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合集下载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提纲]一、宋词的形成及发展与南北宋的社会环境概貌。

二、从内容和形式上综合分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异同。

1、苏轼作为彻底的文人和豪放词的创导者,其词风重在“放”,高旷且飘逸,是其个人趣味上的积极的宣泄以及对人生的渴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分析)2、辛弃疾是位爱国志士,极大地发展了豪放词,其词风重在“豪”,雄浑且慷慨,是其着眼于国家安危大局而对现实不满的发泄和意志的抒发。

(《永遇乐·千古江山》、《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分析)3、总结苏词、辛词形式上的近似与内容上的差异。

三、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异同的根源初探。

1、苏轼的个人经历与性情、思想状态之分析。

2、辛弃疾的个人经历与性情、思想之分析。

3、思想层面上总结苏词、辛词的根源异同。

四、简要总结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异同。

[内容提要]豪放词的前驱是范仲淹。

北宋时期的苏轼在词史上开创性地发展了豪放词,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做出了突破。

他的豪放词风飘逸、高旷,注重“放”,以其个人才华把诗的立意带入词的天地。

这是和他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抱负、仕途坎坷及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南宋时期的辛弃疾极大地继承了豪放词风,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和家国民族大义深深地影响着他对词的创作,形成了雄浑、慷慨的豪放风格,其词注重“豪”。

辛词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表现了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也展现了他失意时消极颓废的情绪。

苏、辛二人是宋词史上的两座丰碑,他们的词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虽同属豪放词却既有共同又有不同,谁也取代不了谁。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一、词的形成及发展与南北宋的社会环境概貌。

词是兴起于隋唐,成熟于五代的一种新诗体。

随着中土与西部交往的日益密切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在胡汉大融合进程中形成了新型的民族音乐,其特点是以长短句配合变化繁多的音律。

初期词是配合燕乐而作的歌词,成熟后逐渐脱离乐曲而自成一种新型的格律诗。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一)内容方面1、题材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

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苏轼在词中表现出辞气激昂,境界阔大之旷达的气势。

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

辛弃疾发挥了词在抒情、状物、叙事、议论等各方面的功能,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经传、辞赋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对豪放词做了更深的开拓和大力的发展,把词提到了新的高度。

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不思报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

写得悲凉慷慨,沉恨塞胸。

陈延焯评价说:“把吴钩看了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沉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

”2、内心书写方式苏词对内心痛苦可愤慨的抒写是隐蔽的、含蓄的;苏词种种忧郁的情绪总会在词人超脱和达观的心态中被排除和化解,最终也会表现出坦荡潇洒、乐观的情怀。

例如:“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健康开朗的思想情绪。

辛词则不然,其抒写痛苦和愤慨是溢于言表的;读辛词,自有一种热血奔涌、悲壮慷慨、甚而至于潸然涕下的激情。

例如:“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贺新郎》)如呜咽悲歌,感慨悲凉。

(二)形式方面苏轼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不受格率限制,字由心生,形成联贯流畅的风格;如《浣溪沙》五首中,作者置身于这种“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的丰收环境中,心中充溢着无限的喜悦。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大量使用散文句式。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

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3)农村词,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与生俱来的。

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

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

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

代表作有《破阵子》;(2)农村词。

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

代表作有《清平乐》;(3)闲适词与言情词。

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

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

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北宋的苏轼与南宋的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及杰出人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词的旷达,辛词的豪迈,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虽然二人都是豪放派词人,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

本文将从苏词与辛词的异同及形成原因进行讨论。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他们都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用词娱乐、抒写男女恋情及离愁别绪的传统,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二人的词存在许多相似处,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及思想性格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差异。

一、苏轼、辛弃疾的相同点——但开豪放之风苏轼、辛弃疾的词都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委婉,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

尤其是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鲜明的呈现了出来。

以二人的代表作为例: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词。

词的上片描写打猎的盛况,下片抒发报国之情,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者的爱国壮志。

词以“老夫聊发少年狂”起首,显示出豪放气韵,开篇“聊发”正是作者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而内心深处郁积已久的苦闷无法抑制的迸发;“少年狂”则说明其雄心未灭,壮心不老。

“左牵黄,右擎苍”便将一个威风凛凛、神气十足,左手牵狗、右手托鹰的密州太守勾勒出来,令人产生强烈的印象。

“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生动准确地展现了威武雄壮的猎队武士强大的阵容和乘马飞驰、席卷山林的气势。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浅析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遣兴、娱宾,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

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其词音域广阔丰富,运用的词语气势恢宏、不拘一格,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上处于独树一帜的显著位置。

苏轼为豪放词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苏轼、辛弃疾虽然都属于同一个派别,但是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差别。

下面我就从人生经历、豪放词风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这几个方面对苏辛词的异同进行浅析。

一、人生经历:苏轼、辛弃疾的一生,都经历了极其坎坷的道路。

东坡少负奇才,“奋励有当世志”,入仕后因卷入宋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屡受打击排挤,两被诬陷贬官。

“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晚谪岭海,几乎不能生还。

稼轩“壮岁旌旗拥万夫”,在抗金斗争中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但南渡后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屡遭诬陷,三次免职,先后赋闲达20年之久。

这种政治上的坎坷遭遇,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必然长生及其深刻的影响。

苏辛词中,都不可避免的反映出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特点。

然而不同的是,东坡词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拔、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从而表现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儿稼轩词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于现实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

例如东坡的名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九年,作者因政治上受到排挤,心情是苦闷的。

可是在这首词里,我们却看不到消沉的情绪。

作者泛观浩瀚的天宇,寄意高远的月宫,幻想出一个清凉澄澈、玉洁冰清的美妙世界。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是一种多么奇异的想象、多么高洁的向往!它意在冲破现实的黑暗,超越现实的痛苦,表现出人类对于理想境界的永恒的追求。

词的下阕,通过对人生痛苦的冷静的、哲理的思考,得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结论,以理怡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

试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比较

试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比较

试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比较作者:焦薇概要:苏辛两人的词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苏轼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对辛弃疾的词风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将豪放派的词风更加完善和规范。

无论是风格还是内容,两宋的豪放词风在苏辛二人的推动下成为了独树一帜的一派。

但由于个人性格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两人同属豪放的风格,却一个豁达潇洒,一个慷慨悲壮。

与之相关联,在豪放的词风下,两人有着对词风不一样的表达和风格。

宋词在这种雄壮豪迈、沉郁顿挫的风格引导下,开阔了词的意境和气势,以更为崭新的面貌活跃在词坛,成为对丰富词的功用功不可没的一派。

苏轼和辛弃疾都为当时腐败昏暗的社会和当局所不容,以一种孤独和清高的姿态与社会所抗争。

豪迈词的背后是具有着豪放性格的词人,有着赤子之心的苏辛二人渴望着建功立业和报效国家。

在他们豪放词风中,可以感受出苏辛对社会和家国的担忧和无奈。

可以说,苏辛二人的豪放词都抒发了一种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情感,才华横溢渴望有所作为却不受重用的不如意奠定了他们豪放词沉郁顿挫的气概。

同时,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萎靡不振,苏辛二人冲破了这种书写男女情感的狭窄题材和内容,用豪迈的词风一扫传统的艳词,开阔了词的格调和视野。

由苏轼开创、辛弃疾发展的豪放派在词的题材和意境上都具有着独创的开拓革新精神,是社会广阔内容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后,使得词的用途和范围扩大了,那么将豪放词推向高峰的辛弃疾达到了真正的无事、无物不可以入词的境界。

而且,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共同体现出了豪迈的词风,包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浓烈奔放的情感,这是两人独特的诗风和有别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典型特征。

一、苏辛词风的不同首先,苏辛二人身处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这就奠定了词风不同的基础。

苏轼生活在政治相对稳定的北宋,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生活态度积极达观,积极进取却惨遭贬罚。

苏轼不受当朝的重视而又几经被贬,一次比一次更远,但苏轼却在逆境中保持了洒脱乐观的本性和雅致的生活情趣。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两位大家,他们的豪放词都具有豪迈大气、感伤现实的特点,为宋词境界的扩大和词体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同为宋代豪放词家的杰出代表,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轼首先奠定了豪放词派的始基,辛弃疾继而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确立了“豪放一派”。

他们在词作的风格、境界的开拓、心灵世界的表现等方面,自然有着共同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二人所处时代、际遇、立场、个性的不同,他们的豪放词作又各自形成了独立的特点。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正如胡寅先生所言,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 这说明他以豪放的感情,坦荡的胸怀,拓展了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缠绵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而辛弃疾“大声镗鞑,小声铿�,横绝六合,拍空万古。

”也突破了以纤艳柔脆的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之风。

因此,他们的词作有着相似性和继承性。

1.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旷达的艺术风格东坡词和稼轩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自我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二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不同于前的创作风格。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借那奇伟壮丽的风景、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来表达不畏政治困厄、道路险阻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了词人开阔爽朗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同样,辛弃疾在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词人也借滚滚不尽的长江水,追缅往事,遥想将来。

赞扬了杰出的英雄人物,表现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强烈信念。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对比曹铮 136370015 法学(英语特色)班苏轼与辛弃疾,同为宋代的词人,且都以豪放词著称于世。

苏轼一改前朝写词的委婉之风,大刀阔斧地将所见所思所想写入自己的作品,前期的作品奔放而雄浑,意境开阔,满腔的报国热忱跃然于字里行间;后期被贬黜时的作品多为自我安慰和宽解,豪放中带着许多看破世间仇怨和苦难的委婉,显现出其旷达的人生态度。

辛弃疾顺应着之前豪放词的发展,将自己戎马一生的经历和报国之心难以遂愿的压抑写入作品,将豪放词推入一个新的高峰。

在豪放词发展史上,人们把苏轼和辛弃疾看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以“苏辛”并称。

然而,虽是并为豪放词的代表,但是具体来说,其词风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

一.“大江东去”与“千古江山”——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相同点总的来看,苏轼与辛弃疾在词风上的的改革主要是改变了之前绮丽婉约的风格,将豪放词创立并且发展起来。

主要通过两首词进行分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千古绝唱,词的上阕就地写景,为下阕人物的出场做好准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的开篇就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手,创造了一个壮阔雄浑的空间,豪气冲天,让人为之一振。

紧接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点出地点的位置,随后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来描写赤壁之战的惨烈场面,使人在感叹苏轼豪迈而精湛的文笔时被这样的一个激烈、热血、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震惊到。

在激烈之后,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做上阕的总结,平复语调,引起下阕。

正是这如画的锦绣江山才造就了一代一代的英雄豪杰,在千千万万的英雄豪杰中,苏轼最看重而且最欣赏三国中谈笑间就能使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于是在下阕开头就集中刻画这一英雄形象。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们的词风都以豪放、奔放、豁达为主要特点。

然而,在具体的表现上还是有部分区别,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1. 题材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描写山水田园、人生哲理等,注重意境的表现;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描写战争、爱情、英雄等,注重情感的表达。

2. 情感表现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表现出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大度宽容的情感;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情激昂、忧国忧民、满腔热血的情感。

3. 生活态度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体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不拘泥于传统思想;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世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注,同时对传统思想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

因此,虽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都具有豪放的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他们作为两位著名的文学家的独特魅力所在。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比较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比较
二、主题内容的比较
1.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作中流露出浓郁的爱国情怀。他生活在南宋末年,亲身经历了宋亡对他的打击,所以他的词作中常常表达出对亡国之痛和对敌人的愤恨之情,以及对国家复兴的期望。辛弃疾的《北国风光》一词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怜今夜月,向来离别多。”其中无一不流露出他对于南宋亡国的伤痛之情。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比较
引言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词人。而辛弃疾和苏轼无疑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杰出的两位词人。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词风和创作特点,在宋代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将比较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探讨他们在创作手法、主题内容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一、创作手法的比较
2.苏轼的豪放洒脱
苏轼的词作则主题更加宽泛,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抒发,还表达了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苏轼的词作深受自然的启发,他善于用自然景物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考。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写道:“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段抒发出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困惑,给人以宽广的遐思。
三、表达情感的比较
1.辛弃疾的有激情和悲痛。他用豪情万丈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于国家的痛心和愤恨之情,以及对于个人对不公正和不公平的愤慨。他的《鹧鸪天·雨打梨花深闭门》一词中写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表达了他对于青春的不舍和对逝去时光的无奈。
总结
辛弃疾和苏轼作为宋代的两位杰出词人,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词风和创作特点。辛弃疾的词作善于用典奇特,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激昂的情感;苏轼的词作则更加平易近人,锐意观察生活,豪放洒脱,抒发了他对大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两位词人虽然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词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苏轼与辛弃疾无疑是宋代词坛上两颗同样耀眼的明星。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要论述这两位豪放词的大家,首先就要探讨一下这个不同于传统宋词词风轻柔婉媚的词派的发展演变史。

豪放词派在北宋的兴起,不是偶然的,豪放词派首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宋初的范仲淹出,豪放词才真正成为文人词的一种自觉的创作倾向。

北宋后期,神宗朝的改革家王安石步武范仲淹,从理论角度向"词须合乐"的世俗观念发出了挑战。

他说:"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宋赵令田寺《侯鲭录》)这句话是"以破为立","豪放派"的创作纲领,已然音在弦外。

他提出的理论解放了词体,打破了"诗言志"而"词言情"的题材分工,冲决"诗庄词媚"的风格划界,松开了束缚着词的音乐枷锁。

王安石,以《桂枝香登临送目》、《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之类刚健亢爽的怀古咏史词显现其政治长才,豪杰英气。

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

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

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

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

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得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得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与辛弃疾。

她们得词都有着豪迈慷慨得意境,都对宋词得发展起到了关键得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得时代与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得差别,两人表现出得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得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得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得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得感情,豁达得胸怀,广阔得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得内容与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得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得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得社会生活得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得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得内容,还将词得形式与内容进行有机得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就是散文,骈文,还就是民间口语,她都信手拈来,表达了她得各种情感体验.(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得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得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得豪情,表达了对生活得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得四句写出猎得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得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得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就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得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就是显出东坡“狂”劲与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得就是一个充满斗志得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得哀伤.可见此时得苏轼满腔就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得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得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就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人 文 论 坛216INTELLIGENCE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07级本科四班 吴 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苏轼的作品当中,词作现存有三百四十多首,在我国的词作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苏轼以诗境写词,形成了苏“以诗为词”的独特特点,他以其奔放的才情,洒脱飘逸的文笔,开辟了一代豪放派的新词风。

豪放中尽显旷达的胸怀,才情卓越,作品被后人千古传颂。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

辛弃疾词作的特点是气势宏大,风格豪壮,是艺术与现实的完美融合。

善于运用夸张比兴等手法诠释创作,表现出作者独具特色的壮美豪情。

他与苏词相近,打破固有的传统束缚,使用大胆创新精神,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度,同样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北宋文学家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都被人们视作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二人的作品都表现出开朗自然、奔放有力的特点。

饱含报国的理想、乐观豁达的精神的同时,能完全突破传统,用另一种视角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根基,而辛弃疾则是把豪放推向了文学作品的顶峰。

“豪放”虽然是苏、辛二人的基本词风,但二者亦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首先,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众所周之,苏轼的豪放词是豪放派的基础之作,他以豪放为主要表现形式,也包含婉约幽静、淡雅闲适的词风。

以诗入词,用词来抒发自身的情感和抱负,这种词风突破了传统词律形式化的约束,使作品表现的更有表现力灵活力。

苏轼虽然开创了豪放一派,但自他之后却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承。

经过岁月的变迁时代的动荡,直到辛弃疾出现在文坛之上,他不但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而且更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他博采众长,意气风发,以其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突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不但慷慨激昂狂放悠长,而且尝试了更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作的篇幅扩展,加入多种表现手法。

苏轼和辛弃疾的对比

苏轼和辛弃疾的对比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合称“苏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怀古名篇。

二词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有可比之处,二词同中有异,各有其绝妙之处。

下面试作简单比较,析其异同。

一、相同点:(一)题材:怀古咏史词。

作者怀古忆昔,渴望建功立业。

(二)意境:雄浑、壮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所写景物雄奇伟壮,场景气势恢弘,意境雄浑壮阔。

(三)事件: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足鼎立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豪放气势。

(四)风格:两首词都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五)情感: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二、不同点:(一)创作背景这首《念奴娇》词作于1082年(神宗元丰五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苏轼与李委秀才饮酒于此,弄乐吹笛,酒酣之时想到了曹操与周瑜的赤壁之战,于是作词《念奴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为当权者轻敌冒进的作法忧心忡忡。

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二)表现手法《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

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诗人,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广受赞誉。

他们在文学上的共同点是豪放,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主要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首先,从创作主题和内容上看,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存在较大差异。

苏轼的豪放词常常以自然和人生为主题,通过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来表达自己的豪放情感。

他的代表作《赤壁怀古》以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对那个时代的细腻描写和哀叹,表现出了他对于国家的爱和报国之志。

而辛弃疾的豪放词则更多地表现出其不屈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

他的代表作《青玉案·元夕》以中秋节为背景,描绘出一个忠诚爱国、不忘家国的文人形象。

同时,在大量的爱情词作品中,他同样表达出了对于爱情的倔强和抗争精神。

其次,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语言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苏轼的豪放词语言较为简练,形式较为自由。

他通常采用七言或八言诗体,但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式要求,流畅自如。

而辛弃疾的豪放词语言则更加雄浑豪放,形式也较为繁复。

他既可以采用七言或八言诗体,也可以采用骈文或对偶的形式,以增强表达效果。

再次,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在思想与人生哲学上的表达也有所不同。

苏轼主张人性的独立和自由,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幸福。

在《赤壁怀古》中,正是他对于人性自由的追求和对于拜物教的批判。

而辛弃疾则更加注重生命的真实与价值。

他主张人应该珍惜生命,并尽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水龙吟》中,他表达了对于生命无限价值的感悟和自我肯定。

综上所述,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创作主题和内容、语言和形式、思想与人生哲学等方面。

这种差异恰恰也展现了豪放派文化多元性和丰富性,启示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以促进文化发展和交流。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豪放词创作并峙的双峰。

他们用大胆的创作思路,将自己的人生豪气注入词中。

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顶峰,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

比较他们的豪放词,可以看出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豪放风格上又有所区别。

现试析如下。

一、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基石。

他用词来抒发政治报负,塑造英雄人物,描写祖国的万里江山,并以诗入词,打破了缘情与言志的界限,使词发展成为即可言情,又可言志,亦庄亦谐,庄媚兼有的文体,提高了词的品格。

苏轼的词诚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具有“句读不葺之诗”的特点,但“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

这种做法,突破了词律的束缚,使词更具有表现力,更加灵活。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又将豪放词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成了宋代词坛豪放与婉约两派分流和双峰并峙的局面,且影响深远,直贯元明清。

辛词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是与辛弃疾对豪放词的巨大贡献密不可分的。

在词的表现内容上,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苏词的传统,并超越了苏词。

苏词突破了爱情,离别和羁旅的樊笼,以词来书写报国的豪情壮志,农村恬淡的生活和贬居的无限感慨。

辛弃疾则更加自觉地开拓创作视野,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集中突出地表现了抗金斗争,并以此作为词的主体。

在词中,作者高呼“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高唱“马革裹尸当自誓,娥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江水东流”),作者在词中,贯注了对国事的热忱和对抗金的关注。

这在词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如果说苏词抒写的爱国情感,只是涓涓细流,那么辛词抒发的爱国热情,则如汪洋大海一般,汹涌澎湃。

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抒发的共同情感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并且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

一、概述苏辛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二、苏东坡和辛弃疾词风的相同点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生活和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如苏词中《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做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

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身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如辛词《虞美人·赋琵琶》中列举了“昭君出塞”、“贺老定场”许多有关的典故,且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

辛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等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作为宋词豪放派代表,后人以“苏辛”并称,不难看出他们在豪放词风上的造诣堪称典范,无人能出其右。

后人欣赏之外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对两个人的比较上,百家争鸣,纵说纷扰。

在我看来,“苏辛”的词是两种不同的豪放。

早些时候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后来的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

如果辛弃疾只是单调的继承和延续,辛弃疾是不可能被后人与苏轼并称为豪放派的代表的,因为艺术的精髓在于创新。

首先我觉得艺术家的创作都需要生平阅历来作为土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是造成“苏辛”两种不同豪放派的主要因素。

苏轼三贬,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没有被打垮,相反他的心境越来越旷达。

他生平跌宕起伏,于仕途上失意,却又在贬谪期间寻找到了自我的解放.。

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激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乐观、积极的生活。

由于苏轼的人生境遇和乐观的心态,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而辛弃疾却没有这么幸运,怀志报国却抑郁而终,他对于自己的境遇无法释怀,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

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让他渴望铲除现实中的黑暗。

读他的词作任何人都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悲怆和凄凉的孤胆英雄气息。

伴随这种心境他著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

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辛弃疾的词字里行间表露的是一种不甘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壮志未酬的哀鸣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

其次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略有不同。

苏轼“自是一家”,辛弃疾“如诗如文”。

二人都善于写景、些人,写怀古、隐逸之情,但再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苏辛”的词里的相似之处。

同为豪放派他们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

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

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繁荣昌盛的宋词文化中,风格繁多,花样百出。

以“苏辛”为代表的的豪放派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独树一帜的一种流派。

读“苏辛”就是在读一种广阔的胸怀,在读一种积极的心态,在读一种洒脱自在的个性。

无论是苏轼的怡然自得超然脱俗还是辛弃疾的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对于读者的我们都是一次升华心灵的旅程,通过他们的词,我们能够看到当今焦躁不安喧嚣世界之外的潇洒境界,引导我们身处繁世而不浮躁,在喧闹的环境中可以自留一片精神的净土,可以重新拥有并坚持最真诚的追求和最初的理想。

通过比较“苏辛”的词,我更深的了解了两位艺术家的内心。

从他们不同的意境中去品味出适合自己的精神食粮,我想这是我品味和比较“苏辛”作品最大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