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小品文的风格
苏轼 小品文
苏轼小品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小品文作家。
他的小品文有很多,有哲理,有深情,有讽刺,有搞笑,有爱国,有社会关怀等等,深受读者喜爱。
苏轼的小品文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别致的观点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受到人们的青睐。
他的文笔简洁而深刻,犀利而自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充满活力,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的小品文,非常有趣,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对官场的讽刺,对社会的省察,对家庭的关怀,对友情的珍藏,对国家的爱国等等,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热情、聪明、正直和谦和的性格。
苏轼的小品文,令人叹为观止,有如仙灵般精妙,深入人心,洞察社会,展示出苏轼异常深邃的思想。
例如,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描述了他梦中的经历,把太
极的道理和人生的真谛说得淋漓尽致,揭示出其超越时空的智慧与思维;《抱朴子·春江花月夜》,用淡淡的情调,让人感
受到苏轼深情的爱国之情;《赤壁怀古》,抒发出苏轼坚强的民族精神,让人感受到他深沉的爱国之心,以及他对中华民族的崇高认同感。
苏轼的小品文,实为唐宋文学的瑰宝,深受世人称赞。
他的作品深入人心,激发读者思想,唤起人们的勇气与智慧,提
醒人们,要深刻体会生活的真谛,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浅谈苏轼文风的多样01
浅谈苏轼文风的多样性内容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以丰富的文学实践,独具一格的文风,汪洋洒脱的才气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和当代。
他棋、琴、书、画,样样精通;诗、词、赋、文,皆成范本。
在中国历史上有文坛“多面手”的美誉。
本文从苏轼文风多样性的表现谈起,分析和探讨其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多样性,风格,苏词,〈一〉苏轼文风多样性的表现1.题材的广泛性苏轼的作品大多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既有对人生理想和好生活的浪漫主义渴望,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的现实主义的诉求。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从主题来看,苏轼既秉承了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的婉约题材,同时又前无古人的开创了豪放派词风。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
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
在言情方面,苏轼描写的至情至性的爱情词,颠覆了艳情词的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蝶恋花》(记得花屏初会遇)“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注1“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在画屏之间初次相见,现在依然清楚的记得,令人难忘。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写美妙爱情的破灭。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是写男子在爱情破灭后对女子的痴恋相思。
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走过,而对她的思念未减半分。
说明自己是在没有希望的等待中度过。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低眉垂眼,假装要走开,却笑着整理自己的头发。
写出了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收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的无情,而出于女性的娇羞。
一个女孩子怎么好意思在人前表达自己的爱情呢?可是越是这样越能招人疼爱。
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缠绵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
小析苏轼散文风格
小析苏轼散文风格l8世纪法国古典文艺理论家布封说:“风格就是人。
”人内在的道德修养、性格气质、哲学思想以及外在的行为模式,构成一个人的人格结构。
苏轼的坎坷人生、峥峥傲骨、高尚情操,决定了他的艺术格调。
其艺术风格正是他人格、修养的自然显现。
苏轼思想旷达,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想象丰富。
他的论文,贵以“意”摄之,贵天才变化,重在“活”与“变”。
他常用“水”这个意象来论文,就因为水之无“常”无“定”的自然特征正好是“活”、“变”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明。
用水之属性来衬文之姿态,体现出他对文章风格的一个基本的美学追求,即追求新意,不拘成法,常常从表达思想感情出发,率性而作,信笔所至,形成自己独特而多彩的艺术风格。
苏轼散文以雄健恣肆见长。
他在《自评文》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这段话概括简短,但已相当准确地说明了他散文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
他的政论文,立论范围广泛而主旨分明,往往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气势恢弘;他的记叙性散文,也是叙议相长,铺张扬厉,汪洋恣肆。
即便是随笔、序跋、书札一类的杂文,或谈艺论道,或抒写襟怀,或描景状物,或记人叙事,也莫不如行云流水,波澜迭出,变幻奠测。
如他所言:“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而沈德潜说他的风格是“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适如意中所欲出”,说他纵横跌宕、富于变幻。
苏轼很欣赏超迈雄放的风格。
他谈苏辙作文风格:“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也”(《书子由(超然台赋)后》);他评张文潜的文章:“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
终不可没”(《答张文潜县丞书》);他说李扁的文章”笔墨澜翻,已有漂砂走石之势”(《与李昭圮》),“正如川之方增,当极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见涯涣,然不可不知也”(《答李方叔书》);均可见他对雄放的推尊。
苏轼称许诗人和书画家清雄、豪放风格的言论也很多。
〖2021年整理〗《放鹤亭记》艺术特色
《放鹤亭记》的艺术特色《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
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
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铸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
千百年来,盛读不衰。
2021年高考湖南卷选用此文作为阅读材料,自有其关怀人文,创意出新之所在。
我以为《放鹤亭记》特色有三,兹述如下:(一)叙亭记鹤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铺陈敷衍而重点突出。
文章第一自然段先记叙建亭名亭的经过,在简单交待了建亭的原因、时间、地点之后,作者对亭四周的环境和四季景色的变幻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彭城山岭,连绵起伏,首尾相衔,隐隐约约,合成一环,唯有西向一面断开空缺,而山人小亭适得其所,恬然自足地立于其上。
山峦起伏与西向小口,西向小口与山人小亭,相衔相依,浑然天成,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独厚之奇。
春夏之交,草木连天,长势茂盛,翠绿迷人;秋冬之际,白雪皑皑,浩月朗朗,满目生辉。
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天阴还是天晴,山亭景色随时变幻而多姿多彩。
这是山亭景色的“俯仰百变”之奇。
无论是位置的选择还是景色的描绘都匠心独运地营造出一方天地,这简直是一处异境,天造地设,天人合一,景色优美,变幻迷离。
这样一个积山川之精华,集天地之灵秀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人们居住在此将会物我两契,身世两忘,“不知今夕是何年”,犹如进入了深邃恒远的茫茫天宇。
这样的环境应该是高人隐士修心养性,娱情怡志,避世离俗,颐养天年的绝妙之所。
山人张君就是这样一位隐士,他驯养了两只仙鹤。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好,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仙鹤虽为人驯养,但可以朝出暮归,随心所欲,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活脱脱一派闲云野鹤的清远闲放风致。
苏轼文章、诗歌与词作的主体艺术风格是什么?
苏轼文章、诗歌与词作的主体艺术风格是什么?苏轼(1037年-1101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他的文章、诗歌和词作都具有独特的主体艺术风格。
以下是对苏轼不同文体的主体艺术风格的概括:1.文章:苏轼的文章以豪放洒脱、真实率直和情感丰富而著称。
他善于通过自我表达、借物抒情、议论社会和书写史事等手法,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和展示自己的独特观点。
他的文章语言通俗生动,富有感染力,充满了他个人独立思考的热情和自由精神。
2.诗歌:苏轼的诗歌以豪放洒脱、才情出众和艺术表现力强为主要特点。
他善于以鲜明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题材广泛,涉及田园山水、人情世事、政治抒怀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含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同时也充满了比兴和寓意手法,展现了他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3.词作:苏轼的词作在北宋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词风独特、情感真挚而深沉,以自然的写景、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思考而著称。
他的词作情感表达直接而真实,尤其擅长写离别、怀旧、爱情和社会隐忧等主题。
他的词作语言简练、形象鲜明,节奏流畅,富有音乐感。
他通过对细腻而具体的描写,以及对人生、社会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文学魅力。
综上所述,苏轼的文章、诗歌和词作都体现了他的独特艺术风格。
而文章以豪放、真实和情感丰富为主,诗歌具备豪放、才情出众和艺术表现力强的特点,而词作则以独特的情感表达、深远的思考和优美的语言和音乐感为主要特征。
这些风格特点使得苏轼的文学作品在北宋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苏轼的骈文创作与艺术表现手法
论苏轼的骈文创作与艺术表现手法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骈文创作中的独到之处以及他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苏轼对骈文的贡献苏轼对骈文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统上,骈文多以古体诗为主,自唐代开始流传,并在宋代达到巅峰。
然而,在苏轼那里,骈文获得了新生命。
他将其演绎为一种既有古体诗的优雅和古典气息,又有散文般流畅自然的形式。
这种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使得他在当时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创新者。
艺术表现手法一:意境与情感交织苏轼善于通过巧妙描写以及情感表达,将意境与情感融合起来。
他擅长以优美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描绘景物,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切的表达,传递出自己对于大自然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他能够将诗意带入散文之中,并在虚实之间创造出一种动人的意境。
艺术表现手法二:转换句式与音韵运用苏轼在骈文创作中灵活运用转换句式和音韵配合手法。
通过变换句式结构,他使文章充满变化和流畅感。
同时,他善于运用音韵来增强文章节奏感,并创造出乐曲般的美感。
这种技巧不仅使得其作品具有观赏性,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快感。
艺术表现手法三:意象丰富与符号运用苏轼善于利用丰富多样的意象和符号来丰富他的作品。
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社会风情还是个人情感,他都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各种符号去表达。
这些隐喻、比喻以及象征的手法,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层深邃的思考和文化内涵。
结论苏轼在骈文创作中展现出了独特卓越的才华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将古体诗与散文相融合,以及运用意境、情感交织、转换句式与音韵等手法,他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并为这种文学形式注入了新的灵感和活力。
苏轼的骈文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和欣赏性,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无论是对于当代文学发展还是对于个人修养来说,理解和研究苏轼在骈文创作与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贡献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苏轼小品文的幽默与诙谐特征
第2卷 l
第 4期
论 苏轼 小 品文 的幽默与诙谐 特 征
杜晓霞, 张海 燕
( 岛农 业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青 山东 青 岛 26 0 6 19)
摘
要: 苏轼 小 品 文历 来被 人 称道 的一 个 重要 原 因就 是 幽 默 诙 谐 。 用 幽 默 诙 谐 表 现 耐人 寻味 的 哲 理 , 递 感人 至 传
cn ins a e s ceya t g ol. o e rn , ih mor n s icoe l e i ot i add es s la k r th u l w r T ak hs u u dj ts l l r a dt hs pi s w l mo e y d b f a e s y e t o m m
产生 了巨大 的感 染力 和 审美魅 力 , 大概 就 是 为什 这
么苏轼 的小品文 既无道德 目的 , 又乏使 命作用 , 却深
受人们 喜 爱 的重 要 原 因 吧 。对 于苏 轼 的小 品文 来 说, 无论具体 怎样评 价 , 都绕不 开幽默诙谐 的特征 。
下 子窜 出橐 中逃 跑 了 , 好狡猾 的老 鼠 !笑 谈之 余
( o eeo u aie , iga giu ua U i ri , ndo2 60 , hn ) C lg fH m nt sQndoA r l rl nv syQi a 6 19 C ia l i ct e t g
A s a tS h"esy ael gb e cn we gd f sh m u n s w i ol ept dmos a bt c :uS i sash v o en ak o l e ri u o radj t h hcudh l o e nt t r s n d o t e c re
苏轼古文和辞赋、四六的艺术风格分析
苏轼古文和辞赋、四六的艺术风格分析苏轼古文和辞赋、四六的艺术风格分析被阅览数: 1896 次来源:中国国学网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又认为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 (《六一居士集叙》),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
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
”(《答虔倅俞括》)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例如“日与水居”的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
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
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苏轼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自评文》)他的自我评价与读者的感受是相吻合的,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
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
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
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
浅议苏轼豪放词的艺术风格Microsoft Word 文档
浅议苏轼豪放词的艺术风格黄会粉内容摘要:苏轼禀赋异常,天资绝人,在歌、词、散文、绘画、等方面均有造就,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
特别是在词作方面成就尤为突出。
他不仅继承了前人以词的形式记游咏物、怀古伤今、歌颂祖国的壮丽山川,抒发个人的幽情与伤感的词风,而且他拓展了词的意境,扩大了词的题材。
开创了北宋文坛上独成一体的豪放词风。
其作品视野开阔,风格豪迈阔达,意趣横生。
从而淋漓尽致表现出他潇洒、乐观、积极向上、豪迈奔放的风格。
关键词:苏轼豪迈奔放豁达开朗以诗入词一、豪迈乐观的爱国情怀苏轼的豪迈词风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说明他在此法的创作上具有独特的思想,只有独特的思想才会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凡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家,他的词是离不开对祖国的深爱和对政治的关心。
苏轼正是把对祖国深深的爱融入他的词作来表现独特的豪迈词风。
苏轼一生深受儒道的影响,且母亲对他正统的儒家和爱国思想的教育,所以在人生道路上坎坎坷坷,也能积极向上,不为世俗所困。
在这种远大理想的支持下,写下了著名的诗篇。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觉,把威武雄壮的出猎题材给予大自然的景物之中。
又如《和满子》中“但举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东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国初平”。
以词写时事,表现边防,治国策略。
这种积极处事,关心政治生活和人的生活,把自己的豪放之气淋漓尽致的写于词中。
正是由于他独特爱国之情的支撑,在他屡遭贬低而没有痛恨祖国,恨世不入俗。
这是难能可贵的。
就像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样,计较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国家的安危和大局的安定。
这种对祖国深深的爱,如果没有高雅的文化情操是不可能有如此深奥的内涵的。
苏轼在词上的贡献与他个人的坎坷遭遇和丰富的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苏轼踏入仕途已经是北宋中叶,北宋社会经历过生息、发展。
一方面政局稳定,另一方面,社会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内忧外患日益剧烈。
让统治者坐卧不安,寝食难安。
繁荣的社会表面掩盖不住实质上的日趋贫困。
浅谈苏轼小品文的风格
浅谈苏轼小品文的风格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小品文大师。
他的小品文题材广阔,几乎无所不及。
但他似乎认为这些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正经文章,无甚重要,故随写随丢,无意留给后人。
正因为如此,他这些东西也就非常随便、自然,有感即发,有话便讲,言之有物,无所讳忌。
而读者却能通过他这些无意所为之文触摸到他最敏感的内心,最微妙的感情和转眼即逝的思想火花。
因之,深受后人喜爱。
明代袁宏道就说过:"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
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东坡哉!"(《苏长公合集·引》)这是很有见地的。
苏轼的小品文具有许多文豪所不及的丰富感、变化感、幽默感。
本文试从立意、谋篇、行文三个方面对苏轼小品文进行一些探索。
"物皆著我之色彩"是苏轼的小品文最显著的特征。
这主要来源于作者对现实美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我们知道,苏轼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政治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时代,每次政治漩涡都把他播了进去,遭贬沉浮不定,多所烦恼。
"乌台诗案"身系囹圄,几乎"断送头皮"。
而暮岁远谪海外,更一度绝了生还之望。
仕途的坎坷、艰辛,加之他性情梗直、豪放,难于在宦海波涛中驰骋才智,一腔激情,惟有诉诸笔墨。
故其文章,不少是内心感受经外界事物的触发。
在小品文方面,其立意之要,更表现为善于捕捉各种能够打动自己心灵契机,而转眼即逝的审美对象来展示自己的审美观。
请看《与贾耘老》(之一):久放江湖,不见伟人。
昨在金山,滕元发以扁舟破巨浪来相见,出船巍然,使人神耸。
好个没兴底张镐相公,见时且为致意。
别后酒狂,甚长进也。
老杜云:"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谓张镐也。
萧嵩荐之云:"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穷谷一病叟耳!全文立意在"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财穷谷一病叟耳"一句。
然意之所起,却是因滕元发以扁舟破巨浪来褶见,予"出船"那一瞬间的"巍然"之态在作者心灵深处产生了"神耸"的强烈感受。
浅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
浅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他的散文作品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多样,可以说是中国散文的巅峰之作。
苏轼的散文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真实的写实风格苏轼的散文具有自然真实的写实风格,他写作时不刻意追求美感,而是尽可能真实的反映生活中的情景。
他笔下有的是平凡的人和小事,但他却能从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比如他的《东篱乐府》中写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虽然很平凡,但却能抒发出他对古人学问认真用功的态度,以及自身学问的独特理解。
苏轼在表现文字时,不会写一些简单的文字描写,而会用自己独到的视角描叙,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情感丰富的文学表现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他情感丰富的表现,无论是对于人情世故的描写,还是对于自然风景的观察,都能够体现出他感性的情感。
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对于长江、山水、云霞的描写,展现出了他对于自然的感性理解。
他写到:“扶摇而上者,两翼已成兮!临风而立,烟波浩渺;远景则为层峦叠嶂,近处或喷岩溅水,奔流直下,或崭露峥嵘。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他对于赤壁风光的生动描写,充分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美的感性把握。
三、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苏轼的散文作品中,更多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他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反映出对人性、人情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在《黄州寒食作》中写到:“但因自谓少颜色,却也独有凌云志。
后来风韵各殊策,成就肝胆两昇平。
”这段文字的笔调非常独特,通俗易懂,是描写自己过往经历和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而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也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可。
四、音乐性的文学表现苏轼的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音乐性特征,他的散文文字之所以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文字具有优美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东篱乐府》中,他写到:“鹅湖之水,菡萏之浦,采菱步稳稳兮。
几时乎君子来,尔冀其早吉兮。
苏轼小品文里的艺术世界
苏轼小品文里的艺术世界第一篇:苏轼小品文里的艺术世界苏轼小品文里的艺术世界小品文缘自佛教译经,佛教经文依长短而分为‚大品‛、‚小品‛,自唐以来,文人借以称呼短小的序跋题记。
小品文具有独抒性灵的作用,现当代周作人闲适淡雅的小品文无疑是文坛的珍珠,而先之前的苏轼更是写作小品文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为苏轼贬黄州之作,苏轼的大量写作小品文亦是从此时起。
此篇有时间、有事件、有感想,不亚于周作人之《乌篷船》,然其高人之处则在‚闲人‛二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同时期写作的另一篇小品文《书临皋亭》:东坡居士醉酒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棻入。
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东坡被贬黄州,由荣华富贵、声名显赫之朝廷要员,一夜间浪迹黄州,与‚酒‛‚月‛‚文化‛为伴。
大多数文人遭贬则‚愤世嫉俗‛、‚呼天抢地‛,而苏轼却‚醉酒饭饱,倚于几上‛,‚ 若有思而无所思‛,真一个‚闲人‛!如果说东坡小品文之精神实质在‚闲人‛,其艺术要领则在‚突转‛手法的娴熟运用。
苏轼为诗、为词、为文,往往先置自己于绝境,待到无路可走之时,又来一个突转,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令人惊叹之余,久有回味。
此亦其‚闲人‛的境界‚旷达‛。
写于儋州的一篇小品文《记游松风亭》: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当其正在思索‚如何得到‛之时,笔锋一转,‚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转得是如此巧妙,转得是如此合情合理,一点也不感到突兀。
‚伟大是不可重复的‛,苏轼的伟大正在于后世无有能效之者,或得鱼,或得筌,无有倍之者。
然而,更令人亲切于东坡小品文的,还在于其雅谑的文风。
苏轼的小品文
苏轼的小品文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小品文是一种短小精悍、幽默风趣的文学形式。
以下是一些苏轼的小品文示例: 1. 《赤壁赋》
苏轼在《赤壁赋》中描述了一次在江边散步的经历,他写
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段文字描绘了江边的美景,以及苏轼的惬意心情。
2. 《定风波》
苏轼在《定风波》中写了他在狱中的感受。
他写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段话表达了苏轼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生活中的轻松与自在的追求。
3. 《浣溪沙》
苏轼在《浣溪沙》中写到他的女儿鹅掌松,他写到:“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段话表达了对往事的思念,以及对生活中平淡事物的感悟。
这些小品文不仅表达了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浅析苏轼作品风格创新之处及其影响
题目:浅析苏轼作品风格创新之处及其影响学生姓名:文奕学号:0702402022系别: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07级汉语言文学二班目录一、苏轼生平简介,以及苏轼作品的意义以及影响二、苏轼作品的创新之处1.主张古文革新。
2.对于形势独特创新的视角3.独创的豪放词派4.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创新5.苏轼“以诗为词”三、苏轼作品的写作理念、写作风格1.“文贵自然”,文以致用的写作观念2.苏轼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
3. 苏轼诗词的语言风格四、苏轼取得骄人成就的原因分析1.受地域、家庭的影响2.自身性格原因3.前人所作出的努力五、结论浅析苏轼作品风格创新之处及其影响一、苏轼生平简介,以及苏轼作品的意义以及影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代表词人。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咋便宜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综上所示,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主要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实用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他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
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与创作个性
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与创作个性苏轼,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文学巨匠”。
苏轼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创作个性,流传千古,为后人所传颂。
本文将探讨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和创作个性,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
苏轼的散文充满了生动的描绘和贴切的比喻,这得益于他丰富的词汇。
在苏轼的笔下,普通的景物和事物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情感。
例如,在《赤壁赋》中,他用“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来描绘月夜下的情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优雅与宁静。
苏轼在散文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写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将月光比喻成积水,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使文章显得灵动而有意境。
苏轼的散文常常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浓厚的诗意。
他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使文章具有了诗的韵味和意境。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长江画卷,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物的传奇。
苏轼的散文注重情感表达,无论是欢乐还是悲痛,都显得非常真实。
例如,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使读者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使得苏轼的散文具有深厚的感染力。
苏轼的散文不仅注重形式的美,更注重思想的深刻性。
他的作品常常包含着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例如,《前赤壁赋》中,他借江水、明月、清风等意象,表达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哲理,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苏轼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创新的手法将诗、词、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作品。
例如,《东坡志林》中,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在贬谪地黄州的生活,并通过小序、题跋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彭乘:《墨客挥犀》。
②见原词序。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无法排解的思念之情溶入连绵不尽的未来,更衬出未亡人的情真意挚。
以词来写悼亡之情,苏轼是第一位也是写得最好的一位。
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春旱后得雨,因此,苏轼前往城东二十里可以致雷雨的石潭谢神,这首词是此次出行所写五首词中的第二首。
词的上片写村里的姑娘们闻听太守将到,于是匆匆忙忙梳妆一番,三五成群地扎堆在篱笆门前迎候。
为了能清楚地看一眼究竟,有的姑娘甚至挤破了红色的衣裙。
苏轼小品文中的文艺思想研究
非常广泛 , 并 以别具一格 的特 色展现 出 自身的性格特点 。天性洒脱之人在文学创 作之 中总会深深的流露 出 自身的真性情 ,
苏轼在其 小品文中的描述所表达的是 自 身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艺术之 美的追求 , 同时也 包 含 了其通脱的文艺思想。文章
基 于 苏轼 小品 文 中的 文 艺思 想展 开 了研 究 , 首 先 阐述 了 苏轼 小 品 文 创 作 的 发 展 变化 , 其 次 对 其 小 品 文 中 的 文 艺 思 想 进行
综上所述 , 作为一代文豪的苏轼 , 其之所 以能够在封建社会 时期打破循规蹈矩 制度对人类 肉体与心灵 的束缚 ,实现文艺创 作 的独树一帜 、 独具风采 , 究 其原 因在 于苏轼 的真性情 。苏轼 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 苏轼小 品文 中的文艺思想研究
1 . 注重将人 的内在精神融于作品之 中。苏轼 在文艺创作上
2 0 1 5 — 0 4
文艺 生活 L I T E RA T URE L I F E
文
学 品 析
苏轼小 品文 中的文艺思想研 究
论苏轼小品文的幽默与诙谐特征
论苏轼小品文的幽默与诙谐特征
杜晓霞;张海燕
【期刊名称】《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1)004
【摘要】苏轼小品文历来被人称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幽默诙谐.用幽默诙谐表现耐人寻味的哲理,传递感人至深的感情,有对朋友的真切关怀,有自身真率性格的袒露,也有对丑拙鄙陋世态的嘲讽.苏轼小品的幽默诙谐特征与其乐天的秉性、多舛的人生际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杜晓霞;张海燕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山东,青岛,266109;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2
【相关文献】
1.寻找中国动画的诙谐--中国动画幽默特征浅析 [J], 刘琥
2.《晏子春秋》幽默、诙谐的语言特征及其成因 [J], 延娟芹
3.苏轼诗的幽默特征 [J], 魏裕铭
4.小品文的路向:“幽默性灵派小品文”还是“杂感文派小品文” [J], 裴春芳
5.苏轼诗歌中造物形象的诙谐意趣 [J], 郑韵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小品文的风格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小品文大师。
他的小品文题材广阔,几乎无所不及。
但他似乎认为这些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正经文章,无甚重要,故随写随丢,无意留给后人。
正因为如此,他这些东西也就非常随便、自然,有感即发,有话便讲,言之有物,无所讳忌。
而读者却能通过他这些无意所为之文触摸到他最敏感的内心,最微妙的感情和转眼即逝的思想火花。
因之,深受后人喜爱。
明代袁宏道就说过:"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
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东坡哉!"(《苏长公合集·引》)这是很有见地的。
苏轼的小品文具有许多文豪所不及的丰富感、变化感、幽默感。
本文试从立意、谋篇、行文三个方面对苏轼小品文进行一些探索。
"物皆著我之色彩"是苏轼的小品文最显著的特征。
这主要来源于作者对现实美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我们知道,苏轼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政治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时代,每次政治漩涡都把他播了进去,遭贬沉浮不定,多所烦恼。
"乌台诗案"身系囹圄,几乎"断送头皮"。
而暮岁远谪海外,更一度绝了生还之望。
仕途的坎坷、艰辛,加之他性情梗直、豪放,难于在宦海波涛中驰骋才智,一腔激情,惟有诉诸笔墨。
故其文章,不少是内心感受经外界事物的触发。
在小品文方面,其立意之要,更表现为善于捕捉各种能够打动自己心灵契机,而转眼即逝的审美对象来展示自己的审美观。
请看《与贾耘老》(之一):久放江湖,不见伟人。
昨在金山,滕元发以扁舟破巨浪来相见,出船巍然,使人神耸。
好个没兴底张镐相公,见时且为致意。
别后酒狂,甚长进也。
老杜云:"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谓张镐也。
萧嵩荐之云:"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穷谷一病叟耳!全文立意在"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财穷谷一病叟耳"一句。
然意之所起,却是因滕元发以扁舟破巨浪来褶见,予"出船"那一瞬间的"巍然"之态在作者心灵深处产生了"神耸"的强烈感受。
作者为什么能在一惊之中立刻兴致勃勃地联想到张镐相公、老杜诗云、萧嵩之荐?难道只为烘托滕元发的伟人气度?很显然,只有当审美对象滕元发的气质,体现了与作者的审美理,想契合的"巍然"特征时,才能为之"神耸"。
而苏轼瞬间所见滕元发的"巍然"之态,则正是他进可以为帝王师,退可以自我排遣的人生观的体现。
所以,在这封致友人的短笺里,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是他恒而不变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又如《书墨》:余蓄墨数百挺,暇日辄出品试之,终无黑者,其间不过一二可人意。
以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
茶欲其白,墨欲其黑;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自是人不会事也。
这是苏轼晚年贬官海南岛时的作品。
乍一看来,作者似乎是在闲聊墨之不可人意,然而,那一声"世间佳物难得"的轻叹,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无限抑郁、深沉、谨严、持重的复杂心境里。
苏轼的一生中,其根本政治主张是:力主变革,反对变法;主张渐变,反对骤变。
但在当时,无论是神宗时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还是高太后临朝时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都"大不以为然",他们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不能不使苏轼感到忧虑愤懑。
为了不"上负明主","内愧本心",苏轼频频上章劝谏,即使"四遭口语"也"不改其操",结果既得罪了新党,也得罪了旧党,一生遭致新旧两党的不满和夹击。
对此厄运,苏轼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以达观的态度待之。
在此文中,他就以一种自嘲的笔调展示了自己独立不倚的人格力量和卓然操守。
请看,数百挺曾经是精挑细选而珍藏起来的良墨,"辄出品试",却"终无黑者",仅"一二可人意",以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
得出这一结论,看来并非良墨变质之故,而是他品墨的标准颇高。
"茶欲其自,墨欲其黑"这是一般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标准,而"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才符合他自己的审美标准。
这种追求尽善尽美,不容许有丝毫疵点的态度,在一种约定俗成的审美意识中,势必会被认为是不通世理,恃才傲众。
一些侥俸求进的惴惴之士,甚至"必欲去之而后快的了"。
所以作者自嘲,"自是人不会事也。
"然而,文虽似自嘲,实际寓有深意。
我们知道,苏轼贬官海南,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
身处"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的困境,在精神上,生活上给他的打击够沉重了。
但是当他置身于深沉的大海环抱之中,回首自己命途多舛的一生时,他却是那样地无侮和自信。
是的,只有在时代风云和宦海波涛中,能始终把稳自已所选择的航向,永往直前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他崇尚这样的精神和品质,并决心在任何逆境中始终坚持高风亮节。
因而全文实际上是作者对自己的过去的总结,对现在的肯定,对将来所追求的更高境界的憧憬。
而末尾一句饱蘸情韵的自嘲,不仅不给人一种颓唐,绝望之感,反于幽默的语言之中,触到他那抗争、乐观的性格。
如此立意,于寥寥数语中完成了一幅清晰的自画像。
正是"不着一字,丽尽得风流"。
苏轼的创作个性,应该说成熟于他四十五岁贬官黄州以后。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从未真正"退隐"、"归田",但他在自己的某些小品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以前一些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之士更深刻、沉重。
因为,苏轼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似乎不是对仕途险峻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深沉思索。
《记游松江》就微妙地表现了一种万籁俱寂的心理。
遥想七年前与自己一样渴望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挚友,如今"皆成异物","无复孑遗矣",苏轼怎不怅然长叹:"追思曩时,真一梦耳!"《书<前赤壁赋>后》、《与王庆源》等,也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同样的心情。
但如果我们更深一步地去分析苏轼的这些人生感慨,我们就可透过那些"空漠之感"的表象而理解到:这位失意才子真正执著追求的,乃是一种向上和独立的精神。
这才是其灵魂的核心。
正当他陷入超尘不得,入凡不愿的矛盾中时,释道思想帮助他在辗转迁谪于天涯海角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精神遁避的渊薮,这就是他津津乐道的"心安法"。
所谓"心安",就是虽则生活在尘世,但精神却自由飞翔于"物外矽。
他宣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若人悟此,就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东坡小品·记游松风亭》。
下文凡录自此书之小品,皆不署书名)他要以游心世外,随遇而安来打发一切苦闷烦恼。
因为他懂得,生命最大的限度只有"百年三万日",但这已经够长了,如果他寻找仙丹失败,尘世生活的每一刻依然美好。
他常从人皆狼狈,我独自在的"无波真古井"船的心境中透发出旷然自得、放逸自乐的情韵,蔑视环境的风浪迭起,坚持自己的航向。
这种独立无羁的性格和思想上的"顿悟"使苏轼中、晚年的小品文形成了一种嘻笑怒骂皆成妙笔的特点。
在他的眼里,几乎没有什么事不可以入文,也没有什么事无趣。
任何平板无味的东西,一到他的脑袋里,就有了新意;一到他的笔下,就妙笔生花,趣味横生。
面对友人赠送的一张普通的琴,他会提出"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与彦正判官》)的怪问题。
为宽慰贫困的友人,他想得出"作怪石古木一纸。
每遇饥时,辄以开看,还能饱人否"(《与贾耘老》)的新奇主意。
要讥讽世上欲为不义而又以文美名者,他想得出"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僧文荤食名》)之类的妙喻。
要嘲弄庸医害人荒谬之方,他又有"服绢本以御寒,今乃以充服食,至寒时当盖稻草席耳。
世言著衣吃饭,今乃吃衣著饭耶"(《记服绢》)之语。
《管参寥》里所表达的感情更是千头万绪,有安慰友人的强颜作笑,有无可奈何的自慰,幽默、乐观背后又有隐痛。
"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一句,更见其牢骚和愤懑,一个不低头,不怨恨的达士形象跃然纸上,很见作者的笔力。
总之,这种"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的风格,是苏轼所特有的。
这种意,又处处以"我"之感为核心,故其立意大都值得玩味,很富于哲理,能在读者的心弦上震起颤音。
二苏轼的小品文往往"只随事记录便是",而在谋篇方面,一个最突出的特色是随机生发,翻空出奇。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比如《记酿酒》: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
州酿既少,官酤又恶而贵,遂不免闭户自酿。
曲既不佳,手诀亦疏谬,不甜而败,则苦硬不可向口,慨然而叹,知穷人之所为,无一成者。
然甜酸甘苦,忽然过口,何足追计?取能醉人,则吾酒何以佳为?,但客不喜耳。
然客之喜怒,亦何与吾事哉!起笔写"予""日欲把盏为乐",且"不可一日无此君"。
但苏轼贬官黄州时,经济十分拮据,当地产酒少,官家酒店又态度恶劣,酒价昂贵,只好"闭户自酿",这里已经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加上酒母"不佳",制酒的方法又"疏谬"了,以致酿酒失败。
于是,慨然而叹,牢骚满腹。
既然酒苦涩不能饮,日欲把盏不能为乐,还有什么可写的呢?但想到"忽然过口"之物,味道好不好"何足追计",我只求酒能醉人,只是客人不喜欢这种酒罢了。
但"客之喜怒"又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两个"然"字,展转写出了作者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
就这样,由喜好酒,"自酿"失败转写到"酒虽苦涩,但乃自酿,故也能满足"把盏为乐"的欲望而自得其乐,让自己的情绪随着酿酒这一事件的变化而起伏,使这则短文在结构上呈跌宕波澜之势,很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