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本-语文-高二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鉴赏词作意境:从“登临意”入手,体会两首词作不同的意境,感受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了解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借典传情。
3、梳理鉴赏方法:知人论世,意象解词,揣摩典故,朗诵传情,比较赏析等等。
教学重点:
1、在比较中明词意、知方法、会鉴赏。
2、理解词作中典故的基本含义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
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会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知人论世
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两首辛词,了解辛弃疾其人其事,知晓作品中典故的含义。
1、齐读两词,了解作者。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分别诵读两首词,体会两首词不同的感情基调
《水龙吟》:高亢昂扬,悲愤激切。
《永遇乐》:感慨深沉,慷慨悲愤。
2、分别概括出两首词的主要内容
《水龙吟》: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永遇乐》:这首词作者旨在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并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以及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三、对比鉴赏,感受形象
1、两首词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词语,其中各有哪个动词最富表现力?
《水龙吟》:“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一个“拍”,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足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永遇乐》:“觅”。“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更有寻觅不到的深深遗憾与苦痛。
2、同是写登临,词人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方法?
《水龙吟》:借景抒情。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景写到人,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气象阔大,笔力遒劲。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当夕阳西沉,孤雁哀鸣,赏心亭上的词人,怎不对远在北方的故乡万分思念。怎能不将其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看了又看,悲愤地拍打起亭子上的栏杆呢?然而,这一切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永遇乐》:借古讽今。作者登高远眺,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不禁缅怀历史上两位在京口起步而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作者慨叹乱世英雄难觅,表达自己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两位古代帝王建功立业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同是登临,同是用问句结束,词人有着怎样不同的心境?
前者,正值壮年的词人,慷慨激愤,拍遍栏杆,忧愤难泄,恨恨地唱出:“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落泪,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落泪,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落泪。
后者,步入晚年的词人,屡遭打击,空怀抱负,雄心不死,渴望听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辛弃疾仍不心死,做着英雄的“梦”,他做寻觅孙权的梦,是因为时无英雄;他做刘裕业绩的梦,是因为南宋萎靡,难成大器;他做元嘉草草败绩的梦,是为警戒时人,不要重蹈覆辙;他梦见中原的烽火,是因为他伤时忧国;他梦见廉颇待诏,是希望自己虽老也能重用,一展夙愿。然而,梦终归是梦,辛弃疾心里也十分清楚,留给他的只有无尽悲痛。
四、赏析典故,涵泳深意
纵观两词,用典多且灵活,表达的情感丰富而相对集中,并能以一心报国的高尚情怀贯串其中,抒情脉络完整而清晰。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
师生互动:讨论两首词作中典故的意义以及使用的妙处。
六、总结方法,归绾全课
1、明确鉴赏的方法:知人论世,意象解词,揣摩典故,朗诵传情,比较赏析
2、总结:辛词时而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时而怀古忆昔,伤时讽今,它似乎让我们一气贯注,纵横捭阖;或唤英雄,或叹时局;沉郁苍凉,掷地有声。
3、泛读两首辛词。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试将此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异同?
附:板书设计
为山河破碎 寻觅孙权:时无英雄
为飘零失所 刘裕业绩:南宋萎靡
为年华流逝 英雄梦 元嘉败绩:警戒时人 为壮志难酬 中原烽火:伤时忧国
为无人理会 廉颇老矣:壮志难酬
为偏安贪逸
【思路解说】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内容陡增,可以进行的课程活动、教育元素也变得丰富多彩,有限的教学时数和丰富的学习内容,一直成为困扰进入新课程实验后教师的难题。本课试图在保持诗歌教学的特色基础上,压缩教学时数,追求教学效率上作一点探索。
整合:分类归纳求效率
一首诗词可以讲的内容很多,教学中,我们常常患得患失,这也不能少,那也不可丢。于是,每一首小诗教学我们都在零零碎碎、拖拖踏踏中度过,似乎全都讲到了,又似乎全都没有讲透彻,以后遇到诗歌教学又进入新一轮的轮回。整合,可以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出路。不追求面面俱到,注重任务的分解;不要求处处到位,注重目标的明确。
不同的诗词在表情达意、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等方面各有特点,分类整合,往往能触类旁通,提高效率。因此,善于整合是古诗鉴赏水平的体现。就本单元的宋词而言,风格多样,形式各异,精彩之处篇篇皆有,需要合理规划,整体考虑,形成一个宋词教学的闭合结构,共同完成词作鉴赏的方方面面教学内容。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为:“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指辛弃疾的词出自至性真情,能创造阔大的意境,能表现高洁的襟怀和远大的志向。针对辛弃疾两首词的特点,所以,本课将教学目标聚焦于两点:抓住“登临”,看不同的抒情方式;揣摩用典,析独到的表现方式。我以为,这既抓住了这两首背景相似、行为(登临)相同、情感相近词作的特点,也紧扣辛弃疾词作善用典故的创作方式。
比较:同声相应气相异
古诗词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多读、多比较,才能形成鉴赏的“眼力”。有了这样的眼力,学生在诗作的纷繁复杂、扑朔迷离中才不至于雾里看花、月迷津渡,而能够眼透纸背,辨真假、识美丑,从而对作品的内在价值作出正确的评价。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这一单元将一位词人的作品两两编排设置,其间或许不乏这样的用意。
本课中辛弃疾的两首词,是词人在不同年龄段的写的立意志趣相近的作品,比较,能看出作者心迹变化的轨迹;两首词又都是登高望远的伤情沉思之作,比较,可以看出作者在同一行为方式下不同的表现手法;两首词又都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体现出辛词的风格,比较,可以体会出典故运用的意义与作用。
因此,全课贯穿比较,既感受到词人不变的爱国情怀,又领会到词作别样的抒情方式;既看到作者擅于运用的作词手法,也感觉到其间细微的变化和内里不同的意义指向。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