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2010年第31卷第2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71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丁宇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上海200000)摘要: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

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体质;证;中医体质学;综述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lO)02—007l—05与养生。

笔者就近年来巾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王琦…等认为中医体质学中的体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它反映生命过程的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皇帝内经》。

《灵枢・寿天刚柔》发展的倾向性方面。

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换言之,体质就是人群及其中的个体。

得白于先天,并受《内经》在体质与人体牛理、病理、诊断、治疗方面的关系均有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体个性特论及。

奠定r中医体质理论的基础,初步勾I田j了中医体质理论征,这种特征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并相对稳定的。

的雏形。

王氏认为中医体质学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内经》,临匡调元【2j认为体质是人群巾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卜和在环境床应用于秦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丰富发展于明清时期的的影响下,其牛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与《温病条辨》、《温疫沦》及《张氏医通》等…。

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

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其生上世纪70年代,王琦、盛增秀等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反应的特殊性,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所产生疾病类概念,并于1982年主编_}f{版r《中医体质学说》,这足第一部中型的倾向性。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体质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不同人体体质差异的学科。

目前,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体质学的分类研究得到了深入的探索和发展。

中医体质学目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体质分类,即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和阴虚体质。

临床研究显示,不同体质的人群在发病倾向、病程演变、病因病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为中医药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中医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表明,相同的疾病在不同体质的人群中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反应。

气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气短乏力、容易感冒等症状,阳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畏寒怕冷、面色发白等症状。

基于这种认识,中医体质学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建议。

中医体质学与遗传学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通过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研究,发现中医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性。

遗传因素对于某些体质特点,如身高、体重、体形等的影响非常明显。

这为进一步理解中医体质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医体质学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推动了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发展。

临床研究发现,同一病种的患者,针对其体质特点进行针灸、中药、推拿等中医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这为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医体质学在科学研究方法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传统中医体质辨识主要依靠医师的经验和直觉判断,结果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为了提高诊断效果,近年来,研究者引入了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簇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一些中医体质分类的量表和评估体系,提高了中医体质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体质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人体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体质特点,以及体质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体质学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医生根据不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迅速,临床研究成果丰富,本文将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进展。

一、体质分类及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体质分类是体质学的基础,目前主要有辨证指导分类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方法。

辨证指导分类法根据中医理论,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判断患者的体质类型。

问卷调查法则是通过编制体质问卷,由患者自己填写来评估体质类型。

近年来,研究者对体质分类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进。

一方面,研究者对传统的体质分类方法进行了改进和拓展。

将中医体质分类与现代疾病分型相结合,提出了以肝胆湿热、脾胃湿热、痰湿、气郁、气虚、血瘀、阳虚、阴虚等体质类型为基础的体质与病症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更加有利于中医的临床实践。

研究者通过改进问卷调查法,提高了体质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利用现代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建立了中医体质问卷的信效度评价体系,对体质问卷进行了科学化的改进和优化,提高了问卷的客观性和实用性。

二、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体质与健康、疾病的关系是中医体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探讨了体质与各类疾病的关系,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研究者发现不同体质类型对各类疾病的易感性不同。

阳虚体质易患感冒、腹泻等阳虚症状;阴虚体质易患失眠、月经不调等阴虚症状;湿热体质易患湿疹、尿路感染等湿热症状。

这些发现为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者发现体质与药物治疗的反应存在一定的关系。

气虚体质的患者对气血和益气药物治疗反应较好;血瘀体质的患者对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反应较好。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体质学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干预措施调整和改善体质,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研究者对体质干预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外关于中医体质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中医体质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中医体质的研究现状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疾病和健康关系密切。

医学研究正出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趋势,中医体质学说自20世纪70年代确立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重点已由整理古人有关认识转为社会调研及体质分类理论模型的建立,并结合现代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科学方法和手段,使体质研究出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临床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发展前景,其学科分支亦将相继出现,它以自身主体性与开放兼容性为发展模型,作为跨世纪的学科研究,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中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近30年来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成果作了较系
统的总结,并对今后发展方向作了展望与提示。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体质的思想溯源于《内经》,基本成熟于明清时代。

复从20世纪70年代成为新兴课题,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基础学科分支——中医体质学。

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丰富,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内容日趋深入,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体质学科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不完善之处。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质学说及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体质概念的探讨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定义以匡调元及王琦为代表。

匡氏定义为:人类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

王氏的定义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性质。

显然,匡氏只指身体的部分,而王氏则包括身体和心理两部分。

龚勇军﹡等认为,历代文献中的“体质”概念均指人的一种稳定性的素质,尤其关注形体。

《辞海》中对“体质”与“体”的定义均未包含心理。

故提出体质内涵的主体是形体,心理不宜包括在内。

何裕民﹡指出,体质是由众多特质(要素)所组成,包括自和力、卫外力、稳定性、反应性、过敏性等。

总体而言,体质内涵逐渐丰满,但概念仍未统一。

体质学现代研究进展1.现代中医体质分型的研究。

近年来对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型研究上。

匡调元﹡将人类体质分成正常质、迟冷质、燥红质、倦白光质、腻滞质及晦涩质6种类型。

王琦将体质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及瘀血质7种类型。

此外,尚有赵健伟、何裕民﹡的6分法,母国成﹡的9分法,田代华﹡的12分法,朱庭仪﹡的5分法等。

总以王琦﹡的7分法最具代表性。

此后他又增加了气郁质、特禀质2种类型,变为9分法,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的体质类型,并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用。

2009年4月9日,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实现了体质分型标准化、规范化,确立了统一、规范的体质分型系统。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中医体质学是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体质分类和辨识的方式,研究人体体质类型与健康疾病的关系,以及针对不同体质类型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中医体质学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在体形、气质、临床表现等方面,对不同体质类型进行了初步分类和描述。

但是,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体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

1975年由青海中医学院所主编的《中医体质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开始,并开始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中医科学院先后成立了中医体质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医体质学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中医体质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他们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研究,优化了体质分类,建立了以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等为基本类型的中医体质分类系统。

另外,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中医体质判定主要依靠中医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辨识。

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如人体成分分析仪、遗传学、生化检验等,为中医体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依据。

研究者通过将传统中医体质分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了体质判定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目前,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研究表明,肝气郁结与情绪异常、饮食失调等有一定的关联;寒湿体质易患关节炎和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血瘀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等。

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医个体化诊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中医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尽管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迄今为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体质分类的标准和方式还不够统一和科学,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其次,现有的研究结果还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验证,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探讨

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探讨

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探讨研究主题: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探讨研究问题及背景: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体质特点及其与健康疾病关系的理论体系。

它根据个体的生理、心理、病理特征以及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将人体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

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以帮助医生辨证施治,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然而,目前对于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对于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近年来有关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总结归纳出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收集、整理大量的患者数据,分析不同体质类型患者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差异,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在辨证施治中的价值。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研究具体疾病的中医体质特点及其与治疗效果的关联性。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对患者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体质类型在疾病发病率、临床症状表现、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不同疾病在不同体质类型患者中的表现及其相关治疗方案。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的过程中,我们将结合图表、描述性文字等形式,清晰地展示研究结果。

结论与讨论: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讨论:1. 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更加精准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不同体质类型患者在疾病发病率、临床症状表现、治疗反应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针对不同体质类型的患者,应制定不同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成功率。

3. 中医体质学说在特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和科技的发展,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本文将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中医体质类型的评估方法研究中医体质类型的评估方法是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主要的评估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生理指标测定、心理指标调查等。

一些研究人员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建立了比较全面的中医体质类型评估体系,为中医体质类型的评估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为进一步研究中医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中医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研究是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发现不同体质类型的人群在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易患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气虚体质的人群更容易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湿热体质的人群更容易患上慢性肾炎等。

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医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提供了客观的证据,为中医体质类型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中医药物治疗是根据患者的体质类型来调整药物的使用和剂量,但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中医体质类型与药物反应的研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体质类型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发现了不同体质类型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为中医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情志对人体的影响十分重要,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体质类型患者的心理调查和观察,发现了不同体质类型在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上存在差异,为中医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为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目前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评估方法的客观性和标准化程度不高,研究结果的复制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未来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改进评估方法,提高研究质量,为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促进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推广和应用。

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5 李哗 .针 药结 合 治疗 银 屑病 8 13 0例 [ ] 上 海 针灸 杂 志 , 0 0 J. 20 ,
1 ( ): . 9 5 21
[ 3 李红 , 锋 . 2] 柳 埋线治疗银屑病 临床疗效 观察 [] 中国皮肤性 病学 J.
杂 志 ,04 1 ( )5 ~ 5 . 20 ,8 1 :1 2
的影 响下 , 其生长 、 发育 和衰老 的过 程 中形成 的功能 、 构与 结
《 内经 》 在体质与人 体生 理 、 理 、 断 、 病 诊 治疗方 面的关 系均有 论及 , 奠定了中医体质 理论 的基础 , 初步勾 画了中医体质理论
的雏形 。王 氏认为 中医体质 学形成 于秦 汉时 期 的《 内经 》临 , 床应 用于秦汉末年 的《 寒杂病论 》丰 富发展 于明清 时期 的 伤 , 《 温病条辨》《 、温疫论》 张氏医通 》 _ 。 及《 等l 1 ]
[ 2王和平 . 1] 针灸刺 络拔罐配合外用 治疗银屑病 经验 I] 针 灸临床 - . J
杂 志 ,0 7 2 ( )3 . 2 0 ,3 8 :9
营养 、 生活起居 、 精神情志 以及 自然社会 环境因素 、 疾病 损害 、 药物治疗等 , 对体 质 的形 成 、 发展 和变 化具 有重 要 影响 。因
体质 现 象 是 人 类 生 命 活 动 的一 种 重 要 表 现 形 式 , 王 琦 _等认 为中医体质 学 中的体质是 指个体生 命过程 中, 1 在先 天遗传和后天获得 的基础上 表现 的形态结构 、 理机能 和心 生 理状态方面综合的 、 相对稳定 的特质 , 它反映生命过程 的某些
用的结果 ; 体质 的构成包括 形态结构 、 生理 功能和心理状 态 3
个方面 ; 体质禀承 于先天 , 得养 于后天 。先天禀赋 , 包括种族 、 家族遗传 , 婚育 以及养胎 、 护胎 、 胎教等 , 决定着群体或个体体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首先介绍了体质类型的分类与特点,包括气质、形体、体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接着分析了中医体质与疾病的关系,探讨了不同体质类型对疾病易感性的影响。

然后讨论了中医体质辨识方法的研究,包括基于问卷调查、舌诊、脉诊等方法的体质辨识技术。

最后探讨了中医体质与个体化治疗的关系,指出个体化治疗在中医体质学说中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中医体质学说在个性化医疗中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为进一步推动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说、临床研究、体质类型、中医体质与疾病、体质辨识方法、个体化治疗、临床实践、发展方向1. 引言1.1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体质学说作为中医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临床研究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

体质学说认为人体的体质特点不同,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这种个体差异需要在临床诊疗中得到充分重视。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中医体质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如何辨识和治疗不同体质类型的方法也在逐渐完善和拓展。

本文将从体质类型的分类与特点、中医体质与疾病的关系、中医体质辨识方法的研究以及中医体质与个体化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总结当前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推动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也将展望中医体质学说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医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体质类型的分类与特点体质类型的分类与特点是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中医传统理论,体质类型主要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类型。

每种体质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倾向性。

平和质的人体质调和,脏腑功能正常,身体健康,精神状态稳定,不易生病。

气虚质的人脏腑功能虚弱,常感疲乏乏力,面色苍白,容易气短、乏力、容易感冒。

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进展

病 变类 型 的倾 向性 , 是 决定 病 性 、 位 和病 变 趋 势 又 病
的重 要 因 素 , 疾 病 的发 生 和 预 后 转 归 关 系 密 切 。 与 何裕 民l 认 为 , 3 ] 体质 是 人群 中 的个 体 在其 生 长 、 育 发 过程 中所形 成 的形 态 、 构 、 能 和代 谢 等方 面相 对 结 机 稳定 的特 殊 性 ; 理上 它 现 为 在 机 能 、 谢 、 生 代 以及 对 外界 刺激 反 应 等 方 面 的 个 体 差 异 性 , 理 上 表 现 为 病 个体 对某 些 病 因 和 疾 病 的易 感 性 易 罹 性 , 以及 疾 病 传 变转归 中 的 某 种 倾 向 性 。以 上 表 述 尽 管 有 所 出 入 , 均认 为 体 质 现 象 是 人 类 生命 活 动 的 一 种 重 要 但
Me c lUn v r iy, n h u 3 0 5 ) dia i e st Ha gz o ( 1 0 3 A ̄ ta t Th s r ve s mma ie h h o y a d ci ia t d fTCM - o s iu i n lt e r wh c o u e n t e b l w: o s i r e : i e i w u r d t e t e r n l c l u yo z n s c n tt t a h o y, i h f c s d O h eo c n t— o t t n l o c p ; o s i t n ls b t p ;h ea i n h p b t e o y c n t u i n a d s n r me h ea i n h p b t e o y u i a c n e t c n t u i a u — y e t e r lt s i ewe n b d o s i t n y d o o t o o t o ;t er lt s i ewe n b d o c n t u i n a d o s to ie s ; l ia p l a in o h h o y e c o s i to n n e fa d s a e ci c la p i t ft e t e r , t . t n c o Ke r s c n tt t n; y d o e c n t u i n l h o y i a i o a i e e M e ii e r ve y wo d : o s iu i s n r m ; o s i to a t e r n Tr d t n l o t i Ch n s d cn ; e iw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1. 引言1.1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体质学说作为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在临床实践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本文将就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和总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体质学说在指导个性化诊疗、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体质特点的分析和评估,可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还加深了对体质分类方法和标准的认识,为相关疾病的研究和药物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成功率和预防效果。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持与指导,有助于推动中医医学的发展和传承。

未来,我们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拓展应用领域,不断完善体质分类方法和标准,推动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中医体质学说是指中医传统理论对人体体质特点的总结和归纳,是中医治疗个体差异性的重要基础。

体质学说在《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中有着丰富的论述,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雏形。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医学的发展,中医体质学说逐渐完善和系统化。

在历史发展中,古代医家对体质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如《灵枢》中提出了九候体质,即阳明、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少阴、厥阴、太阴、少阳等体质类型。

随后又有《奇病论》的五行体质分类法和《伤寒论》的表里体质分类法等。

这些体质分类方法为后人研究体质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医体质学说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和完善。

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基因、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为中医体质学说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解释和支撑。

临床实践中对体质分类方法和标准的讨论也越来越广泛,为中医体质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理论,是通过对人体体质特征的分类及归纳总结,运用中医诊疗方法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理论体系。

人的体质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不同体质的人在疾病的易感性和发生率上都有所不同。

近年来,中医体质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关注,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中医体质学是临床实践中的一种有效的辅助诊疗手段。

本文旨在介绍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一、中医体质分类体系中医体质分类体系与临床实践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段辨别出患者的体质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例如,对于气虚体质的患者,医生可以采用益气养血、健脾化湿的中药治疗;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可采用滋阴润燥、清热安神的中药治疗。

许多研究也证实了中医体质分类体系与临床实践应用的有效性。

一项研究表明,在对金针菇多糖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患者时,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后的体质类型有关。

治疗后,气虚和气郁类型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更低,血运动力学更好,而阳虚、血瘀类型的患者却没有这种情况。

另一项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调节人体体质来缓解抑郁症状,且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对针刺的反应各不相同。

因此,中医体质分类体系对于指导中医临床诊疗以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中医体质分类体系在体育、养生和预防疾病中的应用中医体质分类体系不仅适用于临床诊疗,还可以在体育、养生和预防疾病等方面发挥作用。

例如,在体育锻炼方面,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其运动方式和强度都需要因人而异。

例如,痰湿体质的人适合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而阳虚体质则需要进行适度的力量训练。

在养生和预防疾病方面,中医体质分类体系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指南,例如针对寒凉体质的人应该注意保暖,多吃温热食品,而针对湿热体质的人则应该少吃寒凉食品,保持室内干燥通风等。

尽管中医体质分类体系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它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体质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以人的体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中医体质学从中医理论出发,研究人体在遗传背景、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既体现了自身的稳定性,又表现出差异性的生理、心理和病理特点。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中医体质学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在中医体质分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

中医体质分类是中医体质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准确划分人群的体质类型对于个体化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研究从考虑个体特征的角度出发,将传统的体质分类进行了重新评定和修订,提出了一些新的体质类型,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划分标准。

根据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提出了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等新的体质类型,为中医体质分类系统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中医体质评估工具的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医体质评估工具是评价人体体质类型和体质特点的重要工具,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中医体质学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近年来,研究者基于现代统计学方法,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逐步开发了一系列的中医体质评估工具,如中医体质自评量表、中医体质问卷等,以满足不同临床需求和研究目的。

在中医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医体质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中医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可以为个体化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针对不同体质类型与多种常见病的关系,如高血压、糖尿病、过敏性疾病等,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揭示了中医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发生发展的影响和预防治疗的方向。

在中医体质个体化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中医体质个体化治疗是中医体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指的是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病情变化和环境因素等,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和方案。

近年来,通过与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新兴科技的结合,中医体质个体化治疗得到了更加科学的支持。

针对同一种疾病,不同体质类型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体质理论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理论研究进展

基础上形成 的 ; 三是 强调体质与致 病因子 的易感 性 、 发病类
型的倾 向性 密切有关 。 2体质 的分型研究 .
“ 体质 ” 一词 , 在历代 中医文献 中有 “ 气质 ” “ 、 气体” “ 、素 质” 等不 同名称 。至清代叶天士《 临证指南 医案》 “ ,体质 ” 的 含义已较明晰 , 如其在《 呕吐门》 中云 :凡论病 , “ 先论体质 、 形 色、 脉象 , 以病 乃外加 于身也 ” 《 ;幼科要略 门》 出 :诊 之大 指 “
宜忌等 方面进行 了分析 。母 氏提出九分法 , 将体 质分为无 力质 、 白质 、 苍 黏液质 、 紫滞质 、 弱质 、 迟 盗热质 、 冷激质 、 奋力 质 、 障质 , 结 并对各种体 质从 临床 表现上明确界定 田氏等 。
义n。宋 氏认 为 , 体质 与证 密切相关 , 体质 因素决 定着疾病 的发生和证 型 , 决定 证的转归 和疾 病的预后 , 体质和证共 同
种体 质都从 临床特征上加 以 明确 , 便于掌握 和操作 , 并对
各类体质 的用药宜忌进行 了分析论述 。王 氏等 曾提 出七分
法, 将体质 分为正常质 、 阴虚质 、 阳虚质 、 痰湿质 、 湿热质 、 气
虚质 、 瘀血 质 , 对几种体 质类 型均从体 、 舌脉 、 性格 、 饮食 、 二便 、 因、 成 病理特点 、 用药
基金项 目: 市重点学科建设项 目资助 ( 上海 编号 :00 ) S3 1

属性及 左右 上下 等各分 出五类 , 为二 十五种 类型 体质 的 合
人 。
体质分 型是体质学说 临床运用 的重要 问题 。近年来对
体质分 型的研究最具代 表的有 : 氏提 出六 分法 , 匡 将体质分

中国体质研究的进程与发展趋势

中国体质研究的进程与发展趋势

中国体质研究的进程与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民众对于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增强,体质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中国体质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生物学、医学、体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其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深入探索中国人群体质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为改善和提高国民体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中国体质研究的历程,分析当前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从体质研究的定义和内涵出发,梳理中国体质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体质与健康、疾病的关系,分析影响体质的主要因素,以及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期望能够为推动中国体质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国民体质水平,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中国体质研究的历程中国体质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

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体质研究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逐渐成熟的历程。

萌芽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国体质研究主要受到西方体质人类学的影响,开始对中国人的体质特征进行初步的描述和分析。

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尝试通过体质研究来探讨中国人的种族、民族等问题。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国体质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研究手段不断更新,研究内容也逐渐深入。

学者们开始关注体质与疾病、体质与环境、体质与遗传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体质研究逐渐走向成熟。

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研究成果也更加丰富。

同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国体质研究也开始与国际接轨,与国际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回顾中国体质研究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历程。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主要通过对人体的体质特征进行分类和研究,为中医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具体如下:一、体质分类的进展中医体质学说的核心是基于体质的分类,在过去的研究中,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判断的方式对体质进行分类。

在这种方法中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更加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质分类的研究。

通过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分析,研究者发现了与体质相关的基因变异和代谢物水平的差异,从而为体质分类提供了客观的生物学依据。

二、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研究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的不同与个体易患某些疾病的倾向有关。

在近年的研究中,通过比较不同体质个体之间的生物学差异,研究者发现了体质与某些疾病的关联。

有研究发现湿热体质的个体更容易患上湿热相关疾病,而气虚体质的个体更容易患上气虚相关疾病。

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医治疗中的个体化方案提供了依据。

四、体质评估工具的开发为了更好地评估体质,研究者开发了一些客观的评估工具。

这些评估工具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方式对体质进行测量和评估。

研究者开发了中医体质辨识指导性问卷、基因芯片和代谢谱等评估工具,用于帮助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的体质类型。

这些评估工具的开发提高了体质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在体质分类、体质与疾病关系、体质与药物反应、体质评估工具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医的个体化诊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中医的临床应用。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体质的客观性、评估指标的标准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来完善和发展。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体 质 有 了 定 量 的 概 括 , 能 对 早 期 疾 病 演 变 有 准 确 的判 断 。 可 人 类 基 因 组 学 及 基 因 芯 片 技 术 的 应 用 已 经 成 为 中 医 体 质 学
对 稳定 的特 殊 状 态¨ 。王 氏 的定 义 是 : 人体 生命 过程 中 , 先 天 4 ] 在 在
真 赋 和 后 天 获 得 的基 础 上 形 成 的形 态 结 构 、 理 功 能 和 心 理 状 态 生
方面 综 合 的 、 对 稳 定 的 同有 性 质 [ 。显 然 , 氏 只 指 身 体 的 部 相 5 ] 匡 分, 而王 氏则 包 括身 体 和 心理 两部 分 。龚 勇军 l 等 认 为 , 代 文 献 _ 6 历 中 的“ 质 ” 念 均指 人 的一 种稳 定 性 的素 质 , 其 关 注 形 体 。《 体 概 尤 辞 海》 中对 “ 质 ” “ ” 定 义 均 未 包 含 心理 。故 提 出体 质 内 涵 的 体 与 体 的 主 体 是 形体 , 心理 不 宜包 括 在 内 。何 裕 民[指 出 , 质 是 由众 多 特 ] 体
方 法 , 蛋 白质 水 平 探 讨 体 质 分 类 的 蛋 白 质 表 型 , 集 并 整 理 各 从 收
种 体 质 的蛋 白质 组 学 特 异性 指 标 , 助 于 最 终 阐明 体 质 的实 质 。 有 此 外 , 谢 组 学 与 体 质 的 研 究 表 明 , 谢 组 学 与 人 体 体 质 存 代 代
总体而言, 体质 内涵 逐渐 丰满 , 概 念仍 未 统 一 。 但
体 质 学 现 代 研 究 进 展
体 素 质接 受 了某 种病 因刺 激 , 或受 至某 种 病 理过 程 的影 响 , 而表 0 从
现 出某 种 较 有 特 异性 的病 理 反 应 和 类 型 。匡调 元 认 为 , 质 是 2 体 未 病 或 已病 状 态 下 的整 体 生 理 特 征 , 候 是 疾 病 状 态 下 的 临床 类 证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
痛的发生与体质有关.王皓等 [10]对 205 例 支 气 管 哮 喘
患者的中医 体 质 分 型 结 果 显 示,阳 虚 质、特 禀 质、气 虚
质、疲湿质在支气管哮 喘 患 者 中 最 为 常 见,尤 其 特 禀 质
熟的体质分型出现,体质分型在中医体质学说的框架中
所占比例最大,提示特禀质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
的好发体质.李柱 等 [9]对 300 例 头 痛 患 者 进 行 体 质 判
西方医学在体质方面 众 说 纷 纭,没 有 形 成 完 整 的 理 论,
尚不能用于指导临床
.
[
3]
2 中医体质分型
中医体质学说的建 立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有 赖 于 较 为 成
定,发现气郁质、阴虚质在头痛患者中最为常见,得出头
型、虚弱 型、瘀 迟 型、偏 湿 型;王 琦 [2]的 九 分 法:平 和 质、
及疾病变化机制为方向,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体
质、特禀质.其中,王琦的九分法因为理论成熟,贴合临
质辨识可以帮助我们 把 握 健 康 与 疾 病 的 整 体 要 素 与 个
床实际,应用 方 便,为 众 多 学 者 所 认 可.2009 年,中 华
研究,通过体质辨识为疾病的诊疗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中医体质学说;
体质辨识;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R22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9621/
cnk
i
11

3555/r
2019
2355
j
中医体质学说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以中医基础理
论为指导,以人为研究 对 象,以 阐 述 不 同 体 质 病 理 生 理
3 中医体质与发病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对人体体质特点进行分类和归纳的一种理论体系。

体质指的是人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个体的形体、生理和心理特征。

中医体质学说对预防疾病、调节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学说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临床研究进展显著,为促进中医体质理论在临床应用上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一、中医体质分类研究的进展中医体质学说最早来源于《内经》,提出了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和平和质十种体质类型。

这十种体质是根据人体生理、病理和心理特征的不同而归纳出的。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了更多新的体质类型,比如寒湿体质、湿热寒凝体质等。

这些新的体质类型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丰富了中医体质分类系统。

中医体质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是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重要方面。

研究表明,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容易患上不同类型的疾病。

比如气虚质容易患上肺病、阴虚质容易患上肾病、特禀质容易患上过敏性疾病等。

这种体质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诊疗和健康管理,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可以采取相应的调理方法来维护健康。

比如气虚质的人可以通过食疗和运动来调理体质,阴虚质的人可以通过补肾滋阴的方法来调理体质。

这些调理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为中医体质调理提供了更多的实践经验。

中医体质学说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是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新方向。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体质与遗传、代谢、免疫等现代医学概念有关。

这为中医体质学说的科学性提供了更多的证据,也为中医体质学说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正在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随着中医体质学说的不断发展,相信它一定会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R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509(2009)01—0138—02
Loc刃zp广01 Progress of Constitutional The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u Changling,Guo Jianchun,Xun Yunhao Zhejiang Chinese
[93王琦,高京宏.体质与症候的关系及临床创新思维EJ3.
在疾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中医学强调“因人制
中医药学刊,2005,23(3):389—392.
宜”,其核心就是“辨质论治”。在用药方面,体质不
E103姜峰.过敏性鼻炎与中医体质的关系[J3.中华中医药杂
同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也不同,临床可根据患者 体质强弱不同、性情缓急等决定药物和药量,一定程 度上可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理论上,通过调节体质可预防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如 变应性鼻炎、花粉症、过敏性哮喘与过敏体质明显相 关,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高血脂等代谢障 碍性疾病与痰湿质显著相关[123,通过调节这类疾病
138
万方数据
溉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1只第33卷第l期
致病因素作用时才会发病,而体质制约和影响症候 的易患体质就可以预防其发生。
的形成和演变,在病、证、体i者关系中,体质因素在
钱彦方‘133应用轻健胶囊对38例单纯性肥胖痰
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湿体质者进行临床用药观察,发现轻健胶囊对单纯
复患病个体的生理状态提供了实验依据。
病毒后有的可以迅速恢复,有的呈病毒携带状态,有 6展望
的却演变为慢性肝炎甚至发展为重症肝炎,其实主
尽管中医体质学研究已取得较多成就,但大多
要是因为个体体质差异造成的。
缺乏深度和广度。某些研究还停留在文献整理上,
姜峰[10]研究了过敏性鼻炎与体质的关系,认为 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
化较迅速。何裕民口1指出证的基础其实是体质,是
2体质的分型
特定的身体素质接受了某种病因刺激或受到某种病
体质分型是体质学说f晦床运用中的重要问题。
理过程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某种较有特异性的病理
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分型研究,一般是从临床角度根 反应和类型;也就是说个体的生理特性在许多情况
据患病群体中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及与疾病的关
Key words:constitution;syndrome;constitutional the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view
oo广广mom
自20世纪70年代确立以来,中医体质学说迄今
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
01
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临床治疗中逐渐凸现 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5]。此外,较有价值的还有匡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1月第33卷第1期
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进展
刘长灵1 过建春2 荀运浩2
1.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六医院
摘要:对近年体质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进行了总结,重点从体质的概念、分型及其与证和发病的关系、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等
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体质;证;中医体质学说;综述
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等方面相对 别,又有联系。匡调元[83认为体质与证有区别。体质
1-卫》o一zpL_o工一zm∞互o—zm<o一.∞zo_L03.时。∞
稳定的特殊性;生理上它现为在机能、代谢、以及对 主要是在遗传基础上,在缓慢、潜在的环境因素作用
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病理上表现为 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渐进性地形成的个体
医学与哲学,1996,17(6):288.
同是感受风寒之邪,因体质差异而有表实与表虚证
[43王琦.中医体质学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
寻阿寄沸螗海 高章砑降颓
之异。亦如《医宗金鉴》所说:“人感受邪气虽一,因
版,1995:96—195.
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 化,故多端不齐也。”这里的“形藏”即指体质因素而 言。②病因不同而体质因素相同时,也可表现为相 同或相似的证候类型。如阳热体质者,感受暑、热邪 气而出现热证,势所必然;若系感受风寒邪气,亦可 郁而化热,表现为热性证候。因而体质因素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5体质与治疗
[53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9
[63陈慧珍.妇女体质分型与临床意义[J].广西中医药,
1988,11(1):25.
[73匡调元.论辨证与辨体质[J3.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8(2):1-5.
[83何裕民,刘文龙.新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医 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13.
个体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易罹性,以及疾病 特殊性。虽然体质可以改变,但其过程比较缓慢。
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以上表述尽管有所出
证则主要是在明显的、特定的、相对而言比较急剧的
入,但均认为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 致病凶子作用于体质以后形成的临床类型,进退变
表现形式,与疾病和健康关系密切。
下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患性和病理发展
系等方面对体质作出分类。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
的倾向性。
如下:王琦¨o的七分法: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4体质与发病
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但近几年结合l临床观
疾病发生与否多取决于体质与致病因素两个方
察进行了完善,将原七分法增补为平和质、气虚质、
面,一般而言,个体抵抗力下降同时又有与之相合的
湿性关节炎。 4.2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体质与症候类型 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感受相同的致病因 素,因个体体质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如
医学杂志,2002,8(2):6-15 [2]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E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
社,2000:288—329 [33何裕民.体质研究一现时代中西医学的最佳交融点EJ].
(收稿日期 2008—06—22)
139
万方数据
N工m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31 0053)
Abstract: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theory and clinical study of TCM-constitutional theory,which focused on the below:consti—
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分别作体质分型。如陈慧珍Ⅲ 将妇女体质分为七种类型: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 肾虚质、气血虚弱质、痰湿质、瘀滞质。
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匡调
3体质与证
元[2]提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
由于既往体质研究多侧重于体质病理的论述,
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 因此在体质病理学上出现了对体质与病证关系的某
出一定优势。现就近年来有关文献做一综述。
调元[23的六分法: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热质、
l体质的概念
迟冷质、倦咣质;何裕民嘲的六分法:强壮型、虚弱
以王琦¨1提出的概念较具代表性,即体质是个
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型、瘀迟型。另有学者针对
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 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 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
4.1体质决定机体对病邪的易感性体质类型与 性肥胖痰湿体质及其夹瘀者所表现的某些代谢异常
疾病关系的研究是近年体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有明显改善,初步证实了体质的可调性。更为重要
不同体质类型的个体,对致病冈素的易感性不同,因
的是,体质可调性观点的证实,为从改善体质人手恢
而对某些疾病具有不同的易发生性。如人感染乙肝
型也不同,给体质的临床研究参考标准带来了选择
体质影响治疗的正确性;体质影响患者的预后。杨 的不确定性和矛盾。③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如何区
惠琴[11]认为与证缺乏一个简单可靠的方法,需参照西医
实。而本虚与患者体质相关,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
对疾病的诊断对体质和证设定一个量化标准。④临
与患者先天肝肾亏虚密切相关,又因风寒湿三气杂
床研究不够深入,体质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还需大量
至,合而为痹,道出了痹症的发生离不开风寒湿邪,
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
鲨术舢.嘏。
特别是寒邪与湿邪,寒邪与湿邪同为阴邪,阳虚之体
参考文献:
易感阴邪,故阳虚质及肝、脾、肾亏虚质者易患类风
Eli王琦.中医体质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3.中国中医基础
L—pzo
tutionat concept;constitutional sub-typ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constitution and syndrom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constitution and onset of a disease;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etc.
往往决定着它对某种致病因子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
些模糊认识,如阳虚体质与“阳虑证”、阴虚体质与
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又是决定病性、病位和病变趋势
“阴虚证”等。事实上证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
的重要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和预后转归关系密切。 段的病理概括,反应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
何裕民[31认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 变化的全面情况,是一个诊断学概念,两者既有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