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和改善民生

合集下载

浅谈民生―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

浅谈民生―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

浅谈民生―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浅谈民生---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民生形势和民生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

目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一些阶段性特征在过去没有得到强调。

这些新的阶段性特点,是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体现。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力量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并不比人民群众的生活更重要。

在2022届全国政协第十一届第四次会议上,贾庆林主席对民生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民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的重要观点。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

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处理得好,就能极大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能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反观一些国家社会不稳,正与民生没有得到真正改善有关。

2021年的今天困扰人们的民生问题有很多:通货膨胀,收入分配差距,消费,住房,中国股市,教育,就业,看病,社会保障,交通??一、物价上涨的速度能放缓吗?如何防止明显的通货膨胀?当前,物价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2021年5月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cpi同比呈逐月上升的态势,特别是从2021年8月份起,cpi涨幅连续5个月达到6%以上,2021年以来涨幅又有所升高。

在物价的持续上涨过程中,人们感到东西贵了,钞票缩水了,资产贬值了。

物价问题牵动千家万户。

近一年来的物价上涨给老百姓特别是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带来不小的压力。

更重要的,物价的快速上涨,cpi突破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让公众的通胀预期大大增强,控制物价上涨、遏制通货膨胀,尤其是遏制生活必须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就是最大的难题之一。

浅谈我国民生问题现状

浅谈我国民生问题现状

浅谈民生问题民生问题一直以来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它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而最主要就是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

一个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人民,而人民想过上更好的日子同样也离不开国家的富强,此时民生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更好的解决了民生问题,解决了老百姓的生存问题,那么才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老百姓投身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古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这不禁让我想起战国时的一个故事,故事梗概是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赵国赵太后问齐国使者:“贵国人民生活可好?”对曰好,赵太后再问:“贵国今年可是大丰收?”对曰是,赵太后最后才问:“贵国国君可好?”齐国使者对赵太后最后才问本国国君大为不悦,赵太后说道:“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故如次问。

”齐国使者听后颇是服气。

这实际上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

原文如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实际上,翻开中国历史典籍就会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民生问题的表现如今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把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

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它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及动力。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首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解决好民生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指导意义。

中国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不断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已实现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历史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民生问题还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矛盾。

现在人民依然面临着就医难,买房难,行路难,学生面临就业难等等一系列问题,而如今,2011年又百姓又面临许多问题与疑问,例如说楼市调控还会继续吗?如果说过去的一年留下了什么遗憾的话,楼市调控没有见到实质性成效,可能是最大的遗憾之一。

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

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

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
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领
域的复杂问题。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国家不断提高经
济发展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这可以通过制定
相关政策来实现,比如减税降费、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等措施。

同时,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
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
权益保障和社会公平。

这包括关注贫困人口、残疾人、儿童、老年
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加强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社
会公平和正义。

再者,从政治角度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
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高政府的责任感和执行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参与,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民生事务,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促进民生改善的格局。

总的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努力和改革。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
民生保障和改善的目标。

希望未来能够在这个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浅谈如何坚持党建引领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浅谈如何坚持党建引领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浅谈如何坚持党建引领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党建引领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任务。

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建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将从党建引领的定义、党建引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坚持党建引领来谈论如何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党建引领的定义。

党建引领是指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通过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努力,推动各级党组织全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其次,党建引领对于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实现更好的效果。

党的领导具有思想领导力、组织领导力、政治领导力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综合体现,党建引领可以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然后,我们应如何坚持党建引领来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呢?首先,坚持党的思想建设是关键。

思想建设是党建引领的首要任务,党员干部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锻炼,修身立德,增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执行能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

其次,坚持党的组织建设是基础。

党的组织建设是党建引领的重要保证,必须坚持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的各级组织体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组织力和战斗力,保证党的领导广泛覆盖到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

再次,坚持党的作风建设是关键。

作风建设是党建引领的重要内容,必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的纪律性,提高党员干部的作风素养和廉政水平,树立良好的形象。

最后,坚持党的制度建设是关键。

制度建设是党建引领的重要支撑,必须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党的党委、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制度约束,确保党的领导体制和组织体系健康有序运行,提高党的治理能力和执政水平。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摘要: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理解,通过对当前民生建设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改善民生与加强社会建设的关系以及改善民生的几个重要意义等若干方面的论述,阐述我对十八大“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理解。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民生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就是社会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那里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

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民生状况以及其基本结构和指标的改善与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地反映着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况,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一个国家其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与建设的合理化与优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强烈关涉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石问题。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等等。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在当今社会,和谐社会成为了政府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

与此同时,改善保障民生也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首先,和谐社会是一个相对高度稳定、秩序良好、利益平衡、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要实现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改善保障民生。

保障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只有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改善保障民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步骤。

其次,改善保障民生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教育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

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是改善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提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覆盖面和待遇水平。

只有当人们在面对风险和困难时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才能够安心工作和生活,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外,要推动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化,缩小贫富差距。

当前,贫富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同时限制高收入人群的过度腐败。

只有当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时,人们才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机会,从而减少社会的不公平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外,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环境保护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改善保障民生,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浅谈关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的社会建设的认识

浅谈关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的社会建设的认识

浅谈关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的社会建设的认识“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

”所谓民生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因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生问题一直受到普遍关注,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将国人共同贫穷的时代变成了历史,大多数城乡居民迈进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中国民生进行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发展,并不意味着中国民生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

现在民生问题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

跟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现时代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收入分配是针对整个社会财富的,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不仅能够推进效率与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公平、进步与和谐。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然而,现阶段社会中关于民生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

通过平日的切身体会、周围的观察及新闻媒体等途径,我了解到关于民生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难题”。

“看病难”是目前我国就医现状的概括。

一方面,农民看病难,不仅是因为农村地区医疗机构少、医疗制度不完善,而且昂贵的医药费也是一般农民支付不起的;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市里,即便能够支付医疗费用,也普遍存在着挂号、排队时间长,问诊、就医时间短,检查程序复杂等问题。

总之,看病就医已成为困扰老百姓的一大难题。

浅谈当今社会的民生问题

浅谈当今社会的民生问题

浅谈当今社会的民生问题当今社会的民生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是一个紧密相关的话题。

本文将从教育、医疗和住房三个方面浅谈当今社会的民生问题。

教育是民生问题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然而,当前的教育问题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严重缺乏。

这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和教育质量的不稳定。

其次,高考制度对学生的压力过大。

学生们为了追求高分而陷入了疲劳和焦虑的状态,忽略了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改进评价体系,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医疗是民生问题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当前的医疗问题依然具有严峻性和复杂性。

首先,基层医疗服务的不完善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些偏远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简陋,医疗资源紧缺,难以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其次,医疗费用过高也困扰着人们。

很多患者因为无法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而被迫放弃治疗,甚至造成医疗负担过重的家庭。

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改善医疗设施和医疗服务质量,同时控制医疗费用,推行医疗保险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合理的医疗保障。

住房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推进,住房资源短缺和房价上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首先,住房分配不公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人拥有多处住房资源,而一些人却无法解决温饱问题。

这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不公现象的增加。

其次,高房价限制了年轻人的购房能力。

房价的高涨使得年轻人难以承受购房的压力,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解决住房问题,我们应该加大保障型住房的建设力度,优化住房分配机制,同时加强住房市场的调控,确保房价的稳定和合理。

浅谈当今社会的民生问题

浅谈当今社会的民生问题

旅游学院国导一班扶珊珊 20121548浅谈当今社会的民生问题论文摘要:民生问题是这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大的亮点。

政府近年来如此关注民生是出于民生现状、政府管理创新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深刻变化的需要,其中蕴含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对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论文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政府管理创新;公民权利;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无疑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大的亮点。

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对民生问题进行了解读:新闻媒体主要从财政支出的角度来看政府如何解决民生问题,以及背后所隐藏的政府执政理念;社会学家从国家与社会转型、社会利益分化的角度来解读政府为什么关注民生;经济学家主要对如何实现民生问题而献计献策。

本文将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民生问题作如下解读。

一、关注的原因分析从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本届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是空前的。

为什么在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富裕了,蛋糕越做越大,政府要更关注民生问题?1.社会发展中的民生现状迫切需要政府改善。

这里从基础民生领域来讲。

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入场券,是提高人未来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基本途径。

教育公平属于机会公平,属于最基本的公平范畴。

社会学有个概念叫“代际转换”,是说下一代可以通过争取良好的教育改变本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代际转换”的途径并不十分畅通。

2.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

具体到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大国,保持稳定的问题更加突出。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都谈到了稳定的重要性。

我国在经历了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成果巨大但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一个是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公正性问题。

改革已经不能像初期那样使社会每个人都获利,反而有时是此消彼长。

3.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的需要——从权威主义行政方式到服务行政。

浅谈当前社会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浅谈当前社会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浅谈当前社会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摘要:当前,我国民生事业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切实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实现解决民生问题的观念变革。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改善民生为重点的重要性,旨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关键词:社会建设改善民生重要性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点部分,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新世纪中国民生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

一、解决民生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但是,新时期面临着社会发展转型的瓶颈期,民生问题凸显。

正如2011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阐述的那样:“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以妥善解决,将成为经济继续发展的阻碍,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全局。

建设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克服以往忽视社会建设的教训,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民生问题解决作为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

在现代民主政治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任何政党的执政合法性、稳定性都与民生事业的解决程度具有最紧密的关系。

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的合法性、稳定性,关系到民主政治的进步、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关系到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等。

浅谈我国民生问题现状

浅谈我国民生问题现状

浅谈民生问题民生问题一直以来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它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而最主要就是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

一个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人民,而人民想过上更好的日子同样也离不开国家的富强,此时民生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更好的解决了民生问题,解决了老百姓的生存问题,那么才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老百姓投身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古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这不禁让我想起战国时的一个故事,故事梗概是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赵国赵太后问齐国使者:“贵国人民生活可好?”对曰好,赵太后再问:“贵国今年可是大丰收?”对曰是,赵太后最后才问:“贵国国君可好?”齐国使者对赵太后最后才问本国国君大为不悦,赵太后说道:“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故如次问。

”齐国使者听后颇是服气。

这实际上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

原文如下:xx:“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实际上,翻开中国历史典籍就会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民生问题的表现如今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把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

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它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及动力。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首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解决好民生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指导意义。

中国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不断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已实现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历史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民生问题还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矛盾。

现在人民依然面临着就医难,买房难,行路难,学生面临就业难等等一系列问题,而如今,2011年又百姓又面临许多问题与疑问,例如说楼市调控还会继续吗?如果说过去的一年留下了什么遗憾的话,楼市调控没有见到实质性成效,可能是最大的遗憾之一。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政治学院郑小容 2013000038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古今中外的治国经验表明: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也呈现出来,如住房难、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第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

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执政”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带来实际的利益。

换言之,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

只有这样,我们党赖以执政的基础才能够得到保持和增强。

第二,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必需。

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最有效的动力。

民生具体状况如何,对于一个社会的内需拉动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

就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人群比较而言,高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最强,但其边际消费倾向却是最低的;低收入群体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其边际消费倾向最强,要高于高收入群体,但其购买能力却是最低的;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购买能力均比较强。

显然,一个收入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状态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亦即中等收入人群占主导位置的社会结构,对于内需的拉动力是最强的;相反,在一个民生状态不容乐观亦即以低收入群体占据主导位置的金字塔型的社会当中,其内需拉动力是最弱的。

浅谈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浅谈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民生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关联。

所以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所以,我认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一,扩大就业。

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以发展促进就业。

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

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

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要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第二,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致富。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障改善民生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整体的、全面的和谐,而不是在某些局部领域和环节上实现和谐。

具体说来,应当努力追求和不断实现这样几个方面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目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主要不和谐现象:一、收入分配差距方面:首先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来继续扩大,再其次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有所拉开,最后一些行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收入远远高于公有制经济收入。

二、教育不公平方面:一个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二是群众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原因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之二是国家财政性投入不足,原因之三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原因之四是教育政策不尽合理,原因之五是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

三、卫生医疗保障方面: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纠纷等问题突出。

四、社会保障方面:劳动力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缺口大,就业困难;养老保障发展滞后,参保率低,覆盖面小。

五、环境保护方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发展呈“三高”即高成本、高消耗、高污染。

这些现象都经常可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收入差距的明显就不举例了。

比如教育不公平:城市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而乡村教育比较落后,重点大学中城市学生的比例普遍高于农村学生,越好的学校所占的比例差距越大;高考的地域差异:有些省份一本上线率是有些省份的五倍。

例如北京一本上线率为25%左右,而江西为10%左右,四川仅为5%左右。

医疗保障:医疗水平城市与农村差距明显,农村医疗机构水平较低,看不了大病,有了大病只能跑去大城市。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社会的和谐与民生保障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就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和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平衡、相融合,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状态。

实现和谐社会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取得协调统一的平衡。

二、和谐社会和民生保障的关系和谐社会与民生保障密不可分,民生保障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

民生保障包括经济发展、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只有通过改善保障民生,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获得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改善保障民生的重要性1. 促进社会稳定。

改善保障民生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提高社会的公正度,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

2. 推动经济发展。

改善保障民生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良好的消费环境。

3. 增强社会凝聚力。

改善保障民生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而奋斗。

四、如何改善保障民生1. 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2.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提高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

4. 解决就业问题。

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5. 加大住房保障工作。

加大对住房保障的投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解决住房问题。

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改善保障民生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政府要加强民生保障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到民生保障工作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

浅谈如何坚持党建引领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浅谈如何坚持党建引领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150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我国共产党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党校老师应重视党建的引领,努力做好党建工作,重视“两个坚持、三个注重”,促使工作与新时代发展背景相符合,进一步提升民生水平,保障民生生活[1]。

在进行党建工作时,党校老师还要努力抓住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能帮就帮,坚持尽力但有保证量力而行,一件一件解决民生问题,始终坚持底线思想,重视弱势群体的慰问,始终坚持共治共建共享,尽职、尽责、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牢记使命,通过党建加强业务能力首先,需强化组织建设。

党校老师应不断完善和健全工作机制,将党建主体责任也纳入绩效考核中,不断提升党员的业务工作,促使其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

同时,党校老师还需积极分析建党工作的任务与形式,努力做到业务与党建工作“一体抓、双落实”,全面保障民生的生活。

其次,不断加强宣传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党校老师应合理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多元化宣传,线上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等,实时更新惠民政策,积极宣传党建工作和党的政治理念,让基层群众正确认识党建政策,促使其积极配合工作。

线下则包括讲座宣传、宣传册分发等,并鼓励党员职工和群众参与,让群众获得更多民主保障。

二、完善机制的同时优化服务党建工作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本”的核心宗旨,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围绕其服务需求,便民利民,才能全面推动民生发展,保障群众利益[2]。

首先,可以制定一体化的服务机制,通过互联网了解党员职工和群众基础的真实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党建工作计划,优化服务,带领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通过走访努力了解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善人民的生活问题,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分好蛋糕,保障民生利益。

三、始终坚持在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变,我国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着“以经济为中心”的理念。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古今中外的治国经验表明: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也呈现出来,如住房难、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第一、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党的十七大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夙愿。

第二、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而改善民生正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会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五,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良好干部作风的要求。

浅谈当前社会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浅谈当前社会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浅谈当前社会改善民生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改善民生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关注重点。

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改善民生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对社会发展稳定的基本要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当前社会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第一,改善民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所在。

社会公平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当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弱势群体陷入了被边缘化的境地。

因此,改善民生是矫正社会不公平的必要手段,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二,改善民生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民生改善不仅仅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品质,更紧密地关联着经济发展的稳定和繁荣。

通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消费需求,促进民间投资,可以有效刺激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改善民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和谐是一个社会长期发展的根本基础。

如今,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等,使得社会的稳定性受到了挑战。

通过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救助力度,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降低社会矛盾的发生和激化的可能性,进而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四,改善民生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

通过改善民生,提供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建设,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在当前社会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团体应该秉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确保改善民生的效果最大化。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改善民生的行动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总之,当前社会改善民生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

无论是从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还是人力资源素质等方面来看,改善民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改善民生的目标,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幸福和繁荣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加强和改善民生摘要: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全面小康之要,民族复兴之本。

在充分认识民生及民生问题主要内涵、改善民生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生存性民生问题、安全性民生问题和发展性民生问题方面探索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民生问题概述;主要内涵;重要意义;重要途径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2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中国有句谚语叫“得民心者得天下”。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

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各种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就业、食品卫生、安全生产等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正关注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必须面临和正视的课题。

党的报告中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出现“民生”这一词汇。

民生问题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

党的十八大继续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全面部署,并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这个问题,首次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长上的量化和倍增目标,这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升华,也是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的明确信号,体现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对“民生改善”的再动员、再部署,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一、民生及民生问题的主要内涵“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孙中山对于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

孙中山对民生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界定的。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和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以及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民生问题指民众的生活问题。

通常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就业、生活环境、社会安全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

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改革开放初期最普遍的民生问题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生活改善的新期待中,既有居民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社会安全的保障等迫切要求,也有对喝上干净的饮用水、呼吸上新鲜洁净的空气、享有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对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等的迫切要求。

一句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提高。

总之,民生问题的本质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要得到实现。

二、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全面小康之要,民族复兴之本。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关系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

加强和改善民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需要。

我们党从来就是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我们党历来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带来实际的利益。

只有如此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才能够得到保持和增强。

二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重视和努力改善民生,能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具体的民生状况如何,对于一个社会的内需拉动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

重视和努力改善民生,可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并使低收入者的收入普遍提高,可以增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

重视和努力改善民生,可以使更多民众的购买力显著提高,从而拉动我们经济持续增长。

三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的需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变迁,给我国带来了巨大发展活力,同时也带来诸多的矛盾和问题。

现在的社会问题大都集中在如:教育、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贫富差距、物价上涨等方面,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危害到我们社会的安全运行。

为保证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我们要把民生问题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进行关注。

三、加强和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一)要解决好生存性民生问题。

做好民生工作要把满足民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首要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

一是要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

人民只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因此,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

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

逐步建立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要坚持“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方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三是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继续推进廉租住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安居工程以及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通过适当方式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落实好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税收优惠和收费基金减免政策。

近年来,我县不断推进廉租住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安居工程建设,正在兴建菁山公园等民生工程,有效改善了习水人居环境。

四是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疗卫生是民生之急。

要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生活难题,加快医疗卫生公益事业发展,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并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参保率,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做到病有所医、药有所值、医有保障。

如习水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在习水县末脱贫的情况下,投入巨资,新建习水县人民医院、各镇乡人民医院,解决了习水县72万人的防病治病基础设施问题。

(二)要解决好安全性民生问题。

完善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既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解决日益凸现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及药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然无恙,又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综合治理,健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保障社会安定团结,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使人民群众在祥和、安全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不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要解决好发展性民生问题。

v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核动力。

要在解决好生存性、安全性民生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教育、文化等发展性民生。

一是要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是民生之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性问题,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习水县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本,正在扩建习水五中,新建绿州中学,筹建习水一中,努力办好习水县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要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网络等新兴传媒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宣传主阵地作用凝聚加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群众,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深入展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现代文明建设的热忱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国以民为先,民以生为先。

”民生连着民心。

只要我们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深怀爱民之情、忧民之心、为民之志。

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一定能将民生工作做得更好,一定能最大限度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一定能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感情,也就一定能凝聚全社会人民的力量把整个社会建设得更富裕、更文明、更和谐,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一定能实现!参考文献:[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温家宝:《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5]《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