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必修4_示范教案(7.辛弃疾词两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这首词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报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愤2、理解作者用典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二、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三、赏析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人教版本-语文-高二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本-语文-高二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鉴赏词作意境:从“登临意”入手,体会两首词作不同的意境,感受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了解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借典传情。

3、梳理鉴赏方法:知人论世,意象解词,揣摩典故,朗诵传情,比较赏析等等。

教学重点:1、在比较中明词意、知方法、会鉴赏。

2、理解词作中典故的基本含义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会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知人论世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两首辛词,了解辛弃疾其人其事,知晓作品中典故的含义。

1、齐读两词,了解作者。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分别诵读两首词,体会两首词不同的感情基调《水龙吟》:高亢昂扬,悲愤激切。

《永遇乐》:感慨深沉,慷慨悲愤。

2、分别概括出两首词的主要内容《水龙吟》: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永遇乐》:这首词作者旨在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并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以及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三、对比鉴赏,感受形象1、两首词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词语,其中各有哪个动词最富表现力?《水龙吟》:“拍”。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一个“拍”,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而且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足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永遇乐》:“觅”。

“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更有寻觅不到的深深遗憾与苦痛。

2、同是写登临,词人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方法?《水龙吟》:借景抒情。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景写到人,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的相关知识点!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主要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

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一课时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

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空阔清远。

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

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

断鸿,孤苦无依感。

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

(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理解吴钩意象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7课《辛弃疾词两首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7课《辛弃疾词两首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7课《辛弃疾词两首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较鉴赏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用典四.教学媒体投影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1.作者、风格和时代北宋——豪放派:苏轼婉约派:柳永秦观南宋——豪放派: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姜夔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1、《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并掌握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对诗歌语言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掌握其词作风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感受其词作中蕴含的旷达豪迈气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帮助学生掌握其词作风格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辛弃疾在两首词中表达的深刻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播放辛弃疾的生平短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背景介绍:分别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和思想。

3.文本阅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阅读这两首词的文本内容,尝试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内容和意境。

4.意象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龙吟、登高、怀古等。

5.深入探讨: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其词作在当时的意义和影响。

6.朗诵练习:指导学生进行朗诵练习,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加深学生对词作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7.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以及其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赏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辛弃疾的这两首词。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写作背景、注释和赏析短片等多种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直观、有趣地学习这两首词。

同时,利用互动问答、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其一《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一、课堂目标1.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2.品读诗句,品味词人抒发的情感。

3.鉴赏手法,鉴赏诗词的用典手法及作用。

二、重难点1.重点:品读诗句,品味词人抒发的情感。

2.难点:鉴赏诗词的用典手法及作用。

三、课前回顾1.用典用典是汉语词语,意思是用事,是一种写作手法,多见于诗歌中。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1.1 用典的常见类型按内容分①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②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按照用法分①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②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

③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1.2用典作用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①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②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

③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④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2.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力主抗金,军事才能卓越,投归南宋后,一直得不到朝廷重用。

其词作多书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述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于化用前人典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3.归纳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与本词创作背景,理解用典的含义,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2.读对字音,正确断句;识记“目”、“北”的活用,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3.感悟本词景色,把握词的意象,描述意境;理解“登临意”表达的作者思绪,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慷慨悲壮之情,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和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提升。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读对字音断句,识记词类活用。

(2)感悟本词景色描写和用典的含义。

教学难点:(1)把握词的意象,描述意境;(2)理解“登临意”表达的作者思绪,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慷慨悲壮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讨法【学法指导】欣赏本词首先要在反复吟咏中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意境的感受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媒体设计】PPT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愁是辛词中的一大主题。

公元1174年秋的一天,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的辛弃疾于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独自一人登上了健康赏心亭。

面对着千里楚天,无际秋水,思接千载的作者又会表达出怎样的浓愁稠绪呢?二、预习检测1. 作者连线(融入课文讲解中)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并称(苏辛)。

辛词形成了(豪放沉郁)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传世。

2. 请学生读课文,正音断句,理解黑体字含义。

(提问学生)遥岑c én /远目 玉簪z ān /螺髻j ì 把/吴钩/看了li ǎo 休说/鲈鱼/堪脍ku ài求田/问舍s h è 揾w èn /英雄泪三、研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下列问题,小组代表发言。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逐字稿 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逐字稿 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逐字稿/教案《辛弃疾词两首》逐字稿/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中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中必修4语文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背诵课文。

3、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引导:1、导入课文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2、介绍作者:3、目标引导:见“三维目标〞4、心理引导:明确诗歌鉴赏的趣味性和必要性,指明诗歌鉴赏的难度及方法。

二、先学后研:1、关于作者:2、X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3、疏通文句:4、自读感悟:三、合作探究1、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

“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某某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 国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掌握辛弃疾词的特色和 技巧,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教学步骤: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再结 合注释讲解词意,引导学生体会词中 的情感和意境,最后进行总结和巩固 练习。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开 展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阅读辛弃疾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 风格和思想内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辛弃疾词中的 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背诵《青玉案·元夕》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 阅读辛弃疾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情感
知识与技能:掌握辛弃疾的词风特点,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意和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 作背景,讲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 亭》的词牌、韵脚、词意和意境。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 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小组 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PPT、视频、音频、 实物展示
重点难点解析:针对难点进行 深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知识与技能: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和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感和人生感慨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辛弃疾词二首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辛弃疾词二首

“知人论世”析情感——读辛弃疾词两首【学习目标】1、比较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理解“知人论世”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感知辛词塑造的深沉忧患而报国无门的英雄形象。

【重点难点】“知人论世”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品读法【学习时间】35分钟【学习过程】一、导入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因此,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就是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甚至还能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面貌,对诗词的群文阅读学习极有帮助。

今天,就让我们以“词中之龙——辛弃疾”的三首词为例,用好“知人论世”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诗词鉴赏的大门。

二、展示教学目标1、课件展示辛弃疾的二首词课件设计2、教学目标展示①理解“知人论世”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内容联系起来。

②感知这二首辛词所塑造的深沉忧患而报国无门的英雄形象。

三、品读鉴赏(一)检查请学生填写表格(二)探究议题:1.你最喜欢那句诗?请说说理由。

辛弃疾为什么常常用豪壮的语言来抒写自己报国无门的深沉忧患呢?(引导学生采用“知人论世”方法进行)概述:辛弃疾(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1180年,他41岁)后别号稼轩居士,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村)人。

官员、将领,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合称“”,与并称“”。

辛弃疾21岁时,他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23岁)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案含答案

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案含答案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辛弃疾手刃叛徒当初和辛弃疾一起投奔义军的有一个和尚义端,他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

因为受不住在义军里当差之苦,竟偷偷地盗走了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邀功。

义端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

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也是理屈词穷,羞愧难当,当场立下军令状,誓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的时候,那义端真的骑马来到。

义端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犀牛),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分子,疾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一)背景链接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

词人时年35岁,南归已逾12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他的无限忧思。

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

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时辛弃疾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

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

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隆兴元年(11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事。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6.辛弃疾词两首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不免局促辕下。

(王国维)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这是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品读吟诵和鉴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领会词作内涵;3.能有感情地朗诵,领会作者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词作的内容、风格和情感;2.背诵词作。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生于乱世,胸怀抗金复国大志,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在疆场实现自己的报负,却在词届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词作以澎湃的爱国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独立高标,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领悟一下诗人豪迈的胸怀和情感。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

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然后集体诵读。

四、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⑴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去品读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知识目标⑴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⑵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⑶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3.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⑴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⑵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 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3. 多媒体辅助法:感知、品读、印证。

【学法】诵读、讨论、展示、评价。

【朗读方式】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熟读背诵5、配乐朗诵6、范读。

【教具准备】CAI课件MP3朗读文件纸质学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熟读背诵、配乐朗诵、范读课文《辛弃疾词两首》,以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

(早读或课外)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

(早读或课外)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译文: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

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

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

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

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

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高中语文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必修4

高中语文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必修4

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6.辛弃疾词两首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不免局促辕下。

(王国维)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和不遇之恨。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通过分析景物,深入地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

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两首词。

我们知道,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为豪放词的发展立下了不朽之功。

但令人遗憾的是,豪放词在北宋并未得到普遍的肯定和广泛的普及,苏轼之后豪放词少无名家,鲜有佳作。

真正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作品,感受一下“辛式”的豪放风味和他的爱国之情。

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欲品其文,先识其人。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大家已经作了预习,我就请一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作者和本词的背景知识。

生大家好。

这是我精心搜集整理的资料,希望大家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别对不起我辛勤的劳动。

(笑声)多媒体课件展示:1.关于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

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

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文武双全,超群绝伦,21岁时率领两千多队伍参加了耿京的义军,在军中任掌书记。

次年,奉命南下见宋高宗,北归时,听说耿京遇害,他率五十骑直入金营,于五万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

这一英勇行为影响很大,“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

南归后,他写成《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上书朝廷,陈述自己的抗金主张。

练飞虎军,积极作好北伐的准备。

然而终其一生,皇帝怯懦无能,主和派占据着上风,他只能当一些无实权的地方官,还常受朝廷的猜忌,43岁起,闲居江西信州达20年之久,壮志未能实现。

满腔悲愤化作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词作,聊且抒发抑郁之情。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

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悲壮慷慨,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辛弃疾不得重用是因为他的几重特殊身份: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故朝廷决不肯让他带兵复国。

在这种境况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河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

师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之后,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作品,请翻开课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先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词的朗诵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节奏,在课本上做停顿重读记号。

师示范朗读的确是非常精彩,技巧高超。

下面我们来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得像示范朗读一样好。

注意把握好朗读节奏和词人的情感。

(展示诵读节奏,学生齐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探究学习】师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

我们常听一个词叫“登高而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

可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古人为什么喜欢“登高而赋”?其中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原因?生有。

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上面风景好,心情也好。

师说得不无道理。

但不一定因为心情好才吟诗作赋啊,有时恰恰相反呢,心情不好才要抒怀宣泄。

生因为登得高,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故而很容易生出一些诸如“天地永恒生短暂,宇宙无穷人渺小”的慨叹,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师说得很有道理。

登高而赋常是因为凭高远眺时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生出慨叹。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否也是属于这种登高而赋的抒怀之作?生是。

师如果是,那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了?请把课文里描写作者所见的触发了他的思绪的景、物的文字找出来。

生其实整个上阕都是写作者看到的景,这些景都触动了作者的心弦。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已把镜头转向赏心亭上的人。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写人的动作,借外在的动作表达内心的情感。

师哦,首先写江,然后写山,最后写人,原来作者的镜头里有水,有山,还有人。

好,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们会触动作者心弦,引发他的诗情?能否结合词句具体分析一下?大家先思考讨论,然后我请几个小组分别来分析镜头里的水、山、人。

(学生热烈讨论)师准备好了吗?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生我们小组先来吧。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

“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于楚国;“清秋”点出了登临的时间;“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的“千里”“无际”极言视野之广。

其意为: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整句破空而来,写得境界壮阔,笔力遒劲,气势雄浑。

师说得很好,对景的分析很到位。

如此气势雄浑的景触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触发了他一种悲壮的豪情。

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

置身于如此浩渺壮阔的秋景,即便一般人也会触发起一种莫名的宇宙意识,一种莫名的人生慨叹。

何况满怀报国之情的词人呢?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能不激起词人满腔的报国豪情?“水随天去”的浩荡之势怎能不使词人热血沸腾?“千里”“无际”的苍凉秋景又怎能不令词人慷慨悲歌、潸然泪下?(学生鼓掌)师分析得很精彩。

这两句秋景,虽刚起首开篇,但已经蕴蓄了深厚之情。

好,哪个小组愿意接着分析下面的写山之句?生“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上面的江景非常壮阔,而此处山景则显得秀丽多姿。

不过这都只能“献愁供恨”,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师为什么如此秀丽多姿的景色却只能“献愁供恨”,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生因为祖国的江山是如此的美丽,不仅有壮阔之美,也有秀丽之美。

但如此美丽的江山,却不能保住,备受外族铁蹄的践踏、蹂躏,词人当然无比忧愁、无比愤恨了。

师他愁什么,恨什么?生愁的是如何保住这大好河山,让它不受外族蹂躏;恨的是侵略祖国的外族人,即金人。

师答得不错。

但作者愁的、恨的仅仅是这些吗?(同小组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补充)生愁的不仅是如何保住这尚未丧失的大好河山,还有如何收复已经沦丧的国土,让百姓不再被外族蹂躏,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恨的也不仅是侵略祖国的外族人,还有苟安于一隅,不思恢复的南宋小朝廷。

恨的是自己满腔热血,一心报国,却备受冷落,空度年华。

师很好,这一补充就完整了。

词人接着把自己放入镜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这几句中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哪个小组愿意作一下分析?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仍是写景,但同时也是喻情,把自己也放入了景中,写得极其悲凉。

师怎么悲凉?生从刚刚的分析已经知道,看着如此美丽的江山,作者不禁又愁又恨。

仇恨交加的作者独自一人登上赏心亭,望远凝思,本来就已经够悲伤的了,偏偏又看到落日的余晖照着赏心亭,听到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哀鸣,当然更悲苦伤心了。

师看来你对作者越来越沉郁悲凉的情感揣摩得很透。

这一句,把说不尽的激愤和悲苦,全浓缩在寥寥十二字里面,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一直为后人称道。

能不能分析一下其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方面的妙处?(学生思考、讨论)生“落日楼头”是眼睛所见,从视觉入手,“断鸿声里”是耳朵所闻,从听觉写出,一见一闻,通过日暮秋景渲染出一种苍凉悲伤的气氛。

而作者在如此苍凉悲伤的气氛中独自登高望远,其悲情就更生动可感了。

整句以有声有色的景色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妙不可言。

师词句妙不可言,你的分析也透彻精彩。

好,还有没有同学愿意谈谈自己的看法?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作者写的是实景,但这些景都有隐喻,落日残照用来比喻日薄西山、面临覆灭的南宋小王朝;而不断哀鸣的失群孤雁也正好是诗人的写照。

两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师分析得很好。

词接着写到了人的动作:“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作者为什么要看吴钩,拍栏杆?对作者当时的这些动作,我们该怎样理解?生因为看吴钩,拍栏杆其实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

很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

师哦,能不能详细解释一下?生“吴钩”是吴地所造的一种宝刀,既然是宝刀,就应该作为杀敌的锐利武器,上战场“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

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跟着作者在此处闲度韶光。

所以看着“吴钩”,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无限感慨呢!因为自己不也正是这徒有锋芒,无处用武的“吴钩”吗?词人以物比人,把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巧妙地烘托出来了。

胸中满是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却无处倾诉,无处发泄,只好拍遍栏杆,黯然叹息。

“栏杆拍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时急切悲愤的情态。

(学生鼓掌)师词人写这么多景,无非是为了抒情。

写完景后他喟然长叹:“无人会,登临意。

”以此收束上阕,此处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对这一句我们该怎么理解?(学生思考)生“登临意”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热爱,是对偏安一隅、风雨飘摇的南宋的深切忧虑,是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沸腾激情,是胸怀大志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限悲痛和愤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