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经济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金银二者都作为主币流通,可以自由铸造、都有无限法偿能力。

金银复本位制经历了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按照各自的市场价值所确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在双本位制下,国家以法律规定金银之间的固定比价,金币和银币按法定比价进行流通和交换,出现“格雷欣法则”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被人们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跛行本位制:金银都是本位币,但国家规定金币能自由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并限制每次支付银币的最高额度,金币和银币按法定比价交换。

金本位制
按基本货币单位兑现黄金的情况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 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
(1)特征:①金铸币可以自由铸造
②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

③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
金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首先,金币的自由铸造和熔毁是为了保证金币价值与黄金价格的一致性;
其次,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可以保持国内的黄金价格与国外黄金价格维持同一水平,有助于保持货币汇率稳定。

2)金币本位制的优缺点
①优点: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

它保证了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相一致,自动调节国内货币流通和保持外币行市的相对稳定,并具有货币流通的自动调节机制。

②缺点:金币本位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不稳定因素,造成运行困难,主要表现在:
返回
首先,黄金数量的增加受生产的限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货币供给增加的要求,这是金币本位制不能维持的客观原因;
其次,金币流通以后,往往会因为磨损而使重量减轻,从而浪费大量黄金;
最后,贸易管制以及外汇管制的实施,使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受到限制,使黄金流动保持对外汇率稳定及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受到削弱。

基于以上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不平衡加深使得金币本位制走向崩溃。

2.金块本位制(生金本位制)
主要特征:①金币不流通,由银行券代替金币流通,规定银行券的含金量;
②银行券可兑换为金块,但一般兑换起点很高。

金块本位制减少了对黄金的需求,但未根本解决黄金短缺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

3.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
(1)定义:金汇兑本位制,规定银行券不能直接兑换黄金,银行券只能与外汇兑换,然后再用外汇去兑换黄金。

(2)内容:①规定纸币含金量,但不铸造金币,也不直接兑换黄金;
②确定本国货币单位与另一国家的货币单位的固定比价,该国实行金币本位或金块本位制,且经济发达。

③实行金汇兑制国家在所依附国的金融中心存储黄金和外汇,通过无限制买卖维持本国币值稳定。

信用工具
又称金融工具(financial instruments),按不同的划分标准,信用工具有不同的分类。

(一)按发行者的融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

(二)按信用工具持有人要求权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债权类工具和所有权类工具。

(三)按信用工具的偿还期长短划分,可分为短期信用工具、中长期信用工具、不定期信用工具和永久性信用工具。

短期信用工具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工具,它主要包括国库券、票据、CDs、回购协议、信用证和信用卡等。

回购协议(repurchase agreement)是指卖方将一定数额的证券临时性售予买方,并承诺
在日后将该证券如数买回;同时买方承诺在日后将买入的证券售回给卖方。

从性质上说,回购协议相当于以证券为抵押品的短期抵押贷款。

中长期信用工具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债券。

债券(bond)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行的、承诺按约定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并偿还本金的有价证券。

按发行主体的不同,债券可分为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

利息率及其计算方法
(一)到期收益率:使从债券工具上获得的回报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利率。

最精确的利率计量指标。

(二)1、简式贷款简式贷款的到期收益率就等于贷款的单利率,即利息除以贷款数额。

2、定期定额清偿贷款
3、息票债券:每年向债券持有人支付定额的利息,一直到到期日再偿还最后的票面金额。

(1)如果息票债券的买入价格与面值相等,则到期收益率等于息票利率。

(2)息票债券的价格与到期收益率负向相关。

(3)当债券价格低于面值时,到期收益率大于息票利率。

4、贴现发行债券:债券的购买价格低于面值,期满按面值偿付,不支付任何利息。

综上所述,当期债券价格与利率反向相关。

(二)计算利率的其他计量指标
1、当期收益率:息票债券到期收益率的近似值,是年息票利息除以债券价格。

息票债券期限越长,当期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越接近;债券价格越接近面值,当期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
越接近。

当期收益率与债券价格也是反向变动,与到期收益率是同向变动。

2、贴现基础上的收益率
特点:使用债券面值的百分比收益;按一年360天计算年度收益率。

因此,要低于到期收益率。

贴现收益率与债券价格也是负向变动。

三)利率与回报率的区别
回报率是投资人在一定时期内持有债券或其他有价证券得到的收益,是向持有者支付的利息加上以购买价格价格百分比表示的价格变动率。

只有持有期与到期日一致的债券的回报率才与到期收益率相等。

而对于期限比持有期长的债券,利率上升,将导致债券价格下跌,从而导致资本损失。

由于利率波动而给资产回报率带来的风险,称为利率风险
名义利率则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理论上,我们所讲的名义利率,就是在实际利率的基础上,把通货膨胀考虑进去。

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r 为名义利率,i 为实际利率,p 为借贷期内的物价变动率。

但是,这个公式只是考虑借贷活动中的本金不损失,而忽视利息的损失。

因此,更为严格的公式应包括对本金和利息通货膨胀的补偿问题,其严格的公式如下:
4-17 我们把4-17公式两边同乘本金A, 那么这个公式还原成如下公式

这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计算实际利率的计算公式。

显然,这里的实际利率,必须是按照基期计算出的利率。

划分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意义在于,它为分析通货膨胀下的利率变动及其影响提供了依据与工具,便利了利率杠杆的操作。

古典利率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从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因素来讨论利率的决定,并且认为通过利率的变动,能够使储蓄和投资自动地达到一致,从而使经济始终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

S=S(i),ds/di>o
S 代表意愿的储蓄,i 代表利率。

I=I(i),dI/di<o
I 代表意愿的投资。

古典利率理论
E
i0 i S I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取决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

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基本上是由货币当局所掌握和控制。

而货币需求则主要起因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Ms=Md=L=L1(y)+L2(i)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息产生于资金的贷放过程,应该从可用于贷放的资金的供给及需求来考察利率的决定。

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1)投资I(i),它与利率负相关, (2)货币的窖藏(hoarding)ΔH(i),即储蓄者可能把一部分储蓄以货币的形式放在手中。

可贷资金的供给包括:(1)储蓄S(i),它随利率的上升而上升, (2)货币供给增加额△M(i),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3)货币的反窖藏(dishoarding),也就是人们将上一期窖藏的货币用于贷放或购买债券。

Ls=S(i)+ΔM(i)+ΔDH(i) Ld=I(i)+ ΔH(i )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可贷资金量 ii0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称做利率的期限结构,用收益率曲线表示。

形状:向上倾Md
Me
i i0 Ms 、Md Ms Md 可贷资金i i 0
ΔH ΔM
I S Ld Ls Q
斜、水平和向下倾斜。

习题
1、某年物价指数为97,银行一年期名义利率为1.08%,实际利率是多少?(2002年金融联考试题)
2、投资者以900元的价格购入一张10年期的面值为1000元的财政债券,每年将获得100元的利息支付,并在10年末收回1000元的债券面值。

计算债券的到期收益率。

3、两年期国债,面值1000元,票面利率9%,市场利率8%,到期一次还本。

如果:(1)每年支付的利息;(2)每半年支付利息;其发行价格各为多少?
4、当期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和4年期债券的即期利率分别为5%、5.5%、6.5%和7%。

计算从1年到2年、2年到3年、3年到4年的远期利率。

商业银行的职能
(一)信用中介
(二)支付中介
(三)信用创造职能
(四)金融服务职能
(五)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者和作用对象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一、存款创造的条件
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构成了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

(一)部分准备金制度
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不但是存款派生的前提条件,更是银行体系存在的前提。

准备金的比例越高,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就越少,存款派生的能力就越低;反之,准备金的比例越低,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就越强。

(二)非现金结算制度
非现金结算制度能使人们通过支票的形式进行货币支付,银行之间的往来进行转账结算,无须使用现金。

用现金漏出率来计算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货币数量。

二、多倍存款创造过程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向银行发放贴现贷款;向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券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假定:
(1)客户将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全部存入银行,而不提现金;
(2)银行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

假设中央银行从第一国民银行买入10000元债券,则第一国民银行准备金增加10000元,由于该行存款不变,所以新增的这笔准备金假设全部贷出,其借款人将这笔钱又存入A银行。

A银行接受了客户存入的支票10000元。

按规定从中提取存款准备1000元,以应付客户提现的需要。

其余9000元可以用于贷款以取得收益。


中央银行产生原因:货币统一的需要、票据清算的需要、最后贷款人的需要、金融管理的需要和政府融资的需要
现代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它是发行的银行(人民币由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政府金融代理人,代办各种金融事务、为政府融资,弥补政府特定时间的收支差额
、作为最高金融管理当局,执行金融行政管理)、银行的银行(组织全国范围内的清算、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集中保管各商业银行机器存款机构的准备金)三个方面。

监管内容(一)预防性监管1.对银行准入的监管2.对银行日常业务的监管
(二)最后贷款人责任及中央银行救助(三)存款保险制度

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
1、人寿保险公司:向人们提供保险,以解决因生病、死亡而遭受的损失。

2、财产和灾害保险公司:为保单持有人因失窃、火灾或其他意外事故而遭受的损失保险。

3、养老基金:向参加者提供年金形式的退休收入。

金融公司:通过发行商业票据、股票和债券,或从银行借款以获得资金,并运用这些资金发放消费贷款和工商贷款。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出售股份获取资金,然后投资于高流动性的短期债务工具,如国库券、商业票据和银行存单等。

八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

一级?二级?
功能:聚集和分配资金功能;资金期限转换功能;分散和转移风险功能;信息集散功能
货币市场包括国库券市场、同行拆借市场、回购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和欧洲美元市场
债券的构成要素:面值;票面利率;债券期限;偿还方式;发行价格
股票内在价值计算?
远期合约是指买卖双方分别承诺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按照事先确定的价格买卖某种商品。

期货合约是一种契约性协议,要求合约的双方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商品或证券等。

期权是一种在约定的未来时间、以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标的物的权利。

利率互换是互换双方利用各自在国际金融市场筹资的相对优势,将同一货币的不同利率的债务进行互换。

优点是双方分别通过固定利率资金融资和浮动利率资金融资的比较优势成本互换交易以降低成本。

并且规避利率风险。


1、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内容和比较。

现金交易说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把货币数量规定为“一定时期内用以交易的货币数量”,注重货币的流通速度。

现金余额数量说考察的是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把货币数量规定为“一定时刻上停息的货币量”,所以他们不关注货币流通速度,考虑货币的停息时间。

费雪的现金交易说
PT=MV
M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平均量,V代表货币的流通速度,P为交易中各类商品的平均价格,T为各种商品的交易量。

费雪认为,在货币经济条件下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与商品交换,因此,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支付总额与商品的交易总额一定相等。

费雪认为交易方程式中的V和T长期都不受M变动的影响。

V是由制度因素决定,而T则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的供给状况和生产技术水平等非货币因素。

费雪的结论是“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第九章重点是三对比较费雪和马歇尔、凯恩斯和费里德曼、鲍莫尔模型和托宾模型
鲍莫尔的存货模型
鲍莫尔的理论存在以下的假定前提:
(1)假定人们的交易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是可以预见的,而且收支规模事先可知且速度均匀。

(2)人们将现金购买短期债券的形式,它们具有容易变现、安全性强的特点。

(3)每次变现与前一次的时间间隔及变现数量都相等。

结论:最适度的现金余额与收入和交易成本成正比,与利率成反比。

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理论的区别:
1、弗里德曼将许多资产视作货币的替代物,因而经济运行中的利率不止一种,而凯恩斯则将货币之外的所有金融资产都归入债券中,因而只有债券的预期回报率会影响货币需求。

2、弗里德曼将货币和商品视为替代品,表明货币数量的波动可能对总支出产生直接的影响。

3、弗里德曼认为永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这就意味着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因为持久性收入的变化是缓慢的,而不像利率那样经常上下波动。

4、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强调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可以根据货币需求函数预测货币流通速度。

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可预测的,因此货币供给是名义收入的决定因素。

货币供给内生论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
1、)稳定物价(稳定币值)通常是指设法促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波动,以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

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一般认为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3%的以内是稳定的,就算达到了货币政策目标。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通常是指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合适的工作。

但充分就业并不等于社会劳动力百分之百的就业。

摩擦性失业:短期内因劳动力供求失调难以避免而造成的失业。

自愿性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尤其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平衡。

货币政策四大目标的冲突
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的冲突、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冲突、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

中介目标是货币供给量:M1、M2 ;利率:国库券利率、银行存贷款率
选择标准:
1、)可计量性
指必须能对中介目标变量进行迅速和精确的测量。

2、)可控性
央行必须能有效地控制中介目标变量。

3、)可测的对政策目标的影响
2、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大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
1、)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主动进行的,可以完全控制规模。

2、)公开市场操作是灵活和精巧的,其规模可以恰到好处地把握。

3、)公开市场操作易于逆转。

4、公开市场操作可以迅速执行、不会有行政性延误。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可以防止金融恐慌;具有声明效应。

再贴现政策的缺陷:
1)、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2)、当央行把贴现率定在某一特定水平上时,市场利率和贴现率之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波动,从而贴现贷款规模和货币供给将随之发生波动,不利于央行控制货币供给。

法定准备金政策
优点:对所有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并且对货币供给有很强的影响。

缺点:
1)、以改变法定准备金率的方式使货币供给作小额调整是不易的。

2)、对超额准备很低的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可能立即引起流动性问题,不利于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和环节是什么
利率传导机制:当银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必然增加,从而增强其信用扩张能力,使货币供应量增加,进而打破了原有的货币市场的均衡。

出现货币供大于求的状况。

这样借款比较容易,促使市场利率下降。

较低的利率意味着资本的边际收益率提高,使投资有利可图,投资增加,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又直接使社会总需求和总收入增加。

若此时社会处于未充分就业状态,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引起收入增加和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幅度小于货币供给量增加幅度。

若社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生产资源和劳动力供给不再具有弹性,商品短期供给弹性趋近于零。

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同比例上涨。

信贷配给传导机制:信贷市场中存在明显的信贷配给现象,利率不是调节资金供求的唯一手段,主张货币当局可以在不引起利率大幅变动的情况下,通过信贷配给的传导机制影响产出。

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持续、全面上涨的货币现象.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起因
一、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通常是指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

凯恩斯学派认为:造成总需求提高的因素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及/或货币供给的增加,或者货币需求的减少。

货币学派认为,只有货币供给的增加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根源。

二、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主要是从供给和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分为工资推动引起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引起的通货膨胀。

1.工资推动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工资提高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

其前提是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和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2.利润推动
利润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由于生产投入品或要素的价格因市场垄断力量的存在而提高,从而导致物价上涨。

它的产生是以存在物品和劳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的。

三、供求混合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供求混合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将两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引发的。

这种观点认为,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既有来自于需求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于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一、通货膨胀对主要经济变量的效应分析
(一)强制储蓄效应
假设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用扩张货币的政策(或政府将财政赤字货币化)来强制储蓄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可能尚未达到充分就业,实际GDP低于潜在GDP,生产要素大量闲置。

这是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扩张有效需求,虽然也是一种强制储蓄,但并不会引发持续的物价上涨。

(二)收入分配效应
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极不相同,因此,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收入水平会下降,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却反而会提高。

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distributional effect of income)。

货币幻觉:当人们忽视货币实际购买力的变化,而仅仅满足于货币名义价值(如名义收入)时,通常称之为“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
三)财富分配效应
财富分配效应(distributional effect of weath),又称做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即通货膨胀对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有不同影响,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面值和收益稳定的金融资产,在通货膨胀期间其价值会降低.因此持有这些资产的个人和阶层会受到损失,其债务人则会因通货膨胀而受益。

各种实物资产在通货膨胀期间会因价格上涨而使其持有者受益,不过各种不同实物资产价格上涨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其持有者所持有的实际价值会发生改变。

至于收益和价值不定的金融资产,在通货膨胀期间收益增长与其价格上涨并非一致,因此其持有者是否获益将取决于二者的相对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