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经络完整ppt课件
![中医经络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6c510b102de2bd97058845.png)
血压高或低 39
完整版ppt课件
40
手厥阴心包经
时 间:19:00—21:00
(戌时)
起止穴位:起于天池穴,止于
中冲穴 左右各有9个穴位
功 能:可控制心脑血管疾
病
失调时症状:心悸、高血压
完整版ppt课件
41
完整版ppt课件
42
手少阳三焦经
时 间:21:00—23:00
(亥时)
起止穴位:起于关冲穴,止于
失调时症状:胃部不适、乳房不适、
头痛、瘦、肤色黄、腿 痛酸麻、膝盖无力、退 化
完整版ppt课件
29
完整版ppt课件
30
足太阴脾经
时 间:9:00—11:00
(巳时)
起止穴位:起于隐白穴,止于
大包穴 左右各有21个穴位
功 能:调节消化、免疫系
统
失调时症状:免疫力下降、过
敏、拉
完整版ppt课经件 不调
肚子、便秘、月
31
完整版ppt课件
32
手少阴心经
时 间:11:00—13:00 (午时)
起止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左右各9个穴位
功 能:控制肺的功能
失调时症状:胸闷、消化不良、气管
症状、眼睛干涩、脸部 肌肉充血
完整版ppt课件
33
完整版ppt课件
34
手太阳小肠经
时 间:13:00—15:00 (未时)
完整版ppt课件
64
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 宫,闭口取下关等; 下颌角前上方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 处取颊车; 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 风市、曲池、列缺……
完整版ppt课件
65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https://img.taocdn.com/s3/m/586f4bd5bed5b9f3f80f1c4f.png)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四)流注次序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三、具体循行
•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于大肠,回绕 过来沿着胃上口贲门,穿过膈肌,进入胸腔,属于肺脏。从 肺系横出腋下的体表部。此处有中府、云门穴,向上外形成 弧形曲线,下循上臂屈侧,走手少阴(屈侧尺侧缘)、手厥 阴之前,亦即上臂屈侧桡侧缘,经天府、侠白穴,下行肘中 桡侧缘的尺泽穴,沿前臂屈侧桡骨边缘(孔最穴),然后进 入寸口(桡骨远端桡动脉搏动处)有经渠、太渊穴,上向大 鱼际部,沿鱼际穴,出大指末端(少商穴)。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分布规律 • (3)躯干部:
• 足三阴经分部在胸腹部 • 手三阴经,从腋下穿出 • 手三阳经循肩胛部 •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体侧
• (4)腹面: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经、足阳明 经、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肾胃脾肝)。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 (天鼎、扶突穴)至面颊, 人下齿龈中,复返出来挟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 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 (人中),左脉 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 足阳明胃经相接。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端——行于 上肢外侧前缘—络肺, 属大肠—止于鼻翼旁
•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 •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交接于胸腹部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走向与交接规律
第四章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https://img.taocdn.com/s3/m/551db1e1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8.png)
手
手
手
三
三 阴
头
阳
胸腹
足
足
三
三
阴
足
阳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
手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三
小指端
阴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经
足大趾
手 三 阳 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
足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
三
足小趾
三
阳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阴
经
经
分支2:从耳后分出,进入 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 (GB3:耳前,颧弓上缘,下 关正上方),在面颊部与前一
GB14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 (GB20: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 中,发际上1寸),沿颈下行至肩 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 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 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 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 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 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交
(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 (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 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 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 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 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 至大肠,属大肠。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经脉系统
正经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督脉、任脉
络 系
经络ppt精选全文
![经络ppt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a35dd4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87.png)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四、腧穴定位
1、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
复习思考题
1、经络系统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2、十二经脉是根据什么来命名的?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的特点是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规律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
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藏
4、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阴经
阳经
什么? 5、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是什么?
6、经络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7、奇经八脉的组成、特点、生理功
能是什么? 8、正经与奇经的区别? 9、腧穴的定位依据是什么? 10、腧穴是如何分类的? 11、腧穴的主治规律?
“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3、协调阴阳,调节机能平衡 《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
血而营阴阳,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灵枢.刺节真邪》:“泻其有余,补其
不足,阴阳平复。”
•病理反应
1、传注病邪 2、反映病候
•指导疾病的诊断
1、辨证归经 头痛 前额部—阳明经 颞侧部—少阳经 后枕部—太阳经 巅顶部—厥阴经 药物归经 白芷 柴胡 羌活
•
部.
•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
•
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
中医经络ppt课件
![中医经络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aa83f755270722182ef795.png)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医基础理论
18
手厥阴心包经
❖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 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 中、下三焦。 分支1:从胸中分出,沿 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 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 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 (劳宫穴),沿中指桡侧, 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2:从掌中分出,沿 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 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医基础理论
17
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 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 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 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 (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 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 肠,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 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 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 人中(水沟穴),至对侧鼻翼 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 胃经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医基础理论
26
足阴肝经
❖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 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寸处出足太 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 阴毛,绕阴器,至小腹(少腹),挟胃两旁,属肝 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 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 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 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 手太阴肺经。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医基础理论
25
足太阳膀胱经
❖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 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1: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处的头 侧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 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 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 脊柱两旁下行,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 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2: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 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 分支3: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 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髋关节),经 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 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 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 于足少阴肾经。
中医基础理论
18
手厥阴心包经
❖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 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 中、下三焦。 分支1:从胸中分出,沿 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 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 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 (劳宫穴),沿中指桡侧, 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2:从掌中分出,沿 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 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医基础理论
17
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 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 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 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 (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 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 肠,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 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 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 人中(水沟穴),至对侧鼻翼 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 胃经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医基础理论
26
足阴肝经
❖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 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寸处出足太 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 阴毛,绕阴器,至小腹(少腹),挟胃两旁,属肝 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 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 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 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 手太阴肺经。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医基础理论
25
足太阳膀胱经
❖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 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1: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处的头 侧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 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 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 脊柱两旁下行,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 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2: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 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 分支3: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 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髋关节),经 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 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 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 于足少阴肾经。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共52页PPT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共52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24dfb97fb0717fd5370cdc05.png)
谢谢!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中医经络学PPT课件
![中医经络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9a319069eae009591bec6b.png)
• 经络:是分布全身,运送全身
气血,营养水分,联络脏腑,沟 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 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的通路。(类似西医的血液、
淋巴、神经系统的合体。)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者,径也(大路);经之 支脉旁出者为络(中路)。” 经:路径的意思;络:网络的意 思。
• 经络遍布全身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包含任督二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以及三百六一五络和难以数计的 孙络等等。就好似高速公路、国道、乡道、 村道、小路。 • 由于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使得人体所有的 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胳等 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古文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 是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 开则入客于经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 去,传入子府,凛于肠胃”。
喉肿痛、齿痛,或口角歪(面瘫)鼻流浊涕; 或鼻出血;狂躁;或消谷善饥(消化很好容易 肚子饿)肚子胀满;或膝腹肿痛,胸乳部、腹 股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 (舌头红、苔厚黄湿热型)
足三里
定位: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 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 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 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 指。
• 脾给胃营造其津液,为十二经脉的根本,属 足太阴经,主血少气旺,每日已时周身气血 注于脾(输送饮食精华、水分营养全身)
• 【临床表现】舌头强硬、舌头痛不能动摇, 厌食,烦心,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心下 急痛、溏泻、黄疸(脾胃湿热型)水肿、不 能卧,身体皆重,便血,子宫脱垂(中气下 陷),足大趾屈伸不灵便。
• 推荐操作:可按摩,可针灸。 孕妇慎用(娠妇可泻不可补, 补即堕胎)
•
气血,营养水分,联络脏腑,沟 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 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的通路。(类似西医的血液、
淋巴、神经系统的合体。)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者,径也(大路);经之 支脉旁出者为络(中路)。” 经:路径的意思;络:网络的意 思。
• 经络遍布全身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包含任督二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以及三百六一五络和难以数计的 孙络等等。就好似高速公路、国道、乡道、 村道、小路。 • 由于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使得人体所有的 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胳等 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古文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 是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 开则入客于经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 去,传入子府,凛于肠胃”。
喉肿痛、齿痛,或口角歪(面瘫)鼻流浊涕; 或鼻出血;狂躁;或消谷善饥(消化很好容易 肚子饿)肚子胀满;或膝腹肿痛,胸乳部、腹 股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 (舌头红、苔厚黄湿热型)
足三里
定位: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 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 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 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 指。
• 脾给胃营造其津液,为十二经脉的根本,属 足太阴经,主血少气旺,每日已时周身气血 注于脾(输送饮食精华、水分营养全身)
• 【临床表现】舌头强硬、舌头痛不能动摇, 厌食,烦心,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心下 急痛、溏泻、黄疸(脾胃湿热型)水肿、不 能卧,身体皆重,便血,子宫脱垂(中气下 陷),足大趾屈伸不灵便。
• 推荐操作:可按摩,可针灸。 孕妇慎用(娠妇可泻不可补, 补即堕胎)
•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8a5d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6.png)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340ad85727a5e9846a615a.png)
分支2:从掌中分出, 沿无名指出尺侧端,交 于手少阳三焦经。
完整版ppt课件
30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向上沿 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 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 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 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 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 三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上行 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 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 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 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表里:彼此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完整版ppt课件
35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十二经气血满溢 注入奇经、蓄以备用
调节经
保持气
脉气血 十二经气血不足,奇经气血给以补充
血恒定
冲—— 通行上下前后
督——总督一身之阳经
功
任——总任一身之阴经
统摄气血
能 加强经脉联系 带——约束纵行诸经
协调阴阳
阴阳跷— 主宰一身左右
完整版ppt课件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 7
脏为阴、腑为阳: 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 于一腑,各经以所属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
分布于上肢的经脉——手经 在经脉前冠以“手”“足”
字 分布于下肢的经脉——足经
完整版ppt课件
8
(二)具体名称
系统 络脉 浮 络——浮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 络——最细小的络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
连属部
肉体系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反
应区
完整版ppt课件
6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分类
十二经脉的名称有一定的意义 (一)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
完整版ppt课件
30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向上沿 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 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 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 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 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 三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上行 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 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 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 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表里:彼此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完整版ppt课件
35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十二经气血满溢 注入奇经、蓄以备用
调节经
保持气
脉气血 十二经气血不足,奇经气血给以补充
血恒定
冲—— 通行上下前后
督——总督一身之阳经
功
任——总任一身之阴经
统摄气血
能 加强经脉联系 带——约束纵行诸经
协调阴阳
阴阳跷— 主宰一身左右
完整版ppt课件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 7
脏为阴、腑为阳: 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 于一腑,各经以所属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
分布于上肢的经脉——手经 在经脉前冠以“手”“足”
字 分布于下肢的经脉——足经
完整版ppt课件
8
(二)具体名称
系统 络脉 浮 络——浮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 络——最细小的络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
连属部
肉体系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反
应区
完整版ppt课件
6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分类
十二经脉的名称有一定的意义 (一)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a01ea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c.png)
刮痧 通过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 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 等作用。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十二经脉 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十二经脉 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e956b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b.png)
医学课件
13
5 102经脉流注次序
1.流注:气血沿着1定的经脉运行
2.流注次序:
气血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经脉在中焦受 气后,上注于肺,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 足厥阴肝经,再复注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 如环无端
歌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乡
《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
足3阳经 足3阴经
足太阳经——后面 背部
足少阳经——两侧面 胁下
足阳明经
躯干前 胸腹部,自脐向外的顺序为:
足少阴
足阳明
足太阴
医学课件
足厥阴
9
4、102经脉的表里关系
《素问·血气形志》说:“足太阳与 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 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 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 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
手阳明大肠经
医学课件
19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沿鼻 根、前额、胸部 乳中线、腹部正 中线旁开2寸处沿 下肢前外侧下行 其主要分支从足 背分出,至大趾与 足太阴脾经相接
医学课件
20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 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 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 线上行 至内踝尖上8寸 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 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 入腹中,属脾,络胃 向上 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 连舌本,散舌下
3、根据阴阳消长而命名:
少阴:阴气初生 少阳:阳气初生
太阴:阴气旺盛 太阳:阳气旺盛
阴气将尽 阳明:2阳合明
厥阴:
阳气初生
医学课件
2
2 具体名称: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3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中医---经络ppt课件
![中医---经络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0ac90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6d.png)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
• 腧穴的选取——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针灸方法的选用
针灸、按摩、刺血、拔罐、刮痧 • 预防疾病 灸足三里、按摩大椎、灸关元
第二节 腧穴
概念: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 —— 通 “输”—— 输注、转输 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中医 经络
一 、经络概论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 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眼睑开合
脉会合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
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 穴部位,疾病的反应点 治疗
刺激腧穴可调理经络气血从而对相应脏腑的 功能活动进行调整,针灸的施治之处
“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PPT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PPT](https://img.taocdn.com/s3/m/90d6b78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3.png)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 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 附分穴挟脊(旁开3寸)下行至髀枢(大转子部,当环 跳穴),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 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 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 (列缺穴)分出,经手 背走向食指桡侧端(商 阳穴),交于手阳明大 肠经。
手太阴肺经主治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 痛,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 腕痛。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 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 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 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 大肠。
至阴
[属性]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跟角旁0.1寸。 [主治]头面五官疾;胎位不正,滞产。 [操作]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 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 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 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 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 络膀胱。
中医药学基础
经络
▪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 便错。”
经络
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 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 重要组成部分。
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 附分穴挟脊(旁开3寸)下行至髀枢(大转子部,当环 跳穴),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 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 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 (列缺穴)分出,经手 背走向食指桡侧端(商 阳穴),交于手阳明大 肠经。
手太阴肺经主治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 痛,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 腕痛。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 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 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 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 大肠。
至阴
[属性]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跟角旁0.1寸。 [主治]头面五官疾;胎位不正,滞产。 [操作]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 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 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 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 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 络膀胱。
中医药学基础
经络
▪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 便错。”
经络
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 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54页PPT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54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62ff2166bed5b9f3f80f1c4e.png)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础理论——经络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础理论——经络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5b0950bb4cf7ec4afed0f8.png)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 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
十二经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即阴经别走于阳经,阳经别走于阴经,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 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别】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 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 “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 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 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经别组成一“ 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和协调 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以及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 。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 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十二 经脉为主,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 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 用的经脉。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 支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 三部的外行支脉。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 分为十二经筋;皮部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统图】 (内)
经络
(外)
脏腑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络脉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分属于十二脏腑。所谓十二脏腑,即五脏六 腑再加上心脏的外膜——心包。心包也算一脏。这样每一 条经脉都包含有所属脏腑的名称,如肺经、胃经、大肠经 等。另外十二条经脉还根据所属的脏腑的阴阳属性和经脉 在体表分布的位置特点,而定经脉本身的阴阳属性。脏为 阴,肢体的内侧为阴,凡属于脏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内 侧,故称阴经;属于腑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外侧,故称 阳经。阴经包括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三种。阳经包括 太阳经、少阳经和阳明经三种。又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有上 下的不同,分布在上肢的称为手经,分布在下肢的称为足 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课件 16
生 理
意义: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经筋、皮 部。 表现:气血运行畅通,脏腑功能强健,抗御 外邪。
病理表现:经气不利,气血失和, 御邪不力,外邪易侵。
医学课件 17
联系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1.脏腑与体表的联系
通过十二经脉
在外结聚于经筋,散于皮部 在内络属于固定的脏腑
内外相连
2.脏腑与官窍的联系 通过经络沟通 官窍与脏腑广泛的整体联系 脏腑与官窍的特定联系
医学课件 6
区
别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路径”;有 固定循行路线,多循行于人体深部。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 行路线,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 状网络全身。
二者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体所有的脏 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 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医学课件 7
经络与阴阳学说
经络系统大多以阴阳来命名。经 络的命名即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的体现。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 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 里相合)。
医学课件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 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医学课件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以上诸多联系都是人体的整体性的表现。
医学课件 20
生 理
意义:经络是联络脏腑组织,沟通内 外上下的纽带。 表现:人体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 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用
病理表现: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
医学课件
21
感应传导信息
含义: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 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
机理: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经气对 信息的感受负载作用而实现。
医学课件 3
(二)经络学说的发展
经络学说向临床实践方向发展(秦汉 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65年) 《难经》首创“奇经八脉”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
医学课件
4
经络学说的总结时期 (晋以后)
晋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宋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18
3.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分别络属一脏一腑,构成表里相
合关系;有的联系多个脏腑,如:肾经属 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多条经 脉到达同一脏腑,如:入肺脏的有肺、大 肠经、肝经、肾经和心经。
医学课件 19
4.经脉之间的联系
①有序地衔接,与任、督脉构成整体循环系统 ②多处的交叉、交会,再加上经别、别络的联系
……
5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的出现较“脉”晚,是对脉的进一 步分析。灵枢· 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 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就是将脉按照大小、深 浅的差异分别称作“经脉”、“络脉”和“孙、 别脉(络)”。
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医学课件 26
指导疾病的诊断
循经诊断
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体征,结合 经络循行的分布部位及其所属络的 脏腑进行诊断。 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 缺盆中痛——多为肺病。 “虚里”痛连左手臂——多为“真心痛”。 阑尾穴压痛—— 多为肠痈。 27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12
经 筋 和 皮 部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 于体表皮肤的分区。是经络之气散布 之所在。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 统。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 动的功能。
医学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3
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
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
阳经皆属腑而络于脏,阴经皆属脏而 络于腑,从而构成了阴阳经脉和脏腑 表里相合的关系。
医学课件
22
意 义
得 气
将信息输送到脏腑形体官窍,反映和调 节其功能状态。 传递生命信息,沟通机体之间的联系。
直接指导对临床所表现出的症状、体征 等进行分析、归纳的辨证诊断等方面。
医学课件 23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 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维 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第四章 经络
医学课件
1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
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 体官窍、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是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课件
2
概
述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 志。 经络理论在《内经》中占有重要地位。书 中系统阐述了十二经脉的起止、具体循行线 路及其与相应脏腑的“属络”关系等内容。
医学课件 10
奇经 八脉
督脉、冲脉 任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
有统率、联 络、调节十 二经脉的作 用。
十二经别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起于四肢,上 出与颈项浅部。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 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医学课件 11
络脉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和渗灌气血。 浮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孙 络:细小的络脉。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医学课件 24
应
用
阐释病理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 体表受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 而波及脏腑。如外邪袭表继而犯肺。
医学课件 25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形体、官窍 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的 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临 床可结合经络理论用“由表知里”的思 维方法诊察疾病。
太 阴 阴 少 阴
医学课件 厥 阴
阳 明 太 阳 少 阳 阳
8
经 脉
络 经 皮 脉 筋 部
9
脏 腑 医学课件
经脉与络脉
手足三阴经
十二经络 (正经)
手足三阳经
是气血循环的 主要通路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 序,其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 直接的络属关系,是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通 道。
生 理
意义: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经筋、皮 部。 表现:气血运行畅通,脏腑功能强健,抗御 外邪。
病理表现:经气不利,气血失和, 御邪不力,外邪易侵。
医学课件 17
联系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1.脏腑与体表的联系
通过十二经脉
在外结聚于经筋,散于皮部 在内络属于固定的脏腑
内外相连
2.脏腑与官窍的联系 通过经络沟通 官窍与脏腑广泛的整体联系 脏腑与官窍的特定联系
医学课件 6
区
别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路径”;有 固定循行路线,多循行于人体深部。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 行路线,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 状网络全身。
二者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体所有的脏 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 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医学课件 7
经络与阴阳学说
经络系统大多以阴阳来命名。经 络的命名即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的体现。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 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 里相合)。
医学课件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 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医学课件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以上诸多联系都是人体的整体性的表现。
医学课件 20
生 理
意义:经络是联络脏腑组织,沟通内 外上下的纽带。 表现:人体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 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用
病理表现: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
医学课件
21
感应传导信息
含义: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 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
机理: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经气对 信息的感受负载作用而实现。
医学课件 3
(二)经络学说的发展
经络学说向临床实践方向发展(秦汉 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65年) 《难经》首创“奇经八脉”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
医学课件
4
经络学说的总结时期 (晋以后)
晋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宋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18
3.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分别络属一脏一腑,构成表里相
合关系;有的联系多个脏腑,如:肾经属 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多条经 脉到达同一脏腑,如:入肺脏的有肺、大 肠经、肝经、肾经和心经。
医学课件 19
4.经脉之间的联系
①有序地衔接,与任、督脉构成整体循环系统 ②多处的交叉、交会,再加上经别、别络的联系
……
5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的出现较“脉”晚,是对脉的进一 步分析。灵枢· 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 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就是将脉按照大小、深 浅的差异分别称作“经脉”、“络脉”和“孙、 别脉(络)”。
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医学课件 26
指导疾病的诊断
循经诊断
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体征,结合 经络循行的分布部位及其所属络的 脏腑进行诊断。 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 缺盆中痛——多为肺病。 “虚里”痛连左手臂——多为“真心痛”。 阑尾穴压痛—— 多为肠痈。 27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12
经 筋 和 皮 部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 于体表皮肤的分区。是经络之气散布 之所在。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 统。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 动的功能。
医学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3
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
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
阳经皆属腑而络于脏,阴经皆属脏而 络于腑,从而构成了阴阳经脉和脏腑 表里相合的关系。
医学课件
22
意 义
得 气
将信息输送到脏腑形体官窍,反映和调 节其功能状态。 传递生命信息,沟通机体之间的联系。
直接指导对临床所表现出的症状、体征 等进行分析、归纳的辨证诊断等方面。
医学课件 23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 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维 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第四章 经络
医学课件
1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
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 体官窍、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是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课件
2
概
述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 志。 经络理论在《内经》中占有重要地位。书 中系统阐述了十二经脉的起止、具体循行线 路及其与相应脏腑的“属络”关系等内容。
医学课件 10
奇经 八脉
督脉、冲脉 任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
有统率、联 络、调节十 二经脉的作 用。
十二经别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起于四肢,上 出与颈项浅部。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 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医学课件 11
络脉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和渗灌气血。 浮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孙 络:细小的络脉。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医学课件 24
应
用
阐释病理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 体表受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 而波及脏腑。如外邪袭表继而犯肺。
医学课件 25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形体、官窍 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的 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临 床可结合经络理论用“由表知里”的思 维方法诊察疾病。
太 阴 阴 少 阴
医学课件 厥 阴
阳 明 太 阳 少 阳 阳
8
经 脉
络 经 皮 脉 筋 部
9
脏 腑 医学课件
经脉与络脉
手足三阴经
十二经络 (正经)
手足三阳经
是气血循环的 主要通路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 序,其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 直接的络属关系,是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通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