人之不敢比,比不惊人誓不休,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如句:“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光亮,绿叶烘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从三个分歧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荷花分歧的风姿,生动,形象,能充沛地激发读者的想像和联想能力.三是新颖新颖的通感修辞为本文的语言之美锦上添花.嗅觉、听觉、视觉的互想转移沟通,使读者能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感受这诗情画意般的荷香月色.这种高超的艺术暗示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未几见的.比如,月的光和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标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像,把人带入到一种朦胧的美的幻境.《荷塘月色》之芬芳浓郁除语言的优美外,更在于它融情于景、即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物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呈现的感情条理.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颇深的脉脉情思,思想感情的变动随着景物描写的变动而变动.走在幽僻寂静的路上,看着淡淡的忧愁;面对月光下的荷塘,欣赏着荷塘上的月色,心系美景,暂得超脱,淡淡喜悦之情顿生.景语即情语的高度融合,显示了《荷塘月色》不朽的魅力.《荷塘月色》之美不胜收,还在于它的结构美.圆形结构的巧妙安插,显示了作者别具一格的谋篇规划的能力.作者的游程线索、感情的流露轨迹都是圆形的.从游踪的巧妙安插来看,作者从家里动身,经小径,到荷塘,又回家,依空间顺序作了一个圆形的夏夜游;以作者的感情脉络来看,情感的思维从不静,到求静,得静又不静,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也呈一个圆形;甚至语言表达上,遣词造句的运用上,作者也极力向读者展示它的圆形之美.从悄悄地开门出去,到轻轻地推门,“悄悄”、“轻轻”二词的运用,看似巧合,实则体现了作者的苦心孤诣.《荷塘月色》的语言美、意境美和作者极力打造的结构之美紧密联系,互相辉映,使文章读来文气甜畅,浑然天成.。

《荷塘月色》语言赏析论文

《荷塘月色》语言赏析论文

《荷塘月色》语言赏析摘要:朱自清散文向来以美文著称,《荷塘月色》则是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是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的集中反映.《荷塘月色》具有极大的语言魅力,绘物细致、形象传神,寓情于景、朦胧蕴藉,而且语少意丰、韵味无穷,用词准确,生动凝练。

关键词:词语句子修辞环形结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是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的集中反映,本文从词语、句子和修辞三方面进行赏析。

一、词语1 动词“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泻:使静态的月光流动起来,准确地写出了静穆的景象。

浮: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用“浮”写雾,突出了“薄薄的青雾”的形态。

洗:月光下的花叶,既突出了它们特有的色调和实感,又侧面写出了月光的柔和,写出花的颜色十分洁白、鲜润。

笼:写出了朦胧不可捉摸“泻”、“浮”、“洗”、“笼”四字,作为炼字的典范,经常被人提及。

四字为“俗字”,但朱自清“信手拈来”,化庸常为神奇,既平白如话,又意蕴深厚,用以描写月光的美,恰当精妙。

2 叠词《荷塘月色》大量使用叠音词,使作品诗情画意表征化,从形式上极致地表现了诗化散文的美。

(1)描写形象丰富荷叶“田田”,“像亭亭舞女的裙”。

“田田”写出荷叶叶叶相连、密密挨着的样子,“亭亭”则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如美女娇美挺秀的丰姿。

写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层层”极言荷叶茂密之状,“一粒粒”“星星”则准确描绘了荷花莹洁、明丽可爱的形象。

清香是“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缕缕”一词精妙传出风送荷香时淡时浓,若有若无,虽屡拨心弦,终难捉摸;纵然一味,亦百闻不厌的奇妙感觉。

(2)贴合意境使用叠音词,不仅要用意丰富,还要服从意境的需要。

《荷塘月色》中有这样的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的三重审美体现

《荷塘月色》的三重审美体现

《荷塘月色》的三重审美体现【内容提要】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用叠词、修辞、古诗词给我们显示了文本的语言美;用美丽的景物描写和美好的人物形象塑造彰显了散文的艺术形象美;用中国文寄情于自然山水的情怀,和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传达了作者的情感美,这篇文章从这三个大的方面分析了《荷塘月色》的三种审美体现。

【关键词】语言美艺术形象美情感美审美体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

经典作品常读常新,在这次对《荷塘月色》的阅读中,我心头忽然一亮,对作品又产生了以往所没有过的感受,旧思新情汇于一起,形成以下几点意识。

生动多样的语言美。

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四种文学类作品中,诗歌和散文是比较注重语言美的。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主要是叠词、修辞、古诗词的运用。

出现不少叠词,是《荷塘月色》语言的一大特色。

如在描写荷塘时,朱自清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密密”“脉脉”;写月光用了“静静”“薄薄”“峭楞楞”;写荷塘四周用的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阴阴”。

这些叠词的运用,一是妥帖得体地绘画出文中物象,如“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弯曲,“亭亭”写出荷叶张开后的优美形象,“田田”写出了荷塘中荷叶的密密麻麻;同时大量叠词的运用,还可以给文章带来一种节奏感,产生出音乐美。

用得体的修辞手法润色文本,在《荷塘月色》中也有充分体现。

仅从文章的四、五、六自然段来看,文本就用了八处比喻,三处拟人,两处通感,一处拟物。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一个句子,前面用了拟人,写出了荷花或开,或似开非开的状态;后面用博喻描绘出了月光洒在白花上面的美丽情景。

适时恰当地引入古诗词,除了可以简洁地写出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给文本增添诗词的美感,带来古典的韵味,如文末梁元帝《采莲赋》和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荷塘月色》画面美、语言美赏析教案[推荐五篇]

《荷塘月色》画面美、语言美赏析教案[推荐五篇]

《荷塘月色》画面美、语言美赏析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荷塘月色》画面美、语言美赏析教案《荷塘月色》画面美、语言美赏析教案学习目标:1、赏析《荷塘月色》的画面美、语言美2、体味《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味比喻、拟人和通感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通感手法的掌握与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指导多媒体微课程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鉴赏的佳作。

上一节课我们对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文章结构做了一个简单介绍和梳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鉴赏一下作者笔下的美景——荷塘月色。

整体感知: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1、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那么本文真正描写“荷塘月色”美景的是哪几段文字?明确:4、5、6自然段。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三自然段一遍,并思考:这三段分别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分别由哪些景物来构成的?明确: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荷塘上的月色:抓住月光、雾、云和影;荷塘四周景物: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

合作探究:自主品读,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以下问题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荷塘月色的?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①“比喻”、“拟人”手法及作用。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②《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运用。

浅析散文《荷塘月色》语言的五美

浅析散文《荷塘月色》语言的五美

浅析散文《荷塘月色》语言的五美《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其语言朴素、典雅、富有诗意、耐人品嚼。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朱自清遣词造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煞费苦心,其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着隽永美。

一、通感的深邃美“通感”是感觉之间相互沟通、移借的修辞手法。

在第四段中,有这样一个含意深邃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手似的。

”作者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可见这香气是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的。

又因为楼高且远,微风在吹动,所以,楼上的歌声,给人以渺茫的感觉,听起来似有似无,一阵阵的,这不禁使读者得到了艺术的熏陶。

又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的名曲,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写出了月光是如何令人感到恬适和惬意的,也烘托出一种温馨、优雅的氛围。

二、比喻的传神美朱自清爱用比喻,也最会用比喻。

他运用的比喻新鲜而贴切,有鲜明的个性。

他喻荷叶的风姿如“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荷叶一旦翩翩起舞就有那种婆娑婀娜的丰姿;他喻荷花如“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既写出了荷花的银白和光华姣耀,又写出了它不染纤尘、清丽脱俗的美;他喻月光如“流水”,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流动而明净的特点。

三、叠词的音韵美在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作者借助“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寂寞的氛围,也寄托了淡淡的忧愁。

朱自清运用叠词很讲究形式的变化,有“AA”式,如“亭亭”“缕缕”“脉脉”“薄薄”等;有“ABB”式,如“阴森森”“峭楞楞”等;有“AABB”式,如“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

这些叠词的运用,不仅描状、摹色、绘色、传神地写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且使文章文气舒展,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四、动词的锤炼美在动词的选择上,朱自清是一丝不苟、颇费心机的。

《荷塘月色》的美

《荷塘月色》的美

《荷塘月色》的美《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

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

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

全文抒情自然,写景细腻,语言生动。

读来如听仙乐,美不可言。

一、抒情叙事的曲折美“文章宜曲不宜直”。

因此,《荷塘月色》一文,描写事物曲折有致,抒情叙事委婉含蓄。

阅读此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心路历程。

文章始终贯穿着一种追求精神解脱,寻求世外桃源的遁世情感。

这种感情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流动,寻求足迹的变化波浪起伏,就如流淌在字里行间中的涓涓细流,若隐若现,蜿蜒曲折,呈现一种曲折美。

“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作者起句总领全文,指出情感处于波生潮涌状态。

全文由此迭宕开去,情由景生,景因情异,表现作者欲求宁静而不得的复杂而矛盾的感情。

为求得解脱,作者试图寻找可以暂避尘世喧嚣的乐土,借以栖息动荡不安的灵魂。

因而在一个夜深月明的夜晚,在妻子迷迷糊糊的眠歌声中,作者悄悄披了大衫,沿着“曲折”的小煤屑路,走进另一个静谥的世界。

在这样一个远离俗世纷扰的“幽僻”的地方,作者顿觉超越了平常的自己,身心挣脱了羁绊,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暂时抛开了尘世的烦恼,生活的重压,躁动不安的心趋于平静。

而作者沿着曲曲折折的荷塘,欣赏这满塘的荷香月色时,整个身心完全沉醉在这似真似幻,迷朦飘渺的美其名曰的世界里,内心洋溢淡淡的喜悦,不宁静的心似乎获得了短暂的栖息。

然而这快乐似乎是那么的短暂。

当作者环顾四周,周围的景物尤其是那涌入耳际的一片蝉和蛙的聒噪,将作者拉回到疲乏、无奈的现实世界中。

作者的感情又一次发生变化,高涨的情绪开始回落,从而发出这样的感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二、写景状物的绘画美在《荷塘月色》中,将绘画和文学两种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特殊的构思,运用艺术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两幅精美绝伦的图画:一幅是月色下的荷塘,一幅是荷塘上的月色。

论《荷塘月色》语言之美

论《荷塘月色》语言之美

论《荷塘月色》语言之美河北省肃宁县南于庄中学闫庆伟【摘要】: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自然朴素,力求至“真”,散文《荷塘月色》为精选一例,朱自清依靠淡墨水彩地画,一点看不出浓墨重彩,修辞、联想和想像等表达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从文章的语境来看,动词、叠词的妙用的特色突出之外,还有很多词语的妙用,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特征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极其特殊的艺术魅力。

《荷塘月色》的文章标题就告诉读者本文要书写“荷塘”和“月色”。

此文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此文的月色是“荷塘之月色”。

本文之所以所欲表达的真挚情感有可靠的寄托,是因为文章景物的特色鲜明地突出出来,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被生动真实地得以再现,以此给读者倍感真实亲切。

《荷塘月色》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点明题旨:为什么月夜漫步荷塘及漫步到荷塘的感受。

第二部分:此为本文主体,恬静迷人的荷塘月色。

第三部分:偏重抒情,荷塘月色之美景带起乡思。

《荷塘月色》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是语词的妙用,这些平常化、生活化的语词的运用,使得本文更富魅力。

【摘要】荷塘月色散文语言自然质朴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自然朴素,力求至“真”,朱自清于《论逼真与如画》里写道“真就是自然”。

朱自清雕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词语琢描绘事物,而千情万态显于轻描淡写之中。

同时质朴又不是单纯的,往往依据充盈的思考,依据突然灵动的感受,闪现灵光物象,寓以灵机、灵秀、灵动、灵巧于朴素之中,以此,把读者引入到如诗如画的情境里。

散文《荷塘月色》为精选一例,朱自清依靠淡墨水彩地画,一点看不出浓墨重彩,修辞、联想和想像等表达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从文章的语境来看,动词、叠词的妙用的特色突出之外,还有很多词语的妙用,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特征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极其特殊的艺术魅力。

《荷塘月色》的文章标题就告诉读者本文要书写“荷塘”和“月色”。

古今中外的诗文里描写“荷塘”的有很多,抒发“月色”之情的更为不少。

《荷塘月色》语言特色

《荷塘月色》语言特色

《荷塘月色》语言特色散文是语言艺术。

语言既是意符,又是音符。

散文的语言,不光要精确达意,更要与全篇意境谐调,意蕴一致,巧妙地绘形传神,还要注意音节的精美。

任何一篇成功的散文,都既要写出事物的形,又要传出事物的神,从而形神兼备地表现生活中本质美的形象,以此作为抒发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传统的散文语言技法多种多样。

《荷塘月色》一文中体现出来的就有以下几种:一是“通感”。

它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读者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共同参与对散文的艺术欣赏。

文章的第二部份中,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用“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在月光薄雾笼罩下的荷叶和花,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

采用“通感”的手法,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觉器官,因而引起了丰富的联想,使文章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

二是“比拟”。

它将物拟成人,或将人拟成物,或将一物拟作另一物。

它不仅使描画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朵儿的”一句,“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则有不见风,而风自空穴来的效果;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句,物静而情动,叶子与流水两眼相望,含情脉脉,风姿绰约。

三是部分地重复语言。

在重复中开拓出新的意义,产生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这种重复语言主要有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等。

光在文章第四段就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脉脉”等十一个词。

这些词除了精确达意外,在音节上更是给人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荷塘月色语言鉴赏

荷塘月色语言鉴赏

荷塘月色语言鉴赏
1.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荷塘月色的语言流畅而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使得整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既华丽又富有感染力。

2.描绘生动形象:朱自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荷塘月色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
生。

他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景物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荷塘之中。

3.语言风格质朴自然:荷塘月色的语言虽然质朴,但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
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自然的语言风格使得整篇文章显得亲切而真实,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4.富含深刻的哲理:荷塘月色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作者通过对
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等方面的感悟。

这些哲理和思想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启示。

《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赏析

《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赏析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

他的散文自成一格,新颖别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

在文章中,他通过描写夜晚荷塘优美的景色,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荷塘月色》的语言极具美感,充分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细腻、朴实的特点。

接下来,笔者就简要分析一下《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

一、朴素淡雅朱自清擅长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

文章中的语句看似朴实无华,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弦。

在文章开篇,作者便坦然言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起因。

出于某种原因,作者并没有详细记录自己心绪不宁的缘由,只是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引出后文。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作者不想打扰任何人,也不想有人来打扰自己。

于是,趁着家中妻子睡熟,他披了衣服慢慢地向荷塘走去。

语言平直、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人为的加工,就像人们在平日里所说的大白话,却偏偏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使浮躁的心渐渐归于平静,如同“倦鸟归巢,浮云出岫”一般,清新而自然。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像朱自清先生这般拥有丰富学识的读书人,其心中早已有了一方纯净的世界,当他们进入自己的精神家园后,世间的一切纷扰似乎都与他们无关了。

在这个时候,他们也最能看清自己的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正因为如此,自他笔尖流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才会如此的淡雅,宛如一池秋水,清晰地倒映出整个世界的影子。

当然,文章中还透出一丝优雅的情调,如同浑然天成的美玉,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以“流水”来形容“月光”,再加上一个“泻”字,使得整个画面都轻盈灵动起来。

月光不再是静止的,而是拥有了生命力,拥有了独立的意识,可以自由地流转,使得原本朴实无华的文章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无论是写景、抒情,抑或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语言总是那么的简洁、凝练,读来令人倍感舒心。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这篇文章以其精美的语言特色、深沉的情感表达、细腻的景物描绘、巧妙的结构安排、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探讨而备受赞誉。

一、语言特色《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是其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质朴自然,流畅优美,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平实而不做作,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种语言特色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朱自清先生文学风格的重要体现。

二、情感表达在情感表达方面,《荷塘月色》深沉而细腻。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这种情感表达不张扬,不渲染,却能深深地感染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同时,这种情感表达也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景物描绘在景物描绘方面,《荷塘月色》细腻而生动。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将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展现得如诗如画。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置身于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之中。

这种景物描绘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四、结构安排在结构安排方面,《荷塘月色》也表现出色。

整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提出主题思想,再分层次进行描绘,最后总结全文。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和照应句,使得文章更加连贯和流畅。

五、修辞手法《荷塘月色》的修辞手法也是其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月光如流水的动态美。

同时,“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赏析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赏析誉满文苑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荷塘月色》的赏析

《荷塘月色》的赏析

《荷塘月色》的赏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典雅清丽、新颖自然。

《荷塘月色》保持了这一持色。

朱自清很注重语言的锤炼,且以轻笔淡彩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

《荷塘月色》中动词与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准确而传神地渲染和强化了诗情画意,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富有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

一、荷塘月色之语言美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语”(《(你我)序》)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话,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读着令人感到分外亲切。

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

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用字的准确和贴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泻”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雾气点活了。

又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浪”;“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都是量词当形容词用,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强诗情画意的作用。

在《荷塘月色》里,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

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这一双音节词的重叠,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是远近高低的连用,极写了荷塘四面树丛之茂密,这种例子很多,简直俯拾即是,这些多样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总之,《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二荷塘月色之意境美《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种的。

浅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

浅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

2018-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新论浅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谢东晴(新乡市一中东校区,河南新乡453000)摘要院朱自清的散文有一股独特的韵味,他的文字安静、丰富,能够准确无误的放映出人面对大自然时心理复杂的情感,因此,他的散文被称为现代散文著作的典范。

本文将浅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通过鉴赏,带领大家感受朱自清的散文境界之美。

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语言艺术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5-0008-01《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大革命失败之际写下的一篇文章。

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朱自清想要投笔从戎,却始终无法平息对现实的憎恶与不满,这种矛盾的情绪时常伴随着他,最终体现在《荷塘月色》的一字一句中。

一、《荷塘月色》中词语的艺术特点1.节奏韵律之美。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通过多处叠词,塑造出一种欢快明朗的氛围,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觉朗朗上口,对文章的第一印象就是“舒服”,一些句子甚至可以作为诗句来读,简洁明了,活泼生动,前后句间的对仗工整,让人读罢之后仍然记忆犹新。

笔者在初读时并不觉得惊艳,还想要突发奇想的替换掉文中的几个字眼,但换过后文章的味道就变了,给人的印象也不再深刻,由此也可看出朱自清用词的功利之深厚。

例如,文章中有一处写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日日两个字平淡无奇,若用“天天”二字来换,会显得太俗,用“每每”二字来换,由表达不出时间上的频繁,因此只有日日两字,用的巧,用的妙,让人们了解到,作者对于这片荷塘甚是熟悉。

而这种熟悉的环境,也能够与后文产生鲜明的对比,以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忧愁。

再比如,月亮渐渐升起来了,“渐渐”两字,与慢慢相比,不仅多了一份静态美,与“缓缓”相比,也显得优美的多,此外,渐渐二字代表月亮上升的缓慢,作者在等待着月亮升上天空的过程中,不免多了几分惆怅之感。

2.文章中动词的使用。

散文本身给人一种静态的美,而动词则可以对文章进行点缀,从而增加文章的动态之美,帮助文章已经的进一步传达。

淡妆浓墨总相宜──浅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淡妆浓墨总相宜──浅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淡妆浓墨总相宜──浅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成就是很高的,很多可以称之为“美文”。

其写作上的特点,供我们借鉴的地方也很多。

如叙述方式上、艺术表现上、结构行文上、语言运用上,功力都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下面我就以其“美文”代表──《荷塘月色》为例,略析一下其“美”之所在。

一、语言的声韵美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在锤炼语言方面花费了极其艰苦的工夫。

他强调艺术语言必须具有“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魅力。

这些美感特点,在《荷塘月色》中,首先表现在熟练的运用现代汉语的诗性语言,骈散句相结合,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如:“白天人也少走,夜晚更是寂寞。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这些骈句,非常整齐,犹如诗文一般。

又如:“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句子,骈散结合,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一种琅琅上口的音乐美。

其次还表现在多处叠词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极其鲜明。

描写荷塘四面的树,用“蓊蓊郁郁”,见出了夏日树木的繁茂和生机勃勃;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绘出了树木在荷塘周围生长的态势。

描写夜里林荫路上的气氛,用“阴森森”,让人感到独走在路上心底的恐惧。

荷塘是“曲曲折折”的;描写叶子,用“田田”描绘出圆圆的状貌,就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层层”,摹写了荷叶的密密叠叠。

写荷香,用“缕缕”,让人仿佛闻到那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清韵。

叶子底下的流水是“脉脉的”,无声的流水好象也有了情意。

写月光,用“淡淡”、“静静”,更使人体会到夏夜的静谧悠闲。

“薄薄”的清雾,像给荷塘披上了一层轻纱……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26个叠词,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月夜荷塘和塘上月色,也使到他的散文在语言上具有了声韵美。

二、色彩的雅致美朱自清是位高明的画家,擅长以不同的色调表现不同的心绪是其散文的一大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散文《荷塘月色》语言的五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其语言朴素、典雅、富有诗意、耐人品嚼。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朱自清遣词造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煞费苦心,其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着隽永美。

一、通感的深邃美
“通感”是感觉之间相互沟通、移借的修辞手法。

在第四段中,有这样一个含意深邃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手似的。

”作者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可见这香气是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的。

又因为楼高且远,微风在吹动,所以,楼上的歌声,给人以渺茫的感觉,听起来似有似无,一阵阵的,这不禁使读者得到了艺术的熏陶。

又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的名曲,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写出了月光是如何令人感到恬适和惬意的,也烘托出一种温馨、优雅的氛围。

二、比喻的传神美
朱自清爱用比喻,也最会用比喻。

他运用的比喻新鲜而贴切,有鲜明的个性。

他喻荷叶的风姿如“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荷叶一旦翩翩起舞就有那种婆娑婀娜的丰姿;他喻荷花如“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既写出了荷花的银白和光华姣耀,又写出了它不染纤尘、清丽脱俗的美;他喻月光如“流水”,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流动而明净的特点。

三、叠词的音韵美
在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作者借助“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寂寞的氛围,也寄托了淡淡的忧愁。

朱自清运用叠词很讲究形式的变化,有“aa”式,如“亭亭”“缕缕”“脉脉”“薄薄”等;有“abb”式,如“阴森森”“峭楞楞”等;有“aabb”式,如“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

这些叠词的运用,不仅描状、摹色、绘色、传神地写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且使文章文气舒展,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四、动词的锤炼美
在动词的选择上,朱自清是一丝不苟、颇费心机的。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个“挨”字,活脱脱道出了田田荷叶像一群风采宜人的少女妩媚动人的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一个“泻”字,点活了月光,顿时拖出了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

再比如“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字,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冥冥之中有仙人妙手在展纸描绘,自然而贴切地写出投映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五、数量词的点缀美
数量词看似平凡,但在朱自清的笔下却能准确地描述出事物的特征,给被修饰的成分增添丰富的审美内容,成为文句中可贵的语言点缀,给人以美的感受。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近树远山“乍看像一
团烟雾,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的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杨柳在远处,似明不甚明,似清不很清,呈现“一团烟雾”状态,但其风姿依稀可辨。

而远山丘陵的曲线则通过“一带”来描摹,看上去隐隐约约的,宛如一条玉带绵亘在遥远的天际。

“一团”“一带”美化了在淡淡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特有的风韵,渲染出一种幽美的意境。

(作者单位山西省永济市职业中专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