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https://img.taocdn.com/s3/m/8d7fd039376baf1ffc4fadb1.png)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Ⅰ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5.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解释有关现象。
4.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3.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4.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Ⅱ探究实践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1】单位换算:1km=________m 1m=________cm=________mm1m=________μm=________nm【复习2】刻度尺使用说明书1.观察刻度尺:看________;三看:看________;看________。
2.刻度尺使用规则:刻度尺位置要________;确定________的位置;读数时视线要________刻度尺;记录结果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实验目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1.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宽度。
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测铜丝直径。
请写出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测一角硬币的直径,画出测量实验简图。
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拓展】1.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刻度尺,又需要粗略地知道物体(如科学课本、课桌、教室……)的长度时,你有什么办法吗?3.你知道现代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4.自制一把纸尺(贴在下方)[分度值1mm;量程0~8cm]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复习】阻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图12-1【实验目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1.提问:(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出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这个观点对吗?(2)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停下来是由于撤去了力,还是由于阻力作用?(3)提问:让小车从斜面不同高度滑下,发现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为了研究不同表面对小车运动阻碍的情况应该怎么办?2.实验步骤:3【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距离越__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_。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免费)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免费)](https://img.taocdn.com/s3/m/a64b8620cfc789eb172dc850.png)
1、立夏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一种游 戏:斗蛋。两只鸡蛋相碰往往只碰破其中 一只,有关碰撞时相互间力的作用说法正 确的是( C ) A、未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B、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C、两只鸡蛋受力一样大 D、两只鸡蛋受力大小无法比较
3、据统计,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 的元凶,为避免惯性造成交通事故, 请你拟订几条交通规则。
系运 动 和 2、惯性 力 的 关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内 容其理解: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定义 2、大小 3、解释惯性现象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 区别 力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二力平衡
力
二力平衡
平衡状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 条件: 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怎么在实验中创造“不受力”的条件呢?
毛巾
纸板 玻璃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 A、实验 B、理论推测
C、实验加推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下列四个力中,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的是( ) A、撑杆跳时运动员对杆子的压力 B、跳水时人对跳板的压力 C、射箭时手对弓的拉力 D、射击时火药对子弹的推力
小迷糊放学回家的途中,脚被石头绊了一下, 身子向前跌倒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因为小迷糊的脚受石头 的阻碍,停了下来,而上身 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 状态,所以就向前倾倒了。
(1)司机和前排就坐的乘客需系安全 带; (2)机动车在行驶时应限速; (3)行驶的车辆应保持适当的距离; (4)禁止超载。
通过复习你觉得自己哪一块知 识还比较薄弱?
举重运动是根据运动员的体重分级的,当运动员 站到磅秤上,下列各对力中,哪一对是平衡力 ( ) A、人受到的重力和人对磅秤的压力 B、人对磅秤压力和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C、人受到的重力和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D、磅秤受到的重力和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人教版九年级 物理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人教版九年级 物理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https://img.taocdn.com/s3/m/9c26b267f7ec4afe05a1df08.png)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设计理念:1.引导一种智慧学习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备课与授课时:既注意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又注意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也注意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
二、学习内容分析:《力》这节课主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四个方面来讲述力。
从编排来看,它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三、学情分析: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1.使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发现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知识点汇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知识点汇](https://img.taocdn.com/s3/m/bca5cd45e518964bcf847c55.png)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简称。
2.机械运动在宇宙中是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原子,都在发生位置的变化,看似不动的房子、树木,都在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甚至整个银河系,没有一个绝对静止的物体,这就是物体运动的绝对性。
3.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所选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的。
4.参照物既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但一般不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1.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速度越小,物体运动得越。
2.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叫做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的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是km / h,1m/s = km / h 3.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大小及方向。
4.平均速度能够反映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但只能对运动做粗略描述,平均速度= 。
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常用单位有、、、、、等,1m= dm= cm= mm= μm = nm2.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3.刻度尺读数的时候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常用单位有、等,1h= min= s5.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不能被消除,只能尽量减小,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②;③6.错误是由于人为操作不当得到的数据和结果,错误可以避免。
第四节力1.力是,提到力一定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物体,一个是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使静止的物体运动;②使运动的物体静止;③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4.力的三要素:、、。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案教材分析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案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abe820ccbff121dd368314.png)
教案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一.教材分析:机械运动是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运动每天,学生都会见到各种各样的机械运动现象.在前面《多彩的物质世界》一章中,学生学习了组成宇宙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的知识——即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们对“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等概念已经有了相当好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既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又要让学生明白“静止”物体的存在,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讲历史故事,引入新课.听故事,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件。
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在空中随手抓到一颗飞行的子弹的故事.让学生在惊奇中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观看课本图12.1—1,发挥联想,它们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特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
问题1:(1)在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2)观看足球比赛录像片段,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的特点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问题2: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3)应用知识,回答问题:课桌、黑板、篮球架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4)能举出绝对不动的物体的例子吗?(5)观看图片、影片分组讨论,回答问题,认识运动的普遍性。
观看足球比赛片段,回答相应的问题,由浅人深地提高对机械运动的认识。
讨论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12章《力和运动》复习课件
![12章《力和运动》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ef7f0876c66137ee061926.png)
一架直升机重力为6000牛顿,当它在空中静
等于 止不动时,空气对它向上的举力______6000牛
顿;当它匀速上升时,空气对它向上的举力 等于 _____6000牛顿;当它匀速下降时,空气对它向
或“小于”
等于 上的举力_____6000牛顿。(选“大于”“等于”
G V=5米/秒
3.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 的是( B ) A.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 跳远成绩往往越好 B.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 要落到地面上 C.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 速向前飞行 D.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 敌方飞奔的马绊倒
变式练习
一氢气球吊着一重物以1米/秒 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在上升过程 中,吊物体的绳子突然断了,则在 绳子断开后物体( D ) A.立即下落,且速度越来越快 B.立即匀速下落 C.由于惯性,物体以1米/秒的速 度匀速上升 D.先上升一段距离再下落,下落时 速度越来越快。
(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 果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运动叫 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
(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速度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单位: 国际单位:m/s 常用单位:km/h 换 算:l m/s=3.6km/h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复习课
2011年邵阳有关运动和力的中考题,看看你能做对多少
5.同学们参加了今年邵阳市初中毕业生体育 测试。你认为下列成绩记录符合实际的是 A.立定跳远成绩为5m B.男子1000m跑成绩为50s C.女子800m成绩为40s D.掷实心球成绩为6.5m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b93909011ca300a6c390e9.png)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教学设计1. 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施力物体不一定是受力物体B.两个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A. 物体不受力运动状态不会改变B. 物体运动知道不改变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2. 体育运动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请说出一个利用惯性的体育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投掷出去的篮球在空中能够继续飞行,这是因为篮球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计空气阻力)4.如下图所示,木块与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木块的状态如下图(b)所示。
把木块换成盛有水的烧杯,重复上述过程,烧杯中水面的状态分别如下图(c)和(d)所示。
5.由图 (a)、(b)或图 (c)、(d)可知:小车运动状态变化的可能情况是( 请将两种可能的情况填写完整 )。
得到上述结论是利用木块和水都具有 性质。
6. 如图所示,小王在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实验中,他将物体M 放在水平桌面上,两边用细线通过滑轮与吊盘相连.若在左盘中放重为G 的砝码,右盘中放重为2G 的砝码时,物体M 能以速度v 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左、右盘中的砝码不变,要让物体M 能在水平桌面上以2v 的速度向左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应在左盘中再加上砝码,所加砝码的重为(吊盘重、滑轮与细线间和滑轮与轴间摩擦不计) 答:[ ]A .GB .2G C. 3GD .4G拓展延伸11.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这种运动在真空中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当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时,物体的下落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小霞和同学作了如下猜想:猜想一: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材料有关;猜想二: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分别将三个金属球在20m 高处由静止释放,测得金属球 落地 时间如下表:(1) 他们选用金属球而不选用棉花球或纸团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_ 。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https://img.taocdn.com/s3/m/6ec9026825c52cc58bd6beb3.png)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教会学生“学”领先一步 领跑一生1. 运动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 位置的变化 叫做机械运动.2.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选择一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 参照物 .教材图12.1-3,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收割粮食时,以地面为参照物,拖拉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 改变 (填“改变”或“不变”),因此拖拉机是 运动 的;以联合收割机为参照物,拖拉机相对于联合收割机的位置 不变 (填“改变”或“不变”),拖拉机是 静止 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 不同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 .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 的.3.如图12-1-1,图甲中,以飞船为参照物,宇航员是 静止 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 运动 的.图乙中,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是 静止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是 运动 的.图丙中,人在乘坐电梯的过程中,以 电梯 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以 地面 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图12-1-1重难点 我掌握师生互动 疑难解惑知识点1:机械运动.【例1】(2008·湘西)下列情况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小鸟在空中飞行 B.河水流动 C.水凝固成冰 D.雨滴下落【解题思路点拨】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空中飞行的小鸟相对于地面位置在发生变化,流动的河水相对于河岸位置也在变化,雨滴下落时相对于地面位置也在发生变化,三者都属于机械运动.水凝固成冰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 【参考答案】 C知识点2: 参照物的选择.【例2】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依次是( ).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山和水D.水和山【解题思路点拨】 这段诗描述的是某个人坐在行驶的船上,观看两岸的风景,感觉山好像迎面走来,但仔细看,山并没有动,而是船在行驶.“看山恰似走来迎”描述的是山在运动,山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并没有改变,而相对于行驶的船,相对位置在发生变化,因此这句诗选择的参照物是船;“是船行”描述船在运动,是以山为参照物,因为船相对于山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参考答案】 A聚焦中考热点:【例3】( 2009·晋江)现在你安静地坐在考场里答题,如果说你是静止,选择的参照物是( ).A.来回走动的监考员B.从窗外飞过的小鸟C.从窗外走过的巡视员D.黑板前的讲台桌 【解题思路点拨】 判断物体运动、静止的方法:(1)选定参照物假定不动;(2)看物体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改变;(3)若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则是静止的.人坐在考场里,相对于来回走动的监考员、窗外飞过的小鸟、窗外走过的巡视员,相对位置都在发生改变,因此相对于他们是运动的.以黑板前的讲台桌为参照物,人和它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因此是静止的. 【参考答案】 D快乐基础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巩固基本能力1.坐在行驶着的列车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D ).A.路边的树木B.走动的列车员C.停在车站上的另一辆车D.火车车厢2.下列所举的事例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D ). A.月球绕着地球转动 B.鱼在水里游动 C.学生在操场上跳绳 D.太阳光射到地球上3.(2009·安顺)观光电梯从一楼上升到十楼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客是运动的B.相对于乘客来说,楼房的窗户是向上运动的C.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的窗户是静止的4.(2009·丰泽)全世界电视观众均可通过卫星传输的信号在家里收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这种卫星称为地球同步通信卫星,这里的“同步”是指卫星( B ). A.相对太阳静止 B.相对地球静止 C.相对月球静止 D.相对火星静止5.(2009·宁夏)“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歌词中描述月亮运动选择的参照物是( C ). A.月亮 B.地球 C.云朵 D.星星6.(2009·株洲)诗句“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中“远树来”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 ) A.行船 B.远树 C.河岸 D.山峰7.(2009·福州)随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国已实现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相对下列哪个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D ).A.太阳B.地球C.月球D.飞船 8.(2008·河北)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9.(2009·咸宁)在行驶的列车上,细心的妈妈叫几岁的小孩“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B ). A.铁路边的树木 B.小孩子的座位 C.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 D.铁轨10.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空气的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B.运动路线是直的,运动速度不变的运动才是机械运动C.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就是运动,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D.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离开了参照物就失去了意义11.坐在长途汽车里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他是 静止 的;以路旁电线杆为参照物时,他是 运动 的. 12.两名同学并肩前进,一般地说他们在运动,这是以 地面 为参照物的,若以其中一人作参照物,另一人就是 静止 的,这说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 ,可见运动和静上是 相对 的.13.《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 运动 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 静止 的.14.(2009·南昌)图12-1-2所示是山 区的孩子们在攀登木制云梯上学的情景.当他们以相同的速度同时往云梯顶端上爬时,他们之间是相对 静止 的,他们相对于地面是 运动 的.图12-1-2课外延伸训练以不变应万变 提升解题能力15.售票员和乘客都坐在一辆行驶的汽车上,不同的观察者均以自身为参照物( D ). A.售票员认为汽车是运动的 B.售票员认为乘客是运动的 C.乘客认为售票员是运动的 D.乘客认为车是静止的16.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中唱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后两句中的参照物分别是( B ). A.河岸 河岸 B.河岸 竹排 C.竹排 竹排 D.竹排 河岸1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一个飞行员在高空中飞行时,发现脸颊旁边浮动着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只虫子,便抓过来一看,原来是颗子弹,这种事发生的条件是( B ).A.子弹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弹的速度较小B.子弹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同,速度一样大C.不管子弹与飞机飞行的方向是否相同,只要子弹的速度跟飞机相同就行D.子弹停在空中不动18.(2008·苏州)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B.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C.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D.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19.一位勇敢的漂流者,坐橡皮船在湍急的河水中顺流而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B.以船为参照物,河水是流动的 C.以河水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D.以河水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20.关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B.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他物体运动情况C.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D.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做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21.一人骑自行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过,若以这辆汽车为参照物,此人(B ). A.向北运动 B.向南运动C.静止D.运动方向无法确定22.甲、乙两列火车,以甲为参照物,得出乙向东运动的结论.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情况是( D ). A.向东运动 B.向西运动 C.静止不动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23.甲看路旁的树木向南运动,乙看甲静止不动,若以树木为参照物,则( A ). A.甲、乙都向北运动 B.甲、乙都向南运动 C.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D.甲向南运动,乙向北运动24.(2009·德州)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12-1-3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甲火炬一定静止B.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D.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图12-1-3 25. 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向北行驶,对于路旁的树来说,车内坐的人是 运动 的,汽车向 北 运动.对于车来说,车内坐的人是 静止 ,路旁的树向 南 运动. 26.平直的公路上,甲、乙、丙三个同学骑自行车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有此可判定当时刮的是 西 风.如果以乙为参照物,甲向 西 运动,丙向 东 运动.创新思维训练知识的拓展 能力的延伸27.甲、乙、丙三人各乘坐一架直升飞机.他们从自己乘坐的飞机里往外看:甲看见丙乘坐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乘坐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乘坐的飞机都匀速上升.你能判断甲、乙、丙三人乘坐的直升飞机相对地面都是怎样运动的吗?请说明理由.答:以地面为参照物,楼房是静止不动的.丙以自己乘坐的飞机为参照物,看见楼房匀速上升,这样就可以判定丙乘坐的飞机相对于地面是匀速下降的.甲以自己乘坐的飞机为参照物,看见丙乘坐的飞机匀速上升,但丙乘坐的飞机相对于地面正匀速下降,说明甲乘坐的飞机相对于地面以比丙更快的速度下降.乙以自己为参照物,无论相对于地面是静止,还是以小于丙的速度匀速下降,或是匀速上升,都可能看到甲在匀速下降,丙都能看见乙乘坐的飞机在匀速上升.所以,乙相对于地面的运动状态不能判定.名师诠释理清思路 归纳总结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2.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选择一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不能选择物体本身,描述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一般选择地面(或静止在地面上的建筑物)为参照物.3.判断物体运动、静止的方法:(1)选定参照物假定不动;(2)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3)若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在运动,反之则静止.4.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择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结论也不同.“飞行员能抓子弹”、“飞机能在空中加油”、“宇航员在太空船舱外能工作”是由于物体之间是相对静止的.科海观潮:轻松快乐一分钟有趣的植物的运动高等植物的运动可分为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向性运动是由光、重力等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它的运动方向取决于外界的刺激方向.它是生长引起的、不可逆的运动.依外界因素的不同,向性运动又可以分为向光性、向重力性、向化性、向水性等.感性运动是由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或内部时间机制而引起的,外界刺激方向不能决定运动方向,即运动方向与外界刺激方向无关.感性运动一般分为感夜性、感温性和感震性等.许多花的开放和闭合属于感夜性运动.花一般昼开夜闭的较多,但也有少数昼闭夜开的,如印度的睡莲花.花的开闭运动主要是由于花瓣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其上下侧细胞生长的最适温度不同,因此在白天和夜晚吸水伸长的速率不同而引起花的开闭;含羞草是最典型的感震植物,它的运动全靠叶片的膨压作用.食虫植物的运动也属于感震运动.第二节运动的快慢教会学生“学”领先一步领跑一生1.在学校运动会上,有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当甲到达终点时,丙在其后,乙在最后.你认为三位同学中甲跑得最快,这是因为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跑的路程最远.终点裁判记录了甲、乙、丙的成绩分别为:13.5s、14.2s、13.8s,从成绩单也可看出甲跑得最快,这是因为在相同路程内,甲所用的时间最短.2.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公式表示为v=s/t,公式中s表示路程,单位是m;t表示时间,单位是s;v表示速度,单位是m/s.若s的单位用km,t的单位用h,则v的单位是km/h.速度这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m/s=3.6km/h.3.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不变,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在图12-2-1中可看出,甲球做的匀速直线运动,乙球做变速运动.4.在变速运动中,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在上面1题中,甲同学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v=7.4m/s(保留一位小数).图12-2-1重难点我掌握师生互动疑难解惑知识点1:匀速直线运动.【例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t可知物体的().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解题思路点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从公式v=s/t可以得知,当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运动的路程越远.【参考答案】C知识点2: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例2】(2008·上海)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从P点出发向Q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12-2-2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B.经过6s,乙车离P点10mC.甲车比乙车早3s通过Q点D.经过3s,甲、乙两车相距6m图12-2-2 【解题思路点拨】由图像可知,甲、乙两车都做的是匀速运动.在两车的图像中选时间相等的两点,甲的路程要大于乙车行驶的路程,可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可见选项A是错误的.由图像可知,甲车2.5s内行驶了10m(到达Q点),乙车5s内到达Q点,甲车比乙车早2.5s通过Q点;乙车经过6s,行驶了12m,离P点的路程是12m;选项B、C 错误.经过3s,甲车行驶了12m,乙车行驶了6m,相距6m,选项D正确.【参考答案】D聚焦中考热点:【例3】(2009·南昌)2009年1月1日9时整,江西首条湖底隧道开通.这条隧道西起阳明东路京九线隧道,东至国威路和上海北路交叉口,全长1965m,双向6车道,其中湖底暗埋段550m.在湖底隧道口有一交通标志牌如图12-2-3所示,交通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是图12-2-3 什么?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 一辆小车通过湖底暗埋段至少需要多少时间?【解题思路点拨】此题考查交通运输中速度的计算.交通标志牌上标的“40”表示的含义是:这段路限速40km/h.湖底暗埋段的路程为550m(0.55km),当小车以最高时速40 km/h 通过时,所用的时间最短.t=s/v=0.55km/(40 km/h )=0.01375h= 49.5s.【参考答案】限速40km/h ;0.01375h( 49.5s)快乐基础训练夯实基础知识巩固基本能力1.火车的速度比汽车的速度大,表示(D).A.火车通过的路程较多B.火车比汽车所用的时间少C.火车比汽车运动得慢D.在相同的时间内,火车比汽车通过的路程多2.图12-2-4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图12-2-43.羚羊奔跑速度是20m/s ,一短跑运动员5s 内跑完50m 路程,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km/h ,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的顺序是( C ) .A.汽车、羚羊、运动员B.羚羊、汽车、运动员C.运动员、汽车、羚羊D.运动员、羚羊、汽车 4.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如图12-2-5所示,由图像可知,它们的速度相比较( A ) A.V 甲>V 乙 B.V 甲=V 乙 C.V 甲<V 乙 D.无法确定图12-2-55.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3倍,甲车行驶的时间是乙车的2倍,则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C ) . A.3 :2 B.2 :3 C.6 :1 D.1 :66.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开始5 s 内通过5 m 的路程,接着静止5 s ,再在5 s 钟内通过1 0 m 的路程,物体在这15s 内的平均速度是( A ).A.1 m/sB.15 m/sC.2 m/sD.1.5 m/s 7. 一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10 s 内通过150 m 路程,它在中间半分钟内通过的路程是 450 m.它在最9.(2008·苏州)地震波的传播形式有横渡和纵波.地震时从震源同时传出横波和纵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分别约为3.7×103m/s 和9.1×103m/s .某地发生地震,一地震观测站距震源4.55×104m ,则先传到观测站的地震波形式是 纵波 (填“横波”或“纵波”),此波从震源传播到观测站的时间约为 5 s .10.(2009·丰泽)“五·一”假期,刘刚随爸爸驾驶轿车外出旅游,从公路交通牌上看到,轿车在一段平直的路段上行驶了10km ,轿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指在如图12-2-6所示的位置.请计算轿车行驶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图12-2-6 解:由图可知,轿车的速度为100km/h ,轿车行驶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hkm km v /10010s =0.1h答:轿车行驶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是0.1 h. 课外延伸训练以不变应万变 提升解题能力11.(2009·成都)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 s 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小明在前50m 一定用了6.25 s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1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人对着相距425 m 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需经过的时间是( D ). A.1.25 s B.0.625 s C.0.8 sD.2.5 s13.(2009·临沂)运动会上,100m 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14.(2009·潍坊)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12-2-7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 ).(多选)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 ~8s 内,甲乙同学都匀速 直线运动C.0s ~8s 内,甲乙两同学通过 的路程相等D.8s 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图12-2-7 15.(2009·金华)2003年元月26日,首架飞临祖国大陆的台湾民航飞机从台北飞经香港在上海浦东机场着陆后,载运200多名台商及眷属返回台北.现经大陆和台湾双方的共同努力实现了直航.已知香港至台北的距离为760千米,香港至上海的距离为1140千米,上海至台北的距离为550千米.若飞机从上海以500千米/时的速度直飞台北与以相同飞行速度从上海经香港到台北相比,可节约时间为 2.7小时 (或2小时42分钟) (飞机两地间飞行均为匀速运动).16.(2009·贵阳)2008年9月27日北京时间16:43翟志刚实现了我国第一次太空行走,如图12-2-8所示,这是国人为之骄傲和值得永久纪念的一刻. 图12-2-8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太空人,此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 min 35 s ,期间,他与飞船一起飞过了9165km ,则他的飞行速度为 7.8 km/s.他身着的舱外航天服几乎就是一个小型飞船,请根据他所处环境,谈谈该航天服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供氧、抗撞击、抗辐射、保温、维持压强(或保压)等 .(写出一条即可) 17.(2009· 株洲)足球比赛罚点球时,点球位置距球门9.15 m ,球速可达到108 km/h ,则点球飞到球门需要约 0.3 s.守门员扑点球时,我们往往看到球向球门左边飞去而守门员却扑向右边,这说明足球到达球门的时间要 小于 (填“大于”或“小于”)人的反应时间. 18.(2009·河南)郑州快速公交(BRT)已在今年5月底开通运行.某时刻有一辆快速公交车甲和一辆普通公交车乙,从同一路口同时向东匀速行驶.它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2-2-9所示,则运行2min 后,甲车相对于乙车向 东 方向行 图12-2-9 驶,两车相距 600 m.29.小星利用节假日到上海去看望奶奶,他来到镇江火车站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如下表所示,他比较了特快T131和动车组“和谐号”D413的运行时间后,决定乘坐动车组“和谐号”D413前往上海.若两列车均正常运行,试问:(1)动车组“和谐号”D413比特快T131少运行多少时间? (2)动车组“和谐号”D413从镇江到上海的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时?解:特快T131运行的时间t 1=12∶31-09∶45=166min车组“和谐号”D413运行的时间 t 2=11∶53-10∶06=107min动车组“和谐号”D413比特快T131少运行的时间 t =t 1-t 2=59min(2)动车组“和谐号”D413运行的时间 t 2=107min =6420s平均速度v =sm t s 64201023732⨯==36.9m/s=132.9km/h.答:略创新思维训练知识的拓展 能力的延伸21.(2009·宁波)轨道交通具有便捷、运量大、污染低、安全性高等优点,有利于减缓城市交通拥挤、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l 号线已开始建设,其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1)建造单位长度的1号线地铁,地下比地上的成本要 高 (填“高”或“低”);(2)目前我市城区公交车的平均行驶速度约25km/h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这一数值可能将更低.1号线一期(线路接近直线)建成前后,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从高桥西到东外环至少可节省 0.21 h ;(3)若1号线全线建成,预计全程的平均速度可达37.2km/h.名师诠释理清思路 归纳总结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常用的方法:(1)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比较相同路程内所用的时间;(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4)比较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等.2.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公式表示为v =s/t ,使用公式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并且单位要统一.若路程s 的单位是用m ;时间t 的单位一般用s ;速度v 的单位就是m/s ;若s 的单位用km ,t 的单位一般用h ,则v 的单位是km/h.速度这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m/s =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4.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通常在改变,我们把它叫变速运动可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v 平=s 总/t 总.科海观潮:轻松快乐一分钟第一宇宙速度在地面上向远处发射炮弹,炮弹速度越高飞行距离越远,当炮弹的速度达到“7.9千米/秒”时,炮弹不再落回地面(不考虑大气作用),而环绕地球作圆周飞行,这就是第一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也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但是随着高度的增加,地球引力下降,环绕地球飞行所需要的飞行速度也降低,所有航天器都是在距地面很高的大气层外飞行,所以它们的飞行速度都比第一宇宙速度低.需要强调的是,第一宇宙速度有两重意义.它既是发射航天器时的最小初速度,也是航天器在绕地球飞行时的最大环绕速度.。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https://img.taocdn.com/s3/m/fd75f5c7227916888586d78e.png)
例1: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s/t,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 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 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v由s/t决定,但与s、 t的大小无直接关系
D以上说法都正确 例2: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 s内通过 20 m的路程,那么它在前2 s内的速度一 定是( )
(1)一位同学的身高是16. 3
;
(2)一本字典的厚度为3.5
;
(3)支新铅笔的长度0.175
;
(4)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为1. 9
。
知识点3: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如图 所示),在使用刻度尺前,首先应该弄清楚刻度
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它的零刻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②它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③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 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 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 线段越长,这就是力的示意图。
例:如图:(1)用较大的力在A点推门与用较小的力
在A点推门相比,用较大的力能 (填“快速”或
“缓慢”)地推开门,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 有
个是施力物体( )
A 用手推车
B 用脚踢球
C 课本压桌面 D 桌面支持课本
知识点2: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
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两个方面:物体运动方
向的改变和速度大小的改变。
例:如图,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主
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图(b)主要表示力能使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知识点1:机械运动 (1)飞奔的猎豹、小河的流水、空中飞行的小鸟、 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等都是运动的。 (2)房屋、树木、桥梁等随着地球的自转、公转 也在运动。 (3)天上的恒星,看起来好像不功,其实它们也 在飞快地运动。这些现象表明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__运动和力选择题及其参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__运动和力选择题及其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2f42ebfad6195f302ba6d5.png)
第12章 运动和力一.选择题 1.小明坐在行驶的船中,看到河岸的青山往后运动。
他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白物( ) A.河岸上的树 B.小明所坐的船 C.河岸 D.迎面驶为的船 2.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t可知( )A.该物体的速度v与时间t成正比 B.该物体的速度v与路程s成反比 C.该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 D.无法判断 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通过的路程s,运动的速度v和运动时间t所构成的图象如下,其中能表示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4.P 、Q 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 的两点,甲、乙两小车从P 点出发向Q 运动,它们运动的s-t 图像如图16所示,由图像可知( )A .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经过6s ,乙车离P 点10mC .甲车比乙车早3s 通过Q 点D .经过3s ,甲、乙两车相距6m5.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一种实验方法,下图A B C D 中分别用照相机拍摄(每拍摄一次)的小球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的照片,其中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的是( )6.下列有关运动和力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击打排球时手感到疼,是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用习惯喝饮料时,嘴的“吸力”使饮料上升到口中 C.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时,以伞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D.人沿水平方向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7.2008年奥运盛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
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B .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C .用力向后划水,皮划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 .百米冲刺后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8.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轮船从长江驶入海洋,轮船所受的浮力增大 B .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力的作用C .静止的物体,如果受到推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D .高速公路上之所以对汽车有最大限速,原因是速度越大惯性越大A BC D9.如图所示,升降机以1m /s 的速度匀速上升时,升降机对人的支持力为500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升降机静止在十楼时对人的支持力小于500NB .升降机以1.5m /s 速度匀速上升时对人的支持力大于500NC .升降机以2m /s 速度匀速下降时对人的支持力等于500ND .升降机以1m /s 速度匀速下降时对人的支持力小于500N10.一个物体在一对平衡力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这对平衡力突然消失,则物体将( )11.下列事例中,属于避免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A .拍打刚晒过的被子,灰尘脱落B .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C .汽车在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车距D .跳远时,助跑能使运动员跳得更远12.如右图所示,弹簧秤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 1N ,则弹簧秤A 和B 的示数分别为( )A .1 N ,0B . 0,1NC .2N ,1ND .1N ,1N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人推桌子未动,是因为人的推力小于地面对桌子的摩擦力B .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平衡力作用C .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一定保持静止状态D .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无惯性14.牛顿第一定律指出,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知识点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26eb67ddccda38376baf08.png)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机械运动:物体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的物体)叫参照物.运动和静止具有: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二、运动的快慢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 v=S/t速度的单位是:m/s;km/h。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沿着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除以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
秒表(实验室用)单位:s min h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长度单位:m km dm cm mm μm nm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和;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厚的刻度尺的刻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4).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5). 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而不能,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
四、力力:力是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还可以改变。
力的单位是:,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示意图。
五、牛顿第一定律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作用时,总保持或。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惯性:物体保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集体备课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eaa2b1353968011ca300919e.png)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集体备课主讲人: 陈留坤组员: 李富斌陈发忠陈模芬杨永刚第一节运动的描述【教材分析】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
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
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教材分析】《运动的快慢》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知识引入了速度这个物理量,并且进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本节最后指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并用简单通俗的语言,粗浅地交代了什么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为了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小资料,让学生比较地直观了解一些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
同时课本中还通过一个想想议议和科学世界,让学生了较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运动和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0e5d85e01f69e3142329414.png)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12.1 运动的描述授课人:黄瑞兰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活动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跳绳、接力棒第十二章运动和力§12.2 运动的快慢授课人:康道伟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二.重点、难点1、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2、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三.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12.3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授课人:黄瑞兰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12章 运动和力
![第12章 运动和力](https://img.taocdn.com/s3/m/c0458ec14028915f804dc287.png)
长度
⑤ 长 度 测量 特殊 方法
ln l1 = . ln l 2
⑥拉长的皮尺测物体长度: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s 单位:秒(s) 测量:表 秒表续数:表示 0.01s
时间
误差
4、变速 运动
①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有差别。 ②产生原因:受仪器和测量方法限制。 ③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④误差与错误区别: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 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可以消除; 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 ①定义: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②举例:
总路程 总时间
) (非匀速直线运动)
3、 匀速 直线 运动
前一半路程中 前一半时间中 2υ1υ 2 υ + υ2 的速度为υ1, 的速度为υ1, → υ= → υ= 1 后一半路程中 后一半时间中 υ1 + υ 2 2 的速度为υ2 的速度为υ2 ①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 ②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km m ③长度单位和符号:km m dm cm mm μm nm 1km=103m、1m=10dm=100cm=103mm=106μm =109nm 1m=10dm=100cm=10 m nm。 ④刻 度尺 使用 方法 (1)认,就是认识刻度尺.观察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分度值。 (2)放,即尺的位置应放正.使刻度尺的零刻线与被测物体的边 缘对齐;刻度尺应与被测物体的边平行;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 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 (3)看,即视线不能斜歪,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读,即读数,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 (5)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测多算少: (叠加法,以少积多) (纸厚、金属丝直径) 以直代曲: (棉线、滚轮子) (地图上铁路长度、圆的周长) 等长测量: (圆锥的高、硬币和球体的直径) 物体正比法: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https://img.taocdn.com/s3/m/c261afc00c22590102029d61.png)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问: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答: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确定研究对象──被研究的物体。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要点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e586c2aed630b1c59eeb5be.png)
第一节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快慢
第三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第四节 力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第六节 二力平衡
二、知识要点回顾 1、什么叫机械运动? 2、什么叫参照物? 3、速度(定义、公式、单位、物理意义) 4、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5、怎样使用刻度尺? 6、什么叫国际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哪些? 如何换算? 7、时间的单位有哪些?如何换算?
5、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受哪些平衡力?
F支
G
F浮
6、匀速上升的汽球, 受哪些平衡力的作用?
G
2、下图标志是什么意思?
3、右图为某人乘出租车到 达目的地的车费发票。求: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的平均速度; 解:
(1)t=5min=300s
(2)s=6km=6000m V=s/t=6000m÷300s=20m/s
4、一列火车车长200m,它以20m/s的 速度穿过一长为1800m的隧道,需要多长 时间?
8、力:定义、作用效果、三要素、相互性 9、怎样画力的示意图? 10、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建立过程。 11、什么叫惯性?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例:汽车突然启动,乘客为什么会向后倒?
答:最初,乘客和汽车都静止,当汽 车突然启运时,乘客的下半身随汽车一起 向前运动,而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 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倒。
12、物体受平衡力时处于什么状态? 1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共体、等大、反向、同线。
三、运动和力的关系: 1、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不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 或匀速直线运动)。 4、受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
1、如右图所示,在建国60周年阅兵式上, 空军加油机与“歼10”战斗机以空中受油的 状态列队飞行。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 静止 是__________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 运动 是__________的。若说加油机是静止的,是 战斗机 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
(完整word版)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完整word版)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728db26227916888586d734.png)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一切物体都是在运动(2)相对静止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1)物理意义: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4)单位:m/s km/h换算 1m/s=3.6km/h2.匀速直线运动(1)概念: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3.变速运动(1)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2)公式: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即v=s/t三、长度、时间及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更准确的测量就要选用游标卡尺等其他工具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4、刻度尺的使用: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单元知识整合 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单元知识整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9399401a37f111f0855bfd.png)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单元知识整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
4、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5、会应用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1、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
2、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习课时:1课时一、知识串烧:二、考点典型题目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或。
2.惯性定义:物体保持或的性质3.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4、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产生的相同,这个力叫那两个力的。
5.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方向相同合力大小: F= 合力方向:(2)方向相反合力大小: F= 合力方向:6、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或,我们就说这两个力7、不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受非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将三、典型例题: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B.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C.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例2: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速度可达40 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 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 min 内能飞行5 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_______,亚军______.例3: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______对____施加了力,同时______对_____也施加了力.例4:有同学说:“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句话对吗?例5:工人用铲子向炉膛内送煤,铲子并不进入炉膛,而煤却能飞进炉膛,这是为什么?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初三物理第12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初三物理第12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75855c68bd63186bcebbca4.png)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__________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 。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____。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但速度没甲快 ③__________。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__________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1、定义: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__________.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__________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 。
4、速度的定义是 。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公式: 变形公式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_______ 常用单位有 ,其中________ 单位大。
换算:1m/s= km/h 。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导学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54b247cf84b9d528ea7a5d.png)
1.如图所示,一小闹钟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 ) A .闹钟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闹钟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 .闹钟受到的重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 .桌面受到的支持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中考链接1.(2012•嘉兴)如图是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其实验过程用到了许多科学方法.(1)怎样控制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的速度相等呢? 方法是:把小车放在同一斜面的 ,由静止开始下滑. (2)怎样反映“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方法是: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或 . (3)怎样得到“小车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呢?必须要用推理的方法,即:如果小车运动时不受摩擦力的作用,那么小车将 . 2.(2012•襄阳)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老师指出实验桌面越光滑越好,其原因是 。
(2)实验中保持F 1和F 2相等,用手拉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是 . 巩固训练1.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 ( )A .离弦之箭B .风驰电掣C .一日千里D .姗姗来迟 2.图像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规律,如图12-106所示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哪一段( )A .AB 段和EF 段 B .AB 段和DE 段C .BC 段和EF 段D .BC 段和DE 段3.如图12-107所示表示四个力作用下体现的不同作用效果,其中有一幅图与另外三幅不同,你能说说是哪一幅图吗 ( )4.煎鸡蛋时,将鸡蛋往灶台一碰,则鸡蛋很容易打破,而灶台却没有破,是因为( )A .灶台作用鸡蛋的力比鸡蛋作用灶台的力要大B .鸡蛋和灶台受到的力一样大,而鸡蛋壳易碎C .鸡蛋的质量比灶台的质量要小D .灶台没有受到力的作用5.今年我省的雪灾特别严重,在与雪灾的抗击中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列举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因惯性而造成损害的是 ( )A .禁止载重车辆上路B .及时给电线除冰C .将水表包起来D .在汽车水箱内加防冻液 6.“水涨船高”这句成语中,“船高”是指船升高了,这一运动是以 为参照物,以 为参照物时,船是静止的.7.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不仅使小树发生了 ,还使落叶的 发生了改变.8.如图12-110所示,在光滑桌面上铺有薄桌布,桌布上放置盛有水的两个杯子.当猛地将桌布从桌面沿水平方向拉走时,桌布上的杯子 随之运动(填“会”或“不会”),这表明杯子 .9.小利同学在超市购物时,用5 N 的水平力推着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小车受到的阻力是 N ,突然,小利发现前面有一小孩,她马上用10 N 的水平力向后拉小车,使小车减速,在减速运动的过程中,小车受的阻力为 N ,方向 . 10.甲、乙两人在一次赛跑中,路程s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12-111所示,则由图知道:(1)这是一次 m 的赛跑.(2)甲、乙两人中先到终点的是 . (3)乙在这次赛跑中的速度为 m /s . 11.如图12-113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A 的长度是 ,.12.如图12-114甲所示,小朋友用力推车,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可是车却一动不动.请在乙图中画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示意图.13.某地区道路如图12-118所示,歹徒在A 处作案后沿AB 以5m/s 速度逃跑,到达B 时停留1 s ,接着沿BC 以6m /s 速度逃命.在歹徒经过AB 中点时被见义勇为的小明同学发现并立即从A 出发,沿AC 拦截歹徒,结果警方和他恰好在C 处将歹徒抓获.歹徒从被发现至在C 处被捕共历时多长时间?小明追捕歹徒的速度为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知识点一:机械运动1、(2009·宁夏中考)“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歌词中描述月亮运动选择的参照物是()A.月亮B.地球C.云朵D.星星答案:C2、(2009·咸宁中考)在行驶的列车上,细心的妈妈叫几岁的小孩“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A.铁路边的树木 B.小孩子的座位 C.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 D.铁轨答案:B3、(2009·广东中考)2008年9月27日16时43分,航天员翟志刚随“神七”载人飞船一起以78km/s的速度绕地球高速运动,并实施出舱活动(如图) 他在舱外活动时间为19min35s,这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他在太空行走了9165km,这一距离所选取的参照物是()A.“神七”载人飞船 B.太阳C.地球 D.月亮答案:C4、(2009·德城中考)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
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火炬一定静止B.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C.乙火炬一定静止D.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解析:选B.由题图可知,旗帜向左飘动,说明风向是向左的,而甲的火焰也向左飘动,说明甲火炬可能静止,也可能向右运动,还有可能以小于风速的速度向左运动;乙的火焰向右飘动,说明乙火炬一定以大于风速的速度向左运动,故选B.5、(2008·苏州中考)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
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B.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C.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D.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答案:B6、(2008·贵阳中考)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在北京开幕,届时全世界电视观众均可通过卫星传输的信号在家里收看开幕式盛况,这种卫星称为地球同步通信卫星,这里的“同步”是指卫星()A.相对太阳静止 B.相对地球静止 C.相对月球静止 D.相对火星静止解析:选B.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同步”转动,以相同的速度向同一方向转动,其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即相对静止,故选B.7、(2007·金华中考)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如图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在空中加油的情景,以下列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A.“歼-10”战斗机B.地面上的房屋C.加油机中的飞行员D.“歼-10”战斗机里的飞行员答案:B8、(2009·巴彦淖尔中考)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船上坐着一个人,河岸上有树。
相对于树来说,人是的;相对于船来说,人是的,树是的。
解析:船上的人相对于船的位置没有变化,而船在河里顺流而下,相对于河岸上的树,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如果以树为参照物,则船和人都是运动的;如果以船为参照物,则人是静止的,而树是运动的。
答案: 运动静止运动9、(2009·河池中考)在《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未能寻到其落水的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的.答案:运动静止10、(2009·蚌埠中考)一列车正以18km/h的速度由北向南在雨中行驶,坐在窗口的乘客看到雨正好竖直下落至地面。
这一现象说明车窗外刮的是________风,风速是_________m/s。
解析:坐在窗口的乘客看到雨正好竖直下落至地面,说明乘客与风相对静止,即运动方向相同,速度相等;18km/h=(18÷3.6)m/s=5m/s。
答案:北 511、(2008·襄樊中考)乘坐室外的观光电梯上升时,你如果看着地面,会感觉到地面在下降,原因是你选取了作为参照物。
答案:电梯知识点二:运动的快慢1、(2009·德城中考)用图像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②④B、①③C、①④D、②③答案:B2、(2009·上海中考)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2米的两点,甲从P点、乙从Q点同时沿直线相向而行,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4所示,分析图像可知()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经过3秒,甲、乙相距4米C.乙到达P点时,甲离Q点6米D. 甲到达Q点时,乙离P点2米解析:选C.由题图可知,甲的速度为12m/4s=3m/s,乙的速度为12m/6s=2m/s,A错;经过3s,甲通过的路程为9m,乙通过的路程为6m,所以甲、乙相距6m-(12m-9m)=3m,B错;乙到达P点时需要的时间为6s,则甲在这段时间通过的路程为3m/s⨯6s=18m,所以甲离Q点的距离为18m-12m=6m,C对;甲到达Q点用的时间为4s,则乙在这段时间通过的路程为8m,所以乙离P点的距离为12m-8m=4m,D错。
故选C.3、(2009·临沂中考)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解析:选C.在全过程中,张明与王亮通过的路程相等,所用时间也相同,根据公式v=s/t可知,他们的平均速度也相等。
4、(2008·恩施中考)你一定听说过《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吧?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后,便骄傲地睡大觉。
当它睡醒后才发现:乌龟已经爬到了终点。
关于这个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只有选地面为参照物后,才能说乌龟是运动的C.兔子在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 D.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答案:D5、(2009·荆门中考)用“频闪摄影”可记录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网球运动时的频闪照片。
甲中相邻两位置距离相等,由照片可知, _ _ _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_ _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全部选填“甲”或“乙”)。
答案:甲乙6、(2008·沈阳中考)目前,沈阳市的出租车统一使用车载计价器打印发票。
如图3所示是一张乘车发票,该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km/h。
答案:307、(2007·丽水中考)小彤家到学校有一条500m长的平直马路,一次他从学校回家,开始以1m/s的速度匀速行走,当走了一半路程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他马上以5m/s的速度匀速跑回家。
小彤在前一半路程行走中所用的时间是 s,他从学校到家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解析:小彤在前一半路程行走中所用的时间是t1=s1/v1=250m/1m/s=250s;在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s2/v2=250m/5m/s=50s,所以他从学校到家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v=s/t=500m/(250s+50s)=1.67m/s.答案:250 1.678、(2008·烟台中考)某城市中心路段汽车限速为40km/h.一位女士因开车超速被警察罚款,图14是警察和这位女士的一段对话.请你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助警察向这位女士解释被罚款的原因.答案:由于该女士不明白速度的物理意义,60公里每小时指的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而不是7分钟所通过的路程。
60km/h大于40km/h,所以被罚款。
9、(2009·天津中考)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小明对这种落体运动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提出如下两个问题:问题一: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问题二:物体下落的高度与下落的时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于是他找来一些器材并在可忽略空气阻力情况下准备进行实验。
(1)请你帮助小明设计探究“问题一”的实验方案。
(2)小明探究“问题二”时,通过实验,测量出同一物体分别从最高点下落的高度为h l、h2、h3,并测量出每次下落的高度所对应的下落时间为t l、t2、t3。
分析实验数据发现:“物体下落的高度与下落的时间不满足正比例关系”。
他猜想“物体下落的高度与下落的时间平方成正比”,若要验证这一猜想,应如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答案:(1)选用质量不同的物体,比较它们下落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时间(或选用质量不同的物体,比较它们在相同时间内下落的高度).(2)计算出下落的高度与对应下落时间的平方的比值,如果它们的比值在误差范围内相等,说明以上猜想是正确的,否则猜想是错误的。
10、(2009·咸宁中考)我市被列入1+8城市圈后,为了加快我市经济发展速度,今春已开工建设武汉——咸宁的城际轻轨铁路。
轻轨列车在武汉实验场测试时3min行驶了10Km,如图所示。
开通以后,如果以此速度行驶,武汉到咸宁只需28min。
⑴轻轨列车的车头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
⑵求轻轨列车的速度和武汉到咸宁的距离。
解析:⑴减小空气阻力⑵设轻轨列车的速度为V,有V=S1∕t1=200Km∕h(或55.6m∕s) ,设武汉到咸宁的距离为S2,有S2=Vt2≈93.3Km(或93.4Km、93 Km)答案:(1)减小空气阻力 (2)93.3km知识点三:力和运动的关系1、(2009·青岛中考)小雨同学通过绳子拉着一个石块,使石块在水平面上匀速转动。
他想,若石块受到的力都消失了,石块将( )A.立即停止运动 B.落到地面上 C.继续匀速转动 D.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D2、(2009·天津中考)秦动同学做物理小制作时,发现锤子的锤头与木柄之间松动了。
他将锤子倒着举起,用木柄的一端撞击硬木凳,锤头就紧套在木柄上了,如图4所示。
他利用的物理知识是( )A.惯性 B.速度 C.压力 D.压强解析:选A。
木柄和锤头一起向下运动,当木柄的一端撞击硬木凳时,木柄停止运动,但是锤头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就紧套在木柄上了。
故选A。
3、(2009·淄博中考)下列关于运动和力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参照物的选取对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影响B.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C.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D.高速公路上对汽车进行限速行驶的原因是速度越大,惯性越大解析:选C。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A错;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错;力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C对;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无关,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D错。
4、(2009·广东中考)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只有运动时才具有惯性B.物体只有静止时才具有惯性C.物体只有受力作用时才具有惯性D.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答案:D5、(2008·淮安中考)根据图中乘客的反应,可以判断这辆汽车此时运动状态是()A.紧急刹车 B.突然启动C.静止状态 D.匀速行驶答案:A6、(2008·南京中考)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