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自读课文春意挂上了树梢含答案

合集下载

春意挂上了树梢 答案

春意挂上了树梢 答案

《春意挂上了树梢》答案1.这话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对人世间不公平的鞭挞和谴责,有愤世嫉俗的味道。

2.北方三月来临,春意朦胧,暖风浮动,生机勃勃。

(2分)写北方三月是为后文引出不幸人们作铺垫,与不幸人们的生活构成鲜明的对比。

(2分),仿佛人们的不幸与北方三月美景不协调,实际上是引起人们对这不合理的现实的思考,关注。

(2分)3.汪林是一位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小姐形象。

(2分)作者通过这一形象,与底层人民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富人们的冷漠,揭示出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社会的冷酷,反衬出下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2分)4.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标题与主题相矛盾,收到了一种隐微的反讽效果。

(2分)题目充满诗意、十分浪漫,看了内容后,结果却出乎意料,这就造成了“期待落空”,而也正是这种“期待落空”让读者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2分)作者用饱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2分)《雷雨前》答案1.选取桥石、天空、河床、农田、泥土等典型有特征的事物(1分),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1分),从触觉和视觉等角度,按照由近及远,从高到低顺序(1分),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出雷雨前天气的闷热、无风、干燥等特点(2分),流露出人物烦闷、压抑的心情(1分)。

【其中“触觉和视觉等角度、由近及远、从高到低顺序”任意写出一个即得1分。

】2.(1)文章插入了“苍蝇”“蚊子”“蝉儿”的描写,运用象征的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依仗反动权势、祸国殃民的压迫剥削者以及逃避现实、散布悲观论调、自鸣清高的文人的可恶嘴脸。

(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黑暗腐朽。

)(2分)(2)与上文的巨人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一方面突出了巨人斗争的任务艰巨(1分),一方面突出了巨人坚忍不拔、顽强战斗不获全胜决不罢休的英勇无畏精神。

(1分)4.(1)“屋角里都雪亮”照应第10节“天加倍黑!”(2)“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照应第2节“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第9段“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第10段“那幔比以前加倍厚!”(3)“他胜利地叫着”照应第11节“巨人在揩着汗,歇一口气”。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 自读课文 春意挂上了树梢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 自读课文 春意挂上了树梢含答案

自读课文春意挂上了树梢对应学生用书P37一、字音辨读1.树梢.(sh āo) 2.泥泞.(n ìn ɡ) 3.大毡靴..(zh ān xu ē)4.蹿.(cu ān) 5.腋.下(y è)6.鬈.发(qu án) 二、字形辨识 1.⎩⎪⎨⎪⎧r ón ɡ融化r ón ɡ溶解2.⎩⎪⎨⎪⎧ m én ɡ朦胧m én ɡ艨艟3.⎩⎪⎨⎪⎧帽y án 檐sh àn 赡养4.⎩⎪⎨⎪⎧y è腋下奖y è掖5.⎩⎪⎨⎪⎧烟l ǚ缕褴l ǚ褛6.⎩⎪⎨⎪⎧流m án ɡ氓m ǐn 泯灭三、词语辨析1.融化·溶化·熔化辨析⎩⎪⎨⎪⎧“融化”特指冰、雪、霜受热后化成水。

“溶化”指固体溶解在水或其他液体里。

“熔化”指金属、石蜡等固体受热变成液体或胶体状态。

例句⎩⎪⎨⎪⎧①屋子北面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积雪融化得比较慢。

②把一勺砂糖放进杯子的水中,砂糖便渐渐溶化了。

③铁加热到1 530℃便熔化成铁水。

2.朦胧·曚昽辨析⎩⎪⎨⎪⎧“朦胧”旧时指月光不清,现在多指模糊不清。

“曚昽”指日光不清。

例句⎩⎪⎨⎪⎧①雨后的空气更加清爽宜人,正所谓:人在阳朔,烟雨朦胧不思归! ②阳光曚昽地照着大地,我却带着深深的追思,去探寻自己十几年的生命历程。

对应学生用书P37一、走近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春意挂上了树梢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在本文中的语言很有韵味,质朴之中不乏清丽, 有些句子,语言朴素,却意味深长,颇具表现力, 尝试品味下面几个句子:
1、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
运用通感,从视觉的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 使风的形象生动起来,写出了春天融融的暖意, 流露出自己完全陷进去。 “我”感觉到了融融春意,完完全全地陶醉在 里面,体现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汪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从 哪些方面勾勒汪林的形象? 汪林是一个衣食无忧,心中只有 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 小姐形象。作者从衣着、语言、 活动等方面,寥寥数笔勾勒出汪 林的形象。
萧红用饱含忧虑的笔触 抒写了“春意”下的不 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 间春意挂满树梢。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6年。哈尔 滨处在日伪统治下满目 疮痍,萧红对这种病态 作了沉痛的揭露,作者 跋涉在文学之路上的那 些年,正逢民族危机深 重的历史时期。炽热的 反帝爱国情绪和强烈的 民族意识以及同情弱者、 悲悯贫苦的感情在她的 散文中十分突出。
3、瞎人他摸不到春天。 瞎人生活在困苦之中,春天虽然已经到来, 但他感受不到春天的温暖,表现作者对下层 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4、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 于不存在。 反语。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 深切的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
5、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细节描写,照应了上文“汪林在院心吸着 一支烟卷”含蓄地表现了汪林享受春天的 惬意,生活的无忧无虑。 6、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 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运用对比,写出了 两种人不同的生活遭遇,抒发了悲愤之情。
总结 1、主旨 《春意挂上了树梢》一文描写了北方三月景色 和不同的人们的活动,通过鲜明的对比,用饱 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 唤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表现了作者萧 红那炽热的反帝爱国情绪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以 及同情弱者、悲悯贫苦的感情。 2、结构 从构思上来说,文本以“春意”为线索,以时 间为顺序把众多的材料组织起来,并多用对比、 反复和照应,思路清晰,结构谨严。“春意” 贯穿文章始终。

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

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

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是高二语文学习的可以之一,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

大家对《春意挂上了树梢》这一课文有什么看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教学设想】以“春意”为核心,引导学生读懂文中陶醉于春意和感受不到春意的两类人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及以点带面的方式揭示出的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群的形象特征;以学定教,以问带疑,还原情境,引导学生读懂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作者选定这些人物和场景来表现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学生预习时对萧红的了解情况引入,消除学生对教师、文本的陌生感,创设情境。

再以霍建起导演的电影《萧红》公映,这位远离人们七十年的作家又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引起热议这一话题,拉近学生与作家的距离。

2.教师范读全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进文章的情境。

让学生在听朗读时进一步熟悉课文,同时结合预习和听读感受提炼概括文意。

问:文章围绕“春意挂上了树梢”,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的不同活动?学生概括,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提示和鼓励。

(描写了三月哈尔滨不同人物的生活场景,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日伪时期东北地区中下层人民悲苦凄凉的生活现状。

)二、问题梳理概述预习时学生所提问题,投影展示学生问题较为集中的几类:1.题为“春意”,为什么文中却多次描写命运悲苦的人?如何理解“春意”?温暖的题目,为什么读来却有苦涩凄凉的情感?2.为何写不同类型的人的活动?为什么反复写到中国人与外国人?如何理解汪林这一人物形象及写她的作用?3.作者萧红写这篇散文的背景、心情和态度;4.第8段的理解;“三月”句两次出现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1.文题及开头给人暖意,写了怎样的“暖”?学生关于文题的问题:文题为“春意”,但文章读来苦涩,入眼却又感觉暖意。

如何表现的?(1)三月的哈尔滨有怎样的暖意?①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②蹿着芽;③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春意挂上了树梢大海和吹拂着的风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春意挂上了树梢大海和吹拂着的风

春意挂上了树梢 大海和吹拂着的风加拿大物理学家罗伯特在进行环球考察时,来到智利北部的一个十分干旱而又荒凉的小村子,他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这里除蜘蛛外没有其他任何生物。

蜘蛛在这里四处繁衍,生活得很好。

为什么蜘蛛能够在如此干涸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呢?罗伯特借助电子显微镜,发现这些蜘蛛具有极强的亲水性,极易吸收雾气中的水分。

而这些水分正是蜘蛛能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源泉。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

绝境之所以为绝境,是它足以置凡夫俗子于死地,但对那些怀有坚定信念和远大抱负的人而言,所谓的绝境只不过是前进途中必须跨越的险障,所以他们能经常演出绝处逢生的好戏。

一、字音识记树梢.(shāo) 泥泞.(nìn ɡ) 大毡靴..(zhān)(xuē) 蹿.(cuān) 腋.下(yè) 鬈.发(quán) 牵曳.(yè) 臆.想(yì) 舵.舱(duò) 缱绻..(qiǎn)(quǎn) 有条不紊.(wěn) 翌.晨(yì) 藏匿.(nì) 吱嘎.(ɡā) 窸窣..(xī)(sū) 麇.集(qún) 螫.针(shì) 二、字形辨认⎩⎪⎨⎪⎧rón ɡ(融)洽rón ɡ(溶)解 ⎩⎪⎨⎪⎧帽yán (檐)shàn (赡)养 ⎩⎪⎨⎪⎧烟lǚ(缕)褴lǚ(褛) ⎩⎪⎨⎪⎧流mán ɡ(氓)mǐn (泯)灭 ⎩⎪⎨⎪⎧摇yè(曳)拖zhuài (拽) ⎩⎪⎨⎪⎧驾yù(驭)quán (权)力⎩⎪⎨⎪⎧xiá(遐)想洁白无xiá(瑕)闲xiá(暇) ⎩⎪⎨⎪⎧踉qiàn ɡ(跄)qiānɡ(枪)手qiǎnɡ(抢)劫三、词语辨析1.充满·充斥 充满:布满,填满;自满,骄傲;充分具有。

高中语文 3.4《春意挂上了树梢》课件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3.4《春意挂上了树梢》课件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精选课件
作者相关
• 1938年萧红与端木蕻良结婚并于1940年与他 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 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 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 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 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这位 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 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 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2012高二语文:3.4《春意挂上了 树梢》课件(苏教版选修《现代散
文选读》)
精选课件





红萧 树
精选课件

作者相关
• 萧红 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 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 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 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 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 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 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 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 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 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 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精选课件
作者相关
• 萧红的散文多以哈尔滨为背景,这是一个有 特色的大都市,异国风情的建筑,侵略者的 炮火无不讲述着这个城市沉重的历史。硝烟 过后,这个城市依然存在,这里的天空依然 蔚蓝,春意依然能够挂上树梢,外国人和一 些中国富人照样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但浸 透血泪的人仍在这里苦熬人生。
精选课件
对比 • 两类人对春意的感受的对比 • 两类人的夜生活的对比
精选课件
人物
地点
数量
情状

苏教版 高中语文 现代散文选读 春意挂上了树梢

苏教版 高中语文 现代散文选读 春意挂上了树梢

是谁大煞春景?
叫花子街头乞讨; 瞎人拉琴卖艺; 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在墙角哀哭。 不幸的人
走进文本
文中汪林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从哪些方 面勾勒汪林的形象? 春光融融的白日,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逛逛街, 晒晒太阳,“天真暖!走路都有点热。”; 吸着一枝烟卷,又换一套衣服,腋夹情书; 晚上,又来到中央大街与外国女人说说笑笑, 享受着热闹的都市夜生活。
品读体悟
那些穷人,他们挣扎在贫困线上,面 对饥饿、面对死亡,他们嗅不到人间 春天的气息;
品读体悟
那些穷人,他们挣扎在贫困线上,面 对饥饿、面对死亡,他们嗅不到人间 春天的气息;作者从汪林这样的年轻 人身上是看不到希望的,他们关注的 问题都与自我生活、自我享受有关, 他们嗅不到民族危亡的气息。
品读体悟
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
--自然的春意

朱自清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 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 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 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 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 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 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 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 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课堂总结
萧红不与黑暗。我们不 仅看到了作者悲天悯 人的善良,同时也看 到她关注社会、关注 民生的强烈的爱国情 绪和高度的民族责任 感。
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 一点爱,盎然的春意绝不 会仅仅只“挂上树梢”!
她絮絮地讲着无穷无尽的 痛苦,她的眼睛里满是悲 天悯人的善良。
萧 红

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春意挂上了树梢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春意挂上了树梢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春意挂上了树梢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航空公司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后,飞机的油耗不仅大大减少了,而且飞行速度也有所提高。

B.汇仁公司克服了中药服用、吸收难的问题,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出了深受患者欢迎的中药丸。

C.2004年雅典奥运会异彩纷呈,新人辈出,许多运动员不畏强手,奋力拼搏,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前所未有的新记录。

D.现在的医学理论着实让人震惊:不仅可以给患不治之症的人移植胎儿细胞,不久的将来,胚胎移植还能创造奇迹--医治帕金森综合症、中风、糖尿病等疑难病症。

3,阅读下面三则广告词,从①②③中选一则,对其创意或效果进行评价。

①不溶在手,只溶在口。

(某巧克力豆)②自12月31日起,大西洋将缩小一半。

(美国某航空公司)③一毛不拔。

(上海梁新记牙刷)4,阅读下面一段报道,加上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4个字。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认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

正如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身份证件一样,没有这个身份就很麻烦。

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不光是语言,更重要的是文化。

当我们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时候,虽然大家都说弘扬传统文化很重要,但要真正解决并不简单。

科技方面有个“863计划”,我们的文化发展也应该有一个类似的规划,应该把弘扬传统文化纳入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去,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不要走偏,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特别不要搞形式主义,不要搞庸俗的东西。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用反思的意识来对待我们弘扬的话题,可能更有针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

评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

评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

评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作者:徐君善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11期《春意挂上了树梢》一文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的第三专题“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即抒情散文专题中的一篇文章。

综观全文,萧红是用写实的手法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描写了日伪统治下的哈尔滨,对其病态进行了沉痛的揭露:中国的富家小姐、外国绅士太太在舞场的作乐嬉笑与中国烂脚乞丐在街边的呜咽哀号、盲人卖艺时头部的歪曲构成了极不协调的畸形对此。

作者愤慨道:“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

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让读者不由感慨:在日寇铁蹄下的“春意”只能引来叹息。

这就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时期,作者萧红那炽热的反帝爱国情绪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同情弱者、悲悯贫苦的感情。

那么,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仅仅是她强烈的民族意识吗?萧红走的是一条独特的文学道路,萧红的创作没有经历一般小资产阶级女作家大抵要经历的由抒写自我转向反映社会的过程,恰恰相反,萧红经历的是由普遍情感形式转向个性化情感形式的过程。

同样,她的人生路也是充满坎坷。

童年的生活并不幸福,从十七八岁到三十一岁去世,萧红在每个城市住过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即使是在上海这一座城市,她还搬过七八次家。

这是不是意味着萧红从未有过安定的“家”呢?威廉·布莱克说,时间是一个男人,空间是一个女人。

作为一个女性,萧红以她对空间的敏感意识到家乡这个观念。

她的第一任未婚夫汪恩甲没有给她一个家。

结识萧军后,二人没有固定收入,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

但他们患难与共,感情融洽。

最重要的是,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哈尔滨道里区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

故此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专集命名为《商市街》,是不是也能表明萧红对这个“家”的重视和眷恋呢。

与萧军分手后,经历了一番波折后,在1938年与端木蕻良结婚直至1942年1月在香港逝世。

期间也是颠沛流离,“家”无定所。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7课翡冷翠山居闲话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7课翡冷翠山居闲话含答案

第7课翡冷翠山居闲话对应学生用书P29一、字音辨读1.温驯.(xùn) 2.摩挲.(suō)3.踌躇..(tái xiǎn)..(chóu chú) 4.苔藓5.山罅.(xià) 6.橄榄..(ɡǎn lǎn)二、字形辨识1.⎩⎪⎨⎪⎧ 摩 su ō挲婆su ō娑su ō莎草2.⎩⎪⎨⎪⎧ 闲xi á暇xi á遐想xi á瑕疵 3.⎩⎪⎨⎪⎧ 取d ì缔t í啼叫真d ì谛4.⎩⎪⎨⎪⎧ 风l ài 籁l ài 癞痢水t ǎ獭 三、词语辨析1.取缔·取消辨析⎩⎪⎨⎪⎧ 取缔:命令取消或禁止。

语义重取消: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力等失去效力。

例句⎩⎪⎨⎪⎧ ①昨日,伍家岗区的14家占道经营夜市摊被全部取缔,大部分摊位搬进东城小吃城。

②据发改委相关人员透露,广东从2016年1月1日起,取消档案管理费收费。

2.蜕化·退化辨析⎩⎪⎨⎪⎧ 蜕化:比喻腐化堕落。

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

例句⎩⎪⎨⎪⎧ ①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的“致命伤”,作风蜕化则是“慢性病”,也会影响党的生命力。

②团购网站,原本是一个诞生在互联网上的创意公司,在中国却退化成靠互联网边缘的传统服务分销平台。

四、熟语释义1.福星高照:指有神灵保佑,命运好。

2.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形容心情十分急迫。

3.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对应学生用书P30一、走近作者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8年赴美留学。

1921年赴英,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随泰戈尔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回国后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秋高中语文苏教版同步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业分层测评:12春意挂上了树梢大海和吹拂着的风含答案

秋高中语文苏教版同步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业分层测评:12春意挂上了树梢大海和吹拂着的风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 (十二)春意挂上了树梢海洋和吹拂着的风[语言运用层]1.以下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从目前局势来看,“考公事员热”还会连续下去,由于只需大环境不发生根本改变,这依旧是一种炙.手可热的选择。

...B.老教授博学多才,学贯中西,在讲堂上天马行空,运用自如,甚至中外文自如切换,特别自得其乐,但学生却常常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C.市长重申,要坚固建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同心合力抓项目,井井有条....促落实,恪尽责责优化投资环境,为西安追赶超更加展做贡献。

D.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走过了一条前无先人的发展道路,只有师心自用,不停学习借鉴识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才能获得今日举世瞩目的成就。

【分析】C项,井井有条:形容做事、说话井然有序,丝绝不乱。

A项,炙手可热:比喻势力大,气势盛,多指显贵气概盛令人不敢靠近。

贬义词。

B项,不知所云:指说话者逻辑杂乱,表达不清。

D项,师心自用: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企图行事。

形容自认为是,执拗己见,不愿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

【答案】 C2.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A.工作组认真听取了少儿家长的诉求,责成有关部门依据职责分工快速采纳多种举措,组织专家剖析评估,依法对现场药品进行封存送检。

B.目前各地都在创立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假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不过基础。

C.简单来说,环境影响评论工作,主假如剖析千岛湖配水工程在建设中以及实行此后,会不会造成各种环境影响,以及针对可能会有的不利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

D.长久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议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扰乱,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阻止小孩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分析】A项,语序不妥。

应改为“依法对现场药品进行封存送检,组织专家剖析评估”。

B项,成分残破。

应改为“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

D项,搭配不妥。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春意挂上了树梢)资料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春意挂上了树梢)资料

作者相关
• 1938年萧红与端木蕻良结婚并于1940年与他 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 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 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 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 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这位 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 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 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享受春意
• 外国人和走中不国到富春人天
摸不到春天。
• 叫化子,
;瞎人,
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呢?
• 叫化子的乞讨声、瞎人的手风琴声构成了与 春天不和谐的调子。
• 作者故意放在暖暖春意的大背景下,与以汪 林为代表享受春天惬意的一类人形成对比, 鲜明地突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揭示了世道的不公。
人物 地点 数量 情状
外国人
A类

中国
富人
B类人
被人 间遗 弃的 人们
中央大 街的中

南端墙 角、转

满 街
七分之 一八分
之一

快乐 哀哭
再问
到底是谁煞了这春意的风景?
谢谢大家!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春意挂上了树梢)资 料
春 意 挂 上 了 树 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者相关
• 萧红 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 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 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 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 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 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 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 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 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 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 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高考语文 第16课《春意挂上了树梢》课堂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考语文 第16课《春意挂上了树梢》课堂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课堂学案]……一、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1.如何理解文题“春意挂上了树梢”?【提示】文章开篇写春意来到了哈尔滨,风暖人笑,花开草绿。

在这样春意盎然的背景下,却出现了不协调的一面。

汪林等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尽情地享受春意,而乞丐们艰难讨饭、卖艺,这两方面形成强大反差。

再看那夜晚掩盖下的罪恶吧。

一边是少数人彻夜狂欢、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狂歌疯舞,一边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乞丐们饥饿交迫、贫病交加、哀号动地,这地方已没有真正的春天。

萧红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正是用饱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2.春意本该是浪漫的,无奈现实是残酷的:“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扭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提示】在汪林看来,正当自己闭起眼睛,陶醉于“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中听着“春在歌唱”时,却从背后传来了“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样的不和谐音。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瞎人扭歪着头卖艺讨钱唱出的调,太煞春意的风景了,这也是可以推测到汪林小姐的真实感受,这边是迫于基本生计的乞讨、卖艺,那边是夜夜笙歌,舞影婆娑;这边“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

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这地方还是真正的人间春天吗?真正的春意应当注满每个人的心,不是偏向于极少数的人。

不正是“那边”的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大煞了人类本应有的平等幸福的春意吗?(二)细节探究1. 汪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从哪些方面勾勒汪林的形象?【提示】汪林是一个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小姐形象。

她代表了作者所刻画的社会众生相中的一类人。

作者从衣着、语言、活动等方面,寥寥数笔勾勒出汪林的形象,揭示出20世纪30年代日伪统治下社会的冷酷,并且反衬出下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2.春天是美丽的,作者为什么要把春天写得这般苦涩?【提示】作者萧红跋涉在文学之路上的9年,正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时期。

高中语文03春意挂上了树梢大海和吹拂着的风课件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

高中语文03春意挂上了树梢大海和吹拂着的风课件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

xiá遐 想 xiá瑕 不掩瑜
xuàn眩 晕

xuàn
炫 耀
踉qiànɡ跄 寒chen伧
第 3 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融化·熔化·溶化
三个词语读音相同,意思也相近,在使用时非常容易混淆。 “融化”,特指冰、雪、霜受热后化成水。 “熔化”,指金属、石蜡等固体受热变成液体或胶体状态。 “溶化”指固体溶解在水或其他液体里。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经过两年秘密测试,美国国防部日前终于揭开了专为恐怖分子“准备”的新型
武器的神秘面纱——一种装配于战机上的超级激光武器,它能将 5 英里外的敌方坦 克瞬间 熔化(融化/熔化/溶化)于无形。
第 4 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随着世锦赛的日益临近,中国男女排球队的备战训练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 行。( √ )
[整体·感知] 《春意挂上了树梢》通过写春意挂上了树梢时节,中央大街上的人们的活动, 写出了外国人、一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和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两类人的不同生 活,通过鲜明的对比,对日伪统治下疮痍满目的哈尔滨的病态作了痛心地揭露, 表现了作者对同在春光里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的不公平的极大的愤慨和对下 层人民的同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海”象征社会生活,人生之路。生活总有黑暗、困难,人生 总有荆棘,故而“我”害怕她;但生活又有美好的一面,人必须要去生活,总要 踏上人生征途,所以“我”又钟爱她。“风”象征实现梦想驱动人生前进的动力。

高考语文 第16课《春意挂上了树梢》课前预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考语文 第16课《春意挂上了树梢》课前预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第16课 春意挂上了树梢引人入胜一看到“春意挂上树梢”这个题目,闭目遐想,满眼是朱自清笔下生气勃勃的春景,心中溢满的是盎然的诗意,然而,读完《春意挂上树梢》,诗意消退了,脑中闪过一个疑问: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让我们来看萧红挂上树梢的是怎样的一种春意。

……[课 前 预 案]……一、文本信息1.作品信息本文写于1936年。

作者通过对北方三月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东北城市(哈尔滨)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不过这种触目惊心的疼痛被作者用描写文字淡淡地覆盖了。

你看,三月来了,积雪融化了,天空有了朦胧的春意,但是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到了三月还不能闻到花香,只能到了春末,关外的人才感知到春天的到来。

大街上有充满春意的商店,充满春意的行人;但也有着乞讨的人。

于是作者说,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2.作家剪影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二、基础知识(一)正字音1.易读错的字泥泞.(n ìng ) 鬈.发(qu án ) 腋.下(y â) 朦胧..(m ãng )(l óng ) 流氓.(m áng ) 绅.士(sh ēn ) 号.叫(h áo ) 烟缕.(l ǚ) 2.多音字 混.球(h ún ) 夹.被(ji á) 混.合(h ùn ) 夹.杂(ji ā) (二)识字形房y án(檐) 逃cu àn (窜)zh ān (瞻)仰 cu ān (撺)掇sh àn (赡)养 cu ān (蹿)火(三)释词义1.朦胧:①月光不明;②不清楚,模糊。

春意挂上了树梢

春意挂上了树梢
课题
春意挂上了树梢
编制人
王现群
审核人
李静静
目标
导学
诵读文章,体会“萧红体”散文的独特魅力(语言与构思)。
感知作者炽热的爱国情绪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悲悯贫苦的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
难点
重点语句的赏读。
自学质疑学案
一、每日积累
二、课文导读
1.本文所在专题名称为“是什么让我们感动”,本专题所选文章都是抒情散文,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对社会的独特体验,提炼情感纯度和开掘思想深度,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披文入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精神和艺术的对话,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逐步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2)读一读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从景色和人物活动两方面概括一下画面特点是什么。
(3)作者用哪些笔墨来写汪林的,勾画出对她的描写语句,读一读,然后分析一下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征?
训练展示学案
1.句子的赏析与理解
(1)暖风如清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3分)
赏析句子:运用通感,从视觉的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使风的形象生动起来,写出了春天融融的暖意,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三、文本解读
1.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与考试经验,动手勾画重点词句。
(2)能初步感知文章的整体氛围与情感基调:。
2.通读课文,加深理解
(1)本文题目为“春意挂上了树梢”,“春意”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试在文本中找到点题的句子,勾画出来。
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它们的前后呼应作用,体会本文脉络的紧凑感。
2.作者与背景
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的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读课文春意挂上了树梢对应学生用书P37一、字音辨读1.树梢.(sh āo) 2.泥泞.(n ìn ɡ) 3.大毡靴..(zh ān xu ē) 4.蹿.(cu ān) 5.腋.下(y â) 6.鬈.发(qu án) 二、字形辨识1.⎩⎪⎨⎪⎧ r ón ɡ 融 化r ón ɡ 溶 解2.⎩⎪⎨⎪⎧ m ãn ɡ 朦 胧m ãn ɡ 艨 艟 3.⎩⎪⎨⎪⎧ 帽y án 檐 sh àn 赡 养4.⎩⎪⎨⎪⎧ y â 腋 下奖y â 掖 5.⎩⎪⎨⎪⎧ 烟l ǚ 缕 褴l ǚ 褛 6.⎩⎪⎨⎪⎧ 流m án ɡ 氓 m ǐn 泯 灭三、词语辨析1.融化·溶化·熔化辨析⎩⎪⎨⎪⎧ “融化”特指冰、雪、霜受热后化成水。

“溶化”指固体溶解在水或其他液体里。

“熔化”指金属、石蜡等固体受热变成液体或胶体状态。

例句⎩⎪⎨⎪⎧ ①屋子北面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积雪融化得比较慢。

②把一勺砂糖放进杯子的水中,砂糖便渐渐溶化了。

③铁加热到1 530℃便熔化成铁水。

2.朦胧·曚昽辨析⎩⎪⎨⎪⎧ “朦胧”旧时指月光不清,现在多指模糊不清。

“曚昽”指日光不清。

例句⎩⎪⎨⎪⎧①雨后的空气更加清爽宜人,正所谓:人在阳朔,烟雨朦胧不思归! ②阳光曚昽地照着大地,我却带着深深的追思,去探寻自己十几年的生命历程。

对应学生用书P37一、走近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期间完成了著名代表作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二、相关背景本文写于1936年。

作者通过对北方三月景色的描写,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日伪统治下东北城市(哈尔滨)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不过这种触目惊心的疼痛被作者用描写文字淡淡地覆盖了。

你看,三月来了,积雪融化了,天空有了朦胧的春意,但是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到了三月还不能闻到花香,只能到了春末,关外的人才感知到春天的到来。

大街上有充满春意的商店,充满春意的行人;但也有着乞讨的人。

于是作者说,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三、主旨把握本文通过写春意挂上了树梢时节,中央大街上的人们的活动,写出了外国人、一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和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两类人的不同生活,通过鲜明的对比,对日伪统治下疮痍满目的哈尔滨的病态作了痛心地揭露,表现了作者对同在春光里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的不公平的极大的愤慨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四、结构图示1.文章由春天的景色带出人的活动,作者以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人物的什么活动?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明确:2.中央大街中段快乐的场面和南端哀哭的场面形成的对比,作者是如何描绘的?明确:作者写中央大街的中段,突出了它的音乐。

借声音的喧闹来突出夜晚这条街的繁华和热闹。

写中央大街南端,突出的则是悲伤的哀哭声。

这些快乐和哀哭的声音对比强烈,富与贫、乐与苦,天壤之别,相隔九重,让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备感痛心。

作者通过强烈的对比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同时表达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春天是美丽的,作者为什么要把春天写得这般苦涩?明确:作者萧红跋涉在文学之路上的几年,正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时期。

炽热的反帝爱国情绪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及同情弱者、悲悯贫苦的感情在她的散文中十分突出。

在本文中,作者正是要通过对日伪统治下满目疮痍的哈尔滨的病态的沉痛揭露,抒发她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同情,因此文章给人以苦涩与哀愁之感。

1.题暖文冷,构思独特“春意挂上了树梢”应该说是一个充满了暖意的题目。

仅读文题,也许会幻映出满目春光,一片明媚;也许会感触到气爽人和,性温情柔,怡然熙然。

然而,如果说前三节中还能读到一丝暖意的话,那么,除此之外我们读到的是与之相左的情景,感受到的是一种悲凉凄然的氛围。

如此构思,打破了人们力求题与文基调一致的思维定式,挑战了人们据题以度文的常规心理。

这就带给读者较为新鲜的阅读体验,使之在讶异中享受到心理跌宕的审美愉悦。

当我们读到“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时,接下来却是“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种不和谐音符,心理期待在这里落空了,审美惯性不得不在此急刹车。

于是,审美的张力扩大了,本想平稳行进的目光警觉了——下面,作者还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异呢?2.对比强烈,呼应紧密全文以“春意”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众多的材料组织起来,思路清晰,结构谨严。

“春意”贯穿于文章始终。

开头描写春天的景色,由此带出两类人的活动,写人们的活动,按时间的先后,分别写白天的中央大街、院内、晚上的中央大街三个场景,篇末以“夜的街”上代表春意的“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收束。

作者有意让两类人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主题。

本文在结构上注重前后照应,章法严谨。

如:“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第1段),“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第16段),这种句意反复固然是写实,但也是“写虚”:春意尚未遍布哈尔滨,人们感受不到人间春意。

“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第1段),“街树蹿着芽”(第6段),形象地写出春意挂上了树梢;“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末段),由此引出“是冬天吧?是秋天吧?”这样的怀疑或“错觉”(实际未必错,没有人间春意的春天是算不上严格的春天的),“街树蹿着芽”是自然事实,夜里人们看不见“树枝上嫩绿的芽子”是社会事实,而且是更准确的也更具象征性的事实。

这样写,使前后勾连,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显得更为紧凑,思想张力得到增强。

对应学生用书P38阅读《春意挂上了树梢》选段,完成1~4题。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

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

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

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

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

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

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檐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

这样好的行人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

“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扭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

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

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枝烟卷,她又换一套衣服。

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

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

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

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

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

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

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

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

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

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

中国人混在这些鬈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

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

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鬈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

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

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1.简析“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这句话的意趣。

答:参考答案:运用通感,从视觉的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使风的形象生动起来,写出了春天融融的暖意,流露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2.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2)瞎人他摸不到春天。

答:(1)(2)参考答案:(1)感受着浓浓的春意,“我”完全陶醉其中。

(2)瞎人生活在困苦之中,春天虽然已经到来,但他感受不到春天的温暖。

3.“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这样的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参考答案:此为反语,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

4.简析“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参考答案:照应了上文“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枝烟卷”,含蓄地表现了汪林享受春天的惬意,生活的无忧无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