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 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进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的理解。
(2)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两首诗歌的详细解读和分析。
(2)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教学PPT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查阅诗歌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两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外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诗歌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解释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
(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欣赏与评价:(1)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
(2)学生进行诗歌欣赏的写作练习,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学习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课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外国诗《静夜》和《春水》。
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能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对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诗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3 诗文分析与欣赏: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隐喻和修辞手法。
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两首诗,了解作者和背景。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具和教学资源。
3.2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3.3 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诗歌分析,探讨象征意义、隐喻和修辞手法。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讨论。
3.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感受和理解的短文。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
对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进行评价。
4.2 学生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写作作业,包括内容、表达和创意等方面。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外国诗两首》教材。
5.2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展示诗文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
5.3 网络资源:相关的诗歌解读和分析文章。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透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完美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一、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资料,并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布置作业外国诗两首教案(二):【课文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述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1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选取诗歌1.《The Road Not Taken》两条分叉的路口,就像婚礼上的两条道路。
每个人都要面对选择,这个抉择很有可能改变原本的生活轨迹。
2.《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这首诗歌是晚上在农场的一角的事情,作者发现树林里的积雪在黑暗中变得那么深邃而具有吸引力,而他们的马匹则听见他的召唤犹豫不前。
这时作者意识到他的开车时间必须到达目的地,最后跟自己说服道:「可我还有远远的路途要走,所以我必须离开」。
二、教学目标1. 学习诗歌的意义、语调和韵律。
2.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了解诗歌中蕴藏的情感和思想。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练习思辨。
4.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策略1. 想象互动策略:认知教学间接策略可有效激发及激励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认识诗歌元素:了解诗歌的元素,如韵脚、韵律、节奏和元音等,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
3. 认知困惑策略:对学生可能感到困惑和不明白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
四、教学流程阶段一:导入老师让学生掌握元音(a e i o u)的发音,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以下两句句子:The cat sat on the mat.The dog ran in the fog.同学一个一个模仿朗读老师板书上的两句诗。
要求同学不但发出声音,而且尽可能使各个元音发音正确。
阶段二:教学展开开始探究第一首诗《The Road Not Taken》。
教师朗读全诗后,让学生集思广益,提出诗中的一些难懂的内容和概念,以促进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然后老师以线上互动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意象感知活动,讲解课文,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构成和主旨。
学生跟读整首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并理解作者的创作心情和背景。
接下来探究第二首诗《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课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
课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外国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通过阅读和分析两首外国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文化差异,拓宽国际视野。
1.2 教学内容课文《外国诗两首》的阅读与理解。
诗歌的主题分析与文化背景介绍。
诗歌表达技巧的探讨与实践。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主题、文化背景和表达技巧。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实践法: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展示并互相评价。
2.2 教学手段教科书:《外国诗两首》及相关辅助材料。
多媒体教学: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黑板与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结构和重要知识点。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外国诗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外国诗两首》,教师提问检查理解。
3. 主题分析:讲解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差异。
4. 表达技巧探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5. 创作实践:学生分组创作自己的诗歌,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3.2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阅读理解(15分钟)主题分析(20分钟)表达技巧探讨(15分钟)创作实践(1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创作中的表现,包括诗意、创意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创作,提供建设性反馈。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科书:《外国诗两首》及相关辅助材料。
多媒体教学资源:诗歌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和视频。
网络资源:外国诗歌的相关网站和在线文章。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范文
一、《外国诗两首》的教案范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两首外国诗歌,了解其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形式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培养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两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诗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形式和表现手法。
4. 深入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审美价值。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两首诗歌的特点和魅力,强调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回答问题和对诗歌内容的解释,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对比分析:通过学生对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作者和基本内容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回答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外国诗两首》的教学教材,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无误。
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诗歌的翻译、评论文章等,以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
4.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图表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和表达技巧;(3)了解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培养创新思维;(3)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增进对文学艺术的热爱;(2)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拓宽国际视野;(3)培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并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和表达技巧;(3)了解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的理解;(2)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差异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2)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读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主题和表达技巧;(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分享和讲解。
4. 诗歌解析:(1)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解析;(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两首诗歌;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文章;3. 推荐一位自己喜欢的外国诗人,并简要介绍其创作风格。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2. 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展现创新思维;3. 学生对外国诗歌产生浓厚兴趣,拓宽国际视野;4. 注意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人文素养。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一、及写作背景:普希金,俄国的宏大诗人。
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气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严厉、美丽,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亮,像水晶一样透亮、洁静,像春天一样芳香,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嘱咐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苦痛的面前冷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资料。
(一)读准字音:愁闷憧憬瞬息(二)解词:愁闷:悲伤,愁闷。
憧憬:因喜爱、艳羡某种事物或境地而期望得到或到达。
瞬息:一刺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第一节,开宗明义,否认了应对生活的哄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哀痛,不要心急!”说明白正确的态度:“愁闷的日子里需要冷静:信任吧,欢乐的日子将会降临。
”其次节:说明要实行专心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哄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久憧憬着将来”,要向前看,信任将来是光明的,是幸福、完善的;困难困苦、苦痛哀痛带来的愁闷只是临时的。
(二)思索: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沟通自己读诗的体会:提示(总结时):诗人在诗中说明了一种专心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哄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哀痛,苦恼时要擅长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专心乐观的心态。
生活中不行能没有苦痛与哀痛,欢快不会永久被悲伤所掩盖,欢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资料。
提示:诗人用真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设受到了生活的哄骗,不要消沉,要专心面对将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取的路》一、关于: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闻名诗人。
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两首外国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两首外国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策略2.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主题和修辞手法。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诗歌的特定方面。
2.2 教学策略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文化背景。
问题驱动: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反馈与评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积极的反馈。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2 教学活动观看诗歌朗读视频,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进行解读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翻译练习,展示自己的才华。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收集学生的讨论发言和诗歌创作。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4.2 教学反馈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指导和帮助。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诗歌原文和相关评论aries。
多媒体课件和诗歌朗读视频。
相关文学作品的推荐阅读材料。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或参加诗歌朗诵会,增强文学体验。
引导学生参与诗歌创作比赛或文学社团活动,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的进一步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第六章:教学设计与安排6.1 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步骤。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欣赏两首来自不同国家的诗歌。
分析并比较两首诗歌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增强对外国文化和文学的了解和尊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文本分析技巧,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练习翻译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和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社会和个人意义,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选择:选择两首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诗歌,例如一首来自欧洲和一首来自亚洲。
确保诗歌具有代表性,能够展示不同文化下的诗歌特色和主题。
2.2 诗歌背景:为每首诗歌提供背景信息,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2.3 诗歌分析:对每首诗歌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包括意象、象征、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节奏,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增强诗歌的表达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性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3.2 阅读与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两首诗歌,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3 分析与比较: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分析技巧,探索诗歌中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点,讨论它们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评估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观察、口头提问、写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评估内容: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8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8篇】外国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资料,把握匠心构思3.透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能够从田园诗的角度,比较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潜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透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资料、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潜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应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这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之后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那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课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2)了解两首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诗人、时代、国别等;(3)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等方面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2)培养对诗歌的热爱,提升文学素养;(3)学会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增进跨文化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2)了解两首诗歌的背景知识;(3)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等方面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诗歌的文本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诗歌的译文、解析、音频、视频等;(3)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2)查阅诗歌相关资料,增加对诗歌的理解;(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的重点和心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注释和字典,解决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3)学生初步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3)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等方面的特点;(2)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3)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欣赏两首外国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
能够分析并比较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对诗歌形式和技巧的鉴赏能力。
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表达能力,鼓励自我表达和分享。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选择选择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外国诗歌,例如一首来自欧洲和一首来自非欧洲地区。
确保诗歌的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2.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文化背景,包括诗人、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通过图片、视频或其他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
2.3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促进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与诗歌相关的文化背景或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2 阅读与理解分组或全班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帮助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3 分析与比较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思维碰撞。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提问、回答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4.2 创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包括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3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供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反馈,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外国诗两首》教案【7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7篇】外国诗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潜力目标: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潜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资料的潜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
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用心性。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五、教学媒体投影仪六、课时安排1课时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⑵ 写景诗的特点。
⑶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范文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 能够分析并欣赏外国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外国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通过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表达方式的认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外国诗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一:《夜》作者:费尔南多·佩索阿内容简介:这首诗歌描述了一个人在夜晚的沉思和感受。
2.2 诗歌二:《春》作者:苏轼内容简介:这首诗歌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心情变化。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分析和欣赏外国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表达方式。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阅读和讨论:通过阅读和集体讨论,提高学生对外国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分析和比较:通过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表达方式的认知。
4.2 教学手段文本材料:提供两首外国诗歌的文本材料,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图片和相关背景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第五章:教学安排与评价5.1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介绍诗歌一《夜》的作者和背景,阅读和分析诗歌内容。
第二课时:介绍诗歌二《春》的作者和背景,阅读和分析诗歌内容。
第三课时:进行诗歌欣赏和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第四课时: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和创作练习。
5.2 评价方式学生背诵和默写诗歌的能力。
学生对诗歌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理解能力。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诗歌一:《夜》的教学活动1. 引入:简要介绍作者费尔南多·佩索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外国诗两首》教案(精选15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精选15篇)《外国诗两首》篇1从容说课《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
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
《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
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
教读过程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
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
教读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外 国 诗 两 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两首外国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掌握每首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提高阅读和理解外国诗歌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读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
培养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歌的作家及其背景。
分析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每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注意诗歌中的重音和停顿。
3.2 词汇和短语讲解: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让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来巩固新词汇。
第四章:作业与评估4.1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写一篇简要的解析和评论。
要求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背景,分析其主题和意象。
4.2 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拓展活动5.1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指导。
5.2 诗歌分享:让学生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创作。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论,共同提高。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互动讨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6.2 文学作品分析: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并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
第七章:课堂活动7.1 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诗歌中的角色,并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通过表演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情节。
7.2 诗歌展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展览设计。
学生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和艺术品来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了解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文学风格。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首诗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1)诗歌的作者和背景介绍。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
2. 第二首诗歌:《远方的客人》(1)诗歌的作者和背景介绍。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步骤1. 第一首诗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1)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 第二首诗歌《远方的客人》(1)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诗歌。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学生能够了解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五、教学资源1. 两首诗歌的文本材料。
2. 诗人的背景资料。
3. 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章。
4.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诵会: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练习,并举行一个小型的朗诵会,邀请其他同学和老师担任评委,给予评价。
2. 诗歌创作工作坊:学生模仿所学的两首诗歌,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外国风格的诗歌,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外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
分析并比较两首外国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提高阅读和理解外国诗歌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外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分析第一首外国诗歌《X》(作者:X),探讨其主题、情感和形式。
分析第二首外国诗歌《X》(作者:X),探讨其主题、情感和形式。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外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分析外国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2.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外国诗歌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外国诗歌的优缺点。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外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作者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诗歌资源和背景信息。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外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析第一首诗歌: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第一首诗歌《X》,探讨其主题、情感和形式。
分析第二首诗歌: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第二首诗歌《X》,探讨其主题、情感和形式。
总结与讨论:总结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的异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4.2 时间安排引入:5分钟分析第一首诗歌:15分钟分析第二首诗歌:15分钟总结与讨论: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课堂发言和作业来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情感和形式的理解程度。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后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建议,以不断改进教学效果。
自我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外国诗歌。
第六章:课前准备与资源6.1 课前准备教师需提前熟悉教材,了解两首诗歌的背景信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两首教案
1、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诗的特点。
(2)教学难点: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
一、导入新课
导语:漫步在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今天,我们将欣赏两首外国诗歌。
了解诗人生平背景(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帮助理解诗歌感情2分钟
二、诵读诗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两首诗,齐读、自由朗读大声诵读,齐读、自由朗读以读促讲5分钟
三、把握诗歌大意引导学生概述诗意,把握诗人感情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概述两首诗歌的大意把握大意,体会感情18分钟
四、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
1、《蝈蝈与蛐蛐》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2、《夜曲》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蝈蝈与蛐蛐》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通过小组讨论品评,理解意境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