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发展的三个问题-朱九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九思(1916年生),男,江苏扬州人。我国著名教育家,原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院长,在网络广为流传的文章《我国高校发展的三个问题》可谓震聋发聩。

我国高校发展的三个问题

朱九思

关于如何办好大学,我想谈三个问题:

一、中央政府要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

要怎样才能把大学办好,首先要决定于中央政府能否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能否正确指导地方政府管理好大学。在改革开放之后直到1997年、1998年,我国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虽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学的办学工作还没有出格。但从1998年以后的十年,大学的发展相当地混乱,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有两项重要的、错误的决定:第一是大学的合并,第二是高校扩招。

据我所知,大学合并起源于1998年5月4日,那一天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纪念北京大学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在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当时分管教育的另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就开始考虑在中国如何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看来他考虑的结果是认为大学合并是一条很好的道路,1+1>2。他有一句话,叫“强强合并”。从1999年起,合并重点大学的做法就开始了。

合并工作首先从浙江大学开始,要求以原浙江大学为主体,合并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组建新的浙江大学,并且许诺如果这四所学校合并,国家将拨付专项资金加大投入。据我所知,当时这四所学校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都不希望合并。例如,原浙江大学校长就曾向别人表示,四所大学合并,校区分散在四个地方,相距较远,我这个校长怎么当?据说,不少教授听到四所大学合并的消息后,表示了怀疑和不赞成的态度。但是,上面的态度很坚决,反复强调,高校合并是政府行为,就这么办。所以,在新组建的浙江大学举行成立仪式时,分管教育工作的中央领导人亲自参加,并通过浙江大学邀请全国许多高水平大学和较高水平大学的领导参加成立大会。据我所知,在教育部最初下达的方案中,是将我们学校(华中理工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合并到武汉大学,但是由于这两所大学的坚决反对和武汉大学合并,合并虽然不成功,但是我们学校还是不得不和同济医科大学合并,同时,武汉大学也合并了武汉水利水电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

负责教育工作的中央领导人曾准备把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并起来,但是这两所大学的大多数领导都不赞成。然而,上面的态度是很坚决,重申这是政府行为,你们不要提意见了。于是,这两所大学的校领导找到李瑞环同志,希望他出面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李瑞环不仅是天津人,而且在天津市做过多年的领导工作,对两所学校的情况也非常了解。李瑞环本人也不赞成合并,于是他向负责教育工作的中央领导人提出这两所大学不要合并,这才挽救了这两所大学没有被强行合并的命运。

我认为,大学不是绝对不可以合并,但是大学合并绝对不能采取行政命令的

强制性手段,而必须双方自愿,“自由恋爱”,绝对不能由政府搞“拉郎配”。1924年哈佛大学和它的近邻麻省理工学院曾经谈过合并的事宜,但是最终没有谈成。直到现在,这两所学校虽然紧靠在一起,但还是各自独立,都办得很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佼佼者,这说明大学不合并并非不能办好。

大学合并也有成功的,我就知道这样一个事例,就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在其早期曾经与当地的一所大学合并,双方自愿,结果合并成功了,后来发展成为加州的第一所大学,称为伯克利加州大学。

中国这一次的大学合并已经成为事实,大学合并之后,是不是就达到了1+1>2的目的呢?据我所知,事实并非如此。

第二件事是大学扩招。大学扩招起源于1999年暑假。当时教育部准备召开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在向国务院领导人报告大会筹备情况时,国务院领导人提出大学要扩大招生规模。由于当时大学的招生录取工作已经开始,所以教育部提出是否可以暂缓一步,以便做更好的准备,但是国务院领导人的态度很坚决,要求在当年再招一次。教育部提出说当年的教育经费已经下拨了,扩招后的经费怎么解决?国务院领导人说,家长自己掏腰包,学生自己缴费。

国务院领导人的态度为什么这么坚决呢?当时,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出口下降,内需不足,投资乏力,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有经济学家建议,可以通过扩大高校招生,启动教育消费。可见,在当时的背景下,国家提出扩大招生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出的决策。政府想借大学扩招来解决面临的经济紧缩问题,让学生家长把钱都拿出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此后,高等学校的扩招便一发而不可收。2000年之后,每年扩大招生规模,大学在校生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的领导人也愿意这样做,因为扩招可以增加学校的收入。实际上,这是把学生看成是“摇钱树”,这就使教育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快就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以至于最近10年把大学的风气也带坏了,大家都向“钱”看。

由于扩招和大学合并,特别是扩招,必然带来一连串不好的结果。

首先,高等学校的扩招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应当说,1999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的背景下,以一个急转弯的方式走上了大众化道路。但是,随着学生数量的迅速膨胀,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等基础教学设施实际上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大学校园拥挤不堪,人满为患。特别是教师队伍逐渐出现不足,很多专业的小班教学已不再可能,实验课被逐渐削减,教学质量受到严重挑战。随着高校连年扩大招生,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急剧攀升,学校的培养条件无法满足规模发展的需要。原来一个导师指导几个博士、硕士生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跟随一位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对教育部直属的71所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和服务社会质量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重点大学的发展存在以量代质的现象,政策中存在重物轻人的倾向,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质量令人担忧。有数据表明,“从2000年至2004年间,研究生扩招速度明显偏快:博士生的年均增长率为19.5%,硕士生更是达到23.1%。教师平均教学负担提高较快。与2000年相比,2004年本专科生的师生比率增长了28.6%,硕士生的导师比率直线上涨了102%。2000年,平均一个导师带3.8个研究生,到2004年,平均一个导师要带7.7个研究生。在教学实验环节,研究生教学实验时间则同比下降了38%。”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尚且如此,那些新增博士、硕士点的地方本科院校更是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