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鹤壁市为例
2013年10月29日18:50 来源:《当代经济》2013年第9期作者:刘兴宇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3
摘要:采掘业和初加工业位于产业链的上游,产成品附加值低、耗费劳动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资源型产业必然要向产业链下游的深加工业发展。本文研究了鹤壁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分析了资源型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产业,产业链,结构优化,循环经济
一定时期内,城市由于资源长时间大量开采加工逐渐形成规模产业,这些依靠资源开采和初加工而形成的产业通常被称为资源型产业,这些城市被称为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产业的上游是资源的生产和加工,受储量影响大,生产极度依赖资源,耗能多,环境污染严重,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下游产业附加值高,资金需求大,技术生产条件高。本文以鹤壁市为例分析资源型产业的优化途经。
一、鹤壁市资源型产业发展状况
鹤壁市地处河南北部,是依托资源兴起的工业城市,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共发现矿产30多种,已探明矿藏11种,是河南省重要的资源产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矿产资源。2005年鹤壁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市初,鹤壁仅有煤炭生产工业,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且产业发展一直依赖矿产资源。自2000年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以来,截至2011年,鹤壁市煤炭资源一直为16亿吨,周边并未发现特大型煤矿。面对有增的产业和无增的矿产资源,其产业发展遭遇到了瓶颈。以下从鹤壁市资源型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科研状况和能源产出与消费结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产业结构
鹤壁2000—2011年国民生产总值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9.2亿元,2011年为55.95亿元,是2000年的2.9倍。200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1.4亿元,2011年为365.36亿元,是2000年的8.8倍。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4.6亿元,2011年为89.62亿元,是2000年的3.64倍。第二产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最大,其中工业增加值最多,约占第二产业的90.8%、鹤壁市国民生产总值的70%,贡献率最高。鹤壁产业结构大体呈“枣核型”,且中心部分越来越大。
从资源型产业总体来看,2000年资源型产业分行业工业增加值约为2.56亿元,占行业总数的61.9%,2011年约占48%,较2000年资源型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减缓,非资源产业增速加快,资源型产业的比重降低。可见,单一的煤炭工业结构逐渐被打破。2000年煤开采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0.9%,2011年下降到18.3%。2005年循环经济实施以后,农副食品加工业打破了煤炭行业的统治地位。从资源型产业内部来看,2000—2003年煤炭选采业工业增加值占比约为30%,比其他资源型产业占比的总和还多。这表明上游资源型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规模较大。2004年后煤炭选采行业独大的状态逐渐发生变化,一些非资源产业挤占了煤炭选采业的份额,同时,资源型产业也逐渐向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下游产业转移。
2、就业结构
2000—2011年煤炭采选业单位从业人员一般为1200—1600人,非金属矿采选业只有20多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有色、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单位从业人员在1300人以上,其他资源型产业人数少,资源型产业初级加工和深层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人数占制造业总人数的20%左右,且资源型产业从业人员人数有下降趋势。非资源产业单位从业人员较多,约占社会从业人员的50%~60%,且还有增长趋势。可见,资源选采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比资源初级加工和深层制造业多,资源型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已经开始向非资源型产业转移。
3、资源型产业科研投入
科技活动对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力。从资源型产业内部来看,近年来,鹤壁市采矿业科研人员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将近400人,增加到2011年的900多人;R&D人员由2000年的300多人,增加到2011年的600多人。资源加工业科研人员人数较少,而深加工业科研人员数仅占制造业的20%~25%。资源型产业科研经费筹资总和为1.08亿元,工业筹资总额为2.3亿元,资源型产业筹资额占47.8%。煤炭采选业筹资最多为7066万元,其次是化学制造业3000万元,有色金属的制造业第三,为740万元。科研经费主要集中于煤炭采选业,下游产业的科研经费相对较低,这不利于资源型产业向下游发展。资源型产业科技经费主要用于经常支出,新产品开发支出较少。新产品的开发虽注重下游产业的投入,但比例仍然不高。
4、能源产出与消费结构
资源型产业是高度依赖资源的产业,2000—2011年资源型产业原煤产量从765.4万吨逐渐增加至2005年的1224.9万吨,从2006年开始原煤产量减少至1128.8万吨,此后原煤产量一直波动增长。2000—2011年发电量基本呈上涨态势,2008年发电量为1237412万千瓦小时,达最大规模,较2007年增长了64%。鹤壁自2005年实施循环经济后对原煤产量的增长有所控制,煤炭采选业的规模扩张有所收敛。鹤壁市意识到资源枯竭会给本市带来巨大的资源压力,故减少原煤产出,使资源型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优化。
资源型产业能源消费的主要产品为原煤和电力。循环经济实施前,原煤消费量平均每年414万吨,资源型产业原煤消费量为313.5万吨,占工业能源消费的75.7%。电力、热力制造业消耗最多,占资源型产业的56.9%。其次是煤炭采选业,占资源型产业消耗量的34.1%。电力消费量总量187648万千瓦时,资源型产业消费总量121952万千瓦时,占工业消费总量的70%。煤炭采选业消耗最多,占资源型产业的36.5%。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消耗占资源型产业的20.4%。循环经济实施后,原煤消费量平均每年1106.5万吨,资源型产业原煤消费量为734万吨,占工业消费总量的66.3%。煤炭采选业消耗最多,占资源型产业的82.1%。其次是电力、热力制造业,占资源型产业消耗量的37.6%。电力消费量平均每年367256万千瓦时,资源型产业消费总量为256363万千瓦时,占工业消费总量的69.8%。煤炭采选业消耗最多,占资源型产业的43.1%。非金属矿制造业占资源型产业的21.4%。说明鹤壁市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重点还是上游煤炭选采业,虽然开始向下游产业转移,但转型力度不大,速度缓慢。
二、资源型产业结构优化对环境的影响
自循环经济实施以来,鹤壁拓展了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大力发展煤电一体产业,将煤炭进行转换升值,每年可就地转化原煤500多万吨。煤电一体年节约标准煤1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多吨。煤电一体还可将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每年多利用以前残留的煤矸石30万吨左右。而煤、电、煤化工等产业聚集成为产业园区,上下游产品紧密连接,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使废物排放量减少,产业链更为经济、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