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之见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史馆之见闻

“人类啊,你们以事实为满足吧!

假使你们能够看到宇宙万物

那么玛利亚就无需生育”①

这一题目一开始就陷入困境。因为于“人类学”视角来窥看校史馆陈列的遗物仿佛在迫使我们自觉的去抵至某一境地。然而这一境地又当从何处寻得蛛丝马迹?这一切似乎指向着“人类学视角”这一玄奥的语境。在《文化人类学》②一书归纳了人类学的诸多目的:人类历史的还原,文明原理的发现,种族偏见的消灭,满族的开化,文明民族中野蛮遗存物的扫除,国内民族的同化等。在这些中,它们都意在让思维与体验回归到文化在场的年代。然而这却是极为困难的。《哲学解释学》③一书中阐释的经验异化与历史异化很好的阐明了这种企图的困境。所以,我更愿意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来理解“人类学视角”,即尊重他们的时代。如果我们以现代人的傲慢来嘲笑清代的那些小脚女人,那么这种嘲笑的前提是我们将人类看成唯一的恒常存在。如果这样的话,外邦人大可借一某一人类尺度来驳斥我们的繁琐礼节。这种偏见带来的极端便是文化的归一。然而,我尚未能提起勇气来面对那一枯萎了的世界。显然,离开他者,我如何成其为我呢?

我的校史馆游历是一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并未接触文化人类学这一名词。我对我所见闻的触动仅仅来自高中三年对文学的热爱和人文之不朽的崇仰。我在几张照片中拾回点点记忆,然而大多数却仍然如隔薄纱般无法真切。但其中的一些感受依然生动。

大家都知道清代娇气的绣花鞋。素白的六棱台以其规整的边缘拉开了空间的距离,使灯光照在空气中穿梭时偏离了肉眼期待的方向。一双绣花鞋正是安静的躺在台上。没人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流出宫廷,是否还遗存着皇家的高贵的檀木焚香和翡翠玉镯碰撞叮铃的声音。我想用耳朵去接近它的幽暗处,然而坚硬而冰冷的玻璃阻隔在外。它身上图案是奢侈的,每一针每一线都重现着工匠们操劳过度而布满皱纹的手。这是那个年代的审美。在《金瓶梅》中西门庆看上的更多是潘金莲的三寸金莲小脚脚,后来李瓶儿的脚比潘金莲更精致,所以西门庆立马耽溺于她的石榴裙下无法自拔。五四运动时期不少文人喜欢拿裹脚布(如同当时的卢布一样)来讥讽思想古旧的文人,但如果解除时代的偏见,仅仅以诸如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的心态来打量,反而能够迎获别致的美感------宫女们细碎的步伐犹若那只精力的速步的狗。我曾经在祖母家看过几双已经破旧不堪的小脚鞋。它们是用粗布做的,因为年代远久已经难以恢复原貌。据我的祖母描述这是从她母亲那一直遗留下的,或许是她的祖母,抑或是她祖母的母亲。显而易见的是,能够跨隔近百年依旧光纤如新是怎样的富贵才能够企及。当它的女主人在铜镜前徘徊时是否会流露出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呢?我们无从得知。

在游走街栏中最为吸引人的还是陈列着的少数民族文物。在林林总总的石铁金铜的器物中我的目光很难安定。我的标题是校史馆之见闻,诸位也许会误会,以为我侧着耳朵偷听了不少介绍。其实不然,我极力摒弃那已然固化的介绍并试图从物本身中聆听它们的呼唤。单单从《野性的呼唤》书名来看就能感受到斯特劳斯独特的寄寓。这野性是如何萌发我们的内心使之躁动,而借以狼群般的以独白响音异族的召唤?其实我想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去接近它,将被厚重理性封固的外壳括起来。现象学重新响应了黑格尔“回到事物本身”的号召,那么

①《神曲炼狱篇》,但丁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第20页

②《文化人类学》,林慧祥著,商务印书馆,2002,第二版

③《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面对活生生的物我们有什么理由简简单单的就凭着被给予的知识而扼杀了它的生命。我暗暗的自己说,走进它吧,如同歌德的诗:

“这里,它悄悄地沉入低处

那边,又向密林山头升起”①

走到另一个角落,一幅有趣的轮回图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幅大图是由四幅小图像连环画一样构成的。依次顺序为:鹿在世图,地狱审鹿图,女鬼牵鹿过奈何桥(忘却前世)图,和鹿转世成人图。这幅图表明了他们民族(藏族?)朴素的道德思维,借以轮回的方式来鼓励人生前积善以免来世降为牲畜甚至厉鬼。这种轮回方式从地域来看应当受藏传佛教影响颇深。在藏传佛教的六道轮回思想中,“用生动形象、对比强烈、喻意深刻的色彩来直观地宣传其教义,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轮回”世界的独特认识———世界图景的精神摹写和对其组成部分因果联系的辩证思考。”②我们在不少关于六道轮回的著作中都感受到西藏僧人对六道的看重,它联系着佛教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观念:因果报应。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无我论才能以西方极乐来得以诠释。在这身为现代人的我们也许会对此感到一种拒斥感,事实上也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抛下科学以种种实利带来的信仰而去追寻已经被盖棺定论为巫术和迷信的宗教观。然而面对它们的时候,我依然被这种天命力量所震撼。上帝存在与否在此无足轻重,关键的是我们的道德一当被虚无主义层层结构之后人类还能为自己的存在作如何的辩解?而恰恰是宗教的力量,诚如《人论》中“通过纯粹的精神惰性或通过渗透一切的族类本能而被盲目的,不知不觉的执行着”③所勾勒的发生力量才能为我们寻得合乎人性的生存法度。

在藏族的陈列文物中,相当多的都是当地的宗教习俗的产物。譬如猴皮衣,铜质法杖,断臂菩萨,十六人大花轿如此等等。有时我体悟到纷繁会扰乱我的内心,使我迷失在乱坠的物象表面。“五色令人目盲”,无法静心凝气,是难以领悟老子道说的超越感官的浸入。我需要寻得一个角落,闭上眼,等待着它们的步伐声。

九月廿七

何守铖汉语言文学

学号:2012141221018

①《歌德诗集》,歌德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第2页

②《藏传佛教“六道轮回”思想论析》,华尔丹,西北第二民族学报,2000年第一期

③《人论》,卡西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第11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