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上第5课—郁达夫·故都的秋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最新中职语文授课教案:故都的秋
中职语文授课教案课程:语文单元:第一编写教师:课题:故都的秋课型:理论学时:2节教学目标与要求: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对北方秋景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难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课件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一、导入新课,并布置预习题1 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郁达夫的生平资料,初步了解其散文写作的风格特点。
2 思考:本文写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二、回忆学过的有关写秋的诗文,概述这些诗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刘禹锡《秋词》(一)(二)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问:这首小令写了什么景什么人?明确: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
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清新,后者悲凉,这是什么原因?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景随情异”。
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明确:清、静、悲凉。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深情呢?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中职语文《故都的秋》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五故都的秋练习与思考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dùn)潭柘.寺(zhè)一椽.( chuán) 驯.鸽(xùn)点缀.(zhuì)颓.废(tuí)萧索.(suǒ )廿.四桥(niàn)二、“文眼”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是文章主旨的凝聚点。
本文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可课文开头与结尾都写南国之秋,文中还提到中外的文人、诗人,甚至牢狱里的囚犯对秋的情感,这与文章文眼”是否相背离?参考答案:这些内容与课文的“文眼”是不背离的。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反衬只有故都的秋才“色彩浓”“回味永”,才能让人“看得饱”“尝得透”。
写中外文人、诗人,甚至囚犯,是为了说明凡是“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而且“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这种选材组材与组织结构,其目的是为了在对比、烘托中凸显故都之秋的特点,突出课文的主旨。
三、品味下列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
1.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参考答案:强调冷色彩“蓝色或白色者为佳”,不仅表达了故都之秋中“清”“冷”的特点,更凸现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因为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与作者闲适的心态最相吻合。
秋草,乃枯黄衰败之物,用它陪衬牵牛花的蓝朵,自然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北国之秋的“悲凉”。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参考答案:作者调动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微细极柔软”)、视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多种感觉来写“落蕊”,既说明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如此细腻地去品味落蕊的情状,也点出了秋味中的清、静、悲凉。
5《故都的秋》课件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文本阅读与感知
第4自然段,写“落蕊轻扫”。作者在写“落蕊”时,调动了听 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微细 极柔软”),视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 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多种感觉来写,既说明只有在心静的情况 下才能如此细腻地去品味落蕊的情状,也点出了秋味中的清、静、悲 凉。尤其是那曾经美丽的落蕊被“扫街的”扫后,空留下的一条条让 人心寒的“丝纹”,让读者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古人所 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为 什么说由“落蕊”而产生的“遥想”是“深沉”的呢?作者从秋槐的 落蕊与扫帚的丝纹中感悟到“落寞”的人生之情,这便是“深沉”。
6
创作背景
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 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 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这 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 留下的隐痛。
文艺清新工作总结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 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 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 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 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 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 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 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 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 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 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酒,才值得赏玩,让人陶醉。
10
文本阅读与感知
5《故都的秋》课件12张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看似写秋 实际非秋
1 思秋-秋士之味
悲
2 怀秋-故土之味
3 誓秋-人生之味
喜
郁达夫 是浙江人 为何故都?
故都 与 故乡
1934年 郁达夫从杭州经 青岛至北平 在北平写下《故都的秋》
故都:指北平
一字不同万义异
南秋 与 北秋 为何爱不同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郁达夫
一位为抗日救国 而殉难的爱国主 义作家。
一篇 赶工出来 的稿子
赶工之弊
语言表达 标点符号 结构排序
赶工之利
思想内容 情感主旨
辩证思索
追寻情感的痕迹
内容设计 结构技巧 字词选择
情感 为 什么 而
抒发
秋的样子
南国之秋-半开半醉 北国之秋-清净悲凉
意象与境
借助某一事物 来表达从这个事物 延伸出的情感 将这些情感汇聚 即为境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第六版上册《故都的秋》ppt
槐树
第4自然段 (感官的角度理解)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 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 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 凉感觉,也流露了眷恋古都之秋的情怀。
32
秋槐落蕊图
第5自然段
(动静的角度)
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 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 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 “浓”了秋味。
•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第2自然段
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小结
第1、2自然段,总写对北国、 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 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3自然段
lǐn
陶然亭的芦花
第3自然段
待到菊花黄时自家的酒酿熟,我再与你一醉方休共乐陶然。
喜悦、快乐的样子
钓鱼台的柳影
43
清秋佳果图
•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那么我 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
• (3—11)文章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 请作概括。 • 庭院秋景图(3) • 秋槐落蕊图(4) • 秋蝉残声图(5) • 秋雨话凉图(6-10) • 清秋佳果图(11)
45
课后习题
三、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作比,将不
同人对秋天的不同体会作比。试找出几处,说说这种对比对描绘故
都之秋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1)对比手法 写景部分将南方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表达作者对于故都的秋的热爱。
开头总写对北国之秋的印象后,写了南国之秋的特点: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 多雨而少风”,其色味,其意境与姿态,不能让人满足,突出北国的秋意更醇,表达了作者的神往之情。结尾又说, “南 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但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并巧用比喻于对比之中,以虚映实,再次强调南 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表现北国之秋的豪爽、博大、色浓、味永,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念之情。
4.1《故都的秋》课件
3、作者为什么要写都市闲人?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 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 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 的说:
4.第11段秋果的描写是否多余?作者通过秋果 来描写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
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它是曹操眼 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悲凉雄浑,是 屈原笔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的微凉轻灵,是王勃眼中“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寥廓多姿,是苏轼“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浩渺烟波 。它有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的绵绵愁绪,更有刘禹锡“晴空一鹤 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超拔豪放。那 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
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觉上的景物?
欣赏第二幅画面 二.秋槐落蕊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
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
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
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
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
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
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
视
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
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
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
们的啼唱……这秋蝉的
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
耗子一样……
秋蝉的残声 衰弱、啼唱、嘶叫
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静、悲凉
2.第7段中写到北方的秋雨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是借助什么来描述秋雨的这一特殊之处的?
中职教育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中职教育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一、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篇描写故都的秋的散文——《故都的秋》。
2.解题。
为什么作者选择用“故都”而不是“北平”来描述这个地方呢?因为“故都”有历史的悠久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感,同时也包含了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这个标题的选择体现了作者对这个地方的深刻眷恋和悲凉之意。
二、粗读课文,整体把握在第一自然段,作者就明确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这个特点是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的。
三、品读课文,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景,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地方的深厚感情。
同时,他将自己的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情感。
四、总结课文,培养家国意识通过研究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够理解故都的秋的特点,还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个地方的深厚感情。
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国家的珍贵和重要性。
有一种轻柔的感觉。
”这一幅图主要通过秋槐的落蕊来表现秋色。
秋槐的落蕊是一种特殊的景象,它们像花瓣一样飘落,但又不是花瓣,没有气味和声音,只有轻柔的感觉。
这种景象传达出秋天的柔美和静谧。
2)秋蝉残声图明确:“XXX的残声,有一种特别的哀愁。
”这一幅图主要通过XXX的残声来表现秋色。
XXX的残声是一种独特的声音,它传达出一种哀愁的情绪。
这种声音与秋天的凉爽和萧瑟相呼应,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深情和忧伤。
3)秋雨话凉图明确:第六至第十段描写了秋雨。
这一幅图主要通过秋雨来表现秋色。
作者通过描写秋雨的细腻和凉爽,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清新和舒适。
同时,秋雨也带来了一种萧瑟和寂静的感觉,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深情和忧伤。
4)秋日异果图明确:“那是秋天里的一种果子,有点儿像橙子。
但是不是橙子。
”这一幅图主要通过秋日异果来表现秋色。
秋日异果是一种独特的果实,它与橙子相似但又不同。
《故都的秋》课件21张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故都的秋》课件21张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引言《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北京秋天的美丽景色和人文氛围。
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情感,对于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件共21张,将带领大家领略故都的秋之美,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
二、课件目录1. 课件封面2. 课文背景介绍3. 课文作者介绍4. 课文结构分析5. 课文内容讲解6. 课文重点词句解析7. 课文主题思想8. 课文写作特点9. 课文与生活的联系10. 课文与文化的联系11. 课文与历史的联系12. 课文与地理的联系13. 课文与艺术的联系14. 课文与哲学的联系15. 课文与科技的联系16. 课文与政治的联系17. 课文与经济的联系18. 课文与社会的联系19. 课文与心理的联系20. 课文与教育的联系三、课文背景介绍《故都的秋》创作于1933年,当时郁达夫正处于人生低谷,但他对北京秋天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这篇散文以北京的秋天为背景,描绘了故都的美丽景色和人文氛围,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感情。
四、课文作者介绍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郁达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五、课文结构分析《故都的秋》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北京秋天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描绘了故都的人文氛围;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感真挚。
六、课文内容讲解(此处省略具体内容,详见课件)七、课文重点词句解析(此处省略具体内容,详见课件)八、课文主题思想《故都的秋》通过对北京秋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这篇散文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传递了一种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5《故都的秋》课件26张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 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2、 联系写作背景,鉴赏五幅秋景图, 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1、
一、总起(1-2): 思秋之意
二、分写(3-11):绘秋之景 三、总括(12-13):恋秋之情
2、用小标题或诗句的形式总结概括五幅图画
1、秋晨小院图 2、秋槐落蕊图 3、秋蝉残鸣图 4、秋雨话凉图 5、秋果喜人图
折去,换得 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修改:我愿用三分之二的寿命留住这北国的程天。
秋色
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 着一丝一丝 下来的日光,
秋色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 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 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使作陪衬。
秋色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 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秋色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 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1、自由朗读; 2、 自主赏析; 3、 合作交流: 4、 展示成果
秋声: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 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者养在家里的家虫。
秋声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 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悟情之源
作者为何如此痴恋故都清、 静、悲凉的秋景?
感秋之怀
悟情之源
→{ 静、清、
悲凉的故 都之秋
悲惨的人生际遇 忧郁的文人气质 独特夫的秋天 郁达夫是秋天的郁达夫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 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 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 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5课《故都的秋》课件
1 什么?这句话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二、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作者在写北
国之秋时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的特点
提
“清”“静”“悲凉”。
示
作用
提
示
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文章的文眼
所在,它构成文章的基调。从结构上说,这是文章
的总起,也是文章的线索。
南国之秋的特色
提
示
特点
提
示
忽来忽去,清爽利落。
“雨后话凉”的画面
提
示
画面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穿着“很厚 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形象里颇有地方特点,可
看作是故都人的代表; “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
人独徘徊,无人可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
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又是寂寞。
“细腻”“清闲”“落寞”
提
示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落蕊”尽去, 只留下一条条“细腻”的扫帚丝纹,那种清静、空
闲之感,非淡泊、沉静的心境不能体察,潜意识里
包含了作者一层悲凉的情绪。
课 文
研读第二部分“秋蝉残鸣”几段,品味景物描写所
境。
课 研读第二部分“秋槐落蕊”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文
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种落蕊,早晨起来,
研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读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段描写
3 是怎样表现北平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的?
二、“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
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
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怎样理
解“细腻”“清闲”“落寞”三个词语?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故都的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都的秋》教案篇1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中职教育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4、上海的秋天。
5、重点句的理解。
6、讨论:作者究竟是悲秋还是颂秋?
五、课文重点段落的阅读
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学生互评、补充。教师点评归纳。
通过阅读,品味,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故都秋的特点,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课堂小结:
主旨: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文章特点:情景交融,以情驭景。
教师归纳
加深对文章的印象,体味作者的情感。
课外作业
1、利用早读时间,认真朗读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册本课作业;
3、预习《屈原列传》
作业批改情况
教学反思
中职教育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周次/课次
计划学时
2
教学对象
课 题
故都的秋
授课日期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学习水平:
1、了解作者郁达夫。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技能与学习水平
1、能够概括作者笔下北国之秋的特点,以及如何表现这种特点。
2、理解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学生自由发言
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示范/操作训练/教师点评:
一、郁达夫简介;
二、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三、问题探讨。
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学生互评、补充。教师点评归纳。
通过阅读,掌握文章内容,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
四、文章探究:1、找出能体现故都之秋的关键句(文眼);
2、研习文章是如何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故都的秋-中职课件
精细研读
第三部分:总括(13-14自然段) 恋秋
有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破屋 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 悲凉 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
清 静 悲凉
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显示出环境清、静、悲凉, 透露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秋槐落蕊图 思考:在第二幅图画中,写了怎样的景色,给人怎样的感觉?能很好地体 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特点吗?
景1:“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 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馍馍------硬实
鲈鱼----味美细腻,剔刺而食(细腻) 大蟹-----大块剁食,秋之爽气(粗犷)
黄犬-----玲珑如意,逗玩邀宠
骆驼----- 跋涉千万里,有秋之阔远
精细研读
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文 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特点吗?
一椽破屋、碧绿的天色、驯鸽的 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 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疏疏落 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意象的组合, 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静、悲凉,透 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小院秋晨图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淡淡日光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 浓郁,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作者在收笔时表明:故都秋好,宁可减寿 也要留住,直抒热爱痴迷之情,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过长久的蓄积后, 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势,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情 感的潮水势不可挡地奔腾而出,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眼前 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主人公。
中职故都的秋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注重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教学
。
06
课件制作与使用说明
课件制作工具及技巧分享
1 2
PowerPoint
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可以充分利用其丰 富的功能和模板,制作出专业、美观的课件。
图形、图表插入
在课件中插入适当的图形、图表,可以更直观地 展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故都的秋ppt课件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较高,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02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如对某些知识点
的讲解还不够深入、对某些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高等。
03
改进方向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我将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点的深入研究和讲解
字体、颜色搭配
课件中的字体、颜色搭 配应清晰、美观,易于 学生阅读和理解。
课件使用注意事项
版权问题
在制作课件时,应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使用未经授权的素材和内容。
技术问题
在使用课件前,应检查课件的技术问题,如链接、动画等是否正常工作,以避免在教学过 程中出现技术问题。
更新与维护
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学生反馈,及时更新和维护课件,以保证其时效性和适用性。
精彩段落解读与赏析
精彩段落一
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如“满 眼的秋光,满耳的秋声,满心的 秋意”,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韵
味。
精彩段落二
作者通过对故都秋天的细致描写, 如“枫叶经霜变红,银杏叶随风飘 落”,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精彩段落三
作者通过对秋天的自然景物和人文 景观的描绘,如“秋日的天空湛蓝 高远,秋夜的月光皎洁明亮”,抒 发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中职教育语文《故都的秋 》教案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于8月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思考、感悟,讨论发言。
了解作者及背景,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
三、文章主旨提示
课文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
(3)秋蝉残鸣而报秋
(4)秋雨淋人人知秋
(5)枣树秋色之奇观
3.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讨论、思考、分析,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理清文章脉络。
课外作业
完成练习册
作业批改情况
全部完成,阅读题做得较差。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流程
教学步骤与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方法
达成目标
一、 题解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故”饱含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描写的内容。题目点出地点和季节,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教师讲解
从理论上认识散文的特点。
二、 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中职语文《故都的秋》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五故都的秋练习与思考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dùn)潭柘.寺(zhè)一椽.( chuán) 驯.鸽(xùn)点缀.(zhuì)颓.废(tuí)萧索.(suǒ )廿.四桥(niàn)二、“文眼”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是文章主旨的凝聚点。
本文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可课文开头与结尾都写南国之秋,文中还提到中外的文人、诗人,甚至牢狱里的囚犯对秋的情感,这与文章文眼”是否相背离?参考答案:这些内容与课文的“文眼”是不背离的。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反衬只有故都的秋才“色彩浓”“回味永”,才能让人“看得饱”“尝得透”。
写中外文人、诗人,甚至囚犯,是为了说明凡是“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而且“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这种选材组材与组织结构,其目的是为了在对比、烘托中凸显故都之秋的特点,突出课文的主旨。
三、品味下列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
1.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参考答案:强调冷色彩“蓝色或白色者为佳”,不仅表达了故都之秋中“清”“冷”的特点,更凸现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因为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与作者闲适的心态最相吻合。
秋草,乃枯黄衰败之物,用它陪衬牵牛花的蓝朵,自然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北国之秋的“悲凉”。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参考答案:作者调动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微细极柔软”)、视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多种感觉来写“落蕊”,既说明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如此细腻地去品味落蕊的情状,也点出了秋味中的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职高版
图示课文结构
故都的秋
总写
分写
总括
感受和向往
江南之秋
五幅秋景图
秋的色味
眷念之情
秋晨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树
故都的秋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整体感知:
在郁达夫笔下, 北国的秋天的主要特 点是什么?
2.本文描写了哪几幅秋 景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
图画的内容)
故 都 秋 秋 秋 槐 清 秋 果 雨 蝉 树 晨 景 奇 话 残 落 静 图 景 凉 鸣 蕊 观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 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郁达夫三岁丧父, 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 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 视;在个人的性格方 面,他抑郁善感;在文 艺观和审美追求上, 提倡静的文学,写的 也多是“静如止水似 文学” 。
郁达夫(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 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 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 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 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 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 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 士”。 2017/2/23 15
四、秋雨话凉图
第6-10段:“还有秋雨 哩……“可不是吗?一 层秋雨一层凉啦!”
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 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 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 势,活灵活现。 同时,在“秋语图”里加入“都市 闲人”,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 啦!”有什么妙处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故都秋的喜爱与眷恋
课文小结
作者通过5幅图画(分别是__小__院__秋_晨___、 _秋_槐__落__蕊__、_秋__蝉__残_声__、_秋_雨__话__凉__、_秋__日__瓜__果_) 来表现秋的__清___、__静___、_悲__凉__,表达了作 者__对__故_都__秋__天__深_深__的__眷__恋__。
1、课文导读 2、标注段落 3、标注读音
混沌(hùn dùn) 潭柘(zhè)寺 一椽(chuán) 驯(xùn)鸽 点缀(zhuì) 颓(tuí)废 萧索(xiāo suǒ) 廿(niàn)四桥
课文研读
1、阅读第一段,找出故都“秋”的特点。
清、静、悲凉
2、第二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对比,突出对故都秋的喜爱与眷恋
秋蝉残声
衰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文研读
1、第六—九段写秋的什么?
秋 雨 话 凉
课文研读
1、第十段写秋的什么?
秋 日 瓜 果
课文研读
1、第十一段:秋的色彩是什么?
浓郁的颓废色彩
2、找出此段中描写秋的特点的四个词语。
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课文研读
1、与第12段呼应的是哪一段?
第二段
2、第12段的作用是什么?
对比,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 2、配音朗读第4、5段,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苏幕遮》范仲淹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 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白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张籍
学习目标
1、欣赏秋景,品味语言; 2、体会作者对故都、对秋的感情。
作者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革命烈士, 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 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 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 传活动。
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
解题
1、从标题看,文章的题眼是什么? 2、什么地方的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研读
1、第三段写什么时间的秋?
清晨
2、第三段描绘了哪些景色?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槐树叶底的日光 破壁腰中的牵牛花 疏落细长的秋草
小院秋晨
课文研读
1、第四段写秋的什么?感受是什么
秋槐落蕊
落寞
此处专指国槐,花期在7-8月份
秋 槐 落 蕊
课文研读
1、第五段写秋的什么?感受是什么?
每日分享
一叶落知天下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 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 展趋向与结果。
关于秋天的诗词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