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胜与贵阳图云关
依靠科学技术筑建绿色长城

依靠科学技术筑建绿色长城
李纯英
【期刊名称】《内蒙古林业》
【年(卷),期】1998(000)012
【摘要】20年前,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第一次发表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英明论断,并发出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
同年11月,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开始启动。
2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三北防护林...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李纯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272.6
【相关文献】
1.中韩携手共筑“友好绿色长城”——“中韩青年防治沙漠化委员会”成立暨绿色基地奠基仪式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举行 [J], 文志英;侯伊玲;
2.建长效机制筑安全长城 [J], 余明
3.依靠科技进步共筑抗艾长城——访北京科美东雅公司应希堂总裁 [J], 郝秀兰
4.呕心呖血建基业无私奉献筑“长城”——采访成都长城农用汽车制造厂厂长袁成军同志 [J], ;
5.绿色智能引领筑机未来——“绿色智能道路建养装备科技论坛”在西安圆满召开
养路机械从业者探索我国道路建养装备我国对筑养路设备的要求已经从能用、 [J], 本刊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协和的留学生与抗战救护

的 中 国红 十 字会 的救 护活 动 当 中。 从 此 留美 医 学生 的抗 其 局 限 性 ” 为 了 实现 军 队 救 护和 军 队人 才 培养 的 自主 。 从长 远 考 虑 ,有 必要 征调 在 职 的原 有 医 护人 员 , 以 “ 给 战救护活动以红十字会 为依托 , 更具规模性和行动效力。 化 , 在 林 可胜 等 人 的积 极 努 力 下 ,中 国红 十 字 会救 护 总 短期快速补充训练 , 以期他们的业务水平有所提高 , 满足
新 的 一页 。
区, 执行 防疫 工作 , 隶于 卫 生署 ” 当时参 与 赞助 设 计 的 直 。 留 学 生 有 外 科 主 任 张 先林 ( 老协 和 1 2 9 9届 )护 理 科 主 ,
卫 训 所 迁 至 图云 关后 , 由 于 客 观 需 要 和 为 了 充 分 “
救 护 总 队 的工 作 重 点 是 在 抗 战 前 线 救 护 战 伤 病 员 , 胜 总 队长 为 所有 工 作 人 员订 下八 条救 护信 条 :一具 丰 富
留 美 医 学 生 荣 独 山教 授 ( 协 和 1 2 老 9 9届 )同 时 荣 独 山 , 则 由救护总队筹措 , 培训计划 、 教学管理等 , 由救护总 均 还 兼 任 医 务 股 下 X 光 队 的 队长 。 救 护 总 队 “ 自迁 图云 关 队统 筹 安 排 ,救 护 总 队 长林 可 胜 同 时兼 任 卫 训 总所 主 后, 在林 可 胜 的苦 心经 营 下 , 现 出前 所 未 有 的繁 荣 ”并 任 ” 呈 , 。所 以说 ,卫 训 总所 与 救 护 总队名 二 实 一 , 把 卫训 “ 如
迈出坚实步伐 打造百年『金州』

迈出坚实步伐打造百年『金州』
佚名
【期刊名称】《浙江财税与会计》
【年(卷),期】2002(000)010
【总页数】2页(P17-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6.4
【相关文献】
1.上海爱普公司加快规模化发展步伐,为打造食品添加剂航母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J], 文宇
2.大力推动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武汉打造节约型城市迈出坚实步伐 [J], 丁传斌
3.2006年中铝在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打造百年老店、构建和谐中铝进程中迈出新步伐 [J], 张庆
4.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生态民生林业奋力迈出新平凉绿色建设坚实步伐 [J], 何鹏峰
5.慈行天下和乐人间浙江佛学院落户溪口雪窦山奉化打造佛教名山迈出坚实步伐[J], 纪红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钟山经验智慧点评

钟山经验智慧点评佚名【期刊名称】《《绿色中国B版》》【年(卷),期】2015(000)006【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位于桂东北,地处粤、湘、桂结合部,素有"两粤要冲"和"三湘入桂门户"之称。
近年来,钟山在"生态立县"基础上,提出努力建设平安宜居富裕幸福新钟山,把绿水青山变作金山银山,让全县43万人民享受绿水青山带来的民生福祉。
钟山县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良好的生态、美丽的风光催生了这些荣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入绿色化发展的钟山正以更加轻快的步伐行走在新常态的新路径。
以"生态立县"普惠民生,打造"生态乡村示范点",申报"中国长寿之乡";发展循环工业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旅游休闲健康产业;探索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钟山经验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本刊特别邀请了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绿色财富论坛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黎祖交教授给予点评。
【总页数】6页(P32-37)【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当代最新作品点评——看《钟山》 [J], 文珍2.当代最新作品点评——看《收获》、《花城》、《十月》、《当代》、《大家》、《钟山》、《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山花》 [J],3.当代最新作品点评——看《钟山》 [J], 王颖4.基于POI网络信息的景区最优游客接待中心选址研究——以南京钟山景区智慧旅游为例 [J], 杜兰;葛军莲;王宏志;龙毅;李畅5.基于文本分析的智慧景区微信关注度研究——以南京钟山风景区和智慧夫子庙微信为例 [J], 董正秀;黄震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有必要认真对待中国院士问题

有必要认真对待“中国院士”问题文榕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员)《中华读书报》2004年2月4日《还是认真一点好》(见《中华读书报》2004年1月7日)称:发现《院士成才启示录》中《我永远感激和怀念我的老师》一文提到,1941年在贵州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从事抗日战伤治疗工作的总队长林可胜教授是“我国第一批中科院院士”。
贺洪德先生查阅1955年中科院院士人员名单和《辞海》后,认定林可胜教授不是中科院院士。
不容忽视的是《我永远感激和怀念我的老师》的内容在中国工程院网上以“自述”发布,该文作者是中国工程院张涤生院士(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及颅面外科专家),影响就更不同一般。
笔者经核对原文:“总队长是北京协和医院的林可胜教授(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行高级专家的如此记载不准确不是负责态度,尽管林可胜教授并非中国科学院院士,但他又确实是第一批“中国院士”之一,并由此引发我们需要对“中国院士”进行正确界定。
“院士”是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他们分别由在相关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的学者、专家中产生,是公认的科学技术界一流精英群体,也是各个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权威人士、新兴学科的开创者,享有崇高声誉。
院士制度源于欧洲,自17世纪中叶法国皇家科学院出现第一批“院士”以来,这一称谓现在已经基本通行于世界学术界(当然,也有称“会员”等)。
“中国院士”有多种具体称谓(如: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等),归纳起来主要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院士是指得到政府认可的中国籍高级科技专家、学者;广义的院士则除了狭义院士外,还应当包括外籍院士,但不应将中国籍的外国院士掺杂进来。
除了被除名的,院士(学部委员)都是终身荣誉。
按照唯物史观与逻辑性原理,“中国院士”,当包括:①中央研究院(国民政府1928年设立)在1948年产生的第一批81位院士(名单见附表1,至2003年底仅陈省身和贝时璋2位院士“硕果仅存”;当年在选择这一创新性称号的中文译名时颇费周折,在排除了“会员”、“学侣”、“院员”、“院侣”等译法后,最终由中央研究院评议员傅斯年倡议,吴有训、竺可桢等人大力支持而定名);其后(即1958年及其以后)再选出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已经不再具备合法地位,不宜作为“中国院士”。
大数据集聚推动贵州大发展

大数据集聚推动贵州大发展
林茂申
【期刊名称】《当代贵州》
【年(卷),期】2016(000)050
【摘要】2015年11月,中共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定: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贵州深度拥抱大数据时代、集聚动能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总页数】1页(P1)
【作者】林茂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创建示范为契机推动贵州职教大发展——对话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
2.推动贵州电视事业大发展:贵州电视台人事制度改革扫描
3.加快集聚区建设推动盐城文化产业大发展--关于对盐城市13个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的调研
4.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关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贵州省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实施方案
5.围绕“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三大发展战略,助力贵州“乡村振兴”——贵州省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参与孵化基地落地建设项目代表性成果展(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可胜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1 3 年 “ ・ 八 ”事 变 后 ,日本 91 九 一
侵 略 者 由我 国东 北 进 逼 华 北 , 可 胜预 感 救 护 总 队 的款 项 约 6 0 林 6 0万 美 元 。 林 可 民 20 29 6人 次 等 。 在 0 9
战 争 迫 在眉 睫 , 然 以教 授 的身 份 出面 号 胜 号 召 和 影 响 下 ,除 国 内 医疗 卫 生 界 人 毅
图 云 关 的群 山 中座 落 着 当 时 颇 具 规 模 的 志 愿 医 疗救 护 队 。1 3 年 3 9日 , 喜 和 平 的人 士 , 纷 纷 参 加 救 护 总 队 , 93 月 在 也 捐款
医疗 救 护 中心 和 军 医 培 训 基 地— — 中 国 峰 口战 役 和 古北 口战 役 中 , 数 次 亲 率 学 捐 物 。 他 红 十 字 会 救 护 总 队 和 战 时 卫 生 人 员训 练 生 志 愿 医 疗救 护 队开 赴 战 地 , 为抗 日军 民
幸 福 。根 据 以上 信 条 ,救 护 总 队数 千 人
成 千 吨 医 药 物 资 经 过 这 里 源 源 不 断地 运 林 可 胜 多 次 访 美 募 集 物 资 和 资金 。他 在 为 推 动 抗 战胜 利 、救 治 将 士 平 民做 出 重 往 前 线 , 无 数 经 过 培 训 的 战 时 医 护 人 员 欧 美 医 学 界 有 很 高 的 声 望 ,很 快 便 得 到 大贡献 , 受军 民称赞 。 统计 , 1 3 深 据 从 98
从 这 里 奔 赴 战 场 ,战 火 中 的 中国 红 十 字 美 国 医 学 界 和 社 会 各 界 知 名 人 士 的 积 极 年 1月 至 1 4 9 5年 1 0月 抗 日战 争 胜 利 结
在 这 里 高 高 飘 扬 。 救 护 总 队 的 发 起 人 就 响 应 。进 步 新 闻记 者 史 沫 特 莱 女 士 等 人 束 时 ,共 进 行 手 术 1 98 6人 次 Leabharlann 骨 折 3 1是林可胜。
森林环绕的市委党校

揭幕 。 贵 阳是马克思主义传人和共产党开展活动较早
的城 市 , 上 世纪 二 十年 代 末 ,马 克思 主 义 和 中 国共 产
党的主张通过各种渠道传人贵阳 , 在知识界和进步学 生中产生广泛影响。 林青是中共贵州省工委第一任书 记, 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 林青原名李远方 , 生于 1 9 1 1 年 ,是 中共 贵州地下党创 始人 。林 青 于 1 9 2 9 年在重庆美术专科 学校加入共青 团 , 1 9 3 0年到 上海转为中国共产党员。由于频繁的革命活动 , 林青
校处。
在青 山绿水 间、 被森林环绕 的学校 , 这就是 中共 贵阳
市委党 校 。市 委党 校是 一所 具有 悠 久历史 的学校 , 建
校以来 , 在贵 阳市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中,
为全 市培养 了众 多 的干部 。
改革开放之初 ,随着党校教育正规化工作的开 展, 市委着手建设事关长远的党校 , 时任市委书记夏
从 油 榨街 上 机场 路 , 过 了图 云关 隧道 就 看 到一 所
党 武 乡大 坝 井 、 市农校 、 省科技大楼 、 市 公 安局 基 建 队、 中华 北路 7 5号等地 。1 9 7 3 年 2月 2 8日恢 复市 委 党校 , 地 址 定 在 乌 当 区三 江农 场 原市 革 委 “ 五・ 七” 干
岭 岗后 山 脚 的一 口井 也 叫 马刨 井 ,这 口井 井 壁 不 整 齐、 杂草丛生 , 井水浑浊 , 只 能喂 牲 畜 , 而 井 边 有 一 道
市委党校校 园内有一尊林青烈士雕像 。1 9 8 8 年9
林可胜:铿锵战地行

林可胜:铿锵战地行作者:***来源:《同舟共进》2020年第06期近代中国,社会激荡、英雄四起,无数先烈先贤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效力,各展才华。
医学界亦是人才辈出,清末丁福保,民初伍连德、颜福庆等医界先驱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而在艰辛的抗战期间,另一位医界新星,不仅在学术领域开风气之先,而且领导医疗系统投身救国事业,将新生希望带给前线官兵,那就是林可胜先生。
现代生理学奠基人林可胜,祖籍福建厦门,生在新加坡,家世显赫,父亲是新加坡著名华人医生和社会活动家林文庆。
林文庆曾追随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后回国,担任南京临时政府首任卫生司司长,也是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和私人医生。
而后十年林文庆一直担任厦门大学校长。
林可胜的外祖父是清末民初著名革命家和华侨领袖黄乃裳,姨父伍连德是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
出身于书香门第,林可胜幼时便负笈英伦,中学毕业考入父亲母校爱丁堡大学,专攻医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以英国印度远征军准尉军医身份在法国服役两年,主要从事新兵的战地救护训练。
紧张的战地医护工作,对他后来在祖国创办救护总队很有裨益。
一战结束后,林可胜复学。
1921年,年仅24岁的林可胜拿到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翌年申请洛克菲勒研究基金,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生理学家卡尔森教授,其科研团队是生理学领域研究的世界权威,林可胜也在英美生理学界渐露头角1924年秋,林可胜学成归国,来到洛克菲勒基金资助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担任生理学系访问教授,次年成为系主任。
1927年,而立之年的林可胜正式晋升教授,成为协和医学院第一位华人教授,后又被选为协和医学院三人领导小组之执行院长。
作为第一位任职协和的华人教授,少数美国教授颇不以为然,常与他为难。
有次他在做神经功能报告时,一位美国神经学教授当场提出问题有意刁难,语气甚为轻慢,林可胜立即拿出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绘出大脑结构,针对问题做了详细解答,随即提出一个旁类问题反问,该教授却无言以答,十分狼狈。
周恩来怎样做卫生战线统战工作

周恩来怎样做卫生战线统战工作■王晓园 丁英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坚持党中央提出的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最大限度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文学艺术、新闻、教育、科技、卫生等多条战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
南方局高度重视卫生战线的统战工作,不仅团结了大批中外医学界人才,凝聚抗战力量,还为战时八路军、新四军伤员救护提供了人力、物力及技术支持,提高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水平,更为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情系战地救护的生理学家林可胜林可胜是一名爱国华侨,出生于新加坡,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科。
他知识渊博,医术精湛,有着强烈的报国热情。
1924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教授。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随着上海、南京相继沦陷,中国红十字◇1942年,周恩来(左三)和南方局外事组的王炳南、龚澎等与外国友人在重庆总会撤退到武汉。
为配合战事需要,红十字会决定成立救护委员会,聘请林可胜为救护委员会总干事。
1938年春,救护总队在汉口成立,林可胜兼任救护总队总队长。
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公开出面与林可胜联系。
林可胜十分重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救护工作。
1937年底,林可胜应周恩来的请求,首批派出第7、第23、第39三支医疗队开赴西北,协助八路军开展战地医疗卫生救护工作。
尤其是第23医疗队贡献突出,在陕北工作的800天中,完成各类大小手术3000余例,无一死亡病例,得到了边区政府的普遍赞扬。
当该队奉命调往第五战区时,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亲自前往送行。
1938年初,林可胜又派齐清心率两个医疗队、一个医护队和一个X光队到延安,为八路军开展战地救护服务。
1938年夏,为了加强对救护总队的统战工作,八路军驻湘代表徐特立指示在救护总队成立中国共产党红十字会支部,隶属于中共长沙市委北区委员会。
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宣传工作,公开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秘密发展党员,壮大党的力量,动员医务人员积极投入抗战救护工作,组织医务人员及输送医药物资到解放区。
林可胜与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林可胜与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作者:何校生来源:《百年潮》2017年第06期林可胜(1897—1969),祖籍福建,出生于新加坡,1925年回国,1949年移居美国,是我国现代生理学奠基人。
林可胜是一名赤诚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时期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总队长,他值得人们铭记的贡献,除了医学特别是生理学外,更重要的是他创建和领导战时军队救护系统,为抗日军队提供了有效救护。
投身抗日战场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林可胜担任北平协和医学院执行院长兼生理系主任。
当时他已是享誉海内外的生理学家和外科医生,事业如日中天,薪水也很高,还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小家庭。
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国难当头的局势,他作出一个重大抉择:离开协和医学院,投身抗战。
对此,院方难以理解,极力挽留;妻子更是不舍,坚决反对。
但林可胜不为所动,他作出如此决定,绝非心血来潮。
虽然他在海外成长,但从小深受父亲的言传身教,有着很深的家国情怀。
早在1933年长城抗战时,林可胜就带队到前线救护伤兵,积累了战场救护经验。
后来,他又在协和医学院组建医官救护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战地救护演练,做好随时上战场的准备。
他凭着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愿意追随他的同事和学生。
儿女,把她们送到新加坡父亲家里安顿下来。
当时,他父亲年事已高,家道衰落、生活拮据,后母极不情愿收留儿媳妇和孙子孙女,好在父亲很支持林可胜的选择。
就这样,林可胜含泪告别亲人,回国踏上抗战救护的艰辛征程。
创建和领导战时军队救护系统林可胜回国后,立即找到国民政府军医署,主动请缨,希望组建一支规模较大的军医救护队伍。
当时淞沪会战即将爆发,战事吃紧,政府一时没有精力考虑战场救护事宜。
于是,林可胜来到上海,找到中国红十字会,随后被分配到上海东南医院参与伤员救护,后受命到南京参与开办专门救治伤病员的红十字会首都医院。
1937年底,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临时救护委员会,决定成立救护总队部,聘请林可胜为救护委员会总干事,“负责全面综理医疗救护事宜”。
六祖惠能不是慧能

六祖惠能不是慧能
陈荣炎
【期刊名称】《广东佛教》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一月十日,深圳电视台在“品茶论道”栏目中播出的内容有论及宗教、
禅宗、六祖等问题,其中说“六祖慧能,斩断手臂,鲜血满地五祖才收其为徒……”不知所谓,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
到过少林寺,看过当年慧可断臂立雪的地方的人,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
【总页数】1页(P18)
【作者】陈荣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6.5
【相关文献】
1.智慧能源:又宽又长产业链下新的交叉融合--访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执行秘书长潘崇超 [J], 贾常艳
2.智慧能源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16中国能源互联网大会暨智慧能源产业博览
会在秦皇岛隆重开幕 [J], 贾常艳
3.六祖惠能的积极心理学思想蕴涵 [J], 李炳全; 杨慧; 张旭东
4.智慧能源体系驱动能源转型与结构调整——访《智慧能源体系》作者中国农业大
学领军教授杜松怀、兼职教授博士童光毅 [J], 袁航;傅雅琪
5.智慧能源,美丽中国全球首家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在京落成 [J], 苏晓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战时期中国的科技动员一例——清华大学抗战时期的特种研究事业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44卷(2023年)第4期:481 492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㊀Vol.44(2023)No.4二战时期中国的科技动员一例清华大学抗战时期的特种研究事业王㊀公1㊀杨㊀舰2(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2.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深圳518131)摘㊀要㊀ 九·一八事变 后,面对民族的危机和社会的需求,清华大学开始了战时特种研究的探索㊂经过多次计划和调整,清华大学先后成立了农业㊁航空㊁无线电㊁金属和国情普查五个特种研究所㊂这些研究所的出现,首先是科学家群体科学报国的意愿和自下而上组织,而后也得到了国民政府注意和支持㊂这些研究所通过与政府部门及地方厂矿企业合作,展开的一系列工作直接支援了前方战场和大后方建设的需要㊂这段历史是中国科学家以科学服务抗战需要的伟大业绩,也是中国科学家以科学为武器参与到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实证㊂此外,抗战时期中国的这种政府和科学家之间上下结合的协作,是科技欠发达国家科技动员的典型代表,也是对以往只关注自上而下科技动员的补充㊂关键词㊀科技动员㊀抗日战争㊀清华大学㊀特种研究㊀反法西斯科学共同体中图分类号㊀N092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673-1441(2023)04-0481-12㊀㊀㊀收稿日期:2020-11-23;修回日期:2022-04-15㊀㊀㊀作者简介:王公,1984年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杨舰,1959年生,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㊂㊀㊀㊀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类一般项目 抗战时期中国军民营养与卫生保障问题的史料整理与研究 (项目编号:19BZS0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托课题 中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政策与国际比较研究 (项目编号:L2124019)㊂1 引言现行的科学技术动员一般是指: 国家战时统一组织和调整科研机构㊁人员㊁设备㊁资料及成果为战争所需科学技术进行的开发研究活动,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㊂ [1]西方学者很早就指出 科学动员是科学和国家利益紧密结合的开始 [2]㊂ 二战 史相关研究中,科学家如何动员起来参与到战争中一直是热点话题,国外很早就出现了有关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其内容极少关注中国的情况㊂近些年,随着一批新的战时档案材料整理284中㊀国㊀科㊀技㊀史㊀杂㊀志44卷出来并对学者和公众开放,抗战史研究也逐渐产生了若干新的生长点,但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政治㊁外交㊁军事㊁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等领域,有关科学技术的研究尚不多见㊂诚然, 二战 期间的中国作为一个科技后进国家,其自身科技尚处于发展阶段,且主要是依靠盟国的援助,国民政府战时动员的相关文件也确实没有直接指令科学技术动员的部分[3]㊂然而,尽管总体而言中国的科技正处于迎头赶上的阶段,但这并不妨碍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像他们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同行们一样,以捍卫祖国的不屈意志和促进科学进步的高度热情组织起来,通过和政府部门及相关厂矿企业的合作,从事和战争密切相关的研究活动,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以科学为武器,推进着神圣的抗战事业㊂2 抗战爆发与清华大学特种研究事业的开创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九㊃一八事变 ,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㊂ 九㊃一八事变 后,日本的侵略逐步向华北扩张,中华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觉醒和团结[4]㊂为了反抗日本对华北地区 渐进蚕食 式的侵略,中国的科学家开始行动起来㊂1934年3月21日,清华大学评议会修正通过了特种研究计划,拟定在应用化学㊁水力试验工作及航空讲座㊁国际关系㊁国势清查统计等四个方向开展特种研究,以积极应对抗战时期中国的国情与战略需求㊂7月7日,校评议会议决,以1933至1934年度留美经费未支部分6万美元,充作特种研究及增置理工特别设备之用,包括增加国情课程,充实航空讲座设备㊁水工研究和工业化学设备等([5],页81 84)㊂清华之所以计划在以上四个领域开展特种研究,一方面缘于 九㊃一八事变 后知识分子日渐增强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缘于当时清华自身的条件㊂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提出通识教育是专门研究的基础,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方面[6]㊂此外,清华大学于1929年和1932年分别成立了理学院和工学院,理学院设有数学㊁物理㊁化学㊁生物㊁地理㊁心理等系,工学院设有土木工程㊁机械工程㊁电机工程三个系㊂到了1934年,已经开始有了一批理科毕业生,工科学生也进入到了高年级,考虑到这些学生深造和研究工作的展开,相关研究所的建设也被提上日程㊂这些都是清华在1934年尝试开展特种研究的重要条件㊂然而,清华大学首先开展的却并不是计划内的四个方向的特种研究,而是其并不占优势的农业研究㊂20世纪30年代,受连年战事影响,中国农业发展陷入危机状态,农村经济濒临破产,华北地区更是面临着巨大压力,复兴农村成为当时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㊂而要谋农村之复兴,促进农业的发展自然是主要途径,于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进,一时成了当务之急㊂1934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王世杰指令清华大学成立农学院,并请行政院拨圆明园为清华大学农学院农场㊂然而考虑到清华自身在农业方面的基础条件,校方决定先着手建立农业研究所,并以校内100亩地作为农场[7]㊂其目的主要有二:一是从事一些高深的农业研究,解决当时农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二是培养造就一批既能从事农业科研,又能开展农业教学的高级人才([8],页69)㊂清华农业研究所成立之初设立植物病害组和昆虫学组(也称 虫害组 )两个研究部㊀4期王公等:二战时期中国的科技动员一例384门㊂植物病害组聘请了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戴芳澜教授担任组长,戴芳澜曾是清华留美预备班的学生,先后获得过康奈尔大学农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硕士学位㊂接到清华的邀约后,他先去美国纽约植物园和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做了一年相关研究,才到清华大学上任㊂虫害组的组长是清华大学生物学系刘崇乐教授,他也是清华庚款留美生,1926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昆虫学博士学位后归国㊂清华农业研究所成立之时主要以清华生物系的人员为班底,受戴芳澜的邀请,金陵大学农学院的周家炽㊁王清和等人也来到农业研究所工作[9]㊂1935年 华北事变 爆发,中华民族的危机已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㊂1936年5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介绍,蒋介石接见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㊁工学院院长顾毓琇与机械工程系主任庄前鼎㊂梅贻琦等人提出了航空发展新计划,取得蒋介石首肯,并手谕南昌航空机械学校与清华合作办理[10]㊂11月,清华在南昌成立航空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 航空研究所 ),顾毓琇任所长,庄前鼎任副所长㊂清华之所以能成立航空研究所,缘于其是国内较早开展航空教育的高校之一㊂著名航空专家冯㊃卡门1929年访问清华时,即建议清华开展航空工程教学与科研㊂1932年夏,清华机械工程学系成立时,即下设飞机与汽车工程组,并做好了将来与政府合作扩展研究的准备[11]㊂1935年秋季,机械工程系成立了航空机械工程组,为四年级学生增设了航空工程专门课程㊂该组还建立航空馆与飞机库房,并在清华校内设计了中国第一具自制的风洞[12]㊂1936年2月,冯㊃卡门推荐其学生 流体力学专家华敦德博士到清华协助航空研究工作㊂航空研究所成立后,开始在南昌建造15英尺口径风洞,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洞之一㊂1937年底,华敦德返美参加第14届国际应用力学大会,介绍了清华南昌15英尺风洞的设计理论等内容㊂1938年3月,即将建成的风洞被日机轰炸[13]㊂1939年,华敦德在美国‘飞机工程与航空航天技术“杂志上发表长文介绍清华15英尺风洞,杂志编辑特意加按语,对风洞遭炸表示惋惜[14]㊂华北事变 后,清华拟在长沙新建校舍,并加快了特种研究事业的发展㊂1936年2月27日,清华正式设立特种研究事业委员会,叶企孙任主席,委员由梅贻琦㊁陈岱孙㊁施嘉炀㊁李继侗㊁李辑祥㊁戴芳澜㊁庄前鼎㊁任之恭㊁陈达㊁吴有训担任㊂1936年12月9日的清华大学评议会上,特种研究事业委员会暂时拟定了在长沙开展农业研究㊁金属学研究㊁应用化学研究㊁应用电学研究㊁粮食调查和农村调查六项研究计划㊂随后,经梅贻琦与资源委员会及湖南省主席何键多次商定,决定由清华大学在长沙筹建理工研究所,注重金属学及应用电学研究,尤其对应用方面问题予以特别研究,并拟定由资源委员会每年补助研究费8万元,补助期限暂定为3年(1937年7月 1940年6月)([5],页700)㊂1937年1月6日,特种研究所委员会拟定‘清华大学在湘举办特种研究事业原则及计划大纲“,规定: 本校在湘以举办特种研究事业为准则,不设置任何学院㊁学系或招收学生;研究项目以确能适应目前国家需要及能有适当研究人才者为原则;各项研究应尽量取得政府联络并希望其补助㊂ ([8],页87 88)3 全面抗战与特种研究的全面展开1937年 卢沟桥事变 后,清华大学㊁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中㊀国㊀科㊀技㊀史㊀杂㊀志44卷时大学(简称 长沙临大 )㊂面对战时国防对于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需要,梅贻琦1937年11月1日致信资源委员会: 当今全面抗战开始之时,无线电研究,实觉刻不容缓㊂ ([15],页700)创建之初,无线电研究所就主动与资源委员会确定合作研究的课题,重点在于解决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实际问题㊂清华大学在无线电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基础,192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曾专门设立电磁学㊁无线电等研究室,1932年成立的电机工程学系又设立了无线电实验室㊂1933年,物理系主任叶企孙曾委托在美国进修考察的吴有训订购制造真空管的玻璃真空泵等机械设备㊂1934年秋,任之恭从哈佛大学回国并受聘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开展无线电研究㊂无线电研究所正式成立后,由工学院院长顾毓琇兼任主任㊂考虑到战时迫切的通信需求,沿两条主要研究方向展开工作:一是真空管的装配技术和半导体性能的理论研究(图1),二是无线电频波通过地球介质和电离层进行传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㊂范绪筠和叶楷负责第一个课题,研究室设在长沙;任之恭与孟昭英负责第二个课题,研究室设在汉口([16],页129)㊂图1㊀清华无线电研究所制造真空管的设备随着战争局势的继续恶化,长沙临大于1938年4月动迁到云南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 西南联大 )㊂面对进一步扩大的战事,清华决定扩充特种研究计划㊂1938年9月,清华大学向教育部递交了呈文: 本校迁滇以来,战局益紧,国防事业需赖研究辅助之问题益多,而西南联大理工人才特多,且昆明地通港越,设备购置亦较便利㊂本校有鉴于此,拟将研究事业更加扩展,增强抗战力量,除将前已举办之农业研究所㊁无线电研究所移设昆明,力使充实外,更于今夏开办金属学研究所及国情普查研究所㊂又因中央航空学校及飞机制造厂㊁所,多移至昆明,乃将航空研究所,亦移设该处,以收合作之效㊂此外西南联大理工科教授能各尽所长从事研究者尚多,本校亦拟于设备上㊁于工作上,尽量供给,密切合作,以稍减轻联大之负担,以增进同仁服务国家之效率㊂ ([16],页117)可见,清华㊁北大㊁南开三所学校的工科以清华为主,北大没有工科,南开仅有化工系和应用化学研究所,清华特种研究事业的展开一方面能实现科研人员报国的意愿,同时也484㊀4期王公等:二战时期中国的科技动员一例584能平衡三所学校的师生比例①㊂就这样,清华将农业研究所㊁航空研究所㊁无线电研究所先后辗转迁滇,在昆明正式成立金属研究所,又在农业研究所下增设生理组,并与社会部合作成立国情普查研究所㊂作为1936年计划增设的特种研究之一的金属研究所此时正式建立,所长由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吴有训担任㊂在长沙之时,清华就曾与资源委员会拟定: 资源委员会冶金室工作偏重于方法或制造冶金学问题,而本所则偏重于物理冶金学问题,俾双方进展可收合作之效㊂ 故本所之设立,在国内可称首创㊂ ([16],页119)清华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组(农业研究所下的小组对外有时也称研究所,但并非建制化意义上的研究所)成立于1938年10月,聘请汤佩松担任组长㊂汤佩松1925年毕业于清华并前往美国深造㊂1933年,汤佩松回国,在武汉大学担任生理学教授㊂ 卢沟桥事变 后,汤佩松等人计划在贵阳筹办武汉大学医学院㊂在前往贵阳的路上,他收到了梅贻琦聘请他筹办清华生理研究所的信㊂信中提到: 在西南建立一个基地,开发大西南的植物资源,为战时及战后培养和储备一批实验生物学人才㊂ ([17],页70)这给了汤佩松极大的鼓舞,他决定先前往贵阳完成医学院的筹备,再前往昆明㊂在贵阳图云关,汤佩松结识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林可胜总队长㊂此时,林可胜就和汤佩松商议进行前线士兵的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及改良的工作㊂植物生理组刚成立时,只有汤佩松一名教授,此外还有一位助教曹本熹,不久化学系的毕业生张龙翔也加入其中㊂1939年,沈同在康奈尔大学取得动物营养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汤佩松让他来负责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和清华农业研究所的营养研究工作[18]㊂国情普查研究所成立于1939年8月,所址设在呈贡县㊂所长由陈达担任,李景汉任调查主任,戴世光任统计主任,另有教员苏汝江等人㊂陈达是1916年的庚款留美生, 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清华,1929年创办社会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㊂李景汉1917年赴美国,1922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硕士学位,1935年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㊂戴世光193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1936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数理统计学硕士学位,193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研究经济统计学,写出‘美国人口预测“论文,1938年回国到国情普查研究所工作㊂国情普查研究所的设立,意在 搜集关于本国人口㊁农业㊁工商业及天然资源等各种基本事实,并研究各种相关问题,以期对于国情有适当的认识,并将研究结果,贡献于社会 ([15],页695)㊂就这样,清华面对国家战时的急迫需求,结合自身的具体条件,全面展开了战时的特种研究事业(表1)㊂5个研究所全部成立后,除了航空研究所设在白龙潭㊁国情普查研究所在呈贡县外,其他3个研究所均位于昆明郊外的大普吉村,那里受空袭的影响较小,水电等条件具备,利于研究工作的展开,也便于科研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㊂①抗战期间,清华㊁北大和南开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但三校仍各自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根据统计资料:西南联大时期的毕业生中,北大学籍者369人,占11.0%;清华学籍者726人,占21.7%;南开学籍者195人,占5.8%;联大学籍者2053人,占61.5%㊂中㊀国㊀科㊀技㊀史㊀杂㊀志44卷表1㊀清华战时特种研究机构、人员一览①研究所负责人研究人员农业研究所植物病害组戴芳澜俞大绂㊁周家炽㊁王清和㊁赵士赞㊁王焕如㊁裘维蕃㊁方中达㊁洪章训㊁沈善炯㊁相望年㊁尹莘芸㊁吴征镒㊁姜广正㊁戴铭杰昆虫学组刘崇乐陆近仁㊁陆宝麟㊁钦俊德㊁姜淮章㊁毛应斗㊁范新润㊁朱弘复㊁赵养昌㊁郭海峰㊁沈淑敏(女)㊁陈德能㊁曹景熹㊁范文洵(女)㊁何申(女)㊁金孟肖㊁王承明㊁朱宝㊁高振衡植物生理组汤佩松殷宏章㊁娄成后㊁王伏雄㊁曹本熹㊁徐仁㊁张龙翔㊁潘尚贞㊁祝宗岭(女)㊁沈同㊁刘金旭㊁王岳㊁胡秉方㊁胡笃敬㊁罗士苇㊁陈绍龄㊁陈华葵㊁薛元龙㊁薛廷耀㊁娄康后航空研究所顾毓琇(1936 1939)庄前鼎(1939 1945)王士倬㊁冯桂连㊁秦大钧(中基会聘送)㊁华敦德(美)㊁王德荣㊁张捷迁㊁林同骅㊁范绪箕㊁吕凤章㊁张听聪㊁谭振华㊁刘维政㊁王宪钧㊁严国泰㊁徐淑英㊁赵九章㊁李宪之㊁高仕功㊁殷文友㊁王守融㊁周惠久㊁张学会㊁金希武㊁张桐生㊁顾钧禧㊁刘谋佶㊁李光华㊁王培德㊁史炳㊁周国楹㊁王德英㊁岳劼毅无线电研究所顾毓琇(1937 1939)任之恭(1939 1945)叶楷㊁孟昭英㊁范绪筠㊁沈尚贤㊁张思侯㊁朱曾赏㊁林家翘㊁田培荣㊁洪道揆㊁毕德显㊁张景廉㊁戴振铎㊁陈芳允㊁王天眷㊁吕保维㊁牟光信㊁周国铨㊁罗远祉㊁韦宝锷㊁杨福先㊁洪朝生㊁慈云桂金属研究所吴有训余瑞璜㊁王遵明㊁孙珍宝㊁黄培云㊁赫崇本㊁向仁生㊁黄胜涛㊁王振统㊁葛庭燧国情普查研究所陈达李景汉㊁戴世光㊁苏汝江㊁周荣德㊁罗振庵㊁何其拔㊁萧学渊4㊀对抗战的贡献及战时的研究成果清华特种研究的研究方针和预算分配由特种研究所委员会决定,科研题目和经费大部分来自政府部门以及开展合作的地方机构,主要从事与战时前后方需求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研究㊂梅贻琦指出: 规模不宜扩张,贵在认清途径,选定题材,由小到大,由近而远,然后精力可以专注,工作可以切实㊂ ([16],页21 27)抗战全面爆发后,东部地区人口大量西迁,国人对工业品的需求急剧上升,战争对工业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促使昆明在内的西部地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㊂国家从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曾先后颁布‘非常时期工矿业奖励暂行条例“‘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等等一系列有利于西部发展的政策,促进了政府及地方机构与大学之间的相关合作[19]㊂针对抗战的需要,特种研究所与国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当地工厂合作展开战时科学研究㊂笔者根据各研究所历年工作报告整理出战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表2)㊂684①笔者根据各研究所历年报告统计㊂㊀4期王公等:二战时期中国的科技动员一例784表2 清华战时特种研究事业的部分主要成果及合作单位研究机构/人员研究成果合作单位作用植物病害组作物的病害研究及抗病育种中央农业试验所粮食增产昆虫学组国产杀虫剂治虫华西建设公司防治植物虫害刘崇乐紫胶之利用航空研究所制造飞机压模器材汤佩松㊁沈同士兵营养调查与改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保障士兵战力潘尚贞乳酸钙制造西南联大化工系工业和药品原料航空研究所航空木材研究航空委员会制造和修理飞机提供航空气象情报赵九章㊁李宪之高空气象探测与研究中央空军军官学校㊁美空军飞虎队张景廉等军用无线电通讯器军政部学兵队战场通迅陈芳允等军用秘密无线电话机中央电工器材厂战场通迅范绪筠㊁叶楷真空管制造资源委员会电工厂军事通讯原件王遵明铜㊁锌㊁铅的生产和提炼滇北矿务公司金属工业王遵明对废合金钢加以利用贵阳某兵工厂金属工业国情普查研究所呈贡县人口普查内政部㊁社会部㊁云南省政府调查人口情况,掌握迁徙特征国情普查研究所工农业调查内政部㊁社会部㊁云南省政府为政府提供数据,为总动员服务由表2可见,各研究所面对抗战的需要,分别根据自身条件,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展开战时特种研究,服务于战时军事和民生需要㊂农业研究所迁至昆明后,尽管经费及设备远不如战前,但因云南地处亚热带,植物㊁昆虫种类繁多,带来了很多新的课题①㊂植物病害组对云南经济植物㊁植物病害等情况进行了调查㊂通过调查,摸清了云南地区植物病害的基本情况,进而进行了小麦㊁大麦㊁棉作㊁蚕豆㊁大豆㊁水稻等作物的病害研究及抗病育种的试验㊂通过研究试验,培育了具有产丰㊁质佳㊁早熟等优良性状并能抗病害的作物良种,交与当地有关机关推广㊂此外,云南地区菌类丰富,戴芳澜带领同仁在云南各地采集菌类标本3000余种,进行了中国真菌名录及寄生索引的编纂[20]㊂昆虫学组主要对云南经济植物的虫害及其分布情况做了广泛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虫害防治和虫产品的利用等研究工作[21]㊂因为缺乏进口灭虫物资,该组特别注重国产杀虫剂的使用,开发了桉叶油杀虫等方法,解决了1940年华西建设公司大片蓖麻严重虫害及昆明周边传染黄热病的蚊虫等问题㊂该组还进行了紫胶虫和白蜡虫及其产品利用的研究㊂紫胶是紫胶虫吸取寄主树液后分泌出的紫色天然树脂,加工成胶片后可以广泛用于军事和民用㊂刘崇乐通过和航空研究所合作,研制了用于替代进口产品的胶片,被广泛用于飞机压模制造中[22]㊂白蜡又名虫蜡,是雄性白蜡虫幼虫分泌出的一种动物蜡㊂姜淮章深入云南会泽县,对于利用白蜡替代石蜡及其制品开展了研究[23]㊂植物生理组本来的研究内容多为纯粹生理学问题,但因环境限制及服务抗战需①农业研究所研究的转变可以参见王佳楠㊁杨舰‘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的创建及发展 战争与科学视角下的解析“,刊载于‘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年42卷第7期第62 68页㊂884中㊀国㊀科㊀技㊀史㊀杂㊀志44卷要,转向了应用问题研究㊂汤佩松带领同仁开展了利用秋水仙素获得作物多倍体的研究和利用植物生长素处理作物使其迅速生根并孕育无籽果实的研究㊂殷宏章开展了从地产蓖麻子提取油脂的研究,所提取的油脂经过适当处理可用作动力机械的滑机油,并可制成蜡烛㊁鞋油等民用产品㊂潘尚贞进行乳酸钙制造的研究,支撑了工业和医药制造的需求㊂沈同开展了战时前方士兵和后方民众营养调查和改良的研究[24]㊂汤佩松还利用蜂蜡和白蜡替代部分漆腊,研制成功了用于照明的 国货洋烛 ,支持了大后方的民生需求[25]㊂航空研究所辗转迁移到昆明后,分空气动力学组(负责人冯桂连)和高空气象组(与清华地学系合作,负责人赵九章),展开了航空风洞建造㊁航空木材试验㊁飞机制造㊁高空气象研究等工作㊂航空研究所参考南昌风洞经验在昆明设计建造了5英尺风洞(封二图1),并进行了风洞校正试验㊁风洞扰流试验㊁机翼阻力试验和机翼最大举力试验等研究,利用该风洞,还开展了为飞机制造厂测试机型㊁自制直升机和教练机等工作㊂航空研究所还因地制宜进行了飞机结构材料的研究工作㊂在飞机制造的原材料方面,美国广泛使用的是铝合金以及镀铝材料,对于像中国这样重工业尚未发展起来的国家,冯㊃卡门曾建议在可能的地方使用木材,建造低动力的教练机㊂航空委员会将调查云南省产木材的工作委托给航空研究所㊂由此,该所成立飞机构造材料研究部,由周惠久㊁秦大钧㊁吕凤章等负责,对云南地区所产木材展开调查㊁研究,开展了用木材制造国产飞机的试验,设计制造了中级滑翔机等飞机([15],页675 694)㊂高空气象研究是航空研究所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其发展缘于抗战全面爆发后军事气象测控的需要㊂1939年,航空委员会设立了空军气象总台,直接服务于空军作战㊂清华航空研究所以原地学系气象组研究工作为基础,在昆明市郊的嵩明县建立高空及地面气象观测台[26]㊂该气象台使用自行研制的仪器记录数据,并将分析结果提供给中央空军军官学校,作为学校飞行训练的参考㊂气象台还为抗战期间新开辟的驼峰航线和中缅航线提供了数据资料[27]㊂此外,气象台还参与了 二战 时期的国际联合测空,为飞虎队提供气象情报,派人协助盟军举办训练班,培训盟军士兵使用无线电探空仪等[28]㊂无线电研究所迁至昆明后,前期仍沿着原来的两个方向开展工作㊂范绪筠和叶楷开展了服务于军事通讯的真空管制造,并展开了电子管阴极发射性能的研究㊂张景廉㊁张思侯㊁戴振铎㊁陈芳允㊁王天眷等人研制了多台军用无线电机及航空用短距离通话机,并在军政部学兵队进行了试用㊂林家翘和陈芳允研制了军用秘密无线电话机㊂牟光信制造出了适合军用的顶端负荷天线㊂后期考虑到国际无线电研究的发展,侧重于 超高频技术 和 短波 技术的应用,内容扩展到电子管的设计与制造㊁微波振荡实验和超短波特性等研究([15],页651 653)㊂孟昭英改进了直线调幅器,并和毕德显研制了短波定向仪等器件,其质量毫不逊于进口产品㊂航空委员会空军军官学校曾就长波定向问题与无线电研究所合作,该校教官陈嘉祺接受指派参加了研究所的工作,与毕德显合作开展了长波无线电定向器的研制㊂此外,研究所还曾为军政部学兵队训练通讯军官,设计制造了一些通讯仪器,还协助航空研究所的气象台举办了无线电探空仪训练班,为盟军及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培训无线电探空技术人员[29]㊂金属研究所除主任吴有训外,主要研究人员有余瑞璜和王遵明㊂余瑞璜负责以X射。
生生息息不止境

鸯 撼 感 忝 魄
口
杨锡寿 周寿恺
抗 日战争时期 , 在贵
这篇文章是专门写她父亲的, 她认为尤其珍贵。于是 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老主任李守明先生的指 引下 , 在周菡即将登机前 的两个小时那刻, 我们先通 电话然后见面认识了。我们的父亲都已故世 , 从可以 收集到的资料和封存了多年的我父亲的自传中, 周伯 伯与父亲的师生情结活生生重现在我们面前。 据父亲自传,图云关卫训所也称为陆军医院, 是 与美国第二十七野战医院的合作医院 , 所长是爱国华 侨林可胜博士。 医院的医疗技术力量可以与那时的南 京中央医院媲美 , 可以说是战时最强的阵容 , 医生和 设备的操作人员很多是美国和英国人, 医疗设备也是
分时间地点场合 , 冷不防突然地向父亲提出有关科学 的、 医疗的、 生活常识的各类问题 , 父亲均能正确地回 答。 工作中有了差错周伯伯也毫不留情批评。 尽管压 力很大工作疲劳 但是父亲觉得业务进步很快。周伯 伯对临床实践的重视 , 对人材的培养与珍惜 , 流畅的
英文 , 解难题 的技巧 , 尤其是周伯 伯主持 的教学查 房、
亲学 术水平 的提 升 以及与周 伯伯 结 下深厚 的师生情 谊打下 了基 础 。从此 周伯伯对父 亲十分 器重 , 不 经常
聘到图云关 r 所工作( J N 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与卫训 所属两个机构一支队伍) ,在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极 端艰苦的条件下,在与众多专家学者的朝夕相处中, 红十字救护队内科指导员、 卫训所内科主任周寿恺先
安置处理前的医学检查报告》 当父亲用中、 , 英文完成并按要求
上报 军医署后 , 时间 已经到 了 14年 初 , 96 由于大多 数 医务 人员
去了上海, 代理院长强 留下父亲在贵州。 98 月父亲还是应 14年5 周伯伯之邀来到上海国防医学 院。刚到上海 , 周伯伯又出了一 个题 目:I o ao Peu” “ f m tn l s,要求父亲在各科专家读书会上 nr i x 演讲, 这次测验又是一次成功, 师生情谊进一步升华, 于是父亲 在上海国防医学院当上了“ 内科住院总医师” 并能卓有成效地 开展工作, 当时国民党高级将领何应钦、 陈诚、 黄伯韬等均是父 亲医治的病人。14 年国防医学院整体搬迁台湾, 99 我父亲与周 伯伯一样坚决留在大陆。父亲要转 回贵阳, 那里有我的奶奶和
图云关上仰伟人

辫
口 李长城
在贵 阳的地名 中, “ ” 称 关 者众 多 , 但最为 著名 的只有两处 , 一为 “ 鸦关” 于贵阳北 面 , 位 是古代贵阳通往四川必 经之道 ,地势险要 , 素 有 “ 门锁钥 ” 北 之称 ; 一为地处城南 , 为历代兵 家必争之地 , 出黔去湘桂的咽喉要隘 , 为 人称 “ 黔南首关” 的图云关。若从二者拔冠 , 当以图
修建在图云关上的“ 中山园” 图为“ 。 中山园” 大门牌坊。
阳人杨鸿勋( 阁, 字麟 光绪二十年( 9) 1 4进士 , 8 对 图云关也有诗吟 :一山高耸翠微巅 , “ 突兀穿云
欲到天 。转 过危城 遥指望 , 万家 城郭起 炊烟 。” “ 石柱栏 峰峙 一亭 , 肩舆 来往几 回经 。乡关十里
云关 为首 。
图云关 , 始建于公元 10 年( 2 1 宋宁宗嘉泰元 年)原称 图宁关 , , 明时因关隘可通新添卫( 今贵 定) “ 改称 新添关” 。清初更名“ 油榨关 ”到道光 , 年间( 2) 图云关” 1 1 8 改“ 至今。关上奇石玲珑 , 崔 嵬百态 , 树木葱郁 , 凉风拂人。驻军关上 , 一 有“ 夫当关 , 万夫莫开” 之势。清初贵州名人周起渭 ( 渔璜) :层轩架构倚崔嵬 , 赞 “ 点缀黔南亦壮哉 ! 奇石千丈云际立, 雄关 四扇 日中开。时清仙客
临益部 , 时时立马为看山。” 野诗抄 ・ 闹 王子喜
中丞建图宁关落成为赋二律)康熙时浙江海宁 。
查慎行《 度油榨关》 有感 :平明走 马出城 圃, “ 峭
壁西风冷逼身。转粟上天非易事 , 据关连栅复
以游 目 适情 , 忘其疲 困, 由是使节之往来 , 行役
之 上 下 , 翔 坦 荡 , 所 底 滞 。而 黔 南 万 里 之 翱 靡
《图云关抗战救护》推荐

文史书柜I Books《图云关抗战救护》推荐文/刘鑫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阳市委员会(以下简称贵阳市政协)。
贵阳市政协自 1960年启动文史资料工作以来,累计征集了各类文史资料7300多万字,编辑出版了 各类文史资料书籍40多册,特别是2009年以来,启动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文史资料的征集工作,相继编辑出版了《穿越——贵阳工业发展历程》《贵阳商业的变迁》《跨越——贵阳交通发展历程》《聚变一贵阳城市发展历程》《百年教育—— 贵阳教育发展历程》《阔步小康一贵阳市“三农”工作发展纪事》等文史资料专辑,记录了贵阳市各行各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2019年,时值新中国70华诞,贵阳 解放70周年,组织征编出版了文史资料专辑《图云关抗战救护》。
图云关在贵阳的历史上,是一座丰碑,一个独特的符号,在全国抗战史上具有唯一性,是中 国革命历史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资源。
《图云关 抗战救护》是贵阳市政协继1987年征编出版《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红会救护总队》之后, 应图云关抗战救护后人的呼吁,再次组织征集出 版的,是对《红会救护总队》的丰富补充,是一本具有政协特色、文史“三亲”特色的历史文化 书籍。
全书共六章,23万多字。
“救护总队”讲 述林可胜受时代的重托,带领一班人,培训和组 建一支数千人的救护总队分赴战区,争分夺秒拯救战士的生命;“战地札记”讲述硝烟中抢救战 士生命的细节,医者仁心守护每位伤兵的生命;“援华医生”讲述国外医生援华参与中国抗战救护的国际主义壮歌;“护士天使”讲述抗战勇士 心里的美丽天使在战场救护中的艰难经历;“烽 火情深”讲述抗战中弥足珍贵、刻骨铭心的情缘 和友谊;“足迹追寻”讲述抗战救护后人们对先辈足迹的追忆追思。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全书收集图片200多幅,导言后还配有20多页彩色插页。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仿佛让我们穿行到那时的图云关,与白衣战士同行,亲历战场救护。
完善“顶层设计”着力打造电子商务中心“升级版”

完善“顶层设计”着力打造电子商务中心“升级版”
夏效鸿
【期刊名称】《杭州(生活品质)》
【年(卷),期】2014(000)005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夏效鸿
【作者单位】杭州市政府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打造电子商务中心“升级版”——以杭州为例 [J], 夏效鸿
2.广西林业:着力打造广西林业生态升级版和产业升级版——访广西林业厅厅长陈秋华 [J],
3.加速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 [J], 冯洁;陈越;章晗
4.从顶层设计到国际共识:如何打造"一带一路"升级版 [J], 舒朝普
5.从顶层设计到国际共识:如何打造“一带一路”升级版 [J], 舒朝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信息管理提升企业指挥能力

信息管理提升企业指挥能力
宋斐
【期刊名称】《互联网周刊》
【年(卷),期】2001(000)035
【摘要】分级、分权的信息管理以及快速及时的信息传递。
【总页数】1页(P50)
【作者】宋斐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7
【相关文献】
1.通过信息化管理提升模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模具企业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J], 深圳市伟博思技术有限公司
2.信息化背景下大型企业集团的现金管理模式探索——哈药集团运用资金集中管理提升资金运营能力的实证 [J], 刘波;范昕林;姚莉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渔政管理能力——就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功能及应用前景访农业部渔业局局长、中国渔政指挥中心主任李健华 [J],
4.责任成本管理提升勘察企业盈利能力的实践探索\r——基于X勘察企业的项目工程队模式 [J], 张晓风
5.电力企业现场指挥官应急指挥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J], 沈桂城;翁蔚;王梦瑶;冯杰;许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主创新走上跨越发展之路

自主创新走上跨越发展之路
胡圣海
【期刊名称】《电力设备》
【年(卷),期】2008(9)4
【摘要】总资产45亿元、拥有子公司23家、员工6500多人,产业涉及电气、交通技术、新能源、环保等领域,在美丽的江岛扬中,一家企业以一日千里的发展态势,连续4年以40%的年增长速度,创造着超速发展纪录,这家企业就是大全集团(以下简称大全)。
【总页数】1页(P116)
【作者】胡圣海
【作者单位】大全集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11
【相关文献】
1.国有大型企业为何难以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J], 李荫榕;孟庆伟
2.浅析农机培训学校如何走上跨越发展之路 [J], 夏建强
3.探索太原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率先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J], 廉毅敏
4.论企业应如何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J], 莫婷婷
5.浙江如何走上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 [J], 傅白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可胜与贵阳图云关
贵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图云关旧址”,2022年曾特别展示
“新加坡之子”林可勝的重要事迹和贡献。
图云关建于13世纪的南宋时期,为古代贵阳进出湖南和广西的咽喉要塞,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它也是迎接官员或送别亲友的地方。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
队总部设置于此,林可胜就是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总干事兼总队长。
林可胜,1898年诞生于新加坡,八岁时母亲黄端琼(黄乃裳之长女)病逝后,被父亲林文庆送去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开始他长期在外的生涯。
林可胜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父子在同一所大学的医学院毕业,传为
佳话。
无独有偶,林可胜和父亲林文庆也先后获得香港大学荣誉博士,那
是港大有父子同获此荣誉的首例。
林可胜于1924年到中国,展开他未来25年在中国精彩和贡献巨大的
医学研究、战地医护、军医行政等事业。
他先后担任的职务包括北京协和
医学院生理学系教授和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总
干事和总队长。
1942年他还以军医身份参加中国派赴缅甸的远征军,配
合盟军对抗日本的侵略。
由于担任军医的优异表现,获得美国罗斯福总统
颁发军官勋章嘉奖。
二战后出任中华民国政府军医署长,并创办国防医学院。
林可胜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在医学教育、军医实务和行政管理上,但他
的医学研究成果也被学术界高度肯定。
1942年他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
外籍院士,1948年当选中国学术界最高机构——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届院士,而且他还是少数获得全票支持的当选者。
1949年他移居美国并展开
人生另一阶段生活和事业。
1939年基地驻扎图云关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图云关旧址,虽然不是林可胜个人的纪念场所,但林可胜的重要事迹和贡献,都铭刻和展现在此。
原来1937年七七卢沟
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林可胜警觉到不久北京可能会落入日
本人手中,他不想在日本占领区中苟且偷生,便毅然弃笔从戎,而且不顾
协和医院美国监管方的反对,号召协和医院师生,撤离北京,到中国各地
的抗日战地前线,提供军医和救护工作。
林可胜领导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跟随抗日战线转进,1939年将
基地驻扎在贵阳的图云关。
除了救护总队总部外,林可胜还在图云关设立
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以最短的时间培养战地医护人员,对于中国抗日将
士的医疗救护和士气的鼓舞至关重要。
抗战时期,救护总队下辖大大小小
的医疗队150个,医务和辅助人员3000多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战区,
救治伤病兵员超过百万人。
图云关记载林可胜事迹
林可胜也与国际医疗机构关系密切和友好,所以在抗日战争过程中,
林可胜呼吁和招募不少外国医生来协助,其中一名英国女医生高田宜因侵
华日军在广西投掷鼠疫细菌弹,她不顾身体不适,勇敢前往防治菌疫,不
幸以身殉职,她的墓碑也竖立在图云关旧址的纪念园区内。
纪念园中还有
一个“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以纪念这批充满博爱,参与中国抗日战
争的国际医务人员。
图云关旧址纪念园区中的主体,是一座宏大和庄严的“中国红十字会
救护总队”纪念碑和塑像,以及环绕纪念园广场的15个展览橱窗。
林可
胜的重大贡献在此展现无遗。
纪念碑上除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和“图云关旧址”这几个字外,还刻上格言“救死护伤,博爱恤兵”。
两旁
站立五位战地医务无名英雄,坚毅不拔的精神,栩栩如生。
纪念文字是刻在纪念碑背面,开端文句写道:
“1939年3月到1945年底,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和卫生署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驻扎贵阳图云关,爱国华侨林可胜博士任总队长兼主任。
”
这段文字清楚说明,这个纪念碑及纪念园与林可胜的密切关系。
碑文继续叙述救护总队的事迹和贡献。
在纪念园区内竖立15个展览橱窗,其中五个记载林可胜的事迹,或展示他的照片或公文签章,不只显示林可胜的重要性,也肯定他的诸多贡献。
其中难得看到的是他的签名图章,以及他聘任高田宜医生及调动她职务的公文。
新加坡之子林可胜在新加坡甚少人关注,但在中国贵阳图云关,他不只曾开创一番轰轰烈烈的救护和博爱事业,也在此树立英名,为新加坡和中国的关系史留下可歌可泣的一页。
林可胜于1952年后在美国印地安娜州的一个科学实验室从事医学研究工作,1967年不幸因癌症病逝于其长子居留的牙买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