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2dbad3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5.png)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词作特点;(2)能够分析《青玉案·元夕》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艺术特色;(3)能够鉴赏和评价辛弃疾的词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辛弃疾的词作;(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两首词的异同点;(3)学会欣赏词作,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豪放派词风;(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词赋的精神;(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词作特点;(2)《青玉案·元夕》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词意、词牌和艺术特色;(3)欣赏和评价辛弃疾的词作。
2. 教学难点:(1)辛弃疾词作中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2)分析两首词的异同点;(3)鉴赏词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词作特点;(2)整理相关资料,制作PPT;(3)准备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青玉案·元夕》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词作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2)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的词作特点;(3)激发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析两首词的异同点;(2)讨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3)分享鉴赏词作的方法和技巧。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鉴赏方法;(3)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1733b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b.png)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够准确把握《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主题。
(3)能够领会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豪放派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内容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辛弃疾及其词作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两首词的意境、主题和风格特点。
3. 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辛弃疾豪放派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两首词的主题和风格特点,分析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解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中的意象、典故和风格。
5. 欣赏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词。
3.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豪放派词人的作品,与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领会豪放派词风的特色。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模仿辛弃疾的词风,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心得体会和课外阅读分享。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e2f83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4.png)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
次年,韩侂胄被杀。
3.写作背景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04a37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1c.png)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辛弃疾的两首词,使学生能够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辛弃疾的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感受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弃疾的词,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2. 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辛弃疾词风的鉴赏教学准备:1. 辛弃疾的词选集2. 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辛弃疾有基本的了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 让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布置作业: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辛弃疾词风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强调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导入(5分钟)1.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和爱国情怀。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七、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八、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dfe985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63.png)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背景和文化底蕴;2.学习并理解辛弃疾的词作;3.学会欣赏和赏析辛弃疾的词作;4.培养学生的词意把握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解读辛弃疾的词作;2.学生能够欣赏辛弃疾的词作;3.学生能够通过词作体会辛弃疾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准备:1.辛弃疾的词作材料;2.辛弃疾的生平介绍;3.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的教学素材。
四、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2.教学活动:学生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师分析词句的意境和感情,解析其中的文化典故和修辞手法;3.启发探究: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学生自主思考并发表意见;4.欣赏赏析:学生理解后,集体欣赏并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5.思辨评价: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发表个人意见。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继续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2.学生可以尝试模仿辛弃疾的词作,写出自己的词。
六、反思:本节课针对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导入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阅读词作,教师分析词句的意境和感情,解析其中的文化典故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理解和理解词意的能力。
在启发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欣赏赏析环节,学生能够理解词作,并通过集体欣赏和赏析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思辨评价环节,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发表个人意见,促进了学生对辛弃疾的艺术成就的思考和评价。
在教学延伸环节,学生可以继续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并尝试模仿辛弃疾的词作,发展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379da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62.png)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背景、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分析辛弃疾的词风,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内容和形式;(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把握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辛弃疾词作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质;(3)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激发创作热情。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 辛弃疾的词风及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辛弃疾词风的特点及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词作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理解词意,体会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和辛弃疾的词风。
4. 讲解示范: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实践演练: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夏夜”为主题的词,体会创作乐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词;2.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分析其词风的一致性和变化;3. 写一篇关于辛弃疾词作特点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弃疾词作的特点;2.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辛弃疾与其他词人的创作差异;3. 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热爱和创作欲望;4.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和参考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相关古代文学知识。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5d74a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7.png)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其词作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辛弃疾词作的特点。
2. 对比阅读辛弃疾的词作,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和寓意。
2. 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辛弃疾词两首:《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在宋词史上的地位。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和词作特点。
2. 分析词中的典故和寓意。
3. 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三、对比阅读(15分钟)1. 发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作。
2.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词作特点。
3. 对比两首词的异同,讨论词作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对比阅读在古典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阅读辛弃疾的词作,让学生了解了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创作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辛弃疾词作,介绍其创作背景和特点。
2.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
七、词作欣赏(10分钟)1. 播放辛弃疾词作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美。
2. 引导学生关注词作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辛弃疾的词风。
八、写作练习(10分钟)1. 要求学生以辛弃疾词作为灵感,创作一首小令。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23c38383d049649b66583d.png)
五、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再返建康(今南京)。辛弃疾有“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英雄本领。平生以英雄自称、以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刘义隆草率北伐惨败,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伐金必须作好准备。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有屈原“美人迟暮”的感慨。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还记得43年前自己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江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想南宋小朝廷昏聩无能,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43年过去了,自己壮志未酬,追思往事,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思考:“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直抒胸臆,缺少知音的感慨。
2、板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英雄报国无门的悲愤之作
上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意象: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动作:看、拍、会、登
找典故: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人道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复中原,气势如虎)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b8d45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b.png)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辛弃疾的两首词《青玉案·元夕》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词作的激情与豪放,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通过对词中社会背景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人简介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包括其生活年代、仕途经历等。
简述辛弃疾在词坛上的贡献和影响。
2.2 《青玉案·元夕》词歌解析解读词的题目“元夕”的含义。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
2.3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歌解析解析词题“丙辰中秋”背后的历史背景。
分析词中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3.2 教学难点词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词中复杂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辛弃疾及词的背景。
步骤二:分组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三:分析《青玉案·元夕》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具体内容。
步骤四:对比两首词的异同,讨论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步骤五:总结词人的情感态度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4.2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加深对词艺术的认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5.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辛弃疾生平、词作特点的掌握情况。
5.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程度。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c91a3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1.png)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一:辛弃疾词两首表格《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二: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教学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不少词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一下,学了哪些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很好,看来大家对辛弃疾的词真是记得滚瓜烂熟,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是《水龙吟》,请同学们先想想,辛弃疾为什么要登建康赏心亭?二、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绝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于是34岁的他,就登上了建康亭。
三、学生朗读四、重点把握词人登建康亭,他的“登临意”是什么?五、具体赏析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古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连用两个“秋”,想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选取了两种视角来表现天尽的秋意。
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采用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
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接、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20d09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8.png)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辛弃疾词作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怀和豪放精神。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
《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理解辛弃疾词作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辛弃疾的词作和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辛弃疾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魅力。
4.2 讲解讲解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包括其爱国情怀和豪放精神。
分析《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4.3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辛弃疾词作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两篇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ddd51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2.png)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fa8b5a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9.png)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词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后世词一般不再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西江月》《蝶恋花》等。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分类:词按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按风格分两类:婉约词: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6d5b5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0.png)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案1:【课时主题】: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习辛弃疾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3.分析、欣赏和鉴赏《青玉案》和《浪淘沙·倭人苍井空》这两首辛弃疾的词作。
【教学内容】:1.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辛弃疾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3.对《青玉案》和《浪淘沙·倭人苍井空》进行分析和鉴赏。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播放辛弃疾的相关视频或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此课题的兴趣。
Step 2:讲授辛弃疾的词作特点(10分钟)通过讲解辛弃疾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辛弃疾的词作。
Step 3:分析《青玉案》(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对《青玉案》进行分析,包括意境描写、形象表达和情感抒发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才华和感情。
Step 4:分析《浪淘沙·倭人苍井空》(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对《浪淘沙·倭人苍井空》进行分析,探讨辛弃疾对倭寇侵略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表达,并与《青玉案》进行对比。
Step 5:学生表演和讨论(15分钟)随机请几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辛弃疾词作,并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辛弃疾作品的观点和感受。
Step 6: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演和讨论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表现,并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辛弃疾的词作具有鲜明的个人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通过学习和欣赏辛弃疾的词作,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教案2:【课时主题】:辛弃疾的《青玉案》与苏轼的《江城子》的比较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和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分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和苏轼的《江城子》这两首词作的异同之处;3.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对辛弃疾和苏轼文学风格的理解。
【教学内容】:1.辛弃疾和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青玉案》和《江城子》的比较分析。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718669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a.png)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 了解辛弃疾的词作特点;3. 分析辛弃疾的代表词作《青玉案·元夕》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题材、艺术特色并欣赏词作;4. 提高学生鉴赏与欣赏辛弃疾的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辛弃疾的词作特点;2. 《青玉案·元夕》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题材、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以音乐欣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法:依次讲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词作特点以及《青玉案·元夕》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题材、艺术特色。
3. 欣赏法:学生与教师一同欣赏辛弃疾的词作,并分析推理其题材、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辛弃疾的词作音乐《青玉案·元夕》,并请学生仔细聆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2. 讲授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及词作特点(10分钟)辛弃疾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是南宋时期杰出的诗人和词人之一,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痛苦的人生经历而闻名。
辛弃疾的词作特点主要有:抒发情感强烈、意境丰富独特、艺术熔融于情感之中。
3. 分析《青玉案·元夕》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题材、艺术特色(20分钟)3.1《青玉案·元夕》教师向学生介绍《青玉案·元夕》的背景:《青玉案》是元夕的意境,可知元夕当夜,春宵一刻值千金,夜幕下的喜庆景象。
教师与学生一同读诗,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进行讨论:1) 诗中的女子形象是如何描写的?2) 诗中的描写细节有哪些?给人什么感受?3) 诗中的意象如何表达元夕的喜庆景象?4)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3.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师向学生介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背景:《菩萨蛮》的故事大致讲述了周秦二王害怕唐王吕洞宾的威名,派人监视其行动的故事。
辛弃疾写下这首词时,正是自己被削职贬谪到江西任官。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523bd8453610661fd9f462.png)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这是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品读吟诵和鉴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领会词作内涵;3.能有感情地朗诵,领会作者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词作的内容、风格和情感;2.背诵词作。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生于乱世,胸怀抗金复国大志,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在疆场实现自己的报负,却在词届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词作以澎湃的爱国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独立高标,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领悟一下诗人豪迈的胸怀和情感。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
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然后集体诵读。
四、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辛弃疾词两首语文教案素材
![辛弃疾词两首语文教案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bc08d9b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0.png)
辛弃疾词两首语文教案素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辛弃疾的两首词。
(2)理解两首词的背景、意象、情感和主题。
(3)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境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辛弃疾及其词作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辛弃疾的两首词《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诵与理解。
(2)辛弃疾词风特点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词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读。
(2)词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辛弃疾的词作,了解其生平背景。
(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词,了解词的背景。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辛弃疾的词作,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解读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两首词的主题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欣赏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提高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评价辛弃疾的词风特点,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词作的特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两首词,并选择一首进行赏析。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辛弃疾的两首词《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选择一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赏析,可以从词的意象、情感、主题等方面入手。
3.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7e3e8c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8.png)
《辛弃疾词》教学设计《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⑴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去品读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知识目标⑴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⑵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⑶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3.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⑴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⑵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 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3. 多媒体辅助法:感知、品读、印证。
【学法】诵读、讨论、展示、评价。
【朗读方式】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熟读背诵5、配乐朗诵6、范读。
【教具准备】 CAI课件 MP3朗读文件纸质学案【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一、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熟读背诵、配乐朗诵、范读课文《辛弃疾词两首》,以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
(早读或课外)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
(早读或课外)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译文: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
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
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及必要的历史典故。
2、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3、情感目标
感受词人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宋朝统治者渡江之后,虽一度有北上复国的志向,但这一志向很快就在声色犬马中被遗忘了,所以,南宋的很多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会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收复失地的决心,当看到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之后就会产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比如陆游、比如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词两首》,来看一看辛弃疾是如何抒发自己这样心情的。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人。
与轼并称为“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解题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
古人云“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
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四、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北方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五、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齐读,把握节奏。
六、品读诗词,把握情感。
1、自读诗歌,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课文
2、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提示:借景抒情
3、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提示:楚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提示:
5、“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提示: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
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6、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提示:(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壮志难酬的悲愤)
(3)既然是登高临远,就一定会涉及一样事物——栏杆。
请看两组诗句:
(1)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岳飞《满江红》(2)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温庭筠《望江南》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你觉得这位流泪的英雄会“凭栏”还是“倚栏”呢?
提示:“凭栏”需两手抚栏,直立远视,读来充满慷慨激越之气,悲凉壮阔之情。
“倚栏”则身体重心全凭栏杆依托,给人一种娇弱无力
之姿,读来令人愁思如海,九曲回肠。
“凭栏”更能传达出辛弃疾登上赏心亭后产生的慷慨悲壮、悲凉壮阔的情感。
7、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人又持什么态度呢?
翰——乐于归隐
反
许汜——谋取私利
备——雄才大略
正
桓温——叹时光流逝
七、小结
八、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衔接
齐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自由读。
2、学生齐读
三、题解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
看题目《京
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具体赏析
1、学生再默读一遍。
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
提示:○1英雄无觅仲谋处(权)(权击败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裕)(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义隆)(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2、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典故一: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此句是怀念权的。
(1)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提示:因为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
“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
又从“无觅英雄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
表达了对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典故二:裕。
1、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
体现了他主北伐的观点。
典故三: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1、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
作者主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
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烽火路”写四十三年前,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
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典故五:廉颇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凭”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
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
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
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