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影视艺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新文科背景下影视艺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新文科背景下影视艺术课程的挑战与机遇 (8)2.1 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要求 (9)2.2 影视艺术课程的传统模式与问题 (11)2.3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提出与优势 (11)2.4 新文科背景下影视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12)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4)3.1 现代教育理论 (15)3.2 学习理论 (17)3.3 教学设计理论 (18)3.4 翻转课堂理论 (19)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21)4.1 教学资源与平台的整合 (22)4.2 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23)4.3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5)4.4 教师角色的重塑 (26)五、新文科背景下影视艺术课程的具体实施案例 (27)5.1 案例一 (28)5.2 案例二 (29)5.3 案例三 (30)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成效评估与改进方向 (31)6.1 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3)6.2 评估方法与工具选择 (33)6.3 实证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35)6.4 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与优化 (36)七、结论与展望 (37)7.1 研究总结 (38)7.2 创新与贡献 (39)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40)一、内容概括本文档主要围绕“新文科背景下影视艺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这一主题展开。
在新文科背景下,影视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重点研究与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影视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该模式旨在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影视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本段落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一是强调在新文科背景下。
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思考及实践
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思考及实践一、课程功能的转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注重儿童个性发展(1)对学生个性的尊①语文教育正在转为以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为本的方向,著重学生创造力的研发、能力的培育和智力的发展。
②特别强调语文基础知识自学的同时,更著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育。
③强化语文教育中道德价值和理想主义教育,加强人文学识的构成。
④著重综合化、个性化自学,包含自学内容和自学方式的综合化和个性化,以消除应试教育的瑕疵。
⑤强化学生个体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和交流。
⑥注重课程的立体化和层次感,特别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⑦特别强调语文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用户相同学生的相同发展须要。
⑧著重语文自学的现代特征,直面网络的影响。
(2)学生个性的养成①奠定语文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性教育观。
②语文教育应当注重人的主体性唤起。
③强化语文教育内容的资源整合。
④转型教学设计方式。
⑤加强学生蜕变规律的研究。
2、关注语文素养的形成(1)语文素养的内涵《标准》中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突显出来,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教育要提高全体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新文科建设实践教学改革(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文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实践教学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措施和改革效果三个方面探讨新文科建设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 应对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要求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文科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实践教学改革是适应新文科建设时代要求的重要举措。
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实践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3.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在新文科建设中,实践教学课程应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形成有机整体。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可以调整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4.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可以推动教育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1.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1)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将实践教学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2)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等。
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
要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
2. 创新实践教学方式(1)项目式教学。
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翻转课堂。
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外完成部分学习任务,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作者:杜文胜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3年第10期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推进为新文科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文科背景下各院校应重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应用新型技术、进行学科交叉与重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相应地,“应用随机过程”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新技术丰富课堂展示、适当与理工学科交叉融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综合性应用型经济类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应用随机过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0-0075-03一、引言文科是人文科學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具体地,人文科学包括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门类,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为适应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新文科在传统文科基础上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1],从而推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交叉融合。
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新文科对满足信息时代发展需求、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新文科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求文科为一流专业建设积累理论和实践资源,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综合性创新人才。
建设高水平的新文科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一流文科专业建设,探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提升我国高校高等教育质量与培育人才水平。
推进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科建设是构建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是实现我国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跨越的必由之路。
211081188_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杨柳松当前,国家提出“新文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由传统的“文、理、工、农、医”学科向“文、理”综合性学科转型。
地方高校应积极顺应国家政策发展新趋势,积极推进音乐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研究[1]。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不同专业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音乐学科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方方面面。
音乐学科的发展历程与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紧密相关。
培养专业音乐人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思考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艺术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现状社会经济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各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为音乐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深厚的研究基础。
(一)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现状与前景当前,我国音乐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各种压力,一些地方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需求方面的考虑有所不足。
为服务地方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许多高校纷纷采取新的招生模式。
地方高校也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需要更多地关注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二)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专业特色发展路径研究现状与前景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
包括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演能力、艺术表达能力等。
因此,各院校根据自身现有的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出了一系列专业特色发展路径。
例如西北大学从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及艺术特色出发,选择特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实践。
内蒙古大学将内蒙古民族文化与传统音乐相结合,开展蒙古语及其他民族语言教学;西南大学则选择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作为专业特色发展方向。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育对于社会 生活 的广泛 渗透 ,要适 应社会 的需 求。艺术设计教学课程 的设置、教材 的编撰和筛
新。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 的训练要 实践 、必需 、够用” 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 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 ,突出技术应用 通过具体的教学 内容和课 程设置来落实和完成。 际需要 , [( ] 在 只有加快设计教学的课 程体系及教学 内容改革 , 能力的培养。5n’ 教学体 系 中,采用模块式 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 的课程体系。我 课程结构体系。在设计模块 中 ,注重理论教学 , 们 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艺术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并 突出动手能力 培养 ,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 ; 大力提倡创新教育 ,所 以,创新教育也要贯穿于 在施工 技术模块 中,以施工操 作技能 培养 为基
型人才 。
关键词 :艺术设计专业 ;教学改革 ;探讨
中图分类号 :C 4 . 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8 3 (0 8 50 9 -4 0 76 8 20 )0 -0 20
前
言
牌大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基础与专业之间 的教 学 内容脱 节 ,教 学 环境 相 对封 闭、保 守 ,教 与学界限分明等等问题 ,对此我们必须进行冷静
种躁动。现在艺术设计教学存在重数量发展轻教 观事物的模仿 ,而失去了对事物 的直接和本质 的 育质量 的提升 ,重专业技 能教育 轻人文精神教 感受 ,淡化了对艺术创造性的培养。 J 传统 的 ¨I 脚’ 育 , 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重虚拟课题轻设计 基础课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不仅造成了基础课与 重 开发 ,课程设置千篇一律 ,模仿、照搬国内外名 专业课 间的脱节 ,也与探 索寻求新 的发展 空间
— —
趋于合理,将直接影响着专业设计的水平 。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艾锦超【期刊名称】《艺术科技》【年(卷),期】2024(37)3【摘要】目的: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市场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不断变化,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设计教育和设计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所以,在新文科背景下,思考如何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体现高素质、创新性和复合性,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方法:文章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特点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变化,梳理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与方式单一、理论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专业教学融合度不高等问题,探讨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的改革思路。
结果:以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结合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复合型的高质量设计人才。
结论:使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其跨学科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实现艺术设计与科学、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践,满足市场对设计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对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就业率发挥积极作用。
【总页数】4页(P101-103)【作者】艾锦超【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0-4;G642【相关文献】1.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2.新文科背景下英汉语言课程复合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3.新农科、新文科交叉背景下农林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4.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特色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5.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管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未来三年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发展构想
未来三年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发展构想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变革。
在未来三年里,我们将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我们的研究和发展:1. 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2.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3.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我们对未来三年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发展构想。
二、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1.1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未来三年里,我们将加强对艺术设计教师的培训和选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我们将定期组织各类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授课,使教师们能够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我们还将鼓励教师们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1.2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引入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还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2.1 加强校企合作在未来三年里,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
我们将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我们还将积极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2 拓展实践教学领域除了与企业的合作外,我们还将拓展实践教学的领域。
例如,我们可以开展针对农村地区的支教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的文化和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如支教、环保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为有担当的人才。
三、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3.1 优化课程设置在未来三年里,我们将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
我们将根据行业的发展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新兴领域的课程内容,如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等。
我们还将注重课程的实践性,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改革思路研究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改革思路研究【内容摘要】在后信息社会,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必然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创意设计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
人才培养重在过程与方式,而课程则是体现这一过程与方式的必然路径。
因此,面向新时代的专业课程改革即是为人才培养开凿坦途,改革与建设将成为必然趋势。
文章从宏观层面论述了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创意产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课程改革课程结构设计后信息社会即将来临,以创意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哲思时代将逐步取代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发展成为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后信息社会而存在。
在后信息社会,创意产业带动的创意经济突飞猛进,创意成为紧缺资源,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意设计人才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由此,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创意设计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面临新时代,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
人才培养重在过程与方式,而课程则是体现这一过程与方式的必然路径。
倘若我们把人才培养当成登山的话,那山顶即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目标可以是一致的,但要达到目标所经历的路径是可以不一致的,“殊途同归”便是这个道理,“殊途”恰是个性与特色的根本体现。
因此,面向新时代的未来课程体系建设即是为人才培养开凿坦途,改革与建设将成为必然趋势。
一、艺术设计未来发展趋势(一)设计思维从平面向空间转变。
平面思维是指人的各种思维线条在平面上聚散交错,也就是哲学意义上的普遍联系,这种思维具有跳跃性和广阔性,联系和想象是它的本质。
我们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属于平面思维的范畴。
联系和想象是平面思维的核心,其特点通常表现为事项之间的跳跃性连接,在这一思维的过程中,它受到逻辑的制约,反过来又常常受到联想的支持,否则思维的流程就会被堵塞。
空间思维也称“多元思维”“全方位思维”“整体思维”“立体思维”或“多维型思维”,是指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从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要“立起来思考”。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群跨专业课程建设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群跨专业课程建设摘要:高校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的“启蒙”阶段,对设计意识的产生、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设计思维潜能的训练具有关键性作用。
但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群存在着课程设置孤立、缺乏学科综合性和内容连贯性等问题。
本文以“新文科”为背景,探索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群的课程架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方案,以便适合新时代的教学语境。
引言:在信息科技和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学逐渐成为一门集艺术、技术、人文、科学、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培养目标为既有扎实科学技术基础、设计思维表达能力,又有艺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设计基础课程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的“启蒙”阶段,对设计意识的产生具有开发性效应,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设计思维潜能的训练具有关键性作用。
但传统的设计基础课群存在着课程设置结构孤立、缺乏学科综合性和内容连贯性等问题。
如构成课和专业课的漏讲或重复;好多课程还停留在技能的巩固阶段,设计思维训练和专业课的引申形成了断层。
为此,教学改革建设基于学科基础的重要性,以推进新文科为目标,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对设计类基础课群的课程架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再认识、再讨论、再实践。
一、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群跨专业课程改革内容1.探索适合教育变革和艺术设计类学科发展的专业基础课群构建以“新文科” 建设为契机,进行多学科跨界融合,构成设计学科授课内容的更新升级,力求打破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保障设计基础课群的多维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培养既有扎实科学技术基础、设计思维表达能力,又有艺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艺术人才是本次改革的重点研究内容。
目前,大连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涵盖环境设计、视觉传达、工艺美术、产品设计、艺术设计学等专业,改革课程体系架构的基础和侧重点是:站在“新文科”建设的基础上,探索设计领域的认知心理规律,帮助学生进入设计学科后,在1-2年级解决所有设计类专业必须掌握的共性知识,知识体系的架构可以使学生对设计领域各专业的知识都能够认知和理解,从内到外、从显到隐对学生开展综合能力培养,实现全方位育人。
基于自主性学习模式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自主性学习模式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作者:姚恒来源:《工业设计》2022年第03期关键词:自主性学习;学习模式;艺术设计专业;教學改革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大学学校要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为教育目标,自主性学习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还能够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持。
为了能够顺应当前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形势,在自主性学习模式下,学校还应该构建与其相对应的教学管理体系。
基于原有教学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革,以确保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发展能力的转变。
1 自主性学习模式概述自主性学习模式,是与“被动式学习模式”相对而言的自主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行为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弥补自身学习缺陷的行为,具有自主学习动机及积极的学习心理,构建自主性学习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2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2.1 教学观念落后从现阶段大学艺术专业教学的情况来看,一部分教师依旧秉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不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依旧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充分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缺乏对先进教学技术、教学关键的认识和理解,不能真正将教与学进行整合,割裂了教与学的关系,这对于艺术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及学生能力的发展极其不利[1]。
2.2 教学评价方法单一教学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的主要方法。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和劣势,也可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评价方法也更加多元化,包括过程性评价、师生活动、学生自评等等,综合运用这些评价方法,有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掌握教学情况。
但是,目前一部分大学生艺术设计专业依旧采用单一考试的评价形式,这种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式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片面性,评价不科学、不全面,容易使学生形成为了分数和考试而学习的观念。
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与艺术混合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以俄罗斯文化研究课程为例
43第34卷第10期 2021年05月Vol.34 No.10May 2021艺术科技1…“互联网+新文科”时代普通高校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2018年教育部制定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互联网+教育”指导方针,2019年2月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阐述了教育现代化目标即科教兴国和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的明确任务。
2005年底,汕头大学率先实践CDIO 工程教育,“CDIO 由最初的高校试点探索,演变成为了规模较大的工程教育改革运动[1]”,将CDIO 工程教育理念结合OBE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2]等先进教育理念,融入多个学科的教学与实践中。
围绕立德树人,以多元学科协作为基础,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现代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现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
2020年教育部倡导新文科,即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倡导国际化教学视野,跨学科及交叉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前沿且有理论应用价值。
当下教育和文化的发展面临教学形式和传播策略的嬗变,语言文化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创新的脚步加快,混合教学模式成为全球高校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新天地。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介和以“互联网+短视频”为主导的新媒介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基于当前新媒体“互联网+教育”的形势,高校外语类相关专业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适应新媒体时代对人才专业综合能力的要求,培养多元化全媒体综合型人才。
只有将语言文化与短视频制作能力、内容生产与专业教改融合,才能推动新时代新教学形式的不断发展。
本文以俄罗斯文化研究课程作为研究实践对象,将外语教学课程内容与艺术类文创设计相结合,同时借助当下流行的“互联网+新媒介”,分析教学内容的规范性与传播性、实践成果的时效性、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扩大成果的转化和传播,实现新媒体和校内教学的共赢。
在课程建设方面,突出内涵发展主题,应用新理念、新媒介更新教学内容与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和实践应用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亲自实践,着力培养创意创新创业的新型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情况综述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状况综述根据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旳规定, 我们艺术设计专业有条不紊旳开展了各项工作, 通过数年旳专业建设, 获得明显成果。
逐渐建立了与培养目旳相适应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讲课中从老式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上实行模块化教学;充足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讲课, 在教学上我们艺术设计教师继续深化教学措施和手段旳改革,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旳课程门数已达主干课程旳80%以上;加强工学结合, 思维训练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深入完善了师资队伍, 使师资构造愈加合理;完善了学生旳考核原则;艺术设计专业已建成稳定旳实习基地8个;艺术设计专业旳公共课、专业课基本选用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具有较强旳就业竞争能力,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 学生具有较强旳岗位适应能力, 用人单位满意率高;积极参与省级以上旳美术大赛并获奖多次, 教学成果明显。
在后来旳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停进行改革调整, 适应社会对人才旳需求, 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旳, 将专业改革真正贯彻到实处, 将艺术设计专业办得更好, 提高该专业在校内校外旳影响力。
一、专业教学改革旳基本思绪(一)教学改革思绪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旳目旳是改革老式旳教学内容、措施和培养模式, 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旳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加强课程改革力度, 实行教室工作室一体化改革, 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 扩大招生规模。
按照省级艺术类示范专业旳原则, 努力把本专业办成院级重点专业。
(二)调研人才需求方向目前, 艺术设计专业重要旳需求方向有:1. 平面设计2. 室内设计3. 环境设计4. 包装设计(三)专业方向定位在专业课教学中, 为适应社会旳飞速发展, 在课程体系上不停进行优化, 环艺设计方向和装设计方向分别对部分有关课程进行了课程综合化旳研讨和实行, 并删除了部分已过时旳课程, 增长了新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作者:刘沙城来源:《绿色包装》2021年第05期摘要:新文科的建设是新时代文科发展的必经之路,也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
其打破了传统学科概念,学科之间的重组交叉,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
文章在新文科视域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中,提出“金课”建设的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跨学科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文化传承视野下创新实践教学、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新实践教学等内容,整体围绕新文科背景下及信息科技时代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展开。
关键词:新文科;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J50;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 (2021) 05-0056-04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of Art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LIU Sha-cheng(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414000, China)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beral arts in the new era, and it also provides a new path for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art design. It break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disciplines, reorganizes and crosses disciplines, and can provide students with comprehensive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In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art design major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perspective, 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 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golden course” constructi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the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other content, as a whole, are carried out arou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art design; practical teaching新文科旨在基于传统文科基础上形成学科交叉、文理交叉,同时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人才培养提供综合性跨学科的学习。
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研究
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研究[摘要]文章针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从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手段以及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教育改革实践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人才、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特殊教育阶段。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及教学手段反映了时代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
而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能否顺利进行。
因而,优化课程结构,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的课题。
一、艺术设计课程现状分析当前,艺术设计课程结构的布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还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课程设置结构单一,没有稳定性,停留在摸索阶段,不能形成具有适应本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结构。
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课程漠视而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局限,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和质量。
某些学校和教师“重功利、轻理论”“重技能、轻理论”,对设计史论课程以及人体工程学、市场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营销心理学等课程的忽略,造成学生在艺术设计观念上的薄弱,进而限制了学生对艺术思维的空间认识和发展创造的空间开拓。
2.课程结构缺乏更新性。
在信息时代,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艺术表现的传媒和形式出现新的内容,文化与审美观念也一直在更新。
现代课程的设置既要能体现人类知识的精华,又要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
在艺术设计教育四年的课程安排计划中,每门课程之间的比重关系,课与课之间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技能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与应用等问题,制约了艺术设计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的有机结合。
3.课程缺乏实践过程。
现代艺术设计精神提倡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也应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并在课程结构中充分体现出来。
新文科背景下本科艺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与突破点研究
D e c .2023V o l .43N o .6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12月第43卷第6期[作者简介]韩宇飞,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助理研究员,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㊁教育学;邓若倓,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教育㊁艺术传播等㊂新文科背景下本科艺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与突破点研究ʻ韩宇飞 邓若倓(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摘 要] 当今时代,我国正处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 四新 的提出对于新发展格局的践行指明了航向㊂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复杂多变态势,如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学科教育已无法满足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跨学科教育势在必行㊂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应培养复合型人才发现并解决复杂而全面的问题㊂本文将对本科艺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探索,对于已有培养模式的痛点㊁难点进行解读,并寻求解决的突破点㊂[关键词] 本科艺术类; 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H 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6-0115-07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3.06.017 2019年4月,教育部㊁科技部等十三个部委联合启动了 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2.0,开始了对于新文科等建设的全面推进,并将该年定为了新文科建设的启动年㊂毫无疑问,当今时代,我国正处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构建以育人育才为核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新时代人才教育,培养新文科人才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 四新 的提出对于新发展格局的践行指明了航向㊂随着新工科㊁新农科㊁新医科的快速推进,新文科作为各学科的基础,理应为我们应对世界快速发展而带来思维和方法上的创新,是培养德才兼备新时代人才的重中之重㊂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复杂多变态势,如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学科教育已无法满足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跨学科教育势在必行㊂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回归文科教育本质之际,文科教育机制一直以来存在的破局需求㊁亟待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等种种老问题以及接下来新文科内涵的阐释㊁学科融通的路径构建等新问题被一起摆到了桌面上㊂在这种复杂的挑战格局中,一线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不仅要从新文科建设的顶层逻辑出发开放视野与格局,更要从实践中总结目前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完善教育工作的底层逻辑提供经验与建议㊂一㊁培养本科艺术类复合型人才所面临的挑战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511模逐年扩大,人才储备量逐步提升,社会就业竞争压力日趋扩大,呈现出对高层次人才的多学科背景和综合实力需求的趋势㊂反观高校对本科生培养的专业化㊁学科化却呈现出一种固化的态势㊂百年前,面对中国本土的以学 人 而不学 科 的教育模式问题,傅斯年提出 师所不学,弟子亦不学 的感慨㊂如今弹指一挥间,学科建立起来了,我们又落入了 科所不授,学生便无义务学 的窠臼㊂从宏观角度看,目前国内艺术类本科生的培养情况已经出现如下两个问题㊂(一)艺术教育资源的分配富集与头部院校近二十年艺术类专业的井喷式扩招,虽然提供了大量升学机会,但是各地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资源增长速度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求㊂通过笔者近两年对于各院校的走访调查,可以明显看出除了北京大学㊁北京师范大学㊁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综合院校以外,其他的综合类院校的艺术专业均属于边缘学科,不仅师资储备和水平良莠不齐,教学设施的使用投入程度也不理想㊂可见理想中教育资源的 涓滴效应 并没有达成,反而是在大城市的头部院校的教育资源富集作用导致了地方人才流失严重,增加了大量地方院校以及二本院校新文科改革的难度㊂(二)校方㊁学生㊁社会三方联动不足,观念尚未统一实际就业率过低以及学生在获得就业机会之后的续航能力不足,一直是艺术类本科生培养的难题㊂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针对核心美育素养与业务技能进行训练与提升,协助学生树立具有可行性的远大理想,还有必要缩小 象牙塔 与外部社会的差距,为学生平稳进入社会提供过渡保障㊂艺术行业具有劳动的特殊性,社会对此的要求虽然赤裸但是真实,国内的艺术消费趣味水平与高校教育成果的差距在未来的长时间内还会客观存在㊂艺术类的高等教育不应该缺乏对于社会声音的观察,学生也不应在进入大学之后随波逐流,将成才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被动接受学习,社会同样也应建立更加畅通的反馈渠道让校方与学生看到真正的行业内部情况与发展趋势㊂ 人才-培养-应用 的三元闭环唯有通过三方的联动达成共识才能具有发生基础,这需要校方㊁学生与社会三个方面同时表现出能动性,而不是单单把人才培养的压力给到高等教育的实施方㊂以上两个瓶颈在新文科概念提出之前便已长久存在,无法单独通过高等教育的实施主体而实现解决,这有待于整体教育环境与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㊂对于学校内部的可控因素而言,艺术类本科学科的调整在之前一直集中于非核心课程的微调:长久以来艺术类专业内部课程构建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体系,尤其是艺术学领域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有大量专业教师来进行授课,在师资结构㊁课程设置上便呈现出一定的排他性,导致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㊁发现解决复杂而全面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㊂同时,体系的稳定性并非不变性,相对于专业的艺术类院校,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始终在对课程体系进行微调,试图打破学科壁垒㊂对于这些综合类大学而言,传统艺术核心课程的成熟发展为非核心课程的微调提供了试错空间,在长期或主动或被动地调整当中无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新文科的改革对学科建设提出了由内而外的转变要求,艺术学科的整体规划需要进行从内涵到外延的全面调整㊂从学校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层面看,要培养新文科改革所期望的艺术类复合型人才,尚要解决如下的三个挑战㊂6111.培养方案制定的难点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年会议第一议程高票通过将艺术学科独立升格为艺术门类的决议,艺术学不再归于文学门类之下,成为新的第十三个学科门类㊂从此,占据全国招生人数5%以上的艺术学生,本科毕业将获得全新的 艺术学学士 头衔,并自2012年开始,艺术类学生也按照 艺术学硕士 艺术学博士 等门类招生㊂尽管过去十几年,艺术类专业在培养模式上仍存在重实践㊁轻理论㊁偏专业㊁轻融合等问题,在课程体系上强调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注重专业课,以必修课为主辅之专业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㊂从现实情况看,选修课尤其是公选课目前是交叉学科教育的主战场,也是符合当下操作性的复合型艺术生培养平台㊂但交叉学科选修课培养方案㊁教学计划等的制定没有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无法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㊂其原因在于:当下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大多接受的都是专业化教育,往往只对单一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认知,形成了惯性的单一学科思维体系;另外,选修课的开设过于自由,缺乏导向性,课程内容由教师自主设定,其开设动机也并非出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观念㊂从发展趋势来看,新文科建设要回归育人本体,力求创新㊂那么交叉学科教育的主战场在未来应向必修课倾斜,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要求各专业在根本上调整必修课的内容与比重㊂而对整体课程规划的调整评价又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不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时成长进行动态评估,还要对学生在本科教育四年中的变化进行综合考量,这就要求各专业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慎之又慎,具备长远的眼光与战略布局㊂2.教学方案实施的痛点如上所述,若想真正完善交叉学科课程的制定和授课,不提前做好应对改革阵痛的心理准备是不行的㊂由于施教主体受惯性思维影响,容易理解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是各学科都了解一点,无需具备系统性和专业化,于是 雨露均沾 但当涉猎 就成为普遍现象㊂同时,受硬件条件如教室环境㊁生师比限制,很多交叉课的课程是跨专业学生跟着本专业学生同上,部分专业没有对课程做普及化重构,依然按照专业课教案给跨专业学生上课,没有考虑到当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际情况,导致跨专业学生对所选课程修读困难㊂部分工科的跨专业课程要求学生选修前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选修门槛的设立无疑是为了保障课程更加顺畅地进行,但无形中将寻求复合型教育的学生拒之门外㊂门槛的设立高度以及前提知识背景的科普指导,相关入门课程的设立应纳入教学方案实施的考量范围㊂艺术生在规划培养时,因进入大学前就具备艺术素养,容易倚重偏艺术专业的惯有自我导向发展,难以走出舒适圈,更难转型成为复合型人才㊂从学生主体心理出发,艺术类学生在选择自我培养模式时,也极易囿于本专业或相近艺术类学科的视野,困在自我认知的 信息茧房 中,很难被导入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㊂如果学生自己无法意识到自我认知转型,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难度就更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强行推动复合型培养,反而容易因考虑不周而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课业压力,局限当下时代学生在新领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㊂3.教学成果判定的盲点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对于人的关怀,对于新文科建设的成果展示,高校不应该仅停留在 做了哪些工作 的层面,还应该展示 确实做到了 ,即达成了培养目标这一层面㊂本科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和推广阶711段,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态势,其实践效果尚待检验㊂从宏观层面来看,有无专业特长㊁研究特长㊁创造性工作表现特长和专业复合型特长,这是衡量复合型人才的标准,故而艺术类学生培养应是多维度㊁多层次的㊂那么, 有无专业特长 尚且容易判断, 研究特长 创造性特长 复合型特长 的判断标准应该如何制定对于教育改革这种春风化雨的工作评价,是通过传统的量化,还是通过更加复杂的考察来进行判断如果加入定性的衡量指标,那么弹性的空间又该如何限定?对于艺术类的专业特殊性而言,复合型人才的 才 又是否存在专属于本专业的其他判断标准?这些问题目前全部都是我们对艺术类复合型人才进行评价的盲点,亟待教育行业进行大量的探索与尝试㊂正如建设课程思政是像将花香融于蜜一般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中,那么真正的复合型培养也不应是简单的1+1模式,如果学生学了一门数学,又学了一门语文,一定不能将这个学生定位为复合型人才㊂复合型培养应是多学科相融的复合,是从复合型思维到复合型方法的综合培养,应达到内外兼修,在 专 与 通 的问题上能够收发自如,游刃有余才行㊂艺术类学生教学培养上易存在趋于专业化,不能仅凭学分和绩点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评判标准,要深化复合型人才的评判体系的内涵,找到合适的判断标准与判断方式,才能研究出适合艺术类学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评判体系㊂二、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本科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突破点(一)学校层面新文科为培养艺术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为培养艺术类复合型人才提供指导和方向,即需要培养党和国家需要㊁能解决复杂而全面问题㊁应对未来全媒体领域挑战的艺术类人才㊂学校作为政策实施㊁制度制定㊁统筹规划的舵手,要对当今时代培养艺术类复合型人才做出突破㊂中国传媒大学就率先提出了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应秉承 人文为体㊁科技为用㊁艺术为法 的宗旨,尝试将新的思维理念落实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当中,在中国传媒大学近年来的教育管理尝试当中,配合技术支撑提供多元的选课方案与引导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㊂1.提升技术支撑随着互联网㊁智能媒体㊁人工智能等发展,艺术㊁人文㊁科学呈现相互交织融合发展态势,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当顺势而为,提升教学硬件设施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 2022年)“中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当代高等教育教学设施应促进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法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到教学全过程中㊂教育教学最基础的场所就是教室,为应对 互联网+教育 的教育生态发展新趋势,智慧教室作为拥有现代设计㊁具备智能管理㊁营造沉浸教学㊁围绕智慧课堂的典范被各大高校认可㊂2022年中国传媒大学就对一座始建于1953年的老教学楼进行了智慧型改造,依托 中传云 的数据存储㊁算力和分析能力,以技术赋能课堂,创新探索智慧化教学应用的新模式,实现智能化的教学流程㊁ 跨时空 的远程互动㊁可视化的学情分析等功能,为教学流程中的教师㊁学生㊁管理者同时带来便捷㊂尤其是在过去一年最艰难的抗疫时期,智慧教室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对全校师生的教与学功能普及,满足了疫情期间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的各种场景,使其科技属性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开发㊂几乎是短短的一年时间,中传师生就从传统线下课程的1.0时代进入了专属云课堂的2.0时代,信息化平台的一站式操作不仅为整体教学质量增添了科811技时代的浓厚意味,更为多元且人性化的选课操作与引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㊂2.优化选课设置艺术类学生的公选课普遍存在学分要求低㊁偏向专业选课的情况㊂在专业核心课程完成新文科改革之前,公选课依然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战场,但遗憾的是公选课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程和培养要求㊂部分公选课的开设标准较低,内容和难度设置的随意性较强,相似学科背景的老师所开设的公选课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冗余㊂而目前专门设立的部分跨专业公选课,由于开设门数少,也无法做到复合型人才所需的普及化要求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制定增加公选课门数的同时,应在课程思政的原则下制定模糊专业边界㊁交叉融合㊁驱动创新的课程开设指导,带领教师进行思维升级;还可尝试根据社会需求引导更多的专业课增开为跨专业选修课,并在政策上给予开课单位和教师一定的扶持㊂分类增加部分艺术类学生公选课学分,调整学分架构,从学分机制上鼓励学生选择跨专业课程㊂需要注意的是,跨专业课程的开设要调节好广度与深度的平衡,不能全部以讲座形式代替,也不能完全以一种声音限制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视野与兴趣㊂3.增强选课引导在线上的工作中,教学管理部门可通过新媒体推出名师介绍的文章㊁人物小传等,用视频方式展现教师涉足学科领域和影响力,转载教师参加过科研活动的新闻,充分利用移动端传播速度快㊁传播面广的特点,扩大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引导学生通过全方位立体化了解任课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㊂在线上与线下可以联动的工作当中,教学管理部门可以主题推荐的形式,以 人文㊁艺术㊁科学 为主题,在教学管理平台上推出线上讲堂㊁ 师说 ㊁优质慕课等栏目,展现任课教师教育心得和教学成果㊂利用晚上课少的时间段组织线下专业讲座,将专业知识体系中普及化的知识讲授给学生㊂专业之间可联合组织跨学科论坛,通过灵活多样的跨学科形式,形成良好的跨学科学习研究氛围,带领学生探索人文㊁艺术与科学的精神之源,引导学生认知复合型培养的教育意义,从而推动学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㊂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每学期会组织各个学院推出线下的读书会活动,结合各学科硕博专业的文献阅读书目进行精读与讲解,不仅促进了各专业相互了解的良好学风,更成为中国传媒大学对外展示学术能力的品牌窗口㊂通识教育中心对于读书会的宣传主要是通过官方与非官方两种渠道,官方渠道主要是以公众号进行内容预告和读书汇报总结,每学期初通识教育中心会组织各读书会的负责人进行宣传视频的录制并进行统一推送;每一期的读书会预告海报在经过其他非官方公众号与微信群的转载之后会大幅度提升影响力,为各个读书会带来更多的线上参与者㊂这种线上线下㊁官方与非官方的联动方式打破了教学空间有限的限制,拓宽了跨学科知识的普及渠道与受众面积㊂其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的 艺术与社会 经典文献研读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年,形成了具有极高黏度的书友会;阳明书院的读书会则别具一格地将国学普及与播音诵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传特色,为国学传播进行了有力的新探索㊂(二)教师层面教师可打破本科生大班授课壁垒,各专业教师充分发挥联合导师的优势,将不同学术专长的导师与学生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全体导师中得到复合型培养㊂在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学生本就应具备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思考和研究的能力,教师应从培养目标上定位建立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使艺术类学生养成全911面开放的跨学科思维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技能㊁善于学习其他学科的学术理论,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思考研究艺术本身的属性和应用问题,创新性地解决复杂而全面的问题㊂教师发挥能动性的方式很多,高校在破五唯的同时也应该鼓励教师把生涯规划与教学改革进行结合,拓宽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㊂比如进入短视频的时代之后,很多高校的老师也开始尝试自己耕耘公众号与视频号,开始以 意见领袖 的新身份发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见解,其自媒体内容一方面能够补充其专业课以外的知识背景,与其自身的课程互为参照,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老师,激发其他学科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㊂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就有老师在其自媒体公众号上持续发表的学术内容而建立了在学生中的良好声望,最终还推出了自己的专属网课,同时该公众号因为在相关领域的强大号召力也为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带来了好的声誉,成为学院学术活动的强力宣传平台㊂值得注意的是,大量高校教师自媒体的出现也导致近几年一些老师因为言论不当而导致职业生涯受损的案例,从而让部分高校明令禁止教师自行从事自媒体的工作㊂针对这种现象,一刀切的禁止做法并非长久之计,只有尽快提升教师群体的媒介素养方为良策㊂各高校的教师工作部门,应当指引教师着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㊂尤其是艺术类教师,由于专业性较强,容易局限于专业领域内㊂同时还要引导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原则下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㊁教案㊁教材,通过多方面的教学相关活动与学术服务,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尤其是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德行的培养㊂(三)学生层面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正所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所以针对学生群体,要引导学生的学习理念发生根本转变,使其自主向复合型人才靠拢,提升发展高度㊂本科生可以通过修读辅修寻求复合型培养,中国传媒大学修读辅修的学生人数就可占到总人数的10%左右㊂然而2019年7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之后,各高校官方针对艺术生开设的系统化㊁规模化的跨专业学习渠道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慕课等网络平台自学方式㊁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具有一定参与门槛的研修班,以及高校面向社会所开办的商业化培训班㊂为了拓宽学生自主主动寻求复合型培养的需求,中国传媒大学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学校 小综合 的学科优势,高度聚焦某个专业方向或领域推出了微专业,目前取得了良好反馈,每学期报名的学生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这说明我校对于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理念教育形势向好㊂在之前的辅修的反馈中,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无法调和本专业课程与辅修课程的时间冲突,从而导致了兴趣降低㊁放弃跨专业学习等现象㊂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在微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上针对该问题特别做出了调整㊂每个微专业都将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通过灵活㊁系统的培养,开设一组核心课程(一般为5-8门课程),学分不低于12学分,不高于20学分,上课时间一般为周末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修读,为学生接触学科前沿㊁提升复合能力㊁社会竞争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㊂三、结论与展望新文科背景之下艺术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在这条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培养之路上,高校不仅面临着艺术类专业之前便面临的如教育资源不均衡㊁产学研联动滞后等瓶颈,还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改革挑战㊂021。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及对策建议
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使得管理学系统 化&理论化加强"但与生活实践存在距离"导致学生对知识 和概念的理解易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 另一方面"大 部分传统农业&工业&商业&医院在经济社会中比重较大" 与农学&工科&财经& 医 科 院 校 联 系 紧 密" 但 与 艺 术 学 院 联 系相对较少"艺 术 院 校 在 社 会 实 践 方 面 缺 少 重 要 渠 道" 部 分艺术院校老师和学生较少接触到我国当下管理实践工 作和社会实践锻炼机会"从新文科背景角度来看"教学存 在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也缺少中国特色管理学实 践经验的系统总结%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实施与效果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实施与效果一、实施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这一变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跨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意表达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促进其全面素质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与内容更新在新文科背景下,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和完善。
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传统艺术门类,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还应融入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等新兴领域。
此外,课程设置应注重跨学科融合,将艺术与科技、社会科学等人文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综合性课程体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在新文科背景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是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
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
此外,应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演出,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新文科背景下艺术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
应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的优秀教师,为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五、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在审美能力方面,学生能够敏锐地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
在创意表达方面,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特的艺术创作。
在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观念,进行有效沟通。
六、社会反响与评价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实施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认可度明显提高,同时学生在各类艺术比赛和展览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此外,家长和学生对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终身发展。
七、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尽管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新文科背景下音乐英语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以肇庆学院音乐ESP为例
新文科背景下音乐英语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以肇庆学院音乐ESP为例摘要:本研究介绍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肇庆学院音乐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依托雨课堂平台,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拓展音乐专业的ESP教学广度,将育人目标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强调知识与学生情感价值体验深度融合,根植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英语; 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模式一、前言2020年11月,教育部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会上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宣言》提出了新文科的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案,并对相关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文科建设既是外语学科发展的背景,也成为建设发展的重要遵循及可靠依据, 它强调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外语教育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融合以及社会适应性,能够让学生在学科、学术领域或未来职场中熟练使用英语,这与大学英语的工具属性的要求和目标一致。
所以新文科建设也为大学英语注入了新的建设内容。
如何积极应对新文科建设的改革大潮,培养“专业+英语”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国立场的时代新人是每一个外语教育者的使命担当。
《大学英语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为贯彻教育部精神, 2020年,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实施新一轮的课程实施方案,方案确定普通本科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为通用英语(EGP)(一年级)+ 跨文化交际(EICP)(第三学期)+ 专门用途英语(ESP)(第四学期)三大课程模块。
音、体、美特殊专业课程体系为通用英语(EGP)(一年级)+ 专门用途英语(ESP)(二年级)二大课程模块。
其中专门用途英语本身具备工具性、跨学科的特征。
本文通过研究肇庆学院音乐学院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评价模式,反思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索有效的音乐专业ESP的教学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
革研究
一、背景
随着新文科的建设,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
改革和完善。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
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如美术、设计、文化、心理学等。
因此,如何构
建一个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
问题。
二、课程体系改革
1. 课程设置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
灵活性指的是能
够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实用性则是指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造型等基本技能训练。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动画制作等。
(3)选修课程: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
2. 教材选用
良好的教材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在选用教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要丰富,能够涵盖多个领域的知识。
(2)教材要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3)教材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能够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三、教学模式改革
1. 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
因此,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以下几种:
(1)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来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情况,并进行思考和探讨。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2. 实践环节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需要注重实践环节。
具
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外出考察:通过外出考察来了解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情况,并进行实地调研。
(2)实践项目:通过实践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情况。
四、总结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案。
在改革过程中,
需要注重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需要注意教材选用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