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景观形成与变化
以“中式”景观营造为例论“文化场景”与景观风格的形成
以“中式”景观营造为例论“文化场景”与景观风格的形成【摘要】景观风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文化的区域差异往往是不同景观风格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从文化场景的特征及创造手法入手,并以新“中式”景观风格的形成探讨“文化场景”与景观风格之间的关系,为景观设计寻求一种文化解读的新视角。
【关键词】文化场景;景观风格;“中式”景观营造1文化场景与设计1.1文化场景概念场景本身是一个常见的用语,英文上主要有两层含义,一为“scene”,即电影、戏剧中的场面;二为“ circumstances“,即情景。
如果将两个层次的意思融合,我们可以认为,场景即“由人物活动和背景等构成的各种表现某种情景的场面”,可引申为生活中特定的情景。
文化则是一个更广泛的名词,它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1]因而本文将“文化场景”理解为“各种表现情景的场面或环境片段,应揭示并流露出某种特定的文化,即场景成为文化表现的载体。
”1.2文化场景的特征(1)明确的指向性文化场景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即一个场景能给人们以最直接的信息传达,能快速让人识别场景的属性,这种属性可以大到不同的国家种族,例如人们看到故宫便知是北京老皇城,看到凡尔赛宫便联想到法国;也可以小到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如福建土楼景观,大理白族民居,江南私家庭院等等。
它们可以被概括被缩影为一个区域的标志,这主要是由于其明显的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场景要素的独特性。
(2)蕴含典型“事”、“势”、“形”一个独特文化场景应该蕴含典型的“事”。
所谓事可以理解为事件或者故事,它们是一个区域场景不断变革发展的历程组合。
事件或故事可大可小,但是应该是真实而拥有代表性的。
同时,文化场景应该具有一种“势”,所谓势,即为气势、势态的意思,同时也可以引申为蕴含其间的“内在情感”。
再者,文化场景应包括一种特定的“形”。
特定的空间和形态是文化场景表现的具体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识别特征。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文化景观的核心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研究趋势。
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也体现了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文化景观的基本概念,阐述其内涵与外延,接着回顾文化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阶段的研究特点与主要成果,最后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潜在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文化景观的内涵与研究进展,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二、文化景观的内涵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既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又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景观主要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形态,如建筑、道路、农田、工具等。
这些物质形态是人类文化在自然环境中的直接体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非物质文化景观则是指那些无形的、精神层面的文化现象,如语言、艺术、信仰、习俗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它们通过物质文化景观得以传承和展现。
文化景观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本身,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特定地域、民族或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体现。
通过对文化景观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进而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化景观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现代研究更加注重文化景观的动态性和空间性,强调文化景观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未来的文化景观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全球化、城市化等背景下文化景观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人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
由文化凝聚积淀的园林景观,清幽中见画意,细腻中见诗情,平淡中见蕴藉,变化中见新奇,可谓异彩纷呈,琳琅满目。
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主要可概括为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
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它们的形成,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合力。
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渐悟、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而其中,推动园林兴盛、园林艺术普及和提高的,乃是一大批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规划的结果。
他们借鉴文学、绘画的表现形式,将自身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融入到造园艺术中,赋予园林以深刻的内涵。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中国园林风格和特色形成的主体人物。
中国园林自唐代出现了诗人和画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园林”以来,经过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乃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文人园林”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文人园林产生的背景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先秦、两汉帝王狩猎的“囿”和通神的“台”。
到了魏、晋、南北朝,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
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很大的影响,造园活动逐渐普及于民间而且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这个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期。
东汉末,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
人们深感“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因此滋长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即使曹操这样伟大的政治家也不免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
魏晋时,士族集团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斗争的手段不是丰厚的赏赐就是残酷的诛杀。
于是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更是有所发展并导致了行动上的两个极端倾向:贪婪奢侈,玩世不恭。
浅析西方古代城市景观的形成与发展
浅析西方古代城市景观的形成与发展浅析西方古代城市景观的形成与发展【摘要】本文从历史分析的角度出发,结合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尝试探求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城市景观发展的共同特点,及其背后反映历史逻辑的推动机制,期待从中提取对今天城市景观发展有利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古代城市景观;形成与发展;启示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然而沿时间的线性脉络并不是唯一的主线。
笔者尝试以革命的精神打破历史分期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将城市发展的某些特定历史时期中景观特点所具有的共性,以及某些超越特殊时期的共同的历史逻辑发掘出来,从中探寻对今天的城市景观发展最具现实意义的经验和启示。
一.农耕时代的酝酿(BC3500-BC1000)回溯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心城市的出现犹如一部伟大乐章激动人心的序幕,将人类创造的一系列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推向高潮。
这时期,人类对神秘的自然力的顶礼膜拜主导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型制。
在建造城市的过程中,古代人类逐渐形成了一套广泛应用于“驯化”和改造自然的技术和方法,为城市及周围环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从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中东(两河流域),到埃及和印度,再到神秘的东方圣地中国,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在这种缓慢而广泛的作用力之下发生着全面而细致的变化。
产生于农耕文明时代,人口集聚的自然汇合地区的古代城市,囿于城市规模和交通联系,人类意图以更符合使用功能的人工形式来取代复杂、生态的自然环境的努力在整体城市范围内通常十分显著。
古代城市景观形成的初期往往具有一些共通的特征:较为集中的人口,扩大的种植土地,分化的住宅布置,封围的城墙,以及联系紧密的世俗生活等。
二.古典时代的辉煌(BC800-AD500)如果我们不是思考神话,而是真正生活于其中时,感觉中的实际现实与神秘幻妄的世界之间并无差别。
——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希腊—罗马文明的古典时代所产生的宗教崇拜和思想发展,将人类鲜活的生命形象凝聚在世代流传的大量艺术形式之中——绘画、雕塑、宗祠、圣庙、雕刻和柱式等,为古代城市留下了大量“凝固的”、“永恒的”、“激情洋溢的”人文和艺术景观。
0603景观生态学课程考试答案
0603景观生态学课程考试答案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专业:园林 2017年6月课程名称【编号】:景观生态学【0603】 A卷大作业满分:100 分一、名词解释(12个小题,选做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即“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人类产生后,尤其是农业出现之后,地球上才逐步留下文化的印迹。
尽管地球上已不存在不为人类活动所影响的自然空间,但是严格来说,只有具备具体可视的物质文化形态之景观才是文化景观。
由于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往往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各种文化叠置而成的,因此美国地理学者提出“相继占用”的概念,主张用一个地区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同文化特征来说明地区文化景观的演变。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等,评价文化景观必须基于对上述诸因素的分析。
文化景观主要包括城市、乡村等聚落形态、田野道路等土地利用形态及民居、寺庙等建筑形态。
因此,对文化景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不同态度和不同成就,有助于了解人类文化的空间差异,甚至可以反映出形成区域文化的自然历史背景。
2. 干扰斑块由局部性干扰(如树木死亡、小范围火灾)事件形成的与周边基质不同的斑块。
在一个本底内发生局部干扰,就可能形成一个干扰斑块,例如在一片森林里,发生森林火灾,形成一个或多个火烧迹地,这种火烧迹地就是干扰斑块。
3. 景观异质性景观异质性是指在一个景观系统中景观要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性。
其中,属性可以是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任何变量,或者是类型变量(如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或者是数值型变量(如动物分布密度、植物生物量、热能、水分、温度等);变异性包括不均质性和复杂性。
5.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即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6. 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规划(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使廊道、斑块、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并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且适于人类居住。
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举例说明
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举例说明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有机联系。
下面以举例的方式来说明这些联系。
文化区与文化扩散:文化区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存在着相对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表现形式。
当不同的文化区域之间发生文化扩散的时候,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会加速。
例如,亚洲和欧洲之间的丝绸之路贸易,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文化的扩散。
文化扩散与文化生态:文化扩散会对文化生态产生影响。
文化生态指的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和文化规则。
文化扩散可以改变文化生态的平衡,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影响原有的文化格局。
例如,全球化时代的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这种扩散会对传统文化生态产生一定的冲击和改变。
文化生态与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是文化景观的基础。
文化景观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
文化生态的特点和存在会直接影响到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中国的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古建筑的存在和保护与中国古代的文化生态密切相关。
文化景观与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是不同文化元素的整合和呈现。
不同文化的景观元素可以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文化整合是指在不同文化元素之间实现共存和融合。
例如,美国的纽约市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整合的例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素在这里得到融合和展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综上所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有机联系。
这些概念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
中国古代兰亭曲水文化及其景观特色的形成与演化
中国古代兰亭曲水文化及其景观特色的形成与演化李蔓;崔陇鹏【摘要】"兰亭曲水"是中国古代造园活动中重要的风景营造主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园林实例,其形成与演化发展也经历了一段较为漫长的时期.本文以"兰亭曲水"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线索,以各时段内"兰亭曲水"风景形成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创造为研究内容,结合对相关历史文献、美术创作(绘画、书法)及现存园林实例的研究,从时间、空间、人文的三维视角探究兰亭曲水文化及其风景特色的形成与演化.【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2页(P92-93)【关键词】"兰亭曲水";"曲水流觞";王羲之【作者】李蔓;崔陇鹏【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以王羲之为代表的40余位文人名士相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乱世之中如此美景、文人、乐事一经相逢便促成了“兰亭曲水”这一标志性的风景营造主题,后世屡有效仿。
但兰亭曲水文化的起源还要追述到更早的夏商时代,其后的成型与演化发展也经历了一段较为漫长的时期。
按兰亭曲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将其演变历程划分为起源期、成型期与分化演变期。
1 “兰亭曲水”的文化起源期兰亭曲水文化中最为人乐道的是“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的曲水流觞之事。
曲水流觞活动起源于三月上巳节举行的“祓禊”民俗,这也正是“兰亭曲水”文化的起源。
三月三日上巳节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节日,早由夏、商开始,民间、宫廷以及文士的生活圈子中便流行着上巳修楔的习俗,这既是一种禳灾祈福的巫祭活动,也是一种生命的仪典。
汉代,《后汉书·礼仪上》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之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可知,从古至汉,自上及下,皆盛行上巳祓禊这一风俗。
再到以王羲之为首的兰亭名士集会,则是对上巳祓禊活动进行了一次全新的体验与解释。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3. 地区差异
100
90
后期
80
阶段
70
60
50
加速
40
阶段
30
20
初期
10
阶段
0
1800
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 了很多城镇化问题
发展较慢 1850
1900
起步早,水平 高,速度减缓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水平 低,速度加快
1950
2000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及原因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早晚 原因
目前速度
快慢 原因
城镇化人口 比重
高低 原因
所处阶段
动力
现象
现象及原因
原因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较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较晚(二战后)
工业化早
民族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
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通风采光好 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居住的特点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
特点:冬暖夏 凉,节省建筑 材料 原因:冬季寒 冷,夏季高温, 降水较少,黄 土直立
北方民居
特点:屋顶较 平,门窗少且 小,墙较厚
原因:冬季寒 冷,降水较少
1. 地域文化对乡村景观的影响 ——体现人地和谐观念
思考:图中农田和民居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
• 乡村民居多分布于山麓的台地或高地,高 宅可避洪水;
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二、立体主义绘画的构成要素分 析
1、拼贴和集合:立体主义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用拼贴和集合的手法。艺 术家们将报纸、杂志、海报、玻璃片、木片、金属片等各类材料拼贴在一起, 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这些材料本身并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但是当 它们被组合在一起时,却能产生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深层次的含义。
1、自然资源景观: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如海滩、海岛、珊瑚礁等, 这些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休闲、观光和探险等多种旅游活动。同时,海洋自然资 源也是其他海洋文化景观的重要基础。
2、历史文化景观:中国的海洋历史文化景观数量众多,分布在从南到北的各 个沿海城市和地区。这些景观记录了中国与海洋互动的历史进程,以及不同地 区的海洋文化和风俗。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多样且构成要素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 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加强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工 作,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内容
随着中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受到社会各 界的。本次演示将从中国海洋文化景观的分类和系统构成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 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2、海洋历史文化景观:指与海洋相关的历史遗迹、古建筑、文化景观等,如 海防遗址、海洋古战场、古代航海路线等。这些景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海洋历 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3、海洋民俗文化景观:包括沿海地区的民间艺术、海洋节庆活动、海洋信仰 等,如渔民画、海鲜节、妈祖信仰等。这些景观是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 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
3、民俗文化景观:包括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如福建土楼、傣族泼水节等。 这些民俗文化景观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体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 情。
高中人文地理:文化景观知识点
高中人文地理:文化景观知识点(1)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形成。
Ⅰ.文化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文化分类:·物质文化——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具有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
·精神文化——语言、文学、艺术、宗教、法律、风俗、制度等,有些精神文化也有物质形式。
Ⅱ.文化景观的构成:区别于自然景观:即自然界的原有事物,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也要区别于文化现象,如街头表演。
·文化景观概念: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
·文化景观分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景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油田、棉田等。
人类精神活动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长城、清真寺、金字塔等。
Ⅲ.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⑴功能性:即创造和使用每种文化景观都有一定目的,因而,文化景观对人类社会具有功能意义。
如城市雕塑美学观赏、烽火台军事信息传递、寺庙宗教信仰功能、纪念碑。
⑵文化景观最主要的特性是:空间性和时代性。
a.文化景观的空间性的表现:①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文化景观是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
占据的空间大小不一;同类文化景观,可能相差很大;功能意义不取决占据的空间大小。
如:美国拉什莫尔山雕塑和常见雕塑大小差别很大。
②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不同地区有相对稳定的文化差异(如南北方的差异)。
b.文化景观的时代性: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创造它的那个时代特征。
随时代变迁其功能可能消失和转化(如长城、烽火台等)。
文化景观功能的变化,反映它所在地区文化的变迁。
如: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不仅是佛教的圣地,还是当地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Ⅰ.文化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与活动的场所和空间。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自然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36张)
区域认知
结合区域材料, 认识不同地区地 域文化的差异。
地理实践力
结合实例,说明 地域文化在城乡 景观上的体现。
人地协调观
分析城镇化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
综合思维
结合有关乡村和 城市景观特点, 分析地域文化的 形成。
导 入
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 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 市。
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一 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 赤橙黄绿,异彩纷呈。
(2)提示:北京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体现长幼有序
的家庭文化。
(3)提示:该地区冬季寒冷且多风沙,四合院可以挡风御寒;南向开窗大,冬季可
院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
中间,故名四合院。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式 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 ,开一个门。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练习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剪纸表现的内容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图中 反映出的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苏浙一带景观。 第2题,图中景观为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泽国”的真实写照。江南水乡的形 成主要与区域地形和气候有关,反映了当地年降水量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 错的自然环境特征,传统出行工具为船。 第3题,文化在不同区域有不同表现,川剧主要流行于四川等地,豫剧主要流行于河 南等地,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等地,越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 。
形成独特风貌 和个性的城镇
和乡村
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
接下来 请结合以下案例 理解以上知识
2024年《《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优秀教案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城乡景观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城乡景观变化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地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3. 我国主要地域文化及其城乡景观特点4. 城乡景观的变化与保护5. 实践探究:家乡的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特点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城乡景观特点。
3.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城乡景观的变化及其原因。
4. 实践探究法,培养学生对家乡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的认知。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域文化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设计实践探究活动,如调查家乡的城乡景观变化。
3. 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变化的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成果。
4. 学生对家乡地域文化的了解及保护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我国主要地域文化及其城乡景观特点,城乡景观的变化与保护。
2. 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城乡景观变化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七、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安排:第1-6课时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第7-12课时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第13-18课时介绍我国主要地域文化及其城乡景观特点,第19-24课时探讨城乡景观的变化与保护,第25-30课时进行实践探究活动。
八、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城乡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 讲解地域文化概念与特点:介绍地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人文景观的形成与变化
地理环境对人文景观的形成与变化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气候、土壤等因素。
它与人文景观的形成与变化密切相关。
人文景观是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社会文化现象,包括城市、建筑、艺术等。
地理环境对人文景观的形成与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球的不同地理环境对人文景观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文景观变化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相互作用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地球的不同地理环境对人文景观的影响多种多样。
例如,高山地区的地理环境给人文景观带来了独特的形态。
高山上的建筑往往采用木结构,以便抵御地震和强风等自然灾害。
而沿海地区的地理环境则使人文景观形成了以港口城市为核心的特色。
港口城市因为其交通便利和海洋资源的丰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商业活动。
不同的地理环境给人文景观带来了不同的特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人文景观类型。
地理环境对人文景观的变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变化对人文景观影响的重要方面。
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城市的毁坏和人口的迁移,从而对人文景观带来巨大的改变。
例如,中国的太湖地区在经历了多次洪水后,城市的布局和建筑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适应洪灾的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也会对人文景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冰川地区的人文景观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湖泊会逐渐扩大,威胁周边人类居住区域的安全。
地理环境的变化引起了人文景观的调整和变革。
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方面,人类通过改变地理环境,创造出新的人文景观。
例如,人类在沙漠地区修建了人工湖泊,形成了绿洲城市。
而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变中,也常常引起了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等,从而对人文景观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另一方面,人文景观的存在和发展也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城市建设的扩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土地利用形成与土地生态的改变。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也对人文景观的形成和保护带来挑战。
第二章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福建客家土楼
受地形和当地居民的影响,选择在闽 西山区小平地建屋定居。土楼就地取材, 以当地的土、石、木、竹等作建筑材料, 方便且造价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 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土 楼还具备完善的防御功能,体现了追求 居住安全、家族兴旺团结,域外凝内的 客家文化特色。
福建客家土楼
四合院
美国首都华盛顿城市格局
思考二:说出北京和华盛 顿市中心主体建筑景观的 分布差异,并从文化的角 度简述其成因?
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 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园林
法国园林
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 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思考三:说出中西方园林 景观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上 有何差异,并从地域文化 的角度简述其成因。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结合实例,分析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3.根据教材案例,分析我国特色民居建筑所体现的地域 文化,学会探究城乡地域文化景观。
目录
CONTENTE
01 地域文化 02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03 案例:特色民居建筑
•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建 筑、服饰、饮食等)和非物质方面(价值观、制度、习俗、 语言、艺术等)的产物。
• 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的形成
不同的地域
自然环境 (位置、气候、地形等)
资源物产
(土地资源、水资源…… )
生活方式与习惯、优势产业
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
东北农田自然风光
案例:云贵高原文化区
云南哈尼梯田
• 云贵高原文化区的云南省红河 州,哈尼族居民种植水稻的梯 田层层叠叠,村寨则多修筑在 山上。
宋朝的江南风光与文化
宋朝的江南风光与文化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繁荣的江南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此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宋朝江南风光和文化的特点与贡献。
一、江南风光的特点江南地区位于中国南方,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
宋朝时期,江南的自然景观以水乡、湖泊和山水著名,形成了独特的江南风光。
首先,水乡特色是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地区众多的河流、湖泊和运河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水网系统。
比如,西湖是中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大量游客。
此外,苏州的古运河和周庄的水乡景观也成为了江南风光的代表。
其次,江南的山水景色以秀丽著称。
峰峦叠翠、溪流飞瀑构成了江南青山绿水的诗意画卷。
比如,黄山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其奇特的山峰和云海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
另外,安徽的九华山和浙江的雁荡山也是江南地区的著名景点。
此外,江南地区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田景观。
稻田、茶园、丘陵等形成了宜人的乡村景色,展现了江南农耕文化的魅力。
二、江南文化的繁荣宋朝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有绚丽的自然环境,还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
首先,江南地区是绘画艺术的重要发源地。
在宋朝时期,南宋画派兴起,以写意风格和以山水、花鸟为主题的作品为特色。
文人画的兴盛,如北宋的荆公图、南宋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名作,表现了江南文人的艺术才华和生活情趣。
其次,江南地区还是文学的重要中心。
南宋时期,文学水平达到了高峰,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文人。
苏轼、辛弃疾、陆游等文人豪杰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南宋的词也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此外,江南地区还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戏曲和曲艺形式。
南宋时期,越剧和评弹等戏曲艺术开始兴盛,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这些戏曲和曲艺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深受观众喜爱。
三、江南文化的贡献与影响宋朝的江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首先,南宋文化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性景观
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
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原有物态相互联系、 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原有物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 成的景观,它很少受到人类影响,诸如自然形成的河流、 成的景观,它很少受到人类影响,诸如自然形成的河流、 山川、树木等。 山川、树木等。 人文景观涉及范围广泛.大到对自然环境中各物质要 人文景观涉及范围广泛. 素进行的人为规划设计、保护利用和再创造,对人类社会 素进行的人为规划设计、保护利用和再创造, 文化物质载体的创造等; 文化物质载体的创造等;小到对构成景观元素内容的创造 性设计和建造。 性设计和建造。人文景观设计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的基础上,具有多学科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的基础上,具有多学科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任务是保护 和利用、引导和控制自然景观资源, 和利用、引导和控制自然景观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系,引导人的视觉感受和文化取向, 关系,引导人的视觉感受和文化取向,创造高品质的物质 和精神环境。总之,由人的意志、 和精神环境。总之,由人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共同形成的 景观属人文景观的范畴, 景观属人文景观的范畴,其内容和形式反映出人类文明进 步的足迹, 步的足迹,体现出人类的创造力和驾驭自然及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能力。 相处的能力。
时代性 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创造 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必然带有创造 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文化景观就如同社会 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 文化景观就如同社会 文化史的“化石” 文化史的“化石” . 文化景观的功能可能一直没 有变化,也可能发生了某些变化 也可能发生了某些变化.文化景观功能的变 有变化 也可能发生了某些变化 文化景观功能的变 反映了所在地区文化的变迁. 化,反映了所在地区文化的变迁 例一 唐诗《枫桥 反映了所在地区文化的变迁 例一: 唐诗《 夜泊》中提到的苏州城外寒山寺,该寺是宗教文化 夜泊》中提到的苏州城外寒山寺 该寺是宗教文化 景观.佛教文化在当地一直在延续 佛教文化在当地一直在延续. 景观 佛教文化在当地一直在延续 如今寒山寺的 功能更为丰富(佛教圣地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例二: 佛教圣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功能更为丰富 佛教圣地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例二 北京的居庸关历史上是长城沿线的重要关隘,即为 北京的居庸关历史上是长城沿线的重要关隘 即为 军事功能的文化景观;现在是作为旅 军事功能的文化景观 现在是作为旅 游观赏的对 即军事功能消失,而具有新的功能 旅游景观)。 象.即军事功能消失 而具有新的功能 旅游景观 。 即军事功能消失 而具有新的功能(旅游景观
简述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历程
1、简述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历程。
人们与大自然精神关系及其产物——山水文化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自然崇拜——宗教与审美——审美与科学。
一、自然崇拜。
人类社会最初阶段,有如幼儿一般,只知向母亲——大自然索取食物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除对大自然恩赐的感谢和威慑的恐惧并未产生更多的感情和精神关系。
二、宗教与审美。
秦统一中国以后,国家统一,交通便利,人们的地理视野扩大了。
至汉代,中国产生道教,传入了佛教,宗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逐渐产生影响。
道教认为名山是神仙之居所,故上山修炼,以求成仙得道。
佛教则要求信徒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通过苦修以求解脱。
出于教义和修身养性,他们把名山胜境作为超脱尘俗的“佛国仙山”,进行宗教活动的理想场所。
道教和佛教虽与自然神崇拜有许多联系,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宗教是崇拜人神鬼神,而自然崇拜是崇拜自然神。
“天下名山僧占多”,他们占名山胜境,只是借助于自然环境,推行宗教,不是崇拜自然山神和水神。
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经魏晋南北朝三个半世纪的发展,完成了从自然崇拜到宗教与审美的转变,并产生了崭新的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绘画以及渗透在名山大川之中以寺庙宫观为主的人文景观文化。
风景区的拓展也沿宗教审美的道路而展开。
士族豪富进而把自然山水引入自己的居住环境,营造山水园林,以随时享有大自然之美三、审美与科学。
清末以后,帝国主义入侵,社会动荡,战争频繁,风景文化趋于衰微。
然而,现代自然科学的传入和在我国的兴起,却给风景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对于自然山水成因规律的科学探索,虽然早有不少科学家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如宋代沈括,考察雁荡山风景地貌的成因,认为是流水对地形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前后用三十年时间,遍历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洞察山川的美学特征,而且探索其成因,尤其对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
但是用现代自然科学来研究名山大川的自然景观,还是开创于本世纪之初,而全面广泛的研究风景区的自然科学,如地质、地貌、植被、野生生物、水文气候、生态等科学,则是二、三十年代以后,尤其是解放后的事。
人文与自然的景观特征
人文与自然的景观特征自然与人文景观是地球上最令人惊叹和令人心潮澎湃的事物之一。
它们既充满了壮丽的景色,又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历史与文化。
本文将介绍人文与自然景观的特征以及它们的重要性。
一、自然景观特征自然景观是指由自然力量创造和塑造的地貌、水体和生态系统。
特征如下:1.壮丽与多样性:自然景观以其壮丽和多样性而闻名。
蔚蓝的海洋、绵延的山脉、广袤的丛林和瑰丽的瀑布是自然景观中常见的元素。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地貌,展示了自然的神奇魅力。
2.生命力与活力:自然景观是生命力的源泉。
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各种动植物、昆虫和微生物。
这些生物在自然景观中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3.季节变化与循环:自然景观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树叶的颜色、植被的生长和动物迁徙都与季节变化紧密相连。
自然景观中的循环过程为生态平衡提供了基础,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二、人文景观特征人文景观是人类历史、文化和工艺等活动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的景观。
特征如下:1.人类活动的痕迹:人文景观是人类活动在地球上的痕迹。
它们包括历史建筑、考古遗址、艺术作品等。
这些景观记录了人类的文化和历史,让我们了解过去的社会和生活方式。
2.文化与信仰的体现:人文景观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和信仰。
例如,寺庙、宗教场所和古老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布局,都代表了当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3.文化活动与艺术表现:人文景观是文化活动和艺术表现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剧院和画廊等文化设施以及雕塑、壁画和雕刻等艺术作品都是人文景观的组成部分。
三、人与自然景观的重要性人文与自然景观不仅仅是让我们感到惊叹和享受的场所,它们还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性:1.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自然景观可以提醒我们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保护自然景观不仅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还能促进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承:人文景观是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保护和维护人文景观有助于保留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技术,让后代子孙了解和体会前辈们的智慧与成就。
文化地理与人文景观
文化地理与人文景观文化地理与人文景观是人类学、地理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概念,揭示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塑造了世界上各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文化地理研究的是人类文化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演变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人文景观则关注的是人类在特定环境中所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现象,例如建筑风格、景观设计、社会习俗等。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气候状况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差异。
正是这些差异促使了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
沿海地区的人们通常依靠捕鱼和贸易活动为生,他们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而内陆地区的人们则更倾向于农耕和牧畜,他们的生活和社会结构与大陆地形相适应,形成了独特的内陆文化。
人类通过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创造了各种壮丽的人文景观。
这些景观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同和审美追求。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加帝国的玛丽亚皇宫都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杰作,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同样地,中国的长城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壮丽的景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些人文景观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更成为了地域特色和国家形象的象征。
此外,文化地理和人文景观还与旅游业息息相关。
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旅游作为一种放松身心、体验不同文化和丰富知识的方式。
文化和景观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
在旅游业中,文化地理和人文景观的研究为目的地开发和旅游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了解文化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
通过强调人文景观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并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文化地理与人文景观是人类与地理空间之间相互关联的重要领域。
它们揭示了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在地理环境中所创造的独特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是景观形成与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尤其是人文景观。
景观与文化相互影响,文化塑造景观,景观反映文化。
一种文体或文化类型将通过加强适应性确立自己在一特殊环境里的地位,它是作为最有效的利用那一环境的类型而生成的。
文化(Culture)的概念,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两种:一为广义的文化;一为狭义的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文化是人地关系的具体表现形态。
地表系统是一个客观系统,它有明显的和确定的组成成分。
一般认为,地表系统包括土壤圈、水圈、生物圈、社会圈的全部。
地表系统中的这些组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任一组分的变化都依赖着和影响着其他组分的变化,这种协同作用使得它们之间建立起连锁网络结构,并形成一定的整体功能和效应,从而使地表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在地理学中,景观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
由于地理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现象,另一类是人文现象,所以景观也分成两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
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
文化景观则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
由于不同的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
通过对某地的景观的仔细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许多关于该文化集团过去活动的重要知识,这是因为文化景观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娱乐。
景观中除了一些形象、看得见的物体之外,还包括许多看不见的、但又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例如景观中往往包含着文化的起源、扩散和发展等方面许多有价值的证据。
文化景观既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变化。
空间上的差异反映的是各集团景观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点,时间上的判别则反映过去居住在该地区的文化集团的变迁和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地表景观被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所改变,形成自然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综合景观。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地理环境被人类发掘的程度日益提高,愈加呈现出人类文化的特点。
自然的人文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地理景观的改造和影响往往表现出多元化和特殊化的特点,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的深化及其文化对环境的理解不同,人们也会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塑造和改造适合自我价值标准的景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各种文化在其对环境的取向上有很大的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既有环境自身的特点,也有社会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
但是,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影响地表景观的,它们共同作用于地表景观,共同影响对环境的取向。
第二,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文化对环境的认识是有限的,以及对环境的空间观念的选择性。
第三,不同的地域文化或地域文化系统的不同时期的特征是复杂的、变化的,有的时候也呈现相对稳定的特征。
例如,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或对某一特定的文化来说,对荒野的否定态度可能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同样也可能存在着肯定的感觉。
因此,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以及认识水平的不同,对文化塑造地理景观的认识也会不相同。
所以,文化对环境的阐释是复杂的,人们以自身的文化为基础,以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情感从环境的垂直空间和水平空间向度理解、阐释、利用环境。
所有这一切汇合在一个有条理的格局中,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塑造自我认同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