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整理
《纪录片》知识点整理
![《纪录片》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93c9b33360cba1aa911da31.png)
1纪录片一词,既是电影纪录片新的发展形式,又是电视节目的一个种类。
2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追求客观记录风格;纪录片向故事片靠拢追求情节化故事化。
3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
4当今纪录片种类可以分为社会人文类与自然科学类。
5纪录片的丰富多彩是由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构成的。
6纪录片的形态种类,以内容或以形式划分都是长期习惯,具有一定科学性。
12莱妮·里芬施塔尔代表作:《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13尤里斯·伊文思:一条安达鲁狗桥雨博里纳奇矿区新的土地愚公移山17“冷战”结束以来,商业片升温表现之一是自然题材纪录片的发展。
1国际经验与民族化探索是纪录片艺术发展两大动力2新中国第一部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次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真实情况公布于世。
3 1958年5月1日,我国内地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播。
第一个节目就有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到农村去》。
7月播出第一步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
4 《收租院》是公认的中国初期纪录片代表之作,有泥塑。
6客观纪录体:主张强调跟踪纪录事件发展过程,强调自然客观,重过程不重结果,隐藏主观意图。
大量使用长画面,重视访谈和现场声;尽量少用(或不用)解说和音乐甚至拒绝人工照明。
反对拍摄中的人为干预,往往能够取得绝妙的自然客观效果。
这是当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艺术形式之一。
如果驾驭不当,客观纪录体容易流于冗长平淡、现象罗列乃至自然主义,不知所云。
7怎样理解纪录片的国际性和民族性双重品格并存p11一部纪录片从思想内涵到感情倾向,从美学追求到技巧手法,都或深或浅的濡染着民族文化色彩。
民族性既表现在思想内容上,也表现在艺术观念和形式上,更表现在作者自觉或不自觉的主观意识上。
一个作者跨境创作,表现的是异国题材内容,渗透于作品的情绪、倾向基调,却与他的主观意识及其自身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作品总体能否被认可为异国文化便大有疑问。
表现异国内容的作品成为本国文化成果倒是顺理成章的。
纪录片考试重点
![纪录片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eec00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5.png)
《纪录片创作》考试重点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实用主义纪录片是一种为着特殊目的制作的,制作者参与他所表现事件之中的纪录片,但也要遵守纪实的美学,不能虚构等等,但在表现上,因为制作者的目的和立场有所不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就显现的不同了。
真实电影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的一个以直接记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电影创作流派,该流派主张真正的电影应该直接拍摄现实生活,排斥虚构。
所以,他们在拍摄电影时一般都不事先撰写剧本,也不用职业演员,结果拍出来的内容非常地真实。
美国直接电影代表人物:美国人罗伯特.德鲁主张:摄像机和摄制人员不能和拍摄对象发生任何瓜葛,以求能拍出那种即使摄像机不存在时也会发生的情况,同时也绝不使用访问。
特点:1.旁观的美学 2.视听同步的要求 3.沉默的主体法国真理电影代表人物:法国人类学家让.鲁什主张:承认摄像机的存在可以对现实产生影响,电影制作不应再是躲在摄影机后面,而是要积极参与被拍摄者在被拍摄的那一刻生活,促使被拍摄者在摄影机前说出及做出他们不太轻易说出或做出的事。
(《夏日记事》)真实电影类纪录片的特点1.影片首先试图探索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人们对于“幸福”是如何想象和体验的。
2.影片其次探索的是形式上的真实,让叙事的主体直接进入影片,元叙事不再是一个隐蔽的、可以任意虚构的角色,而是元叙事自身。
3.真实电影则大量使用采访和解说——“在场”。
所谓的“在场”,是指拍摄主体作为语言交流中的一方,并使观众能够明确意识到其存在的呈现。
《初选》《夏日纪事》《八廓南街 16 号》《北京的风好大》真实游戏(麦克莫尔)纪录片的特点:1.第一人称叙事2.虚拟手段的运用;利用剪辑增强可看性,如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3.真实的游戏;游戏的三个特性:假定性,无利害性和参与性真实游戏纪录片采取了一种“真实游戏”的策略,即让观众知晓游戏的过程,虚构变成了一种能够“看见”的虚构,也就成为了非虚构下的虚构。
纪录片复习资料完整
![纪录片复习资料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7152f40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0d.png)
纪录⽚复习资料完整第⼀章纪录⽚概念纪录⽚与故事⽚区别(七点)纪录⽚精神评价纪录⽚四条标准剪辑⽅略(评价标准)第⼆章选择对象判断选题好坏(三个)前期采访原则第三章拍摄现场(导演原则如何设计镜头)备忘录主⼈公采访第四章导演⼯作(分镜头原因依据作⽤)职责形象思维总体构思影视剧导演基本素质第五章采访主体⼈本化采访电视记者概念电视新闻记者素质第⼀章故事⽚与纪录⽚的⽐较⼀、概念的区别1.纪录⽚的定义:⾮虚构,⾮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
纪录⽚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2.故事⽚的定义:综合了⽂学,舞蹈,⾳乐,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以表现和虚构为基础的,通过演员表演来完成的⼀种影视⽚类型。
它的主要特点是虚构性,表演性,主观意识性⽐较强烈。
⼆、从表现特点来看纪录⽚主要是以真实,纪实为基础,它⼒求把发⽣在我们⾝边的真⼈真事,⽤真实的⼿段记录下来,以此来表达⼀个思想或主题。
⽽故事⽚主要是以虚构的,艺术化的表现为基础,它把发⽣的事情通过艺术地再加⼯,再创造,然后来达到吸引观众的⽬的。
当然故事⽚也有纪实性的,但它和纪录⽚很⼤的不同点在于,它已经是渗透了艺术再现形态的纪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实,因此,它和纪录⽚就不能等同了。
三、从制作技术⼿段1.前期:纪录⽚讲究的是同期声的效果,真实再现客观环境带给我们的感受,让我们观众有⾝临其境的感觉,要求反映真实的情况,它不需要布光,不需要道具等等。
⽽故事⽚恰恰就需要这些来⽀撑,它要求的艺术性⽐较强,它需要造型去表现故事的发展,带给观众的是视觉上的享受和⼼理上的冲击,所以这些制作技术是故事⽚必不可少的。
2.后期:纪录⽚不需要过多的特技处理,只是把转场的过渡要做得⽐较⾃然就⾏了。
故事⽚需要⼤量的特技处理,在后期编辑的时候主要依据的是蒙太奇的编辑思维,这就和纪录⽚的长镜头理论是有很⼤的区别的,故事⽚在后期的时候还需要做很多的⼯作,⽐如配⾳,特技处理,以及⾳乐的处理等等。
新闻班《电视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
![新闻班《电视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ddad93c2f60ddccda38a0ae.png)
一、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内容是属于“电影眼睛”学派的艺术主张?( 234 ) ①主张把电影直接用于宣传教育;②主张抢拍和隐蔽拍摄;③强调摄影机的特殊功能;④主张“创造性地处理生活场景”。
2、法国真实电影理论的创立者是:( 3 )①罗伯特.德鲁;②理查德.利科克;③让.鲁什。
3、被称为纪录片之父的弗拉哈迪创作的作品有:( 124 ) ①《北方的纳努克》;②《亚兰岛人》;③《水浇园丁》;④《蒙阿那》4、怎样才能达到纪录片的和谐美?(123) ①艺术手段的综合性;②多种艺术元素的非独立性;③残缺美营造和谐美;④大巧若拙和大雅若俗。
5、纪录片结构形式主要有( 234 ) ①交流型;②单线型;③复合型;④板块型。
6、以下哪些内容是属于格里尔逊学派的艺术主张?( 34 )①强调摄影机的特殊功能;②主张抢拍和隐蔽拍摄;③主张“创造性地处理生活场景”;④主张把电影直接用于宣传教育。
7、美国“直接电影”理论的创立者是:( 12 )①罗伯特.德鲁;②理查德.利科克;③让.鲁什。
8、纪录片自然美的蕴涵有:( 123 ) ①平实感;②怯矫饰;③大巧若拙和大雅若俗;④残缺美营造和谐美。
9、“形象化文献”时期纪录片三巨匠是:( 124 ) ①帕尔 洛伦茨、②里芬斯塔尔、③安东尼奥尼、④伊文思。
10、电视专题(纪录)片创作中细节的作用为:( 123 ) ①情感表达;②塑造形象;③强调作用;④形成结构。
11、强调解说作用的纪录片类型为:( ②③ )①口述历史;②格里尔逊式;③电视专题片;④真实电影。
12、在纪录片的构成中,哪一种元素不属于纪录片语言的主要形式:(② ) ①解说词;②台词;③同期声;④字幕。
13、纪录片的解说风格有:( ①②④ )装订区 装订区 装①新闻式;②评论式;③抽象式;④抒情式。
14、“形象化文献”时期纪录片三巨匠是(①②④)。
①帕尔洛伦茨、②里芬斯塔尔、③迈克摩尔、④伊文思。
15、电视专题(纪录)片创作中细节的作用为:(①②③)①情感表达;②塑造形象;③强调作用;④形成结构。
纪录片复习资料
![纪录片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ee8c066ddccda38376bafd7.png)
一:1纪录片类型:人类学纪录片,自然类,文献专题类,社会生活类,历史文化类风光片2反射型纪录片:是在拍摄纪录片过程中,把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彼此之间如何互相运作和互动的关系呈现出来,这种作品混合了观察访问以及摄影机前后人物之间互动等几种方式3长镜头:镜头内通过场面调度拍摄的长画面,多景别长画面蒙太奇的独特效果是,视听内容和事态过程的系统性无与伦比,叙事的可信性无与伦比,现场氛围的真实感无与伦比4纪录片经典理论: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主张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与此同时,在创作上非常注重6表现蒙太奇:又叫表现式剪辑技巧,是表达主体意识的艺术利器,它能把某些本不相干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营造一种氛围,酝酿一种情绪,以及表达一种立场主张观点思想7叙事蒙太奇:是把若干不同哦景别不同角度而又各自独立的画面,静态或动态画面组接起来,构成语意,讲述一个情节或过程,服务于作品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是最直接把最简单的画面租借方式。
8纪录片流派:海派,京派,西部派9张洪峰:原央视《见证影像志》外围编者《地坛医院六十天》《窑工》获2003年获北京首届国际DV论坛纪录片大奖李京红:2005——2006真实中国纪录片年度大奖《姐妹》27集长期纪录片获《南方周末》致敬中国传媒之年度现场报道奖《新周刊》中国电视台节目榜之最佳纪录片在60多个重点城市电视台主流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收视超过当期热播电视剧,创下中国纪录片国内收益的历史新高章桦中国最具传奇经历的纪录片女导演2005——2006,真实中国纪录片年度导演《邝丹的秘密》时长20分钟素材500个小时,获2004年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DV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评委会大奖《我有一个好爸爸》获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DV大赛一等奖二简答题1每个时代的特征: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
纪录片总复习[1]
![纪录片总复习[1]](https://img.taocdn.com/s3/m/16b093c29ec3d5bbfd0a74bc.png)
纪录片看片答题影评分析题解示例范例一看片分析:08年省统考题,纪录片《谢希德》,14分钟,播放两遍。
1、本片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影片中的闹钟有何作用?10分2、谢希德逝世后,有一组抒情画面,这组画面是什么?抒的是什么情?10分3、谢希德去医院看望丈夫时,病房里有哪些细节?10分4、除了解说词和音乐外,有哪些同期声?同期声的作用是什么?10分5、你最喜欢哪句解说词,为什么?6、本片的片头与主体之间用的是何种转场技巧?说出此种转场的作用。
7、影片中出现主角的在幅照片,试分析其作用和表现。
8、根据本篇主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40分解题:一、本片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影片中的闹钟有何作用?10分答:主题:本片通过纪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先生,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为我国的科学事业的研究与发展,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奉献自己一生的故事;赞扬了她“献身科学,探索不止。
”勇于攀登,勇于奉献,热爱祖国,教书育人,牺牲自我的工作精神。
格式:通过(节目内容)。
,赞扬(歌颂或揭示、批判、说明。
)导演或编导的意图、情感、思想、意义等。
答:闹钟的总体作用:影片中三次闹钟的出现,结构了主题。
“闹钟”是时间的象征,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对谢希德而言,是多么短暂而宝贵,在生命倒计时里,她用有限的生命,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更大更多的贡献,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命运交响乐章。
同时“闹钟”又是整个片子的主线索,本片共出现了三次“闹钟”的画面,每次都是烘托了主题、刻画了主题、结构了主题、为主题服务。
第一次出现在片头,六个闹钟以同期声的视听手段同时振铃,用的是近景、特写镜头,表现出谢希德的一生就是这样夜以继日攀登科学辛勤工作的,也暗示着她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如此谱写的。
第二次出现闹钟画面,也是特写、近景镜头,说明谢希德的生命已处于倒计时,时间对她来说是多么宝贵,她就像闹钟一样不停地转着,争分夺秒地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工作着、奋斗着。
纪录片笔记整理(修改)(模版)
![纪录片笔记整理(修改)(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3b80872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4.png)
纪录片笔记整理(修改)(模版)第一篇:纪录片笔记整理(修改)(模版)第三章纪录片拍摄一、拾音要素1、声音的表现力:指声音的真实性,即声音必须与画面所展示的环境相一致,传达观众所期望的逼真效果;2、声音的距离感:与远近有关:景别越大,距离越远。
3、声音的平衡性:指声音的相对音量。
在录音过程中尽可能每个场景、人物,每个音响效果的音量大致保持一致。
4、声音的完整性和连贯性5、噪音的消除:消除风声等(可以把话筒改成低频)常用方法是给话筒套上防风罩。
6、注意拾取空音:空音指环境声音(现场保持安静时录一段)方法:在每天和每个地方拍摄结束后,录音师可以让大家站在原处,保持录音机分钟。
二、现场拍摄中的意识:1、“挑、等、抢”等意识:挑选、等待、抢拍2、“过程”意识:叙事的完整3、“长镜头”意识:是通过对于现场场面的调度,用一个时间上较长的镜头去表现一个完整事件,一段生活流程,又被称为“镜头内部的蒙太奇”。
使用长镜头时,镜头内部要有信息含量,用以表达状态。
4、环境意识:注意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区别,用标示性的东西展示地域:大环境展示生存条件;小环境展示生存状态5、细节意识:细节的作用:强调;刻画人物,表达情感;制造情趣6、声音意识:包括同期声和现场音响,特定环境里的特定声音包含大量情感信息,有鲜明个性色彩和强烈性格。
*声音的作用:(1)声画合一(2)塑造形象,表达情感(3)扩展画面空间的广度和深度(4)同期声、现场声可以作抒情元素7、剪辑意识:(1)了解轴线及轴线规律,确保机位的正确安排(2)注意拍摄一些反应镜头、空镜头和正反打镜头(3)早开机晚关机,注意保持完整性(4)注意运动拍摄要有起幅与落幅以保持画面衔接的顺畅(5)对同一场景或人物要多拍些景别,可以丰富画面(6)熟悉出画、入画、封挡、消失等镜头的拍摄*剪辑时注意:(1)要强调真实(2)拍摄要客观,技巧要朴实(3)图片、解说词的作用明显(4)注意影像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巴赞的三条长镜头的优势:(1)遵循时间的空间统一性,保证了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之间的实际联系,保持时空的完整性和可信性;(2)长镜头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来揭示动机,保持了生活的透明性、暧昧性和多义性。
纪录片参考资料
![纪录片参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e53de3987c24028915fc3dc.png)
纪录片参考资料1、结合《北方的纳努克》简述罗伯特·弗拉哈迪纪录片创作的特点(1)罗伯特·弗拉哈迪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纪录片拍摄方法,既把拍摄活动和现实的人际交往融合在了一起。
弗拉哈迪与爱斯基摩人打成一片,他付之以真诚,爱斯基摩人则付之以信任和合作。
正由于弗拉哈迪采用这种拍摄方法,才使得拍摄对象和拍摄者关系融洽,两者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中。
直到今天,如何与拍摄对象相处仍然是每一个纪录片工作者在拍摄现场不得不面对的最基本的命题之一。
(2)《北方的纳努克》对于纪录电影是一种突破。
弗拉哈迪已经掌握了在故事片中确立的一些“基本原理”,并富有原创性把故事电影领域的叙事方法与结构方法用到了自己的真实场景之中。
弗拉哈迪将《北方的纳努克》结构成几个大的段落,第一段是天暖时期,人们补修他们的原始工具,第二段强调爱斯基摩人在寒冷天气中面临的艰辛生活,第三段则是大风雪中的片段。
并且别致地安排了几个高潮点和情绪点。
弗拉哈迪正是从表现手法上找突破口,把纪录片创作推向了一个高潮。
他运用故事片那种简洁的表现手段,更有力地传达出非虚构题材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勃勃的生命力。
(3)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纳努克》摄制过程中所运用的拍摄方法独具一格,在纪录片的传统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他对现实生活并不是科学的精确纪录,而是充满诗意地对现实生活场景进行再创造。
弗拉哈迪认为自己是在从事艺术创作,而不是进行某种精确的科学研究。
既然是艺术创作,创作者的感觉、态度、想象等都是不应被忽视的。
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的行为方式自然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客观冷静的。
这种艺术创作要求把非虚构的生活场景同创作者的想象和诗意完美地结合起来。
总之,他认为,摄影机前的生活只有经过合理干预才是更真实的。
2、简略阐述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虽然要对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比较困难,但是细心梳理,我们还是能够大致分辨出一个轮廓。
最初维尔托夫通过对大量零散素材的剪辑,逐渐倾向于“出其不意地捕捉下来的现实生活景象”的拍摄方法,这一点也成了他的基本电影立场。
纪录片创作-期末考试-笔记总结讲解学习
![纪录片创作-期末考试-笔记总结讲解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de86cba50975f46527d3e158.png)
纪录片创作-期末考试-笔记总结4 辨析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异同:相同:1都是取材真实的现实生活,都以真实性、现实感作为创作生命(只内容和拍摄方法)2表现手法,纪实特质,都采用纪实主义拍摄手法区别:1反应生活方式不同:纪录片以事信人,专题片以理服人 2表现手法不同:纪录片采用新闻镜头属于新闻范畴,专题片表现生活需要,多采用艺术镜头。
3时空处理不同:纪录片采用进行时来再现生活,专题片则可以灵活运用。
4镜头运用方式不同:纪录片采用头牌、隐性拍摄,专题片用艺术表现 5结构形态不同:纪录片一般以时间变化纵向结构,专题片采用空间变化横向结构 6思维方式不同:纪录片思维立足展现生活,专题片则是在展现生活的基础上表达思想7纪录片的内涵: 1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2纪录片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记录的影视作品 3纪录片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
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纪实性。
8 纪录片的片种属性:(一)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a纪录片艺术的影像本性:再现物象原貌,照相本性,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纪实性b纪录片艺术的永恒主题:人,以人为主表现对象c纪录片的照相本性与思辨性共存,通过主观意识反应客观现实。
(二)内容领域的丰富性a纪录片的选题范围是非常广泛、丰富的,自然的、人与自然的,历史的、人与社会的,人与人的题材,这些都可以纳入纪录片创作者的视野。
b我国目前的纪录片题材多集中于社会生活层面,对资源题材。
科技题材历史题材等方面涉及较少。
C扩宽题材的范围,一方面需要有资金、设备、人员、技术等条件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纪录片工作者随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
唯有这样,纪录片的发展才会出现一片更广阔的前景。
(三)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纪录片是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产物(四)语言元素的综合性字幕(说明画面、抒发导演情感,调节影片节奏甚至确定影片风格、激发观众好奇心调动气氛,转场)镜头语言(长镜头是纪实性电视纪录片增强真实感的重要美学手段)画面语言(叙事和表意)、音响语言(也叫同期声)、文学语言(指解说词)、音乐语言9 纪录片的社会功能:(一)传播知识和舆论导向功能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纪录片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反应生活,记录历史,传播知识和舆论引导、审美作用等,也存在社会功利性。
纪录片创作期末复习资料.doc
![纪录片创作期末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65dd78b4376baf1ffc4fad9b.png)
纪录片创作期末复习资料.填空若干10*2’我国最早的纪录片:《话说长江》常见的叙事方式: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和客观记录式。
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1929《带摄影机的人》1931第一步有声片《热情》,《列宁的三支歌》罗伯特·弗拉哈迪:纪录片之父,一种探险的实践模式,《北方的纳努克》约翰·格里尔逊:“我视电影为讲坛” ,肯定普鲁曼的《柏林》,1929年拍摄了代表作《拖网渔船》莱尼·里芬斯塔尔:通过电影激发国民的强烈感受。
作品《意志的胜利》。
真理(实)电影:1961《夏日纪事》(让·胡什和莫兰导演)代表人:让·胡什直接电影:罗伯特·德鲁,立科克(让我自己寻找事物意义),德鲁小组作品《初选》直接电影之后:开口说话的当事人:访谈纪录片,康尼·菲尔德:《铆工露茜》(普通嘴里的历史)安东尼奥《秩序的焦点》(挑战“基础性的腐败”)克劳德·莱兹曼:《证词:大屠杀》风格化的构建虚拟:埃罗·莫瑞斯《细细的蓝线》纪录片导演的架构四步:解释,观察,谈话,自省后期编辑和剪辑(包括叙事性剪辑和交叉型剪辑,对叙事的处理包括线性结构,逆向结构,交叉结构)名词解释3*2’纪录片:应用新闻类镜头,真实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反映生活中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态和完整过程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电影眼睛派:苏联维尔托夫XXXX年代初提出,并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
主张电影摄影机是“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反对叙事性电影;提出蒙太奇的“我看”,反对人为的搬演,甚至反对表演。
直接电影:XXXX年代年在北美出现的纪录片流派,最初出现在罗伯特·德鲁小组的作品中。
它是一种现场拍摄、非虚构、细观的电影类型,基于经验主义的记录观,使用摄影机和录音机,并采用原声记录。
真实电影:法国的让·胡什什创建的电影流派,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介于剧情电影和纪录电影之间,兼有虚构与非虚构的特点,既要满足观众需求,又使用了虚构手段。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d75f3d4ec3a87c24028c4cf.png)
纪录片复习资料1.英国纪录片运动从1928年到1937年,格里尔逊带领的英国纪录片小组(GOP),创立了一种纪录电影的制作模式。
他们以电影为工具,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参与到各个机构的服务性事业中,像电视直播一样,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他坚持对影片进行各种有益的实验,对真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处理。
2.真理电影“真理电影”主张纪录片不应该纯粹地记录现实,而应该主动地挖掘真实,不排斥在纪录片中采用虚构策略,创作者应主动介入拍摄事件,并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从而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中的虚构部分,而这可能“正是一个人的最真实的部分”。
3. 《北方的纳努克》《北方纳努克》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该片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影片拍摄了北极哈德逊湾地区爱斯基摩人(Inuit)纳努克一家人的生活,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一种实践至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用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4.弗拉哈迪弗拉哈迪,美国电影导演,纪录片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
弗拉哈迪的电影带着一种近乎永恒的价值观念,他的电影从不带着优越感、从来不居高临下,因此可以让不同种族、信仰、不同时代的人喜欢。
他告诉我们: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它决定了影片最根本的价值,这比技术和任何手段都要重要。
5.格里尔逊格里尔逊(1898~1972) ,英国电影制片人、导演、理论家,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
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他为群众宣传署署长。
著作有《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
6.反射式纪录片7.德鲁小组“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 )”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
纪录片概论复习资料.
![纪录片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3ee499e02d276a200292ef9.png)
填空10个,20分名词解释5个,30分‘简答3个,30分论述(二选一填空:弗拉哈迪美《北方的纳努克》维尔托夫苏联“电影眼睛”派《前进吧!苏维埃》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旁观的美学原则导致直接电影在场的美学原则导致真实电影我国电视史上第一部大型电视系列片《丝绸之路》京派纪录片《望长城》纪实性拍摄纪实风格开辟道路吴文光 1990 《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新记录运动流浪艺术家在北京寻找艺术理想的故事简答:(一纪录片的起源与发展:7个流派(代表人物和作品和特点①早期纪实电影(不用写具体的内容卢米埃尔兄弟《工厂大门》②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
弗拉哈迪是记录电影的创始人,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他强调画面的本身的表现力,而不是通过剪辑的手段来实现。
③维尔托夫与他的“电影眼睛”派他认为电影的本质在于如实的记录事实。
认为摄影机比人的眼睛更加真实可信。
他的纪录片具有诗意的风格,代表作《前进吧!苏维埃》④格里尔迅与英国记录电影运动格里尔迅是英国记录电影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纪实美学,强调纪录片要面对现实,主张“创造性的处理生活场景”认为纪录电影不是娱乐大众的一种手段,而是应该担负起教育民众的功能。
代表作《漂网渔船》,生动地展现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劳作。
⑤伊文思的诗意现实主义坚持“真”比一切都重要的原则,要如实的反映时代气息他拍摄的影片大多反映世界各国人民正义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反法西斯斗争代表作《桥》《四万万人民》⑥美国的直接电影美国直接电影是一种现场拍摄、非虚构的电影类型。
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
旁观的美学思想导致直接电影的产生代表作《初选》。
⑦法国的真实电影法国真实电影是根源于纪录片的写实主义的电影类型在场的美学思想导致真实电影的产生代表作《夏日纪事》(二人类学和人文社会纪录片的区别人类学纪录片:含义:最早形成,最具有国际性,最能为不同民族的人共同欣赏和理解的纪录片。
“风城国际纪录片节”特点:人类学纪录片把主要的目光投向相对于一个社会主体民族以外的那些民族,投向人类生存表象背后,挖掘和记录不同民族的历程。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刘忠波2012.12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刘忠波2012.12](https://img.taocdn.com/s3/m/0cb32b5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f.png)
《纪录⽚创作》复习资料-刘忠波2012.12⼀、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判断)(⼀)、选择部分1、(1)()的出现宣告了纪录⽚形态的诞⽣,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A.《北⽅纳努克》B.《摩阿那》C.《漂⽹渔船》D.《夜邮》(2)弗拉哈迪先后拍摄了()等探险式纪录⽚。
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种实践⾄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化的⼈类学纪录⽚类型。
A.《摩阿那》B.《亚兰岛⼈》C.《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D.《北⽅的那努克》(3)()的出现宣告了纪录⽚形态的诞⽣,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A《北⽅纳努克》B《摩阿那》C《漂⽹渔船》D《夜邮》★考核知识点:罗伯特?弗拉哈迪和探险式纪录⽚2、(1)⾥芬斯塔尔的纪录⽚充满了政治宣教属性,1936年她拍摄了关于当年柏林奥运会的(),其拍摄动机让这部杰出影⽚成为服务于纳粹政府的法西斯美学的代表作品,也让她成为了⼀位饱受争议的纪录⽚导演,A《我们为何⽽战》B《普通法西斯》C《奥林匹亚》D《意志的胜利》(2)()这部影⽚记录了1934年9⽉4⽇⾄10⽇在纽伦堡召开的国家社会党第6届全国代表⼤会的实况。
导演莱妮·⾥芬斯塔尔通过出⾊的美学表达,试图通过电影来激发国民的强烈感受。
P35A.《摩阿拿》B.《拖⽹渔船》C.《铆⼯露西》D.《意志的胜利》★考核知识点: 莱尼?⾥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3、1965年,苏联导演⽶哈伊尔·罗姆拍摄的代表作品(),基本上是由过往的影像资料汇编⽽成,也被称为思想纪录⽚。
A.《夜与雾》B.《普通法西斯》C.《我们为何⽽战》D.《意志的胜利》★考核知识点: ⽶哈伊尔·罗姆《普通法西斯》3、(1)直接电影的理论主张及实践理念包括()。
A.不介⼊拍摄对象B.⾼⽚⽐C.同步摄录D.⽆操纵剪辑(2)纪录者对被拍摄者施加影响⼒的隐性⽅式包括()。
A.不介⼊ B.被动跟随 C.减少摄影机对被摄者的影响 D.纪录者成为作者意图的实现者★考核知识点: 直接电影的实践理念4、(1)直接电影代表性导演包括()。
纪录片 考试资料
![纪录片 考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3465b7ba26925c52dc5bf05.png)
1、纪录片的早期学派: (1)电影学派之写实主义派: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从卢米埃尔开始 艺术主张:“想表现的和实际表现的是生活的各个片段......决不允许带有丝毫的空想,它们所反映的是人和事确系如此的情况,而不是应该如此的情况。
”——路易.费雅德 (2)电影学派之电影眼睛派: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 20年代 维尔托夫 代表作品:《带摄像机的人》 艺术主张:“电影的眼睛......对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会一视同仁。
”——维尔托夫 (3)电影学派之先锋派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年代(法国等) 代表作品:《机器的舞蹈》 艺术主张: “让画面主宰一切,避免无法专用画面来表现的东西......正是那些无主题思想、也没有任何美学宗旨,其目的只是想抓住那些无限小的物质和自然界的运动而拍摄的纪录片才体现出整体电影的技巧和感染力。
”——谢尔曼.杜拉克《论纯粹电影》 (4)电影学派之表现主义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年代(德国) 艺术主张: “电影即节奏。
”——汉斯.里希特 (5)电影学派之抽象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年代(德国、法国) 代表作品:《柏林——大都市交响乐》(1927,德国) 导演:瓦尔特.鲁特曼 艺术主张: “电影应该是音乐......构图上应该是绘画和雕塑......结构和剪辑上应该是建筑......应该是诗......是舞蹈.....”——阿贝尔.甘斯 (6)电影学派之纪录片运动: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30年代 代表作品:《拖网渔船》(1929,英国)导演:约翰.格林尔逊 艺术主张: “电影是一把榔头,不是一面镜子。
”——格林尔逊 (7)电影学派之自由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林赛.安德森 艺术主张: “记录手法妨碍杰作的诞生......通过电影表达个人意见,不受商业资本桎梏限制,争取自由创作。
”——“自由电影”宣言(8)电影学派之工人电影联盟:代表人物(国别、年代):30年代(美国)代表作品:《开垦草原的犁》艺术主张: “纪录电影是形象化文献。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纪录片导演创作考研复习资料笔记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纪录片导演创作考研复习资料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4a7759a6529647d272852b9.png)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1【导演系】院系:导演系研究方向名称: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方向介绍:培养专门的影视纪录片导演人才,系统学习纪录片创作手法和相关理论,具有较高的中外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熟练运用纪录片创作基本技能,独立完成纪录片创作工作。
业务课二名称:纪录片导演创作及理论业务课二介绍: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纪录片创作能力,了解纪录片创作的基本原则及创作手段,了解电影史上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及其创作主张。
能根据自身的知识准备判断纪录片的题材价值,预测未来纪录片的创作方向及拍摄方法。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2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艺术概论》王宏建《艺术概论》赵彬主编《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中国电影史》钟大丰《外国电影史》郑亚玲《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笔记资料包含:【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电影基础理论内部试题库】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32014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育明教育考后独家首发】【电影导演创作及理论】一、填空题1.世界纪录片之父:(路易斯卢米埃尔)、(罗伯特弗拉哈迪)2.田壮壮最近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德拉姆)3.迈克尔哈内克在戛纳电影节荣获金棕榈的两部片子,一部是09年的(白丝带),一部是12年的(爱)4.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特吕弗受一位导演影响颇深,后来这位导演去了好莱坞发展,这位导演是(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由这位导演发展出了(作者电影)大致这么个意思吧5.韩国曾经发生了抵制好莱坞的(光头运动)6.与宫崎骏经常合作,和姜文导演也有合作过的日本电影作曲家是(久石让)7.安哲罗普洛斯的三部曲《鹳鸟的踟躇》还有(永恒与一日?)、(雾中风景?)二、选择题(略)三、解答题1.假如你是导演,《致青春》《合伙人》还有几部记不起来了,根据这几部片子写导演阐述。
纪录片复习资料完整版
![纪录片复习资料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0e2c46cf84b9d528ea7a21.png)
填空1,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
2,纪录片的本质特性是视听形象纪实性。
3,纪录片按历史上的艺术学派可分为四种:画面加解说的“格里尔逊式”写实的真实电影,访谈式和个人追述式。
4,我国把纪录片归于电视专题类,包括纪实型,创意型,政论型,访谈型等各种纪录片形态。
5,从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概括,当今纪录片种类可以分为社会人文类和自然科学类。
6,纪录片具有反映生活,记录历史,传播知识,反映舆论的作用和审美作用等多种社会功能。
7,北方的纳努克是第一部被国际影视界公认为具有完整意义的纪录片。
8,纪录片叙事特点中四种倾向:纪实性,多角度,心理化,理性化名词解释1,长镜头:多景别长画面,又称画面蒙太奇。
完整的长画面内部角度,景别的不断变化使主体和环境及其互相关系得到持续完整的展现,从而保证了客观事实的多义真实。
2,镜头蒙太奇:又称长镜头,为多景别长画面蒙太奇,完整的长画面内部角度,景别的不断变化使主体和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得到持续完整的展现,从而保证了客观事实的多义真实。
2,特写镜头:环境,物体或人物的局部,没有明显的地域和环境特征,也显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3,同期声:拍摄画面同一时空的声音记录。
4,文献性:现在的事实,明天的历史,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5,蒙太奇:影视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它基于人们在环境中随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视象的内心过程和思维方式。
6,造型因素:造型因素——审美感知,构图,色彩,运动,节奏,剪辑,语言,音响,音乐。
简答题1,简答纪录片的功能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纪录片多种社会功能,即源于它的视听形象本性,也源自于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这也注定它不可能超越于意识形态。
3,简述如何选择纪录片的画面一,选择看的见的事实。
二,选择关键性的事实,三,选择以小见大的事实。
四,选择与表现主题相关的事实。
五,选择具体生动的事实。
4,简述纪录片的叙事技巧一,确立主线和辅线,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三,设置悬念,四,以选择为前提的纪实,五,寄情理于材料的筛选中,六,用细节填补时间的空白。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纪录片导演创作考研真题 资料笔记整理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纪录片导演创作考研真题 资料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9b5da4177232f60ddcca1e8.png)
【导演系】院系:导演系研究方向名称: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方向介绍:培养专门的影视纪录片导演人才,系统学习纪录片创作手法和相关理论,具有较高的中外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熟练运用纪录片创作基本技能,独立完成纪录片创作工作。
业务课一名称: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业务课一介绍:艺术理论与电影基础理论是对艺术、特别是电影进行综合研究,描述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不仅涉及各艺术门类的学问和知识、在其基础上深度探讨电影艺术的特质和创造规律,而且还是艺术工作者、特别是电影工作者拓展事业、提高艺术品味和创作底蕴的重要思想和观念源泉。
因此,艺术理论和电影基础理论是任何一名有志于电影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
业务课二名称:纪录片导演创作及理论业务课二介绍: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纪录片创作能力,了解纪录片创作的基本原则及创作手段,了解电影史上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及其创作主张。
能根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据自身的知识准备判断纪录片的题材价值,预测未来纪录片的创作方向及拍摄方法。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艺术概论》王宏建《艺术概论》赵彬主编《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中国电影史》钟大丰《外国电影史》郑亚玲《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笔记资料包含:【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电影基础理论内部试题库】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学术型)考研重点内部资料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1)动作与姿态。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艺术,人体的动作姿态是舞蹈艺术的最基本的元素。
舞蹈又是以人的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的。
人的形体动作就是舞蹈所使用的艺术语言,舞蹈的人的形体动作和造型姿态,处处表现出美的韵律,具有鲜明的形式美特点。
纪录片复习
![纪录片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45e844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0.png)
纪录片复习纪录片创作考试复习一、史实性知识1、纪录片发展名称的提出(Documentary)——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纪录影片中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闻纪录片==纪录片纪录片==新闻纪录的电影2、纪录片的创作理论3、纪录片的定义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的非虚构的叙事的影片样式。
4、纪录片的性质纪录片的本质特性是视听形象纪实性。
(1)、纪实性;(2)、叙事storytelling5、纪录片的分类根据纪录片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纪实性纪录片、宣传性纪录片、娱乐性纪录片、实用性纪录片。
6、弗拉哈迪与《北方的纳努克》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纪录片创始人。
重要贡献:坚持“非虚构”这一基本原则下,积极介入生活,让真实生活场景与作者的主观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赞赏自然美和人性美,从而使该片成为具有审美价值和影响社会的电影纪实艺术。
《北方的纳努克》(1922年)是被国际影视界公认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纪录片。
被誉为纪录片的里程碑之作。
是讲究艺术技巧的非虚构影片。
《北方的纳努克》的艺术技巧方法一、歌颂美而回避丑的美学原则。
他对现代文明的破坏力深有痛感却不直接触及,只是不遗余力地去描写、记录,乃至重演古老文明的善与美,并把自己的赞美之情注入其中。
二、与被摄对象长期交友共处,深入观察,准确把握生活形态,并使被摄对象在镜头前高度自然。
三、用故事片手法表现非虚构的人生故事,纪录片故事化,并以主观热情介入强化情节,塑造人物。
所谓“介入”就是巧妙地运用“重演”和“主观干预”,摒弃呆板地自然纪实,却又最大限度地追求客观效果。
四、长画面大容量。
猎取海豹,一家人下筏上岸等长画面,都被誉为长画面的最早范例。
五、在选择拍摄和选择编辑基础上,运用画面组接创造节奏变化和艺术气氛,使作品结构高潮迭起,增强吸引力。
六、利用字幕增强效果,使默片具备了综合艺术手段的表现力。
正是这些创造性手法,使纪录片脱离了原始形态,成为具有审美价值、史学价值和社会震撼力的纪实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众文化纪录片大众文化形态纪录片(简称大众纪录片)是中国纪录片最重要的类型,它把镜头对准社会,对准普通人,素朴地纪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刻画出当代中国人物群像。
从1988年上海电视台推出《纪录片编辑室》、1993年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提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到1997年北京电视台《百姓家园》提出“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一观念渐次深入,形成中国纪录片的奇异景观。
这一类型的作品数量巨大,佳作叠现。
如《远去的村庄》、《舟舟的世界》、《八廓南街16号》、《姐姐》、《半个世纪的乡恋》、《藏北人家》、《芝麻酱还得慢慢调》、《球童》等都是其中杰作。
2纪录片的观念造型纪录片的造型是多种语言因素的复合体,是一整套相互交织、组织严密的电视语言系统。
其本质意义在于它的美学内涵和情感外延的直接体现。
它不仅具有客观现实的“再现性”,更有主观内涵的“表现性”。
1、观念造型通过画面和声音语言的综合运用,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观念。
影像所提供的环境以及剪辑所提供的组合和对比,结合有效的声音效果,都可以成为表达创作思想的手段,可以强烈的传达一种思想、感情和倾向。
从生活中去发现富有哲理性的镜头,反映现代人的人生观、伦理观、社会道德观,体现一种思想或意念。
这是电视纪实作品的思想深度得以加强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
如纪录片:伊文思的《西班牙的土地》3新闻纪录片新闻片和纪录片的统称.表现对象是真实的社会、自然现象,并从中归纳、提炼出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意义的主题,通过采访、纪录和宣传报道,达到宣传教育、传递信息的目的.新闻片侧重于对时事动态的报道,要求现场采访拍摄,经迅速编辑后及时放映,体裁上分为时事报道片和杂志片.纪录片可以纪录表现现实或历史,人物或事件,社会政治或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或文艺演出等各个领域和专题的内容,多采用实地拍摄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制作而成.这类影片注重真实性,拍摄时不能虚构、不能表演、不能变更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过程等.新闻纪录片是电影的基本类别之一.1895年,标志电影诞生的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第一批影片,就体现了电影的纪录功能.中国较早的新闻纪录片有《武汉战争》、《上海战争》等反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战争的短片.1953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专业新闻纪录电影生产基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4精英记录片精英文化形态纪录片(简称精英纪录片)是指知识分子气息馥郁的作品,选材主要集中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和艺术、宗教等方面。
它所追求的不是娱乐效果或宣传目的,而是力图观照人类生存处境,探索人类精神、艺术与社会发展之路,显示出一定的思考深度与思想光辉。
精英文化从中心向边缘退缩,退守中不断寻找新的路径。
在以电视媒介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高扬的时代,一部分退守书斋,一部分不甘寂寞者深入纪录片--这是目前可以寻找到的最佳宿营地。
《最后的山神》、《寻找楼兰王国》、《流年》、《神鹿啊,我们的神鹿》、《五凤楼》、《寻找都仁扎那》、《三节草》和《阴阳》等一批富有思想力度和美学高度的作品验证了中国纪录片的实力。
5纪录片审美的二律背反“这种客观性在场面调度上的表现就是能是完全主观性的事物”纪录片的审美特殊性——三重“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指对同一对象持两个相反的命题。
怎样创作?在审美创造上,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二律背反。
为什么创作?在审美价值上,功利性与超越性的二律背反。
为谁创作?在审美接受上,普遍性与个性的二律背反。
纪录片是一种大众叙事,不能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另一方面,纪录片需要创作者穿越表象、独立探索,要求纪录片以一种不顾场合不顾体裁的良心记录,个性鲜明、棱角突出,不媚俗、不浮躁。
6纪录片的纪实美学的客体是什么主体——创作者。
纪实主义不是只为再现物质现实,而是借实体和实录来体现创作者的认识和情思我们承认主体意识在纪实创作中的必然存在,但是主体意识的实现应是在作品拍摄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形成,而不是先确定表现主题然后再寻找拍摄对象。
客体——拍摄对象主客体的和谐。
A距离化的旁观视点。
距离产生美。
创作主体与被摄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一种距离化、旁观者地目光扫描生活。
这种距离化取材方式实质上体现了创作主体对生活原生态的尊重。
B合理化的参与。
强调距离并非绝对的排斥创作者的参与,因为再现并不是纪实的目的,作为审美的特殊形态的纪实,是需要创作者对被摄对象投入感情并给予以评价的。
C寓情思于画面的过程。
纪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首先必须以真是为主,因为它的美感产生的基础是现实生活中真是发生的。
那么创作主体的情思也就寄托在这真实的画面中,它可以是某一景物。
7纪录片的文化特征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它给人带来的真实感。
它的所有功能和特征几乎都由此而发生,而这种真实又是一种多元的真实。
首先是纪录片纪实风格的语言本身以及其所营造出来的叙述的结构,具有一种开放的品性,让人可以有多重解读的可能,避免了主观化的倾向。
而纪录片所记录或展示的内容本身就是真实的生活现实。
因此,它一方面具有亲近平和的生活化的真实感;而另一方面则又具有记录历史和见证历史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它可以让现代的人了解过去的历史,借鉴前人的经验;也可以让将来的人们知晓我们的现在。
因此它可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链条,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
8纪录片的创作管理中国纪录片创作管理分为体制内与体制外两部分。
目前体制内管理机械、死板,对创作有较大束缚;体制外管理则流于放纵、无序。
体制内管理(1)栏目管理。
优点:提供展示平台、促进其发展和繁荣、培养观众群体。
弊端:1,大量的节目必须标准化、流水线的生产,不可能过多的强调个性化的东西;2,经济上的压力。
(2)创作室管理。
在电视台内,设立纪录片工作室,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负责纪录片的创作。
这种方式目前已比较普遍。
(3)特殊纪录片创作管理。
特殊纪录片就是一些题材重大,在政治、社会或文化方面可能有深远影响的纪录片。
其创作管理形式往往由电视台甚至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组建专门的创作队伍。
体制外管理(1)独立制作。
独立纪录片的作者一般不属于体制内,少数人是由体制内电视台脱离而来,极个别人同时“双栖”于体制内外。
(2)民间DV 。
上世纪90年代后期,DV作品逐渐兴盛。
一个人的影像开始成为独立纪录片创作的新趋向。
(3)社会影视公司制作。
一些影视制作公司在制作电视剧、娱乐节目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还开始介入纪录片的制作;一些独立制作人或纪录片爱好者联合成立制作公司,其中也不乏成功者。
9政治对纪录片的影响1.从正面来说,客观上促进了纪录片的发展第一,纪录片作为影视传播的一部分,需要在制作播出的各个环节有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起码保证;其二,纪录片如果想要有一个相对高的视点,相对宽的视野和相对深的剖析,它需要在拍摄中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以及政府档案资料的提供;其三,纪录片艺术依靠大众传播,记录原生态的现实,从本性上就靠近新闻和时事,不同于纯粹的象牙塔艺术,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对其认可与否直接影响到它的存在和价值。
为政府服务从客观上解决了这些问题。
二例。
我们的中央电视台,是我国纪录片每一次转型的策源地,它引领了纪录片的每一次技术和艺术进步,拍出一系列优秀作品。
这和它的优越地位是分不开的,央视代表国家意识形态,因而包揽了众多创作题材,拥有雄厚资金保障。
从《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到《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等一系列人物文献片,这些作品大题材大制作,恢宏饱满,震撼人心。
有些作品虽然难脱载道意识,但在题材驾驭,技术质量上均属上乘。
2.从负面来说,损害了艺术的独立性。
纪录片是艺术,它只有在具备了艺术的独立性后,才可能具有永恒的价值。
政治的影响或制约总是将艺术役使为其观念和主张的工具。
有的创作人员为了获得机构认可,获得起码的经费支持或为了迎合意识形态框架,而根据政治的要求确定审视对象的角度和把握对象的方式。
10纪录片的四个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的作者何苏六把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起到2004年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分为了四个时期。
即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
1958年“大跃进”而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是一种新闻纪录片到后来的人文化纪录片时期,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年中央电视台《百姓故事.》栏目的开播11人文社会记录片的特点节目内容更具“深刻内涵”节目表述更注重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节目叙事方式更“多样化”以人为主的纪录片,或者说是以记录人为载体展现人性伟大或者邪恶的片子。
12纪录片有哪些流派海派,京派,西部派13记录片的市场化滞后的原因然而中国的纪录片太中规中矩,与外国的同行相比,如果要谈到纪录片的市场运作,以及制作的多样化方面,我国的纪录片整体上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
好的选题并不能保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部好的纪录片才谈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纵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写实与表意共存。
写实,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取前被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
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资金准备不足。
纪录片生产需要资金支持,目前中国纪录片的格局有三种:国家体制下的特别制作单位,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民间的制作公司,一些国营体制下的大型纪录片,因为要配合政治任务,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的支持,但由于对受众缺乏研究,影响范围很小,有些甚至节目一过,便销声匿迹了。
而其它体制外的记录片虽然也得到过一些国际上的奖,但形式很粗糙,也很难通过出卖节目来得到所需的资金。
在中国目前除去北京,上海,四川一些大的媒体对纪录片足够的重视之外其它城市基本处于边缘位置。
其次,类型上的单一。
类型上的单一又可分为表现形式的单一和作品题材的单一。
表现型式的单一一方面表现在长镜头、跟踪拍摄手法的运用,成了一种程式化的拍摄。
以率先采用长镜头、跟拍手法而著称的《望长城》出现以后,长镜头、跟拍的运用似乎成为一种定式,这种千篇一律的手法令人啼笑皆非,以至于有人误以为纪实主义就是长镜头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盲目追求“纪实”,导致自然主义倾向。
当前,一些创作者出于对纪实感的肤浅理解和片面追求,一味强调“纪实”无节制、无目的地滥用镜头,刻意地记录庸常琐碎的事物,给我们带来的是日常生活片段的重复,风格单一、节奏拖沓、内容杂乱等弊端,毫无美感而言,丧失了纪录片应有的艺术性和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