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精品教案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篇1古诗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2诗歌中的意境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四课时安排:四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常识二教学重点:诗歌基本常识三教学方法:讲解四教学过程:1诗歌的历史从人类开始有了劳动就有了诗歌人类最初的劳动号子就是诗歌的雏形,所以诗歌可以成为歌,因为可以配乐而歌2诗歌划分的阶段是从西晋谢灵运的山水诗开始的3诗歌的鼎盛时期是唐朝有李白杜甫,被称为诗仙和诗圣4诗歌分类:诗歌2诗歌规则:押韵和平仄押韵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每首诗的偶句的结尾一个字必须押韵即韵母相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2诗歌中的意境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问:四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律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多才多艺,能诗能画,精通音乐,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独具特色。
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觉敏锐,体物细微。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歌散译: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犹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有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查的骑兵,告知我都户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诗歌朗诵》名师教案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并实践朗诵技巧,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
2.通过班级朗诵比赛,提升学生朗诵水平和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及朗诵的热爱。
课前准备:1.阅读诗歌,确定篇目。
每位同学根据任务一学习的知识,选择一首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准备,标出重音、停连、节奏,注明语气、语调、语速等。
(常用标记:重音加着重号“●”,句中停顿画“/”,连读画波浪线“”)2.小组合作,交流提升。
全班分组,以8人为一组,组内朗诵自备的诗歌,互相评价、交流、改进;修改朗读标记后再次朗诵,看水平是否有所提高。
3.组内推选,进行排练。
在小组朗诵的基础上,推选参加全班朗诵比赛的选手,确定朗诵形式(如独诵、双人朗诵、齐声合诵或多人轮诵),确定朗诵篇目。
教师确定比赛要求,朗诵配乐或配视频。
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做评委。
4.教师制作节目单,安排一位同学主持朗诵比赛并准备简单的串词。
教学过程一、欣赏朗诵视频,导入活动任务1.播放两段独诵视频。
教师导人: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了两位表演者的朗诵,大家在欣赏完之后,你认为哪一位的朗诵表演更好(学生自由回答)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去评价两个朗诵表演,如朗诵技巧、现场感染力、对作品的理解等。
通过师生交流明确:评判朗诵表演不仅需要关注朗诵者对诗歌的理解,以及朗诵技巧的运用,更要注意现场的表现力,包括仪态、动作、表情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播放两段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对诗歌朗诵有更深切的感受,并且能结合“任务一”学到的知识对朗诵表演进行合理的评价,教师的适当引导能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现场朗诵表演的要求,也为下一环节学生制定评分细则做好铺垫。
二、我的地盘我做主——确定比赛评分细则1.教师展示比赛评分表初稿。
2.小组组内讨论,完善朗诵比赛评分表。
3.师生合作,确定最终评分表内容,并呈现在课件上。
设计意图该环节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引导学生回顾在“任务一”中掌握的朗读诗歌的技巧,又帮助他们将“任务一”与“任务二”有效衔接,明确诗歌朗诵的具体要求并落实到具体的评分表中,也为下面朗诵比赛的开展和自评互评做好铺垫。
诗歌朗诵表演教案《竹石》
诗歌朗诵表演教案《竹石》一、教材分析《竹石》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歌,全诗写竹和石的对比,以此表现出他对竹和石的性情和品格的认识和赞美。
这首诗歌的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刻,适合朗诵表演。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诵《竹石》的诗句,传达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价值观。
2、能够感性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内涵,建立对诗歌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3、通过诗歌朗诵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通过“一句千言”的朗诵练习,让学生体验朗诵、表演、活动的魅力与乐趣。
2、课内讲解:通过课文分析,解读诗歌的意境与内涵,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与欣赏能力。
3、课堂练习:通过课文朗诵表演、分组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4、课后反思:通过交流、讨论、分享等活动,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表演、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一、导入环节“一句千言”综合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朗诵、表演、活动的乐趣与魅力,培养他们对艺术表达的兴趣和热情。
二、讲解环节1、试胆朗诵让学生先自己朗诵一遍,通过试胆朗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演水平和表现力。
2、朗诵技巧讲解(1)口型、意态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白口型、语音、意态的关系,要使读诗的声音与情感、意境相符合。
(2)发音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白发音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必须注重语音、时态的准确。
3、句子解析(1)竹石对比白居易在诗歌中巧妙地将竹和石对比,反映出竹和石的性情、品格和价值观。
(2)诗歌的意境与内涵要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解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内涵,从而理解诗歌和文化价值。
三、练习环节1、诗歌朗诵表演活动(1)带着情感的朗诵表演要引导学生在朗诵表演中表现出自己的感情,让读诗的声音与情感相符合。
(2)分组表演分组表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课堂活动,可以通过分组来提高课堂效率和活动的趣味性。
诗歌朗诵教案
诗歌朗诵教案诗歌朗诵教案1一、活动目的:1、结合学校的书香读书活动,在古诗的海洋中,领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在古诗中感受到了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
2、通过开展“读经典美文,做少年君子”主题活动,努力将古诗文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着力培养一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情趣,养成随时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
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4、充分调动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强化作为班集体主人的意识。
5、检测班级的古诗的诵读情况和收集情况,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表演,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孩子的人文修养。
二、活动准备:1、各小组综合实践收集整理诗词。
2、物色好主持人6人。
3、各小队组织熟练背诵古诗,根据诗意画好四季图,写好有关古诗的书法作品。
课件制作。
4、各类节目准备:相声、小合唱、小组诗等。
活动分步: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三、活动过程:揭示主题班会古诗词诵读开始。
走进古诗词的世界,去感受诗人们朴质、真切的情思。
徜徉在古诗词的长河中,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
第一部(闲情)1、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带入诗境。
2、看图诵诗,春夏秋冬。
3、看图猜诗(放课件)。
第二部(亲情)1、唱《游子吟》(播放《游子吟》(唱诵结合)。
2、报答母爱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怎样去报答母亲的爱呢?3、相声《慈母心》4、一起来看看《七步诗》的创作过程。
第三部(友情)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组同学背诵的有关友情的古诗多。
2、齐唱一首古诗改编的歌《送孟浩然之广陵》。
3、下面请大家各自找曾帮助你学习,生活的好朋友送贺卡,说一句感谢的话。
(放音乐《爱的奉献》)第四部(乡情)1、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一起来表演朗诵吧。
2、男、女同学为大家背诵。
第五部(爱国情)1、背爱国诗句《示儿》、《石灰吟》《己亥杂诗》、《出塞》、《菩萨——》《——咏喇叭》等。
六年级语文《唐诗三百首》诗歌朗诵教案
六年级语文《唐诗三百首》诗歌朗诵教案第一节:课堂准备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唐诗的特点和韵律,提高朗诵技巧和语感。
教学重点:学习唐诗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语感。
教学准备:《唐诗三百首》课本、黑板、粉笔。
第二节:导入与激发1. 制造气氛:播放一段优美的古琴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的韵律之美。
2. 提问:请学生回忆一下他们所学过的古代诗歌,例如《孔雀东南飞》、《登鹳雀楼》等,引导学生介绍诗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第三节:新课呈现1. 导入:通过呈现几首著名的唐诗,如《春晓》、《登鹳雀楼》等,向学生展示唐诗的美丽。
2. 解读:通过讲解诗歌中的意境、修辞手法等,让学生了解唐诗的魅力所在。
3. 吟诵: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吟诵这些唐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押韵和韵律。
第四节:学习与实践1. 分组朗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诵。
2. 合作讨论:学生朗诵完毕后,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节:巩固与拓展1. 韵律游戏:通过教师出示不完整的诗句,让学生补全并快速朗诵出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2. 创作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或所见所闻,进行短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六节:总结与作业1. 总结: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并进行小结。
2. 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背诵一首《唐诗三百首》中的诗歌,准备下节课的朗诵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唐诗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够通过朗诵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同时,通过合作讨论和创作活动,学生的语感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很好的锻炼。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优秀的唐诗作品,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中班好听的诗歌朗诵教案
中班好听的诗歌朗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朗诵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朗诵的基本技巧和表达方法。
2. 难点: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朗诵诗歌。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多种适合中班学生的诗歌,如《小蜗牛》、《小兔子乖乖》等。
2. 准备音乐播放器,播放适合的背景音乐。
3. 准备小道具,如花朵、小动物玩偶等。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比如,可以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做动作,然后引入诗歌朗诵的话题。
2. 介绍诗歌朗诵的基本知识老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诗歌朗诵,朗诵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可以通过举例子、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
3. 学习具体诗歌选择一首适合中班学生的诗歌,比如《小蜗牛》,向学生逐句朗读,并解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
4.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练习。
老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练习和交流。
5. 朗诵比赛安排一个小型的朗诵比赛,让学生有机会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
可以邀请其他班级的老师和同学作为评委,评选出最佳朗诵者。
6. 总结和展示在比赛结束后,老师可以对学生的朗诵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表现出色的同学,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可以播放一些优秀的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欣赏其他同龄学生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诗歌朗诵教案的实施,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升,朗诵技巧也有所改善。
但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朗诵时表情不够丰富,语气不够生动。
下一步需要加强对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并用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来表达。
同时,也要多给学生提供欣赏诗歌的机会,让他们在欣赏中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
初中诗歌主题朗诵教案
初中诗歌主题朗诵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朗诵技巧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
2. 朗诵情感的把握。
教学准备:1. 选择适合初中生朗诵的诗歌。
2. 准备相关的背景音乐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诗歌朗诵的意义和价值。
2. 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美。
二、诗歌鉴赏(10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朗诵技巧指导(10分钟)1. 教授朗诵的基本技巧,如语音、语调、语气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朗诵技巧,表达诗歌的情感。
四、分组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诵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个别化的帮助和建议。
五、诗歌朗诵展示(10分钟)1. 每组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
2. 教师和同学互相评价,给出建议和鼓励。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朗诵的收获和体会。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朗诵过程中的表现和不足。
教学延伸:1.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 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进行朗诵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朗诵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运用适当的朗诵技巧,表达诗歌的情感。
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个别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提高朗诵水平。
古诗登鹳雀楼朗诵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朗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登鹳雀楼》,理解古诗的意境和韵律。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和韵律。
2. 掌握古诗的朗诵技巧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运用正确的语气和节奏进行朗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鹳雀楼》的课件和朗诵指导材料。
2. 学生准备《登鹳雀楼》的文本和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课件介绍诗人王之涣和《登鹳雀楼》的背景。
2. 新课内容: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登鹳雀楼》的文本和注释,解释难点词语和句子。
3. 朗诵指导:教师讲解朗诵技巧和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气和节奏进行朗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5. 展示环节:学生进行朗诵展示,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进行《登鹳雀楼》的朗诵练习,并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拓展:1. parision with other poems: Introduce and pare "Climbing鹳雀楼" Wang Zhihuan and "Looking at the Capital from the Hanfu Tower" Du Fu.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expressions and themes.2. Cultural background: Introduc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Guanque T ower, including its construction, location, and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history.七、课堂练习:1. Fill in the blanks: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given sentences with the missing words from the poem.2. True or false: Write true or false next to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nd expln your answer.a. The poem "Climbing鹳雀楼" was written Wang Zhihuan.b. The Guanque T ower is located in the capital city of China.c. The poem describes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river and the vast land.d. The author uses vivid metaphors and similes to describe the scenery.八、小组活动:1. Group discussion: Divide students into groups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a. What is the mn theme of the poem "Climbing鹳雀楼"?b. How does the author express the theme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cenery?c. What does the poem conve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2. Group presentation: Each group presents their discussion findings and shares their insights with the class.九、课堂总结:1. Review the mn points covered in the lesson, including the autho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poem, the mean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poem, and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poem.2.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appreciating and understanding ancient poetry,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continue studying and enjoying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十、作业布置:1. Write an essay summarizing the mn themes and messages of the poem "Climbing鹳雀楼".2. Prepare for the next lesson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another ancient Chinese poem.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以古诗《登鹳雀楼》为基础,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的意境和韵律。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7篇)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篇1)一、引入新课:《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十九首》的定名《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
《古诗十九首》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三、《行行重行行》的作品分析《古诗十九首》描写的是人类情感的共相和基调,表现出质朴的特色,达到了情真,景真,意真的境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走了就是走了,无论指送行者,还是远行者,总而言之是两个人的分离。
“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
那远行的人向前走再向前走,前边的道路无穷无尽,而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
初中语文教材《诗歌朗诵》解读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诗歌朗诵》解读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朗诵》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并运用《诗歌朗诵》中的诗歌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3、通过诗歌朗诵,感受文化之美,增强语感和丰富词汇。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朗诵》中的诗歌知识,并运用到写作中。
2、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增强学生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讲解《诗歌朗诵》的背景和意义:《诗歌朗诵》是一本精选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经典诗歌的书,通过朗诵这些经典诗歌,可以增强我们的语感和丰富词汇,同时也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2、理解朗诵与赏析(20分钟)
让学生朗诵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诗歌,并解析诗歌中的词语,了解一下作者的想法和情感,体会到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3、学习写作技巧(30分钟)
通过学习《诗歌朗诵》中的一些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写好一篇文章,并在写作时能将这些技巧灵活运用。
4、朗诵练习(30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诗歌,再次朗诵并进行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并提高自己的朗诵能力。
5、总结(10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通过练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朗诵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评价
通过对学生的写作和朗诵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和文化交流。
第一单元诗歌朗诵教案
诗歌朗诵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和朗诵一首优秀的现代诗歌,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2)学习诗歌朗诵的技巧,提高朗诵表现力和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朗诵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诗歌的意义和情感,提高诗歌朗诵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现能力,增强自信和自尊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和领悟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2)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提高朗诵表现力和感染力。
2.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理解和领悟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如何运用语音、语调等基本技巧,提高朗诵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朗诵的魅力和情感表达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课堂教学(3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并对诗歌进行简要讲解,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等。
(2)教师向学生展示诗歌的全文,并带领学生一起读诗歌,让学生尝试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教师向学生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文学手法,如修辞、音韵、节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4)教师向学生讲解朗诵技巧,如语音语调、节奏和停顿等,提高学生的朗诵表现力和感染力。
(5)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朗诵表演,并由全班同学进行评分和点评,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现力。
3.课堂练习(15分钟)学生自由练习诗歌朗诵,教师巡视指导,并对学生进行点评和反馈,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诵技巧。
4.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化学生对诗歌朗诵的理解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复习课堂学习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背诵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并练习诗歌朗诵。
诗歌朗诵教案
诗歌朗诵教案诗歌朗诵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朗诵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诵技巧,包括语音、语调、节奏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诗歌的朗诵技巧。
(3)选取适合朗诵的经典诗歌进行学习与表演。
2. 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示范法:教师读诗歌示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朗诵练习: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节奏的训练。
(4)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诵,互相评价、分享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印象和感受,讨论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
2. 讲授(1)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介绍诗歌的朗诵技巧,包括语音、语调、节奏等。
(3)示范朗诵一首经典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练习(1)学生自选一首诗歌,进行朗诵练习。
(2)教师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诵。
4. 表演(1)各小组进行诗歌朗诵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
(2)学生自行准备一首诗歌朗诵表演,进行个人朗诵展示。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参与度评价:对学生课堂参与度进行评价,包括积极性和表现程度。
2. 朗诵技巧评价:评价学生在朗诵过程中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掌握程度。
3. 表演评价:评价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4.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
六、教学资源1. 课本、课件等教学资料。
2. 经典诗歌选集。
3. 录音设备、投影仪等教学器材。
大班诗歌朗诵教案
大班诗歌朗诵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诗歌朗诵,体验诗歌的美感和韵律感,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表现力。
3.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
二、教学内容1.选择适合大班孩子朗诵的诗歌,内容积极向上,富有教育意义。
2.教授诗歌朗诵技巧,如节奏、语调、情感投入等。
3.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诵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诗歌朗诵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意境,感受诗歌美感。
3.指导:教师教授诗歌朗诵技巧,如节奏、语调、情感投入等,让学生在朗诵时能够更加生动感人。
4.练习:学生进行分组朗诵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5.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学习成果,提高自信心和表现力。
6.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1.学生诗歌朗诵技巧的掌握程度。
2.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情况。
4.学生对诗歌朗诵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五、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进行诗歌朗诵练习,提高家庭亲子关系。
2.学生通过互联网或书籍,了解更多关于诗歌的知识,拓宽视野。
3.学生撰写诗歌朗诵心得体会,分享学习感悟。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旨在让学生在诗歌朗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和表现力,同时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诗歌朗诵辅导教案
初中语文诗歌朗诵辅导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朗诵技巧。
3.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朗诵技巧。
2. 选取适合朗诵的诗歌进行示范和指导。
3. 学生分组练习,展示朗诵成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朗诵的重要性,以及朗诵技巧。
二、诗歌朗诵技巧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如声音的抑扬顿挫、情感的把握、肢体语言的运用等。
2.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方法。
三、诗歌示范和指导(20分钟)1. 教师选取一首适合朗诵的诗歌,进行示范朗诵。
2. 讲解示范过程中的朗诵技巧,如如何处理重音、如何把握节奏等。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四、学生分组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诵错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诗歌朗诵技巧讲解(10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2. 强调诗歌朗诵中的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
三、学生分组练习(20分钟)1. 学生继续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技巧。
四、朗诵展示和总结(15分钟)1. 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朗诵的重要性。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朗诵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朗诵展示中的表现。
3. 学生对诗歌朗诵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诗歌朗诵教案
小学诗歌朗诵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喜欢诗歌朗诵的兴趣;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朗诵技巧;3.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朗诵技巧;2. 难点:如何使学生朗诵自然,传递出正确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听前导入:“读出来的声音要有意境,好比听到美妙的音乐,除了听出来的旋律外,还可听出旋律中的意境,这就是旋律的情感表达。
”2. 学生端朗诵:“我朗读这首诗,是在表现这首诗的情感,在用我的声音,表达出我的感受。
”3. 教师示范朗诵:“设身处地地进入诗歌的情境,放松身体,自然地读出诗歌的意境。
”4. 听课文朗读:“老师带着全班学生一起读课文,让孩子们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之中。
”5. 分组朗诵练习:根据课文,分组展开朗诵比赛,在现场比赛中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1. 听前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诗歌朗诵的必要性和价值,鼓励学生们认真体味自己所朗读的诗歌,从而达到更好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
2. 学生端朗诵:让学生自己朗诵一段短小精悍的诗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发现自己的朗诵不足,老师介绍如何朗诵,如站姿、呼吸、节奏等方面的技巧。
3. 教师示范朗诵:老师向学生演示如何正确地朗诵一首诗歌,让学生模仿。
在模仿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调整自己的朗诵方式。
4. 听课文朗读:课堂上,老师可以向学生朗诵一首经典的诗歌,让学生用心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让他们模仿老师的朗诵方式进行练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5. 分组朗诵练习:根据课文,分成几个小组,展开朗诵比赛。
比赛中,评委可以评价参赛者的朗诵技巧、情感表达能力以及与诗歌主题相符合度。
考虑到学生年龄的差异,可以进行多轮比赛,每轮的难度适当进行调整,以调动学生的热情,带动朗诵氛围。
五、课堂感受:通过这一次的课程,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诗歌朗诵的文化内涵,抓住了诗歌中的情感与内涵,积极参与了互动式的朗诵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及形象意识。
诗歌朗诵唱读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提高朗诵水平。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诗歌情感的表达。
2. 难点: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一首经典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朗诵的魅力。
(2)简要介绍诗歌朗诵的重要性。
2. 诗歌朗诵技巧讲解(1)朗诵姿势: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身体挺直。
(2)呼吸方法:腹式呼吸,吸气和呼气要均匀。
(3)节奏和韵律:根据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行朗诵,注意停顿和语调。
(4)情感表达: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作者情感,通过朗诵传达给听众。
3. 诗歌朗诵实践(1)选取一首适合朗诵的诗歌,让学生进行个人朗诵练习。
(2)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朗诵。
(3)教师对学生的朗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4. 诗歌朗诵比赛(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出优秀选手。
(2)对获奖选手进行表彰,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5. 总结(1)回顾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强调在朗诵过程中要注意的要点。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登鹳雀楼》的朗诵技巧,提高朗诵水平。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登鹳雀楼》的朗诵技巧、诗歌情感的表达。
2. 难点: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登鹳雀楼》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朗诵的魅力。
(2)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诵技巧讲解(1)朗诵姿势: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身体挺直。
(2)呼吸方法:腹式呼吸,吸气和呼气要均匀。
(3)节奏和韵律:根据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行朗诵,注意停顿和语调。
诗歌朗诵妈妈你真好看教案
诗歌朗诵妈妈你真好看教案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歌《妈妈你真好看》的内容和作者背景;(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朗诵练习、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课外练习和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3)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母亲的尊重和感恩之情;(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诗歌《妈妈你真好看》的内容和作者背景;(2)朗诵技巧的训练。
2.难点。
(1)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2)如何通过朗诵展现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播放《妈妈你真好看》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旋律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诗歌内容。
讲解诗歌《妈妈你真好看》的内容和作者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朗诵训练。
(1)教师示范朗诵,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诵节奏和情感表达;(2)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导,提高朗诵水平;(3)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成果,鼓励同学们互相欣赏和评价。
4.情感表达。
通过诗歌内容和朗诵训练,引导学生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尊重之情,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5.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就诗歌内容、朗诵技巧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6.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课外练习诗歌朗诵,并准备一份关于诗歌的感悟或评论,以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诗歌《妈妈你真好看》的内容和作者背景,还掌握了朗诵技巧,并培养了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诗歌朗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和欣赏美好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朗诵》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回顾、朗诵本单元诗歌,总结诗歌朗诵技巧。
2.进行朗诵练习,在朗诵中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了解朗诵比赛的准备工作,如诗歌的选择等,同时策划并举办朗诵比赛活动。
【教学重点】1.回顾、朗诵本单元诗歌,总结诗歌朗诵技巧。
2.进行朗诵练习,在朗诵中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进行朗诵练习,在朗诵中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有人说:我喜欢朗诵,但每次朗诵都觉得对不起那首诗。
这就涉及到如何朗诵的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朗诵诗歌。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引起思考和对朗诵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朗诵的特点观看《朗读者》视频,总结特点。
文学性朗诵的内容一般都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一些非文学作品,如社论、书信等,一旦作为朗诵材料,往往也会偏向于表现某个人的某种思想感情,自然带上明显的文学色彩。
文学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
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是运用语言表现的,有声语言最能显示语言的风采和魅力。
文学作品通过朗诵可以再现作品描写的人物形象、环境气氛和生活场景,充分发挥它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作用。
艺术性朗诵是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
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要能分析欣赏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前提;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要熟练掌握标准发音和发声技巧。
要善于正确地运用语调语气,这是表情达意的关键;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艺术的修养,要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中说话,要能正确地发音,有自然的表情,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重要条件;此外,朗诵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修养、社会知识修养,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基础。
朗诵艺术就是以上各方面修养的综合体现,缺少哪一方面的修养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朗诵者。
表演性朗诵,一般都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
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技能。
要有优美的语音、端庄的仪态、丰富的表情。
朗诵者还可以适当化妆,可以运用灯光布景,可以进行配乐。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朗诵艺术的表演效果。
只要是朗诵,即使是在小的范围内进行,都会带有表演的性质。
朗诵者要向听者显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艺术才能,听者总要对朗诵者的文学修养、口语才能和表达效果等进行评价,这些都具有表演活动的明显特点。
另外需要注意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
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选出合适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朗诵视频,整体感知朗诵的艺术,认识朗诵的特点。
三、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观看《我爱这土地》《乡愁》朗诵视频,回顾、朗诵本单元的六首诗歌。
1.探究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本单元诗歌中选择一首最喜欢的诗歌重点进行朗诵、分析,总结朗诵诗歌的技巧。
2.探究过程小组选定一首诗歌。
(1)每人先独立进行朗诵,想一想自己朗诵前、朗诵中各有什么方法和技巧,记录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
①交流各自的看法,一位成员负责把小组共识记录下来。
②小组成员思考并讨论:如何把诗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朗诵出来呢?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结合给出的朗诵视频,记录讨论结果,综合整理,形成小组结论。
③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分享总结的朗诵方法,并加以解说。
全班一起交流。
3.成果展示(1)知人论世,明晰背景,确定基调。
基调,简单地说就是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诵作品。
基调的种类一般有清新舒展、喜悦明快、热情赞扬、低沉悲痛、幽默风趣、意味深长、憎恶激愤、深沉坚定等,确定好基调才能把控好情感。
朗诵是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不是机械的“见字出声”的过程,要淋满尽致地表现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和感情,通过有声语言的传播,赋予整个作品以生命。
要想朗通好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一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想借助作品表达什么,如果对作品没有深人了解,没有对字词进行仔细推微,那么表达出来的诗歌就会散乱、不知所云。
因为通过背景,作者可能想要表达更多的情感和更深层的含义,所以就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感情色彩及价值取向等。
(2)解读诗歌,通情达意。
朗诵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出感情”,朗诵要求最常见的便是“有感情的朗读”。
但是若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读透文词的内容情意,有再多的朗读技巧也只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
要打动听众,首先自己要被打动。
“诗者,吟咏情性也。
”“诗缘情而绮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诗歌必须要有情,朗诵诗歌同样必须有情,切实准确传情。
(3)进入角色,随文入境,读出诗歌的内容美(画面感、绘画美)如《你是人间四月天》,朗诵中要读出画面感。
(4)把握语气、语调和重音等,读出韵律和节奏。
教学参考: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朗诵诗歌切忌没有变化。
随着诗歌内容感情的变化,诗歌的节奏也应随之变化,把握好节奏,会使诗歌更加具有韵律美。
在一首诗歌中,节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当然,不同的人因为有不同的气质和特点,朗诵出来的节奏也不尽相同。
总之,节奏没有固定模式可遵循,具有独特性。
朗读诗歌要善于运用停连,合理运用扬停、落停、直连、曲连等技巧。
停连不受文章中标点符号甚至是段落的约束,而是随情而动,随义而生。
重音在诗歌朗诵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由于诗歌语言很精练,朗诵者应对每一个词语反复推敲揣摩从而确定重音。
诗歌往往会通过重音来加强感染力和表现力,所以可以通过语速、音强、音长上的对比,加强诗歌的渲染效果。
语气可以集中体现朗诵者对所要表达的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诗歌具有概括性、跳跃性和音乐性,它的语言精练,有时候一语双关表达多重含义,有时候朦胧模糊没有明确概括,在这个时候,正确的语气会起到很好的解释作用。
诗歌中很多句子不连贯,语意不明确,语气也可以起到明确句子之间关系的作用。
比如有的诗,文字表面的词语都是阳光明媚的,可恰恰作者是用反讽的手法在讽刺,这就需要以正确的语气来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重点分析学过的诗歌,总结出朗诵的方法和技巧,为后面的朗诵做了知识总结和铺垫,便于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迁移。
(三)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结合我们总结的诗歌朗诵的技巧,给下面这首《理想(节选)》设计一个简单的朗诵脚本,根据朗诵脚本反复朗读,看看自己是否有进步。
2.过程安排(1)自主阅读《理想(节选)》,了解诗歌内容和特点。
(2)自己结合我们总结的朗诵方法,逐句分析,从语气、语调、重音、情感等方面做一些标注,反复朗读。
(3)每人在小组内展示朗诵,小组成员交流、互评,选出一位优秀朗诵者在班级展示,师生共同欣赏、点评。
3.成果展示理想(节选)流沙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睛。
分析与提示:这首诗每节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节与节之间并不孤立。
句式整齐,每节都是四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歌句式一致、节奏一致时,朗面起来极具表现力。
在朗诵第一节时,“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语调从低缓缓上场,到第二句的时候语速开始加快,语调继续上扬,气息贯通。
第三句紧推达到高潮,最后一句速度慢下来,语调下降,为下一节做铺垫。
第二节内容有很多对比词,比如“饥寒-温饱,温饱-文明”“离乱-安定,安定-繁荣”,这些都是重音,朗诵对应的句子时应变换语调,强调二者的差异。
第三节“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和“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中,不能因为有逗号就停顿,可一气贯通到底。
朗诵第四节时语调要下抑,表达可悲可叹的情感态度。
第五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因此要变换语气,提高音量,体现作者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
最后一句话语速要放慢,字字加重,把阳光、春色的美好表现出来,把作者的殷殷嘱托、期盼之情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总结的诗歌朗诵方法进行诗歌的朗诵,更深刻地理解朗诵的技巧,提高朗诵能力。
四、课堂小结朗诵是一种工具,它能激浊扬清,丰富你的感情,促进你的学习;朗诵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又是表演艺术;朗诵还是一种能力,它集中展现了你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常与诗歌交朋友,多阅读、多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梳理总结、启发。
五、拓展延伸审美鉴赏诗与歌邂逅常常有现代人为古代诗词谱曲,经歌手演唱,更增加了古诗词的魅力,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经》中的《兼葭》,谱成的现代歌曲都堪称经典(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在水一方》MV片段)。
同学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曲子,将歌词换成你喜欢的诗歌进行演唱;喜欢谱曲的,也可以为喜欢的诗词谱曲,自己或请他人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诗歌的乐曲,体会诗歌的内容美、形式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习诗歌、朗诵诗歌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我们接下来将举办诗歌朗诵比赛,除了朗诵技巧,大家觉得还有哪些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呢?预设:(1)量体裁衣,精心选择。
选择一首好的诗歌是朗诵成功的一半。
一要选择思想性、艺术性强的,二要选择适合朗诵尤其是适合自己朗诵的。
不是所有好的诗歌都适合朗诵。
有些诗歌堪称精品,但是过于含蓄朦胧,读者可以慢慢品赏,但是对于朗诵的听者却没有回放功能,往往不容易被很好地理解。
也不是所有好的诗歌都适合自己,不是别人朗诵得好的自己就能朗诵好,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性别、年龄、声带、性格等差异。
(2)透彻解读,通情达意。
若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读透文词的内容情意,有再多的朗读技巧也只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
要打动听众,首先自己要被打动。
“诗者,吟咏情性也。
”“诗缘情而绮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诗歌必须要有情,朗诵诗歌同样必须有情,切实准确传情。
(3)进入角色,身临其境。
紧张难免,但要尽快消除紧张。
进入角色,将自己融入作品,紧张会自然消除。
当你忘掉自我,注意力和心思已经不在台上台下了,自然会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放开情感。
(4)注意身体语言。
朗诵时大都采取站姿,朗诵者在站立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端庄稳健、舒展大方、积极向上的状态。
切忌身体松懈、前后乱晃,移动时重心移动过快,把双手抱在胸前或背在身后、双腿过度分开等不良站姿。
诗歌情感表达往往较为强烈,在体态语中经常用到手势。
其实没有所谓的“固定手势”,所有的体态动作都应该是随情而动,自然大方的。
除了一些基本的常见手势之外,我们还应该理解手势具有的区域含义。
上区手势:手势在肩部以上,一般表示积极、振奋、肯定的含义;中区手势:肩部到腰部的范围,多用来表示亲切、平等、诚恳的感觉;下区手势:腰部以下,一般用来表现否定、厌恶、鄙视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