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doc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doc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

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够准确把握《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主题。

(3)能够领会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豪放派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内容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辛弃疾及其词作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两首词的意境、主题和风格特点。

3. 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辛弃疾豪放派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两首词的主题和风格特点,分析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解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中的意象、典故和风格。

5. 欣赏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词。

3.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豪放派词人的作品,与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领会豪放派词风的特色。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模仿辛弃疾的词风,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心得体会和课外阅读分享。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

次年,韩侂胄被杀。

3.写作背景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辛弃疾的两首词,使学生能够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辛弃疾的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感受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弃疾的词,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2. 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辛弃疾词风的鉴赏教学准备:1. 辛弃疾的词选集2. 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辛弃疾有基本的了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 让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布置作业: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辛弃疾词风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强调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导入(5分钟)1.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和爱国情怀。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七、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八、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教学设计16: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教学设计16: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作品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把握节奏。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的心情。

3.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步骤】一、自制视频导入:他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一代词宗的词风和人格魅力。

二、初读诗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指定学生朗读。

2.点评之后出示诵读提示,然后诵读。

3.播放名家的朗读音频。

三、再读诗词,把握情感:1.下面两段音乐,如果作这首词的朗诵配乐,你认为哪个更适合?为什么?老师明确:《楚歌》:呜咽悲切,如泣如诉,特别适合表达浓重的愁情。

《琵琶语》:轻柔优美,古典舒缓,表现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惆怅,很适合表现闲愁。

2.再读全词:齐读词作,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并做简要分析。

3.找出最能概括全词感情的词句:恨、愁、泪4.分析具体原因:①山河残破②抗金复国之梦无法实现/壮志难酬、报国无路③无人理解的孤寂、痛楚④年华虚度、功业无望⑤南宋统治者的猜忌、排挤、使他成为游子/思念家乡⑥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安于现状、不思收复失地四、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1.回顾快速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明确:找情感词,关注标题,关注作者,关注写作背景,关注注释,关注意象,找关键词句,抓表现手法等。

2.围绕本词赏析运用的方法来鉴赏全词:①找情感词②知人论世简介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其词作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辛弃疾词作的特点。

2. 对比阅读辛弃疾的词作,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和寓意。

2. 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辛弃疾词两首:《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在宋词史上的地位。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和词作特点。

2. 分析词中的典故和寓意。

3. 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三、对比阅读(15分钟)1. 发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作。

2.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词作特点。

3. 对比两首词的异同,讨论词作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对比阅读在古典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阅读辛弃疾的词作,让学生了解了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创作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辛弃疾词作,介绍其创作背景和特点。

2.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

七、词作欣赏(10分钟)1. 播放辛弃疾词作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美。

2. 引导学生关注词作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辛弃疾的词风。

八、写作练习(10分钟)1. 要求学生以辛弃疾词作为灵感,创作一首小令。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
四、题目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五、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再返建康(今南京)。辛弃疾有“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英雄本领。平生以英雄自称、以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刘义隆草率北伐惨败,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伐金必须作好准备。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有屈原“美人迟暮”的感慨。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还记得43年前自己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江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想南宋小朝廷昏聩无能,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43年过去了,自己壮志未酬,追思往事,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思考:“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直抒胸臆,缺少知音的感慨。
2、板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英雄报国无门的悲愤之作
上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意象: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动作:看、拍、会、登
找典故: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人道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复中原,气势如虎)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辛弃疾的两首词《青玉案·元夕》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词作的激情与豪放,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通过对词中社会背景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人简介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包括其生活年代、仕途经历等。

简述辛弃疾在词坛上的贡献和影响。

2.2 《青玉案·元夕》词歌解析解读词的题目“元夕”的含义。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

2.3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歌解析解析词题“丙辰中秋”背后的历史背景。

分析词中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3.2 教学难点词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词中复杂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辛弃疾及词的背景。

步骤二:分组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三:分析《青玉案·元夕》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具体内容。

步骤四:对比两首词的异同,讨论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步骤五:总结词人的情感态度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4.2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加深对词艺术的认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5.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辛弃疾生平、词作特点的掌握情况。

5.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程度。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一:辛弃疾词两首表格《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二: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教学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不少词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一下,学了哪些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很好,看来大家对辛弃疾的词真是记得滚瓜烂熟,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是《水龙吟》,请同学们先想想,辛弃疾为什么要登建康赏心亭?二、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绝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于是34岁的他,就登上了建康亭。

三、学生朗读四、重点把握词人登建康亭,他的“登临意”是什么?五、具体赏析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古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连用两个“秋”,想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选取了两种视角来表现天尽的秋意。

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采用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

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接、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学习方法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继续学习欣赏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并理解词人的情感。

★★课前预习1、完成《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查阅《学习指导》和《精析精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一、☆★检查预习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2、作者简介。

3、背景材料: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

3、自读。

三、☆★品味语言,探究鉴赏1、阅读上片,分层赏析。

【上片可分两层。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远眺四周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

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辛弃疾词作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怀和豪放精神。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

《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理解辛弃疾词作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辛弃疾的词作和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辛弃疾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魅力。

4.2 讲解讲解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包括其爱国情怀和豪放精神。

分析《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4.3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辛弃疾词作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词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后世词一般不再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西江月》《蝶恋花》等。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分类:词按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按风格分两类:婉约词: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案1:【课时主题】: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习辛弃疾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3.分析、欣赏和鉴赏《青玉案》和《浪淘沙·倭人苍井空》这两首辛弃疾的词作。

【教学内容】:1.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辛弃疾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3.对《青玉案》和《浪淘沙·倭人苍井空》进行分析和鉴赏。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播放辛弃疾的相关视频或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此课题的兴趣。

Step 2:讲授辛弃疾的词作特点(10分钟)通过讲解辛弃疾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辛弃疾的词作。

Step 3:分析《青玉案》(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对《青玉案》进行分析,包括意境描写、形象表达和情感抒发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才华和感情。

Step 4:分析《浪淘沙·倭人苍井空》(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对《浪淘沙·倭人苍井空》进行分析,探讨辛弃疾对倭寇侵略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表达,并与《青玉案》进行对比。

Step 5:学生表演和讨论(15分钟)随机请几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辛弃疾词作,并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辛弃疾作品的观点和感受。

Step 6: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演和讨论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表现,并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辛弃疾的词作具有鲜明的个人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通过学习和欣赏辛弃疾的词作,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教案2:【课时主题】:辛弃疾的《青玉案》与苏轼的《江城子》的比较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和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分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和苏轼的《江城子》这两首词作的异同之处;3.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对辛弃疾和苏轼文学风格的理解。

【教学内容】:1.辛弃疾和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青玉案》和《江城子》的比较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

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

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评价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

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

辛弃疾手刃叛徒当初和辛弃疾一起投奔义军的有一个和尚义端,他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

因为受不住在义军里当差之苦,竟偷偷地盗走了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邀功。

义端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

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也是理屈词穷,羞愧难当,当场立下军令状,誓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的时候,那义端真的骑马来到。

义端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犀牛),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分子,疾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一)背景链接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

词人时年35岁,南归已逾12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 了解辛弃疾的词作特点;3. 分析辛弃疾的代表词作《青玉案·元夕》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题材、艺术特色并欣赏词作;4. 提高学生鉴赏与欣赏辛弃疾的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辛弃疾的词作特点;2. 《青玉案·元夕》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题材、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以音乐欣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法:依次讲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词作特点以及《青玉案·元夕》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题材、艺术特色。

3. 欣赏法:学生与教师一同欣赏辛弃疾的词作,并分析推理其题材、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辛弃疾的词作音乐《青玉案·元夕》,并请学生仔细聆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2. 讲授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及词作特点(10分钟)辛弃疾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是南宋时期杰出的诗人和词人之一,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痛苦的人生经历而闻名。

辛弃疾的词作特点主要有:抒发情感强烈、意境丰富独特、艺术熔融于情感之中。

3. 分析《青玉案·元夕》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题材、艺术特色(20分钟)3.1《青玉案·元夕》教师向学生介绍《青玉案·元夕》的背景:《青玉案》是元夕的意境,可知元夕当夜,春宵一刻值千金,夜幕下的喜庆景象。

教师与学生一同读诗,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进行讨论:1) 诗中的女子形象是如何描写的?2) 诗中的描写细节有哪些?给人什么感受?3) 诗中的意象如何表达元夕的喜庆景象?4)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3.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师向学生介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背景:《菩萨蛮》的故事大致讲述了周秦二王害怕唐王吕洞宾的威名,派人监视其行动的故事。

辛弃疾写下这首词时,正是自己被削职贬谪到江西任官。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这是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品读吟诵和鉴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领会词作内涵;3.能有感情地朗诵,领会作者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词作的内容、风格和情感;2.背诵词作。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生于乱世,胸怀抗金复国大志,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在疆场实现自己的报负,却在词届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词作以澎湃的爱国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独立高标,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领悟一下诗人豪迈的胸怀和情感。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

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然后集体诵读。

四、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青玉案·元夕》1. 词的背景《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元宵节之夜。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在这一天会点灯、猜灯谜、吃元宵等,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2. 词的分析《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为开头,通过描写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引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接着,作者又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为过渡,将情感转移到了与恋人的相聚之上。

最后,以“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作为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恋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情感真挚,描写细腻,语言简练,富有音乐性。

其中“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这两句,更是成为了经典的词句,被广泛传唱。

3. 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元宵节的文化背景,感受辛弃疾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1.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词的结构和表达方式;3.词中的经典词句;4.词的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词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朗读法:让学生朗读整首词,感受词的音乐性和情感表达;3.分析法:通过分析词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词的构成和表达技巧;4.讨论法:通过讨论词中的经典词句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3.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元宵节的文化背景,引出《青玉案·元夕》这首词;2.讲授:讲解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词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平;3.朗读:让学生朗读整首词,感受词的音乐性和情感表达;4.分析:通过分析词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词的构成和表达技巧;5.讨论:通过讨论词中的经典词句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6.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篇一: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

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

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5、全体女生朗读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1、全体男生朗读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张翰——乐于归隐_____(正)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______(反)桓温——叹时光流逝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

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用典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篇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学习方法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继续学习欣赏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并理解词人的情感。

○○课前预习1、完成《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查阅《学习指导》和《精析精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比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一、?○检查预习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作者简介。

3、背景材料: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3、译读。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4、抽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

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读完这首词,我们心里一定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

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三、?○品味语言,探究鉴赏上片中词人用了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1、上片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请大家抓住关键词“献愁供恨”具体解说】【词人落笔便是一幅辽阔的秋景图:由水写到山,由无我之景写到有我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辽阔无边。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然而,词人纵目无限江山,那如簪似髻的山影却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拟人手法。

那么诗人有何愁有何恨呢?联系背景不难理解——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忧愤。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隐喻南宋国势衰颓之意,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孤雁声声,又勾起自己身世飘零的孤寂之感、孤掌难鸣的无奈之恨。

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身世浮沉雨打萍”般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游子”不单单是离家之人,更是无国——被国家抛弃、没了归属依靠之人!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3、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所用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透漏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