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复习提纲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提纲 给学生 2

一、填空题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2、世界五大城市起源地。
3、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劳动大分工;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产生了城市雏形,商业与手工业分离使得城市规模扩大。
4、城市化进程的内涵包括五个转变过程:城乡人口的转变少、建筑景观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经济活动的转变、文化价值的转变5、城市规划内在思想。
6、城市规划的任务和本质任务。
基本任务: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其中,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8、《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讲究的是皇权至上。
9、《管子度地篇》: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而近水而沟防省。
”强调自然至上。
10、希波丹姆模式主要特征。
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11、古罗马的主要城市规划思想特征。
12、城市自然条件的分析主要内容。
13、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值。
类别名称用地指标 (平方米/人)居住用地18.0 — 28.0工业用地10.0 — 25.0道路广场用地7.0 — 15.0绿地其中:公共绿地≥ 9.0 ≥ 7.014、规划建设用地结构类别名称用地指标 (%)居住用地20 — 32工业用地15 — 25道路广场用地 8 — 15绿地 8 — 15二、名词解释1、城市: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规划复习提纲完整

1、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2、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大小。
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3、人口年龄构成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将年龄分为六组:托儿组0~3岁、幼儿组4~6岁、小学组7~11岁、中学组12~17岁、成年组(男18或19~60女18~55)和老年组(男60岁以上,女56岁以上)4、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布置和全面安排。
一般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5、城市规划区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对于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7、社区通常指一群人住在同一地域因而产生了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准则,那么这一群人及所居住的地区被称为社区。
它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并为城市干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围的相对独立的地区,并安排一定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地域、人口、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以及地域感。
8、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比率9、居住区容积率居住区内各类建筑的总建筑面积与总居住区占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10、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6、欧斯曼巴黎改建豪斯曼在1853年开始作为巴黎的行政长官,通过政府直接参与和组织,对巴黎进行了全面的改建。
这项改建以道路切割来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并将塞纳河两岸地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街道改建的同时,结合整齐街景建设的需要,出现了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城市的含义包括:⼈⼝数量,产业构成,⾏政管辖意义。
2.城市定义: city以⾮农业和⾮农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政建制设⽴的市和镇。
3.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P541、整体性和综合性;2、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个整体);3、系统的动态性;4、系统的环境联系性。
4.城市系统的构成有哪些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态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城市的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5.城市产业构成按两种不同的⽅法进⾏分类:(1)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类:第⼀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产品直接来源于⾃然界的部类)第⼆产业:制造业和加⼯业。
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对初级产品进⾏加⼯的部类)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对⽣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2)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主产业:超过城市经济总量20%-30%的产业。
(超过5%为⽀柱产业)配套产业:围绕主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般性服务业:为市民提供⼀般性服务的产业。
所有城市都拥有,如交通邮电、供⽔、能源、饮⾷、服务、园林、绿化环境、环卫等6.城市规划区urban planning area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规划控制的区域。
7.城市建成区urban built-up area城市⾏政区内实际已成⽚开发建设、市政公⽤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地分类及其代码(1)城乡⽤地分类H 建设⽤地 development landE ⾮建设⽤地 non-development land(2)城市建设⽤地分类R 居住⽤地 residential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地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B 商业服务业设施⽤地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M ⼯业⽤地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W 物流仓储⽤地 logistics and warehouseS 道路与交通设施⽤地 road, 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U 公⽤设施⽤地 municipal utilitiesG 绿地与⼴场⽤地 green space and square9.城市化:urbanization⼈类⽣产和⽣活⽅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向城市⼈⼝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一)1.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2.城市定义: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和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一个整体;动态性;环境联系性。
4.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分类: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城市产业为——第一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加工业。
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5.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
7.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8.城市用地分10大类及英文缩写(46中类和73小类):水域和其他用地[ E ]。
9.城市建设用地9大类划分居住用地[ R ] 公共设施用地[ C ] 工业用地[ M ] 仓储用地[ W ] 对外交通用地[ T ] 道路广场用地[ S ]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U ] 绿地[ G ] 特殊用地[ D ]10.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11.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12.城乡规划法定的5个形式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3.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4.城市规划的两个阶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1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强制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控制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_重点

第一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的定义: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我国是指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城市的含义:城:武器守卫土地,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居民点—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产业结构的不同 城市的职能:1)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2)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的实质: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4)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二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三种不同的划分方式: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2)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3)古代的城市和现代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筑城以守余—产生了不同的城墙;古巴比伦城;提姆加得城;欧洲城堡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社会阶级分化与对立影响着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的反映(卡洪城平面图)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1)国家统一时期,城市建设快规模大:中国在秦始皇同一六国后,隋唐长安城、东都洛阳城、元大都发展国家战争时期,建设慢规模小:欧洲封建时代战事重重,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规模小,直至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首都才发展起来 2)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1)经济制度:土地地主所有制—大地主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 土地封建领主制—封建领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2)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虽然缓慢,但在一些商路交通要道,河流的交汇点等,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往往形成一些商业都会,如苏州、扬州、广州等;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聚集: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实质上是个能源和动力的革命;人工能源-->生产集中于城市-->加工工业在城市迅速的发展-->带动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人口的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 2、城市布局的变化随着城市职能的分工,城市类型增加,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城市,原来的大城市则发展成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1)圈层式的向外扩张是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工厂->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区-->工厂-->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区) 2)城市仓储用地的产生3)商业及公共建筑用地的产生4)商务贸易活动区的产生5)铁路、车站、码头产生3 、城市与环境:城市扩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城市成为人类改造最为彻底的地方,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现在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课题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应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三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一)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改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的改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得推动力 (三)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三阶段: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得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7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总的工业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1、发展特点: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西方晚,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 2)发展速度缓慢; 3)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较快,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 4)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但与同期一些国家相比仍然较慢;2、中国城市化道路如何走1)农村人口不能盲目的流入大城市,在城市外围形成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如印度的加尔各答、墨西哥城等;2)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道路:在大城市外围修建小城市,避免农村人口大量盲目的涌入大城市苏南模式:苏南地区本土创办乡镇企业,大量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小城镇得到迅速发展;温州模式:温州地区地少人多,历史上就有经商打工的传统,以发展家庭工业和民间市场为主要模式,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外资促进型: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邻近港澳,以外资的“三来一补”劳动密型为主,乡镇工业也与很大发展; (五)城市化产生的问题 1、 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问题 1)产生原因:1.资本家对利润的片面追求2.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3.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4.缺乏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2)具体表现:1.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2.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3.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4.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 2、现代城市问题( 20世纪中叶之后) 1)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1.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2.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3.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4.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5.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2)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1.城市环境污染:空气、垃圾、污水、噪音2.居住环境不好: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3.交通状况堪忧:堵塞、事故4.城市灾害严重:地震、火灾、洪水5.社会问题很多:就业、刑事犯罪 第二讲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夏代:国土勘测——国民迁居到安全点定居——居民点聚集——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迹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得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夯打土坯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2018-2019-1 城规原理C 复习提纲(总规部分))题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综述(总规部分约占45%,详规部分55%)一、城市与城镇化1. 城镇化的含义及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答: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城镇化定义答: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人口职业转变: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2)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二、三产业);(3)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4)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3.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我国目前城镇化所处的阶段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尚低,城镇化的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后,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4.城镇化的测度方法有哪两种?其中人口指标法的计算方法。
主要指标法(以人口比例指标、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为主);复合指标法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按传统的定义而言,就是指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U=[Pc/(Pc+Pr)]×100%=(Pc/N)×100%式中,U表示城镇化水平,Pc表示城镇人口,P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区域总人口,即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之和。
人口比重指标法:按传统定义,就是指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城市规划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复习提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节城市概述一、城市的概念:(一)定义(9)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聚集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区。
(10)城市是以人为核心,以空间与环境资源利用为手段,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聚体。
城市具备的三种性质: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
现代城市的主要含义: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的意义。
(二)特征:(1)人口、建筑、道路高度密集(2)产业结构完整(以非农产业为主,具有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3)区域地位重要(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产基地)(4)基础设施完善(具有良好的通讯、交通、能源设施及生活环境)(5)社群关系复杂(6)高效率、高效益(三)城乡区别:(1)人口规模(2)人口密度(3)行政地位和行政区域(4)职业构成(5)城市设施二、城市的产生:乡村——市集——城市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粮食剩余和农业劳动力剩余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第二节城市规划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城市规划概念:城市建设的发展的战略部署,通过城市区域的经济分析,城市土地的利用和工程建设的实施,达到城市物质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并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市的规划理念:一、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国内:中轴对称布局、方格路网(长安、北京)国外:《建筑十书》(圣马可广场、凡尔赛宫)二、近代的城市规划理论:1.“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要有三到五万人,吸引足以维持居民经济生活的工业,建设必要的市政公用设施)【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中心思想:为避免大城市的弊病,就必须建设将城市与乡村的长处结合起来的新型城市。
2.卫星城理论(卫星城:分布在大城市周边、与市区联系密切、人口规模在数万以上的小城镇。
城市规划原理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规划原理复习提纲一、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目标1.城市规划的定义和涵义2.城市规划的基本目标3.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4.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城市规划过程和方法1.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2.城市规划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方法3.城市规划的设计和调整方法4.城市规划的评估和监测方法三、城市规划的空间结构1.城市规划的功能区划2.城市规划的路网和交通组织3.城市规划的景观和绿地布局4.城市规划的建筑密度和高度控制四、城市规划的社会经济考虑1.城市规划的人口和就业控制2.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3.城市规划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4.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五、城市规划的环境和生态保护1.城市规划的空气和水质保护2.城市规划的噪声和污染控制3.城市规划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4.城市规划的灾害防治和应急预案六、城市规划的文化遗产保护1.城市规划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2.城市规划的传统文化和节日保护3.城市规划的文化活动和创意产业布局4.城市规划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参与七、城市规划的居民生活质量1.城市规划的居住环境和住房保障2.城市规划的教育和医疗设施布局3.城市规划的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4.城市规划的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八、城市规划的跨界合作与全球影响1.城市规划的跨部门合作和政策协调2.城市规划的国际交流和合作3.城市规划的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4.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九、城市规划实践案例分析1.国内典型城市规划案例分析2.国际典型城市规划案例分析3.城市规划的成功和失败案例研究4.城市规划的创新和未来发展趋势这些都是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帮助你顺利复习并取得好成绩。
祝你考试顺利!。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资料

1.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总体规划有两个鲜明特点:一)在地理范围上包括整个城市社区及其未来发展空间,二)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
2.总体规划文件包括:总体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的解释。
总体规划图纸包括: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城镇体系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等。
3.城市的产生: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1)第一次大分工: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2)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3)第三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4.城市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密集性(人口和建筑密集区)经济性(生产中心)社会性(生产和生活服务和管理的中心)5.城市化概念狭义的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1)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2)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以及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广义的城市化:不但具有城镇化的内容,还包括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演变和传播。
6“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如西欧发达国家7城市化的基本规律(1)城市化率沿着S 型曲线变动:1)前10%速度缓慢;2)超过10%后到达起步阶段城市化速度提升;3)超过30%进入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继续提升;4)超过70%城市化速度放缓进入后期阶段(2)城市化进程按人口流动主导方向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农村进入城市:一般情况下,在城市人口低于50%的时候,人口迁移以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主;第二阶段——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化:当城市人口超过50%之后,人口迁移以城市之间的相互移动为主,城市进入规模结构优化时期。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整理

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2.城市用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1)使用价值2)经济价值3.城市性质决定了城市建设的什么?确定正确的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他是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重要依据。
4.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的什么?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5.城市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1)铁路运输2)水路运输3)公路运输4)连续运输(传送带运输、管道运输等)6.分流制排水管道有什么管道和什么管道组成?分流制排水管道有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组成7.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居住环境的哪些方面?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居住环境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型、科学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
8.城市设计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什么?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9.城市化的概念是什么?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10.城市对外交通的概念是什么?城市本身与城市范围以外地区之间的交通,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1.容积率的概念是什么?项目用地范围内地上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12城市中心的概念是什么?城市中心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集中的地方。
又称为城市公共中心。
城市中心往往集中体现城市的特性和风格面貌。
13日照间距的概念是什么?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14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空寂引导措施。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空间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4)提出市域城镇体制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位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初步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初步引论1、城市产生的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城市产生的条件农业生产力创造农产品的能力,除去农业生产者及其家属所需要的份额外,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就是城市存在的必要前提条件。
历史上第一批城市都是诞生在农业发达的地区。
2、城市产生的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剩余劳动力→手工业分离→物物交换→市场→镇(雏形)居住方式和社会分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游牧渔猎→农业→手工业→商业↓↓↓↓没有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集镇城市农村的推力↘共同作用→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拉力↗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一种防御性构筑物,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治野兽侵袭,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防御敌方侵略。
所谓“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毁也”。
市——交易场所,人口集聚之地。
《周易·系辞》:“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礼·地官》:“五十里有市”,“大市日昃而市,百姓为主。
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
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古代常将“市”与“井”连在一起称“市井”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列举城市应具有十个特征:1.限定空间内聚集了相对稠密的人口2.行业专门化3.财富集中4.大型公共建筑5.发达的社会阶层 6.使用文字7.出现占卜与数字8.自然主义的艺术9.长途对外贸易10.市民集团不再按血亲划分居住地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是通过控制和引导来实现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并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连续性。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分三个方面现场踏勘、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
二、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控制。
城市规划是这样一个过程(Process)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干与城市的发展这种作用的发挥——通过对空间尤其是土地利用的分配和安排来加以实现的。
城市规划复习大纲

第一章城市和城镇化1.城市定义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城市有哪些主要特征( )A.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居民点B.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居民点C.非农业生产聚集的居民点 D.公共活动聚集的居民点2、城市产生的动因: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3.城市人口规模分类超大城市:城镇人口达到400万人以上。
特大城市:人口在100万人以上(包含100万人)的城市大城市:人口在50万人以上(包含50万人),不足100万人的城市。
中等城市:人口在20万人以上(包含20万人),不足50万人的城市。
小城市:人口在20万人以下的城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讲的是城市的()功能A.商业B.交通C.居住D.防御“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反映了城市的()功能A.商业B.交通C.居住D.防御第三节城镇化1 城镇化的含义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②产业结构中 , 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 , 不断变化。
③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增长成正比。
④城市化水平高 , 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 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3 城市化的历史过程(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一一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长时间才达到30%左右;——缓慢•中期阶段一一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不长的时期内就达到60%或以上;——加速•稳定阶段一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稳定••城市化曲线是反映城市化过程的变化曲线,是由美国城市地理学家()提出•A.维特鲁威 B.英霍特 C.希波丹姆 D诺瑟姆•2012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2.57%,属于城市化的那个阶段()•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 C、稳定阶段 D、萌芽阶段•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大纲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名词解释1.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2.城市: 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已非农业活动为主,具有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职能的,要求相对集聚,以满足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定居地.5.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二、简答题4.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空间属性的表现?答:在垂直的区位中,从下部到上部可达性逐渐下降。
与水平的区位一样,垂直的区位也具有外部效应(影响物质环境的用途)。
5.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答:①生长期----新开发(是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以向外扩展为主。
②成熟期----再开发(成为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以内部重组为主。
8.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答: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9.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或诺瑟姆的S形曲线。
答:1.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发展缓慢的初期阶段2.人口向城市迅速集中的中期(加速)阶段3.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的城市人口成家缓慢或停滞的稳定阶段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一、名词解释5.卫星城镇(市):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同时从属于某个大城市6.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①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②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③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7.卧城:二、简答题1.《周礼。
考工记》记述的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答:2.哪个朝代开始街巷制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重要的新发展?答:3.唐长安城规划的典型模式特征东西两市。
中轴对称。
②答:①.③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总体规划中涉及的规划范围总体规划涉及多个层次的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市区、规划区、中心城区和建成区。
其中市域、市区是从行政管辖范围划分的,而规划区、中心城区、建成区是从规划建设层面划分的。
2基本烈度、设计烈度、抗震地震烈度城市规划中防震措施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确定地震烈度;(2)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9度以上的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3)在城市规划时,应按照用地的设计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安排相宜的城市措施。
基本烈度以100年内在本地区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为准。
(它是设防的依据)设计烈度在地区宏观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到地区的地质构成特点,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的不一致性所出现的小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并据此制定更切实而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
3城市性质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4城市发展方向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发展方向是指“城市各项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5城市职能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的作用和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指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世界(区域或其他城市)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
城市职能类型: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主要职能与辅助职能。
6城市规模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城市人口规模计算中基数的确定包括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居住人口:城市非农业人口;居住在城区的非农业人口;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城市用地规模根据人口规模预测的结果和国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
(用地规模=人口x用地指标)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乡用地分为2大类、9中类、14小类城市建设用地分为8大类(R、A、B、M、W、S、U、G)、35中类、44小类8空间管制中心城区规划要求“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突出对人文与自然资源,环境问题的保护。
禁止建设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满足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禁止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
限制建设区为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不宜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
适宜建设区为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可以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
9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0一化二系三结构一化——城市化水平;二系——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轴;发展构成中的增长极;生长点的研究)11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①综合性: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互为依据,互相制约②政策性:是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利益的全面体现,既要充分反映国家的相关政策,作为国家宏观政策实施的工具,又要充分地协调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③民主性:代表最为广大人民的利益④实践性:是一项社会实践,解决问题并能通过12城市规划的层面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
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属于这一层面。
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的未来开发利用作出法律规定。
建设控制引导性的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种类型。
从行政层面上来区分,我国的城乡规划可以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13《马丘比丘宪章》、《雅典宪章》、田园城市内容、图(29页)《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雅典宪章》(1933年)1933年发表《雅典宪章》核心内容是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977年在秘鲁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所签署的文件,认为《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
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田园城市1.理论提出——霍华德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2.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3.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共所有。
4.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综合体,若干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5.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建设工厂、仓库6.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伦敦东北部56公里处)由恩温、帕克完成14邻里单位1930年代,开始在美国,不久又在欧洲,出现一种“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
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是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15城镇化的基本阶段依照时间序列,城镇化进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集聚城镇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镇化阶段、再城镇化阶段16城镇化的含义、表现特征概念: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①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③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7我国城镇化新的发展趋势①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②我国城镇化的战略主要选择的是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③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④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郊区化”趋势18《周礼·考工记》内图(19页)《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轨,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9相对集中的工业用地布局形式①工业用地位于城市特定地区②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形成组团③工业园或独立的工业卫星城④工业地带。
20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分布规划中应该考虑事项和因素按服务半径集中和分散分布 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的配置 2.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3.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 4.根据本身的特点及其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 5.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 6.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且留有余地7.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21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①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②尽量少占耕地农田③保护自然和历史资源④满足重大建设项目的要求⑤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22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P278基本原则:(1)立足区域,讲求整体(2)节约紧凑、强化结构(3)近远结合,弹性生长(4)保护环境,突出特色23城镇人口构成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24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与主要任务(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与调控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是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
同时,城市总体规划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也是城市规划参与城市综合型战略部署的工作平台。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1、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口、资源情况及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2、综合确定土地、水、能源等各类资源的使用标准和控制指标,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3、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区和适宜建设区,统筹安排城乡各类建设用地;4、合理配置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功能;5、贯彻公交优先原则,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服务水平;6、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保证城市安全;7、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整体景观风貌;8、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9、合理确定分阶段发展方向、目标、重点和时序,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25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与总规纲要的强制性内容内容:城市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强制性内容: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
纲要的主要任务: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26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四线”范围城市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它应该包括城市规划区内一切已经建成的绿地、已经规划但未建设的绿地、以前没有规划但拟在规划修编时新增加的绿地等。
包括城市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林地三大类。
城市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城市黄线: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城市蓝线: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