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

合集下载

世说新语中聪明少年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少年的故事

任务名称:世说新语中聪明少年的故事一、引言在《世说新语》这部千古经典的书中,聪明的少年形象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这些聪明少年以其智慧和机智的行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在《世说新语》中出现的聪明少年的故事,并分析其中的道理和智慧,进一步探讨聪明少年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

二、聪明少年故事一:阮瑀的机智1. 阮瑀的背景和成长经历阮瑀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聪明的少年,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凭借自己的才智逐渐在社会上崭露头角。

他以勤奋和聪明才智在政治和学问上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2. 阮瑀在宴会上的机智表现据《世说新语》记载,阮瑀曾在一次宴会上展示了他的机智和智慧。

当时,宴会上的主人割起了一块肉,放在一盘中间,任由客人自行取用。

其他客人纷纷拿起刀子准备割取肉块,但阮瑀却只用手直接取了一块肉。

3. 阮瑀的智慧之处阮瑀之所以能够如此机智地取得肉块,是因为他明白了主人的用意。

他观察到其他客人都在使用刀子,因此推断主人可能是为了考验客人的智慧和眼力才放了肉块。

阮瑀决定通过用手取肉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聪明和独特思考方式。

4. 阮瑀的聪明给他带来的好处阮瑀的聪明举动引起了主人的注意,并使他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主人对阮瑀的机智赞赏有加,同时也对他在学业和政治上的表现产生了兴趣。

主人邀请阮瑀成为自己的学生,并对他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三、聪明少年故事二:谢安的智慧之举1. 谢安的背景和历程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聪明的少年。

他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才智和聪明。

2. 谢安在政治上的智慧表现谢安智慧的一面在他处理政治问题时得到了充分展现。

据《世说新语》记载,谢安在一次会议中,当众人争执不休时,他提议绕过争端,从另一个角度解决问题,最终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3. 谢安的智慧之道谢安的智慧之道在于善于观察和思考问题。

他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并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

他的智慧使他在政治舞台上能够以出色的能力处理复杂的问题,并获得广泛的认可。

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

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

世说新语的国学密码解析论文题目: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学生姓名学号上课时间专业班级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摘要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少年儿童,他们机智勇敢,诙谐幽默,有着甚至成年人都不一定具有的良好品格和卓越才能,说大人话,做大人事,备受人们的推崇,称之为“天才”。

这种对天才儿童的看法观念,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并争相效仿用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行为在当时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

时过境迁,古人的这些行为,未必值得今人效仿,其中的利弊,我们应当区分开来,选择合理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儿童。

关键字早慧、童心、天性翻阅《世说新语》一书后,我发现在《世说新语》这部书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描述儿童的故事,并且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故事中的主角都是一个天才儿童,言行举止上透露出其与年龄不相适应的聪慧,多了一份历经沧桑的成熟与看破红尘的睿智,却独独少了一份儿童本该有的天真与活泼。

在这些早慧的儿童中,有懂得“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恪守孝道的范宣;有思维敏捷,善于应对的钟毓、钟会兄弟,在偷酒这种无礼行为被父亲发现后,他们做了一番精彩的辩解;有少年语言思辨,富含哲理,引人深思,面对高高在上且威严的魏文帝的询问,钟毓、钟会兄弟再一次做了一番巧妙的辩解;有儿童通识大义,说出“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的话来。

这些儿童小小年纪,就已经具有了超凡的智慧,得到人们的赞赏。

今时不同往日,魏晋时期,人们普遍推崇早慧,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少年儿童,他们头脑聪颖,逻辑思辨能力极强,具有着甚至高于一般成年人的高尚品质和一套成熟甚至完善的行为准则,说大人话,做大人事,聚集了成年人身上的优点,却不见有儿童的天真活泼与纯情浪漫。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王戎小时候就很聪明,当王戎长到七岁时,王戎和一众小伙伴出去打闹游玩。

这一群小孩看见路旁有一颗李子树,树上挂满了李子,多的都快要把树枝给折断了,其余的小孩都乐颠颠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岿然不动。

世说新语里聪明孩子的故事

世说新语里聪明孩子的故事

世说新语里聪明孩子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有着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还让人们深思,颇具指导意义。

比如说,《世说新语》中提到了一个名为李广的小男孩。

他有着
极其聪明的头脑,而且喜欢思考和探究问题。

有一次,他问他的父亲:“你知道月亮为什么会出现?”他的父亲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不知道。

但是李广并没有放弃,他继续思考,最终想出了一个解释:月亮是太
阳照耀在地球上的时候造成的。

他的解释虽然简单,却足以让人们对
这个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很强,他们可
以出乎意料地提出问题和想出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鼓励孩子思考,给
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尝试解决问题和挑战自己。

此外,《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个小女孩叫做薛涛,也是一个非常
聪明的孩子。

她跟随父亲学习书法,但是却总是无法臻于完美。

于是
她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墨水来画画,因为用墨水画出错了也可以洗掉。

她通过实践和探究,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这让她更加自信和
自信地学习书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需要多样性和探究性。

我们需要
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方法,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同时,我们需
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指导,让他们在探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擅
长的领域。

总之,《世说新语》中的聪明孩子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思维和学习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我们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让他们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和成长。

世说新语中聪明儿童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儿童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儿童的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陈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陈元方:“你的父亲在吗”陈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守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转身进入家门,不回头看他。

英才儿童的例子

英才儿童的例子

英才儿童的例子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历史上那些天才儿童后来成就几何?01《世说新语》记载,东汉末年,天才儿童孔融十岁时,独自一人到司隶校尉(京师警卫司令)李膺府上做客,智辩无双,应对得体,一众大佬,无不叹服。

后面赶来的太中大夫(副部级巡视员)陈韪听说了这件事后,颇冒酸气,当着小孔融的面不屑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能有什么出息)。

”小孔融当即回怼:“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想必您老人家小时候一定特聪明吧!)”这段故事,在中华文化史上相当有名,主要原因或许有二。

一是孔融后来成就不小,名闻天下,为“建安七子”之一,其文章、故事流传至今,可以说用自身的经历证否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二是从古至今,人世间涌现的天才儿童其实并不少,但后来能有大成就者寥寥,即便孔融本人,其后来取得的成就,与其早年的盛誉相比也是不相称的,似乎却又印证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02春秋时期,孔丘周游列国,名盖华夏,其卓识睿见能够相提并论者不过老聃、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寥寥数人。

不过,孔子最负盛名时,却被两个小孩难倒。

《列子·汤问》记载:孔丘向东游历的路上,看到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辩,一时心血来潮,便上前询问争吵的原因。

两小孩显然知道孔丘是谁,于是相继向他说明自己的争论的要点,请其仲裁。

一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我们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远一些。

”理由是: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小的像个盘子,而物体正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

另一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理由是:“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因为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丘听了两小孩的话,瞠目结舌,无言可答,两个小孩大失所望。

显然,对于一个坦承“学稼吾不如老农”的文科老教授而言,这个近乎“诡辩”的“理科”问题确实很有些“高深”呢。

不过,“难倒”了孔丘的这两天才小孩,历史上并无后续记载,要么这则故事本就属于虚构,要么正如陈韪大夫所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世说新语里聪明孩子的故事

世说新语里聪明孩子的故事

世说新语里聪明孩子的故事1. 张扬识字早张扬九岁即能识字,常与邻里老者谈论经史。

他的父亲曾经对他说:“吾慕诸葛亮之才,不期吾子亦有斯才!”张扬听了,谦虚地说:“才是父母给的,只有勤学苦练,方可入儒道。

”2. 石垣读经石垣九岁时,就能背诵《诗经》《周易》等圣经。

有一次,他父亲命他在石垣上读经,不许他下来。

石垣一整天都在上面读经,直到傍晚才下来,但并没有觉得累。

他以此示人,勤学苦练是要靠毅力和恒心。

3. 孙登徒弟孙登曾是一位有名的学者,他有一个徒弟名叫杨仪,六岁起就能背诵《三字经》等书。

一天,孙登问杨仪:“《礼记》中的‘大同’是什么?”杨仪异口同声地回答:“天下为公!”孙登惊讶地说:“你很聪明,跟我学习了这么久,我还没有教过你!”杨仪谦虚地说:“这是我爷爷教我的。

”4. 卢士衡师兄卢士衡是一位有名的学者,有一个比他大八岁的师兄钟琴,小时候就能背诵《易经》和《论语》。

有一次,卢士衡向师兄请教《黄帝内经》,师兄却完全不知道。

从此,他明白了“聪明才智限于学识”的道理。

5. 陆侃家书法陆侃是一个在书法上很有天赋的孩子,三岁起就开始学习。

在他五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去世,但他母亲为了让他继承父亲的衣钵,特意请了名师传授他书法。

陆侃勤学苦练,十岁时,已经成为一名出色的书法家,他的字赢得了文人良家的赞誉。

6. 陈敦瑜中福秀陈敦瑜小时候非常聪明,常常无师自通地学习各种知识。

他家的一个佣人中了福彩,拿到了一笔不小的奖金,但他不知道如何处理,只好去找陈敦瑜求助。

陈敦瑜弄清楚了有关福彩的法规,向佣人解释了奖金该如何处理,赢得了佣人的感激。

这件事使他更加明白“才德兼备,方能驾驭大任”的道理。

7. 商颜送书商颜是一个受人们喜爱的孩子,经常与成年人交往。

有一年,他到京城游玩,路过书店时,买了《孟子》《论语》等几本书。

回到家后,他把其中一本书送给了一位老人,老人非常高兴。

这一次经历使他懂得了心系他人,意藏诸书的道理。

《世说新语》中聪明的少年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的少年故事

聪明的少年在《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在《世说新语》这部古代文集中,有许多关于聪明的少年的故事,其中一些小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故事展示了聪明少年的智慧和机智,以及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取得成功的能力。

故事一:文学天才孔明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刘备的谋士孔明,他年轻的时候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聪明才智。

在孔明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他的叔叔曾经请来一位著名的教师教导他读书写字。

这位教师甚为自豪地告诉孔明:“我能在一个月内教会你上下五千言。

”然而,孔明仅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学会了上下五千言,并同时能够背诵《诗经》。

这一表现令教师十分惊讶和窘迫,也让他认识到孔明天赋出众,智力超群。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明聪明的一面,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慧,超越了常人,在读书写字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天才往往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需要努力和智慧相辅相成。

故事二:聪明机智的少年在《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其他关于聪明的少年的故事。

比如,有一次孟子的弟子梁惠因为经济拮据,曾经与他的友人借米吃。

然而,当梁惠得到一袋米后,却不知道该如何区分此前所借的米与这袋新买的米。

聪明机智的少年看到了梁惠的困惑,便提议一种聪明的办法。

他拿出梁惠之前借的米包,将新买的米与之自由混合,然后告诉梁惠:“无论你拿出哪一包米,我都能准确地告诉你它是你之前借的米包还是新买的米包。

”这样,梁惠便解决了自己的困忧。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聪明少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智应对困境的智慧。

他通过巧妙的办法,帮助梁惠解决了问题,展现了年轻人的聪明与才智。

故事三:骑驴赛过河还有一个聪明少年的故事是关于骑驴过河的。

有一次,这位聪明的少年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一匹驴和一匹马一同过河,你会如何安排它们的顺序?”大家纷纷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然而,聪明的少年却给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回答:“将马先过河,然后将驴冒险游过去。

”这个回答虽然看似简单,但却颠覆了大家的认知。

世说新语中聪明孩子的小故事名字

世说新语中聪明孩子的小故事名字

世说新语中聪明孩子的小故事名字1. 周瑜的聪明才智在《世说新语》中,有一则关于孩子聪明才智的小故事,讲述了周瑜小时候的聪明举动。

周瑜小时候聪明伶俐,喜欢模仿成人的举动,他曾模仿父亲打马的样子,引起了父亲的注意。

父亲问周瑜:“你知道为什么我打马?”周瑜回答:“我知道,是因为要马听话。

” 周瑜的回答让父亲很是欣赏,认为孩子聪明过人。

2. 班固的深刻观察班固在《世说新语》中也有一段引人深思的话语:“孩子的聪明是由大人的言传身教所决定的。

” 这句话告诉我们,聪明的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大人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下逐渐培养出来的。

父母和教师在孩子成长中的言传身教,对培养孩子的聪明才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智慧的传承从《世说新语》中的这些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聪明的孩子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得到培养和造就的。

父母和教师的话语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他们的言传身教将决定孩子的聪明才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聪明才智,从小就要在家庭和学校里进行正确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总结回顾:通过《世说新语》中的聪明孩子的小故事,我们了解到聪明才智并非天生,而是在言传身教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

班固的深刻观察告诉我们,孩子的聪明才智取决于大人的言传身教,因此父母和教师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我们需要重视家庭和学校里的言传身教,培养出更多聪明智慧的下一代。

故事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深刻的道理,而《世说新语》中的这些小故事也不例外。

通过对周瑜和班固的故事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聪明才智的培养和传承。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周瑜的故事。

周瑜小时候的聪明举动让人印象深刻,他喜欢模仿父亲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展现了他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了父亲打马的目的,展现出了他的机智。

父亲对周瑜的回答也表现出了对周瑜聪明的欣赏和肯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聪明才智是需要被观察和发现的,而父母和教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更多的潜能。

《世说新语》中聪明孩子的文言文

《世说新语》中聪明孩子的文言文

《世说新语》中聪明孩子的文言文一、选题背景《世说新语》是晋代文学家刘义庆所编撰的一部集子,里面记载了大量关于古代名人的轶事和佳话。

其中,有关聪明孩子的故事颇有意思,不仅可以反映古代社会对聪明孩子的重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代儿童教育的风貌。

通过分析《世说新语》中聪明孩子的故事,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教育和道德观念。

二、聪明孩子的故事1. 谈公子宣《世说新语》中有关公子宣的故事,讲述了他小时候的聪明机智。

公子宣家贫无田产,幼年失去父母,由大叔抚养长大,却拥有非常高的文学才华。

他的聪明和才华不仅受到大叔的赏识,也得到了孔子和华歆等学者的赞扬。

《世说新语》中关于公子宣的故事有很多,反映了古代对聪明孩子的重视程度。

2. 论童子骈童子骈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才子,相传他幼时便有卓越的才华。

在《世说新语》中,童子骈的故事也是不少。

其中,记载了他聪明绝顶,早有文章雅仪的传奇经历。

童子骈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功,更是古代对于聪明孩子的一种赞颂。

3. 论孟浩然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也是学识渊博的才子。

他小时候因为父亲的早逝,家境贫困,但他却仍旧立志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

《世说新语》中关于孟浩然的故事,也是聚焦在他年少时的聪明才智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三、聪明孩子的教育1. 知识推崇《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知识的推崇。

聪明孩子能够受到重视和培养,说明古人对于知识分子的重视程度。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儿童教育的风貌,使得古代儿童教育更加注重知识和才华的培养。

2. 家庭教育《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也反映了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这些故事中,许多聪明孩子都能够在家长和长辈的教导下获得学识和修养。

这种家庭教育的影响,可以从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中得到体现。

3. 思想引导《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也蕴含着古代对于聪明孩子的思想引导。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更多的是体现了古代道德观念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

世说新语中聪明儿童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儿童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儿童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有很多关于聪明儿童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赵玄之的故事。

赵玄之是晋代的一位诗人。

据说,他的祖先是唐代名将赵匡胤的后代,天赋聪颖,非
常聪明。

有一天,赵玄之还是个小孩,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在绿树成荫的山路上玩耍。

突然,
一只蛇从草丛中向他们蜿蜒而来。

几个小伙伴见了都吓得不敢动弹,只有赵玄之拿起一根
棍子,朝蛇扔去。

那只蛇躲过了赵玄之的攻击,又朝他咬了过来。

但赵玄之反应迅速,一下子就跳开了,然后又朝蛇扔去一块石头。

蛇被石头砸中,死了。

这时,一个路过的老者看见了这一幕,大为惊奇。

他问赵玄之:“你是谁啊,这么小
就这么聪明?”
赵玄之回答:“我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啊。

但是,我听老师的话,学习认真,有时候我
还喜欢观察动物的行为。


老者听了,便把他带回家,介绍给他一个大学者做学生。

赵玄之从此就成了一名博学
多才的学者,并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赵玄之的故事告诉我们,天赋的确很重要,但比天赋更重要的是努力和学习。

只有掌
握了知识,才能在生活中应对各种情况,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其次,故事还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借鉴。

在我们生活中,沉着冷静,灵
活应变,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最后,故事也告诉我们,孩子是可以看到世界奥妙、发挥出巨大能量的。

我们有必要
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才智。

《世说新语》中聪明的少年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的少年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的少年故事《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的一部著名文集,记录了当时社会各界的风土人情、人物典故等。

其中不乏聪明才智的少年故事,这些故事让人耳目一新,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故事之一是关于一个叫做袁宏的少年。

袁宏小时候聪慧过人,对学习非常热爱。

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他买了一盒玩具,他拆开盒子后,发现盒子里面有许多零散的零件。

袁宏并没有灰心,他耐心地将零件一个个拼凑起来,最终成功组装出了一个完美的玩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有耐心和毅力,才能在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叫做王子猷的少年。

王子猷年幼时非常聪明机智,他的小小年纪就能够用字写诗。

有一次,他的父亲带着他去拜访一位大臣。

这位大臣非常喜欢王子猷,每次见面都会考他一些问题。

一次,大臣问王子猷:“请你写一首七言绝句,描述世间最美的花朵。

”王子猷立刻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字:“不见根蒂”。

大臣听后大为惊讶,他明白王子猷的深意,赞叹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聪明的少年能够通过一点点的启示,揭示事物的本质。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叫做刘光孝的少年。

刘光孝擅长识人,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经常和父亲争吵的邻居,他主动走上前去,和邻居聊天。

通过和邻居的交流,他发现邻居内心孤独,父母不和是导致他们争吵的根本原因。

于是,刘光孝主动和邻居的父母谈心,帮他们化解了矛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聪明的少年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他人的需求,并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以上这些故事都展示了聪明的少年在《世说新语》中的形象,他们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和思考,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解决问题和帮助他人。

这些故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让我们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够成为聪明的人。

同时,这些故事也告诉我们,年龄并不代表一切,只要有才智和努力,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成功。

《世说新语》中聪明孩子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孩子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孩子的故事前言《世说新语》是东晋大文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名人袁宏道的著作。

该书是汉末、三国、西晋三百年历史的文化瑰宝,是了解其时代文化、政治、经济和思想情况的重要资料。

本篇文档将会介绍该书中有关聪明孩子的故事。

聪明孩子的故事1. 孔融三个提督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孔仲尼的十二世孙,他聪明伶俐,幼时就嗜爱读书。

他的父母都早逝了,从小由外祖父管教。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了孔融在年幼时便被誉为“神童”、被称为“国之忠幼”。

据说有一个命令给了父亲因贿选罢官的时候,孔融年仅七岁,听闻此事便恳求外祖父请求朝廷恢复父亲官职,外祖父回答说,只有你长大后才能做这件事情,现在实在无能为力。

孔融听后沉默片刻,突然想到了一件事,他问道:“什么叫做提督?”,外祖父告诉他这个管理地方的职官,于是孔融便说:“我有三个提督”,外祖父问他:“什么人呢?”,孔融告诉他:“在这里山村中孤零零的狗,贫农门前鸭子,上公路上的行人。

”外祖父苦笑道:“那你快去指挥他们吧。

”孔融蹦蹦跳跳地跑出去,假装自己查办治理村里的事务。

为了配合孔融的谈话,外祖父安排了一些人在他们外面打球、下棋,以便让孔融发挥自己聪明才智。

这个小故事虽然看似简单,但蕴含了孔融心胸坦荡、机智过人的机智过人,展现了年幼者也能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大智慧。

2. 阮嗣宗被评为金榜题名阮嗣宗是南朝梁代文人、书法家,还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他擅长书法、描绘古人的故事,广受人们的认可。

在评举官员中,阮的才华更是惊艳众人。

根据《世说新语》的记载,在阮嗣宗五岁时,他曾在大灾年间写了一篇字据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某篇修养小品,文章气势宏伟、文采斐然,并且大喊道:“徐州将会得到大祸,需要我拯救!”阮嗣宗的聪明才智得到了震惊人心的表扬,奉派到各地拯救大灾区。

最终他在十五岁时被评为金榜题名人,顺利地迈向官场的高峰。

3. 张衡幼时发动“反射束”张衡是东汉的一位科技大师,他是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

《世说新语》中的小孩子

《世说新语》中的小孩子

《世说新语》中的小孩子《世说新语》是中国传统的志人小说,主要记载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逸闻轶事。

其中也记述了大量魏晋名士小时候的言谈和轶事,这些名人小的时候,或聪慧敏捷,或机智勇敢,读来也颇令人受益。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中记载: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夜晚的月光下玩,有个人对他说:“假使月亮中什么东西也没有,那一定极其明亮了吧?”徐孺子回答说:“不是这样,譬如人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瞳仁一定不明亮了。

”年仅九岁的徐孺子的见识实在是让人佩服,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也让人惊叹不已。

以人眼睛中有瞳仁来类比月亮中有东西,的确是绝妙的想法。

说到孔融,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大概就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了。

而下面这个故事中的孔融更加聪明机智,也更加可爱。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中记载:孔融十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到了洛阳。

当时李膺名气很大,官职是司隶校尉。

登门拜访李膺的人都是英俊有名之士和他的内外亲属,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通报进门。

孔融也非常希望见到李膺,他到了李府门前,就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通报以后,孔融就进去了。

李膺问他:“您和我是什么亲戚?”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就是孔子)和您的祖先伯阳(相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有师友的关系,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家之好啊。

”李膺和在场的宾客对孔融的回答,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到后,别人把孔融刚才的话告诉了他。

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以后未必会出色。

”孔融接口就说:“推想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弄得陈韪十分尴尬。

小小年纪反映就如此敏捷,面对陈韪的不敬,予以有力的反击,而且让陈韪有苦难言,实在是令人佩服。

如果说孔融的言行令人啧啧称奇,那么孔融的两个儿子的言行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世说新语》言行第二中记载: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都惊恐不安。

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当时只有八岁。

孔融被捕时,两个儿子仍旧做琢钉游戏,一点恐惧的样子也没有。

孔融对逮捕他的人说:“希望罪过只限于我自身,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孔融的儿子从容不迫地对他们的父亲说:“您难道看到过打翻的鸟窝下面,还有完整的鸟蛋吗?”不久,两个儿子也被逮捕了。

世说新语神童中言语第二内容概括

世说新语神童中言语第二内容概括

世说新语神童中言语第二内容概括以下是根据题目给出的主题进行拆解、回答和概括的文章:《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文化领域一部重要的名著,记录了东晋末年至南朝梁的历史事件、名人逸事和警世故事,被誉为“儒家之书鬼谷子之言语”。

其中,“神童中言语”是其中的一个章节,主要记载了一些童言异想和聪明智慧的谈话,体现了孩子们天真可爱却又真实、真诚、深刻的思考和言语。

本文将从世说新语中神童中言语的内容入手,一步一步地进行概括和回答。

第一部分:回答问题一神童中言语的第二个内容是什么?根据《世说新语》记载,神童中言语的第二个内容主要是记录了一些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思辨能力。

这些孩子们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和思考,展现出了他们惊人的智慧和见解。

第二部分:概括神童中言语的内容神童中言语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孩子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一些孩子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比如对自然界的规律、人类行为的观察和理解。

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哲学思考和天真直率的语言,独到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2. 孩子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神童中言语中也包含了一些孩子们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他们会提出关于幸福、自由、爱情、友谊等问题的见解,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3. 孩子们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一些孩子们在文章中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评论。

他们对人情世故、权力和利益关系等现象的思考和见解,常常让人啧啧称奇。

第三部分:深入分析神童中言语的意义神童中言语在《世说新语》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深刻的意义。

它体现了孩子们天真可爱却又真实、真诚、深刻的思考和言语,引起了人们对童言的重视和思考。

首先,神童中言语展示了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天赋智慧,这反映了儿童在心智发展上的潜力和优势。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并给出独特的解释和见解。

这对于人们对儿童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神童中言语也反映了孩子们纯真和直率的特点。

《世说新语》中聪明孩子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孩子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孩子的故事《世说新语》是一本记载了东晋末年至南朝宋时期的历史杂书,也是中国历史上保存较为完整、反映时代风貌、人物性格鲜明的一部非正史史书。

其中有不少聪明孩子的故事,下面就来讲讲其中几个。

桓伊和蒋阳之辈桓伊是宋朝名将桓彝的儿子,小时候聪明过人,曾与蒋阳等人玩耍时,他们将一只蟋蟀押在盆中,约定谁得了谁就吃掉。

桓伊想出了一个办法,将蟋蟀分割成两半,然后说:“蒋阳和你们吃正半边,我和我的弟弟吃反半边。

”于是大家都笑了,桓伊和他的弟弟也不用吃蟋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没有硬性规则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巧妙的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创造力和智慧的人更容易胜利。

庾信求鲤鱼庾信是晋代著名文学家,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常常和其他孩子比赛。

有一次,他和一群孩子到了河边捉鱼,群众都喜欢冬天钓鲤鱼,但是庾信却想钓条鲫鱼。

他并不是因为喜欢鲫鱼,而是因为他知道鲫鱼比较聪明,往往不会被钩子卡住。

庾信随后把那些孩子都请到他的父亲家中,要求他的父亲将家中的鲤鱼放到这个小池塘里。

第二天一早,庾信就在小池塘旁悄悄地参观那些鲤鱼。

经过观察,他发现鲤鱼聪明极了,可以在水中看到饵料或者钩子,就算发现了之后也能很快反应过来,熟练地避开它们。

庾信虽然成了在场人中钓到最少鱼的一个,但他通过这件事情,获得了对鱼的深入认识。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不要止步于表面的认识,要深入地去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王弘考试前智斗师傅王弘是汉朝和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小时候非常聪明,曾经在考试前与老师博弈,并成功地使老师失败。

考试前两天,王弘的师傅特意偷偷地给所有学生看了一遍考试试题,王弘也被安排在了当中。

但是,王弘并没有向试题投降,而是找到了老师,主动向老师拜求心得。

师傅有点困惑,但看到王弘盯着自己的眼神,想必是有话要说的,于是便对他说:“在考试时,如何才能准确地回答试题呢?要多看。

”王弘一边点头,一边想:“我怎么不知道这个方法呢?”于是王弘便谢过了这个老师,同时自己也运用这个方法考出了好的成绩,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世说新语中表现小孩聪明机智的文言文

世说新语中表现小孩聪明机智的文言文

世说新语中表现小孩聪明机智的文言文世说新语中表现小孩聪明机智的文言文自古以来,聪明机智的小孩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在《世说新语》这部融合了历史与文学的经典著作中,也有不少描写小孩聪明机智的故事。

其中一个例子是关于晋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陆机的故事。

当时,陆机的儿子年纪尚幼,却表现出了超出年龄的聪明才智。

一次,有人问他:“你是谁的孩子?”他机智地回答:“我是我的父亲的孩子。

”这个简单而巧妙的回答展示了他早熟的智慧和对亲子关系的准确理解。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晋代名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

他在九岁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智力和决断力。

有一次,他的家人为他举办了一场生日宴会,许多贵族和官员都参加了。

当司马炎见到一位官员穿着破旧,礼貌地问他是否需要衣物。

这位官员感到羞愧,但他不愿意接受司马炎的施舍。

司马炎立即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他对这位官员说:“我不是在施舍给你,而是在借给你,等你有钱了再还给我。

”这个机智的回答既保护了官员的面子,又传递了司马炎的善意。

这些故事中的小孩展示了非凡的智慧和机智,超越了他们的年龄。

他们不仅能够敏锐地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还能够迅速想出巧妙的解决办法。

这种聪明和机智的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后人学习和推崇的对象。

总的来说,《世说新语》中关于小孩聪明机智的文言文故事虽然寥寥,但却生动地展示了古代小孩的智慧和才情。

这些故事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人们对智慧和机智的向往和赞美。

这些小孩的聪明才智不仅仅是个人的天赋,也是对教育和家庭环境的有效培养的结果。

他们的机智和聪明也给了我们启示,即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更加出色地展现自己。

《世说新语》儿童言行幽默效应的间接语境因素分析

《世说新语》儿童言行幽默效应的间接语境因素分析

《世说新语》儿童言行幽默效应的间接语境因素分析《世说新语》中儿童言行包含了许多幽默因素,对历代读者产生了耐人寻味的幽默效应。

儿童言行的幽默效应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包括儿童本身的心理因素、家庭氛围、时代精神和社会风俗等间接语境因素,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幽默效应。

标签:《世说新语》儿童言行幽默效应间接语境间接语境又叫外部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时间、空间、参加的人、社会背景等语言符号外部的因素。

幽默是一种高级智慧,一种风格,也是一种人生观。

《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中蕴含了许多有关少年儿童言行的幽默成分。

一、释例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亦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

(《言语》)孔融先从老子与孔子的关系出发机智地说明了和李府的亲戚关系,引起了宾客的惊奇。

后来又与太中大夫陈韪针锋相对,用一个自相矛盾的论题让陈韪颜面尽失,为当时的宾客和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幽默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中古士人对儿童的这种言行是十分肯定和推崇的。

这类幽默言行在《世说》,特别是在其中的《夙慧》《言语》《排调》《轻抵》等篇中俯拾皆是。

例如: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

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

”魏武知之,即遣还。

(《夙慧》二)何晏不愿为曹氏子,一句“何氏之庐”表现了他的自主意识。

明惠若神的何晏竟然画地为庐,委婉机智地谢绝了曹操的盛情,他儿童时代的这种言行对读者也是有幽默效应的。

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慧,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

亲重偏至,张颇不恹。

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

世说新语 孔融人物形象以及事件

世说新语 孔融人物形象以及事件

世说新语孔融人物形象以及事件
《世说新语》中孔融的人物形象以及相关事件如下:
孔融在《世说新语》中展现出了聪明伶俐、不畏权贵的形象。

例如,他4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自己则专挑小的吃,表现出孝悌的品质。

同时,在他10岁时,他机智地拜访名士李膺,不仅成功地见到了李膺,还巧妙地与李膺建立了“世交”的关系,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

然而,孔融也因为不畏惧权贵,最终得罪了权臣曹操,被满门收押,两个儿子也没有被放过。

这也表明了孔融具有勇敢和正直的品质。

总体来说,《世说新语》笔下的孔融是一个聪明、机智、孝顺、勇敢、正直的人。

他具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但也因为自己的正直和勇敢而遭受了不幸的命运。

世说新语里面关于神童的故事

世说新语里面关于神童的故事

世说新语里面关于神童的故事《世说新语》是东晋末年文学家刘义庆所编纂的一部集故事、警言、议论于一体的文集。

其中,关于神童的故事源远流长,揭示了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的儿童时代。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精彩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东晋时期的谢道韫。

他自小聪慧过人,天分出众。

父亲谢安曾经对他说:“你在别人面前要装作不懂,但心中要明白。

”谢道韫遵照父亲的教诲,遇到问题总是谦虚低调,但实际上他早已经了然于心。

当他八岁的时候,谢安带着他去见了当时的权臣王导。

王导看到他的才华,便问他:“你知道我是谁吗?”谢道韫回答道:“您是王导。

”王导大为惊讶,对他赞叹不已,称他为“神童”。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唐代的李白。

李白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惊人的创造力。

他曾经在童年时期写了一首诗,题为《将进酒》,其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名句至今流传。

这首诗被人赞誉为天才之作,预示了他在后来成为伟大的诗人。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宋代的文天祥。

文天祥小时候聪明好学,尤其擅长文词。

有一次,他在家中写了一首诗,父亲看到后大为赞赏。

他的父亲还曾经告诫他要做一个有志向的人,并教导他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这些教诲和自己的才华使得文天祥在后来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爱国者。

以上这些故事都展现了神童在儿童时代就展现出的非凡才华和潜力。

他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品格和优秀的能力。

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多大,只要有志向、付出努力,并且在正确的引导下,我们都能成为有价值的人。

总之,《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许多关于神童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人类智慧和才能的赞美。

它们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我们珍视和培养,我们也能在生活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让我们向这些神童学习,追求卓越,成就自己的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
世说新语的国学密码解析论文题目: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
学生姓名
学号
上课时间
专业班级
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
摘要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少年儿童,他们机智勇敢,诙谐幽默,有着甚至成年人都不一定具有的良好品格和卓越才能,说大人话,做大人事,备受人们的推崇,称之为“天才”。

这种对天才儿童的看法观念,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并争相效仿用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行为在当时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

时过境迁,古人的这些行为,未必值得今人效仿,其中的利弊,我们应当区分开来,选择合理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儿童。

关键字早慧、童心、天性
翻阅《世说新语》一书后,我发现在《世说新语》这部书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描述儿童的故事,并且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故事中的主角都是一个天才儿童,言行举止上透露出其与年龄不相
适应的聪慧,多了一份历经沧桑的成熟与看破红尘的睿智,却独独少了一份儿童本该有的天真与活泼。

在这些早慧的儿童中,有懂得“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恪守孝道的范宣;有思维敏捷,善于应对的钟毓、钟会兄弟,在偷酒这种无礼行为被父亲发现后,他们做了一番精彩的辩解;有少年语言思辨,富含哲理,引人深思,面对高高在上且威严的魏文帝的询问,钟毓、钟会兄弟再一次做了一番巧妙的辩解;有儿童通识大义,说出“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的话来。

这些儿童小小年纪,就已经具有了超凡的智慧,得到人们的赞赏。

今时不同往日,魏晋时期,人们普遍推崇早慧,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少年儿童,他们头脑聪颖,逻辑思辨能力极强,具有着甚至高于一般成年人的高尚品质和一套成熟甚至完善的行为准则,说大人话,做大人事,聚集了成年人身上的优点,却不见有儿童的天真活泼与纯情浪漫。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王戎小时候就很聪明,当王戎长到七岁时,王戎和一众小伙伴出去打闹游玩。

这一群小孩看见路旁有一颗李子树,树上挂满了李子,多的都快要把树枝
给折断了,其余的小孩都乐颠颠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岿然不动。

有人就问他了:“哎,小孩,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呀。

”王戎一本正经的答道:“这颗李子树就在路边,还挂满了李子,这一定是一颗苦李树。

”于是故事便在众人一边嚼着苦李曰“然”一边对王戎发出阵阵的赞许声中结束了。

当我读完故事,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故事幽默有趣,同时我也深深地为故事中的主人公王戎的聪慧所深深折服,让我惊叹的是:一个懵懂的少年竟然会有如此强的逻辑思维与辨别能力。

但我不知道他的这种能力从何而来,是良好的家庭教养还是社会的习性熏陶,抑或者是他真的是一个“天才”,天生的超凡本领使可以他如鹤立鸡群般“鄙视”一切同龄儿童,为他们争先恐后抢夺李子的行为感到可笑。

但故事中的人物远非王戎一个人,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还有一群“幼稚”的小孩,当这些小孩发现道路旁有一颗挂满李子的李子树时,这可乐坏了这些小孩,一个一个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跑到李子树下,急切的摘下李子并想要迅速放到嘴巴里咀嚼一番,直到咬破李子后才大呼上当:这李子太酸了,怪不得这颗李子树结了这么多李子也没有人
来摘。

于是一群小孩在一番探索后发现了事实的真相:这是一颗苦李树。

就这样一颗苦李树给“幼稚的”小孩们上了重要的人生一课,让这些小孩学得了一些知识和道理:路边挂满果实的果树未必可以让我们饱餐一顿,或许它会让我们吃一些苦头。

作者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叙述了这件有趣的事情,我觉得无论是王戎还是那些懵懵懂懂显得幼稚的小孩,没有谁是可以让人们(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可以嘲笑一番的。

故事中还有一个人物应该是路人,路人充当了一个社会评论家的角色,对于王戎的言行他信服地曰“然”,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像王戎这样一个天才儿童是受到普遍推崇的,家长们渴望能够教育出像王戎这样的聪慧的孩子,国家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像王戎一样高素质的人才,像王戎这样的优秀少年得到的是众人的鲜花与掌声。

但作为小人物的一群幼稚少年,在经历了一段没有一丝传奇色彩甚至非常平凡的探索后,没有引来路人的只言片语,没有鲜花与掌声,只有苦果让他们紧紧闭上了嘴巴和得到的是路人沉默不语。

或许是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人们仅把目光投向像王戎一样的聪慧者,给予关爱和关怀,甚至还要帮助你成长,
个世界最可贵的财富。

记得在杂志上看过一则故事:1968年,美国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0”。

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

小孩说:“薇拉小姐教的。

”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

因为女孩在认识“0”之前,能把“0”想象成苹果、太阳之类的圆形东西,自从幼儿园教她识读了字母,孩子便失去了这种能力。

她要求幼儿园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3个月后,内华达州州立法院判母亲胜诉。

有人认为这个母亲小题大做,甚至可以说是以怨报德,也有人认为这位母亲的做法无可厚非,孩子应该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

折断了想象的翅膀,还怎么可以高飞。

当一颗苹果砸向牛顿,牛顿抚摸下疼痛的脑袋,开始想象为什么会落到我头上,这时候没有多事的路人哈哈大笑告诉他:傻孩子,瞎想什么呢,这是上帝在惩罚你。

他始终没有停止想象,直到多年后一个科学巨人屹立于世界西方。

《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晋明帝小的时候,有一次乖乖的端坐在元帝的腿上。

这个时候,有人从长安过来,元帝急忙召见来人,欲询问长安的消息,元帝听完,“潸然流涕”,乖张的元帝问道:你为什么要哭呢?元帝望着“少不更事”的明帝,说道:我们东渡建康,是因为外族侵略者占领了中原地区。

说罢,元帝哭的更伤心了,问道:你说我们是离着长安远呢,还是离太阳远呢,你告诉我。

元帝抬起头来望着元帝回答道:“当然是离太阳远了,我只见过有人能够从长安过来,却没有听说过有人从太阳上下来,所以说肯定是离太阳更远了”。

元帝听完,惊奇的看着明帝,许久无话。

第二天,元帝召集众臣子开宴会,将昨日与明帝的对话告诉众人,想要以此激励众臣子,随后又重新问了明帝一遍,明帝若有所思,回答道:我认为是太阳近。

这时候众人都很差异,元帝皱着眉头问道:“你昨天不是说太阳离得远吗,怎么现在又说长安离得远呢?”明帝扫视一圈回答道:“我抬头看那天空,可以清楚的看见太阳的光辉,但我努力的向长安的方向望去,却不见任何踪迹。

”说罢掩面而泣,留一片臣子若有所思。

对同一个问题,晋明帝却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这是因为时间与地点人物的转变。

晋明帝对于“长安何如日
远”这一问题作出的两种不同回答,也不是单纯地玩弄辞令,而是各有其针对性。

晋室东渡建康,是因为外族侵略者占领了中原地区。

对于历尽辛苦才到达建康的长安来人,明帝言语中不能不有所照顾,所以才有“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只闻人从长安来)”的回答;而次日集群臣宴会,明帝突然改口说“日近”,则含有激励群臣的意思。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是因为长安已沦入敌手的缘故啊!晋明帝年纪小小,不仅天资聪颖,更懂得国仇家恨。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作为一个东晋子民,爱国是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高尚的品质,作为优秀儿童的代表,明帝做到了。

这些优秀的品质是不会过时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应该教育一个儿童使他们具有所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

《世说新语》中,有很多关于早慧儿童的描写,在当时这些早慧儿童的言行举止是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的。

时过境迁,其中提倡的有些东西是不在适合现代社会的。

但《世说新语》作为一本经典名著,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所记叙的事情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但毕竟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一个不可
避免的过程。

参考文献:[1] 丁玉柱,牛玉芬:《世说新语的
国学密码解析》,中国海洋大学
出版社,2012年版
[2] 张万起:《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 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