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画立体图形》二课时教学设计
§4.2 画立体图形湖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章根荣章湘君第一课时:由立体图形到视图【教学目标】1、认识视图法,学会画简单立体图形(包括直棱柱、圆柱、圆锥、正棱锥、球及由立方体组合而成的简单组合体等)的三视图。
2、经历对立体图形的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体会图形的变化过程及变换思想,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3、结合视图法在实际中应用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这部分知识的重要,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难点:正确地看图和画图。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自制的水管三叉接头、小正方体若干个、长方体、圆柱、圆锥、三棱锥、球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写庐山的唐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谁能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正面、侧面、高往低处俯视三种角度看)2、你知道吗?工人在建造房子之前,首先要看房子的图纸,但在平面上画空间的物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必须把它画得从各个方面看都很清楚。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二、由立体图形到三视图的直观感知和操作确认。
1、选择一个水管的三叉接头,指导学生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认真仔细地观看,观看后有什么感受?(一个实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得到不同的图形)多媒体演示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水管的三叉接头的三个平面图形。
指出:要做一个水管的三叉接头,工人事先看到的不是它的立体图形,而是刚才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接头的三个平面图形。
然后根据这三个图形制造出水管接头。
2、阅读课本,理解掌握什么是三视图法: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左面或右面)三个不同的方向看一个物体,然后描绘三张所看到的图,即视图。
这样就把一个物体转变为平面的图形。
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为正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侧视图,依据观看方向不同,有左视图、右视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_第02课时_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_第02课时_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立体图形》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简单立体图形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识别和命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基本立体图形,并了解它们的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立体图形时,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教师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程度也各有不同,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基本立体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基本立体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立体图形。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和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物,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立体图形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套立体图形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魔方、篮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基本立体图形,并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观察立体图形》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常见的立体图形。
2.能够通过观察立体图形来辨别它们。
3.能够简单描述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
4.能够进行简单的立体图形判断和分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辨别和描述各种常见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进行立体图形的简单判断和分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利用一些实物立体图形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各种立体图形
•讲解和展示各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观察和辨别。
3. 指导学生进行游戏与实践
•设计一些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和辨别立体图形。
4. 引导学生总结与归纳
•让学生总结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归纳,加强他们的记忆和理解。
5. 拓展练习
•布置一些练习题,在课后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通过实物展示和实践操作,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各种立体图形。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立体图形的兴趣和认识。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五单元_第02课时_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上好课】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02课时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上好课】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1.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1. 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2. 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物体,如篮球、魔方、易拉罐等,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物体的形状。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物体?2. 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如课本、粉笔盒等。
(2)认识正方体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正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6个面都是相同的正方形,有12条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有8个顶点。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物体,如魔方、骰子等。
(3)认识圆柱教师出示一个圆柱,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圆柱的特征:有3个面,两个底面是相同的圆,一个侧面是曲面,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物体,如易拉罐、笔筒等。
(4)认识球教师出示一个球,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球的特征:没有面,没有棱,没有顶点,曲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察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立体图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感知和体验中学习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还比较模糊。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立体图形,知道立体图形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立体图形,知道立体图形的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认识立体图形。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立体图形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立体图形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立体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立体图形。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立体图形的拼接和组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立体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立体图形的特点和作用。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主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例,如魔方、纸盒等,引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知识。
-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立体图形的识别和分类方法。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交流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如三角形、四边形等,并能够识别和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此外,学生还具备一定的生活观察能力,能够发现和识别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典型例题讲解
七、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一:
题目: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立体图形,并说明理由。
图1:一个平面上的正方形。
图2:一个立体的正方体。
解答:
图1不是一个立体图形,因为它只有一个平面,没有立体结构。
图2是一个立体图形,因为它有三个维度,即长度、宽度和高度。
2. 例题二:
题目:计算下列立体图形的体积。
图1:一个正方体,边长为6cm。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立体图形的拼搭》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立体图形的拼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立体图形的拼搭”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拼搭等活动,认识和了解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学会用立体图形进行拼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足以准确地表达和描述立体图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识别和拼搭简单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拼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的拼搭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和表达立体图形。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立体图形的拼搭过程。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立体图形的拼搭。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交流立体图形的拼搭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立体模型。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立体图形拼搭教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家具、玩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立体图形。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哪些小图形拼搭而成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立体图形的拼搭。
2. 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立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如面的数量、形状等。
然后讲解这些立体图形的拼搭方法。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套立体图形拼搭教具。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际操作,尝试拼搭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立体图形》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立体图形》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2.能够分辨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进行简单描述。
3.能够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能够进行简单分类。
二、教学重点1.能够辨认和描述常见的立体图形。
2.能够进行简单的立体图形分类。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含各种立体图形的图片和名称。
2.教具:棱镜、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模型等。
3.教材:智能板、彩色白板笔等。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平面图形,为本节课引入。
2.引导学生思考,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新知讲解(20分钟)1.利用PPT向学生展示各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并讲解各个立体图形的特征。
2.让学生猜测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
3.与学生一起讨论每个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第三步:教学活动(30分钟)1.让学生观察教具中的立体图形模型,让他们试图描述和区分不同的立体图形。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共同探索身边环境中的立体图形,并进行分类。
可提供一些场景图片或实际物品供学生观察。
第四步:操练与巩固(20分钟)1.给学生发放练习题目册,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练习。
2.教师巡视,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及时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延伸1.给学生提供一些拼图游戏,让他们使用不同的立体图形进行拼凑。
2.让学生自己设计立体图形的游戏,分享给其他同学,增强交流与合作。
六、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同的立体图形,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描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数学之美。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02课时_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02课时_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立体图形》的第2课时。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立体图形的概念,使学生感知和认识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立体图形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立体物体,但对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立体图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和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了解它们的特点,能正确区分各种立体图形。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各种立体图形,了解它们的特点。
2.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各种立体图形,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立体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各种立体图形,让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模型。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模型。
3.课件:立体图形的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物体,如魔方、牙膏盒、篮球等,引导学生关注立体图形。
然后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立体图形?”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立体图形》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立体图形》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立体图形》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立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识别和描述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立体图形的认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理解立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立方体和长方体的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立方体和长方体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方体和长方体物品,如魔方、骰子、牙膏盒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物品?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立方体和长方体的概念,并展示立方体和长方体的模型。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如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观察到的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能识别和画出一些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教学难点:能根据平面图形描述这些物体的形状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如图,这是一个零件的立体图,设计师通常把从不同的方向看得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供工人们参考。
你能充当一次小设计师分别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画出它的平面图形吗?同学们尝试画出,教师点评,归纳。
二、新知探究,导入新课画出正方体从正面、左面、上面看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学生尝试画出来,教师点评,归纳,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三视图,为后续学习、研究立体几何做准备。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活动:分别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下面立体图形,看一看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同学们,自己动手画图,教师点评。
典例分析:例1 下图是一个由9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这个图形,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小试牛刀:1.从正面、左面、上面看立体图形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同学们尝试完成,教师点评。
例2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一个由若干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下图所示,你能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吗?动手试试看!教师引导,和孩子们一块儿完成,总结。
2.由棱长为1的正方体搭成的积木,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如下图所示,则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个数是( c )A. 4B. 5C. 6D. 7四、当堂检测1. 观察下列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可得到平面图形_D__,从左面看是_C___,从上面看是_A___.2.下图所示的从正面、上面看到的图形对应哪个物体?( B ).3.下图是一块带有圆形空洞和方形空洞的工件,则下列物体中既可以堵住圆形空洞,又可以堵住方形空洞的是( B ).五、评价反思.概括总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感知推导得到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动手能力,大家交流合作得很愉快。
谈谈你有什么收获?立体图形三视图渗透的数学思想:转化.类比.抽象.概括。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并掌握它们的特征。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但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还较为有限。
通过生活实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立体图形的概念。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物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立体图形,并掌握它们的特征。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立体图形。
2.直观教学法:利用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立体图形。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模型,图片,黑板。
2.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可用其他立体图形代替)。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魔方、牙膏盒、篮球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让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图形,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征。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平静的水面、球的表面、蜈蚣风筝、汽车雨刷等,再提升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感知到平面图形旋转能形成立体图形。
但由于部分学生认知的局限性,由平面图形过渡立体图形的认识阶段,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应对预案。
二、教学任务分析“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材的编排以生活中的物体──空间图形──面、线、点为序,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由形象思维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本节课“点、线、面”,将研究空间图形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继续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有关点、线、面及某些基本图形的一些简单性质。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积累有关的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4.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物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大量的实例中逐步丰富对点、线、面、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分析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由网络热字“囧”引入。
问题1:同学们知道这个“囧”字念(读音)什么?由哪些笔画组成?问题2:同样富有魅力的几何图形是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的呢?(出示黑板、足球、水桶、立交桥等图片组)目的:切合热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汉字的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折等过渡到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注意事项与效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用其他汉字来引入。
切入到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时,要准备比较丰富的图片。
先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再分析组成这些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
必要时,借助模型或动画演示。
大班数学《立体图形》教案教学设计(2)
大班数学《立体图形》教案教学设计(2)《立体图形》教学设计篇四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2、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每小组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实物各一个。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各一个。
橡皮泥一盒。
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老师在网上下载了几张图片,非常漂亮。
同学们想不想看?请欣赏!(点击出示课件。
)师:从画面上,你看到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建筑物。
)师: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建筑物,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看到的一些建筑物都是由长方体、正方体、……构成的。
)师:对,这些建筑物都是由立体图形构成的,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立体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
)(二)、新授。
(点击,出示例3的四幅图。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些立体图形分两类,你打算怎样分?说说理由。
(学学生讨论后汇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一类,圆柱、圆锥为一类。
)师: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吗?(学生回答: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分为一类,而圆柱、圆锥都有曲面分为一类。
)(三)、探究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摸一摸,体验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归纳填表。
师:好!我们就按照第一种分类来整理复习,先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再探讨圆柱、圆锥。
师:(宣布复习要求)摸一摸你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记一记它们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它们在点、线、面上各有哪些特点?小组展开讨论,交流意见,整理归纳。
合作完成表格《立体图形》教学设计篇五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教科书34页至35页上面“做一做”及练习八第1至3题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什么是立体图形;2.能够通过观察和感知,区分出不同种类的立体图形;3.能够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特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感知,区分出不同种类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立体图形,能够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特征。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立体图形的定义;2.立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常见立体图形。
2. 教学方法1.游戏式教学法:通过玩具模型或绘制平面图形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种类的立体图形;2.讲述式教学法:讲解不同种类的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打出“立体图形”三个字,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词的含义。
2. 游戏式教学步骤1:老师可以通过教具或模型展示各种不同的立体图形,然后让学生观察、感知、摸索和探讨。
例如,老师展示出一个纸杯和一个魔方,让学生通过观察、摸索和描述,让学生体验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
步骤2:老师让学生分组,在一张大纸上画出不同种类的立体图形,并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画的图。
3. 讲述式教学步骤1:老师首先详细地讲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征,重点介绍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立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等,让学生了解最常见的立体图形。
步骤2:老师将老师的讲解内容和学生的实地感观结合起来,通过各类实物、图片等多媒体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同时,老师还可以询问学生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以便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什么是立体图形,能够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特征。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吸收本节课的内容,需要不定期进行测试评估,并针对学生表现的不同做出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
同时,希望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反思总结,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认识立体图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立体图形》教科书36-38页,练习八第4、6、7题。
【教学目标】1.通过有趣的拼、搭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并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交流的能力。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他人合作的意识,并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在拼搭过程中,理解和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课件、图形卡片。
若干盘装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积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大家想认识吗?瞧,谁来了?(出示机器人皮皮)你知道我是用那些立体图形来拼成的呢?谁知道?指名说并随机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2.师:原来机器人是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来拼成的。
请你们观察一下这些物体,你能说说他们的样子吗?3.师:说得真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立体图形。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立体图形来进行拼组。
板书:立体图形的拼组(齐读)【设计意图】利用机器人这个情景激趣导入,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
师:过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拿这些立体图形来拼一拼?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拼一拼1.分组活动。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1)、用2个相同的正方体拼一拼。
师:用2个相同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2)、用3个相同的正方体拼一拼师: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形状。
3.要想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需要几个正方体?试一试。
师:刚刚我们用正方体拼成了许多不同形状的图形,你们想用长方体试一试吗?4.用4个长方体拼一拼。
师:你能用4个同样的长方体拼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动手试一试。
5.数一数 P38、6【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拼一拼、数一数,用相同的正方体、长方体可以拼出不同的图形,答案不是唯一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感受正方体、长方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提高空间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平静的水面、球的表面、蜈蚣风筝、汽车雨刷等,再提升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感知到平面图形旋转能形成立体图形。
但由于部分学生认知的局限性,由平面图形过渡立体图形的认识阶段,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应对预案。
二、教学任务分析
“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材的编排以生活中的物体──空间图形──面、线、点为序,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由形象思维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本节课“点、线、面”,将研究空间图形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继续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有关点、线、面及某些基本图形的一些简单性质。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积累有关的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4.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物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大量的实例中逐步丰富对点、线、面、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由网络热字“囧”引入。
问题1:同学们知道这个“囧”字念(读音)什么?由哪些笔画组成?
问题2:同样富有魅力的几何图形是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的呢?(出示黑板、足球、水桶、立交桥等图片组)
目的:
切合热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汉字的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折等过渡到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注意事项与效果:
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用其他汉字来引入。
切入到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时,要准备比较丰富的图片。
先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再分析组成这些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
必要时,借助模型或动画演示。
第二环节观察探究抽象归纳
探究一:
教师:观察图片上的物体,说一说它们可以看作哪个图形(或几何体),这些图形(或几何体)是哪些要素构成的?
学生:黑板可以看作一个长方形,它是由由四条线组成的。
学生:足球可以看作一个球体,它是由一个曲面构成。
学生:水桶是由一个曲的侧面和一个圆形的底面组成的。
学生:立交桥里有直的线路线,也有曲的线路线。
教师(插话):你是怎样看待“线路”的?
学生:从近处看,直的路线由两条直的线和一个平面组成,曲的路线是由两条曲的线和一个平面组成。
从远处看,直的路线就是一条直线,曲的路线就一条曲的线,上面的车就是一个点。
教师:你说的很好!
教师:同学们请拿出你们收集的图片。
找一找,在这些图片中都有哪些基本的图形呢?学生:(分组展示讨论与交流)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精美图片是由哪些基本元素组成的?
学生:图片是由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组成的。
教师:实际上构成几何图形的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点、线、面。
探究二:
教师:那么这些基本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教师:让我们来看(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烁面与面相交处,线与线相交处。
学生:面与面相交成线。
学生:线与线相交于点。
教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表述也很准确,现在观察我们的正方体和圆柱体,找一找看,它们各是由什么样的面组成的,这些面都是平的吗?
(学生操作正方体和圆柱体得出结论)
学生:正方体是由六个平面围成的。
学生:圆柱体是由一个曲的面和两个平面围成的。
教师:由此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体是由面围成的。
教师:圆柱体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有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线?
学生:两个底面分别和侧面交于两条不同的曲线。
教师:不错,最后让我们来观察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线?
学生:8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三条棱。
教师:在此通过上述的观察与实践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面与面相交于线,线与线相交于点。
学生:正方体的棱是相邻的几个平面的公共部分;正方体的顶点是相邻的几条线的公共部分:线是面的一部分,点是线的一部分。
学生:也就是说面是由线组成的,线是由点组成的。
目的:通过活动从正反两个方面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效果:交流、研讨以及自主寻找点线面体的实例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动画演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理解新知
探究三
教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这里有三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媒体课件展示,高速的小汽车移动成线,运动中出租车的玻璃刷运动成面,直角三角形面动成体的过程。
)你们看了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学生观看,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合作交流。
)
学生:第一个图中,快速移动的点看起来象一直线。
学生:第二幅图中,运动中的雨刷形成一个平面。
学生:运动着的直角三角形形成了一个锥体。
教师:能不能用最简炼的语言叙述这些结论呢?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推举出人员,可以进行补充。
)
学生:通过上例,我们可以说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种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吗?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讨论与互相评议)
学生:快速挥动火把形成一条火龙。
学生:快速舞动一把亮闪闪的大刀,看到一片刀光。
学生:沿长方形的一边旋转得到一个圆柱体。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各举实例说明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关于这一点,老师做了一个动画,请看大屏幕。
目的:通过演示、交流活动进一步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第四环节随堂练习巩固质疑
内容:
1.(连线题)下列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得到哪些立体图形?
2. 各个花瓶的表面可以看做由哪个平面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而得到?用线连一连.
第五环节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自由发言谈本节课的困惑、收获和体会。
布置作业:课本P7习题1、2、3。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根据课标要求,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空间几何体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等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思维。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比如展示“面与面、线与线”相交的情况,再比如联系想到“汽车上的雨刷”来帮助学生认识“线动成面”等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
从学生的活动看,课堂设计中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契机,达到了实效与多能。
我们知道,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
本节课中涉及到的基本知识点还可以考虑完全放手主学生自己感知。
比如“书”是一个长方体,是怎样由面动构成的。
再比如“圆柱”是一个柱体,又是怎样由面动成的,即有意识区分“面动成体”有旋转和叠加等不同方式。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简单的直觉形成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