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研究

合集下载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年人群中。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中医认为,大肠癌的发病与情志失常、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痰湿内郁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为大肠癌的中医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

一、大肠癌的中医证型1. 情志失常型情志失常是中医认为导致大肠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的情志失常会导致肝气郁结,久而成痰,从而影响脾胃运化,导致痰湿内郁。

临床上多表现为情绪不稳、易怒、抑郁等。

2. 饮食不节型饮食不节是指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偏食偏居等不良饮食习惯。

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从而形成湿热内蕴,成为大肠癌的发病因素之一。

3. 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是大肠癌的常见证型之一。

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等因素导致脾胃失调,脾气不运、水湿内停,久之化痰,形成痰湿内郁。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等消化系统症状。

4. 瘀血凝结型长期的情志失常、饮食不节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气滞血瘀,久而成瘀,从而形成结块、肿胀。

临床上表现为腹部胀满、压痛等瘀血征象。

中医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思路是调理脾胃、祛痰消肿、活血化瘀。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疗法、中药熏洗疗法等。

1. 中药治疗中医药认为大肠癌的发病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痰湿内郁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上主要以清热解毒、祛痰消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思路。

常用的中药有苦参、黄芩、黄柏、赤芍、红花、桃仁等。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在大肠癌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选穴调理脾胃、疏通经络,以及行气活血、散结消肿等治疗方法,达到调理脾胃、祛痰消肿的目的。

3. 艾灸疗法艾灸可以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祛痰消肿。

对于大肠癌的痰湿内郁型,艾灸疗法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4. 中药熏洗疗法中药熏洗疗法是将中药煎煮后,利用蒸汽或热水蒸汽熏洗患部。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大肠癌是指起源于大肠黏膜和肌层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中医认为,大肠癌的发病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痰瘀内生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脉象特征,可以将其归为不同的中医证型,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近年来,关于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对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传统中医对大肠癌的认知传统中医认为,大肠癌的发病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痰瘀内生等因素密切相关。

阴阳失衡是指人体内阴阳两种相反但又统一的存在状态失去平衡,导致生理功能失调和病变。

气血不畅是指人体内的气机和血液无法正常运行,导致气机郁滞、瘀血凝聚。

痰瘀内生则是指体内湿气过盛、痰浊内停,最终形成肿瘤。

中医治疗大肠癌的关键是调整阴阳平衡、疏通气血、祛除痰瘀。

二、大肠癌中医证型的分类根据大肠癌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脉象特征,传统中医将大肠癌分为不同的中医证型,主要包括气滞型、痰湿型、气血两虚型和瘀血凝结型。

每种中医证型都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1. 气滞型气滞型大肠癌患者常常出现腹痛、腹胀、大便稀薄、排便不爽等症状,脉象偏弦。

在治疗上,应以疏通气机、理气止痛为主,如香附、川芎、枳壳等药物常被选用。

三、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临床实验和基础科研,不断深化对大肠癌中医证型的认识,为中医治疗大肠癌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1. 中医证型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一些研究表明,大肠癌的中医证型与分子生物学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气滞型大肠癌患者体内的气机运行不畅,可能导致肠道肌层收缩功能受损,进而影响肠道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痰湿型大肠癌患者体内的湿气过盛,可能导致肿瘤微环境的改变,加速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大肠癌中医证型与病理生理基础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2. 中医证型对治疗反应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大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对化疗和放疗的治疗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大肠癌恶病质中医证型研究

大肠癌恶病质中医证型研究

【 关键词】 大肠癌 ; 恶病质 ; 证候分型 ; 聚类分析
Pa t r /S nd o e St y o c e i fLa g nt si nc r te n y r m ud f Ca h x a o r e I e tne Ca e i i s e ii n Ch ne e M d cne
W ANG Xi— xn LI Li— k n, ig, U u HE a Yu n— s e g, h n LIYi—f n HAO h — ln, ANG n —we a g, Su a W Xi n
( hni opt f r ioa C ieeMei n ,aya h ni 3 02 Sax H si l a t nl hns dc eT i nS ax 0 0 1 ) a oT d i i u

临 床研 究 ・
大肠 癌 恶病 质 中医证 型研 究
王 唏星 刘 丽坤 何 院生 李 宜放 郝 淑 兰 汪欣 文
【 要】 目的 初步探讨大肠癌恶病质 的中医辨证分型 , 中医辨证论治 大肠 癌恶病质提供 客 摘 为
观科学 的依据。方法 通过制定 回顾性临床观察表 , 收集 符合 纳入标准 的病历共 16例 ; 0 将患者 的各 大肠癌恶病 项 临床指标作为变量输入计算机 , 建立 S S数据库 。对所有 症状 、 、 A 舌 脉进行频 数统计 分析 , 删除各 证候 中指标出现频率很小 ( 于 1% ) 小 0 的变量 ; 对所有患者 的症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质患者症状分布特点 以纳呆食少 、 腹痛 、 口淡乏 味 、 神疲乏 力 、 心为 主要症状 , 恶 分别 占 9 . 1 、3 8 1% 8 . 0 % 、3 0 %、1 1 %和 7 .6 。通过聚类分析 , 2 8 .2 8 .3 73% 结合专业 知识 , 总结 出大肠癌 恶病质 常见 的六个

郭勇教授中医治疗辅助期大肠癌经验浅析

郭勇教授中医治疗辅助期大肠癌经验浅析

期 及 晚期姑 息 治疗期 4个 阶段 。而 中医药在 各 阶段 发 挥 的作 用是 不 一样 的 。 辅助期 治疗 是 以放 、 化疗 为主 要
手段 , 同时辅 以 中医药治 疗 的时期 。 由于该 期受 到放 化 疗 的影响 , 其证 候有别 于其他 阶段 。 辅 助治 疗期 患者 经 过 放 化疗 后 , 身 体 较虚 弱 , 此 期 病 机特 点 是 正虚 邪 微 , 中医治 疗应 以扶 正 为主 .可 以提高 患者 对化 疗 的敏感 性, 减少 放 、 化 疗 毒性 , 提高放、 化 疗完 成 率 , 提 高 肿 瘤
古 代 医籍 中并 无 大肠 癌 的病名 ,但 有不 少类 似肠
道 肿 瘤 的病 名记 载 ,如 “ 肠覃” 、 “ 肠 积” 、 “ 肠风” 、 “ 瘾 瘕” 、 “ 积聚” 、 “ 脏毒” 、 “ 下痢 ” 、 “ 锁肛 痔” 等。 本 病是 由于
正 虚感 邪 、 内伤饮 食 、 情志 失调 引起 , 以湿 热 、 瘀 毒 蕴结 于肠道 , 传 导 失 司 而 发 为本 病 口 ] , 其 病位 在 大 肠 , 涉及 脾 胃、 肝 肾, 性质 属本 虚标 实 。大多 大肠 癌患 者在 其病
能, 引起 正气 亏虚 。 进 一 步观察 l 5 1例辅助 治疗 期大
肠癌 患者 中医证 候 分布研 究 , 结 果 显示 : 大肠 癌辅 助治
疗期 的 中医主要 证候 可分 为气 血亏 虚证 、 肝 肾 阴虚证 、
脾 虚湿 阻证 、 湿热 蕴 结 证 、 瘀 血 内停 证 5类 [ 7 1 。 并据 此 提 出了相应 的治 法治 则 。 2 病 证 结合
此, 相对 于其他 肿 瘤 , 大 肠 癌多 见 脾 虚兼 湿 热瘀 滞 , 易 造成 腑气 不通 , 多加 用 陈皮 、 半夏 、 苍术 、 厚朴 、 木香 、 砂 仁、 豆蔻 理气燥 湿 , 山药 、 扁豆、 石榴 皮益 气健 脾 。郭师 及其 团 队通过 对 2 0 0 8 年 6月 至 2 0 0 9年 2月 浙 江省 中 医 院郭 勇 教 授 门诊 的 大肠 癌 患者 1 0 0例 . 4 7 3张处 方 进行 聚类 分析 发现 舌苔 黄腻 是 出现 频率 最高 的舌 象症 状, 舌 苔 黄腻在 湿热 证 中有重 要地 位 , 提 示湿 热证 是大 肠癌 的重 要 临床证 型 , 清 热化 湿是 大肠 癌 的重要 治则 .

大肠癌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_陈歆妮

大肠癌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_陈歆妮

第13卷 第3期 2011 年 3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3 Mar .,2011大肠癌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到2020年预计增加55%[2]。

虽然手术仍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其根治性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仅为50%左右。

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其死亡的重要原因。

临床研究[3]统计表明,约60%的肿瘤患者就诊时事实上已经发生了转移,80%的患者最终要发展到肿瘤晚期阶段,约8.6%的患者周围血中能查见癌细胞,76%患者在肿瘤复发转移的2年内死亡。

对于晚期患者,西医化疗已经进入平台期,尽管有众多的分子靶向药物面世,但价格昂贵、疗效有限。

中医药在大肠癌患者术后、放化疗后的抗复发转移治疗,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其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现将关于大肠癌的中医药研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在中医学文献中,依据大肠癌的临床表现,属“肠蕈”、“脏毒”、“便血”、“肠癖”、“肠积”、“锁肛痔”、“积聚”、“下痢”等病证范畴[4]。

本病病位在肠,且与肝胆脾胃密切相关。

1.1 病因古代医家认为大肠癌的病因主要有正气虚弱、饮食失调、感受外邪、起居不节、情志因素等。

《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阐述了先天不足、脏腑亏虚是大肠癌发生的根本原因。

《素问·风论》曰:“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认为感受风邪是肠风的主要致病原因。

《灵枢·百病始生》曰:“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脉络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认为起居不节和肠癌相关。

《儒门事亲》曰:“积之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

大肠癌中医证型分类研究

大肠癌中医证型分类研究

大肠癌中医证型分类研究安振涛;苏克雷;王小宁;霍介格;朱方石【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6【摘要】目的了解大肠癌中医证型构成分布主次,为临床治疗提供辨治方向.方法检索近10年网络数据库中西医学期刊,从383篇论文中收集中医治疗大肠癌确诊病例4 543例,对32种证型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比较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及其差异.结果大肠癌常见中医证型依次是脾气虚弱型、湿热内蕴型、气血两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和脾肾阳虚型.结论大肠癌发生、发展的中医主要病理机制与脾气虚弱、湿热内蕴、气血两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和脾肾阳虚等相关,其证型结构的排列主次可为制定大肠癌中医治疗方案的框架结构提供参考依据.【总页数】3页(P1108-1110)【作者】安振涛;苏克雷;王小宁;霍介格;朱方石【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210028;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210028;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2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3【相关文献】1.肿瘤化疗对大肠癌中医证型影响的分析--511例大肠癌中医证型的回顾性研究[J], 张炜华;林胜友;王萧萧2.780例大肠癌中医证型分类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J], 林胜友;沈敏鹤;舒静娜;蓝继3.大肠癌的中医证型及理法方药规律研究 [J], 王振祥;李志刚4.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J], 冯小雪; 燕忠生5.140例大肠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营养风险状况的临床研究 [J], 梁艳彬;郑集美;宋素彩;叶彬华;陈武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因子分析方法探讨大肠癌恶病质辨证要点

因子分析方法探讨大肠癌恶病质辨证要点


4 统计 学 方 法 通 过 SAS9
0 软 件 对 临 床 数 据 进
行因子分析,采用双 侧 方 差 齐 性 检 验,
P <0
05 为 差 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
1)大肠癌恶病质中医证型第1类因子分析 第 1 共
性因子主要 支 配 不 思 饮 食、纳 后 腹 胀、胸 胁 胀 痛、里 急
【关键词】 大肠癌;
恶病质;辨证要点;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7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9621/
cnk
i
11

3555/r
2020
1336
j
癌 症 恶 病 质 综 合 征 特 征 表 现 为 食 欲 不 振,体 质 量
明显下降,体质虚 弱 及 多 种 器 官 功 能 丧 失 [1]. 目 前,中

98298
-0
09239

72708
(
2)大肠癌恶病质中医证型第2类因子分析 第 1 共
性因子主要支配舌红少苔、大便带血、排便无力难出不爽,
或 <120g/L(男);生化全项示总蛋白 <55g/L,或白蛋
.西医认为,癌症恶病质与肿瘤
大肠癌恶病质.Z1= -135
74979+30
31022× 营 养
国大肠癌发病率、死亡 率 均 逐 年 增 加,大 肠 癌 晚 期 合 并
恶病质成为主要死因
[
2]
消耗过多能量,身体汲 取 养 分 不 足 及 代 谢 失 常 有 关,目
学、病理学诊断为原发 性 大 肠 癌;所 需 临 床 资 料 完 整 无
缺损;无明显 严 重 心、肝、脑 血 管 疾 病 及 慢 性 阻 塞 性 肺

便秘息肉大肠癌家慧中医师承倪海厦

便秘息肉大肠癌家慧中医师承倪海厦

便秘息肉大肠癌家慧中医师承倪海厦倪海厦中医师:中医在便秘、息肉和大肠癌治疗中的综合治疗方案便秘、息肉和大肠癌是常见的肠道问题,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这些问题往往被视为体内的阻滞和湿热的表现,并给出了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方案。

倪海厦中医师是一位在便秘、息肉和大肠癌治疗方面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他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便秘是指排便不畅或排便次数过少,常常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感。

倪海厦中医师指出,在中医理论中,便秘通常是由于体内的湿热和气血阻滞所致。

他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中医药内服和中医推拿。

在药物治疗方面,倪海厦中医师通常会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和体质,开出适合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包括桃仁、枳壳、大黄等,这些草药具有疏肝理气、通便润燥的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倪海厦中医师还会在治疗过程中结合中医推拿。

中医推拿通过按摩腹部、背部以及特定的穴位,可以加速肠道蠕动,增加肠道的通畅性。

同时,中医推拿还可以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排便过程的顺利进行。

在治疗息肉方面,倪海厦中医师秉承“治未病”的理念,提倡早期预防和干预。

他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中医食疗。

倪海厦中医师认为,中药调理是最基础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症状来进行个体化的方剂调配。

例如,对于有瘀血倾向的患者,可以使用血活化的中草药;对于有气滞倾向的患者,可以使用理气行滞的中草药。

另外,倪海厦中医师还会采用针灸疗法来治疗息肉。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经络和气血运行,改善病变组织的血液循环,并促进组织修复。

在治疗过程中,倪海厦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

此外,倪海厦中医师还强调了中医食疗在治疗息肉中的重要性。

他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了一些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等作用的食物,例如生蒜、生洋葱、苦瓜等。

这些食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炎症反应,并起到预防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对于大肠癌的治疗,倪海厦中医师提出了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中医推拿等。

355例肿瘤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355例肿瘤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的辨治思路。
肿瘤 患者 中平和质 占 1 . 6 , 种 偏 4% 8 7
颇体质 占 8. 4 ;胃肠癌 患者 以阳虚质 、气虚质较 多见, 别 占 2 . 8 、2 . 9 ;肺癌 患者 中气虚质 居多 (2 9% , 25% 分 9 % 3 3% 3 4.3) 不同肿瘤 患者有 不同的体质特点, 辨体与辨证论 治相 结合, 可以为临床 实践提供 更好
关键词 :中医体质 学;流行病 学调 查; 胃肠癌 ;肺 癌
中 图 分 类 号 :R 7 23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3 42 1)50 1 -4 0 55 0 (0 00 ,0 30
Epi m i l gc l nv s iato fCo s iuto a pe fTCM n 3 5 Ca e fTu o ZH de o o ia e tg i n o n tt i n lTy so I i 5 s so m r ANG a gn n Xin -o g ,
摘要 :目的 通 过对肿瘤 患者 中 医体质的 流行 病学调查, 讨 胃肠癌和肺 癌患者体质类型分 布规律 , 探 分析 不 同肿
瘤 患者体质类型特 点。 方法 随机抽取 3 5例 胃肠癌 和肺 癌患者进行 问卷调查, 5 采用标准化的 中医体质量表 测评得 分,
应 用最大得分法判 定个体体 质类型, 分析肿瘤 患者体质 类型 的分布规律 。结果 其次是 阳虚质 (5 7% 。结论 1.6)
2 1 年 5月第 1 卷 第 5 0 0 7 期
中 国 中医药信 息杂志
・ 3・ 1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3 例肿 瘤 患者 中医体质类 型流行病 学调查研 究 5 5
张向农 王 欣 王 梅 丁 爱 萍 。史凤 磊 , , , ,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大肠癌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现代医学在治疗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其疗效并不理想,复发率和转移率较高,而且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中医治疗大
肠癌中,辨证施治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本文就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

首先,大肠癌多为湿热内蕴、瘀血停滞、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等证型。

其中,湿热内
蕴证型是最常见的一种。

表现为腹泻、便臭、便黄、腹胀等症状,舌苔厚腻、口干燥热,
脉浮数等。

治疗上,以清热、化湿、行气为主要原则,如黄连泻肚汤、诃子梔子泻心汤等
方剂。

另外,针灸疗法也有一定疗效,如扶正祛邪、理气活血为主的“足三里”、“天枢”、“曲池”等穴位。

其次,瘀血停滞证型表现为便秘、大便干硬、腹泻、便中带血等症状,舌质暗紫、舌
苔白腻,脉弦涩等。

治疗上以活血祛瘀、通便为主,如桃红四物汤、理中汤等方剂,针灸
疗法以活血化瘀、通经利气为主,如“血海”、“三阴交”等穴位。

最后,大肠癌中医辨证时还应考虑全身局部症状、年龄、病史、体质等因素,确定合
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药治疗需结合现代医学手段配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纾解其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对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有助于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依据,从而更加准确、有效地治疗大肠癌,缓解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浅谈中医体质学说在肿瘤方面的应用

浅谈中医体质学说在肿瘤方面的应用

类 各种 体质 特 征 、 质 类 型 的生 理 、 理 特 点 , 以 体 病 并 分 析疾 病 的反 应状 态 、 变 的性 质及发 展趋 向 , 而 病 从 指 导疾 病 预 防 、 治疗 以及 养生 康 复 的一 门学科 。 2 世 纪 以来 , 症 的发病 率 出现 迅速 增 加 , 1 癌 在
肿瘤与体质 的相关性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 体 质与 肿瘤 的发 病
《 黄帝 内经 》 中指 出 : 正气存 内 , 不可 干 。 这 “ 邪 ” 里 的正气 足与不 足就 是人 体体 质偏颇 的反 映 。机体 发病 与否 , 体质 起 着 至关 重 要 的作 用 。如 果体 质强 壮 、 腑功 能正 常 , 御病 邪 的能 力 增 强 , 脏 抵 则人 体 不
( 18 % )平 和 质 ( 2 3 % ) 气 虚 质 ( 2 2 % 3 .5 、 2 .2 、 1 .7 阴虚质 ( 1O % ) 阳 虚 质 ( . 2 ) 瘀 血 质 ( 1. 1 、 9 5% 、
同时体质 也决 定 了个 体 对 病 邪 的易 感 性 和倾 向性 。 这也 就是 为什 么有 的人 容 易产 生 肿 瘤 , 有 的 人则 而
等 , 患 者 的治愈 率 、 活率 都 较低 , 但 存 而复 发率 、 移 转 率 都 较高 。同时经 过 手术 、 放疗 、 化疗 后 患者 的生 活
虚质 、 虚 质 较 多 见 , 别 占 2 . 8 、 3 3 % ; 气 分 3 9 % 2 .9
生 自身 免 疫 性 疾 病 及 肿 瘤 性 疾 病 。 白莉 、 高 平 毛 等 ¨ 究显 示 : 性 细胞 因 子 , 其 是 T F一 的 研 炎 尤 N
表达 与转 移瘤 有 明显 的正 相 关 , 能 对 肿 瘤 转 移 有 可

中医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大肠癌是由于正虚感邪、内伤饮食及情志失调引起的,以湿热、瘀毒蕴结于肠道,传导失司为基本病机,以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肛门坠痛,里急后重,甚至腹内结块,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恶性疾病。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在北美、西欧各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仍有上升趋势,占全部癌症死亡原因中的第二位。

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大部分省市大肠癌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5-6位,男女之比约为2:1,好发年龄为30-60岁。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接受手术、化疗、放疗的患者具有整体治疗效应,在改善症状、减毒增效、有利于劳动力的恢复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及改善生存质量。

中医学无“大肠癌”这一名称,从其发病及临床特征分析,应属中医学的“肠积”、“积聚”、“症瘕”、“肠覃”、“肠风”、“脏毒”、“下痢”、“锁肛痔”等病的范畴。

《灵枢·水胀》说:“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肉乃生。

其始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

”其症状的描述颇似结肠癌腹内结块的表现。

《诸病源候论·积聚症瘕候》记述:“症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饮食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劳不移动者,是症也。

言其形状,可征验也。

”有助于了解大肠癌的病因、症状和体征。

明代《外科正宗·脏毒》说:“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秘,肛门内蚀,串烂经络,污水流通大孔,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此未得见其生。

”类似于大肠癌的病因、主要症状,并明确指出预后不良。

清《外科大成·沦痔漏》说:“锁肛痔,肛门内外犹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扁,时流臭水,此无治法。

”上述症状的描述与直肠癌基本相符。

本病的治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了“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的内科治疗原则;《后汉书》中有华佗进行“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进行外科手术的记载。

中医认为结肠癌到底是热症还是寒症

中医认为结肠癌到底是热症还是寒症

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40岁~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在我国其发病率与死亡率低于胃癌,食管癌、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

中医是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对结肠癌的认识更为具体、全面,同时还能够指导于现在的实践。

对中医有了解的人们会知道中医是根据传统的诊断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症候,然后对症下药的,那么中医认为结肠癌到底是热症还是寒症呢?中医认为,结肠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正气不足”。

而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抵抗外邪入侵的能力。

正气充足,外邪就很难入侵,结肠癌就不会形成。

而正气不足,各种致病因子就会乘虚而入,致使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中医治疗坚持以扶正为主,修复受损的机体,发挥重要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同时,中医治疗在扶正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中草药的祛邪作用,以抑杀癌细胞,控制病情的发展,使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正是因为中医对结肠癌的内因的认识,因为癌细胞吸收了人体大量的营养,属于一种营养“过剩”,有一部分人认为结肠癌是一种热症。

但是,结肠癌的发病过程通常会伴随痰凝、血瘀、癌毒等病理产物,正是这些病理产物相互交结,促进了肿瘤的产生。

因此,有一部分人们认为结肠癌是一种寒症。

其实,结肠癌患者由于具体的癌型、分期以及体质的差异,也会存在不同的热症、寒症,并不能将两者完全区分开。

而且,结肠癌患者因为结肠癌的长期消耗,身体较为虚弱,且经过各种方式的治疗,很难判断结肠癌具体属于热症还是寒症。

不过,相较于分清热症还是寒症,患者不妨早日应用中医治疗,以确切的疗效来说话。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认为,灵活辨证施治非常重要,同是一种肿瘤,病变轻重缓急、虚实寒热各不相同,并发症也不完全一样。

正是结肠癌患者存在不同的症候,中医治疗才能对症下药,实施个性化治疗,发挥中医治疗结肠癌的独特优势。

袁希福院长经过多年的中医文化理论的学习以及临床实践的积累,借鉴先祖的“阴阳平衡疗法”,还汲取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理论以及基因理论的有机成果,终于提出了中医抗癌“三联平衡理论”。

大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研究

大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研究

大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研究作者:孙晨冰冯圣一季思勤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大肠癌近年来发病率在西方国家和中国均逐年上升,其预防和治疗已成为了众多学者关心的课题。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社区健康志愿者及大肠癌患者不同体质类型的相关数据,观察不同体质类型与大肠癌的发病关系,探讨其对大肠癌发病机制的影响,从而对有效控制大肠癌的发病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肠癌;中医体质1 大肠癌的进展及中医对大肠癌的认识大肠癌是常见消化道肿瘤之一,其病变范围包括直肠至盲肠整段。

据世界卫生组织IARC 公布2002年全球结直肠癌调查的资料显示,新发病例占全部癌症的9.4%,发病率排位女性占第3位,男性占第4位[1]。

在上海市,大肠癌的发病率已升至所有肿瘤的第2位[2]。

从西医发病因素来看,高蛋白、高脂肪以及肥胖等因素可导致大肠癌的发生,体力活动不足、遗传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此病,反之,摄入一定量维生素、纤维素则有助于降低大肠癌的原发可能[3]。

目前手术是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手段,常辅以其他治疗,如:辅助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4]。

中医理论中,“肠覃”、“积聚”、“脏毒”、“锁肛痔”等病可归入现代医学大肠癌中。

就病机言,《灵枢·五变》:“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强调了正气不足是癌症形成的病理基础,而邪毒内聚是大肠癌形成的重要条件。

2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采集社区健康志愿者及大肠癌患者的不同体质所占比例等相关数据,探讨不同体质与大肠癌的发病关系,分析其对大肠癌的发病机制的影响,从而对于大肠癌的预防及治疗产生积极意义。

3 调查方法3.1 调查对象正常组为2013年2月-2013年6月间通过随机调查选取的上海市曲阳社区及潍坊社区的健康志愿者30例,其中男14例(46.67%),女16例(53.33%);平均年龄(69.67±6.25)岁;大肠癌组为2013年2月-2013年6月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门诊治疗的大肠癌患者中随机选取32例,32例调查对象中男18例(56.25%),女14例(43.75%);平均年龄(64.7±8.11)岁。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摘要】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肝脾失调、气滞血瘀、痰湿郁结等。

本文通过对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包括大肠癌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证型的分类及特点、证型与预后的关系、治疗方法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大肠癌中医证型研究在临床应用中的进展,探讨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意义和价值,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这些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大肠癌的诊疗理论,提高治疗效果,为中医在大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指导。

【关键词】大肠癌,中医证型,病因病机,分类特点,预后,治疗方法,临床应用,未来方向,意义价值,挑战解决方案1. 引言1.1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据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前列。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

而在中医领域,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中医认为,大肠癌的发生与病因病机有关,不同的证型表现也有着不同的临床特点。

通过对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近年来,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迅速,涵盖了病因病机、分类特点、与预后关系、治疗方法和临床应用等方面。

研究者们通过深入探讨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完善中医诊疗体系,为临床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未来,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仍将持续深入,探索更多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大肠癌患者提供更好的中医治疗方案。

也需要克服种种挑战,确保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并为中医在大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 正文2.1 大肠癌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大肠癌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领域,对于揭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医理论,大肠癌的发病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情志因素、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情志因素是指情绪的波动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长期的愤怒、忧思、悲叹等负面情绪会导致气滞血瘀,从而诱发大肠癌的发生。

大肠癌中医证候分布临床调查研究

大肠癌中医证候分布临床调查研究

大肠癌中医证候分布临床调查研究王晓戎;袁孝兵;李平;郜峦【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27)3【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癌常见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63例大肠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大肠癌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表收集临床资料,并对中医症状和专家经验辨证证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症状学方面,大便下血、里急后重、大便黏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大肠湿热症状、体征表现尤为突出;其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大便稀溏、舌淡、脉细等虚证症状和体征表现也颇为突出.证型统计以大肠湿热证频率最高,其次依次为脾胃气虚证、气血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等虚证证型等.且大肠湿热证常与其他证型以复合证型形式出现,表明大肠湿热为大肠癌最常见和最基本的证候类型.结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瘀毒阻滞证等在大肠癌证候类型中发生频率较高,似可作为大肠癌的常见证候类型.【总页数】3页(P377-379)【作者】王晓戎;袁孝兵;李平;郜峦【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安徽,芜湖,241000;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合肥,230011;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合肥,230001;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3【相关文献】1.小儿智力低下中医证候分布与组合的临床调查研究 [J], 王孟清;朱晔;舒兰;莫非钧;成锦舟;赵成顺;叶艾凤2.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J], 卢文杰;曹建春;李慧苹;周继勇;江涛;姜春晓;沈永洲3.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考试心理应激反应状态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初步调查研究[J], 严灿;徐志伟;吴丽丽;潘毅4.大肠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演变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J], 王晓锋;李国栋;马树梅;焦霞;殷志涛;赵虹;赫靖岩;黄大年;王志刚;姚远;李希全;任辉;李华山5.2060例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J], 李永健;方肇勤;唐辰龙;马骏;管冬元;陈德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直肠晚期成功案例

中医治直肠晚期成功案例

中医治直肠晚期成功案例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人,病情晚期时症状严重,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然而,中医治疗直肠癌的成功案例也屡见不鲜,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例中医治疗直肠晚期癌症的成功案例。

患者李先生,50岁,因直肠不适,排便不畅,腹痛、乏力等症状就诊于我院。

经检查确诊为直肠晚期癌症,肿瘤已经扩散到周围组织和淋巴结,手术已不适合,化疗对其身体状况也有一定风险。

在面对这一严峻的疾病时,李先生选择了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直肠癌的核心理念是“益气活血、化瘀消肿”,通过中药调理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在治疗过程中,李先生坚持服用中药,同时结合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经过数月的治疗,李先生的症状明显减轻,腹痛明显缓解,排便恢复正常,乏力感也明显减轻。

复查显示,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甚至出现了一些坏死的迹象。

经过一年的治疗,李先生的肿瘤得到了明显的缩小,肿瘤标志物也明显下降,身体状况明显好转。

这一例中医治疗直肠癌的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癌症方面的独特优势。

中医治疗不但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根本上调理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总之,中医治疗直肠癌的成功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在面对癌症时,患者不妨考虑中医治疗的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手术不宜或化疗风险较大的患者,中医治疗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当然,中医治疗也需要患者有一定的信心和耐心,需要长期坚持治疗,但是通过这样的努力,也许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机会。

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了解和接受中医治疗,为自己的健康带来更多的可能。

结肠癌患者卡培他滨的化疗毒性与中医体质分型的关系研究

结肠癌患者卡培他滨的化疗毒性与中医体质分型的关系研究

结肠癌患者卡培他滨的化疗毒性与中医体质分型的关系研究许鹏【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卡培他滨的化疗毒性与中医体质分型的关系.方法对68例结肠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型,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化疗,观察记录全部患者化疗的毒副反应,分析与体质的关系.结果 68例结肠癌患者中以偏颇体质为主,并以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多见.痰湿质化疗反应评分高于全部患者化疗反应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质、阳虚质化疗反应评分低于全部患者化疗反应评分,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化疗反应评分高于全部患者化疗反应评分,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口腔黏膜炎、血液毒性及恶心呕吐评分均高于全部患者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质血液毒性评分低于全部患者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恶心呕吐评分高于全部患者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肠癌患者以偏颇体质为主,其中气虚质最多,痰湿质可能为化疗反应敏感型体质.【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8(040)001【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结肠肿瘤;药物毒性;体质学说【作者】许鹏【作者单位】陕西省中医医院肿瘤科,陕西西安7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50.4;R241结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随着人们饮食方式的改变,我国结肠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已严重影响人们健康[1]。

中医学认为药效的差别主要是由患者的不同体质因素决定的,体质偏颇会对特定的病邪有易感性[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组成功编制了《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并制订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

本研究即为初步探讨结肠癌患者卡培他滨的化疗毒性与中医体质分型之间的关系。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摘要】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中医来说,疾病的发展与证型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对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着重介绍了大肠癌中医证型的临床特点、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以及研究进展。

在展望了对大肠癌中医证型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了其在临床应用上的前景。

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大肠癌中医证型,指导临床诊疗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肠癌、中医证型、研究进展、临床特点、肿瘤发展、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展望、临床应用前景1. 引言1.1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概述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属于中医学范畴中的“症瘤”类疾病。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治疗思路。

中医认为大肠癌的发生与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有关,导致了湿热郁结、气机壅滞等病理变化,最终形成不同的证型。

通过研究大肠癌中医证型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也为中医药在肿瘤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进一步发展。

在本文中,将对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探讨大肠癌中医证型的临床特点、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结合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展望大肠癌中医证型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大肠癌中医证型的临床应用前景。

2. 正文2.1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临床特点1. 脾胃虚弱:大肠癌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这与脾胃功能虚弱有关。

2. 湿热蕴结:湿热蕴结是大肠癌的常见证型,患者常表现为大便稠黏、口苦口干、腹胀等症状。

3. 气血不畅:气血不畅是大肠癌患者常见的证型,患者常出现乏力、面色苍白、气短等症状。

4. 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大肠癌的一种常见证型,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胸胁胀闷、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老年癌症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研究-

中老年癌症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研究-

中老年癌症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研究*目的经过较多样本的研究,探讨癌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从而可以对癌症高危人群进行干预,预防癌症的发生。

方法运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测定表》,对600例癌症患者及600例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他们的中医体质类型。

结果从整体看,600例癌症患者,平和质较少,仅占8%,多数为偏颇体质占92%。

在8中偏颇体质中,痰湿质126例,占21%,血瘀质114例,占19%,气郁质108例,占18%。

600例普通人群中,平和质最多,占42%。

结论癌症患者的主要影响体质类型为气郁质、痰湿质、血瘀质。

标签:癌症;中医体质;易感人群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造成死亡的各种病因中,它名列第一。

我国每年新发生癌症200万例,死亡150万人。

到目前为止,对癌症的治疗仍然十分棘手,是医学上的一大难题。

如能采取措施,对癌症易发高危人群进行干预,预防癌症的发生,意义非凡。

祖国医学认为癌症是一类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发病是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邪毒等互相交结[1]。

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2]。

这类特征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性上的某些差异性,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以及病理过程中病理发展的倾向性[3]。

中华中医药学会将中国人的体质分为9种,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其中,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均为偏颇体质。

平和质的人不容易生病,而偏颇体质的人容易得各种疾病,包括癌症。

在8种偏颇体质中,究竟什么体质的人容易得癌症,笔者旨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为癌症的中医预防开辟新的途径[4]。

1调查方式11调查对象在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对门诊或住院的600例临床或实验室诊断证实患有癌症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病种限定为6种本地区最常见的癌症,即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被调查者的年龄控制在45岁~65岁间,运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测定表》,测定他们在首次就诊前1年至半年的中医体质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研究
【摘要】大肠癌近年来发病率在西方国家和中国均逐年上升,其预防和治疗已成为了众多学者关心的课题。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社区健康志愿者及大肠癌患者不同体质类型的相关数据,观察不同体质类型与大肠癌的发病关系,探讨其对大肠癌发病机制的影响,从而对有效控制大肠癌的发病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肠癌;中医体质
1 大肠癌的进展及中医对大肠癌的认识
大肠癌是常见消化道肿瘤之一,其病变范围包括直肠至盲肠整段。

据世界卫生组织iarc公布2002年全球结直肠癌调查的资料显示,新发病例占全部癌症的9.4%,发病率排位女性占第3位,男性占第4位[1]。

在上海市,大肠癌的发病率已升至所有肿瘤的第2
位[2]。

从西医发病因素来看,高蛋白、高脂肪以及肥胖等因素可导致大肠癌的发生,体力活动不足、遗传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此病,反之,摄入一定量维生素、纤维素则有助于降低大肠癌的原发可能[3]。

目前手术是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手段,常辅以其他治疗,如:辅助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4]。

中医理论中,“肠覃”、“积聚”、“脏毒”、“锁肛痔”等病可归入现代医学大肠癌中。

就病机言,《灵枢·五变》:“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强调了正气不足是癌症形成的病理基础,而邪毒
内聚是大肠癌形成的重要条件。

2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采集社区健康志愿者及大肠癌患者的不同体质所占比例等相关数据,探讨不同体质与大肠癌的发病关系,分析其对大肠癌的发病机制的影响,从而对于大肠癌的预防及治疗产生积极意义。

3 调查方法
3.1 调查对象
正常组为2013年2月-2013年6月间通过随机调查选取的上海市曲阳社区及潍坊社区的健康志愿者30例,其中男14例(46.67%),女16例(53.33%);平均年龄(69.67±6.25)岁;大肠癌组为2013年2月-2013年6月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门诊治疗的大肠癌患者中随机选取32例,32例调查对象中男18例(56.25%),女14例(43.75%);平均年龄(64.7±8.11)岁。

3.2 纳入标准
3.2.1 大肠癌诊断符合《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的有关标准;
3.2.2 大肠癌术后(包括大肠癌根治术、扩大根治术,少数患者行姑息性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大肠癌,无残留恶性肿瘤病灶;
3.3.3 年龄≥18岁、≤80岁;
3.3.4 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愿意接受随访者。

3.3 排除标准
3.3.1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
3.3.2 有严重并发症,如活动性消化道大出血,胃肠,梗阻,黄疸,非癌性发热>38°c;
3.3.3 哺乳妊娠以及未采取合适避孕措施的育龄病人(男/女);
3.3.4 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史(包括痴呆或癫痫)患者;
3.3.5 病情危重,(如:已知有脑或软脑膜转移的患者)难以对问卷作出确切应答者;
3.3.6 其它严重疾病或状况:冠心病及心电图异常者;进入研究前6个月之内的心肌梗塞;活动性的、未控制的感染;活动性的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3.4 研究方法
对符合纳入的志愿者,通过逐一访谈的方法开展调查,调查人员均系经统一培训的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类专业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

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人口学情况;(2)原发肿瘤相关情况;(3)《中医体质类型判定量表》。

运用epidata3.1录入所采集的数据,计算量表中各个子量表的得分;利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类型分类判定标准》对每个样本的体质类型进行判定。

最后描述两组的偏颇体质类型的分布状态,通过比较正常人群与大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的差异,研究大肠癌发病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并探讨大肠癌病理和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

4 调查结果
4.1 对象资料
共调查62例对象,其中大肠癌组32例,正常组30例。

正常组中男14例(46.67%),女16例(53.33%);平均年龄(69.67±6.25)岁;大肠癌组中男18例(56.25%),女14例(43.75%);平均年龄(64.7±8.11)岁。

调查对象性别和年龄见表1,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4.1.2 原发肿瘤部位与分期
32例大肠癌患者中,发病部位以直肠为多(17例,占53.135%),其次为乙状结肠(7例,占22.88%)。

分期按tnm分类法,ii期与i期最多,分别有53.13%(17例)与21.88%(7例),ii期中又以iia期居多,14例,占44%,iib期3例,占9%;0期与iii期则较为少见,所有收集病例中未见iv期病例。

4.1.3 病理分布
按照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中分化的较多(25例,占78.13%);其次高分化和低分化,分别占12.5%(4例)和9.38%(3例)。

病理分型上,该组患者以腺癌居多,包括管状腺癌和粘膜腺癌,总计24例(占75%)。

4.2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62例样本中,包括32例大肠癌组和30例正常组,两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较大:正常组以平和质为多,共16例(占53.33%),其余14例为偏颇质,其中阳虚质6例(占20%),气虚质7例(占
23.33%),阴虚质1例。

而大肠癌组中,平和质10例(占31.26%),其余22例为偏颇体质(占68.74%)。

在8种偏颇体质中,本组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为多,前者13例(占40.63%),后者8例(占25%);另外特禀质亦有1例,其他体质未见分布。

5 讨论
正常组中,平和质为多,共16例(占53.33%),其余14例为偏颇质,其中阳虚质6例(占20%),气虚质7例(占23.33%),阴虚质1例;而在大肠癌组,平和质10例(占31.26%),其余22例为偏颇体质(占68.74%),以气虚质、阳虚质为多,前者13例(占40.63%),后者8例(占25%);另特禀质1例。

平和质在正常组中的百分比较大肠癌组高22.07%;而在气虚质中,正常组7例,在大肠癌组中13例;在阳虚质中,正常组6例,大肠癌组8例。

我们发现正常组比大肠癌组多的中医体质是平和质,而相反大肠癌组比正常组多的中医体质是气虚质和阳虚质,但是阳虚质相差仅为2例。

平和质表现为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气虚质是指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阳虚质是由于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因此正常组的体质基本处在健康的平和质。

疾病的发生与否受邪实的外因和本虚的内因双重影响,体质差异决定了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患性不同,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正气的强弱,从而决定疾
病的发生与传变。

体质强者易固护体表,抵御外邪,体质弱者无力固护正气,易感邪而得病,易发生传变的危险。

平和质属于体质较强,气虚质和阳虚质属于体质较差,因而得大肠癌的可能性就要比平和质大。

通过本次调查,也的确发现,大肠癌患者中以气虚质、阳虚质为多见,其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注意固护正气,调整体质的偏颇,防治肿瘤的转移。

从大肠癌病机的现代研究看,也可为其气虚质及阳虚质分布为多作解释。

陈锐深[5]认为大肠癌病位在大肠,关系脾肾,标为瘀滞、湿邪和热毒,本为气虚,另脾胃虚弱又显其实。

施志明[6]在病因方面有深入研究,认为大肠癌系机体阴阳失调、脾胃虚弱,又因外邪、情志、饮食等致脾胃失和,脾虚则生痰,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下注,停滞肠道,以致气滞血瘀,最终痰、湿、瘀、毒互结于大肠而发病。

综上,大肠癌的发病与中医体质类型间存在相关可能,与现有文献存在一致,临床上可将大肠癌治疗与患者体质相互结合,整体审查,将“病”、“体”紧密结合;同时对偏颇体质进行的中医干预,也可对大肠癌术后的复发和转移进行一定的预防。

这符合中医整体观的思想,对复发及转移的预防也一定程度体现了“治未病”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刘清华,熊建明,周乐杜.大肠癌的综合治疗[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2):129-132.
[2] 李德錄,吴春晓,郑莹,等.上海市2003-2007年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析[j].中国肿瘤,2011,20(6):413-418.
[3]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956-957.
[4] 何正飞.中西医内科治疗大肠癌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6,12(3):74-76.
[5] 曹洋,刘展华,陈志坚,等.陈锐深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5,23(10):1750-1751.
[6] 丁金芳,黄云胜,李明花,等.施志明治疗大肠癌经验举要[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5):43-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