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期效果: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名平;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而且还是一个贵族,楚怀王时曾经参与过国政,主张联齐抗秦,但是遭受谗臣陷害,一再被放逐。
过渡:屈原不仅是一个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采用楚国的方言,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楚辞”,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问题1:被誉为“人文初祖”的黄帝,他的属下——仓颉创造了汉字。
问题2:长久以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那到底汉字真的是不是仓颉创造的呢?甲骨文的发现给了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甲骨文是一种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后终于传奇般的被人发现,揭开了长久以来我们的一个谜团。请大家把书翻到18页,左下角照片上那就是一块甲骨片,上面所刻写的那些符号就是我们所说的甲骨文。
问题2:屈原创作的“楚辞”体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什么?
预期效果: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请大家把书翻到44页,这儿有一句选自《离骚》的话:“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意思是,我长叹一声禁不住流下眼泪,哀怜人民的生活这样多灾多难!充分表达了屈原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除此之外我们比较熟悉的句子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都是来自于《离骚》。
问题3:现在请大家把教材合上,我相信凭借同学们深厚的历史功底一定可以给我讲清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表现表现?同学们不必担心,讲错了也没问题,只要把发现甲骨文的人物、时间、地点、等因素讲清楚就行。
预期效果:清末(公元1898年),清政府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买回来的中药里面发现有一味叫做“龙骨”的中药,上面刻有一些奇怪的符号,这引起了王懿荣的注意,凭借自己深厚的金石学基础,王懿荣断定这是中国失传已久的文字,后来几经周折才了解到这些东西是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流传出来的,由此而掀开了一部由甲骨文书写的历史!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难点
分析及
教学方法
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过渡:农历又叫做“夏历”,从它的名称上可以知道它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我国古代进行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时间依据,但是在它刚产生的时候并不是很完备,直到商朝才基本完备。
问题4:商朝、战国时期历法有哪些成就?
预期效果: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了24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
四、小结:练一练
百度文库板书设计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一、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大篆——竹帛书
二、天文、立法和医学的成就
1、商朝甲骨文里日食月食记载
2、夏历、商朝历法逐渐完备、战国二十四节气
3、屈原和“钟鼓之乐”
三、屈原《离骚》
整套编钟
作业设计
伴你学:P34—35
必做:一、二;选做:三、
教学后记
成功方面:
预期效果:把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向前推移到了商朝,使我们对商朝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过渡:目前所发现的甲骨文,已经可以认识的单字有一千多个,他上面所记录的都是商王朝进行占卜、祭祀的事件,这说明了商人还比较迷信,总是在向“天”寻求答案,他们对天如此顶礼膜拜,既充满了好奇,又开始注意观察天象以寻找其规律,我们接着来看古人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
过渡:扁鹊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万世所景仰!但在这一个时代还有一个人,他忧世伤民,心怀天下,彷徨于山泽,忧国忧君,自伤无罪,而又不敢抗争……郁郁寡欢而自沉于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吃粽子,划龙舟!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问题1:请问同学们,我说的这一个人是谁?他是战国时期哪个国家的人?
过渡:在西洋医术传入中国以前,中医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祛病除伤的最好选择。
问题5:有哪位同学看过中医?中医是如何诊断病情的?中医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预期效果: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病情的方式,有针刺、按摩、汤药等治疗疾病的方式。望,是指看气色;闻,听声音;问,询问病人病情;切,是切脉。
教师总结: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原名秦越人。“扁鹊”一词原本是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明,百姓敬他为神医,便说他是“扁鹊”,渐渐地,就把这个名字用在了秦越人身上。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假如王懿荣他没有一点金石学的知识,看到了“龙骨”也不就是“龙骨”吗?谁还会去想那么多,那么也不会有后来所产生的这些巨大影响了,所以啊!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问题4: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商朝人因为发明和创造有限,龟甲和兽骨上刻画符号来记载事件也就成了不错的选择。那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在别的材料上刻画文字吗?在什么材料上?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完了“春秋与战国”一段。从远古到战国,经过我们祖先的不断积累,中华文化已见雏形;对此,我们怎样去理解,怎样去认识?今天的学习,就是要给大家勾勒一个大致的轮廓。请看教材41页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板书)
一:文字的演变
首先我们来看文字的演变这一部分内容,了解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子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在第3课“华夏之祖”的学习中知道到了这样一个传说:
预期效果:会,他们在青铜器上刻写文字,而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我们就把它叫做“金文”或者“铭文”。商朝青铜器上刻写的文字数量很少,周朝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数量就多起来,西周毛公鼎上铸有铭文五百多个,在已经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是字数最多的。
说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了,同时,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法,包括讲述法、谈话法、读书法、直观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历史,那么我想请问各位同学能不能把我们国家历史上所经历的朝代一一数出来?在这里,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给大家介绍一首朝代更替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预期效果:这是日全食现象;“天再旦”是指天亮了两次;1997年的天文现象证明了我国天文学家对“天再旦”的猜想,同时也能借用天文学上的知识,推断出古书上记的现象的确切年份。
过渡:随着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也逐渐发展起来。我们生活在今天,每一天都有一个确切的日期,古人的时间没有我们这样准确,但是如果一点时间概念都没有,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恰好,星象观察的进步给人们分季节,看时间提供了条件。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首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阅读教材42页上的三段话!
①夏朝的某一天,天突然黑了下来,百姓吓得四处躲藏,官吏乘坐马车没命的狂奔。
②“(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③1997年3月9日,在我国新疆北部发生了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发生时正好是天亮之际。
问题1:结合这三段话猜测,这里面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天再旦”是什么意思?从1997年发生日全食这一天文现象中你觉得可以推断出什么来?
(5)本节课教学设计不只停留在历史知识的表面,不是为了讲知识而讲知识,在讲解史实时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在知识的讲解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不足:
(1)课件制作还需改进:增加动感和交互性。
(2)还没有最大限度地放权于学生。比如小品表演中应由学生自由发挥。
(3)应课前按排学生收集更多的相关的资料
(1)善于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去感悟与反思。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贴近历史时空。
(2)抓住主题,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主题“中华文化的勃兴”,展开。
(3)体现现代历史教学的新理念: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
(4)坚持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教学设计问题化,问题设计层次化,解决问题民主化,形成知识网络化,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本节课中共设计了10多个探究性问题来实现这些原则、理念和要求。
备课时间
2014、9、16
上课时间
10.8
主备人
栾俊勃
课题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问题2:请问同学们说说我们今天主要用哪些历法?
预期效果:农历、公历。农历,又叫做“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公历,起源于西方,是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并逐渐被中国人采用的历法。
问题3:有没有同学知道两种历法之间的差别?
预期效果:农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周期制定的历法,而公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周期制定的历法。
过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历史在向前发展,我们文字的书写方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到了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问题5: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简单的看出汉字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一个怎么样的过程?
预期效果:甲骨文、金文或者铭文、大篆,到秦朝以后再演变成小篆、隶书。
问题6:在甲骨文没有被发现以前,关于西周以前的历史,文字方面的记载是很少的,我们主要是依赖一些传说去了解,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并不是百分子百的可靠,在这种情况之下,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意义呢?
过渡:先秦时期,诗歌和音乐是分不开的,“诗歌、诗歌”既有“诗”,也要有“歌”;古人通常是用曲子伴随着诗朗诵,以充分表达他们的情感……请大家再次把教材翻到18页,看到上半部分,
问题3:有谁知道照片上的这是什么吗?
预期效果:编钟,这是我国1978年在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春秋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就是指以编钟和鼓为主要乐器演奏的一种音乐,这种音乐主要用于祭祀、典礼和宴会的演奏。用这一套编钟演奏乐曲,音色优美、和谐悦耳……堪称是旷世奇音!
过渡:屈原不仅是一个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采用楚国的方言,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楚辞”,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问题1:被誉为“人文初祖”的黄帝,他的属下——仓颉创造了汉字。
问题2:长久以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那到底汉字真的是不是仓颉创造的呢?甲骨文的发现给了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甲骨文是一种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后终于传奇般的被人发现,揭开了长久以来我们的一个谜团。请大家把书翻到18页,左下角照片上那就是一块甲骨片,上面所刻写的那些符号就是我们所说的甲骨文。
问题2:屈原创作的“楚辞”体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什么?
预期效果: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请大家把书翻到44页,这儿有一句选自《离骚》的话:“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意思是,我长叹一声禁不住流下眼泪,哀怜人民的生活这样多灾多难!充分表达了屈原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除此之外我们比较熟悉的句子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都是来自于《离骚》。
问题3:现在请大家把教材合上,我相信凭借同学们深厚的历史功底一定可以给我讲清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表现表现?同学们不必担心,讲错了也没问题,只要把发现甲骨文的人物、时间、地点、等因素讲清楚就行。
预期效果:清末(公元1898年),清政府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买回来的中药里面发现有一味叫做“龙骨”的中药,上面刻有一些奇怪的符号,这引起了王懿荣的注意,凭借自己深厚的金石学基础,王懿荣断定这是中国失传已久的文字,后来几经周折才了解到这些东西是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流传出来的,由此而掀开了一部由甲骨文书写的历史!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难点
分析及
教学方法
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过渡:农历又叫做“夏历”,从它的名称上可以知道它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我国古代进行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时间依据,但是在它刚产生的时候并不是很完备,直到商朝才基本完备。
问题4:商朝、战国时期历法有哪些成就?
预期效果: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了24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
四、小结:练一练
百度文库板书设计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一、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大篆——竹帛书
二、天文、立法和医学的成就
1、商朝甲骨文里日食月食记载
2、夏历、商朝历法逐渐完备、战国二十四节气
3、屈原和“钟鼓之乐”
三、屈原《离骚》
整套编钟
作业设计
伴你学:P34—35
必做:一、二;选做:三、
教学后记
成功方面:
预期效果:把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向前推移到了商朝,使我们对商朝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过渡:目前所发现的甲骨文,已经可以认识的单字有一千多个,他上面所记录的都是商王朝进行占卜、祭祀的事件,这说明了商人还比较迷信,总是在向“天”寻求答案,他们对天如此顶礼膜拜,既充满了好奇,又开始注意观察天象以寻找其规律,我们接着来看古人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
过渡:扁鹊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万世所景仰!但在这一个时代还有一个人,他忧世伤民,心怀天下,彷徨于山泽,忧国忧君,自伤无罪,而又不敢抗争……郁郁寡欢而自沉于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吃粽子,划龙舟!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问题1:请问同学们,我说的这一个人是谁?他是战国时期哪个国家的人?
过渡:在西洋医术传入中国以前,中医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祛病除伤的最好选择。
问题5:有哪位同学看过中医?中医是如何诊断病情的?中医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预期效果: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病情的方式,有针刺、按摩、汤药等治疗疾病的方式。望,是指看气色;闻,听声音;问,询问病人病情;切,是切脉。
教师总结: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原名秦越人。“扁鹊”一词原本是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明,百姓敬他为神医,便说他是“扁鹊”,渐渐地,就把这个名字用在了秦越人身上。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假如王懿荣他没有一点金石学的知识,看到了“龙骨”也不就是“龙骨”吗?谁还会去想那么多,那么也不会有后来所产生的这些巨大影响了,所以啊!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问题4: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商朝人因为发明和创造有限,龟甲和兽骨上刻画符号来记载事件也就成了不错的选择。那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在别的材料上刻画文字吗?在什么材料上?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完了“春秋与战国”一段。从远古到战国,经过我们祖先的不断积累,中华文化已见雏形;对此,我们怎样去理解,怎样去认识?今天的学习,就是要给大家勾勒一个大致的轮廓。请看教材41页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板书)
一:文字的演变
首先我们来看文字的演变这一部分内容,了解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子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在第3课“华夏之祖”的学习中知道到了这样一个传说:
预期效果:会,他们在青铜器上刻写文字,而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我们就把它叫做“金文”或者“铭文”。商朝青铜器上刻写的文字数量很少,周朝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数量就多起来,西周毛公鼎上铸有铭文五百多个,在已经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是字数最多的。
说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了,同时,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法,包括讲述法、谈话法、读书法、直观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历史,那么我想请问各位同学能不能把我们国家历史上所经历的朝代一一数出来?在这里,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给大家介绍一首朝代更替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预期效果:这是日全食现象;“天再旦”是指天亮了两次;1997年的天文现象证明了我国天文学家对“天再旦”的猜想,同时也能借用天文学上的知识,推断出古书上记的现象的确切年份。
过渡:随着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也逐渐发展起来。我们生活在今天,每一天都有一个确切的日期,古人的时间没有我们这样准确,但是如果一点时间概念都没有,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恰好,星象观察的进步给人们分季节,看时间提供了条件。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首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阅读教材42页上的三段话!
①夏朝的某一天,天突然黑了下来,百姓吓得四处躲藏,官吏乘坐马车没命的狂奔。
②“(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③1997年3月9日,在我国新疆北部发生了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发生时正好是天亮之际。
问题1:结合这三段话猜测,这里面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天再旦”是什么意思?从1997年发生日全食这一天文现象中你觉得可以推断出什么来?
(5)本节课教学设计不只停留在历史知识的表面,不是为了讲知识而讲知识,在讲解史实时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在知识的讲解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不足:
(1)课件制作还需改进:增加动感和交互性。
(2)还没有最大限度地放权于学生。比如小品表演中应由学生自由发挥。
(3)应课前按排学生收集更多的相关的资料
(1)善于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去感悟与反思。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贴近历史时空。
(2)抓住主题,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主题“中华文化的勃兴”,展开。
(3)体现现代历史教学的新理念: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
(4)坚持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教学设计问题化,问题设计层次化,解决问题民主化,形成知识网络化,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本节课中共设计了10多个探究性问题来实现这些原则、理念和要求。
备课时间
2014、9、16
上课时间
10.8
主备人
栾俊勃
课题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问题2:请问同学们说说我们今天主要用哪些历法?
预期效果:农历、公历。农历,又叫做“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公历,起源于西方,是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并逐渐被中国人采用的历法。
问题3:有没有同学知道两种历法之间的差别?
预期效果:农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周期制定的历法,而公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周期制定的历法。
过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历史在向前发展,我们文字的书写方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到了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问题5: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简单的看出汉字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一个怎么样的过程?
预期效果:甲骨文、金文或者铭文、大篆,到秦朝以后再演变成小篆、隶书。
问题6:在甲骨文没有被发现以前,关于西周以前的历史,文字方面的记载是很少的,我们主要是依赖一些传说去了解,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并不是百分子百的可靠,在这种情况之下,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意义呢?
过渡:先秦时期,诗歌和音乐是分不开的,“诗歌、诗歌”既有“诗”,也要有“歌”;古人通常是用曲子伴随着诗朗诵,以充分表达他们的情感……请大家再次把教材翻到18页,看到上半部分,
问题3:有谁知道照片上的这是什么吗?
预期效果:编钟,这是我国1978年在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春秋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就是指以编钟和鼓为主要乐器演奏的一种音乐,这种音乐主要用于祭祀、典礼和宴会的演奏。用这一套编钟演奏乐曲,音色优美、和谐悦耳……堪称是旷世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