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合集下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规模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五章新城发展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顺义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年)》的通知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顺义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年)》的通知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顺义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5.17
•【字号】顺政发〔2021〕21号
•【施行日期】2020.01.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顺义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年)》的通知
顺政发〔2021〕21号各镇人民政府,地区和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顺义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顺义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年)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
2021年5月17日。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来了!2017-09-29 23:56《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

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

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

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

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

2.优化人口结构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

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

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提升人口整体素质。

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送审稿)北京市人民政府2009年4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3)第1条规划前提 (3)第2条指导思想 (3)第3条规划原则 (4)第4条规划依据 (4)第5条规划范围 (5)第6条规划期限 (5)第7条规划重点 (5)第二章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 (7)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7)第8条明确首都的土地功能定位 (7)第9条积极推行和谐持续发展战略 (7)第10条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8)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9)第11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总目标 (9)第12条严格落实各项用地调控指标 (9)第三章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 (11)第一节建构首都土地利用总格局 (11)第13条划分四大土地利用区域 (11)第14条构筑“三圈九田多中心” (12)第二节统筹平原山区土地利用 (13)第15条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用地功能 (13)第16条整合城市功能拓展区布局 (13)第17条推动城市发展新区高效用地 (14)第18条保育生态涵养发展区空间 (15)第四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7)第一节规模化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17)第19条高效保护农用地、耕地 (17)第20条集中连片保护基本农田 (17)第二节适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18)第21条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18)第22条大力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19)第23条加强农用地综合整理 (19)第24条积极安排废弃地复垦 (20)第25条科学开发未利用地 (20)第26条确定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区域 (20)第三节引导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序发展 (21)第27条加强都市农业用地用途管理 (21)第28条规范都市农业设施用地标准 (21)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23)第一节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 (23)第29条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控 (23)第30条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 (24)第31条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 (26)第二节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7)第32条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7)第三节积极引导各类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7)第33条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27)第34条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8)第35条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9)第六章加强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31)第一节构筑城乡生态安全网络 (31)第36条保护“两山八水”,建设“九楔九田” (31)第37条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 (31)第38条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 (32)第二节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33)第39条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 (33)第40条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33)第41条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33)第三节探索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5)第42条探索城镇乡村差别化的平原模式 (35)第43条探索整体局部区别化的山区模式 (36)第七章有机协调土地利用时序与布局 (37)第一节近期规划与远景展望 (37)第44条近期规划目标 (37)第45条近期规划要点 (37)第46条远期和远景发展展望 (39)第二节区(县)规划的调控要求 (40)第47条促进人口产业布局与用地布局相协调 (40)第48条强化区(县)规划目标调控 (40)第八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42)第一节健全规划管理体系及制度 (42)第49条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控制 (42)第50条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43)第51条强化土地规划监督执法力度 (44)第二节完善促进重要生态用地保护的保障机制 (44)第52条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 (44)第53条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44)第54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机制 (45)第55条探索生态基础设施用地的储备与管制制度 (45)第三节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46)第56条建立新增与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相挂钩的制度 (46)第57条制定有利于盘活各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激励机制 (46)第58条制定各业各类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体系 (46)第59条加强基础设施及公益性项目论证 (47)第60条提高建设用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 (47)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基础信息建设 (48)第61条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立法 (48)第62条加快推进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48)第63条加强规划宣传,推进民主决策 (48)第九章附则 (49)第64条生效 (49)第65条组织实施和解释 (49)附表 (50)前言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近几十年来,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而且也面临着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保持北京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北京市政府在2004年制定了一项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

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以“四个统筹”为基础,即统筹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统筹城市内外发展、统筹城市各个功能区域的发展、统筹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

这一规划的目标是使北京成为国际一流的历史文化名城、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根据总体规划,北京将实施“分散集约、生态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战略。

其中“分散”是指将一些政府机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非核心功能迁徙至城市的非核心地区,以减轻城市中心的压力。

与此同时,北京将继续提高城市的“集约”利用,改善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城市面积的开发利用率。

在保持城市发展的同时,北京也十分关注环境保护。

总体规划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减少对水资源、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这包括保护水源地、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推动城市绿化等措施。

总体规划中还设立了多个城市功能区域,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和发展。

其中,北京中心城区作为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将承担各项重要功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地区;城市副中心将承担部分政府机构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地;以及新北京城市形态的规划开发,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在人口管理与社会服务方面,总体规划提出了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目标。

这包括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

总的来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过去15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交通运输系统得到了高度发展,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总则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 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oMcbyqM。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得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得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得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得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UxzaJPm。
2000年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占16、84%,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0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3328人。根据预测,2020年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将达55%,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可达8000人。4ArgsOT。
产业布局
第一产业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向二产、三产延伸,逐步提高农业得综合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得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得新型工业结构。限制与转移无资源条件得高消耗、重污染得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MOshjX5。
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得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得战略思想,建立完善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得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与谐社会得能力。X8goDy3。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2xk7A3I。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规模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五章新城发展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创造品牌。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北京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审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京政文[2004]85号)收悉。

现就有关问题批复如下:一、国务院同意修编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立足于首都的长远发展,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符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对于促进首都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北京城市的发展建设,要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要求。

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强化首都职能,突出首都特色,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三、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全部行政区域,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

要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的要求,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体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和新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合理优化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发展布局。

中心城的建设,要以调整功能、改善环境为主,控制建设规模。

加强通州等11个新城的规划,近期重点做好顺义、通州、亦庄新城的发展建设,使其成为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的城市组团,为有序引导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的疏解与调整创造条件。

四、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北京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其中中心城控制在850万人左右)。

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北京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65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中心城用地规模控制在778平方公里以内)。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工业发展过大过多造成能源、水源、用地、交通的全面紧张,影响政治、
文化中心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城市性质中不再提经济中心,而是强
调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强调除工业外的多种经济事业的发展。
第二,鉴于“文化大革命”中对历史文物的空前破坏,同时随着
建筑技术发展高层建筑对旧城平缓开阔空间造成严重威胁,以及在旧城
“方案”的规划草图中,行政中心区以南还规划了一个商务区, 大致位于今天的北京西站及周边地区。这样一来,北京将拥有三 个相互联系又功能区分的中心区域,行政、商务、文化功能区分 离,各自组团式发展。
苏联专家方案:天安门广场为行政中心
梁陈提出方案前后,在两个突出问 题上遇到了对立面。一是有关行政中心的 确立。1949年,在聂荣臻主持的城市规 划会议上,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提出一份 《关于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问题的报 告》。该报告提出,要以天安门广场为行 政中心。
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
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
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
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
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
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
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务加以坚持。按照法律严格保护国家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整治历史文
化街区,并从宏观环境、城市设计角度提出整体保护要求,以延续文脉,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DOC 65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DOC 65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旧城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政用地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功能结构规划图第1条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202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范文

《202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范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篇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承载着国家政治、文化、科技和国际交往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指导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特制定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本规划旨在为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背景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城市发展具有独特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交通出行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政府在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轮城市总体规划。

三、规划目标本规划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具体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规划内容1. 城市空间布局本规划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一核一主一副”的空间发展格局。

其中,“一核”指首都核心功能区,“一主”指以城市副中心为主体的东部发展区,“一副”指以北京新机场为核心的南部发展区。

同时,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2. 生态环境保护本规划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加强水源地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绿化建设等措施。

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3. 基础设施建设本规划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方面。

特别是要加强公共交通建设,优化交通网络布局,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同时,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安全水平。

4. 经济发展本规划提出促进经济发展,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

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五、实施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成立专门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_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_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所属分类:HOT北京城市提问添加摘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是指关于北京的未来城市规划,将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目录[隐藏]• 1 概述• 2 发展目标• 3 发展阶段• 4 人口规模• 5 空间布局• 6 城镇结构•7 交通规划•8 城市环境•9 城市绿化•10 市政系统•11 城市安全•12 旧城保护•13 基础设施•14 社会意见•15 参考资料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概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 中心城用地规划图北京历史上有过6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大调整。

上一次城市规划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时限设计为1991年-2010年。

然而,离到期还有6年时间的今天,北京城市发展已经超出了当初设计的速度,朝着更为快速、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一改以往提了几十年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定位,而将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指明了北京未来16年的发展方向,对人口、空间、交通、市政、绿化、旧城保护等各项重要问题做出了解答。

按照新规划,到2020年,将发展新城11个,疏解中心城区压力,北京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而中心城区则控制在850万人以内。

并且新规划提出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城市职能中心。

本次规划在对新时期北京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着力突出新城规划、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个重点内容,同时对城市安全问题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发展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规模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五章新城发展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城市性质是中华人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的产业和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镇集聚。

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中心城中心地区迁出110万人严格控制中心城人口规模,进一步疏解旧城人口,合理调整中心城的人口分布。

中心城中心地区人口规模从现状650万人下降到540万人,迁出110万人,旧城居住人口控制在110万人左右。

边缘集团人口约270万人,绿化隔离地区及外围地区人口约40万人。

■五成半人达到大专以上教育水平2000年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占16.84%,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02年为3328人。

根据预测,2020年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将达55%,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可达8000人。

产业布局第一产业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向二产、三产延伸,逐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

限制和转移无资源条件的高消耗、重污染的产业。

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

■西部、北部山区,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林果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具有山区优势的特色农业。

■平原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的农业。

形成若干与大环境绿化融为一体的农业区,改善城市总体生态环境。

■中关村为核心完善一区多园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结构。

■亦庄为核心形成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王府井、西单和前门(含大栅栏、琉璃厂)建成商贸文化旅游区。

■公主坟、木樨园、望京、北苑、石景山等建成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

■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业区。

■以空港、马驹桥、良乡等物流基地为主构建物流体系。

■将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城市。

在顺义、通州、十八里店、石景山各建一座综合性会展中心;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在怀柔、密云等新城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整合提升服务水平,建设若干会议培训中心。

■建设和培育6个文化中心(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及交易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交易中心)。

■积极支持民办教育产业,建设成为全国培训产业基地。

■在城市东部、西部和南中轴具备良好交通条件的地区,预留大型休闲娱乐用地。

大力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业。

■为低收入居民提供必要的住宅保障,发展房地产业。

第一章总则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指导思想和原则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 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

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 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

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的文化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 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发展重要条件(1)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与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

(2)巩固首都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是在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和重要保障。

(3)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城市发展规模应严格控制在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承载能力之。

(4)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与生态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目标。

(5)所在的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

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将为城市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尤其京津城镇发展走廊是未来京津冀区域城镇协调发展最重要的地区,是确定未来城市发展主导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6)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西部、北部的山区(包括浅山区)应控制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集聚,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规划修编的重点(1) 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打破行政界限,推动城市规划创新与城市建设模式的转变。

(2) 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复杂性,采取更为灵活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规划对策。

本次规划着重城市宏观的、长远的规划容,将微观的、近期的规划容放在《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中编制,并采取滚动编制的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3) 本次规划突出新城规划、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个重点容,同时对城市安全问题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规划的基本依据(1) 《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2)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3)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4)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3年)(5) 《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围为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04年-2020年近期2004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城市性质是中华人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发展目标和主要职能按照中央对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首都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发展首都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提高国际影响力;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首善之区。

(1)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2)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3)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4)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