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六廉”理念

合集下载

孝与廉的历史起源

孝与廉的历史起源

孝与廉的历史渊源“孝”与“廉”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伦理范畴,但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进程中,二者往往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相互支撑。

不孝无以齐家,不廉无以治国;孝以廉为要,廉以孝为本。

关于“孝”孝的起源难以得出准确的年考。

据传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因为能对虐待他的父母坚守孝道,在青年时代即被人称扬为大孝子。

早在商代就有了金文“孝”字,周代金文、典籍都出现大量有关“孝”的记载。

《尚书》最早有孝的使用,“克谐以孝”,“同孝厥养父母”;《诗经》中则有孝的咏叹,“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孝的精神,在周以前就建立了。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曾子等圣贤进行了总结推广,经秦汉人情世故的扩充,在西汉以后正式提倡“以孝治天下”,人们身体力行,而蔚为风气。

此后历朝历代贤人努力灌输,儒释道三家共同顶托,统治者不断强化,孝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观念。

孝被渗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处,渗入到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里。

孝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都是“亲亲”的美好心理。

就整个社会而言,孝是人心去除私欲,自然关爱他人之亲的朴素美德。

孝是个人生活中最基本的伦常关系,是整个中华民族人伦思想的核心,一直横亘于中华民族深远而广博的文化基土中,成为了中国社会两千余年来维系民族稳定的情感纽带。

孝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伦理概念,含义极为丰富,涵盖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两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同时发挥着赡养和社会化两种最基本的社会功能,还包括了人们修养立世的原则和方法。

孝通过对父母的爱敬扩展至爱敬社会上所有的人,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中华民族正因为有了孝,家国就有了相对稳定的纽带,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在世界熠熠生辉。

关于“廉”廉,就是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廉”的本意是指堂屋的侧边,基本含义就是不索取,强调对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要。

中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即开始倡廉。

《周礼》“六廉”思想对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智慧启迪

《周礼》“六廉”思想对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智慧启迪

《周礼》“六廉”思想对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智慧启迪作者:高琰李景平来源:《党建》2019年第07期《周礼》中“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所构成的“六廉”思想,具体包括善、能、敬、正、法、辨六个方面,且突出强调一个“廉”字,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中的以廉为本、以德为先的特点,为我国古代官员为政之道确立了基本的价值标准与行为准则。

在新时代,积极借鉴和转化《周礼》“六廉”思想精华,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的廉政治理能力、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廉善”需要从政者善于行事,能获得公众的好评,具有良好的声誉。

东汉郑玄注曰:“善,善其事,有辞誉。

”(《周礼注》)即“善于治事理民,有好的声誉”。

要做到“善其事,有辞誉”,首先需要从政者加强品德修养。

具体而言,一是生善心,即生“仁义之心”。

二是出善言。

不可“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清楚“只字片语,皆为良药,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的道理。

三是行善道。

既有“行善如春园之草,日有所增”的坚持,又有“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的志向,还要有“人之情所愿得者,善行”的情怀。

“廉善”之意义在于真正构建起从政者善待人民的道德价值,这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具有同一指向。

当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

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把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具体而言,一是要与民相知,切实改进领导作风,深入群众、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只有这样,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及时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二是要为民办实事,造福于民,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是要一切对人民负责,做到办任何事,都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根本标准,俯下身子、甩开膀子,办实事、求实效、创实绩,干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功绩。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建设经验及借鉴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建设经验及借鉴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建设经验及借鉴作者:张文敏来源:《领导之友》2013年第11期在中国古代传统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家政权在实行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方法途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尽管今天历史条件和根本社会制度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认真总结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推进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古代廉政文化的内涵及主要特点《周礼·天官·小宰》云:“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

一曰廉善(指善于行事,能获得公众好评);二曰廉能(指能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令);三曰廉敬(指不懈于位,恪尽职守);四曰廉正(指不倾斜,品行方正);五曰廉法(指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六曰廉辨(指临事分明,头脑清楚,不疑惑)。

”作为观念形态,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建设一直处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

如《周礼》中关于廉政的思想,发展到后来显然已不再停留于廉洁的简单含义,而认为衡量一个官吏是否廉政的标准,不仅关乎人品、道德,还有能力、称职问题,并对如何衡量廉能、廉法等有了具体而细密的考核办法。

这无疑大大拓宽了人们对廉政的理解范畴。

从这“六廉”出发,历代统治者都采用了各种措施倡廉反腐、巩固统治,其共性特征也颇值得圈点。

其一,个人修养与用人导向相结合。

在儒家主流思想体系的影响下,注重个人修养几乎已经成为读书人的特性之一,“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里的这两句话甚至将修身从君子扩大至全体民众,再进一步推理“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将修身上升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而国家政权选官用人时在主流上顺应了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通过不断施行各种选官制度来体现这一导向,至科举制完备后,中央政权依靠这一制度选拔出更多有德行、有能力的官员,从而激励更多的晚生后辈修身学习、为官以德。

其二,思想教育与廉政导向相结合。

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2014-08-25 15:45来源:检察日报我要评论0字号:核心提示:现实中的反腐形势正如火如荼,以古为鉴,我们或可把握现实中的一点一滴。

“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构建了一定的政治结构为前提。

没有相应的政治和政治制度产生,廉政文化也就无从谈起。

故宫乾清宫“正大光明”匾,象征着封建统治者对“言行正派”的推崇现实中的反腐形势正如火如荼,考察数千年的政治文化尤其是廉政文化,以古为鉴,我们或可把握现实中的一点一滴。

“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构建了一定的政治结构为前提。

没有相应的政治和政治制度产生,廉政文化也就无从谈起。

由于廉政文化与特定的政治文化紧密相连,因此,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廉政文化的产生道路是不完全相同的,即使研究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廉政文化也要注意它的特定含义,不能作简单的解释和比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卜宪群告诉记者的这句话,既是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客观叙述与评价,也蕴含着廉政文化的历史镜鉴意义。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这一重大课题的主持人,卜宪群对记者说,这一课题正是以宽广的学术视野来观照中国廉政文化的缘起与发展。

“六廉”: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内核“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产生时间很早。

文明诞生之初的氏族首领已经注意到了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卜宪群介绍,《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为政“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以及要“敬授民时”,其思想涵盖为政者要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等多层次含义。

《尚书·皋陶谟》中提出的所谓“九德”,也主要是针对为官者的素质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皋陶谟》中表达的“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是传统“民本”思想的渊源所在,也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制度、行为、思想的深层次价值观,是古代廉政制度形成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

随着国家的产生及其形态的完善,廉政文化的内容也日渐丰富。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摘要:我国文化发展秉承扬长避短的原则,在悠久的岁月中逐步形成内容多元、底蕴浓郁、影响深远的传统廉政文化。

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严防腐败的安危观、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官员的选拔、考核、监察、回避和惩罚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廉政建设,同时我国传统廉政文化也具有重道德轻法治、重君主轻百姓等时代局限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廉政建设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是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正确认识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局限,有利于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推动反腐倡廉,促进传统廉政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相结合。

一、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的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扎根于历经千年积淀的中华文明,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卓越智慧和传统美德的灿烂结晶。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是由多个要素、多个层面构成的综合文化系统,既包括对统治阶级的要求,也包括社会层面人民大众的道德要求。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包括执政理念、为官之道、节俭思想和社会文化四个方面。

(一)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商周时期,“民本主义”思潮在统治者治国理政实践中得以形成,《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春秋战国时战乱频发,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对民本思想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更是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民本思想,道家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更进一步,认为百姓比君主更加重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他提出的“制民恒产”思想将民本思想与制度设计结合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践路径;荀子通过论证舟与水、君与民的关系,认为民是国家治理的根基与保障,告诫君王顺应民心则能使国家兴亡、违逆民心则会导致国家灭亡[2]。

在我国古代政治实践中,历代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在唐太宗李世民认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3]”,柳宗元也主张官吏的职责是为百姓做好服务,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南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及黄宗羲“为万民,非为一姓也[4]”等都阐明了这一观点。

中国 古代廉政 文化

中国 古代廉政 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廉”,强调官员应具备清廉的品质,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

历史进程及事件相传尧舜时期,缙云氏有个不成才的儿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老百姓把他列为四凶之一。

当时,辅佐尧的舜果断流放了。

夏商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思想家在对殷亡周兴等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中得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结论,认为只有“敬德保民”,才能保持政权。

春秋战国时期,鲁相公仪休喜爱吃鱼,人们争相买鱼送他,他却坚辞不受。

公仪休说,收了人家的鱼就要按人家的意思办事,难免枉法,如果被免职了还能吃上鱼吗?不收人家的鱼就不会被免职,这样就能“长自给鱼”。

秦汉时期,一篇名为《为吏之道》的文书,教育为官者“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指出应当具备“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

”这其中的“洁”、“正”、“慎”、“敬”、“让”、“无私”、“忠信”、“清廉”、“善行”等,都是廉洁文化的重要内容。

隋唐时期,唐太宗教育臣下要珍惜生命,犹如不能用贵重的明珠“弹雀”一样,不能用珍贵的生命“博财物”。

他说:“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宋元明清时期,清代于成龙在“绝贿赂”部分写道:“夫受人钱而不与干事,则鬼神呵责,必为犬马报人;受人财而替人枉法,则法律森严,定当妻孥连累。

清夜省此,不禁汗流。

是不可不戒。

”社会基础秦汉时期,秦以军功爵制代替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杀敌立功,报效国家,可以获得土地与官职。

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兄弟两人写给家里的两封书信,信中除了浓浓的亲情和乡情,还希望家里寄来钱和布,并询问自己所获得的爵位奖赏到家了没有。

他们知道,虽然背井离乡、战场残酷,但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周礼的核心是确定廉吏的标准为“六廉”,“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廉善,指主观动机良好,心地善良,即心廉;廉能,指办事能力强,并使能力发挥出正能量,即能廉;廉敬,指爱岗敬业,保持勤勉执政作风,即风廉;廉正,指行为端正,不搞歪门邪道,即行廉;廉法,指法律公平正义,严格执法,办事方法得当,即法廉;廉辨,指有理论修养,明辨是非,发布的政令为民所爱,即辞廉。

西周以“六廉”考核官吏,周礼所有仪程都围绕培育“六廉”意识而设计。

周礼对廉洁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廉洁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廉洁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忠诚、干净、担当。

廉之“六性”

廉之“六性”

廉之“六性”中国古代,若想评断官吏,还需从廉之“六性”谈起:一是廉洁而又能做好工作,二是廉洁而又能推行政令,三是廉洁而又勤勉努力,四是廉洁而又处事公正,五是廉洁而又执法无误,六是廉洁而又明辨是非。

六者缺一,便不足以称为廉吏。

如今,全党全社会都在防腐倡廉,在这种大好形势之下,我们深入探讨历史上廉之“六性”,定当有益于心、有益于行、有益于党风廉政建设、有益于新时代社会和谐。

标签:廉之“六性” 防腐倡廉“廉”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注为“廉洁,清廉。

”如果单就字面说,这是对的。

但要说清楚其中的真正含义,还是要翻一翻典籍,从古代的“廉吏”说起。

“什么叫廉吏?”有人说,廉吏就是清官;也有人说,廉吏就是好官,廉洁奉公;还有人说,廉吏就是不贪污不腐败的官。

这些说法,大致也不错,但都不够准确。

那么,在古代,到底怎样的官吏才能称得起是“廉吏”呢?据《周礼·小宰之职》记载,所谓廉吏,要符合下面六条标准:“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由此可知,古代,小宰用公平治理官府的六项评断标准来评判官吏,来辅佐大宰评断官吏的作风和治绩。

这六条标准,都先说廉,后说善、能、敬、正、法、辨等,由此可知,廉之“六性”中,“廉”为廉吏之根本。

这六条标准中,各个字的字面意思分别是:廉,即清洁不滥浊。

善,即善其事,有辞誉。

能,即政令行,也就是所行政令得以施行。

敬,即不解于位,也就是敬其职位,恪居官次。

正,即行无倾邪,也就是其行为要正直、公正无私。

法,即守法不失,依法而行,且无错失。

辨,即辨然不疑惑,也就是其人需辨事分明且无疑惑之事。

可见,不贪污,不腐败,只能说是个没有犯法的官,还不能称其为“廉吏”。

必须作到善、能、敬、正、法、辨六个方面,才能称其为廉吏。

若想评断官吏,评断吏治,还需从廉之“六性”谈起:一是廉洁而又能做好工作,二是廉洁而又能推行政令,三是廉洁而又勤勉努力,四是廉洁而又处事公正,五是廉洁而又执法无误,六是廉洁而又明辨是非。

中国古代文化制度与治理理念

中国古代文化制度与治理理念

中国古代文化制度与治理理念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制度和治理理念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朝代文化制度和治理理念两个角度切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制度与治理理念。

一、朝代文化制度中国古代的文化制度多种多样,这些文化制度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以几个代表性的朝代为例,介绍其文化制度。

1. 周朝文化制度周朝是一个封建王朝,其文化深受传统社会的影响。

周朝的文化制度主要包括礼制、风俗习惯和经济制度。

其中,礼制是周朝最为重要的文化制度之一,其旨在规范国家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以保证社会秩序。

此外,周朝的文化也盛行音乐、诗歌、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

2. 隋唐文化制度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制度的巅峰。

在这个时期,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隋唐时期还有科举制度、科技制度等重要文化制度,这些制度对提高社会管理、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宋明文化制度宋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制度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朝,科举制度达到了高峰,国学教育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而明朝时期继承了宋朝的制度,并加以完善。

在明朝,科技制度和医学制度等也得到大力发展。

二、治理理念中国古代历代皆重视治理,也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

以下主要介绍几种古代治理理念。

1. 仁政仁政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治理理念,是中国古代治理的理念核心之一。

仁政强调“民为本”,提倡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公正,并反对以权力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2. 法治法治是一种以法律为基础的治理理念,这种理念认为法律是社会公正和秩序的基石。

中国古代的法治理念最早体现在周朝的礼制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清时期,法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 德治德治是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治理理念,它强调人们应该遵守道德法则,从而达到社会安定和繁荣。

德治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廉政文化的历史

廉政文化的历史

大标题:廉政文化知识我国廉政文化的历史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

《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廉政理论,出现了许多奖廉惩贪的律令,涌现出了包拯、海瑞等一大批清官廉吏,创作了丰富的廉诗、廉文、廉戏和廉政格言警句,形成了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

惩恶扬善、扶正祛邪始终是社会的追求,勤政为民、尚廉治贪始终是百姓的期盼。

在传统文化中,凝聚着百姓的清官情结,是新形势下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石,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并赋予时代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廉政格言故事司马光说俭约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教育儿子说:我本来出生于清寒的家庭,清白的家风世代相传。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养成了不喜欢豪华奢侈的性格。

记得小时候,大人给我穿装饰有金银的华美服装,我就觉得脸红害羞,常常脱下来,扔在一边。

20岁那年,我中了进士,在皇帝亲自举力的琼林宴上,大家都戴花,唯独我不戴。

同科考中的人告诉我说,这花是皇帝所赐,不能不戴,我才勉强插了一枝。

多少年来,平日穿的只要能够御寒,饮食只要能吃饱就行了,从不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

当然,我也不穿破旧肮脏的衣服,来显得与众不同,沽名钓誉。

我不讲究吃喝穿戴,只不过是顺应我俭相的性格罢了,并没有别的用意。

事实上,司马光的一生,的确是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虽身居高位,日常生活还是“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

他编修《资治通鉴》这一历史巨著,一切费用都由朝廷供给,但我们从1961年文物出版社影印的《宋司马光通鉴稿》可以发现,他所用的稿纸却是用过的废纸。

像这样注意节约的封建社会的官员,实在是不多的。

林则徐与他的对联林则徐年轻时候,刻苦攻读史书,重视爱国情操,写了许多明志的对联。

他出任江苏廉访使时,严格要求自己,绝不做老百姓深恶痛绝的“狗官”。

中国历史上的“六廉”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六廉”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六廉”思想《周礼》提出考察官吏要看“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

这六种能力前均加上一个“廉”字,意指为官者既要具备能力,又要廉洁,但廉是首要的。

“六廉”思想是对古代廉政思想的继承和总结,其深刻内涵,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廉”思想是我国廉政思想遗产中的精华。

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周礼》一书中,提出了考察考核官吏的“六廉”思想,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对官吏整体素质的要求,影响十分深远。

有腐败就必然有反腐败的廉政思想,如何防止官僚腐败堕落的廉政制度设计,已经成为那时政治家思想家必须思考的重大时代问题“六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六廉”思想的产生是对腐败现象长期存在的深刻思考。

腐败是文明社会以后的普遍现象。

根据历史记载,在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前夜的氏族社会晚期,腐败就已经产生。

相传在黄帝时,就出现了“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①的贪残害民之吏,这与黄帝本人“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②的为政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腐败产生的同时,反腐败的廉政思想也产生。

《尚书·尧典》中记载了尧为政“允恭克让”“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敬授民时”等思想,就包含了统治者应当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等多层含义。

《尚书·皋陶谟》提出的“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以及“简而廉”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和“廉约”观念的渊源所在。

由于国家还没有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也没有制度化,文明诞生前夜的贪腐人物、廉政思想、廉政行为等大都带有传说色彩,尚难以坐实,但这些传说的记载,也是我们祖先对贪腐痛恨、对美好廉洁政治理想追求的一种反映。

夏商西周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早期发展阶段。

腐败犹如汹涌的潮水与王朝相伴随,对公共权力滥用而发生的腐败不绝于史。

如夏王朝第三代国君太康“娱以自纵”,放弃了祖先禹勤俭的作风。

儒家“六廉”思想对大学生廉政人格养成的价值探析

儒家“六廉”思想对大学生廉政人格养成的价值探析

儒家“六廉”思想对大学生廉政人格养成的价值探析■冯 伟 陈婉秋/河南工学院摘 要:儒家“六廉”思想提出的首要目在于通过“善、能、敬、正、法、辩”六个方面考察官吏的政绩和能力,将“廉”字放在首位也体现了儒家廉能兼顾、以廉为本的思想。

但从诠释学角度对于“廉”字本身的不同理解,可将儒家“六廉”思想看作是廉政教育、自身修养的内在自律意识和法治规范、考察监督的外在保障机制的统一整体。

作为内在自律和外在约束的有机整体,儒家“六廉”思想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廉政人格中本我认识和客我观念的养成存在内生性耦合关系,通过借鉴儒家“六廉”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对构建“不敢腐的廉政认知”、“不能腐的廉政规范”和“不想腐的廉政意志”为框架支撑的新时代大学生廉政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六廉”思想 廉政人格 自律意识 保障机制儒家“六廉”思想最早见之于《周礼·天官冢宰·小宰》一篇,其原文为“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冶: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1]鉴于社会因腐败滋生而产生大动荡,先秦儒家深刻反思历史教训后,提出了从吏治考核标准层面制约腐败的系统性思考。

一、自律与他律:儒家“六廉”思想的整体生成逻辑儒家“六廉”思想的文献出处多为研究者所引用,但就关于“六廉”内容本身,由于诸多《周礼》的校注版本立意不同,诸家对“六廉”内容的释义也多有异义,如何厘定“六廉”的含义成为诠释儒家“六廉”思想和深挖其当代价值的关键。

(一)“廉”即“廉洁”,微观层面“六廉”思想的自律内涵贾公彦在《周礼义疏》中所讲“此经六事,皆先言廉,后言善、能之等,故知将廉为本。

”可见“六廉”之要在于“廉”字,释读“廉”字,需从其词源本义入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廉,从广,兼声”,由于“广”是汉字中代表建筑的字形符,兼之东汉郑玄将其释义为“侧边曰廉”,所以“廉”的本义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便为是堂屋的侧边,由于屋角平直、方正、狭窄、有棱角,又引申出来诸如“正直、收敛、不苟取、廉隅”等意义。

周朝六廉理念

周朝六廉理念

周朝的“六廉”理念是传统政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政治对官员的道德修为和职业素养的重视。

根据《周礼》的记载,六廉包括:廉善:指善于行事,能把事情做好。

廉能:指能行政令,有为政的能力。

廉敬:考察官吏是否敬守职位,谨慎勤劳。

廉正:考察官吏是否品行方正,清洁正直。

廉法:看官吏是否守法不失,执法不移。

廉辨:考察官吏是否头脑清醒,明辨是非,临事分明。

在周朝,针对违反“六廉”标准的官僚,有相应的奖惩方式。

奖惩的方式包括爵、禄、予、置、生、夺、废、诛等。

如对于严重违反“六廉”标准的官僚,周朝会通过《吕刑》判定罪与罚,分为“五刑”“五罚”“五过”的等级。

同时,周朝时“六廉”制度的考核非常严格,根据《周礼·地官·乡大夫》的记载,每三年会对官吏进行一次考核。

在具体执行中,负责考核的小宰会“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即考察官员的德行和能力。

在德行方面,主要参考“六德”的标准,即知、仁、圣、义、忠、和;在能力方面,主要参考“六行”的标准,即孝、友、睦、姻、任、恤。

周公用六个字提出的六种俭德

周公用六个字提出的六种俭德

周公用六个字提出的六种俭德周公用六个字概括了六种俭德,即“廉、恭、简、让、节、谦”。

这六种俭德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质,同时也能够增强我们的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这六种俭德以及它们的养成方法。

一、廉“廉”即是廉洁,是指不贪污、不受贿、不损害公共利益,做到廉洁自律。

这种俭德的养成方法是:做事要清廉公正,对于工作上的人事安排、财务管理要保持透明,避免利益输送。

二、恭“恭”是指恭敬谦虚,是对长辈、领导和对待他人的一种尊重。

这种俭德的养成方法是:要尊重他人,不要自己独善其身,遵循礼节和规范,不侮辱他人的尊严。

三、简“简”是指简朴、不奢华,倡导节俭消费。

这种俭德的养成方法是:不追求奢侈品牌,保持节制的消费观念,不要浪费国家资源。

四、让“让”是指宽容、谦让,不固执己见,宽容别人。

这种俭德的养成方法是:在与人交往中,要懂得宽容他人,承认他人的不同,不要自以为是,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五、节“节”是指节约、勤俭,珍惜时间和资源,减少浪费。

这种俭德的养成方法是:不浪费水电,减少饮食浪费,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

六、谦“谦”是指谦虚谨慎、不自满、不骄傲,具有一颗谦虚的心。

这种俭德的养成方法是:不骄傲自满,保持谦虚的品质,不要膨胀自大,要持续学习和进步。

这六种俭德可以贯穿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遵守这些准则,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稳定、和谐。

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锻炼自己的这些品质,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每天都要要有一颗敬畏和感恩的心态,清楚感知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选择,遵从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和人际互动关系。

周朝监察管理制度

周朝监察管理制度

周朝监察管理制度周朝监察管理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建立之初。

周朝的监察制度起源于商朝晚期,当时商王纣王荒淫无道,终于招致商朝的覆灭。

周文王在太公劝告下在建立周朝时就重视监察制度,以避免出现类似的局面。

周朝建立后,太公将监察制度正式确立,成为周朝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朝监察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监察官员的品行、品德、能力等方面,在官员的日常工作中起到监督、管理和制衡的作用。

周朝监察管理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太公时期、周文王时期、周武王时期、周昭王时期和周宣王时期。

在太公时期,监察制度主要由太公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转。

周文王时期,监察制度逐渐完善,设立各级监察机构,专门负责监察各级官员的行为。

周武王时期,加大监察制度的力度,加强监察官员的纪律约束和管理。

周昭王时期,监察制度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察管理体系。

周宣王时期,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周朝监察管理制度的演变主要集中在监察机构的不断壮大和监察范围的不断扩大。

在周朝的演变过程中,监察机构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包括宫廷监察机构、各级官员监察机构、巡视监察机构等。

监察范围也不断扩大,涵盖了各个层级的官员,确保了政府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同时,监察管理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在维护国家利益、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周朝监察管理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维护政府的权威和形象,在政府官员的日常工作中起到了监督和约束的作用,避免了官员的腐败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

二是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权益,监察制度确保了官员的公正和廉洁,促使政府公正行政,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三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监察制度促使政府官员更好地履行职责,增强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凝聚力,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总的来说,周朝监察管理制度在中国古代官制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周朝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朝“六廉”理念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周朝的治理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周朝提出了“六廉”理念,即君王要廉
洁自律,官员要廉洁奉公,亲友要廉洁待人,百姓要廉洁行事,士人要廉洁修身,商贾要廉洁经营。

首先,君王要廉洁自律。

周朝认为君王是天下的领导者,身体力行的表现对全国百姓具有重大影响力。

因此,君王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不贪污受贿,不纳妾媾妇,不崇奢侈之风。

这一点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也是延续的,称为“君子以非礼勿视,以非礼勿听,以非礼勿言,以非礼勿动”。

其次,官员要廉洁奉公。

周朝重视廉洁治官,认为官员是为百姓服务的,应该忠诚奉公,明礼守法。

官员在处理公务时要秉公办事,公正无私,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徇私情偏袒亲友。

这一理念促进了官员的廉洁自律,使得社会治理更加公正有效。

第三,亲友要廉洁待人。

周朝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的廉洁,认为亲朋好友之间应该悉心敬爱,互相帮扶,但不能因亲情而违背廉洁原则。

周朝不允许官员利用职权为亲人谋利益,也明确规定了家族人员在官职任用上的限制,以避免腐败和权力滥用。

第四,百姓要廉洁行事。

周朝要求百姓廉洁自重,注重民风的教化,倡导廉洁正直、忠诚孝顺的品德。

周朝的法律也对百姓的行为进行规定,如不准偷窃、诈骗、行贿等行为,以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五,士人要廉洁修身。

周朝对于士人的要求尤为严格,士人被视为社会的精英,周朝鼓励士人修身养性,以身作则,成为社会的楷模。

士人应该以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来影响他人,为社会树立榜样。

最后,商贾要廉洁经营。

周朝重视商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强调商人要廉洁从事经营,不得以欺诈手段获取私利。

商人应该守法经营,以诚实守信为本,注重商业道德,为社会贡献。

总的来说,周朝的“六廉”理念体现了君主立国的思想,主张廉洁自律,注重公平正义,强调个人修身养性,以建设一个廉洁正直的社会。

这一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继续写:正是由于周朝的“六廉”理念的倡导和贯彻执行,使得周朝在当时成为一个相对廉洁、有序、稳定的社会。

这一理念在中国历史上也成为后世朝代治理的标杆和借鉴对象。

许多后来的朝代如唐朝、明朝等,都强调廉洁自律和反腐倡廉,不论是君王还是官员,都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以身作则。

廉洁的君王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能够使国家运行更加高效,消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官员的廉洁奉公,不仅能够切实履行职责,服务人民,更能够赢得民心,增加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感。

而亲友的廉洁待人,能够避免权力滥用和利益交换,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

百姓的廉洁行事,不仅能够使社会秩序井然有序,更能够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士人作为社会的精英,更应该具备廉洁修身的品德素养,以身作则,为人民做出正确的引领。

士人的廉洁修身,可以成为其他人的楷模和榜样,从而影响和引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商贾作为社会经济的推动者,廉洁经营不仅能够增加商业交易的透明度和信任度,还能够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

正是由于周朝的“六廉”理念的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发展至今,始终强调廉洁奉公、忠诚正直的品德要求,这一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现实社会中,对“六廉”理念的重视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现代社会,腐败和贪污问题依然存在,廉洁从政、廉洁经营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只有深入贯彻“六廉”理念,筑牢廉政防线,实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
会和谐的目标。

实现“六廉”理念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君王和官员应该以身作则,自觉抵制腐败的诱惑,勇于担当,正直廉洁。

亲友应该相互敬爱,不利用权势谋取私利,真正做到公平正义。

百姓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以自己的行动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士人要以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影响他人,成为社会的榜样。

商贾要坚守商业道德,以诚实立业,推动经济发展。

在实现“六廉”理念的过程中,除了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的
推动和监督。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对廉政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加大反腐力度,严惩腐败分子,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总之,周朝的“六廉”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实社会中,廉洁从政、廉洁经营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只有深入贯彻“六廉”理念,努力构建廉洁社会,才能实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目标。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廉洁正直的社会风气而努力,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